带冲击缓和装置的揿动式书写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641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冲击缓和装置的揿动式书写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揿动式书写用具,特别是涉及具有在解除揿动时以及解除保险时缓和 施加在笔芯上的冲击的机构的揿动式书写用具。
背景技术
在此,保险机构是指,在笔芯的笔尖从笔杆的顶端伸出而位于书写位置的状态下, 在抬起笔夹的顶端后,使笔尖缩回笔杆内的收纳位置的机构,通过设置该机构,在误将笔尖 保持伸出状态的书写用具插入衣服的胸前口袋等的情况下,也不会污损衣物。以往,作为上述揿动式书写用具,公知有多种形式,对于其中之一的卡恩揿动式 (kahn' s knock-type)书写用具,在从笔尖书写位置进行揿动操作,在手离开揿头时(以 下称为“复位动作”),由芯簧的弹力向后方按压转动件,因而,转动件的凸轮突起3b’沿着 内筒凸轮2b’垂直移动(距离a,只在轴向移动),移动到笔尖收纳位置(参照图11)。在该解除揿动时(=复位动作时)的上述垂直移动时的碰撞的作用下,笔芯(墨 收容件)受到冲击,特别是对于水性墨或胶状墨中,可能存在使笔芯内部的墨错位、泄漏或 是从笔芯顶端进入空气而出现书写不清楚的情况,因此,人们希望有一种能缓和该垂直移 动时的冲击的机构。此外,在带保险功能的卡恩揿动式书写用具中,笔夹的顶端的卡定限制转动件的 动作,从而保持书写位置,在复位动作时,与通常的卡恩揿动式相同,使转动件的凸轮突起 3b’沿内筒凸轮2b’垂直移动(距离a,只在轴向移动),移动到笔尖收纳位置。但是,在抬 起笔夹的顶端而进行保险解除操作时(以下称为“保险动作时”),解除对转动件动作的限 制,转动件的凸轮突起垂直移动到笔尖收纳位置。例如,采用图12的凸轮结构时,凸轮突起 3b’与滑动件6a’ 一起垂直移动(距离i)。由于在该保险动作时的上述垂直移动时的碰撞作用下,也对笔芯(墨收容件)施 以冲击,发生上述记载的问题,因此,也希望有一种缓和该垂直移动时的冲击的机构。针对这样问题,在日本特开2000-218989号公报中公开一种使用弹簧作为缓冲部 件的带保险的揿动式书写用具。但是,上述书写用具存在增加了零件数量的问题。而今渐渐多使用上述水性墨或 胶状墨,人们希望对上述冲击所产生的问题,以简单的方式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通过对凸轮的形状进行研究,不仅对于没有保 险机构的书写用具,而且对于带保险机构的书写用具,都能提供一种不增加零件数量就能 实现缓和冲击的揿动式书写用具。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揿动式书写用具,其具有在前端具有书写部的笔芯、对笔芯 向后方施力的芯簧、以及配置在上述笔芯后方并与上述笔芯联动而从笔杆后端伸出的揿 头,通过按压揿头使笔芯从上述笔杆的前端伸出,使笔芯处于书写位置,其中,上述揿头和笔芯之间具有用于支承笔芯的转动件,揿头和上述转动件具有彼此对应的转动用的凸轮斜 面,在上述芯簧的弹力作用下,利用向轴向前方和后方的揿动动作,使转动件对应于每次揿 动动作而向固定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在从笔芯缩入笔杆内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转动 件的设于圆筒部侧表面的定位用凸轮斜面和与之相对应的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第一斜面抵 接,转动件的上述定位用凸轮的垂直面与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纵壁抵接,从而支承轴向载荷 和转动力,将笔芯保持在上述书写位置,在从笔芯位于书写位置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 转动件的上述定位用的凸轮斜面与设于内筒的同上述凸轮纵壁相连续的凸轮的第二斜面 抵接,进而与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第三斜面抵接,并进行转动,移动到后退极限位置,将笔芯 保持在收纳位置,设于内筒的上述凸轮的第三斜面沿轴向具有台阶。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揿动式书写用具,其具有在前端具有书写部的笔芯、对 笔芯向后方施力的芯簧、以及配置在上述笔芯后方与上述笔芯联动并从笔杆后端伸出的揿 头,通过按压揿头使笔芯从上述笔杆的前端伸出,使笔芯处于书写位置,并利用笔夹的卡定 凸起部和滑动件的卡定突起的卡定,使上述笔芯保持书写位置,其中,上述揿头和笔芯之间 具有用于支承笔芯的转动件,揿头和上述转动件具有彼此对应的转动用的凸轮斜面,在上 述芯簧的弹力作用下,利用向轴向前方和后方的揿动动作,使转动件对应于每次揿动动作 而向固定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在从笔芯缩入笔杆内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转动件的设 于圆筒部侧表面的定位用凸轮斜面和与之相 对应的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第一斜面、以及设于 上述滑动件的凸轮斜面依次抵接,转动件的上述定位用凸轮的垂直面与设于笔杆的凸轮的 纵壁抵接,从而支承轴向载荷和转动力,将笔芯保持在上述书写位置,在从笔芯位于书写位 置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转动件所具有的上述定位用的凸轮斜面与设于笔杆的凸轮斜 面抵接,进而与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第二斜面抵接,并进行转动,移动到后退极限位置,将笔 芯保持在收纳位置,并且,在笔杆的缺口部,被设置成能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滑动件具有向内 的突起,在笔芯位于书写位置时,上述向内突起与转动件的定位用凸轮的后端卡合,形成于 滑动件的卡定突起与形成在笔夹主体上的卡定台阶部卡定,将笔芯保持在书写位置,在解 除滑动件的上述卡定突起和笔夹主体的上述卡定台阶部之间的卡定时,利用芯簧使笔芯与 滑动件一起返回后退位置,然后通过使转动件的定位用凸轮通过设于笔杆的凸轮斜面后方 的间隙,使转动件移动到后退极限位置,由此将笔芯保持在收纳位置,设于内筒的上述凸轮 的第二斜面沿轴向具有台阶。


图IA是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揿动式书写用具的剖视图,表示的是笔芯位于收 纳位置的状态。图IB是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揿动式书写用具的剖视图,表示的是笔芯位于书 写位置的状态。图IC是第二及第三实施方式的揿动式书写用具的剖视图,表示的是笔芯经保险 动作后位于书写位置的状态。图2是图1的笔夹的剖视图。图3A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3B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揿头的立体图。图5是图1中转动件的立体图。图6是图1中滑动件的立体图。
图7A 图7E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凸轮突起动作的示意图。图8A 图8E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复位动作中凸轮突起动作的示意图。图9A 图9E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保险动作中的凸轮突起动作的示意图。图IOA 图IOD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凸轮突起动作的示意图。图IlA 图IlD是用于说明以往书写用具的凸轮突起动作的示意图。图12A 图12D是用于说明配置有试制凸轮情况下的凸轮突起动作的示意图。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对一般结构及作用进行说明, 接下来对各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不带保险机构,因此,不具有图1A、图IB的滑动件6,该部分被 笔杆1占据。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A、1B(除去保险机构)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书写用具具有在顶端具有书 写部的笔芯7、对笔芯7向后方施力的芯簧5、及能与笔芯7联动并向笔杆1外伸出的揿头 4,可通过按压该揿头4,使笔芯7从笔杆1的前部伸出,从而使书写用具成为能书写状态。在揿头4与前方的笔芯7之间设有用来支承笔芯7的转动件3,该揿头4和转动件 3分别具有彼此相对应的作为凸轮斜面的揿头凸轮4a和揿动凸轮3a,能利用揿头4向轴向 前方的揿动动作,使转动件3对应于每次揿动动作而向规定方向旋转规定角度。此外,在停止揿动动作后的按压时,笔芯7始终被芯簧5向后施力,该笔芯7受转 动件3的凸轮突起3b和与该凸轮突起3b相对应的内筒2的凸轮2b作用而与上述的揿头 4、转动件3所产生的旋转同方向地旋转。换言之,转动件3以规定角度旋转,在某一时刻 (上述结构中为两次揿动后)旋转一周,并反复该动作。下面详细说明各构成零件。图1A、图IB及图2所示的内筒2与笔夹2a —体构成,内筒的内壁面上配置有防止 揿头4转动的槽2c和定位笔芯7用的内筒凸轮2b。内筒凸轮2b的形状在下文详细说明。图1A、图IB及图4所示的揿头4是配置在书写用具尾端的圆筒状的构件,在其顶 端部配置有揿头凸轮4a,在顶端附近的外周部配置有能在上述槽2c内滑动的止转部4b。图1A、图IB及图5所示的转动件3是圆筒状构件,具有用于与上述揿头4的揿头 凸轮4a抵接的揿动凸轮3a、及定位笔芯7用的凸轮突起3b。在笔杆1的前端内部设置有用于对笔芯7向揿头4施力的芯簧5。上述揿头凸轮4a和揿动凸轮3a具有彼此对应的山形的凸轮斜面,通过将它们的 山形错开配置,在向轴向的揿动动作作用下,对转动件3向固定方向施加旋转力,使转动件 3与下文描述的凸轮突起3b的动作相对应地在每个揿动操作中向固定方向旋转。此外,转动件3的顶端部始终与笔芯7的后端部抵接,凸轮突起3b的前后位置决 定笔芯7顶端的笔尖位置。
接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揿动式书写用具的作用。首先对揿动操作进行说明。所谓揿动操作,是按下揿头4到随后的释放手指解除限制的动作,指的是笔尖从缩回状态移动到书写位置的情况。与之相对,所谓揿动解除,虽然同样是按下揿头4到释放 手指的动作,但指的是笔尖从书写位置移动到收纳位置的情况。在对揿头4揿动操作时,转动件3和笔芯7受揿头4按压而前进。虽然如上所述, 转动件3被施以旋转力(因揿头凸轮4a和揿动凸轮3a的原因),但转动件3被内筒凸轮2b 的纵壁限制其转动。当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前进到越过内筒突轮2b的纵壁的位置后, 限制被解除,转动件3才转动。在手离开揿头4后,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沿内筒凸轮2b旋转运动。此时,在通 常卡恩揿动式书写用具中,内筒凸轮2b被切削成在书写位置使凸轮突起3b碰到内筒凸轮 2b的纵壁而停止转动。在停止转动时,笔芯7顶端的笔尖位于图7A所示的书写位置。接下来,利用图7A 图7E,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内筒凸轮2b的结构、和 在解除揿动引起的复位动作中的与内筒凸轮2b接触而进行转动和垂直移动的转动件3的 凸轮突起3b的动作。图7A 图7E表示的是,相对于展开后的在内筒2的内表面形成的内筒凸轮2b,转 动件3的凸轮突起3b所处的位置。图的上方表示笔尖方向,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被上 述揿头4和转动件3的凸轮机构施加转动力,因此,在每次揿动动作中,从图中左侧向右侧 移动。图7A 图7E表示复位动作时的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的动作。图7A表示的是 书写时的状态下笔尖伸出的状态。凸轮突起3b被芯簧5的弹力向内筒凸轮2b的第1斜面 2e及纵壁推压并被固定于该处。从该状态起按压揿头4时,凸轮突起3b向图中上方前进,在到达越过内筒凸轮2b 的纵壁的位置后,由于该凸轮突起3b被解除由内筒凸轮2b的纵壁施加的限制,因此,在芯 簧5的弹力和上述转动用的凸轮斜面的作用下,该凸轮突起3b如图7B所示地向右侧旋转, 被推到内筒凸轮2b的第二斜面2f上。然后,在撤开手指后,凸轮突起3b进一步旋转,经过第一垂直移动,到达图7C所示 的位置。此时,凸轮突起3b的斜面与内筒凸轮2b的第三斜面的前半部分(以下称为“前半 斜面” )2g碰撞,该冲击被传递到笔芯7。随后,在凸轮突起3b在内筒凸轮2b的上述前半斜面2g上滑动、旋转之后,该凸轮 突起3b经过第二垂直移动到达图7D所示的位置。此时,凸轮突起3b的斜面再次与内筒凸 轮2b的第三斜面的后半部分(以下称为“后半斜面”)2h碰撞,该冲击被传递到笔芯7。然后,凸轮突起3b在内筒凸轮2b的上述后半斜面2h上滑动、旋转,进而与内筒凸 轮2b的纵壁抵接而停止,到达图7E所示的笔尖收纳位置。以往,上述冲击仅产生一次,此时的垂直移动距离与上述结构中的两处垂直移动 距离的和相等。这样,在内筒凸轮2b的第三斜面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设置沿轴向的 台阶,可以缩短凸轮突起3b单次的垂直移动距离。表1表示上述结构中2处垂直移动的距离b、c,并且表示该处的碰撞时的冲击的影 响程度。另外,表1中“气泡产生数”是反复进行50次复位动作或保险动作时的笔芯7内 的气泡产生数,表示试验次数η = 5的平均值。该“气泡产生数”被作为比较上述冲击的影响程度时的参数使用。从表1来看,与以往的卡恩揿动式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缩短了单次的垂直移动距离,比较上述气泡产生数,也有所减少。这意味着能缓和对笔芯7施加的冲击。采用本实 施方式,可以防止由复位动作的冲击产生的上述问题。另外,作为缓和上述冲击的机构,其一,可以考虑如下的方式,将垂直移动部分进 行分割(在本实施方式中分为两部分),与不分割的情况相比,能减小单次的垂直移动时的 最终速度,减少各种碰撞时的冲击。另一个可考虑,不仅有垂直移动,还增加斜面移动,将芯簧的弹力分割出沿斜面的 分力,斜面方向的速度比垂直移动速度小,进一步减小该斜面方向速度中的垂直方向分速度。给笔芯中墨的状态带来问题的原因,即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垂直方向的冲击,这是 因为,水平方向速度产生的横向冲击并不会造成问题。但是,存在空间的问题,因而不能消 除垂直移动部分而全部转为斜面移动。因此,垂直移动部分的配置成为问题,通过利用冲击 影响度的确认试验支持上述想法,得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接下来,说明作为第二实施方式,即说明在具有保险机构的揿动式书写用具中设 置有冲击缓和机构的第2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一般结构及作用, 接下来说明特征部分。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由于具有保险机构而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与之相 伴,凸轮配置上也有些许不同。下面说明这一点。另外,对于上述不同结构之外的相同结构 零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对于它们相同的作用,省略说明。如图IA 图IC所示,通过按压揿头4使笔芯7从笔杆1的前部伸出,从而使书写 用具成为能书写的状态,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同点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 使笔夹的卡定凸起部2d与滑动件6的卡纸突起6b卡定,用下面详细描述的滑动件凸轮6a 支承芯簧5的弹力和书写载荷的轴向分力,利用设在笔杆1内壁上的下文详细描述的笔杆 凸轮la,支承转动方向上的分力,从而使书写用具保持上述能书写的状态。 揿头4和转动件3具有彼此对应的凸轮斜面形式的揿头凸轮4a和揿动凸轮3a,通 过向轴向前方的揿动动作,使转动件3对应于每次揿动动作而向固定方向旋转规定角度, 在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下面对各构成零件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图IA 图IC及图2所示的内筒2与笔夹2a—体构成,在内筒的 内壁面上设置有防止揿头4转动用的槽2c和定位笔芯7用的内筒凸轮2b。内筒凸轮2b的 形状在下文详细说明。此外,笔夹2a的顶端设置有与滑动件6卡定的卡合用的卡定凸起部 2d。图IA 图IC及图4所示的揿头4、图IA 图IC及图5所示的转动件3的结构、 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相同。图IA 图1C、图3A、图3B及图6所示的滑动件6是杆状构件。如图IA 图1C、 图3A、图3B所示,笔杆1设在笔夹2a的内侧部分,滑动件6设在设于笔杆1上的缺口部(剖 面A-A),该滑动件6部分向笔杆1的外部露出。滑动件6的后端部能与设在内筒2内表面 的槽嵌合,并能在该槽内滑动(剖面B-B)。
滑动件6的后端内侧具有用于与上述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抵接的滑动件凸轮 6a,滑动件6前端外侧具有用于与笔夹2a的卡定凸起部2d卡合的卡定突起6b。接下来说明上述结构的揿动式书写用具的作用。从笔尖缩入笔杆1的状态起,压下揿头4并松手后,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沿内 筒凸轮2b转动运动,在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碰到笔杆凸轮Ia的纵壁后转动停止。在该 转动停止位置,笔芯7的顶端的笔尖处于图8、图9所示的书写位置。此外,此时,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从内筒凸轮2b移动到滑动件凸轮6上。作用 在转动件3上的轴向载荷,也就是芯簧5的弹力和书写时的载荷,被从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 3b传递到滑动件凸轮6a,利用滑动件6的卡定突起6b和笔夹2的卡定凸起部2d之间的卡 合部支承该载荷。
接下来,参照图8A 图8E,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各凸轮的结构,以及由 解除揿动产生的复位动作时的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的动作。图8A 图8E是表示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与内筒凸轮2b、笔杆凸轮la、滑动件 凸轮6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中表示的是,相对于展开的在内筒2内表面形成的内 筒凸轮2b而言,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笔杆凸轮la、滑动件凸轮6a的配置方式。与图7A 图7E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内筒凸轮2b具有保险机构的滑动件凸轮用的 槽2i,并且槽2i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壁较低,在该内筒凸轮2b和上部的笔杆凸轮Ia之间 设置有开口部。上述壁的上端与第二斜面的前半部分的壁2g相连接。该部分的作用在后 面的保险动作部分进行说明。图8A 图8E表示复位动作时的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的动作。图8A表示书写 时的状态下的笔尖伸出的状态,凸轮突起3b在芯簧5的弹力作用下,在轴向上被按压、固定 在配置于与内筒凸轮2b的第一斜面相连续的位置的滑动件凸轮6a的斜面上,在转动方向 上被按压、固定在笔杆凸轮Ia的纵壁上。从该状态按压揿头4后,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向图中上方前进,在到达越过笔 杆凸轮Ia的纵壁的位置后,解除由笔杆凸轮Ia的纵壁形成的限制,因此,在芯簧5的弹力 以及上述转动用的凸轮斜面的作用下,该转动件3向图8B中右侧转动,被按压在笔杆凸轮 Ia的斜面上。然后,在松开手指时,凸轮突起3b进一步转动,经过第一垂直移动后,到达图8C所 示的位置。此时,凸轮突起3b的斜面与内筒凸轮2b的第二斜面的前半部分(以下称作“前 半斜面” )2g碰撞,该冲击被传递到笔芯7。此后,凸轮突起3b在内筒凸轮2b的上述前半斜面2g上滑动、转动,然后,经过第 二垂直移动,到达图8D所示位置。此时,凸轮突起3b的斜面再次与内筒凸轮2b的第二斜 面的后半部分(以下称作“后半斜面”)2h碰撞,该冲击被传递到笔芯7。然后,凸轮突起3b在内筒凸轮2b的上述后半斜面2h上滑动、转动,然后与内筒凸 轮2b的纵壁接触而停止,到达图8E所示的笔尖收纳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内筒凸轮2b的第二斜面的前半部分和 后半部分之间设置沿轴向的台阶,缩短凸轮突起3b单次的垂直移动距离,由此可以减小施 加于笔芯的碰撞时的冲击。也可考虑缓和冲击的机械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表1中表示有,上述结构中的两处垂直移动的各自距离d、e,以及作为碰撞时的冲击的影响程度的参数的气泡产生数。
此外,根据图9A 图9E,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结构、保险动作中的 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的动作。与图8A 图8E相同,图9A 图9E表示保险动作时的转动件3的凸轮突起3b的 动作。图9A表示书写时的状态的笔尖伸出的状态。凸轮突起3b在芯簧5弹力的作用下, 在轴向上被按压固定在滑动件凸轮6a的斜面上,在旋转方向上被按压固定在笔杆凸轮Ia 的纵壁上。在从图9A所示的状态起抬起笔夹2a后,如上所述,解除滑动件6的卡定突起6b 和笔夹2a顶端的卡定凸起部2d的卡合,笔芯7、转动件3和滑动件6向后移动。图9B所示的滑动件6在与凸轮突起3b —起到达后退极限时,该滑动件6进行第 一垂直移动,将施加于凸轮突起3b的冲击传递给笔芯7。在同时到达后退极限过程中,转动 件3的凸轮突起3b不受笔杆凸轮Ia的纵壁的限制,因而可以转动,凸轮突起3b沿着内筒 凸轮2b的第二斜面内的前半斜面2g向右转动,到达图9C的状态。然后,凸轮突起3b在芯簧5的弹力作用下,如图9D所示地进行第二垂直移动,与 内筒凸轮2b的第二斜面内的后半斜面2h碰撞,而且沿着该斜面转动,到达图9E所示的收 纳位置。另外,保险机构工作后,通过最初的揿动动作,将滑动件6按压在揿头4的止转部 4b的顶端上,返回图9A所示的规定位置。内筒凸轮2b的第二斜面上设置有台阶,区分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以往的单一 垂直移动被分为两次垂直移动,使凸轮突起3b分阶段地进行垂直移动,这样,即便在保险 动作中,也能大幅减轻每一次碰撞的冲击。表1表示的是,上述两处的垂直移动的移动距离 f、e、和表示由该碰撞产生的冲击的影响程度的气泡产生数。根据表1可知,不论是在复位动作的情况下,还是在保险动作的情况下,本实施方 式的气泡产生数都比以往少,能发挥冲击缓和效果。接下来,对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根据图IOA 图IOD说明结构。如图IOA所示,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仅在两处内筒凸轮2b的第二斜 面中的一处上,设置有将第二斜面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的台阶。在另一处的第二斜面 (与滑动件6用的槽相邻一侧)上设置的是,将设在该另一处的第二斜面上的后半个斜面延 长到前半部分而形成的结构。采用上述这样的结构是为了增大内筒凸轮2b的与滑动件凸轮6a用的槽相邻的斜 面2h和笔杆凸轮Ia之间的间隔,从而在保险动作时,使凸轮突起3b顺畅地通过上述间隔。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复位动作时,如图IOC所示,在第一垂直移动(距离d)时,内 筒凸轮2b位于滑动件凸轮6a部分的的斜面不与凸轮突起3b碰撞。与凸轮突起3b的碰撞, 只在与另一方内筒凸轮2b的斜面之间发生。与之相对应,在第二垂直移动(距离e)时,两 处的内筒凸轮2b的斜面上产生与凸轮突起3b的碰撞。此外,在保险动作时,如图IOD所示,在第一垂直移动(距离h)时,内筒凸轮2b的 在滑动件凸轮6a部分的斜面不与凸轮突起3b碰撞。与凸轮突起3b的碰撞只在与另一方 的内筒凸轮2b的斜面的之间产生。与之相对,在第二垂直移动(距离e)时,在两处的内筒 凸轮2b的斜面上产生与凸轮突起3b的碰撞。
表1表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的各垂直移动的距离和表示由该碰撞引起的冲击的影响程度的气泡产生数。可以得知,本实施方式中也能缓和冲击。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图IOB所示的书写时,凸轮突起3b和滑动件凸轮6a的接触 面在比内筒凸轮2b的第一斜面更低的位置。这是为了利用笔杆凸轮Ia的纵壁,牢靠地承 受由芯簧5的弹力施加于凸轮突起3b的沿转动方向的分力,在笔夹卡定凸起部2d和滑动 件6的卡定突起6b间的卡合部设有规定的游隙,以使凸轮突起3b能被按压到上述位置。保 险动作时,抬起笔夹2a,在没有该游隙的位置上,解除滑动件6的卡定突起6b和笔夹2a顶 端的卡定凸起部2d间的卡合,由此,图IOD的第一垂直移动距离h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图9B 的第一垂直移动距离f相等。图12A 图12D表示与本发明实施方式相比较的比较例(试制机)。本实施方式 是未在带保险功能的书写用具中实施上述冲击缓和对策的实施方式。内筒凸轮2b’的第二 斜面上未设有台阶,在复位动作时以及在保险动作时,均进行一个垂直动作。表1表示其距 离g、i和气泡产生数。上述结构中,有一处垂直移动部分,并利用在内筒凸轮2b’的斜面2h’部分的减 速,谋求缓和冲击,但是一次垂直移动(复位动作时距离g ;保险动作时距离i)的碰撞的 冲击较大,缓和冲击的效果不充分。相对于本比较例的结构,第二、第三实施方式(图8A 图10D)中,在内筒凸轮2b 的第二斜面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设置有轴向的台阶,因而,图中,提高前半斜面的高度, 缩短笔杆凸轮Ia的纵壁部分,能够确保在保险动作时用于凸轮突起3b通过的间隔。表 1 如表ι所示,在本实施方式ι 3中,凸轮突起3b的单次垂直移动距离与以往的 结构相比被缩短,与之相伴的斜面的碰撞时的冲击也得到缓和。如果比较气泡产生数与以 往结构的气泡产生数,则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1 3中,冲击的影响得到缓和。如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可以缓和复位动作时、保险动作时的冲击,因而,能通 过减少零件数量,提供一种即便是在使用水性墨或胶状墨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墨泄漏和 书写不清的揿动式书写用具。
权利要求
一种揿动式书写用具,其包括在前端具有书写部的笔芯、对该笔芯向后方施力的芯簧、以及配置在上述笔芯后方并与上述笔芯联动而从笔杆后端伸出的揿头,通过按压该揿头使上述笔芯从上述笔杆的前端伸出,使该笔芯处于书写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揿头和上述笔芯之间具有用于支承笔芯的转动件,该揿头和上述转动件具有彼此对应的转动用的凸轮斜面,在上述芯簧的弹力作用下,利用向轴向前方和后方的揿动动作,使该转动件对应于每次揿动动作而向固定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在从笔芯缩入上述笔杆内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转动件的设于圆筒部侧表面的定位用凸轮斜面和与之相对应的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第一斜面抵接,转动件的上述定位用凸轮的垂直面与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纵壁抵接,从而支承轴向载荷和转动力,将笔芯保持在上述书写位置,在从上述笔芯位于书写位置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转动件的上述定位用的凸轮斜面与设于内筒的同上述凸轮纵壁相连续的凸轮的第二斜面抵接,进而与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第三斜面抵接,并进行转动,移动到后退极限位置,将笔芯保持在收纳位置,设于内筒的上述凸轮的第三斜面沿轴向具有台阶。
2.一种揿动式书写用具,其包括在前端具有书写部的笔芯、对该笔芯向后方施力的芯 簧、以及配置在上述笔芯后方并与上述笔芯联动而从笔杆后端伸出的揿头,通过按压上述 揿头使笔芯从上述笔杆的前端伸出,使该笔芯处于书写位置,并利用笔夹的卡定凸起部和 滑动件的卡定突起的卡定,使该笔芯保持上述书写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揿头和上述笔芯之间具有用于支承笔芯的转动件,揿头和上述转动件具有彼此对 应的转动用的凸轮斜面,在上述芯簧的弹力作用下,利用向轴向前方和后方的揿动动作,使 转动件对应于每次揿动动作而向固定方向转动规定角度,在从笔芯缩入上述笔杆内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转动件的设于圆筒部侧表面的定 位用凸轮斜面和与之相对应的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第一斜面、设于上述滑动件的凸轮斜面依 次抵接,转动件的上述定位用凸轮的垂直面与设于笔杆的凸轮的纵壁抵接,从而支承轴向 载荷和转动力,将笔芯保持在书写位置,在从上述笔芯位于书写位置的状态起进行揿动操作时,转动件所具有的上述定位用的 凸轮斜面与设于笔杆的凸轮斜面抵接,进而与设于内筒的凸轮的第二斜面抵接,并进行转 动,移动到后退极限位置,将笔芯保持在收纳位置,并且,在笔杆的缺口部,被设置成能沿长度方向移动状态的滑动件具有向内的突起,在 笔芯位于书写位置时,上述向内突起与转动件的定位用凸轮的后端卡合,形成于滑动件的 卡定突起与形成在笔夹主体上的卡定台阶部卡定,将笔芯保持在书写位置,在解除滑动件的上述卡定突起和上述笔夹主体的上述卡定台阶部之间的卡定时,利 用芯簧使笔芯与滑动件一起返回到后退位置,而且通过使上述转动件的定位用凸轮通过设 于笔杆的凸轮斜面后方的间隙,使转动件移动到后退极限位置,从而,将笔芯保持在收纳位 置,设于内筒的上述凸轮的第二斜面沿轴向具有台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冲击缓和装置的揿动式书写用具。在从图8A的书写时的状态按压揿头时,转动件的凸轮突起(3b)向右旋转,到达图8B所示的位置,在移开手指时,凸轮突起(3b)在芯簧的弹力作用下,在斜面上滑动、转动,然后经过第一垂直移动(距离d),移动到图8C的位置,而且经第二垂直移动(距离e),移动到图8D的位置。此时,凸轮突起(3b)的斜面与内筒凸轮(2b)的斜面两次碰撞,其冲击被传递给笔芯(7),但在内筒凸轮(2b)的斜面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设有台阶,缩短凸轮突起(3b)的单次的垂直移动距离,从而可以使每次施加给笔芯碰撞时的冲击减小。
文档编号B43K7/12GK101883687SQ20088010197
公开日2010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0日
发明者并木义春, 玉野寿美 申请人:三菱铅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