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9080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包含 发光二极管(LED)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已普遍应用于照明设备或如广告看板 等显示装置。而为了达到较佳的宣传效果,此类广告看板常设置于建筑物的外墙、屋顶或玻 璃帷幕,然而,现有用以承载发光二极管的板件主要为电路板,由于电路板无法透光,因此 若设置于建筑物的玻璃帷幕上时,会影响玻璃帷幕的透光性及采光效果,为了克服相关问 题,将发光二极管设置于透明材质上的技术便因应而生。请参阅图1,其为公知透光型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公知透光型显 示装置1包括发光板件组合10及电路板12,发光板件组合10具有透明板件101、多条线路 102及多个发光二极管103,其中发光二极管103与线路102电性连接,而为了让发光板件 组合10及电路板12此两独立板件可彼此结构连接及电性连接,透光型显示装置1还包括 多个连接软板11,其两端分别与线路102和电路板12电性连接,而控制装置及电源供应装 置(未图示)再与电路板12连接并透过连接软板11与多个线路102相连,以提供发光二 极管103所需的电力并控制发光二极管103的开关,使透光型显示装置1可显示预设的图 案或文字。由于连接软板11为软性材质,故可配合需求加以弯折而隐藏,以避免影响透明 板件101的透光效果。然而,此公知的透光型显示装置1必须将多个连接软板11逐一搭接于线路102,再 逐一与电路板12相连,不但组装过程繁琐,也有拆解维修不便的困扰,且由于连接软板11 容易受外力影响而松脱,一旦任一连接软板11未能确实连接线路102及电路板12,便可能 无法驱动发光二极管103而影响透光型显示装置1的显示效果。此外,公知透光型显示装 置1的连接软板11数量众多,不但整理不易,且若无法妥当整收而隐藏时,也有影响透光型 显示装置1的整体外观及干扰透明板件101的透光效果之虞。又公知透光型显示装置1固 然可扩充多组发光板件组合10,然而其是以单一电源供应装置(未图示)供应整个透光型 显示装置1所需的电力,是以设置于远离电源供应装置的发光板件组合10便会因供电路径 较长而产生较大的损耗,进而降低透光型显示装置1的整体亮度。有鉴于此,如何发展一种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以克服公 知技术的诸多缺陷,实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其中 透光型显示模块的发光板件组合的线路于透明板件上直接汇集形成第一导接部,电路板设 置于支撑结构上以构成一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且电路板设有第二导接部,而发光板件 组合的第一导接部是于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时直接或间接地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以避免公知使用连接软板连接电路板及发光板件组合的种种不便。此外, 当本发明的透光型显示模块扩充多组发光板件组合时,还可因应配置多个电源供应装置, 以利用邻近于每一发光板件组合的对应的电源供应装置来进行供电,以缩短供电路径,进 而减低公知因使用单一电源供应装置而拉长供电路径所造成的损耗,以避免影响透光型显 示模块的整体亮度。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透光型显示模块,其包括至 少一发光板件组合,每一该发光板件组合包括一透明板件;多个线路,其设置于透明板件 上,并于透明板件上汇集形成至少一第一导接部;多个发光元件,其设置于透明板件上并与 多个线路电性连接;一支撑结构,其用以支撑发光板件组合;以及至少一电路板,其设置于 支撑结构上,且每一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二导接部;其中,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通过 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而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为金手指,而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 导接部为金手指插接座,以使第一导接部于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时直接与第二 导接部对接而电性连接。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及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为相 互对应的导电片,以使第一导接部于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时直接接触第二导接 部而电性连接。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为导电片,而电路板的第二 导接部为金手指。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支撑结构还包括一容置槽,其用以容置部分的发光板件 组合;至少一第三导接部,其邻近于容置槽并对应于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设置;以 及至少一第四导接部,其一体成型地设置于支撑结构上且对应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并 透过埋设于支撑结构中的导电路径与第三导接部电性连接。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支撑结构的第四导接部为金手指插接座,以对应容置电 路板的第二导接部并与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支撑结构的第三导接部为导电引脚,以使发光板件组合 的第一导接部于发光板件组合部分设置于支撑结构的容置槽中时与第三导接部接触,并透 过导电路径及第四导接部而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支撑结构还包括盖体,其覆盖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 部与支撑结构的第三导接部。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透光型显示模块还包括至少一电源供应装置及一控制装 置,其与电路板电性连接,而当透光型显示模块包括多个发光板件组合及多个电源供应装 置时,每一发光板件组合的多个发光元件由邻近该发光板件组合的对应的电源供应装置进 行供电。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透明板件选自玻璃、石英玻璃、软性玻璃所组成的群体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多个线路以导电胶通过印刷热烘或涂布烧结而固设于透 明板件上,导电胶可为金属及非金属复合材质,而金属选自银、铜或钯所组成的群体之一。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多个发光元件为多个发光二极管。
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其中发光板件组合的透明板件包括相对应的第一、第二表面, 多个线路及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第一表面和/或第二表面上。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较广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 其应用于透光型显示模块,透光型显示模块包括具有至少一第一导接部的一发光板件组 合,而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包括一支撑结构,其用以支撑发光板件组合;以及至少一电 路板,其设置于支撑结构上,且每一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二导接部;其中,发光板件组合的 第一导接部通过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而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是于发光板件组合的透明板件上直接将线路汇集形成与线 路电性连接的第一导接部,而电路板则设有第二导接部并配置于支撑结构的预设位置上而 组成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当发光板件组合配置于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的支撑结构的 预设位置时,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便可直接或间接地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 接,换言之,本发明将公知的透光型显示装置模块化,以于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 的同时达成使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的目的,是以不 但可省略公知连接软板的使用,还可简化组装步骤并避免公知采用连接软板所可能造成的 组装复杂、维修不便、成本较高及收纳不易等问题。此外,由于电路板固设于支撑结构上而共组成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且发光板 件组合必需稳固地配置在支撑结构上以避免脱落,是以可知,不论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 接部是直接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对接、接触或透过支撑结构间接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 电连接,其皆可通过发光板件组合和支撑结构间的稳固结合而提升第一、第二导接部间的 连结强度,以防止第一导接部相对与第二导接部松脱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图1为公知透光型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B为本发明图2A所示的发光板件组合的线路的第一导接部和电路板的第二导 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线路和透明板件的侧视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线路和透明板件的侧视示意图。图3C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线路和透明板件的侧视示意图。图3D为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元件、线路和透明板件的侧视示意图。图4A为发光板件组合与电源供应装置及控制装置的配置示意图。图4B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电源供应装置与控制装置的 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A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6B为本发明图6A的A-A,剖面图。并且,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透光型显示装置10、20、30、40发光板件组合
101、201、301、401 透明板件102、202、302、402 线路103发光二极管11连接软板12、22、32、42 电路板2、3、4透光型显示模块20a第一发光板件组合20b第二发光板件组合20η第η发光板件组合2011、3011、4011 第一表面2012 第二表面2013 封装层203、303、403 发光元件203a、203a,表面粘着型发光二极管203b发光二极管芯片2031 金线2032 焊料204、304、404 第一导接部2041第一导电结构2042、4132 开口21、31、41 支撑结构210透光区域221、321、421 第二导接部2211第二导电结构2212 凸块d、d’光源投射方向23电源供应装置23a第一电源供应装置23b第二电源供应装置23η第η电源供应装置231 第一导线24控制装置241 第二导线25、35、45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411容置槽412第三导接部413第四导接部4131第四导电结构414导电路径
415 盖体W容置槽的宽度T发光板件组合的厚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 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 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可设置于例如建筑物的玻璃帷幕、外墙或屋顶等处,并 通过其具备的显示效果而达到宣传、告示的目的,是以可用作广告看板或跑马灯等,但不以 此为限。请参阅图2A,其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2包括至少一发光板件组合20、一支撑结构21及 至少一电路板22,每一发光板件组合20又具有透明板件201及设置于透明板件201上的 多个线路202与多个发光元件203,其中发光元件203与线路202电性连接,而线路202则 于透明板件201上汇集形成至少一第一导接部204。支撑结构21用以承载并支撑每一个 发光板件组合20,至于电路板22则可设置于支撑结构21上以与支撑结构21共同组成一 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25,且每一电路板22包括至少一第二导接部221,其中,发光板件组 合20的第一导接部204可透过发光板件组合20设置于支撑结构21上而与电路板22的第 二导接部221电性连接,以达成电路板22及发光板件组合20之间彼此电连接的目的。为 了清楚说明透光型显示模块2的结构,图2A仅图示出部分的发光板件组合20、支撑结构21 及电路板22,然而应可理解,于应用时,透光型显示模块2可选择性地扩充多个发光板件组 合20及对应的多个电路板22。以下将进一步叙述本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2的细部结 构。请再参阅图2A,透光型显示模块2的发光板件组合20的透明板件201选自散热 效果良好的可透光材质,例如玻璃、石英玻璃或软性玻璃等所组成的群体之一,而尺寸以 大于15平方厘米为佳,但不以此为限,且透明板件201具有相互对应且实质上大致平行的 第一表面2011和第二表面2012。于本实施例中,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上设置有 多个线路202,例如导电线路及信号线路等,其可为由导电胶透过印刷热烘或涂布烧结的 方式而固设于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上者,其中导电胶可选用纳米尺度的多种含金 属及非金属经特殊配方所制成的复合材质,而金属可选自银、铜或钯等。举例而言,欲于透 明板件201上形成线路202时,可先将导电胶朝透明板件201的边缘以放射状平行并列或 交错的形式,利用网板印刷形成于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上,再以加热及烘烤固定 或烧结等方式使导电胶固设在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上而构成线路202,其中当利 用烧结方式形成线路202时,烧结的温度实质上以200°C -500°C为佳,但不以此为限。此 外,线路202于透明板件201上汇集形成至少一第一导接部204,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接 部204以设置于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上并位于透明板件201的边缘为佳,其可具 有一开口 2042(如图2B所示),开口 2042的方向实质上可垂直于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 面2011,而用以导接的多个第一导电结构2041,例如以金属材质制成的导电弹片、导电片或导电凸点等,则可设置于开口 2042中,换言之,发光板件组合20的第一导接部204可为 一插接座,以与电路板22的第二导接部221相互对应。而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上除了线路202外,尚设有多个发光元件203, 其中发光元件203以发光二极管为佳,其可如图3A所示,采用表面粘着型(SMT)发光二极 管203a并利用如透明粘着剂等粘着介质(未图示)粘着于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 上,并透过如焊接等方式将表面粘着型发光二极管203a的金线2031与线路202电性连接; 或如图3B所示,将未经封装的发光二极管芯片203b直接设置于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 2011上,且同样利用金线2031电连接发光二极管芯片203b与线路202,再于第一表面2011 上设置透明的封装层2013加以覆盖发光二极管芯片203b、金线2031和线路202 ;当然,也 可以倒装芯片(覆晶,flip chip)接合方式将发光二极管芯片203b透过焊料2032直接与 线路202电性连接(如图3C所示),换言之,发光二极管的选用并无所设限。此外,为了提 升透光型显示模块2的亮度,于某些实施例中,也可选择性地同时于透明板件201的第一、 第二表面2011、2012上配置线路202及发光元件203,举例而言如图3D所示,透明板件201 的第二表面2012上的表面粘着型发光二极管203a,以金线2031与第二表面2012上的线 路202电性连接,且表面粘着型发光二极管203a’的光源投射方向d’实质上与设置于第一 表面2011上的表面粘着型发光二极管203a的光源投射方向d相同,也即表面粘着型发光 二极管203a’朝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发光,以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发光元件203 密度而提高亮度。当然,发光元件203也可视需求而选择性地单独设置于透明板件201的 第二表面2012上,其并不至于影响本发明的实施。请再参阅图2A,透光型显示模块2除了发光板件组合20外,尚包括支撑结构21及 电路板22所共组的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25,其中,支撑结构21除可用以承载支撑并固定 发光板件组合20外,也可供电路板22设置于其上,且支撑结构21具有透光区域210。至于 电路板22则可为用以驱动控制发光元件203的逻辑控制电路板,且每一电路板22包括至 少一第二导接部221,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接部221可设置于电路板22的边缘,且数量、位 置及形式实质上以对应于发光板件组合20的第一导接部204为佳。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 电路板22可具有凸块2212,其是自电路板22的边缘平行延伸而出(如图2B所示),而用 以导接的多个第二导电结构2211,例如金属导电片,则平贴设置于凸块2212上,以组成本 实施例的第二导接部221,换言之,本实施例的电路板22的第二导接部221以金手指为佳, 而由于发光板件组合20的第一导接部204与电路板22的第二导接部221彼此对应,是以 可知,第一导接部204实质上可为金手指插接座。而当发光板件组合20、支撑结构21及电路板22欲加以组配时,可将电路板22利 用锁固、粘着、卡合或夹持等方式设置于支撑结构21的预定位置上,以构成支撑结构及电 路板组合25,再将发光板件组合20与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25相组配,其中发光板件组合 20的发光元件203的光源投射方向d可朝向支撑结构21的透光区域210 (如图2A所示), 此时电路板22的第二导接部221,例如金手指,对应于透明板件201的第一表面2011上 的第一导接部204,例如金手指插接座,是以当发光板件组合20利用锁固、粘着、卡固、夹 持、钳合或镶嵌等方式设置于支撑结构21上的同时,固定在支撑结构21上的电路板22其 第二导接部221可直接插植并容置于发光板件组合20的第一导接部204的开口 2042中, 且第二导接部221的第二导电结构2211与开口 2042内的第一导电结构2041相互触碰,也即金手指可与金手指插接座直接对接,由此可知,发光板件组合20的第一导接部204可通 过发光板件组合20固设于支撑结构21上而直接与电路板22的第二导接部221电性连接, 进而达成电连接发光板件组合20与电路板22的目的。请再参阅图2A并配合图4A,其中图4A为发光板件组合与电源供应装置及控制装 置的配置示意图。为了控制透光型显示模块2并供应其所需电力,透光型显示模块2还可 包括至少一电源供应装置23及控制装置24,其中电源供应装置23和控制装置24分别可透 过第一导线231及第二导线241与电路板22电性连接,又由于电路板22与发光板件组合 20电性连接,故可由此提供发光板件组合20上的发光元件203所需的电力并控制发光元 件203的开关,至于第一、第二导线231、241的方式并无所设限,其可为电源线或总线(汇 流排线),但不以此为限。此外,如前所述,由于透光型显示模块2可扩充多组发光板件组
合20,例如第一发光板件组合20a、第二发光板件组合20b.......至第η发光板件组合
20η,是以可配合增设对应数目的多组电源供应装置23,例如第一电源供应装置23a、第二
电源供应装置23b.......至第η电源供应装置23η,并以邻近发光板件组合20的对应的
电源供应装置23来进行供电。举例而言,请参阅图4Β,其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透光型 显示模块及其电源供应装置与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Β所示,透光型显示模块2可 包括第一、第二发光板件组合20a、20b及第一、第二电源供应装置23a、23b,其中第一、第二 发光板件组合20a、20b固设于支撑结构21上,并同时经电路板22、第二导线241而受控于 控制装置24,此外,第一电源供应装置23a邻近于第一发光板件组合20a设置,并透过第一 导线231及与第一发光板件组合20a电连接的电路板22来供应第一发光板件组合20a的 发光元件203所需的电力,而第二电源供应装置23b则邻近于第二发光板件组合20b设置, 是以第二电源供应装置23b同样可透过第一导线231及与第二发光板件组合20b电连接的 电路板22来供应第二发光板件组合20b的发光元件203所需的电力,是以可缩短第一导线 231的长度,也即缩短供电路径,由此减少损耗并避免透光型显示模块2的整体亮度受到影 响。当然,透光型显示模块2也可横向或纵向地扩充多组发光板件组合20,此时仅需因应调 整电源供应装置23的数量及配置位置,便可利用多个电源供应装置23分散致电而使透光 型显示模块2维持预定亮度。相较于公知技术,由于本实施例将电路板22和支撑结构21模块化配置成支撑结 构及电路板组合25,又电路板22的第二导接部221与发光板件组合20的第一导接部204 相互对应,因此当发光板件组合20配置在支撑结构21上的同时,其第一导接部204可直接 与设置在支撑结构21上的电路板22的第二导接部221对接,以于单一步骤完成发光板件 组合20和支撑结构21的结合及发光板件组合20与电路板22的电性连接,以避免公知必须 透过连接软板11逐一连接线路102及电路板12的繁琐的组装步骤,且应可理解,本实施例 的组装相较于公知结构更为简便,因此也有便于维修之利;又由于本实施例的电路板22设 置于支撑结构21上,且发光板件组合20的第一导接部204可直接与电路板22的第二导接 部221对接而电性连接,因此可省略公知连接软板11的使用,不但有利于降低制作成本,也 可防止因连接软板11或电路板12容收不当而对透明板件101的透光性造成的负面影响。 再者,由于发光板件组合20必须与支撑结构21紧密结合以防止脱落,是以第一、第二导接 部204、221之间也可由此强化其连结强度而避免松脱。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透光型显示模块3包括发光板件组合30及由 支撑结构31和电路板32所共组成的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35,其中发光板件组合30的透 明板件301、线路302和发光元件303的设置方式大致与本发明图2A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 例相似,此外,线路302同样于透明板件301上汇集形成至少一第一导接部304,且第一导接 部304实质上以靠近透明板件301的边缘为佳,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304为平贴于透明 板件301的第一表面3011设置的多个导电片,例如金属导电片,而电路板32实质上平行 于透明板件301地固设于支撑结构31上,且电路板32同样包括第二导接部321,为配合透 明板件301的第一表面3011上的第一导接部304,本实施例的第二导接部321也可为多个 设置于电路板32表面的导电片,例如金属导电片,其中第二导接部321的数量、位置皆对 应于第一导接部304,是以应可理解,发光板件组合30的第一导接部304可利用发光板件 组合30固设于支撑结构31上而与设置于支撑结构31上的电路板32的第二导接部321直 接接触而电性连接,并利用发光板件组合30与支撑结构31之间紧配结合的力量而稳固的 彼此抵顶接触,使电路板32和发光板件组合30得以确实电性连接。当然,第一、第二导接 部304、321除可为金属导电片外,于某些实施例中也可选用导电凸点(未图示)或导电弹 片等相互配合,以提升第一、第二导接部304、321之间的抵顶接触效果,使第一、第二导接 部304、321之间得以确实电性连接。请参阅图6A及图6B,其分别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透光型显示模块的部分 结构示意图及图6A的A-A’剖面图。如图6A所示,透光型显示模块4包括发光板件组合40 以及由支撑结构41和电路板42所共组成的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45,其中发光板件组合 40的透明板件401、线路402和发光元件403的配置实质上与本发明图2A所示的第一较佳 实施例和图5所示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相似,且线路402也于透明板件401的第一表面4011 上汇集形成至少一个第一导接部404,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接部404可为平贴于透明板件 401的第一表面4011上的导电片(如图6B所示),其实质上与本发明图5所示的第二较佳 实施例的发光板件组合30的第一导接部304相似,本实施例的第一导接部404并非紧邻于 透明板件401的边缘设置。请再参阅图6A并配合图6B,为了使发光板件组合40可以稳固地设置于支撑结构 41上,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41大致上可呈U字型结构以形成一容置槽411,其中容置槽411 的宽度W实质上近似发光板件组合40的厚度T,以利用容置槽411容收部分的发光板件组 合40而夹持于发光板件组合40的边缘,由此达到支撑承载发光板件组合40的目的。而支 撑结构41除了容置槽411外,尚包括至少一第三导接部412及至少一第四导接部413,其以 分设于容置槽411的两侧为佳(如图6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导接部412可为导电 引脚,其由支撑结构41的容置槽411的其中一端延伸而出且实质上邻近于容置槽411,又 第三导接部412的数量及位置实质上对应于发光板件组合40的第一导接部404,至于第四 导接部413 —体成型地由支撑结构41的容置槽411相对于设置第三导接部412的另一端 延伸而出,且第四导接部413实质上与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导接部204结构相似, 可包括一开口 4132,且开口 4132内部设有第四导电结构4131,其中第四导电结构4131又 以金属导电弹片为佳,换言之,第四导接部413也可为一体成型设置于支撑结构41上的插 接座,例如金手指插接座。此外,第三、第四导接部412、413之间以埋设于支撑结构41中 的导电路径414彼此电性连接,举例而言本实施例的导电路径414可为金属导线,而支撑结构41可由塑料制成,以于射出成型制作支撑结构41的同时将导电路径414 一并埋设于 支撑结构41中,而导电路径414相对于支撑结构41凸出的一端可弯折而形成第三导接部 412,另一端则可与设置在预留的开口 4132内部的第四导电结构4131相连,以使第三导接 部412和第四导接部413之间可通过导电路径414而彼此电性连接。至于支撑结构及电路 板组合45的电路板42则包括第二导接部421,于本实施例中,电路板42的结构实质上与本 发明图2A及图2B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板22相似,换言之,电路板42的第二导接 部421也以金手指为佳,且电路板42的第二导接部421与支撑结构41的第四导接部413 的位置、数量等彼此对应,以利用金手指与金手指插接座对接的方式将电路板42稳固地设 置于支撑结构41上,并使电路板42的第二导接部421可容置于支撑结构41的第四导接部 413的开口 4132中而与第四导接部413电性连接,以构成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 合45。此外,电路板42与电源供应装置和控制装置(未图示)之间的关系也与本发明第 一、第二较佳实施例相同,于此不再赘述。而当发光板件组合40欲与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45相组配时,可将发光板件组 合40部分容置于支撑结构41的容置槽411中,由于容置槽411的宽度W近似发光板件组 合40的厚度T,因此支撑结构41实质上可夹持于发光板件组合40的边缘,以将发光板件组 合40设置于支撑结构41上,又由于支撑结构41的第三导接部412邻近于容置槽411且对 应于发光板件组合40的第一导接部404,因此便可于发光板件组合40设置于支撑结构41 上时,直接以第三导接部412搭接于发光板件组合40的第一导接部404上,使第一、第三导 接部404、412之间相互接触而电性连接(如图6B所示),又由于支撑结构41的第三导接部 412透过导电路径414与第四导接部413电性连接,而电路板42的第二导接部421也对应 插植于第四导接部413中而与第四导接部413电性连接,是以应可理解,本实施例的发光板 件组合40的第一导接部404可于发光板件组合40设置于支撑结构41上的同时,透过支撑 结构41的第三导接部412、导电路径414和第四导接部413而间接地与电路板42的第二导 接部421电性连接,以达成使电路板42和发光板件组合40电连接的目的。请再参阅图6A并配合图6B,由于透光型显示模块4通常设置于户外,因此本实施 例的支撑结构41也可增设盖体415以遮盖第一、第三导接部404、412,由此避免因落尘等杂 质覆盖于第一、第三导接部404、412而干扰电连接效果,而利用盖体415遮盖第一、第三导 接部404、412也可提升透光型显示模块4的整体美观性。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三导接 部412和第四导接部413分设于支撑结构41的容置槽411的两相对侧,而电路板42的第 二导接部421插植于支撑结构41的第四导接部413的开口 4132中,是以电路板42并不会 干扰透光型显示模块4的透光效果。而于某些实施例中,为了将发光板件组合40稳固地设 置于支撑结构41上,发光板件组合40与支撑结构41的容置槽411之间也可选择性地施加 粘着介质,例如粘着胶体,是以于加热使粘着介质固化之后,发光板件组合40便可稳固地 设置于支撑结构41的容置槽411中,此外,于某些实施例中,也可于第一、第三导接部404、 412之间施予焊接加工,以强化第一、第三导接部404、412之间的电连接关系。由上述说明可知,本发明的透光型显示模块的发光板件组合其第一导接部可与设 置于支撑结构上的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直接接触(如图2A所示)、直接对接(如图5所 示)、或间接透过支撑结构(如图6A及图6B所示)而达成发光板件组合与电路板电性连接 的目的,并利用支撑结构稳固地支撑承载发光板件组合,然而应可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皆是通过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的技术手段来达成使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 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的目的。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是于发光板件组合的透明板件上直接将线路汇集形成与线 路电性连接的第一导接部,而电路板则设有第二导接部并配置于支撑结构的预设位置上而 组成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当发光板件组合配置于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的支撑结构的 预设位置时,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便可直接或间接地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 接,换言之,本发明将公知的透光型显示装置模块化,以于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 的同时达成使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的目的,是以不 但可省略公知连接软板的使用,还可简化组装步骤并避免公知采用连接软板所可能造成的 组装复杂、维修不便、成本较高及收纳不易等问题。此外,由于电路板固设于支撑结构上而共组成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且发光板 件组合必需稳固地配置在支撑结构上以避免脱落,是以可知,不论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 接部是直接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对接、接触或透过支撑结构间接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 电连接,其皆可通过发光板件组合和支撑结构间的稳固结合而提升第一、第二导接部间的 连结强度,以防止第一导接部相对与第二导接部松脱所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再者,当本发明的透光型显示模块扩充多组发光板件组合时因应配置多组电源供 应装置,是以每一发光板件组合可利用邻近的对应的电源供应装置来供应所需电力,以缩 短供电路径而避免损耗问题,进而确保透光型显示模块的亮度。由于上述诸多优点为公知 技术所不及者,是以本发明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极具产业的价 值,且符合各项专利要件,依法提出申请。纵使本发明已由上述的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任施匠思而 为诸般修饰,然而皆不脱如权利要求所欲保护的范围。
1权利要求
1. 一种透光型显示模块,其包括至少一发光板件组合,每一该发光板件组合包括一透明板件;多个线路,其设置于该透明板件上,并于该透明板件上汇集形成至少一第一导接部;多个发光元件,其设置于该透明板件上并与所述多个线路电性连接;一支撑结构,其用以支撑该发光板件组合;以及至少一电路板,其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且每一该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二导接部;其中,该发光板件组合的该第一导接部通过该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而与 该电路板的该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该电路板的该第二导接部为金手指,而 该发光板件组合的该第一导接部为对应该第二导接部的金手指插接座,以使该第一导接部 于该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时直接与该第二导接部对接而电性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该发光板件组合的该第一导接部及该电 路板的该第二导接部为相互对应的导电片,以使该第一导接部于该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该 支撑结构上时直接接触该第二导接部而电性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该发光板件组合的该第一导接部为导电 片,而该电路板的该第二导接部为金手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该支撑结构还包括一容置槽,其用以容置部分的该发光板件组合;至少一第三导接部,其邻近于该容置槽并对应于该发光板件组合的该第一导接部设 置;以及至少一第四导接部,其一体成型地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且对应于该电路板的该第二导 接部,并透过埋设于该支撑结构中的一导电路径与该第三导接部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该支撑结构的该第四导接部为金手指插 接座,以对应容置该电路板的该第二导接部并与该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而该支撑结构的 该第三导接部为导电引脚,以使该发光板件组合的该第一导接部于该发光板件组合部分设 置于该支撑结构的该容置槽中时与该第三导接部接触,并透过该导电路径及该第四导接部 而与该电路板的该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该支撑结构还包括一盖体,其覆盖该发 光板件组合的该第一导接部与该支撑结构的该第三导接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还包括至少一电源供应装置及一控制装 置,其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包括多个该发光板件组合及多个该电源供 应装置,每一该发光板件组合的所述多个发光元件由邻近该发光板件组合的对应的该电源 供应装置供电。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该透明板件选自玻璃、石英玻璃、软性 玻璃所组成的群体之一。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所述多个线路以一导电胶通过印刷热 烘或涂布烧结而固设于该透明板件上,该导电胶为金属及非金属复合材质,而该金属选自银、铜或钯所组成的群体之一。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型显示模块,其中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为多个发光二极管, 而该发光板件组合的该透明板件包括相对应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所述多个线路及 所述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该第一表面和/或该第二表面上。
13.一种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其应用于一透光型显示模块,该透光型显示模块包括 具有至少一第一导接部的一发光板件组合,而该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包括一支撑结构,其用以支撑该发光板件组合;以及至少一电路板,其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且每一该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二导接部; 其中,该发光板件组合的该第一导接部通过该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该支撑结构上而与 该电路板的该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透光型显示模块及其支撑结构及电路板组合,其中透光型显示模块包括至少一发光板件组合、一支撑结构及至少一电路板,每一发光板件组合包括一透明板件、多个线路,其设置于透明板件上并于透明板件上汇集形成至少一第一导接部、以及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透明板件上并与多个线路电性连接,而支撑结构用以支撑发光板件组合,电路板则设置于支撑结构上,且每一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二导接部,其中,发光板件组合的第一导接部通过发光板件组合设置于支撑结构上而与电路板的第二导接部电性连接。
文档编号G09F9/33GK101996534SQ20091016575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3日
发明者张志伟, 杜嘉明 申请人:台湾伊必艾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