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7807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站模型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站模型都是实景沙盘结构模型,一般为静态结构性模型或带简单灯光控制效果的模型。模型可以很好的从宏观角度展示车站的空间结构以及车站设备的组成。但是缺乏动态效果的模型无法很好的实现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控制功能的表达,也缺乏互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可视性好、可控性好、可扩展性好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该模型结构的纵向结构为地面模拟部分、站厅层部分及站台层部分,横向结构为隧道区间部分、中间设备房区部分、站厅站台部分及左侧设备房区部分。该模型结构采用透明材质的材料制作而成。该模型结构与车站为I : 16的比例大小。所述的地面模拟部分包括出入口建筑、车站左右两端新风排风风亭及上下行活塞通风风亭。所述的隧道区间部分包括上下型隧道、停靠线、折线道岔,所述的折线道岔包括转辙部、连接部及辙叉部。所述的中间设备房区部分内设有分布于两层的车控室、站长室、通信室、屏蔽门控制室、蓄电池室、配电室、AFC设备室、环控室、通风空调机房以及新风、排风、活塞通风的风井风道及内部风机风阀空调机组。所述的设备房区部分内还设置可监控设备模型。所述的站厅站台部分设有上下电梯、电扶梯、AFC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PSD屏蔽门、PIS导向牌及照明系统设备。所述的左侧设备房区部分设有站厅层的消防泵房、气瓶室、车备室、通风空调机房、冷水机房,站台层的变电所及新风排风热排风空间结构,所述的左侧设备房区部分内还设置可监控设备模型。该模型结构经钢木底座支撑,底座支撑模型并集中模型内的信号线,该信号线通过模型内的线缆井、桥架、立柱通向底部底座,按各部分理成若干串口,预留在底座背后连接现场控制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0017](I)可视性好车站模型主题采用透明材质,可直观的看出车站的整体结构,以及设备布局、管道布局等。(2)可控性好目前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实训平台主要通过纯综合监控软件系统虚拟实现培训手段,现有的车站模型也都是不可控的静态外观模型。本车站综合监控动态演示模型配备4个现场控制柜,车站模型内设备模型都可单独控制,可控车站设备模型模拟信号点数达到400个点,可通过控制柜或软件平台单点控制,也可通过监控控制系统自动化联动控制,模型的互动性教学功能强。(3)可扩展性好车站模型设备的控制通过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监控观管理,综合监控系统可集成互联真实的轨道交通子系统,因此可以在模型的基础上,配置比较重要的一些系统的真实设备,可实现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综合监控教学功能。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结构如图1-4所示,车站模型仿真实际车站空间结构,规格为8000mmX1200mmX1380mm,与车站为I : 16的比例大小,该模型结构采用透明材质的材料制作而成。模型结构的纵向结构为地面模拟部分、站厅层部分及站台层部分,横向结构为隧道区间部分A、中间设备房区部分B、站厅站台部分C及左侧设备房区部分D。模型结构内还具体设置了隧道区间I、下行活塞风道风井2、环控电控室3、站厅照明配电室4、AFC设备室5、通信设备室6、站长室7、车控室8、站厅第一非付费区9、站厅付费区10、站厅第二非付费区11、银行12、气瓶室13、车备室14、消防泵室15、水系统机房16、右排风风道风井17、右新风风道风井18、右环控机房19、右出入口 20、卫生间21、污水泵房22、左出入口 23、左环控机房24、左新风风道风井25、左排风风道风井26、上行活塞风道风井27、隧道区间折返线28、左热排风房29、站台照明配电室30、蓄电池室31、上行轨道32、站台公共区33、屏蔽门34、降压变电所35、线缆井36、右热排风房37、下行轨道38、屏蔽门控制室39。其中,隧道区间部分A包含一个上下型隧道,一个停靠线,若干折线道岔,轨道通过轨道电路供电驱动并控制放置在轨道上的列车模型,可完成列车的进站,停靠站台(触发屏蔽门自动打开动作),离站,折线,停靠线停靠等功能,轨道按标准1435mm轨距按比例压缩设计制作,道岔按实际设计转辙部分、连接部分和辙叉部分;中间设备房区部分B为含分布于两层的车控室8、站长室7、通信设备室6、屏蔽门控制室、蓄电池室31、站厅照明配电室4、AFC设备室5、环控电控室3、通风空调机房等设备房以及新风、排风、活塞通风的风井风道及内部风机风阀空调机组等设备的设备房区,分布在站厅站台层的左端,设备室内布置各种相应可监控设备模型。站厅站台部分C包含上下电梯、电扶梯、AFC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屏蔽门34、PIS导向牌、照明系统设备等各种动静态车站设备模型和空间结构;左侧设备房区部分D含站厅层的消防泵房、气瓶室13、车备室14、通风空调机房、水系统机房16,站台层的变电所及新风排风热排风空间结构,同样布置各种相应可监控设备模型。地面模拟部分包括出入口建筑、车站左右两端新风排风风亭以及上下行活塞通风风亭。支撑车站模型的底座为钢木结构,表面为铝塑板材料,背部开门。底座用于支撑整个车站模型以及集中模型内所有信号线(信号线通过模型内的线缆井、桥架、立柱通向底部底座),按各个系统理成若干串口,预留在底座背后用于连接现场控制柜。本实用新型根据实际典型的地下两层岛式车站结构设计,按照I : 16的比例大小压缩加工制作,车站主体采用透明材质,内部为上下行隧道区间、左右设备房区、中间站台 站厅公共区,以及风亭和出入口等地面建筑。车站内按实景布置BAS环控、FAS火警系统、SCADA电力系统、AFC售检票系统、机电系统等系统设备模型,通过小风机、继电器、行程电机等小型电气设备和LED状态灯实现所有设备模型的实时监控运行状态模拟,提供了可采集的监控信号。配套4个现场控制柜将所有设备模型的监控信号集成到控制系统中来,以实现就地实时控制模拟,并开放以太网通信端口,可连接给相应的综合监控仿真软件,实现车站内设备模型的远程实时监控,以及系统间联动功能的模拟等功能。应用该技术的车站模型作为教学、科研平台,在学员实时操作就地控制面板或监控软件时,可直接的观察到相应设备在车站中的空间布置位置,以及运行状态变化,如冷水系统、通风空调系统相应设备在管道上的位置,运行起来后风水走向的灯光流动效果,列车到站后屏蔽门的自动开启关闭,并自动上传门闭锁状态信号,也可通过控制柜接受上层监控系统下达的紧急开启关闭命令等。通过车站模型,可以宏观上了解各个系统在车站内的构成与运行效果,实现各种系统在车站内的监控运行模拟,达到系统性的生动形象的直观的教学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型结构的纵向结构为地面模拟部分、站厅层部分及站台层部分,横向结构为隧道区间部分、中间设备房区部分、站厅站台部分及左侧设备房区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型结构与车站为I : 16的比例大小。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面模拟部分包括出入口建筑、车站左右两端新风排风风亭及上下行活塞通风风亭。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隧道区间部分包括上下型隧道、停靠线、折线道岔,所述的折线道岔包括转辙部、连接部及辙叉部。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设备房区部分内设有分布于两层的车控室、站长室、通信室、屏蔽门控制室、蓄电池室、配电室、AFC设备室、环控室、通风空调机房以及新风、排风、活塞通风的风井风道及内部风机风阀空调机组。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设备房区部分内还设置可监控设备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站厅站台部分设有上下电梯、电扶梯、AFC自动售检票系统设备、PSD屏蔽门、PIS导向牌及照明系统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设备房区部分设有站厅层的消防泵房、气瓶室、车备室、通风空调机房、冷水机房,站台层的变电所及新风排风热排风空间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设备房区部分内还设置可监控设备模型。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模型结构经钢木底座支撑,底座支撑模型并集中模型内的信号线,该信号线通过模型内的线缆井、桥架、立柱通向底部底座,按各部分理成若干串口,预留在底座背后连接现场控制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模型结构,该模型结构的纵向结构为地面模拟部分、站厅层部分及站台层部分,横向结构为隧道区间部分、中间设备房区部分、站厅站台部分及左侧设备房区部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可视性好,采用透明材质,并且可控性好、可扩展性好,通过综合监控系统集成监控观管理,综合监控系统可集成互联真实的轨道交通子系统,因此可以在模型的基础上,配置比较重要的一些系统的真实设备,可实现虚实结合的方式实现综合监控教学功能。
文档编号G09B19/00GK202584480SQ20122005989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22日
发明者刘志钢, 邱薇华, 黄璐 申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