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组件及其调节方法、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41007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组件及其调节方法、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及其调节方法、显示装置,所述显示面板组件包括:显示面板,其设置有显示区和扇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条第一数据线、所述扇出区设置有具有多种长度的多条第二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数据线连接;驱动电路,其包括功能电路以及与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可调电阻组;所述第二数据线通过所述可调电阻组耦合到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可调电阻组用于减小所述功能电路输出端到所述第一数据线之间的连线的阻抗差异;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可调电阻组的阻值。这样避免了各条连线之间的信号延迟差异过大的情况,使得显示面板可以实现色彩、亮度均匀的优异显示。
【专利说明】显示面板组件及其调节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及其调节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组件,其包括:显示面板1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显示区域11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扇出(fanout)区域120、设置在面板边缘的封装有驱动IC140的薄膜覆晶130以及PCB150 ;其中,显示区域110设置有多条第一数据线111,扇出区域120设置有多条第二数据线121与所述第一数据线111连接,薄膜覆晶130上设置有多条第三数据线131将所述第二数据线与所述驱动IC140进行连接。如图所示,显示面板100扇出区域120第二数据线121与第一数据线111的连接点由于距离驱动IC140的距离不同,导致第二数据线121的长度不同而阻抗各不相同,由于阻抗对信号延迟的影响,离IC的距离较近的第二数据线的信号失真小,而离IC距离较远的第二数据线的信号失真较大,这样会引起诸如左中右亮度差异或色偏等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尺寸的液晶面板来说,加之驱动IC的集成度越来越高,面板使用IC的数量减少,此问题更明显。
[0003]为了解决此问题,如图2所示,现有技术往往是在面板的扇出区域进行绕线补偿,即离IC的距离越近的数据线在扇出区域,对第二数据线121的铺设路径进行加长,通过设置折弯部122使其形成绕线,而在离IC距离越远的数据线进行较少的绕线。但这样的方案使得面板的扇出区域面积较大,不利于面板的成本控制及窄边框的实现。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实现较窄边框且显示效果优异的显示面板组件及其调节方法、显示装置。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包括:
[0006]显示面板,其设置有显示区和扇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条第一数据线、所述扇出区设置有具有多种长度的多条第二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数据线连接;
[0007]驱动电路,其包括功能电路以及与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可调电阻组;所述第二数据线通过所述可调电阻组耦合到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可调电阻组用于减小所述功能电路输出端到所述第一数据线之间的连线的阻抗差异;
[0008]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可调电阻组的阻值。
[0009]优选的,所述功能电路以及与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可调电阻组集成在一个驱动IC内。这样的集成度高,成本低廉。
[0010]优选的,所述显示面板组件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扇出区边缘的薄膜覆晶,所述驱动IC设置在所述薄膜覆晶上。
[0011]优选的,所述驱动IC集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玻璃基板上。将取得IC集成在玻璃基板上,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减小LCD模组的整体体积。[0012]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用于写入数据的写入引脚,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写入引脚获得预设的可调电阻组的阻值的控制信号,以对所述可调电阻组进行调节。
[0013]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集成在所述驱动IC内,所述写入引脚设置在所述驱动IC上。这种方式集成度高,可避免不必要的配件,节约生产成本。
[0014]优选的,所述可调电阻组为数位电阻组,所述控制电路为数位控制电路。使用数位电阻组及数位控制电路可以很好的实现控制调整,实现比较简单,成本较低。
[0015]优选的,所述可调电阻组预设有多个与不同型号的显示面板所对应的可调阻值。这样的设置可以通过对应的几组控制信号控制即可,控制方式简便,硬件的实现也相对简单,成本较低。
[0016]一种显示面板组件的调节方法,所述的显示面板包括:
[0017]显示面板,其设置有显示区和扇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条第一数据线、所述扇出区设置有具有多种长度的多条第二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数据线连接;
[0018]驱动电路,其包括功能电路以及与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可调电阻组;所述第二数据线通过所述可调电阻组耦合到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
[0019]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的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0]SI,调整可调电阻组的阻值,以减小所述功能电路输出端到所述第一数据线之间的连线的阻抗差异。
[0021]优选的,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用于写入数据的写入引脚,所述步骤SI中,所述控制电路通过写入引脚从data信号中读取对应的控制信号,解析后获得应设的可调电阻组的阻值,对所述可调电阻组进行自动可控调节。这种方式不需要对TCON进行修改,从而有效的节约产品的成本。
[0022]本发明由于通过可调电阻组以减小驱动电路中功能电路输出端到所述第一数据线之间的连线的阻抗差异,并通过控制电路对可调电阻组进行控制,这样避免了各条连线之间的信号延迟差异过大的情况,使得显示面板可以实现色彩、亮度均匀的优异显示。同时,由于在可调电阻组的设置,就不需要在面板的扇出区域对第二数据线进行路径加长(通过设置折弯部形成绕线)的方式来减小各条连线之间的阻抗差异以消除信号延迟差异,使得面板的扇出区域的第二数据的铺设路径可以更直接的以直线方式铺设,这样就减小了扇出区域的高度,使得液晶显示器可以达到更加窄的边框设计。再者,可调电阻的可调功能,不需要针对每个面板单独设置驱动IC或者电阻,在应用于不同型号面板时,只需要调节可调电阻组的阻值即可,这样极大的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液晶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液晶面板的删除区域线路铺设示意图,
[002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液晶面板组件薄膜覆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第三数据线截面示意图,
[0029]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六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第三数据线截面示意图,[0030]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七的液晶面板组件的第三数据线截面示意图,
[0031]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八的液晶面板组件薄膜覆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液晶面板组件的调节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34]以下实施例以具有一个驱动IC的液晶显示面板组件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适用于该类显示装置,对于拥有多个驱动IC的显示装置来说,也适用于本发明。
[0035]实施例一
[0036]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组件,其包括:显示面板1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显示区域11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扇出区域12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边缘的封装有驱动IC140的薄膜覆晶130以及PCB150。
[0037]其中,显示区域110设置有多条第一数据线111,所述扇出区域120设置有多条具有多种长度的第二数据线121与所述第一数据线111连接;在距离驱动IC140较近的区域,所述第二数据线121的长度就越短,第二数据线121均是按照直线路径铺设,以尽可能的减小显示面板100边缘的宽度,这一更好的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设计。薄膜覆晶130用于连接显示面板100与PCB150,驱动IC140封装在薄膜覆晶130,驱动IC140内集成了功能电路142、可调电阻组145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可调电阻组145的控制电路143,同时,驱动IC140设置有控制电路143的写入引脚144。所述第二数据线121通过所述可调电阻组145与所述驱动IC140的功能电路142的输出端进行耦合,可调电阻组145在控制电路143的控制之下,通过调整可调电阻组145内的各个电阻的阻止,以减小功能电路142的各个输出端到第一数据线111之间的连线的阻抗差异,避免应用到显示装置后出现因各个连线的阻抗差异太大、信号延迟造成亮度、颜色在显示面板100上的各个区域显示具有差异的问题。
[00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可调电阻组145为可调的数位电阻组,对应的,所述的控制电路143则为数位控制电路,数位电阻是比较精确的可调电阻,同时数位控制电路也是比较简单的控制方式。不过由于可调节电阻数量非常多,调整较为复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几个型号的面板(比如大、中、小型面板)预先设定好可调电阻组145的几组阻值,控制电路143则仅根据对应的预设好的型号直接在几组可调电阻组145的阻值中选择即可,控制电路143包括用于写入数据的写入引脚144,通过写入引脚144获得预设的可调电阻组145的阻值的控制信号,以对所述可调电阻组145进行调节。本实施例以对应四款型号的面板为例,通过预设四组阻值,当应用于其中一款面板时,根据其型号,在四组阻值中选择一组与当前面板所对应的阻值即可。这样可以简化控制电路的控制,四组阻值通过两个写入引脚144即可实现选择控制(00、01、10、11),控制非常简单。从写入引脚写入的数据可以集成在数据(data)信号的冗余数位中,控制电路143监控对应端口的数据(data)信号即可完成设置,实现阻值的自动可控选择,这样,就不需要对TCON (PCB150)进行对应的硬件修改,不仅节省成本,而且提高了薄膜覆晶130的通用性。
[0039]当然,控制电路143以及可调电阻组145也可以集成在薄膜覆晶130上或者另外集成一个具有控制电路143以及可调电阻组145的1C。
[0040]本实施例同时提供了一种具备上述结构的显示面板组件的控制方法,如图10所示,包括步骤:
[0041]S0,从data信号中的冗余数位中获取对应阻值的控制信号,
[0042]SI,控制电路解析控制信号从而调整可调电阻组的阻值,以减小所述功能电路输出端到所述第一数据线之间的连线的阻抗差异。
[0043]实施例二
[0044]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通过对可调电阻组145进行再次分组,也就是说,可调电阻组包括多个子可调电阻组,这样可以针对各个子电阻组进行调整,每一组子电阻组可以调节为统一阻值,这样不需要针对每一个功能电路的输出端都设置不同的电阻,只需要通过一组相同阻值的电阻来缩小连线(功能电路输出端到第一数据线111之间的连线)之间阻抗差异即可,这样的设置已经基本可以消除信号延迟或者说信号延迟十分微弱,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可以忽略,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成本可以极大的降低。
[0045]实施例三
[0046]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在驱动IC140内直接集成电阻144即可,第三数据线131通过电阻144耦合到驱动IC140的输出端,第三数据线131与面板上的扇出区域的第二数据线连接。这种方式不需要设置专门的控制电路来控制电阻,但这种方式的驱动IC只能适用于一款型号的面板。同样的,可以利用多个相同阻值的电阻组成为一组电阻组,在所述驱动IC140内可集成多组阻值不同的电阻组。这样不需要针对每一个驱动IC140的输出端都设置不同的电阻,只需要通过一组相同阻值的电阻来缩小阻抗差异即可,这样的设置已经基板可以消除信号延迟或者说信号延迟十分微弱,对显示效果的影响可以忽略,这种设置方式使得成本可以极大的降低。
[0047]在上述实施例一、二、三中,所述驱动IC140均是集成在薄膜覆晶130上的,但是,所述驱动IC140也是可以集成在显示面板100的玻璃基板上的,即COG (chip on glass)结构的面板,这种结构的面板可以大幅减小IXD模组的体积。
[0048]实施例四
[0049]如图5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组件,其包括:显示面板10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显示区域11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上的扇出区域120、设置在显示面板100边缘的封装有驱动IC140的薄膜覆晶130以及PCB150。
[0050]其中,显示区域110设置有多条第一数据线111,所述扇出区域120设置有多条具有多种长度的第二数据线121与所述第一数据线111连接,距离驱动IC140较近的区域,所述第二数据线121的长度就越短,第二数据线121均是按照直线路径铺设。以驱动IC140中心区域的第二数据线121a为例,其长度远远要小于驱动IC140两侧区域的第二数据线121b。
[0051]薄膜覆晶130上设置有多条第三数据线131将所述第二数据线与所述驱动IC140进行连接。第三数据线131中的一部分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弯曲部132,所述弯曲部132使所述第三数据线131的铺设路径加长,与越短的第二数据线121连接的第三数据线131其折弯部的数量就越多,其长度也就越长,因此,其阻抗也就越大。以与第二数据线121a连接的第三数据线131a为例,因为第三数据线131a的阻抗比较大,使得其与所述第二数据线121组成的整体连线的阻抗增大,相对于其他第三数据线131b与第二数据线121b组成的连线,二者的阻抗差异变得更小。[0052]本实施例通过在薄膜覆晶130上对部分第三数据线131进行路径加长,使得驱动IC140的输出端到所述第一数据线111之间的连线(由第二数据线121与第三数据线131组成)的阻抗差异,这样避免了各条连线之间的信号延迟差异过大的情况,使得显示面板可以实现色彩、亮度均匀的优异显示。同时,由于在薄膜覆晶130上进行绕线,这样就不需要在面板的扇出区域对第二数据线进行路径加长(通过设置折弯部形成绕线)的方式来减小各条连线之间的阻抗差异以消除信号延迟差异,使得面板的扇出区域的第二数据的铺设路径可以更直接的以直线方式铺设,这样就减小了扇出区域的高度,使得液晶显示器可以达到更加窄的边框设计。
[0053]实施例五
[0054]如图6所示为本发明提供另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三数据线131之间的阻抗可以通过采用不同厚度的线路来达到,其中,较厚的第三数据线131其阻抗越小,这样的第三数据线可以设置在驱动IC的两侧区域。
[0055]实施例六
[0056]如图7所述为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三数据线131的线宽进行调整以使各条数据线的阻抗差异,在与第二数据线121连接后使得整体连线之间的阻抗差异减小。
[0057]实施例七
[0058]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结合了线路的宽度、厚度以及线路路径,也就是说,在对线路路径进行绕线设置的同时,对线路的宽度、厚度也同时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在最小的面积里调整。
[0059]实施例八
[0060]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通过在薄膜覆晶上集成电阻133,电阻133之间的阻抗不同,分别连接到驱动IC140的各个输出端上,第三数据线通过电阻133耦合到驱动IC140上。
[0061]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其设置有显示区和扇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条第一数据线、所述扇出区设置有具有多种长度的多条第二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数据线连接; 驱动电路,其包括功能电路以及与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可调电阻组;所述第二数据线通过所述可调电阻组耦合到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所述可调电阻组用于减小所述功能电路输出端到所述第一数据线之间的连线的阻抗差异; 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可调电阻组的阻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电路以及与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可调电阻组集成在一个驱动IC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组件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扇出区边缘的薄膜覆晶,所述驱动IC设置在所述薄膜覆晶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IC集成在所述显示面板的玻璃基板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用于写入数据的写入引脚,所述控制电路通过所述写入引脚获得预设的可调电阻组的阻值的控制信号,以对所述可调电阻组进行调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集成在所述驱动IC内,所述写入引脚设置在所述驱动IC上。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电阻组为数位电阻组,所述控制电路为数位控制电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电阻组预设有多个与不同型号的显示面板所对应的可调阻值。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了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
10.一种显示面板组件的调节方法,所述的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面板,其设置有显示区和扇出区,所述显示区设置有多条第一数据线、所述扇出区设置有具有多种长度的多条第二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数据线连接; 驱动电路,其包括功能电路以及与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可调电阻组;所述第二数据线通过所述可调电阻组耦合到所述功能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的调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I,调整可调电阻组的阻值,以减小所述功能电路输出端到所述第一数据线之间的连线的阻抗差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组件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用于写入数据的写入引脚,所述步骤Si中,所述控制电路通过写入引脚从data信号中读取对应的控制信号,解析后获得应设的可调电阻组的阻值,对所述可调电阻组进行自动可控调节。
【文档编号】G09G3/36GK103886844SQ201310750374
【公开日】2014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31日
【发明者】陈宥烨, 陈胤宏, 郭东胜 申请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