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压式脉象模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65256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用教学器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压式脉象模拟装置。



背景技术: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但在目前的中医脉诊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教学难度大、时间长,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时间练习诊脉指法,另一方面也要切身体会各种脉象,长期积累经验。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有足够的案例让学习者去辨识与掌握各种脉象特征,因而教学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压式脉象模拟装置,包括脉搏动力机构、右心房模拟气囊、右心室模拟气囊、左心房模拟气囊、左心室模拟气囊以及仿生手臂,所述右心房模拟气囊与右心室模拟气囊之间通过单向阀连接,所述左心房模拟气囊与左心室模拟气囊之间通过单向阀连接,所述脉搏动力机构与右心房模拟气囊连接,所述左心室模拟气囊与仿生手臂连接,所述右心房模拟气囊、右心室模拟气囊、左心房模拟气囊、左心室模拟气囊、仿生手臂、脉搏动力机构、右心房模拟气囊通过仿生血管依次连接,构成脉搏循环回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脉搏动力机构包括医用气泵、电磁阀以及循环时间继电器,所述循环时间继电器通过电磁阀与医用气泵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医用气泵还连接有缓冲气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仿生手臂设有三个气压传感器,分别位于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上,并且三个气压传感器均位于脉搏循环回路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脉象模拟装置能够精确模拟人体脉象,给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的诊脉技术,是理想的教学工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图。

图中标记:

1-脉搏动力机构;11-医用气泵;12-电磁阀;13-循环时间继电器;2-右心房模拟气囊;3-右心室模拟气囊;4-左心房模拟气囊;5-左心室模拟气囊;6-仿生手臂;61-气压传感器;7-第一单向阀;8-第二单向阀;9-仿生血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脉象模拟装置,包括:脉搏动力机构1、右心房模拟气囊2、右心室模拟气囊3、左心房模拟气囊4、左心室模拟气囊5以及仿生手臂6。

右心房模拟气囊2与右心室模拟气囊3之间通过第一单向阀7连接,左心房模拟气囊4与左心室模拟气囊5之间通过第二单向阀8连接,左心室模拟气囊5与仿生手臂6连接。

右心房模拟气囊2、右心室模拟气囊3、左心房模拟气囊4、左心室模拟气囊5、仿生手臂6、脉搏动力机构1、右心房模拟气囊2通过仿生血管9依次连接,构成脉搏循环回路。

右心房模拟气囊2、右心室模拟气囊3、左心房模拟气囊4、左心室模拟气囊5、仿生手臂6以及仿生血管9均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能够非常逼真地模拟人体器官,增强诊脉教学的真实性。

第一单向阀7和第二单向阀8用于模拟人体心脏瓣膜,以保证“血液”始终从右心房模拟气囊2进入右心室模拟气囊3、从左心房模拟气囊4进入左心室模拟气囊5,而不会发生逆流。

脉搏动力机构1包括医用气泵11、电磁阀12以及循环时间继电器13,循环时间继电器13通过电磁阀12与医用气泵11连接。循环时间继电器13能够控制电磁阀12间歇性开启和关闭,从而使医用气泵11将气体间歇性地压入右心房模拟气囊2,使气流在脉搏循环回路内循环流动,并在仿生手臂6上的桡动脉处形成模拟脉搏。

通过控制循环时间继电器13开启电磁阀12时间的长短不同,可模拟不同体质和健康状况的人体血液流动情况。

医用气泵11还连接有缓冲气囊14,用于调节脉搏循环回路内的压力,防止气压过载。

仿生手臂6设有三个气压传感器61,分别位于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上。中医理论认为,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一寸(腕端)为寸,关之后一寸(肘端)为尺。

仿生血管9进入仿生手臂6的部分模拟桡动脉,分别通过寸、关、尺三个诊脉部位,并与气压传感器61连接。气压传感器61将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上传反馈到服务器,以供学习者参考。

本发明的脉象模拟装置能够精确模拟人体脉象,给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反复训练的实践机会,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就能强化脉诊指感的训练,很快掌握中医常见典型脉的诊脉技术,是理想的教学工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