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式汽车部件教学实训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069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部件教学实训车,特别是涉及一种旋转式汽车部件教学实训车。



背景技术:

汽车是当今人们出行的一种主要的交通工具,它由内燃机将燃料转换成动力,通过变速箱的变速将动力传送至轮胎,带动车辆自身及乘客运动,由于汽车是由众多的零部件构成,每一个零部件的损坏都有可能影响到汽车的整体运转,所以汽车需要经常进行维修和保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力增强,汽车已经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因此汽车的故障也随着基数的增长而增加,为此,诞生了许多的汽车维修厂和汽车教学学校,此外,在汽车的研发阶段,需要对正在研发的汽车部件进行测绘或性能测试,需要将汽车部件的各种部位都清楚的展示在观测者的面前,由于汽车部件通常比较重,大多数会固定的放在地上或平台上,如此,给观测者带来不便,影响观测效果,所以,人们一直在找一种工具,可以让一个人位置不便的观察汽车部件的每一个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式汽车部件教学实训车,通过在车体的顶端设置夹持卡头来夹持展示的汽车部件,通过卡头旋转实现汽车部件的旋转,让观测者可以清晰的查看汽车部件的每一点,从而更容易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旋转式汽车部件教学实训车,包括车体、移动座和夹持卡头,所述车体是中空的四方体,所述车体的顶端固定设有导轨,所述导轨嵌合连接两个滑动座,两个所述滑动座通过滚动轴承连接设有旋转轴,两个所述旋转轴的一端各自连接电动机,两个所述电动机的底端通过连接块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动座,两个所述旋转轴的另一端各自固定连接夹持卡头,所述旋转卡头通过松紧卡爪夹持连接汽车部件,所述车体的底端四角设有立柱,所述立柱连接滚轮,所述滚轮的一侧设有刹板,所述车体的正面通过合页连接设有两个车门,两个所述车门上各自设有把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轨是两根平行设置的金属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持卡头嵌合连接所述松紧卡爪,且所述松紧卡爪在所述夹持卡头上对称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把手上设有防滑绝缘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式汽车部件教学实训车,通过在车体的顶端设置夹持卡头来夹持展示的汽车部件,通过电动机转动带动旋转卡头旋转实现汽车部件的旋转,让观测者可以清晰的查看汽车部件的每一点,从而更容易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观示意图;

图中:1、车体;2、导轨;3、滑动座;4、旋转轴;5、夹持卡头;6、松紧卡爪;7、汽车部件;8、立柱;9、滚轮;10、刹板;11、合页;12、车门;13、把手;14、防滑绝缘套;15、电动机;16、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包括车体、移动座和夹持卡头,所述车体1是中空的四方体,车体1的顶端固定设有导轨2,导轨2嵌合连接两个滑动座3,滑动座3沿导轨2滑动,可以实现夹持不同大小的汽车部件的调节,两个滑动座3通过滚动轴承连接设有旋转轴4,两个旋转轴的一端各自连接电动机15,两个所述电动机15的底端分别通过连接块16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动座3,电动机15启动,带动旋转轴4运转,两个旋转轴4的另一端各自固定连接夹持卡头5,旋转卡头5通过松紧卡爪6夹持连接汽车部件7,当旋转轴4旋转之后,与之相连的旋转卡头5夹持连接汽车部件一同旋转,让观测者更好的进行观测,车体的底端四角设有立柱8,立柱8连接滚轮9,滚轮9可以方便的一端本实用新型,滚轮9的一侧设有刹板10,刹板10使本实用新型在静止时更加的稳定,车体1的正面通过合页11连接设有两个车门12,车门内部可以安放维修工具或其它待展示的汽车部件,两个车门12上各自设有把手13,可以方便的开启和关闭车门12。

进一步,导轨2是两根平行设置的金属管,可以支撑两个滑动座3滑动。

夹持卡头5嵌合连接松紧卡爪6,可以实现二者的相对移动,便于夹紧展示的汽车部件,且松紧卡爪6在夹持卡头5上对称布置,不仅可以稳定的夹持汽车部件7,还可以做到在夹持卡头6旋转时保持稳定、匀速。

把手13上设有防滑绝缘套14,不仅有利于开启和关闭车门12,而且还可以避免触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式汽车部件教学实训车,通过在车体1的顶端设置夹持卡头5来夹持展示的汽车部件7,通过电动机15转动带动夹持卡头5旋转实现汽车部件7的旋转,让观测者可以清晰的查看汽车部件的每一点,从而更容易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