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源极驱动装置、其极性反转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是利用液晶分子的光学各向异性和双折射特性来显示图像。具体是根据视频信号,通过基板表面电极产生的电场改变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向,控制液晶单元的透光率,由此显示画面。一般TFT-LCD通过交变电压极性法来驱动,在该交变极性中,电压极性在相邻液晶单元之间和连续帧时段之间交变,以便降低液晶的劣化,使液晶能够长时间保持正常特性,长时间正常显示。如果数据电压的两个极性之间的任一极性主导性地提供了较长时间,会有直流(DC)残留,在一定时间后,将会影响液晶特性,导致显示不正常,产生信号残影。
目前市场上的电视(TV)信号基本上都采用交错(Interlace)及隔行扫描的模式,分辨率调整模块(TV Scaler)存在二维隔行交错(2D De-Interlace)模式和三维隔行交错(3D De-Interlace)模式之分。在2D De-Interlace模式下采用行缓冲(Line Buffer)功能,其存储信号量较小,是利用前后几行的信号对Interlace行进行信号计算。在3D De-Interlace模式下具有较大存储信号量的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至少两个帧(Frame)的信号,是通过Frame的信号对比,计算获得Interlace行的信号。由于在2D De-Interlace模式下只是简单地通过本Frame几行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无法获知本行数据的真实值,不可避免的与下一Frame的真实值有差异。因此,在极性反转时存在DC差异值,若长时间播放静态画面,将会产生DC长时间残留导致信号残影。而目前市场上中低端的电视,由于成本的考量,一般都会采用2D De-Interlace模式,这样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信号残影的问题。
因此,在现有的液晶显示驱动方式中,液晶显示器显示都需要正负电压进行驱动,但由于前端系统处理信号差异,会导致本应该相同值的正负电压出现偏差到一个极性,出现正负极性电压的绝对值误差,这样容易出现长时间的直流(DC)残留导致液晶极化,而产生残影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源极驱动装置、其极性反转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2D De-Interlace模式下出现的DC残留而产生残影问题。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源极驱动装置,包括: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以及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其中,
所述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具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负电压通道和正电压通道,以及第二通道选择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通道选择模块分别与两个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通道选择模块分别与两个信号输出端相连;
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具体包括:用于接收极性反转控制信号的输入端,用于接收触发控制信号的控制端,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选择模块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的控制端相连的输出端;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用于将接收到的所述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出;并在每次接收到所述触发控制信号之后,对将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进行极性反转后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与所述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同一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还包括:移位控制器;所述移位控制器包括:用于接收触发信号的输入端,与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输出端;
所述移位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按照顺序依次向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输出所述触发控制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还包括:随机控制器;所述随机控制器包括:用于接收触发信号的输入端,与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输出端;
所述随机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按照随机顺序在同一时刻仅向一个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输出所述触发控制信号,且每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后的一个周期内向全部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输出一次所述触发控制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在每2n帧时间内接收一次所述触发控制信号,n为正整数。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源极驱动装置的极性反转控制方法,所述源极驱动装置包括: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以及极性信号控制单元;
所述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具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负电压通道和正电压通道,以及第二通道选择模块;其中,所述第一通道选择模块分别与两个信号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通道选择模块分别与两个信号输出端相连;
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具体包括:用于接收极性反转控制信号的输入端,用于接收触发控制信号的控制端,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通道选择模块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的控制端相连的输出端;
所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将接收到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出至连接的所述第一通道选择模块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的控制端;并在每次接收到触发控制信号之后,对将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进行极性反转后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与所述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同一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所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还包括:
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接收同一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入端输出的所述极性反转控制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所述源极驱动装置还包括:移位控制器;所述移位控制器包括:用于接收触发信号的输入端,与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输出端;
所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移位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按照顺序依次向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输出所述触发控制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所述源极驱动装置还包括:随机控制器;所述随机控制器包括:用于接收触发信号的输入端,与各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输出端;
所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还包括:
所述随机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时,按照随机顺序在同一时刻仅向一个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输出所述触发控制信号,且每在接收到所述触发信号后的一个周期内向全部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输出一次所述触发控制信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还包括:
所述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在每2n帧时间内接收一次所述触发控制信号,n为正整数。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源极驱动装置、其极性反转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在源极驱动装置中增加了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将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中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的控制端相连。这样,极性反转控制信号需要经过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后才会输入至上述两个模块的控制端,并且,采用对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输入的触发控制信号来控制极性信号控制单元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的反转情况,具体在每次对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输入触发控制信号后,极性信号控制单元会将原本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进行极性反转后输出,反之则保持原有的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的极性。使得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进行输出信号极性的控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2D De-Interlace模式下可能存在的DC残留问题,以及由于前端信号质量不佳造成的随机DC残留问题,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DC残留问题,进而消除由于DC残留引起的残影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源极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源极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源极驱动装置中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时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源极驱动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源极驱动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源极驱动装置、其极性反转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源极驱动装置,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以及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其中,
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具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正电压通道102和负电压通道103,以及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其中,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分别与两个信号输入端a和b相连,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分别与两个信号输出端A和B相连;
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具体包括:用于接收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的输入端,用于接收触发控制信号Ctl的控制端,以及分别与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的控制端相连的输出端;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用于将接收到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输出,即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为POLC;并在每次接收到触发控制信号Ctl之后,对将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进行极性反转后输出。
具体地,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增加了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其输出端与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中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的控制端相连。相较于现有技术中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直接输入至上述两个模块的控制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源极驱动装置中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需要经过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后才会输入至上述两个模块的控制端。采用对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输入的触发控制信号Ctl来控制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的反转情况,具体在每次对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输入触发控制信号Ctl后,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会将原本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进行极性反转后输出,反之则保持原有的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的极性。使得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根据接收到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进行输出信号极性的控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2D De-Interlace模式下可能存在的DC残留问题,以及由于前端信号质量不佳造成的随机DC残留问题,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DC残留问题,进而消除由于DC残留引起的残影现象。
在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的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的结构,相对于如图2所示的现有源极驱动装置中的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的结构并无变化,仅是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的控制端接收到的信号变化,因此,对于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中各模块的内部结构在此不做详述。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逻辑关系如下:
Ctl:Disable POLC=POL
Ctl:Enable
Ctl=L *反向*
Ctl=H POLC(n)=POLC(n-1) *同向*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如图3所示,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输入端接收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为一周期性变化的时钟信号。在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未接收到触发控制信号Ctl之前,其输出端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与输入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相同,POLC=POL,在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接收到触发控制信号Ctl之后,即Ctl为高电位,对此刻将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进行极性反转,即POLC(n)=反向POLC(n-1),之后Ctl变为低电位,此时保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的极性变化情况,即POLC(n)=同向POLC(n-1),直至下次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接收到触发控制信号Ctl之后进行上述循环。通过上述过程在每次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接收到触发控制信号Ctl后都会对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进行强制的极性反转变换,因此可以避免长时间的DC残留导致的信号残影现象。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为了防止触发控制信号Ctl破坏原有的正负极性平衡,需要保证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在每2n帧时间内接收一次触发控制信号Ctl,来进行极性反转变换,其中n为正整数,即触发控制信号Ctl的周期最小等于两帧时间,即可以每两帧内输入一次触发控制信号Ctl。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由于对液晶显示面板中的全部数据线进行驱动,因此,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一般会设置多对,每对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对相邻的两条数据线输出数据信号。基于此,在源极驱动装置中可以仅设置一个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与所有的的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中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的控制端相连,这样,所有的的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会同时接收到极性变换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即在同一时刻接收到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C均相同。这样出现在极性反转时引起显示面板整屏亮度突变,产生闪烁问题。
基于此,较佳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如图3和4所示,可以将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与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一一对应设置,即设置多个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且每个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输入端POL可以与同一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入端P相连,即从TCON接收到相同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POL。之后每个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可以在不同时刻接收触发控制信号Ctl,以使在显示面板中的极性变化为列的极性变化,这样不易察觉到极性反转时的亮度差异。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可以通过下述两种方式实现对不同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分时输入触发控制信号Ctl。
方式一: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如图4所示,增加移位控制器300;该移位控制器300包括:用于接收触发信号CTL的输入端,与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输出端;该移位控制器300,用于在接收到触发信号CTL时,按照顺序依次向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输出触发控制信号Ctl。
通过方式一的结构可以实现顺序扫描,即通过移位控制器300对连接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顺序输出触发控制信号Ctl,使得在显示面板中的极性变化为顺序扫描每一列信号的变化,以使在显示面板中的极性变化为相邻列的极性变化,这样不易察觉到极性反转时的亮度差异。
方式二: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中,如图5所示,增加随机控制器400;该随机控制器400包括:用于接收触发信号CTL的输入端,与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输出端;该随机控制器400,用于在接收到触发信号CTL时,按照随机顺序在同一时刻仅向一个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输出触发控制信号Ctl,,且每在接收到触发信号CTL后的一个周期内向全部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输出一次触发控制信号Ctl。
通过方式二的结构可以实现随机扫描,即通过随机控制器400对连接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随机输出触发控制信号Ctl,使得在显示面板中的极性变化为随机扫描每一列信号的变化,以使在显示面板中的极性变化为任一列的极性变化,这样更不易察觉到极性反转时的亮度差异。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源极驱动装置的极性反转控制方法,由于该方法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一种源极驱动装置相似,因此该方法的实施可以参见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具体地,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源极驱动装置的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如图1所示,源极驱动装置包括: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以及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
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具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正电压通道102和负电压通道103,以及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其中,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分别与两个信号输入端相连,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分别与两个信号输出端相连;
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具体包括:用于接收极性反转控制信号的输入端,用于接收触发控制信号的控制端,以及分别与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的控制端相连的输出端;
对应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包括:
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将接收到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出至连接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101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104的控制端;并在每次接收到触发控制信号之后,对将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进行极性反转后输出。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与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100一一对应设置,且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输入端与同一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入端相连;
对应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还包括:
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接收同一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输入端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源极驱动装置如图4所示,还包括:移位控制器300;移位控制器300包括:用于接收触发信号的输入端,与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输出端;
对应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还包括:
移位控制器300在接收到触发信号时,按照顺序依次向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输出触发控制信号。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源极驱动装置如图5所示,还包括:随机控制器400;随机控制器400包括:用于接收触发信号的输入端,与各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一一对应连接的多个输出端;
对应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还包括:
随机控制器400在接收到触发信号时,按照随机顺序在同一时刻仅向一个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输出触发控制信号,且每在接收到触发信号后的一个周期内向全部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的控制端输出一次触发控制信号。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极性反转控制方法中,还包括:
极性信号控制单元200在每2n帧时间内接收一次触发控制信号,n为正整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该液晶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上述源极驱动装置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源极驱动装置、其极性反转控制方法及液晶显示装置,在源极驱动装置中增加了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将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中的第一通道选择模块和第二通道选择模块的控制端相连。这样,极性反转控制信号需要经过极性信号控制单元后才会输入至上述两个模块的控制端,并且,采用对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输入的触发控制信号来控制极性信号控制单元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的反转情况,具体在每次对极性信号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输入触发控制信号后,极性信号控制单元会将原本要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进行极性反转后输出,反之则保持原有的输出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的极性。使得正负极性反转控制单元根据接收到的极性反转控制信号进行输出信号极性的控制,这样可以有效避免2D De-Interlace模式下可能存在的DC残留问题,以及由于前端信号质量不佳造成的随机DC残留问题,或是其他原因引起的DC残留问题,进而消除由于DC残留引起的残影现象。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