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面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双面显示器在商业显示市场的应用越来越多,对双面显示器的轻薄化、轻窄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轻薄化以及轻窄化会随之带来显示器强度不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一般会在显示器的框体内设置一体成型的铝挤背板以支撑显示器的框体,进而提高显示器的强度,但是这种一体成型的铝挤背板会大大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是提供一种双面显示装置,能够解决在实现双面显示装置轻薄化及轻窄化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双面显示装置,所述双面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框,包括呈环形设置的周侧壁及设置于所述周侧壁上且呈相对设置的第一顶壁及第一底壁;铝挤组件,设置于所述显示框内包括外侧壁及呈相对设置的第二顶壁和第二底壁,所述铝挤组件包括呈环形拼接设置的多个铝挤机构,其中,所述多个铝挤结构中至少一个的外侧壁和/或第二顶壁和/或第二底壁设置有凹陷部;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凹陷部内并与所述凹陷部配合以固定连接所述多个铝挤机构,进而使得所述外侧壁、所述第二顶壁及所述第二底壁分别紧贴于所述周侧壁、所述第一顶壁及所述第一底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通过设置于显示框内的铝挤组件由多个铝挤机构呈环形拼接而成,且多个铝挤机构中至少一个的外侧壁和/或第二顶壁和/或第二底壁设置有凹陷部,再由连接件位于凹陷部内固定连接多个铝挤机构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一体成型的铝挤背板,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显示框的周侧壁、第一顶壁及第一底壁不会因为连接件的存在而不能紧贴于铝挤组件的外侧壁、第二顶壁、第二底壁,以实现双面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及轻窄化,也即本发明在实现双面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及轻窄化的前提下,降低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双面显示装置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铝挤组件的入光侧铝挤机构与边侧铝挤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1中铝挤组件的背光侧铝挤机构与边侧铝挤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入光侧铝挤机构与边侧铝挤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图3中背光侧铝挤机构与边侧铝挤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双面显示装置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共同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实施例包括显示框10、铝挤组件20及连接件30。
显示框10包括呈环形设置的周侧壁11及设置于周侧壁11上且呈相对设置第一顶壁12及第一底壁13。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显示框11由上下两个相对设置的两部分组成,因此,周侧壁11包括两部分,即第一部分111及第二部分112,第一顶壁12及第一底壁13分别位于显示框11的两部分。
其中,第一顶壁12上设有第一开口区域121,第一底壁13上设有第二开口区域131,可选的,第一开口区域121与第二开口区域131对应设置。
铝挤组件20设置于显示框10内且与显示框10固定连接以对显示框10起到支撑作用。
铝挤组件20包括外侧壁21及呈相对设置的第二顶壁22和第二底壁23。
其中,铝挤组件20包括多个铝挤机构。
可选的,多个铝挤机构包括入光侧铝挤机构24、与入光侧铝挤机构24相对设置的背光侧铝挤机构25及两个边侧铝挤机构26,本实施例图示中,以一个边侧铝挤机构26为例,另一个与图示中的边侧铝挤机构26相同且相对设置。
进而,外侧壁21包括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外侧壁211、背光侧铝挤机构25的外侧壁212以及两个边侧铝挤机构26的外侧壁213,第二顶壁22包括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第二顶壁221、背光侧铝挤机构25的第二顶壁222以及两个边侧铝挤机构26的两个第二顶壁223,第二底壁23包括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第二底壁231、背光侧铝挤机构25的第二底壁232以及两个边侧铝挤机构26的第二底壁233。
可选的,入光侧铝挤机构24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铝挤件201、第二铝挤件202及第三铝挤件203。
进一步地,多个铝挤机构中至少一个的外侧壁和/或第二顶壁和/或第二底壁设置有凹陷部27。
可选的,凹陷部27包括第一凹陷部271、第二凹陷部272及第三凹陷部273,其中,第一凹陷部271设置于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外侧壁211和/或第二顶壁221和/或第二底壁231设置上,在本实施例图示中,第一凹陷部271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第二顶壁221和第二底壁231上;第二凹陷部272设置于边侧铝挤机构26的外侧壁213和/或第二顶壁213和/或第二底壁233上,在本实施例图示中,第二凹陷部272设置于边侧铝挤机构26的外侧壁213上;第三凹陷部273设置于背光侧铝挤机构25的外侧壁212或边侧铝挤机构26的外侧壁213上,进一步地,第三凹陷部273内设有通孔2731,边侧铝挤机构26或背光侧铝挤机构25上还设有与通孔2731相对设置的螺纹孔261,在本实施例图示中,第三凹陷部273设置于背光侧铝挤机构25的外侧壁212上,螺纹孔261设置于边侧铝挤机构26上。
进一步地,入光侧铝挤机构24设有第一卡合部241,边侧铝挤机构26设有第二卡合部262,且第一卡合部241能够与第二卡合部262卡合,背光侧铝挤机构25设有第三卡合部251,边侧铝挤机构还设有第四卡合部263,且第三卡合部251能够与第四卡合部263卡合。
连接件30用于固定连接多个铝挤机构。
可选的,连接件30包括第一连接件31及第二连接件32,第一连接件31固定连接入光侧铝挤机构24与两个边侧铝挤机构26,第二连接件32固定连接背光侧铝挤机构25与两个边侧铝挤机构26。
其中,第一连接件31包括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1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12呈l型设置,且第一连接部311的数量为两个,相对间隔设置;第二连接件32为螺栓。
共同参阅图1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多个铝挤机构的装配过程中,可先将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第一卡合部241于边侧铝挤机构26的第二卡合部262卡合,以使得入光侧铝挤机构24与边侧铝挤机构26卡合,进而使得入光侧铝挤机构24与边侧铝挤机构26拼接在一起,在入光侧铝挤机构24与边侧铝挤机构26拼接之后,使用第一连接件31将入光侧铝挤机构24与两个边侧铝挤机构26固定连接,具体为:将第一连接件31的第一连接部311及第二连接部312分别位于第一凹陷部271和第二凹陷部272内,且使得第一连接部311与第二连接部312不超出第一凹陷部271和第二凹陷部272,比如与第一凹陷部271及第二凹陷部272平齐或低于第一凹陷部271及第二凹陷部272,然后再使用沉头螺栓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311与入光侧铝挤机构24、第二连接部312与边侧铝挤机构26,以使得第一连接件31位于第一凹陷部271及第二凹陷部272内并与第一凹陷部271及第二凹陷部272配合以固定连接入光侧铝挤机构24与边侧铝挤机构26。然后将背光侧铝挤机构25的第三卡合部251与边侧铝挤机构26的第四卡合部263卡合以使得背光侧铝挤机构25与边侧铝挤机构26卡合以拼接在一起,进而将第二连接件32的螺栓从第三凹陷部273内穿过通孔2731延伸至边侧铝挤机构26的螺纹孔261以使得第二连接件32位于第三凹陷部273内并与第三凹陷部273配合以固定连接背光侧铝挤机构25与边侧铝挤机构26,且使得第二连接件32不超出第三凹陷部273。本实施例图示中以一个边侧铝挤机构26为例,另一个以相同的方法与分别与入光侧铝挤机构24及背光侧铝挤机构25拼接在一起,以通过上述的过程将入光侧铝挤机构24、背光侧铝挤机构25以及两个边侧铝挤机构26呈环形拼接以形成铝挤组件20。
在将上述拼接而成的铝挤组件20装入显示框10以支撑显示框10时,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30位于凹陷部27内并与凹陷部27配合以固定连接铝挤组件20的多个铝挤机构,因此,显示框10的周侧壁11、第一顶壁12及第一底壁13不会因为连接件30的存在而不能紧贴于铝挤组件20的外侧壁21、第二顶壁22及第二底壁23。
进一步参阅图1,入光侧铝挤机构24远离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外侧壁211的一侧设有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显示模组40、背光模组50及第二显示模组60。
其中,第一显示模组40的显示区域及第二显示模组60的显示区域至少部分分别经第一顶壁12的第一开口区域121及第一底壁13的第二开口区域131外露。
进一步地,第一顶壁12与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第一铝挤件201共同夹持第一显示模组40,第一底壁13与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第三铝挤件203共同夹持第二显示模组60,第一铝挤件201与第三铝挤件203共同夹持背光模组50的导光板51。
此外,入光侧铝挤机构24的第二铝挤件202靠近导光板51的一侧设有为背光模组50提供光源的灯条52。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设置于显示框内的铝挤组件由多个铝挤机构呈环形拼接而成,且多个铝挤机构中至少一个的外侧壁和/或第二顶壁和/或第二底壁设置有凹陷部,再由连接件位于凹陷部内固定连接多个铝挤机构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一体成型的铝挤背板,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显示框的周侧壁、第一顶壁及第一底壁不会因为连接件的存在而不能紧贴于铝挤组件的外侧壁、第二顶壁、第二底壁,以实现双面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及轻窄化,也即本发明在实现双面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及轻窄化的前提下,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