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7939发布日期:2019-03-02 00:45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按钮部件和包括该按钮部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可包括输入端子或输入模块等输入按钮模块,这种输入按钮模块通过接收外部刺激在显示装置内部执行特定动作。输入按钮模块可由按钮壳体固定并支承。

固定并支承输入按钮模块的按钮壳体可插入到形成于窗的孔中,从而固定至显示装置,但在施加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上述孔周边的窗发生破损而导致显示装置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改善对于外部冲击的耐久性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并不限于上文中提及的技术问题,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以下记载清楚地理解未提及的其他技术问题。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窗、按钮壳体、缓冲部件和显示面板,其中,窗包括在窗的厚度方向上贯穿的孔,按钮壳体插入到孔的内部并且包括侧壁部和底部,其中,侧壁部在窗的厚度方向上布置,且底部从侧壁部的下端朝向内侧突出,缓冲部件布置在侧壁部与孔的内壁之间,并且显示面板布置在窗的下方。

侧壁部可在平面上呈连续的闭合曲线形状,并沿着孔的内壁布置。

按钮壳体可包括被侧壁部围绕的内部空间。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还可包括输入按钮模块,输入按钮模块布置在内部空间中。

输入按钮模块的下表面可与底部的上表面接触,且输入按钮模块的侧面可与侧壁部的侧壁内侧面接触。

缓冲部件可在平面上呈连续延伸的闭合曲线,并且可以是环形状。

缓冲部件可由包括橡胶材料、硅材料或塑料泡沫材料的物质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缓冲部件可插入并固定到侧壁部中。

缓冲部件的上表面可与侧壁部的上表面实质上对齐。

缓冲部件可包括一面和与上述一面相反的另一面,上述一面可与侧壁部接触,且上述另一面可与孔的内壁接触。

缓冲部件可包括形成于缓冲部件的上述一面和/或上述另一面上的凹凸图案。

缓冲部件可包括下端突出部,下端突出部与侧壁部连接并且从侧壁部的下端朝向外侧突出。

下端突出部的上表面可与窗的下表面接触。

下端突出部的突出长度可大于底部的突出长度长。

下端突出部的下表面和底部的下表面可对齐在实质上相同的平面上。

下端突出部的厚度可与所述底部的厚度不同。

按钮壳体可包括中间突出部,中间突出部与侧壁部连接并且从侧壁部的中部朝向外侧突出,并且缓冲部件可包括与中间突出部对应的凹槽。

按钮壳体可包括上端突出部,上端突出部与侧壁部连接并且从侧壁部的上端朝向外侧突出,并且缓冲部件的上表面可与上端突出部的下表面接触。

显示面板可包括显示画面的显示区域和布置在显示区域的周围的非显示区域,并且按钮壳体可与显示区域不重叠。

孔可布置在窗的一短边侧。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窗与按钮壳体之间布置有缓冲部件,因此能够提升对于外部冲击的耐久性。

此外,缓冲部件能够通过完全密封窗与按钮壳体之间的间隔空间,防止外部物质流入显示装置的内部。

本发明的效果并不限于以上例示的内容,并且本说明书中包括有更加多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后视图。

图4是沿图1的iv-iv'切割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的v-v'切割的剖视图。

图6至图14是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在下文中结合附图进行详细描述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优点、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将变得明确。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下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而是可实现为彼此不同的多种形态。本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公开完整且为了将发明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提供,并且本发明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当器件(element)或层被称为位于其他器件或层“上(on)”时,则包括直接位于其他器件上的情况以及中间插置有其他层或其他器件的情况。相反,当器件被称为“直接位于…上(directlyon)”时,则表示中间并未插置有其他器件或层。在整篇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构成要素。“和/或”包括所提及的项中的每个以及一个以上的所有组合。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0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显示装置1000包括透明衬底10、按钮部500和显示面板20,其中,按钮部500布置在透明衬底10的一侧部处,并且显示面板20布置在透明衬底10的下方。

显示装置1000包括显示区域da和非显示区域nda。显示区域da为显示画面的区域,且非显示区域nda为不显示画面的区域。非显示区域nda布置在显示区域da的周围。例如,在显示区域da为矩形的情况下,非显示区域nda可沿着显示区域da的四个边布置。

显示装置1000可以是在平面上呈矩形的长方体形状。显示装置1000可以以布置于一个短边侧的第一侧部s1为基准在逆时针方向上包括第二侧部s2、第三侧部s3和第四侧部s4。第一侧部s1与第三侧部s3可布置成彼此相对且大致平行。第二侧部s2可布置成与第四侧部s4相对且大致平行。第一侧部s1和第三侧部s3可在显示装置100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第二侧部s2和第四侧部s4可在显示装置100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此处,第一侧部s1和第三侧部s3所延伸的方向被称为第二方向d2,而第二侧部s2和第四侧部s4所延伸的方向被称为第一方向d1。此外,显示装置1000的高度方向,即,相对于由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构成的平面垂直相交的方向被称为第三方向d3。显示装置1000的形状并不限于所例示的形状,而是可适用圆形或其他不同的形状。

透明衬底10限定显示装置1000的平面外观,并且保护显示面板20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在显示装置1000中,透明衬底10可以是窗。

透明衬底10的显示区域da大体上是透明的,并且使从显示面板20发出的光透过。由于透明衬底10的非显示区域nda上布置有印刷层(未示出)或装饰部件(未示出)等,因此其非显示区域nda是不透明的。透明衬底10的非显示区域nda可防止在显示装置1000的内部产生的光泄露到除显示区域da以外的区域,并且使得显示装置1000的内部不会从外部观察到。此外,印刷层和装饰部件等可以呈现为多种色彩和质感,并由此可向用户赋予审美感。

透明衬底10可包括一个以上的孔h(参见图2)。孔h可布置在透明衬底10的一侧,例如第一侧部s1处。然而并不限于此,并且孔h也可在第一侧部s1和第三侧部s3处布置为多个。孔h可布置成与显示面板20的显示区域da不重叠。孔h可布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上。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孔h可以是在厚度方向(即,第三方向d3)上贯穿透明衬底10的贯通孔h。

孔h在平面上可以是椭圆形、圆形、倒圆角的矩形等多种形状,并且并不限于上述示例。在布置有多个孔h的情况下,各个孔h的尺寸和/或形状可彼此不同。在一实施方式中,孔h在平面上可以是长边布置在透明衬底10的短边所延伸的方向(例如,第二方向d2)上的椭圆形形状。

孔h可提供收纳按钮部500的空间。按钮部500可具有与孔h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并且可插入到孔h中。按钮部500包括输入按钮模块30、收纳输入按钮模块30的按钮壳体40、以及缓冲部件50。

输入按钮模块30可从外部识别。即,输入按钮模块30可插入到透明衬底10的贯通孔h中并使得输入按钮模块30的上表面暴露至外部。

输入按钮模块30可以是用于接收外部刺激以在显示装置1000的内部执行特定动作的输入端子或输入模块。例如,输入按钮模块30可以是显示装置1000的主页按钮。然而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是电源按钮、音量按钮等。

输入按钮模块30可包括传感器。例如,输入按钮模块30可执行指纹传感功能。此外,输入按钮模块30也可以是感测外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或感测心率等的感测传感器。输入按钮模块30并不限于上述示例,并且也可同时执行主页按钮功能和指纹传感功能。

输入按钮模块30可具有与透明衬底10的孔h的形状对应的形状。示例性地,在孔h的形状在平面上为椭圆形的情况下,输入按钮模块30也可在平面上形成为椭圆形。在平面上,输入按钮模块30可占孔h的面积的大部分,但输入按钮模块30的面积可小于孔h面积。即,在平面上,输入按钮模块30的侧面30s(参见图4)可定位成相对于孔h的内壁hs(参见图2)朝向内侧以预定间距间隔开。孔h的内壁hs与输入按钮模块30的侧面30s之间的空间提供布置按钮壳体40的空间。

按钮壳体40布置在透明衬底10的下方,并且插入到透明衬底10的孔h中。按钮壳体40可包括收纳区域和接合区域,其中,收纳区域收纳按钮部500,且接合区域与透明衬底10接合。

缓冲部件50可沿着按钮壳体40的一侧面布置。缓冲部件50可吸收外部冲击以防止显示装置1000破损。

将在下文中对按钮壳体40和缓冲部件50进行详细说明。

显示面板20布置在透明衬底10的下方。在下文中,除非另有特别限定,否则“上方”意味着在第三方向d3上以显示面板20为基准的显示面侧,而“下方”意味着在第三方向d3上以显示面板20为基准的显示面的相反侧。

显示面板20作为显示画面的面板,例如可采用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尽管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采用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作为显示面板20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并且也可采用液晶显示装置、电泳装置等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

显示面板20包括布置在衬底上的多个有机发光器件。上述衬底可以是由玻璃等构成的刚性衬底,也可以是由聚酰亚胺等构成的柔性衬底。在采用聚酰亚胺衬底作为上述衬底的情况下,有机发光显示面板20可被弯曲、弯折、折叠或卷曲。

显示面板20可布置成与透明衬底10完全重叠。透明衬底10可大于显示面板20。例如,透明衬底10的侧壁的外侧面可以以显示面板20的侧壁的外侧面为基准突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透明衬底10与显示面板20之间可布置有触摸面板(未示出)。触摸面板可具有与显示面板20的尺寸实质上相同的尺寸,并且可与显示面板20重叠地布置。显示面板20与触摸面板、触摸面板与透明衬底10分别可通过光学透明粘合剂(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等接合。触摸面板也可被省略。在这种情况下,显示面板20与透明衬底10可通过光学透明粘合剂(oca)或光学透明树脂(ocr)等接合。在若干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20在其内部还可包括触摸电极部。

图2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0的正视图。图3是根据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0的后视图。图4是沿图1的iv-iv′切割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的v-v′切割的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5,显示装置1000的按钮壳体40包括侧壁部40w、底部40f和下端突出部40p。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底部40f和下端突出部40p可彼此连接并形成为一体。

按钮壳体40可由具有如下刚性的物质构成,即,该物质具有即使随着输入按钮模块30的使用反复地被施加外部压力也能够固定并支承输入按钮模块30的一定水平以上的刚性。例如,按钮壳体40可形成为包括满足上述刚性条件的金属或塑料等。

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在透明衬底10的厚度方向上延伸。侧壁部40w可以是沿着孔h的内壁hs连续延伸的闭合曲面。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与孔h的内壁hs之间的间隔距离可大体上恒定。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在平面上构成闭合曲线。例如,在孔h在平面上为椭圆形的情况下,侧壁部40w可以是沿着孔h的外周延伸的椭圆形。由侧壁部40w围绕的内部空间被用作按钮收纳空间。

具体地,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可包括侧壁内侧面40ws1和侧壁外侧面40ws2,其中,侧壁内侧面40ws1靠近孔h的中心部,且侧壁外侧面40ws2靠近孔h的内壁hs。

侧壁部40w的侧壁内侧面40ws1和侧壁外侧面40ws2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侧壁部40w的厚度可大体上恒定。侧壁部40w的厚度可以是约0.1mm至0.3mm。优选地,可以为0.2mm。当侧壁部40w的厚度为0.1mm以上时,可具有足以支承输入按钮模块30的充分的刚性。当侧壁部40w的厚度为0.3mm以下时,可在具有足以支承侧壁部40w的有效刚性的同时,可确保足以布置输入按钮模块30的充分的空间。在一实施方式中,侧壁部40w的厚度可以是约0.2mm。

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可与孔h的内壁hs相对。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可布置成相对于孔h的内壁hs朝向内侧以预定间距间隔开。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与孔h的内壁hs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是约0.005mm至0.015mm。在一实施方式中,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与孔h的内壁hs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是约0.01mm。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与孔h的内壁hs之间的间隔空间可提供布置缓冲部件50的空间。

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可相对于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定位在内侧。换言之,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可以以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为基准朝向外侧突出。由此,能够防止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从显示装置1000的外部观察到。但并不限于此,并且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与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可实质上对齐。

侧壁部40w与底部40f连接。底部40f从侧壁部40w的下端朝向内侧突出。底部40f的厚度可与侧壁部40w的厚度相同。但并不限于此,并且如图12中的实施方式所示,底部40f的厚度可与侧壁部40w的厚度不同。

底部40f可以是在平面上连续延伸的闭合曲线形状。底部40f可沿着侧壁部40w的侧壁内侧面40ws1连续地布置。底部40f的上表面40fa可与侧壁部40w的侧壁内侧面40ws1垂直相交。

如上所述,由侧壁部40w围绕的收纳空间内部布置有输入按钮模块30。输入按钮模块30可布置在底部40f的上表面40fa上。即,输入按钮模块30可被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和底部40f围绕。输入按钮模块30的下表面30b与底部40f的上表面40fa之间可插置有第一粘合部件60。虽然未在附图中示出,但是侧壁部40w的侧壁内侧面40ws1与输入按钮模块30的侧面30s之间也可插置有粘合部件。

第一粘合部件60可插置在按钮壳体40与输入按钮模块30之间,从而使输入按钮模块30能够固定至按钮壳体40。第一粘合部件60可由粘合物质或黏着物质构成。作为另一示例,第一粘合部件60可由双面胶带构成。

侧壁部40w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下端突出部40p连接。下端突出部40p从侧壁部40w的下端在朝向孔h的内壁hs的方向上突出。即,下端突出部40p在远离底部40f的方向上突出。

下端突出部40p可沿着侧壁部40w布置为多个。在一实施方式中,沿着第二方向d2可布置有两个下端突出部40p。下端突出部40p可布置成与显示面板20不重叠。即,下端突出部40p的侧面40ps可布置在以显示面板20的侧面为基准的外侧。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沿着第一方向d1可布置有两个下端突出部40p。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沿着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可布置有四个下端突出部40p。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下端突出部40p可以是连续延伸的闭合曲线形状。

下端突出部40p的下表面40pb可在与底部40f的下表面40fb实质上相同的平面上对齐。即,下端突出部40p的下表面40pb和底部40f的下表面40fb可在第三方向d3上布置在相同的位置处。进一步地,下端突出部40p的下表面40pb和底部40f的下表面40fb可布置在侧壁部40w的一个末端处。下端突出部40p的下表面40pb、底部40f的下表面40fb和侧壁部40w的下表面40wb可在相同的平面上对齐。在这种情况下,由下端突出部40p的下表面40pb、底部40f的下表面40fb和侧壁部40w的下表面40wb构成的按钮壳体40的下表面可平滑地连接为一体,而没有突出的区域。

下端突出部40p的侧面40ps与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之间的垂直距离(即,下端突出部40p的突出距离)可大于底部40f的侧面40fs与侧壁部40w的侧壁内侧面40ws1之间的垂直距离(即,底部40f的突出距离)。下端突出部40p的突出距离越长,则如下文中所述,透明衬底10和按钮壳体40越能够具有充分的接合力。

下端突出部40p可提供用于使按钮壳体40与透明衬底10接合的接合空间。下端突出部40p的上表面40pa与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之间可布置有第二粘合部件70。

第二粘合部件70插置在下端突出部40p与透明衬底10之间,并且使透明衬底10与按钮壳体40接合。第二粘合部件70可由粘合物质或黏着物质构成。作为另一示例,第一粘合部件60可由双面胶带构成。第二粘合部件70的粘合力可大于第一粘合部件60的粘合力。通常,粘合部件的涂覆面积越宽,接合力越大,因此第二粘合部件70的涂覆面积越宽,则越能够确保按钮壳体40与透明衬底10之间的充分的接合力。在截面上,第二粘合部件70的涂覆面积可大于第一粘合部件60的涂覆面积。

按钮壳体40与透明衬底10之间布置有缓冲部件50。具体地,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与孔h的内壁hs之间布置有缓冲部件50。

缓冲部件50作为连续的闭合曲线,其可以环形状或圈形状。

缓冲部件50包括一面50s1和另一面50s2,其中,一面50s1与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接触,且另一面50s2与上述一面50s1相对并与透明衬底10的孔h的内壁hs接触。缓冲部件50的一面50s1可在没有间隔空间的状态下与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接触。缓冲部件50的一面50s1与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之间可插置有粘合部件(未示出),或者缓冲部件50的一面50s1本身可也包括粘合层从而具有粘合力。但并不限于此,并且在缓冲部件50本身具有弹性力的情况下,例如,在缓冲部件50由橡胶形成的情况下,可在没有额外的粘合部件的情况下插入并固定到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

缓冲部件50的另一面50s2可在没有间隔空间状态下与孔h的内壁hs接触。即,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与孔h的内壁hs之间的间隔空间可由缓冲部件50填充。在这种情况下,缓冲部件50可阻挡外部物质通过上述间隔空间流入显示装置1000的内部。例如,可起到防止水分等液体从显示装置1000的外部流入显示装置1000的内部的防水功能。此外,缓冲部件50可防止第二粘合部件70通过上述间隔空间溢出至外部。当粘合部件通过上述间隔空间溢出至外部时,可能会导致显示装置1000的外观缺陷。缓冲部件50能够阻挡上述间隔空间,从而防止第二粘合部件70溢出至显示装置1000的外部。

此外,缓冲部件50可防止透明衬底10因外部冲击而受损。在外部冲击施加至显示装置1000的情况下,显示装置1000不仅可能因外部冲击被直接施加的一次冲击而受损,而且还可能因刚性(rigid)材质的按钮壳体40撞击到透明衬底10所引起的二次冲击而受损。相反,透明衬底10与按钮壳体40之间布置有缓冲部件50的情况下,不仅由于缓冲部件50吸收冲击,而且还由于缓冲部件50使得透明衬底10与按钮壳体40之间的间隔距离被维持,因此按钮壳体40不会与透明衬底10撞击,从而防止二次冲击,进而能够预防显示装置1000受损。

缓冲部件50可由能够吸收或缓解冲击的材料构成。例如,虽然缓冲部件50可由橡胶(rubber)材料、硅(silicon)材料或塑料泡沫(plasticfoam)等构成,但并不限于上述示例,且只要是能够起到缓冲功能的材料均可被采用。

缓冲部件50的上表面50a可相对于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定位在内侧处。换言之,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可以以缓冲部件50的上表面50a为基准在朝向显示装置1000的上表面的方向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缓冲部件50可防止从显示装置1000的外部直接被观察到。然而并不限于此,且缓冲部件50的上表面50a与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也可以实质上对齐。

缓冲部件50的下表面50b可与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实质上对齐,或者也可相对于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定位在内侧处。缓冲部件50的下表面50b也可与按钮壳体40的下端突出部40p的上表面40pa接触。缓冲部件50的下表面50b也可与第二粘合部件70接触。

沿着按钮壳体40的下部的外侧布置有密封部件80。密封部件80同时与按钮壳体40的下表面和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接触。具体地,密封部件80在透明衬底10的长度方向上与下端突出部40p的下表面40pb、下端突出部40p的侧面40ps和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接触并覆盖它们。密封部件80可沿着透明衬底10的宽度方向覆盖底部40f的下表面40fb、侧壁部40w的侧壁外侧面40ws2和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并与它们直接接触。进一步地,密封部件80可与第二粘合部件70接触,此外,密封部件80也可与缓冲部件50接触。

密封部件80对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和按钮壳体40的外侧进行密封。密封部件80可对按钮壳体40与透明衬底10之间的间隔空间进行密封,以再次阻挡外部物质(例如,水分)的流入。此外,密封部件80可部分地增加按钮壳体40与透明衬底10之间的接合力。虽然密封部件80本身具有接合力,但是其接合力可小于第二粘合部件70的接合力。

在下文中对关于按钮部500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下文中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已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将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并主要针对区别点进行说明。

图6至图14是根据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参照图6,与图4中的显示装置1000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1001的按钮部500的缓冲部件50的上表面50a与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可对齐在相同的平面上。

缓冲部件50的上表面50a可对齐到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进一步地,缓冲部件50的上表面50a、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和显示装置1001的上表面可对齐在相同的平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缓冲部件50的上表面50a和侧壁部40w的上表面40wa均可从显示装置1001的外部观察到。

按钮壳体40可被赋予特定质感和/或色彩而作为设计要素来使用。例如,按钮壳体40可被赋予金属质感,使得呈现为围绕输入按钮模块30的边缘的金属环。与按钮壳体40类似地,缓冲部件50也可被赋予特定质感和/或色彩而作为设计要素来使用。

在增加布置缓冲部件50的面积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缓冲部件50的防水功能和缓冲功能。通常,随着缓冲部件50所占的面积增加,能够吸收更多的冲击,从而改善缓冲功能。即,在缓冲部件50所占的面积增加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吸收更多的冲击,而且还能够更有效地维持透明衬底10的孔h的内壁hs与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之间的间隔距离,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由按钮壳体40导致的透明衬底10的损坏。不仅如此,随着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与孔h的内壁hs之间的间隔距离被缓冲部件50填充的区域变大,能够更可靠地阻挡外部物质流入的通路。

参照图7,与图4中的显示装置1000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1002的缓冲部件51的一侧可形成有凹凸部51pp。

缓冲部件51的至少一个侧面,例如,缓冲部件51的与孔h的内壁hs相对的另一面51s2可包括凹凸部51pp。凹凸部51pp的截面形状例如可以是如三角形、梯形的多边形、或者圆形或椭圆形的一部分、或者无定形的随机形状。上述凹凸部51pp可以是在一方向上延伸的线图案或独立的点形图案。

在第二粘合部件70包括液体型粘合组合物的情况下,被固化之前的粘合部件可具有流动性。处于未固化状态的液体型粘合组合物可能从所涂覆的区域溢出至外部并侵入不期望的区域。例如,插置于按钮壳体40的下端突出部70p与透明衬底10之间的处于未固化状态的第二粘合部件70因具有流动性而通过按钮壳体40的侧壁部40w与透明衬底10之间的间隔空间溢出,由此可从显示装置1002外部被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透明衬底10的颜色可能因溢出的粘合部件而发生改变,或者由于粘合部件所导致的污渍而影响美观。在缓冲部件51的侧面包括表面凹凸部51pp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阻止具有流动性的第二粘合部件70溢出到显示装置1002的外部。即,形成在缓冲部件51的侧面处的凹凸部51pp妨碍未固化的第二粘合部件70的流动,因此对于减小未固化的第二粘合部件70的溢出距离而言是有效的。这是因为未固化的第二粘合部件70不仅需要填充各个凹凸部51pp之间的空的空间,而且通过具有比平坦面(flat)更大的表面积的凹凸部51pp与第二粘合部件70的表面张力能够防止未固化的第二粘合部件70溢出。

参照图8,显示装置1003的缓冲部件52还可包括下端突出部52p。缓冲部件52的下端突出部52p与缓冲部件52的侧壁部52w连接,并且从侧壁部52w的下端朝向外侧突出。下端突出部52p和侧壁部52w可连接为一体。缓冲部件52的下端突出部52p的厚度可小于缓冲部件52的侧壁部52w的厚度。缓冲部件52的下端突出部52p可布置在透明衬底10与按钮壳体40的下端突出部40p之间。具体地,缓冲部件52的下端突出部52p的上表面可与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接触,且缓冲部件52的下端突出部52p的下表面可与按钮壳体40的下端突出部40p的上表面40pa接触。由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与孔h的内壁hs所构成的拐角可被缓冲部件52覆盖。相比于透明衬底10的下表面10b或孔h的内壁hs,上述拐角可能对于外部冲击更加脆弱。缓冲部件52通过覆盖这种拐角部分,能够起到更加有效地防止因外部冲击而导致的破损的效果。

参照图9,显示装置1004的按钮壳体41的侧壁部41w还可包括中间突出部41mp。按钮壳体41的侧壁部41w与按钮壳体41的中间突出部41mp连接。按钮壳体41的中间突出部41mp可从按钮壳体41的侧壁部41w的中部朝向外侧突出。即,按钮壳体41的侧壁部41w的侧壁外侧面41ws2可与中间突出部41mp连接。虽然中间突出部41mp在截面上可以是矩形形状,但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是包括诸如圆形或椭圆形的一部分的曲面的形状。

中间突出部41mp的侧面41s可相对于侧壁部41w的侧壁外侧面41ws2布置在外侧处。即,相比于侧壁部41w的侧壁外侧面41ws2,中间突出部41mp的侧面41s可布置成更靠近孔h的内壁hs。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间突出部41mp的侧面41s也不与孔h的内壁hs接触,并且孔h的内壁hs与中间突出部41mp的侧面41s之间布置有间隔空间。

上述孔h的内壁hs与中间突出部41mp之间的间隔空间中可布置有缓冲部件53。缓冲部件53的一面53s1可与侧壁部41w的侧壁外侧面41ws2和中间突出部41mp均接触。缓冲部件53的一面53s1可与中间突出部41mp对应地包括凹凸形状。即,缓冲部件53的一面53s1可包括与中间突出部41mp重叠的凹部和与侧壁部41w的侧壁外侧面41ws2重叠的凸部。缓冲部件53的一面53s1的凹凸形状可与按钮壳体41的侧壁部41w的凹凸形状相结合,从而使缓冲部件53更加有效地被固定。

参照图10,与图9中的显示装置1004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1005的按钮壳体42还包括上端突出部42tp。

显示装置1005的按钮壳体42的上端突出部42tp与显示装置1005的按钮壳体42的侧壁部42w连接。上端突出部42tp从侧壁部42w的上端朝向外侧突出。即,上端突出部42tp和中间突出部42mp在相同的方向上突出。上端突出部42tp和中间突出部42mp可布置成在第三方向d3上以预定间距间隔开。上述间隔空间中可布置有缓冲部件53。

虽然在图10中例示了上端突出部42tp和中间突出部42mp的突出距离相等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且上端突出部42tp和中间突出部42mp的突出距离可以不同。例如,上端突出部42tp的突出距离可大于中间突出部42mp的突出距离。在上端突出部42tp的突出距离长的情况下,上端突出部42tp的上表面暴露至外部,从而可被用户直接观察到。如上所述,可通过对按钮壳体42赋予特定质感和/或色彩,使得上端突出部42tp的上表面被考虑为设计要素。此外,上端突出部42tp通过防止缓冲部件53向外侧脱离,使得缓冲部件53能够更加稳定地固定于按钮壳体42。

上端突出部42tp的侧面可不与缓冲部件53接触。虽然缓冲部件53的上表面53a可与上端突出部42tp的下表面接触,但并不限于此,且缓冲部件53的上表面53a可布置成从上端突出部42tp的下表面朝向下侧以预定间距间隔开。

参照图11,显示装置1006的孔h2的内壁可形成为多段。此外,与图9和图10中的显示装置1004、1005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1006的按钮壳体43仅包括上端突出部43tp。

孔h2的内壁可包括第一侧面h2s_1、第二侧面h2s_2和第三侧面h2s_3,其中,第二侧面h2s_2不同于第一侧面h2s_1,并且第三侧面h2s_3连接第一侧面h2s_1与第二侧面h2s_2。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面h2s_1和第二侧面h2s_2均可沿着第三方向d3延伸。第一侧面h2s_1和第二侧面h2s_2可彼此平行地布置。第一侧面h2s_1可布置成较靠近透明衬底11的下表面11b,且第二侧面h2s_2可布置成较靠近透明衬底11的上表面11a。第一侧面h2s_1可与透明衬底11的下表面11b直接相交,且第二侧面h2s_2可与透明衬底11的上表面11a直接相交。第三侧面h2s_3可布置成与显示装置1006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实质上平行。即,当第一侧面h2s_1的一末端和第二侧面h2s_2的一末端布置在第三方向d3上的相同的位置处时,第三侧面h2s_3可布置成与由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所构成的平面平行。然而并不限于此,并且第三侧面h2s_3也可布置成相对于透明衬底11的上表面11a和/或下表面11b呈预定倾斜度。

第三侧面h2s_3可与按钮壳体43的上端突出部43tp的下表面实质上对齐。即,第三侧面h2s_3可布置在与按钮壳体43的上端突出部43tp的下表面实质上相同的平面上。

第一侧面h2s_1可布置在相对于第二侧面h2s_2的外侧处。第二侧面h2s_2相比于第一侧面h2s_1布置在内侧,即,第二侧面h2s_2布置成更靠近孔h2的中心。第一侧面h2s_1的长度可大于第二侧面h2s_2的长度。

以侧壁部43w的侧壁外侧面43ws2为基准,距离孔h2的第一侧面h2s_1的垂直距离可大于距离孔h2的第二侧面h2s_2的垂直距离。其结果,侧壁部43w的侧壁外侧面43ws2与孔h2的第一侧面h2s_1的垂直距离、和上端突出部43tp的侧面与孔h2的第二侧面h2s_2的垂直距离可具有更大的差异。换言之,上端突出部43tp的侧面与孔h2的第二侧面h2s_2之间的间隔空间可小于侧壁部43w的侧壁外侧面43ws2与孔h2的第一侧面h2s_1之间的间隔空间。

形成于侧壁部43w的侧壁外侧面43ws2与孔h2的第一侧面h2s_1之间的、相对宽的间隔空间中布置有缓冲部件50。缓冲部件50可形成为其厚度大于根据图4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0的缓冲部件50的厚度。即,缓冲部件50的厚度可增加与孔h2的第一侧面h2s_1和第二侧面h2s_2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的长度。

缓冲部件50的上表面50a可与孔h2的第三侧面h2s_3和上端突出部43tp的下表面接触。缓冲部件50可通过孔h2的第三侧面h2s_3和上端突出部43tp的下表面更加稳定地被固定。此外,在缓冲部件50与孔h2的第三侧面h2s_3直接接触的情况下,第三侧面h2s_3被缓冲部件50支承,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防止透明衬底11因外部冲击而受损。

参照图12,与图4中的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1007的按钮壳体44的底部44f和下端突出部44p形成为具有不同的厚度。

按钮壳体44的底部44f的厚度(即,底部44f的上表面44fa与下表面44fb之间的距离)可大于按钮壳体44的下端突出部44p的厚度(即,下端突出部44p的上表面44pa与下表面44pb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底部44f的下表面44fb、下端突出部44p的下表面44pb和侧壁部44w的下表面44wb可对齐在相同的平面上。在这种情况下,下端突出部44p和底部44f的厚度可根据底部44f的上表面44fa和下端突出部44p的上表面44pa的位置来确定。在图12中例示了底部44f的上表面44fa布置成相比于下端突出部44p的上表面44pa更靠近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输入按钮模块30的厚度,即,输入按钮模块30的上表面30a与下表面30b之间的垂直距离可减小。即,由于输入按钮模块30需要能够被用户直接或间接地触摸到,输入按钮模块30的上表面30a应布置成与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大致对齐或者与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接触。因此,输入按钮模块30的厚度可依赖于透明衬底10的厚度。相反,如图12中所示,在改变待安置输入按钮模块30的底部44f的厚度的情况下,即使减小输入按钮模块30的厚度,输入按钮模块30的上表面30a也可对齐到与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大致相同的平面上。因此,输入按钮模块30的厚度可以不依赖于透明衬底10的厚度,而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选择。

此外,底部44f的侧面44fs的长度可随着底部44f的厚度增加而增加。由底部44f的侧面44fs限定的内部空间可提供插入电路衬底(未示出)的空间,其中,电路衬底用于驱动输入按钮模块30。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底部44f的上表面44fa和下端突出部44p的上表面44pa对齐在相同的平面上,并且可通过改变底部44f的下表面44fb和下端突出部44p的下表面44pb的位置来调节底部44f和下端突出部44p的厚度。当然,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可通过改变底部44f的上表面44fa和下表面44fb以及下端突出部44p的上表面44pa和下表面44pb的位置中的全部来调节底部44f和下端突出部44p的厚度。

参照图13,与图4中的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1008的按钮壳体45的底部45f和下端突出部45p在第三方向d3上布置在不同的位置处。此外,与图12的显示装置1007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1008的按钮壳体45的底部45f的厚度与下端突出部45p的厚度实质上相同。

按钮壳体45的底部45f可布置成从侧壁部45w的下端朝向上方以预定间距间隔开。按钮壳体45的底部45f的下表面45fb可定位成相比于按钮壳体45的侧壁部45w的下表面45wb在第三方向d3上更靠近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按钮壳体45的侧壁部45w的下表面45wb可以以按钮壳体45的底部45f的下表面45fb为基准在第三方向d3上朝向外侧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可限定侧壁部45w的、连接按钮壳体45的侧壁部45w的下表面45wb与底部45f的下表面45fb的侧壁内侧面45ws1。

如图13中所描述的,通过改变按钮壳体45的底部45f,输入按钮模块30的厚度可不依赖于透明衬底10的厚度。

此外,由侧壁部45w的、连接上述按钮壳体45的侧壁部45w的下表面45wb与底部45f的下表面45fb的侧壁内侧面45ws1所限定的内部空间可提供布置电路衬底(未示出)的空间,其中电路衬底用于驱动输入按钮模块30。

参照图14,与图13的区别在于,显示装置1009的按钮壳体46的底部46f和下端突出部46p在第三方向d3上布置在彼此不同的位置处。

显示装置1009的按钮壳体46的底部46f的下表面46fb、下端突出部46p的下表面46pb和侧壁部46w的下表面46wb可分别对齐在不同的平面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底部46f的下表面46fb可布置成相比于下端突出部46p的下表面46pb在第三方向d3上更靠近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侧壁部46w的下表面46wb可布置成相比于下端突出部46p的下表面46pb在第三方向d3上更远离透明衬底10的上表面10a的位置处。以侧壁部46w的下表面46wb为基准,距离底部46f的下表面46fb的垂直距离可大于距离下端突出部46p的下表面46pb的垂直距离大。

根据图12至图14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7、1008、1009例示了通过调整按钮壳体44、45、46的形状来改变输入按钮模块30的厚度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输入按钮模块30的厚度可形成为相对不依赖于透明衬底10的厚度。此外,按钮壳体44、45、46可提供能够安装用于驱动输入按钮模块30的电路衬底(未示出)等的空间。

虽然在上文中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理解,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思想或必要特征的情况下可实施其他具体形态。因此,应理解,上文中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

附图标记说明

10:透明衬底

20:显示面板

30:输入按钮模块

40:按钮壳体

50:缓冲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