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其调节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42109发布日期:2019-01-08 20:30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及其调节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显示装置的一般显示原理是通过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基板上纵横交错的栅线和数据线控制各个像素逐行打开或关闭,以实现理想图像的显示。而控制像素打开或关闭的栅极驱动信号和数据信号是从显示装置中的控制芯片发出的,通常需要利用cof(chiponfilm,覆晶薄膜)将栅极驱动信号和数据信号分别传输至tft基板上的栅线和数据线。传统的处理方式为扇出(fan-out)布局,所谓扇出布局,就是连接栅线和数据线的一部分导线在整体上呈扇形,而扇出布局中位于扇出区域两侧的导线的长度会比位于扇出区域中间的导线长很多,所以两侧导线的阻值比中间导线的阻值大很多,导致栅极驱动信号或数据信号在两侧导线传输时波形严重失真,产生色偏,进而使得该扇出区域两侧导线所控制的像素呈现亮斑或暗斑(fan-outmura),影响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扇出区导线长度不一导致最终显示出现亮斑或暗斑的问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调节方法。

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驱动模块,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扇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有多条数据线,所述扇出区域设置有多条连接线;其中,每一条数据线与一连接线相互连接;

所述驱动模块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连接线的阻值;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

多个源驱动单元,所述源驱动单元内部集成有可调电阻,所述显示面板经由所述连接线与所述源驱动单元的所述可调电阻电连接;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通过功能引脚分别与多个所述源驱动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用于比较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并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输出控制信号;

所述源驱动单元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调整所述可调电阻的阻值,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扇出区的阻值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调电阻的数量与所述连接线的数量一一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亮度传感器,设于所述扇出区域,用于检测所述扇出区域中的显示亮度;

所述控制芯片根据所述阻值比较结果输出控制信号,是根据所述阻值比较结果与所述显示亮度输出控制信号;

所述源驱动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调整所述可调电阻的阻值,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扇出区的阻值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扇出区域边缘的覆晶薄膜,所述源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覆晶薄膜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可调电阻为数字电位器,所述源驱动单元内集成有数字电位控制电路,所述数字电位控制电路用于调整所述数字电位器的阻值。

一种显示装置的调节方法,基于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驱动模块,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扇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中设置有多条数据线,所述扇出区域设置有多条连接线;其中,每一条数据线与一连接线对应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连接线的阻值;

多个源驱动单元,所述源驱动单元内部集成有可调电阻,所述显示面板经由所述连接线与所述源驱动单元的所述可调电阻电连接;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通过功能引脚分别与多个所述源驱动单元电连接;

所述调节方法包括:

检测所述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阻值,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

对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阻值进行比较;

根据所述阻值比较结果调整所述可调电阻的阻值,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扇出区的阻值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阻值的步骤包括:

测量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走线长度;

根据所述走线长度计算走线阻值。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调整所述可调电阻的阻值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阻值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则控制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连接的可调电阻的阻值增大;

若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阻值等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则不改变所述可调电阻的阻值;

若所述第一连接线的阻值小于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则控制与所述第一连接线连接的可调电阻的阻值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扇出区域的显示亮度;

将所述显示亮度与预设的显示亮度基准进行比较、并输出亮度比较结果;

所述根据所述阻值比较结果调整所述可调电阻的阻值,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扇出区的阻值相同的步骤,是根据所述阻值比较结果和所述亮度比较结果调整所述可调电阻的阻值,使所述第一数据线与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扇出区的阻值相同。

一种显示装置的调节方法,包括:

检测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阻值,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

对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的阻值进行比较;

根据所述阻值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

检测阻值调整后的所述扇出区域的显示亮度;

将所述显示亮度与预设的显示亮度基准进行比较;

根据所述亮度比较结果调整所述可调电阻的阻值,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在所述扇出区的阻值相同。

上述显示装置,通过对扇出区域的走线的阻值进行检测、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得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进而减小由于连接线长度不一所带来阻抗差异,进一步减小栅驱动信号或数据信号在扇出区域的走线中的传输时间延迟差异,可有效避免亮斑或暗斑以及色偏现象,进而使得显示面板最终的显示效果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区域110的像素排列方式示意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调节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步骤s100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步骤s300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调节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8为再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调节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可选的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请参阅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0和驱动模块200。其中,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域110和扇出区域120,显示区域110也即是有图像信息显示的一块区域,也可以称为显示区(activearea);扇出区域120就是与显示区域110的栅线、数据线连接的一部分导线在整体上呈扇形,为了便于区分,将这一部分导线所处的区域称为扇出区域120或者扇出区(fan-out)。显示面板可例如为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er,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面板、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qled(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曲面显示面板或其他显示面板。本申请以显示面板为tft-lcd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tft-lcd主要驱动原理,系统主板将r/g/b压缩信号、控制信号及电源通过引线与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的connector(连接器)相连接,这些压缩信号、控制信号经过pcb板上的控制芯片处理后,经pcb上的引线,通过s-cof(source-chiponfilm,源级薄膜驱动芯片)和g-cof(gate-chiponfilm,栅极薄膜驱动芯片)与显示区连接,从而使得lcd获得所需的电源和控制信号信号。

显示区域110内设置有多条数据线111,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显示区域110,各数据线111的走线长度一致;在扇出区域120设置有多条连接线121,每一条数据线111与一连接线121相互连接。进一步地,驱动模块200可以包括检测单元(图1未标示),源驱动单元210以及控制芯片220。由于一般的显示装置在进行像素矩阵设计时,需要将源驱动单元210的输出走线在压合(bonding)区进行集中布局(layout)处理,其处理方式为扇出布局,扇出布局中的输出导线也即是本申请中的连接线121。在扇出区域120中,各连接线121的走线长度不同,位于扇出区域120中心位置的连接线121走线最短,且由中心向两侧展开连接线121的长度依次增加;在显示区域110,各数据线111的走线长度一致。因此,源驱动单元210输出到显示区域110的各条连接线121的距离不相同,导致扇出区域120中各连接线121的阻抗无法达成一致,进而导致出现亮斑或暗斑现象,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其中,为了表述简便,将连接线121细分为第一连接线(图1未标示)和第二连接线(图1未标示),第一连接线的长度比第二连接线的长度短,换句话说,第二连接线的阻抗大于第一连接线的阻抗。可以理解,第一连接线的长度也可以与第二连接线的长度相等,或者第一连接线的长度比第二连接线的长度长。

可以理解,显示区域110还设置有多条栅线以及用于驱动栅线的多个栅极驱动单元,栅极驱动单元基于时钟信号产生选通信号,选通信号也即是栅线驱动电压信号,其作用是通过控制薄膜晶体管的开关,来控制颜色数据的写入,进而驱动显示面板进行显示。

具体地,如图2所示,该图为图1中显示区域110的像素排列方式示意图。该显示面板100的像素单元包括具有红色(red)、绿色(green)和蓝色(blue)三种不同颜色的三个子像素,且每个像素单元设置有一条数据线和三条栅线。进一步地,每个子像素均由相应的栅线驱动;每个像素单元均由相应的数据线驱动。例如,像素单元p1设置有数据线data1和栅线gate1、gate2及gate3。其中,数据线data1用于输入颜色数据信息;栅线gate1、gate2及gate3分别用于控制像素单元中蓝色(b)、绿色(g)及红色(r)子像素的tft(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er,薄膜晶体管)开关,进而控制颜色数据信息的写入。然而,由于在扇出区域120不同连接线121的阻抗不一样,在控制混色画面数据信息的写入时,较长数据线由于阻抗过大,导致某些颜色的写入不足,因此画面显示出现色差。

进一步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的阻值,示例性地,检测单元可以通过检测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的电压的大小的方式来检测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大小,其典型的可以利用现有的软件进行模拟计算阻值,示例性地,可使用阻值提取软件进行模拟测量;也可以是通过测量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的长度的方式来测量阻值的大小,其中,可以通过公式表示为:

r=ρl/s

其中,ρ为连接线的电阻率,由连接线本身的性质决定,l为连接线的长度,s为连接线的横截面积。

通常来说,源驱动单元210用于接收控制芯片220输出的时钟信号,然后基于时钟信号产生选通信号,选通信号即是用于驱动相应的数据线开启或关闭的信号。进一步地,源驱动单元210的内部集成有可调电阻211,显示面板100经过连接线121与源驱动单元210内部的可调电阻211电连接。

控制芯片220通过功能引脚及连接引线221分别与多个源驱动单元210电连接,控制芯片220用于比较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并根据阻值比较结果输出控制信号。具体的,控制芯片220可以为时序控制器(time-controller,t-con),时序控制器主要用于为显示区域110的数据线111和栅线提供时钟信号,在本申请中,控制芯片220还用于比较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阻值,也就是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之间的阻值差,根据阻值比较结果(阻值差)输出控制信号,通过功能引脚和连接引线221传输给源驱动单元210,源驱动单元210接收到控制信号之后,调整可调电阻211的阻值,使得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

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扇出区域的走线的阻值进行检测、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得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进而减小由于连接线长度不一所带来阻抗差异,进一步减小栅驱动信号或数据信号在扇出区域的走线中的传输时间延迟差异,可有效避免亮斑或暗斑以及色偏现象,进而使得显示面板最终的显示效果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可调电阻211可以为数字电位器,相应地,源驱动单元210内集成有用于调整数字电位器的阻值的数字电位控制电路212,数字电位器是比较精确的可调电阻,同时控制数字电位器的数字电位控制电路212也是比较简单的控制方式。在本申请中,可调电阻211的数量与连接线121的数量一一对应,换句话说,本申请针对每一条扇出区域120内的导线都配置了单独的可调电阻211,这样可以做到每一条连接线的阻抗可调,从而增大本申请的灵活性。更进一步地,由于扇出区域120内的导线非常多,所以,需要配置的可调电阻211的数量也会非常多,进而使得调整起来较为复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针对几个型号的显示面板(比如大、中、小型面板或者典型尺寸的显示面板)内的扇出区域120的连接线121的长度与可调电阻的阻值之间的关系预先设定好可调电阻的几组阻值,这样,在后续需要调整的时候,只需要相应的控制电路212根据预先设置好的型号直接在几组可调电阻阻值中进行选取,然后进行更改就好。从而降低调整的复杂程度,使得本申请的方案更加灵活。

请继续参阅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10可以包括显示面板100,驱动模块200以及亮度传感器300。其中,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域110和扇出区域120,显示区域110也即是有图像信息显示的一块区域,也可以称为显示区(activearea);扇出区域120就是与显示区域110的栅线、数据线连接的一部分导线在整体上呈扇形,为了便于区分,将这一部分导线所处的区域称为扇出区域120或者扇出区(fan-out)。显示面板可例如为tft-lcd(thinfilmtransistorliquidcrystaldisplayer,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显示面板、oled(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qled(quantumdotlightemittingdiode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曲面显示面板或其他显示面板。本申请以显示面板为tft-lcd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tft-lcd主要驱动原理,系统主板将r/g/b压缩信号、控制信号及电源通过引线与pcb(printedcircuitboard,柔性电路板)的connector(连接器)相连接,这些压缩信号、控制信号经过pcb板上的控制芯片处理后,经pcb上的引线,通过s-cof(source-chiponfilm,源级薄膜驱动芯片)和g-cof(gate-chiponfilm,栅极薄膜驱动芯片)与显示区域连接,从而使得lcd获得所需的电源和控制信号信号。

可以理解,对于显示面板100、驱动模块200以及的具体描述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有关描述,在此不再进一步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3,显示装置10还包括亮度传感器300,设于扇出区域120,用于检测扇出区域120的显示亮度。由于在扇出区域120,各连接线121的长度不一致,导致扇出区域120中的各连接线121的阻抗无法达成一致,进而出现亮斑或者暗斑的现象,所以在扇出区域120出现亮斑或者暗斑现象的时候,该区域内的显示亮度会与显示区域110的显示亮度不一样。具体地,当扇出区域120出现亮斑的时候,其显示亮度体现在数值上就会比显示区域110的显示亮度数值大;当扇出区域110出现暗斑的时候,其显示亮度体现在数值上就会比显示区域110的显示亮度数值小。故,以显示区域110正常显示的显示亮度数值为预设的数值,也即是理想的画面显示效果。

控制芯片220根据阻值比较结果输出的控制信号,就可以是根据阻值比较结果和显示亮度进行输出的控制信号。换句话说,控制芯片220输出至源驱动单元210的控制信号可以是将阻值比较结果和显示亮度进行结合之后输出的控制信号。通常来说,仅仅根据模拟测量出来的扇出区域120的阻值数值来调整可变电阻211的阻值可能还是和实际的阻值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进一步减小差异,本申请在扇出区域120设置亮度传感器300来检测扇出区域120的显示亮度,通过实时检测出来的显示亮度数值与预设的显示亮度进行比较,然后控制芯片220根据阻值比较结果和显示亮度给出控制信号,源驱动单元210接收该控制信号后控制内部的数字电位控制电路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得扇出区域120的各连接线的阻抗相同,进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更加均匀。

请继续参阅图3,在扇出区域120的边缘位置还设置有覆晶薄膜(chiponfilm)240,源驱动单元210设置于覆晶薄膜240上。栅极驱动单元也可以通过覆晶薄膜与显示面板电性连接,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装置因具有高画质、省电、机身薄、窄边框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其中,窄边框能让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面积更大,进而增加用户的体验感。所以,为了减小边框的面积,本申请的栅极驱动单元采用goa技术,即(gatedriveronarray,阵列基板上栅驱动集成),就是将栅极驱动单元集成在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上,从而可以省掉栅极驱动集成电路部分,以从材料成本和制作工艺两方面降低产品成本。

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扇出区域的走线的阻值进行检测、比较,然后检测扇出区域的显示亮度,并根据阻值比较结果和显示亮度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得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进而减小由于连接线长度不一所带来阻抗差异,进一步减小栅驱动信号或数据信号在扇出区域的走线中的传输时间延迟差异,可有效避免亮斑或暗斑以及色偏现象,进而使得显示面板最终的显示效果更加均匀。

请参阅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调节方法流程示意图。该调节方法基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显示装置,该调节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00-s300。

步骤s100,检测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阻值,连接线可以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

具体的,请辅助参阅图1,由于一般的显示装置在进行像素矩阵设计时,需要将源驱动单元210的输出走线在压合(bonding)区进行集中布局(layout)处理,其处理方式为扇出布局,扇出布局中的输出导线也即是本申请中的连接线121。在扇出区域120中,各连接线121的走线长度不同,位于扇出区域120中心位置的连接线121走线最短,且由中心向两侧展开连接线121的长度依次增加;在显示区域110,各数据线111的走线长度一致。因此,源驱动单元210输出到显示区域110的各条连接线121的距离不相同,导致扇出区域120中各连接线121的阻抗无法达成一致,进而导致出现亮斑或暗斑现象,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其中,为了表述简便,将连接线121细分为第一连接线(图1未标示)和第二连接线(图1未标示),第一连接线的长度比第二连接线的长度短,换句话说,第二连接线的阻抗大于第一连接线的阻抗。可以理解,第一连接线的长度也可以与第二连接线的长度相等,或者第一连接线的长度比第二连接线的长度长。

进一步地,该步骤100可以包括步骤s110-s120。

步骤s110,测量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走线长度;

步骤s120,根据走线长度计算走线阻值。

具体的,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测量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大小:

r=ρl/s

其中,ρ为连接线的电阻率,由连接线本身的性质决定,l为连接线的长度,s为连接线的横截面积。

可以理解,在扇出区域120还设有多条连接线,此处仅举例其中两条连接线进行说明,其不应当被理解为对本申请的进一步限制。

步骤s200,对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阻值进行比较。

具体的,可通过显示装置10中的控制芯片220对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阻值进行比较。控制芯片220可以直接对电阻数值进行比较,也可以通过检测输入至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的电压大小,来对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大小进行比较。

步骤s300,根据阻值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阻值相同。

具体的,请参阅图6,步骤s300可以包括步骤s310-s330。

步骤s310,若第一连接线的阻值大于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则控制与第二连接线连接的可调电阻的阻值增大。

具体的,根据检测出来的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的阻值,然后对这两条连接线的阻值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如果第一连接线的阻值大于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则控制与第二连接线连接的可调电阻的阻值增大。这里主要是控制芯片220根据比较结果输出的控制信号,源驱动单元接收控制信号之后,控制内部的数字电位控制电路调整相应的可调电阻的阻值。例如,第二连接线为扇出区域120中心区域的线路部分,第一连接线为扇出区域120靠近两端的线路部分。其检测和比较出来的结果必然是第一连接线(较长)的阻抗大于第二连接线(较短)的阻抗,这时,只需要控制与第二连接线连接的可调电阻的阻值增大至与第一连接线的阻值相同。类似的,其他连接线也可以按照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阻值的增加。由于扇出区域120内的导线非常多,所以,需要配置的可调电阻211的数量也会非常多,进而使得调整起来较为复杂,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针对几个型号的显示面板(比如大、中、小型显示面板或者典型尺寸的显示面板)内的扇出区域120的连接线121的长度与可调电阻的阻值之间的关系预先设定好可调电阻的几组阻值,这样,在后续需要调整的时候,只需要相应的控制电路212根据预先设置好的型号直接在几组可调电阻阻值中进行选取,然后进行更改就好。从而降低调整的复杂程度,使得本申请的方案更加灵活。

进一步地,通过对两条线的比较可能存在重复对比等问题,例如,位于扇出区域120两端的导线的长度有相同的,那么在其中一条连接线与其他导线进行比较之后,可能存在另一条再与这一条导线进行比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针对导线长度相同的或者已经比较过的导线进行一个标识或者筛选,进而降低复杂和不必要的计算过程,从而降低成本和复杂程度。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对连接线设定一个统一的电阻值,统一的电阻值可以参照扇出区域120中导线长度最长的电阻值进行设置,这样后续只需要按照设定的电阻值进行调整即可。

步骤s320,若第一连接线的阻值等于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则不改变可调电阻的阻值。

具体的,当检测出来的第一连接线的阻值等于第二连接线的阻值的时候,则不改变可调电阻的阻值。

步骤s330,若第一连接线的阻值小于第二连接线的阻值,则控制与第一连接线连接的可调电阻的阻值增大。

具体的,对于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阻值的检测、比较和调整方法可以参照步骤s310的有关描述,与之不同的是,此步骤是在第一连接线的阻值小于第二连接线的阻值、需要增大与第一连接线连接的可调电阻的阻值的情况。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扇出区域的连接线的阻值进行检测、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调整与阻值较小的连接线对应的可调电阻的阻值,使得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进而减小由于连接线长度不一所带来阻抗差异,进一步减小栅驱动信号或数据信号在扇出区域的走线中的传输时间延迟差异,可有效避免亮斑或暗斑以及色偏现象,进而使得显示面板最终的显示效果更加均匀。

请参阅图7,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调节方法流程示意图,该调节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400-s600。

步骤s400,检测扇出区域的显示亮度。

步骤s500,将显示亮度与预设的显示亮度基准进行比较、并输出亮度比较结果。

具体地,由于在扇出区域120,各连接线121的长度不一致,导致扇出区域120中的各连接线121的阻抗无法达成一致,进而出现亮斑或者暗斑的现象,所以在扇出区域120出现亮斑或者暗斑现象的时候,该区域内的显示亮度会与显示区域110的显示亮度不一样。具体地,当扇出区域120出现亮斑的时候,其显示亮度体现在数值上就会比显示区域110的显示亮度数值大;当扇出区域110出现暗斑的时候,其显示亮度体现在数值上就会比显示区域110的显示亮度数值小。故,以显示区域110正常显示的显示亮度数值为预设的显示亮度基准,也即是理想的画面显示效果。控制芯片220对扇出区域120的显示亮度进行比较之后输出相应的亮度比较结果。

步骤s600,根据阻值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的步骤,是根据阻值比较结果和亮度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第一数据线与第二数据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换句话说,源驱动单元210根据阻值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可以是将阻值比较结果和显示亮度进行结合之后再作出的调整。通常来说,仅仅根据模拟测量出来的扇出区域120的阻值数值来调整可变电阻211的阻值可能还是和实际的阻值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进一步减小差异,本申请在扇出区域120设置亮度传感器300来检测扇出区域120的显示亮度,通过实时检测出来的显示亮度数值与预设的显示亮度进行比较,然后控制芯片220根据阻值比较结果和显示亮度给出控制信号,源驱动单元210接收该控制信号后控制内部的数字电位控制电路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得扇出区域120的各连接线的阻抗相同,进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更加均匀。

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扇出区域的走线的阻值进行检测、比较,然后检测扇出区域的显示亮度,并根据阻值比较结果和显示亮度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得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进而减小由于连接线长度不一所带来阻抗差异,进一步减小栅驱动信号或数据信号在扇出区域的走线中的传输时间延迟差异,可有效避免亮斑或暗斑以及色偏现象,进而使得显示面板最终的显示效果更加均匀。

请继续参照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调节方法,该调节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0-s60。

步骤s10,检测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阻值,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

步骤s20,对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的阻值进行比较。

步骤s30,根据阻值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

步骤s40,检测阻值调整后的扇出区域的显示亮度。

步骤s50,将显示亮度与预设的显示亮度基准进行比较、并输出亮度比较结果。

步骤s60,根据亮度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

可以理解,对于步骤s10-s30的描述可以参照前述调节方法中的步骤s100-s300的有关描述,在此不再进一步赘述。进一步地,对于步骤s40-s60中出现的亮度检测、比较以及可调电阻的调整也可以参照前述实施例的有关描述。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此实施例中,是先根据阻值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然后在可调电阻的阻值调整之后再对扇出区域的显示亮度进行检测,然后将检测出的显示亮度与预设的显示亮度基准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来动态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从而使第一连接线与第二连接线在扇出区域的阻值相同。

上述实施例,通过对扇出区域的走线的阻值进行检测、比较,然后根据阻值比较结果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待阻值调整后再检测扇出区域的显示亮度,将检测出的显示亮度与预设的显示亮度基准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来动态调整可调电阻的阻值,使得连接线在扇出区的阻值相同,进而减小由于连接线长度不一所带来阻抗差异,进一步减小栅驱动信号或数据信号在扇出区域的走线中的传输时间延迟差异,可有效避免亮斑或暗斑以及色偏现象,进而使得显示面板最终的显示效果更加均匀。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