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24764发布日期:2020-01-18 03:16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可折叠柔性显示屏幕已经成为不少屏幕厂商研发发力点,由于柔性oled发光原理及物理性能均不同于液晶显示屏,其中落球高度及铅笔硬度是可折叠柔性显示屏技术研发的难点。盖板模组是支撑可折叠柔性显示屏且实现显示屏有效折弯的关键的元件,目前各社均主要采用柔性盖板模组材料,其中面板可以有效实现多次弯折,但由于盖板模组受限于柔性高分子材料的性质,不能达到有效的柔性oled屏幕落球高度及铅笔硬度,成为现有折叠屏研发到量产屏幕开发过程中必须尽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目前各社折叠屏主要采用柔性盖板模组材料,很难达到柔性oled屏幕落球高度、铅笔硬度、耐磨损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柔性屏为了保证弯折度,从而使显示面板的表面硬度和耐弯折能力降低的技术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所述弯折区两侧的非弯折区,还还包括显示模组;盖板模组,设于所述显示模组上,且对应所述弯折区设有电流变体层。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模组还包括基板,设于所述显示模组靠近所述盖板模组一侧;第一电流变体层,设于所述基板远离所述显示模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的厚度为10μm。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为柔性玻璃基板。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模组还包括缓冲部,设于所述电流变体层两侧;刚性部,设于所述缓冲部远离所述电流变体层一侧,且位于所述非弯折区。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层的材料包括硅胶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电流变体层中包括走线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走线结构的所用材料包括导电硅胶材料。

进一步的,所述电流变体层的所述材料为电流变体材料,其在所述显示面板弯折时为液体状态,在所述显示面板完全弯折或摊平时为固体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所述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的弯折区设置一层电流变体层,当显示面板在摊平或完全弯折时,电流变体层内的电流变体材料呈现固态,具有较大的刚性,起到保护支撑作用,在落球实验中能够达到有效的落球高度,当显示面板在弯折过程中时,电流变体层内的电流变体材料为液态,有利于显示面板实现自由弯折,同时又能保证跌落性能、硬度及耐磨损的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释。

图1是实施例1中的显示面板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的落球实验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的显示面板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2中的落球实验示意图。

图5是显示面板弯折过程中的走线结构排布图。

图6是显示面板摊平或完全弯折时的走线结构排布图。

图7是实施例2中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图中

10显示面板;101弯折区;

102非弯折区;121基板;

122第一电流变体层;1231第一变体部;

1232缓冲部;1233刚性部;

1221走线结构;1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发明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模组110和盖板模组120。

所述显示模组110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等结构层,用于使所述显示面板显示画面。

所述盖板模组120设于所述显示模组110上,用于保护所述显示模组110不被异物、水氧入侵,提高所述显示面板10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在出产时需要通过落球实验以测试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所述盖板模组120的耐冲击性能。

耐冲击性就是使规定质量的钢球从规定高度自由落体落到样件上,对样件产生冲击,然后通过观察样品的表面是否有裂纹、损坏及颜色变化等来检测耐冲击性能。

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为全屏可折叠柔性面板,为了实现多次弯折,所述盖板模组120采用柔性材料,同时为了达到有效的落球实验高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模组120包括基板121和第一电流变体层122。

所述基板121设于所述显示模组110上,其为柔性玻璃基板,所用材料为透明柔性材料,有利于所述显示面板10显示画面,同时防止异物进入所述显示面板10,提高所述显示面板10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122设于所述基板121上,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122内填充有电流变体材料,其中,所述电流变体材料是一种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表现粘度发生显著变化的流体,其是一种胶态悬浮液,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内部会出现一种沿电场方向的纤维状结构,该结构大大地增加了流体的粘度,故可以在几毫秒的时间内由液体变成固体。

所述电流变体材料的厚度为10μm,为了增加所述显示面板10的落摔性及耐磨损性,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122内还排布有走线结构1222,其中,所述走线为高导电性的硅胶走线,高导电性硅胶具有易弯折及高导电率的特性,增加所述盖板模组120的弯折性能。

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所述显示面板10弯折过程中的走线结构排布图,图6为所述显示面板10摊平或完全弯折时的走线结构排布图,所述走线结构1222采用曲线形式排布于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122内,用以增加所述走线结构1222和所述电流变体材料的接触面积。

当所述显示面板10在摊平时,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122内的所述电流变体材料呈现固态,使得各膜层在拉力的作用下保持平整状态,呈现良好的显示效果,可以缓冲落球下落时对屏幕的伤害。

当所述显示面板10在弯折过程中时,所述电流变体材料即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122未施加电场,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122内的所述电流变体材料的电场强度逐步减小,其强度和硬度也才减小,所述电流变体材料逐渐变为液态,实现弯折过程中的柔软度,以便所述弯折区进行弯折。

当所述显示面板10完全弯曲时,所述显示面板10向所述第一电流变体层122内的所述电流变体材料施加电场,在几毫秒内,所述电流变体材料由液态变为链状相互连接的固态,且固态程度随着电场的增大而增强,既起到支撑作用,实现显示屏的有效折叠和显示,同时又能保证跌落性能、硬度及耐磨损的性能要求。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显示面板10包括弯折区101和所述弯折区101两侧的非弯折区102。

所述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模组110和盖板模组120。

所述显示模组110包括阵列基板、彩膜基板等结构层,用于使所述显示面板显示画面。

所述盖板模组120设于所述显示模组110上,用于保护所述显示模组110不被异物、水氧入侵,提高所述显示面板10的使用寿命。

如图4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在出产时需要通过落球实验以测试所述显示面板10上的所述盖板模组120的耐冲击性能。

耐冲击性就是使规定质量的钢球从规定高度自由落体落到样件上,对样件产生冲击,然后通过观察样品的表面是否有裂纹、损坏及颜色变化等来检测耐冲击性能。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10为可折叠柔性面板,为了实现多次弯折,所述盖板模组120采用柔性材料,同时为了达到有效的落球实验高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模组120包括第二变体层123。

所述第二变体层123设于所述显示模板110上,具体的,所述第二变体层123包括第一变体部1231、缓冲部1232和刚性部1233。

所述第一变体部1231对应设于所述弯折区101中,其内填充有电流变体材料,为了增加所述显示面板10的落摔性及耐磨损性,所述第一变体部1231内还排布有走线结构1222,其中,所述走线为高导电性的硅胶走线,高导电性硅胶具有易弯折及高导电率的特性,增加所述盖板模组120的弯折性能。

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所述显示面板10弯折过程中的走线结构排布图,图6为所述显示面板10摊平或完全弯折时的走线结构排布图,所述走线结构1222采用曲线形式排布于所述第一变体部1231内,用以增加所述走线结构1222和所述电流变体材料的接触面积。

当所述显示面板10在摊平时,所述第一变体部1231内的所述电流变体材料呈现固态,使得各膜层在拉力的作用下保持平整状态,呈现良好的显示效果,可以缓冲落球下落时对屏幕的伤害。

当所述显示面板10在弯折过程中时,所述电流变体材料即所述第一变体部1231未施加电场,所述第一变体部1231内的所述电流变体材料的电场强度逐步减小,其强度和硬度也才减小,所述电流变体材料逐渐变为液态,实现弯折过程中的柔软度,以便所述弯折区进行弯折。

当所述显示面板10完全弯曲时,所述显示面板10向所述第一变体部1231内的所述电流变体材料施加电场,在几毫秒内,所述电流变体材料由液态变为链状相互连接的固态,且固态程度随着电场的增大而增强,既起到支撑作用,实现显示屏的有效折叠和显示,同时又能保证跌落性能、硬度及耐磨损的性能要求。

所述缓冲部1232采用硅胶材料,设于所述第一变体部1231两侧即所述弯折区101两侧,用以减少在弯折过程中,所述弯折区101和所述非弯折区102接触处的应力。

所述刚性部1233设于所述非弯折区102中,其所用材料为刚性薄玻璃,用以保护所述显示面板10,以防杂质水氧入侵,提高所述显示面板1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包括所述显示面板10,如图7所示,其中,所述显示装置1的主要技术特征和只要技术效果均集中体现在所述显示面板10上,对于所述显示装置1的其他部件就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