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

文档序号:80973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矩阵显示型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下文简称为“PDP”)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矩阵显示型显示面板,AC(交流放电)型PDP属公知技术。
AC型PDP包括多个列电极(地址电极)和多个垂直于列电极排列的行电极对,每一行电极对形成一条扫描线。行电极对和列电极都覆盖有绝缘层以使其与放电空间分开。在行电极对与列电极的相交叉处,形成与象素相对应的放电单元。
在这种PDP上显示半色调图像的方法,如在日本专利公开平4-195087号中所描述的所谓子场法。在该子场法中,将一个场周期分为N个子场,在每一子场中,发光周期与作用于N位象素数据相应位上的加权值相对应。
图1所示的是根据该子场法的、在一个场周期中的发光驱动格式。
在图1所示的实例当中,假设所给的象素数据为6位数据,且将一个场周期分为6个子场SF1,SF2,…,SF6来驱动发光。通过在所有6个子场上实现发光,能够获得一个场图像的64级色调显示。
每一子场包括一个同步复位阶段Rc,一个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以及一个保持发光阶段Ic。在同步复位阶段Rc中,PDP中所有的放电单元同时被激励放电(复位放电)以在每一放电单元内均匀地形成一壁电荷。在接下来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中,依据每一放电单元中的象素数据来激励一选择清除放电操作。在这种情况下,经历了清除放电的放电单元中的壁电荷被熄灭成为一个“不发光单元”。另一方面,未经历清除放电的放电单元仍保持有壁电荷,使得其可用作为一个“发光单元”。在保持发光阶段Ic中,发光单元在与每一子场的加权值相对应的时间内都保持在放电发光状态。由此可见,在相应的子场SF1-SF6中是依次按1∶2∶4∶8∶16∶32的发光周期比来保持发光的。
当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中采用选择清除地址法来有选择地清除在上述每一放电单元中形成的壁电荷时,图1中由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同步复位阶段Rc基本上设置在每一子场的最前面。
但是,在同步复位阶段Rc中所有放电单元进行的复位放电都包含相对较强的放电,即高亮度级的发光。结果,由于复位放电在与象素数据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如图1中阴影所示6次发光,所以带来了图像对比度下降的问题。
而且,在图1所示的驱动方式中,例如,发光亮度级为31的放电单元的发光模式与发光亮度级为32的放电单元的发光模式相反。换句话说,一个元件发光,而另一元件不发光,因此导致在两个放电单元边界处形成假轮廓的问题。
另外,在这种PDP商品化的过程中,降低功耗也是当前常见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来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提高对比度,降低功耗,并避免假轮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用于驱动在形成每一条扫描线的每一行电极和与行电极相交叉的每一列电极的交点处具有对应于一象素的放电单元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方法包括的步骤有将一个场的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在每一子场中,执行根据显示象素数据进行有选择地清除或释放在每一放电单元内形成的壁电荷从而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并执行使发光单元只在与子场的加权值相对应的时间内保持发光的保持发光阶段;还执行一同步复位阶段用于使所有的放电单元同步复位放电以在包括至少两个互相连续子场的一子场组的第一子场内的每一放电单元内形成壁电荷,其中清除放电只在子场组中任一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中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形成每一条扫描线的每一行电极和与行电极相交叉的每一列电极的交点处具有对应于一象素的放电单元,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场的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在所分的每一子场中,执行象素数据写入阶段和保持发光阶段;只在所述一个场的第一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之前执行复位阶段,使所有放电单元同时初始化;只根据所述一个场的一个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中的显示象素数据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及只允许发光单元在与每一子场的保持发光阶段中的子场的加权值相对应的发光周期内进行发光。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形成每一条扫描线的每一行电极和与行电极相交叉的每一列电极的交点处具有对应于一象素的放电单元,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场的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并将该多个子场分为两组互相连续的子场;在每一子场中,执行象素写入阶段和保持发光阶段;只在位于每一子场组最前面的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之前执行复位阶段,以使所有放电单元同时初始化;只根据每一子场组中的一个子场内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当中的显示象素数据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及只允许发光单元在与所述子场的保持发光阶段中的子场的加权值相对应的发光周期内进行发光。



图1所示的是常规的实现64级半色调显示的发光驱动格式;图2是一示意图,概括给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驱动方法来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结构;图3和4联合给出了数据转换电路3中的转换表实例;图5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发光驱动格式实例;图6A到6G的波形图所示的是在复位周期内施加到PDP 10上的各种驱动脉冲的作用时间实例;图7和8联合给出了数据转换电路3中的另一数据转换表实例;图9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发光驱动格式实例;图10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发光驱动格式实例;图11和12联合给出了根据图10中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来驱动PDP 10发光的转换表;图13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发光驱动格式实例;图14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发光驱动格式(选择清除地址法)实例;图15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发光驱动格式(选择写入法)实例;图16的示意图概括给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等离于体显示器结构。
图17的方框图给出了数据转换电路30的内部结构;图18的方框图给出了ABL电路31的内部结构;图19的图形示出了数据转换电路312的转换特性;图20的表格示出了亮度模式与相应子场中发光周期之间的对应关系;
图21的图形给出了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中的转换特性;图22和23联合给出了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中的转换表实例;图24的方框图示出了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电路33的内部结构;图25的图形用于描述错误扩散处理电路330的操作;图26的方框图示出了高频抖动处理电路350的内部结构;图27的图形用于描述高频抖动处理电路350的操作;图28和29联合示出了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中的转换表实例;图30A到30G的波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驱动方法(选择清除地址法)的各种驱动脉冲的作用时间;图31A到31G的波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驱动方法(选择写入法)的各种驱动脉冲的作用时间;图32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发光驱动格式实例(选择清除地址法);图33所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发光驱动格式实例(选择写入法);图34的图形给出了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的另一转换特性实例;图35和36联合示出了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的另一转换表实例;图37和38联合示出了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的另一转换表实例;图39到45的图形给出了根据本发明驱动方法的进一步的发光驱动模式实例;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2概括给出了一等离子体显示器的结构,该等离子体显示器包括在本发明驱动方法的基础上来驱动一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下文简称为“PDP”)的驱动器。
具体参见图2,A/D转换器1响应自驱动控制电路2输入其中的时钟信号而对一模拟输入视频信号进行采样,并将其转换为每一象素的6位象素数据D(输入象素数据),该象素数据D输入到数据转换电路3中。
数据转换电路3依据图3和4中所示的转换表将象素D转换为9位转换象素数据HD(显示象素数据),并将此转换象素数据HD输入到存储器4中。应当注意的是,图3和4中所示的转换表仅仅是用于显示64级半色调图像的转换表的一个实例。
转换象素数据HD依据自驱动控制电路2输入存储器4的写入信号顺序地写入到存储器4中。当转换象素数据HD通过写入阶段写入到存储器4中达一屏(n行和m列)时,该屏的每一个转换象素数据HD11-nm都被分为相应的二进制数位(第0位到第8位),且自存储器4中读出这些二进制数位并顺序地输入到每行的地址驱动器6中。
例如,只从存储器4中读取与屏幕第一行相对应的m个转换象素数据HD11-1m中每一个第0位上的数据。接下来,只从存储器4中读取与第2行相对应的每个转换象素数据HD21-2m第0位上的数据。接着,以相同的方式顺序地从存储器4中读取直到第n行转换象素数据HD第0位上的数据。在所有转换象素数据HD第0位上的数据读取操作结束之后,再只从存储器4中读取与屏幕上第1行相对应的m个转换象素数据HD11-1m中每一个第1位上的数据。之后,只从存储器4中读取与第2行相对应的m个转换象素数据HD21-2m中每一个第1位上的数据。接着,以相同的方式顺序地从存储器4中读取直到第n行转换象素数据HD第1位上的数据。接下来,转换象素数据HD第2位到第8位上的数据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划分并自存储器4中读出。
如上所述,根据图3和4中所示转换表进行转换的9位转换象素数据HD被分为相应的二进制数位,且此经划分的数据从第0位到第8位顺序地自存储器4中读出并在一个子场周期内输入到地址驱动器6中。
地址驱动器6产生其电压与自存储器4中读出的每行象素数据位组中相应一个的逻辑电平相对应的象素数据脉冲DP1-DPm,并将这些象素数据脉冲DP1-DPm分别施加到列电极D1-Dm上。
驱动控制电路2与输入视频信号中的水平及垂直同步信号相同步地产生输入到A/D转换器1中的时钟信号和输入到储器4中的读写信号。驱动控制电路2还与水平和垂直同步信号相同步地产生象素数据定时信号,复位定时信号,扫描定时信号及保持定时信号。
第一保持驱动器7响应来自驱动控制电路2的各种定时信号产生用于初始化驻留电荷量的复位脉冲RPX和用于保持放电发光状态的保持脉冲IPX,并将这些脉冲施加到PDP 10的行电极X1-Xn上。
第二保持驱动器8响应来自驱动控制电路2的各种定时信号产生用于初始化驻留电荷量的复位脉冲RPY,用于写入象素数据的扫描脉冲SP,用于成功地完成象素数据写入的起动脉冲PP,以及用于保持放电发光状态的保持脉冲IPY,并将这些脉冲施加到PDP 10的行电极Y1-Yn上。
应当注意,在PDP 10中,屏幕一行的行电极由一对行电极X和行电极Y构成。例如,PDP 10中第一行的行电极对由行电极X1、Y1构成,第n行的行电极对由行电极Xn、Yn构成。而且,在PDP10中,在一行电极对与每一列电极的相交叉处形成一放电单元。
下面,对由图2中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进行的用于驱动PDP 10的操作进行说明。
图5所示的是在一个场周期内的发光驱动格式,当此发光驱动格式利用图3和4中所示的数据转换表时,取决于数据转换电路3。
在图5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中,一个场周期被分为9个子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到第三子周期中进行通过子场SF1a-SF1c的放电发光(第一复位循环);在第四到第六子周期中进行通过子场SF2a-SF2c的放电发光(第二复位循环);在第七到第九子周期中进行通过于场SF3a-SF3c的放电发光(第三复位循环)。
在每一子场SF1a-SF1c,SF2a-SF2c和SF3a-SF3c中,包括用于写入转换象素数据HD以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和用于在发光单元内保持放电发光状态的保持发光阶段Ic。换句话说,只有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中被设定为发光单元的放电单元才能在保持发光阶段Ic中放电发光。
保持发光阶段Ic期间在每一子场中进行的放电发光的发光周期如下所示,假设每一子场SF1a-SF1c中的发光周期为“1”SF1a-SF1c1SF2a-SF2c4SF3a-SF3c16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中所示,转换象素数据HD第0到第8位的逻辑电平确定了9个子场SF1a-SF3c中每个子场发光/不发光。
更确切地说,转换象素数据HD第0位到第8位数据按如下所示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在相应的子场内是否发光第0位子场SF1a第1位子场SF1b第2位子场SF1c第3位子场SF2a第4位子场SF2b第5位子场SF2c第6位子场SF3a第7位子场SF3b第8位子场SF3c选择清除放电只在与转换象素数据HD中逻辑电平“1”相对应的子场内进行。因此,在第一到第三复位循环中,在位于与逻辑电平“1”相对应的子场之前的、与逻辑电平“0”相对应的子场内为发光状态,而在与逻辑电平“0”相对应的子场内为不发光状态。
例如,根据转换象素数据HD与图4中所示的亮度级“32”相对应的[1,0,0,1,0,0,0,0,1],在图5的9个子场中只在子场3a和子场3b中持续放电发光。
另一方面,如图5中阴影部分所示,在所有放电单元内激励复位放电而在每一放电单元内形成壁电荷的同步复位阶段Rc只在第一到第三复位循环的第一子场即子场SF1a,SF2a,SF3a中进行。
换句话说,如上所述的同步复位阶段只在第一到第三复位循环的最前面进行。
图6A到6G的波形图给出了在图5所示的每一子场中实际施加到PDP 10相应电极上的各种驱动脉冲的作用时间。可以看出,图6A到6G只给出了自图5中所示的第一到第三复位循环中选取的第一复位循环中的作用时间。
如图6C到6F所示,第一保持驱动器7和第二保持驱动器8首先将行复位脉冲RPX、PRY同时分别施加到PDP 10的电极X、Y上,使PDP 10中所有的放电单元复位或放电以在每一放电单元内强制形成壁电荷(图6G中的同步复位阶段Rc)。
接下来,如图6B中所示,地直驱动器6将与相应行相对应的数据脉冲DP01-DP0m顺序地施加到列电极D1-Dm上。此时,施加到列电极D1-Dm上的每一数据脉冲DP01-DP0m与图3中所示的转换象素数据HD的第0位数据相对应。如图6D到6F中所示,在施加每一数据脉冲DP的同时,第二保持驱动器8顺序地将扫描脉冲SP施加到行电极Y1-Yn上。在这种情况下,只在施加有扫描脉冲SP的“行”和施加有高压象素数据脉冲的“列”相交叉处的放电单元内才发生放电从而有选择地清除象该放电单元内保留的壁电荷。结果,选择清除阶段最终设定了一个在保持发光阶段进行放电发光的放电单元和一个不进行放电发光的不发光放电单元,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在扫描脉冲SP施加到每一行电极Y上之前,一正极性的起动脉冲PP顺序地施加到行电极Y1-Yn上。受起动脉冲PP作用激励的起动放电可使在同步复位阶段Rc中形成而随着时间减少的PDP 10放电空间内的充电粒子得以恢复。因此,通过施加扫描脉冲SP来写入象素数据,而这些充电粒子仍保留在放电空间内(图6G中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1)。
接下来,如图6C到6F所示,第一保持驱动器7和第二保持驱动器8将保持脉冲IPX、IPY交替地施加到行电极X、Y上。在这种情况下,仍保持有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1期间形成的壁电荷的放电单元,即发光放电单元重复放电发光以在其交替施加保持脉冲IPX、IPY的时间内保持其发光状态(图6G中的保持发光阶段Ic1)。
当在由如上所述的同步复位阶段Rc,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1和保持发光阶段Ic1组成的子场SF1a中结束放电发光操作时,如图6B中所示,地址驱动器6接着将与相应行相对应的数据脉冲DP11-DP1m顺序地施加到列电极D1-Dm上。此时,施加到列电极D1-Dm上的每一数据脉冲DP11-DP1m与图3中所示的转换象素数据HD的第1位数据相对应。如图6D到6F中所示,在施加相应数据脉冲DP的同时,第二保持驱动器8顺序地将扫描脉冲SP施加到行电极Y1-Yn上。在这种情况下,只在施加有扫描脉冲SP的“行”和施加有高压象素数据脉冲的“列”相交叉处的放电单元内才发生放电从而有选择地清除该放电单元内保留的壁电荷。结果,选择清除阶段最终确定了之后进行描述的、在保持发光阶段Ic2中进行放电光的放电单元和不进行放电发光的不发光放电单元。在扫描脉冲SP施加到每一行电极Y上之前,正极性的起动脉冲PP顺序地施加到行电极Y1-Yn上。施加起动脉冲PP可使PDP 10放电空间内的充电粒子得以恢复。因此,通过施加扫描脉冲SP来写入象素数据,而这些充电粒子仍保留在放电空间内(图6G中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2)。
接下来,如图6C到6F所示,第一保持驱动器7和第二保持驱动器8将保持脉冲IPX、IPY交替地施加到行电极X、Y上。在这种情况下,仍保持有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2期间形成的壁电荷的放电单元,即发光放电单元重复放电发光以在其交替施加保持脉冲IPX、IPY的时间内保持其发光状态(图6G中的保持发光阶段Ic2)。
当在由如上所述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2和保持发光阶段Ic2组成的子场SF1b中结束放电发光操作时,如图6B中所示,地址驱动器6接着将与相应行相对应的数据脉冲DP21-DP2m顺序地施加到列电极D1-Dm上。此时,施加到列电极D1-Dm上的每一数据脉冲DP21-DP2m与图3中所示的转换象素数据HD的第2位数据相对应。如图6D到6F中所示,在施加相应数据脉冲DP的同时,第二保持驱动器8顺序地将扫描脉冲SP施加到行电极Y1-Yn上。在这种情况下,只在施加有扫描脉冲SP的“行”和施加有高压象素数据脉冲的“列”相交叉处的放电单元内才发生放电从而有选择地清除该放电单元内保留的壁电荷。结果,选择清除阶段最终确定了之后进行描述的、在保持发光阶段进行放电发光的放电单元和不进行放电发光的不发光放电单元。在扫描脉冲SP施加到每一行电极Y上之前,正极性的起动脉冲PP顺序地施加到行电极Y1-Yn上。施加起动脉冲PP可使PDP 10放电空间内的充电粒子得以恢复。因此,通过施加扫描脉冲SP来写入象素数据,而这些充电粒子仍保留在放电空间内(图6G中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3)。
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2、Wc3中通过施加起动脉冲PP而引起的起动放电只分别发生在在之前的保持发光阶段Ic1、Ic2中重复放电以保持发光的发光放电单元内。
结束了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3之后,第一保持驱动器7和第二保持驱动器8将保持脉冲IPX、IPY交替地施加到行电极X、Y上。在这种情况下,仍保持有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3期间形成的壁电荷的放电单元,即发光放电单元重复放电发光以在其交替施加保持脉冲IPX、IPY的时间内保持其发光状态(图6G中的保持发光阶段Ic3)。
图6A到6G中所示的操作,在图5中的第二和第三复位循环中也同样进行以实现一个场的放电发光。
因此,如图5中所示,只是在一个场周期期间第一到第三复位循环的最前面执行三次同步复位阶段。此所以能够完成是因为象素数据依据图3和4中的列表进行转换从而可以确保在如图6A-6G所示的一个复位循环内每一放电单元至少一次从发光放电单元转变为不发光放电单元。
例如,如图3和4中所示,控制每一子场SF1a-SF1c(第一复位循环)是否发光的转换象素数据HD第0位到第2位数据的排列只限于以下四种型式[1,0,0][0,1,0][0,0,1][0,0,0]其中“1”之后的“1”和“0”规定为不发光,而“1”之前的“0”规定为发光。
从另一方面来说,本发明没有放电单元恢复、即在一个复位循环中已被设定为发光放电单元而又再被设定为不发光单元的这种数据型式。
从而,用于在所有放电单元中形成壁电荷的同步复位阶段只需要在每一复位循环的最前面进行一次。
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一个场周期内即在第一到第三复位循环的最前面只需要进行三次同步复位阶段,所以,同图1中所示的在一个场周期期间需进行六次同步复位阶段的已有技术形式相比较,能够增强对比度。
此外,选择清除放电(从发光放电单元转变为不发光放电单元)在图5所示的第一到第三复位循环的每一复位循环中最多进行一次,从而使得在一个场周期中执行选择清除放电的次数最多仅为三次。
因此,与图1中所示的在一个场周期中最多需进行六次选择清除放电的已有技术形式相比较,可降低功耗。
此外,在本发明中,具有较长发光周期的子场可再被分为多个子场使得当在预定亮度级或更高亮度级进行显示时能够保证这些所划分子场中的至少一个为发光状态。例如,为了实现图3中所示的亮度级为“16”或更高的高亮度显示,转换相关的象素数据使得在图5子场SF3a-SF3c中具有最长发光周期的子场SF3a成为发光状态。
从而即使在亮度等级几乎不变的显示当中,相邻放电单元间的发光型式也不会改变,因而可以抑制假轮廓的问题。
而在上述实施例中,PDP 10是利用用于数据转换电路3的图3和4中所示的转换表并依据图5中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来进行驱动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特定结构。
另一方面,当利用数据转换电路3的图7和8所示的转换表并根据图9中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来驱动PDP 10时,同样可以减少同步复位阶段的次数。
具体地说,在图9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中,一个场周期被划分成了第1到第10子周期,其中在第一子周期(第一复位循环)中进行通过子场SF1的放电发光;在第二子周期(第二复位循环)中进行通过子场SF2的放电发光;在第三子周期(第三复位循环)中进行通过子场SF3的放电发光;在第四到第十子周期SF4a-SF4g(第四复位循环)中进行通过子场SF4的放电发光;在每一子场SF1-SF4中进行的放电发光的发光周期如下所示,假设在子场SF1中的发光周期为“1”SF11SF22
SF34SF4a-SF4c8在这种情况下,图7和8中所示的转换象素数据HD的第0到第9位逻辑电平确定了图9中所示的每个子场SF1,SF2,SF3,SF4a-SF4g是否发光。
更确切地说,转换象素数据HD第0位到第9位数据按如下所示的对应关系来确定在相应的子场内是否发光第0位子场SF1第1位子场SF2第2位子场SF3第3位子场SF4a第4位子场SF4b第5位子场SF4c第6位子场SF4d第7位子场SF4e第8位子场SF4f第9位子场SF4g在图9中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中,由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同步复位阶段Rc只在每一复位循环的最前面进行。
特别地,在第四复位循环中,数据依据图7和8进行转换从而可以确保每一放电单元至少一次从发光放电单元转变为不发光放电单元。
例如,如图7和8中所示,控制每一子场SF4a-SF4g是否发光的转换象素数据HD第3位到第9位数据的排列只限于以下八种型式[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0][0,0,0,0,0,1,0]
从另一方面来说,本发明没有放电单元恢复、即已被设定为发光放电单元而在第四复位循环中又被设定为不发光放电单元这种数据型式。
从而,用于在所有放电单元中形成壁电荷的同步复位阶段只需要在第四复位循环的最前面进行一次。
因此,根据本发明,由于在一个场周期内即在第一到第四复位循环的最前面只需要进行四次同步复位阶段,所以,同图1中所示的在一个场周期期间需进行六次同步复位阶段的已有技术形式相比较,能够增强对比度。
此外,选择清除放电(从发光放电单元转变为不发光放电单元)在图9所示的第一到第四复位循环的每一复位循环中最多进行一次,从而使得在一个场周期中执行选择清除放电的次数最多仅为四次。
因此,与图1中所示的在一个场周期中最多需进行六次选择清除放电的已有技术形式相比较,可降低功耗。
应当注意的是,在图7,8,9所示的驱动方法中,当象素数据的亮度级例如从“7”转变为“8”时,在屏幕上可能出现假轮廓。
具体地说,如图7中所示,与亮度级“7”相对应的转换象素数据HD为[0,0,0,1,0,0,0,0,0,0]而与亮度级“8”相对应的转象素数据HD为[1,1,1,0,1,0,0,0,0,0]可以看出,虽然亮度级只差一级,但与发光型式中子场SF1,SF2,SF3,SF4a相对应的数据位都发生了改变,这被看作是虚假轮廓。
图10所示的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发光驱动格式,此实施例是考虑到出现这种假轮廓而开发的,图11和12所示的是根据此发光驱动格式用于驱动PDP的转换表。
在图10所示的发光格式中,图9中所示的子场SF4a中的发光周期比“8”降为“4”,与位于其之前的子场SF3中的发光周期比相同,而下降部分通过将子场SF4g的发光周期比增大为“12”来进行补偿。
如图11中所示,根据此发光驱动格式,与亮度级“7”相对应的转换象素数据HD可设定为[0,0,0,1,0,0,0,0,0,0]而与亮度级“8”相对应的转换象素数据HD可设定为[1,1,0,0,1,0,0,0,0,0]对于此转换象素数据HD,发光格式中与子场SF1,SF2,SF4a相对应的数据位发生改变,而与子场SF3相对应的数据位未发生改变。因此即使象素数据的亮度级从“7”变为“8”,也能够避免出现假轮廓。
基本上,首先将在由多个子场构成的子场组(第四循环)的第一子场SF4a中进行的持续发光周期设定为与在该子场组之前的子场SF3中进行的持续发光周期相同。
在此,当象素数据的亮度级只改变一级时,象素数据如图11和12中所示进行转换,以确保在转换之前子场组中第一子场SF4a或子场SF3保持发光状态。更确切地说,如图11和12中所示,当亮度级改变一极时,对应于发光路式中子场SF4a,SF3的数据位发生改变当亮度级从“7”变为“8”时,从[0,1]变为[0,0];且当亮度级从“11”变为“12”时,从[0,0]变为[1,0],因此在转换之前,任一子场都可保持在发光状态。而在上述实施例中,在一个场周期中进行三次(图5)或四次(图9,10)同步复位阶段,可采用图13中所示的发驱动格式来将同步复位阶段的次数降低为二次。
通过采用图14和15中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在一个场周期中可进一步仅进行一次同步复位阶段。图14所示的是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中根据上述的选择清除地址法写入象素数据的发光驱动格式;而图15所示的是根据选择写入地址法写入象素数据的发光驱动格式。
在图14和15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中,一个场周期分为14个子场SF1-SF14。每一子场SF1-SF14包括一个用于写入象素数据从而设定发光单元和不发光单元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和一个用于仅在发光单元中保持放电发光状态的保持发光阶段Ic。在这种情况下,子场SF1-SF14保持发光阶段的发光周期(发光次数)设定如下,假设子场SF1中的发光周期为“1”SF11SF23SF35SF48SF510SF613SF716SF819SF922SF1025SF1128SF1232SF1335SF1439具体地说,是将相应子场SF1-SF14中发光次数比设定为非线性(即反灰度系数比Y=X2.2)以用来校正输入象素数据D的非线性特性(灰度特性)。
此外,在这些子场中,只在第一子场中进行同步复位阶段Rc。具体地说,当采用图14中所示的选择清除地址法时,只在发光驱动格式的子场SF1中进行同步复位阶段Rc,而当采用图15中所示的选择写入法时,则只在发光驱动格式的子场SF14中进行同步复位阶段Rc。此外,如图14和15中所示,在一个场周期的最后子场中执行清除所有放电单元中壁电荷的清除阶段E。
图16所示的是根据图14和15的发光驱动格式来进行发光驱动操作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结构。
可以看出,图16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用数据转换电路30来取代图2所示结构中的数据转换电路3,除了数据转换电路30以外的其他功能模块都与图2中所示的相同。因此,下面仅对图16中所示的数据转换电路30的操作进行说明。
图17的方框图给出了数据转换电路30的内部结构。具体参见图17,ABL(自动亮度限制)电路31调节自A/D转换器1顺序输入其中的每一象素数据D的亮度级,使得在PDP10屏幕上显示的象素平均亮度落在预定的亮度范围内,并将此最终经过亮度调节的象素数据DBL输入到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中。
由于是在将相应子场中发光次数比设定为非线性以进行上述反灰度校正之前进行亮度级的调节,所以ABL电路31适于对象素数据D(输入象素数据)进行反灰度校正,并能根据所产生的反灰度系数转换象素数据的平均亮度来自动调节象素数据D(输入象素数据)的亮度级。这样做可以避免由于亮度调节而引起的显示质量下降。
图18的方框图给出了ABL电路31的内部结构。具体参见图18,一等级调节电路310依据在之后进行描述的平均亮度检测电路311中计算出来的平均亮度值来调节象素数据D的等级,并输出亮度经过调节的象素数据DBL。数据转换电路312利用表示图19所示非线性特性的反灰度特性(Y=X2.2)对亮度经过调节的象素数据DBL进行转换,产生施加到平均亮度级检测电路311上的反灰度系数转换象素数据D。换句话说,数据转换电路312对经过亮度调节的象素数据DBL进行反灰度校正以再现与除去反灰度校正的原始视频信号相对应的象素数据(反灰度系数转换象素数据Dr)。平均亮度检测电路311根据反灰度系数转换象素数据Dr计算出平均亮度,并将此平均亮度输入到等级调节电路310中。此平均亮度检测电路311还可根据上述计算出的平均亮度从图20所示的规定相应子场中发光周期的发光方式1-4中选择出一用来驱动PDP 10的亮度模式,发出某一亮度的光线,并将一表示所选亮度模式的亮度模式信号LC输入到驱动控制电路2中。
在此,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根据图21中所示的转换特性,将能表示256个色调级(8位)的亮度经过调节的输入象素数据DBL转换为色调级数减少到14×16/255(244/255)的8位(0-244)转换象素数据HDP,并将此转换象素数据HDP输入到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电路33中。具体地说,8位输入的亮度经过调节的象素数据DBL(0-255)是在上述转换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图22和23中所示的转换表进行转换的。转换特性是由输入象素数据的位数,多级色调转换的压缩位数,以及显示的色调级数决定的。因此,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设置在之后进行描述的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电路33之前,根据色调级数及多色调的压缩位数进行转换,从而将亮度经过调节的象素数据DBL在数据位分界处分为一组高位(对应于多色调象素数据)和一组低位(将被截去的数据,即错误数据),并根据多色调象素数据进行多级色调转换处理。这样做能够避免由于多级色调转换处理而引起的亮度饱和现象,并能够避免当显示色调未在数据位分界处时显示特性的单调性(即出现色调失真)。
图24的方框图所示的是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电路33的内部结构。如图24中所示,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电路33由错误扩散处理电路330和高频抖动处理电路350组成。
首先,错误扩散处理电路330中的数据分离电路331将来自图17所示的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的m位转换象素数据HDP分为作为错误数据的低i位数据和作为显示数据的高(m-i)位数据。
加法器332将作为错误数据的转换象素数据HDP的低i位数据、来自延迟电路334的延迟输出以及系数乘法器335的乘积输出进行相加生成一个相加值输入到延迟电路336中。延迟电路336将来自加法器332的相加值延迟一与象素数据时钟周期相同的延迟时间D,产生一延迟的相加信号AD1,分别输入到系数乘法电路335和延迟电路337中。
系数乘法器335将此延迟相加信号AD1乘以一预定系数值K1(例如“7/16”),并将相乘的结果送入到加法器332中。
延迟电路337将此延迟相加信号AD1再延迟一相等时间(低于4倍延迟时间D的一水平扫描周期),产生输入到延迟电路338中的延迟相加信号AD2。延迟电路338将此延迟相加信号AD2进一步延迟一延迟时间D,产生输入到系数乘法器339中的延迟相加信号AD3。延迟电路338将延迟相加信号AD2进一步延迟两倍的延迟时间D,产生输入到系数乘法器340中的延迟相加信号AD4。延迟电路338将延迟相加信号AD2进一步延迟三位的延迟时间D,产生输入到系数乘法器341中的延迟相加信号AD5。
系数乘法器339将延迟相加信号AD3乘以一预定系数值K2(例如“3/16”),并将相乘的结果送入到加法器342中。系数乘法器340将延迟相加信号AD4乘以一预定系数值K3(例如“5/16”),并将相乘的结果送入到加法器342中。系数乘法器341将延迟相加信号AD5乘以一预定系数值K4(例如“1/16”),并将相乘的结果送入到加法器342中。
加法器342将来自相应系数乘法器339,340,341的相乘结果进行相加产生一输入到延迟电路334中的相加信号。延迟电路334将此相加信号延迟一延迟时间D,产生一输入到加法器332中的延迟信号。加法器332将转换象素数据HDP的低i位、延迟电路334的延迟信号输出、以及来自系数乘汉法器335的乘积输出进行相加,产生一个进位输出信号C0,当相加结果未产生进位时C0为逻辑电平“0”,而当产生进位时C0则为逻辑电平“1”。进位输出信号C0输入到加法器333中。
加法器333将此进位输出信号C0加到包括转象素数据HDP高(m-i)位数据的显示数据上,并输出具有(m-i)位数据的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结果,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的数据位数小于转换象素数据HDP的数据位数。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错误扩散处理电路330的操作。
例如,如图25中所示,为了产生与PDP10的象素G(j,k)相对应的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与象素G(j,k)左侧象素G(j,k-1)、象素G(j,k)左上方象素G(j-1,k-1),象素G(j,k)上方象素G(j-1,k),以及象素G(j,k)右上方象素G(j-1,k+1)相对应的相应错误数据即对应于象素G(j,k-1)的错误数据延迟相加信号AD1;对应于象素G(j-1,k+1)的错误数据延迟相加信号AD3;对应于象素G(j-1,k)的错误数据延迟相加信号AD4;及对应于象素G(j-1,k-1)的错误数据延迟相加信号AD5;如上所述用预定的系数值k1-k4进行加权运算并相加。接着,将转换象素数据HDP的低i位即与象素G(j,k)相对应的错误数据加至此相加结果上,并且将相加产生的1位进行输出信号C0加到转换象素数据HDP的高(m-i)位数据即与象素G(j,k)相对应的显示数据上,以产生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
利用上述结构,错误扩散处理电路330将转换象素数据HDP的高(m-i)位数据作为显示数据,将余下的低i位数据作为错误数据,并将相应周围象素{G(j,k-1),G(j-1,k+1),G(j-1,k),G(j-1,k-1)}错误数据的加权和值发射到显示数据上。通过这种操作,原象素{G(j,k)}低i位的亮度可真正地由周围象素来表示,因此,利用位数小于m位即(m-1)位的显示数据即可完成由m位象素数据才能提供的等亮度色调显示。
如果将错误扩散系数值连续不断地加到相应象素上,则肉眼可以识别出由错误扩散图案引起的使图像质量下降的干扰。
为了消除这种不利因素,分配到四个象素上的错误扩散系数K1-K4以与高频抖动系数相同的方式随着场的改变而改变,这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高频抖动处理电路350对来自错误扩散处理电路330的(m-i)位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进行高频抖动处理,生成多级色调转换象素数据DS,它具有减少为(m-i-j)位的数据位数,同时保持与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相等的色调亮度级数。高频抖动处理指的是利用多个相邻象素获得的中间显示级图象。例如,为了利用8位象素数据的高6位获得可与8位象素数据相比拟的色调显示,将在垂直及水平方向上互相相邻的四个象素组成一组,之后将具有互不相同系数值的四个高频抖动系数a-d分配到与该组中相应象素相对应的相应象素数据上,再进行相加。根据所述高频抖动处理,用四个象素即可产生四个不同的中间显示级组合。因此,即使用6位象素数据,所能够得到的色调亮度级数最多也是4倍。换句话说,可以获得与由8位数据所提供色调显示相比较的半色调显示。
但是,如果将由高频抖动系数a-d构成的高频抖动图连续不断地加到每一象素上,则肉眼便可识别出由高频抖动图引起的干扰,从而使图像质量下降。
为了消除这种不利现象,高频抖动处理电路350改变分配到四个象素上的高频抖动系数a-d,使其随着场的不同而不同。
图26的方框图给出了高频抖动处理电路350的内部结构。具体参见图26,高频抖动系数生成电路352为四个互相相邻的象素生成四个高频抖动系数a,b,c,d,并将这些高频抖动系数顺序地输入到加法器351中。例如,如图27中所示,产生的四个高频抖动系数a,b,c,d分别与四个象素对应于第j行的象素G(j,k)和象素G(j,k+1),和对应于第(j+1)行的象素G(j+1,k)和G(j+1,k+1)相对应。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7所示,高频抖动系数生成电路352根据不同的场来改变分配到这四个象素上的高频抖动系数a-d。
具体地说,高频抖动系数a-d是以循环方式重复产生的,配置如下在第一场中象素G(j,k)高频抖动系数a象素G(j,k+1)高频抖动系数b象素G(j+1,k)高频抖动系数c象素G(j+1,k+1)高频抖动系数d在第二场中象素G(j,k)高频抖动系数b象素G(j,k+1)高频抖动系数a象素G(j+1,k)高频抖动系数d象素G(j+1,k+1)高频抖动系数c在第三场中象素G(j,k)高频抖动系数d象素G(j,k+1)高频抖动系数c象素G(j+1,k)高频抖动系数b象素G(j+1,k+1)高频抖动系数a在第四场中象素G(j,k)高频抖动系数c象素G(j,k+1)高频抖动系数d象素G(j+1,k)高频抖动系数a象素G(j+1,k+1)高频抖动系数b
高频抖动系数生成电路352将这些高频抖动系数输入到加法器351中。然后,高频抖动系数生成电路352如上所述在第一到第四场中重复进行操作。换句话说,一完成第四场中的高频抖动系数生成操作,高频抖动系数生成电路352便再次返回到第一场中的操作来重复进行上述操作。
加法器351将如上所述分配给每一场的高频抖动系数a-d加到与象素G(j,k)、G(j,k+1)、G(j+1,k)、G(j+1,k+1)相对应的由错误扩散处理电路330输入到其中的每一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上,产生加有高频抖动的象素数据,并将其输入到高位抽取电路353中。
例如,在图27所示的第一场中,加法器351顺序地将与象素G(j,k)相对应的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高频抖动系数a;与象素G(j,k+1)相对应的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高频抖动系数b;与象素G(j+1,k)相对应的经错误扩散处理象素数据ED+高频抖动系数c;与象素G(j+1,k+1)相对应的经错误扩散处理的象素数据ED+高频抖动系数d;作为加有高频抖动的象素数据输入到高位抽取电路353中。
高位抽取电路353抽取附加有高频抖动的象素数据的高(m-i-j)位数据,并将所抽取的数据位作为多级色调转换象素数据DS输入到图17所示的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中。
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依据图28或图29中所示的转换表,将此多级色调转换象素DS转换为包括分别与图14或图15中所示子场SF1-SF14相对应的第1到第14数据位的转换象素数据HD(显示象素数据)。
参见图28和29,多级色调转换象素数据DS是通过根据第一数据转换(图22和23中的转换表)按比率224/225来减少8位输入象素数据D(256色调级)可能的色调级数、并通过多级色调转换处理操作(例如,将总数为4位的数据进行压缩,两位进行错误扩散处理,两位进行高频抖动处理)将此减少的数据转换为4位数据产生的。
图28所示的是根据图14所示的选择清除地址法用于发光驱动的转换表,图29所示的是根据图15所示的选择写入法用于发光驱动的转换表。在这种情况下,包括第1到第14数据位的转换象素数据HD中逻辑电平为“1”的数据位表示在对应于该位的子场SF中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进行选择清除放电(选择写入放电)。转换象素数据HD响应自驱动控制电路2输入其中的写入信号而顺序地写入到图16所示的存储器4中。当一屏(n行,m列)转换象素数据HD写入到存储器4中时,一屏转换象素数据HD11-nm被分为相应的数据位(第1到第14数据位)。所分数据位再自存储器4中读出并顺序输入到每行地址驱动器6中。
例如当根据图14所示的选择清除地址法进行发光驱动时,已根据图28所示转换表进行转换的14位转换象素数据HD,被分为相应的数据位,并且在一个场周期内从第1到第14位顺序地自存储器4中读出并输入到地址驱动器6中。
地址驱动器6产生其电压与自存储器4中读出的每行象素数据位组中相应一个的逻辑电平相对应的象素数据脉冲DP1-DPm,以及一个用来清除剩余电荷的清除脉冲AP,并在图30A到图30G或图31A到图31G所时的定时时间上将这些脉冲施加到PDP 10的列电极D1-Dm上。
驱动控制电路2与输入视频信号中的水平及垂直同步信号相同步地产生输入到A/D转换器1中的时钟信号和输入到储器4中的读写信号。驱动控制电路2还与水平和垂直同步信号相同步地产生象素数据定时信号,复位定时信号,扫描定时信号及保持定时信号。在这种情况下,驱动控制电路2根据图20中所示亮度模式信号LC所规定的方式来设定在图14或15所示的每一保持发光阶段Ic中所提供的保持定时信号的次数(或其周期),即在图14或15所示的每一保持发光阶段Ic中提供的保持定时脉冲数。例如,在图14或15所示的子场SF1的保持发光阶段Ic中,当亮度模式信号LC规定为方式1时,保持定时脉冲数被设定为“1”,当亮度模式信号LC规定为方式2时,保持定时脉冲数被设定为“2”,当亮度模式信号LC规定为方式3时,保持定时脉冲数被设定为“3”,当亮度模式信号LC规定为方式4时,则保持定时脉冲数被设定为“4”。
第一保持驱动器7响应来自驱动控制电路2的各种定时信号产生用于初始化驻留电荷量的复位脉冲RPX和用于保持放电发光状态的保持脉冲IPX,并将这些脉冲在图30C或图31C所示的定时时间上施加到PDP 10的行电极X1-Xn上。第二保持驱动器8响应来自驱动控制电路2的各种定时信号产生用于初始化驻留电荷量的复位脉冲RPY,用于写入象素数据的扫描脉冲SP,用于成功地完成象素数据写入的起动脉冲PP,以及用于保持放电发光状态的保持脉冲IPY,以及用于清除剩余壁电荷的清除脉冲EP,并将这些脉冲在图30D-30F或图31D-31F中所示的定时时间上施加到PDP 10的行电极Y1-Yn上。
图30A到30G所示的是根据选择清除地址法的、在发光驱动期间一个场周期内各种驱动脉冲的作用时间,而图31A到31G所示的是根据选择写入地址法的、在发光驱动期间一个场周期内各种驱动脉冲的作用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当根据图31A-31G所示的选择写入地址法来驱动发光时,第一保持驱动器7和第二保持驱动器8首先将复位脉冲RPX、PRY分别施加到PDP 10的电极X、Y上,使PDP 10中所有的放电单元复位或放电以在每一放电单元内强制形成壁电荷(图31G中的R1)。在施加了这些脉冲之后,第一保持驱动器7将清除脉冲EP同时施加到PDP 10的行电极X1-Xn上以清除在所有放电单元内形成的壁电荷(图31G中的R2)。顺序操作R1,R2可以完成同步复位阶段Rc。在图31A到31G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中,只是在位于施加有扫描脉冲SP的“行”和施加有高压象素数据脉冲的“列”交点处的放电单元内才发生放电,以便可以有选择地清除保留该放电单元内的壁电荷。这种选择清除法最终可设定一在保持发光阶段Ic中进行放电发光的发光放电单元和一不进行放电发光的不发光放电单元。
在此,当根据选择清除地址法驱动发光时,如图28中所示,只是有选择地在与转换象素数据HD逻辑电平为“1”的数据位相对应子场SF(用黑圆圈表示)内进行清除放电。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子场SF1和进行选择清除放电的子场之间的子场SF(用白圆圈表示)保持发光状态。在选择清除放电之后,保持熄灭状态。
当根据选择写入地址法驱动发光时,如图29中所示,只在与转换象素数据HD逻辑电平为“1”的数据位相对应的子场SF(用黑圆圈表示)内进行选择写入放电。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第一子场SF14和进行选择写入放电的子场之间的子场SF保持熄灭状态,而位于进行选择写入放电的子场SF之后的子场SF(用白圆圈表示)保持发状态。
因此,根据所述结构,如图28和29中所示,可驱动PDP10发射出15级亮度光线。所发射光线亮度比如下{0,1,4,9,17,27,40,56,75,97,122,150,182,217,256}而通过半色调处理电路33的操作,实际可见的色调显示超过15级。
应当注意,所发射光线的实际亮度可随着由图20中所示亮度模式信号LC所规定的模式而改变。具体地说,图14和15中所示的每一保持发光阶段Ic中的发光周期是为图20中的模式1定义的。另外,当亮度模式信号LC规定为模式2时,则显示两倍于模式1时亮度的亮度;当规定为模式3时,则显示3倍的亮度;当规定为模式4时,显示4倍的亮度。
如上所述,图14和图31A-31G中所示的驱动方法使得同步复位阶段Rc只在位于一个场周期最前面的子场内进行并保持所需亮度,根据任一子场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中的象素数据将相应的放电象素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当采用选择清除地址法时通过从第1子场开始按次序地将一个场中的各个子场进入发光状态、或者当采用选择写入地址法时通过从最后子场开始按次序地将一个场中的各个子场进入发光状态,都可增大亮度。
图14和图31A-31G所示的驱动方法,与图13中所示的在一个场周期内需进行两次同步复位阶段Rc的驱动方法相比,可提高对比度。而且,由于该驱动方法在一个场内数据位增多的情况下具有减少的形心移动数即一个场周期中从发光状态到熄灭状态(或从熄灭状态到发光状态)的转换次数,所以能够充分地减少假轮廓的问题。而且,由于此驱动方法在一个场周期当中只需要进行一次写入象素数据的选择清除阶段(选择写入阶段),因此可大大降低与寻址有关的功耗。
图32和33所示的是具有图16-18所示结构的、用于驱动发光的其他发光驱动格式。
在图32和33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中,一个场中的子场被分为两个子场组,每组包括多个互相顺序排列的子场,其中只在排列于每个子场组最前面的子场中进行同步复位阶段Rc,且只根据任一子场象素数据写入阶段的象素数据将每一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因此,在每一子场组中,同步复位阶段和选择清除阶段(选择写入阶段)都只进行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当采用选择清除地址法时通过从第一子场开始按次序地使一个场中的各个子场进入发光状态、或者当采用选择写入地址法时通过从最后子场开始按次序地使一个场中的各个子场进入发光状态,都可提高亮度。
具体地说,图32所示的是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中根据上述选择清除地址法来写入象素数据的发光驱动格式;图33所示的是根据选择写入地址法来写入象素数据的发光驱动格式。
在图32和33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中,一个场周期分为14个子场SF1-SF14。每一子场SF1-SF14包括一个用于写入象素数据从而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和不发光单元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和一个用于仅在发光单元中保持放电发光状态的保持发光阶段Ic。在这种情况下,子场SF1-SF14保持发光阶段的发光周期(发光次数)如下所示,假设子场SF1中的发光周期为“1”SF11SF21SF31SF43SF53SF68SF713SF815SF920
SF1025SF1131SF1237SF1348SF1450具体地说,是将相应子场SF1-SF14中发光次数比设定为非线性(即反灰度系数比Y=X2.2)以用来校正输入象素数据D的非线性特性(灰度特性)。
此外,在这些子场中,只在第一子场和这些子场的一个中间子场中进行同步复位阶段Rc。具体地说,当采用图32中所示的选择清除地址法时,只在发光驱动格式的子场SF1、SF7中进行同步复位阶段Rc,而当采用图33中所示的选择写入法时,则只在发光驱动格式的子场SF14、SF6中进行同步复位阶段Rc。此外,如图32和33中所示,在一个场周期的最后子场中以及在进行同步复位阶段Rc的子场之前的子场中进行清除保留在所有放电单元中的壁电荷的清除阶段E。
图34所示的是当根据图32和33中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进行发光驱动时、所应用的图17中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的转换特性。图35和36所示的是在图34转换特性基础上的转换表实例。
在此,第一数据转换电路32根据图35和36的转换表,将能表示256个色调级(8位)的亮度经过调节的输入象素数据DBL转换为色调级数增大为22×16/255(352/255)的9位(0-352)转换象素数据HDP,并将此转换象素数据HDP输入到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电路33中。例如,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电路33进行与前述相同的4位数据压缩处理来输出5位多级色调转换象素数据DS(0-22)。
图37和38都示出了用于图17所示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中的转换表及一个场中的驱动状态。具体地说,图37所示的是当根据图32中所示的选择清除地址法来驱动发光时所用的转换表,而图38所示的是当根据图33中所示的选择写入法来驱动发光时所用的转换表。
在图37和38中,多级色调转换象素数据DS是通过根据第一数据转换(图22和23中的转换表)按比率352/225来增大8位输入象素数据D(256色调级)可能的色调级数、并通过多级色调转换处理操作(例如,将总数为4位的数据进行压缩,两位进行错误扩散处理,两位进行高频抖动处理)将此增大的数据转换为5位数据(0-2223色调级)产生的。
根据图32-38中所示的结构,即使在一个场周期内进行两次同步复位阶段Rc和选择清除阶段(选择写入阶段),与图13所示的驱动方法相比较,也可以获得与寻址相关的提高的对比度、减少的假轮廓以及降低的功耗。
而且,根据图32到38所示的结构,由于能够提供23级色调显示,所以同图14和图31A到31G所示的结构(具有15级显示色调)相比,显示色调级数增大。
在图28,29,37和38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中,通过同步地施加扫描脉冲SP和高压象素数据脉冲而在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中产生选择清除(写入)放电。
但是,如果放电单元中剩余的电荷量很小,便可能会出现即使同时施加扫描脉冲SP和高压象素数据脉冲也不产生选择清除(写入)放电的情形,使得在放电单元内无法清除或形成壁电荷。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经A/D转换后的象素数据D显示一较低亮度级,也会引起最高亮度级的发光。这将极大地降低图像质量。
例如,在采用选择清除地址法作为象素数据写入法的情况下,如果转换象素数据HD是[0,1,0,0,0,0,0,0,0,0,0,0,0],则只在图28中用黑点表示的子场SF2中进行选择清除放电。在这种情况下,放电单元被变为不发光单元。结果,在子场SF1到SF14当中只在子场SF1中实现持续发光。但是,如果子场SF2中的选择清除阶段失效且壁电荷保留在放电单元中,则不仅在子场SF1中进行持续发光,而且在其后的子场SF1到SF14中都持续发光。这样做将会得到最高亮度级显示。
因此,根据本发明,可采用图39到45所示的发光驱动格式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光操作。
图39到45所示的是用于避免错误发光操作的发光驱动格式,以及当启动这种发光驱动操作时用于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中的转换表实例。
在图39到43中,是在图14或图15所示的、在一个场周期内只进行一次同步复位阶段Rc的发光驱动格式基础上得到的所有发光驱动模式;以及当进行这些发光驱动操作时,用于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的转换表实例。此外,图39到41所示的是当采用图14所示的选择清除地址法时的发光驱动格式,图42和43所示的是根据采用图15所示的选择写入地址法时的发光驱动格式来启动的发光驱动模式。
在图44和45中,是在图32或图33所示的、在一个场周期内只进行两次同步复位阶段Rc的发光驱动格式基础上启动的所有发光驱动模式;以及当进行这些发光驱动操作时,用于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的转换表实例。
在图39,42,44,和45所示的发光驱动模式中,如图中黑点所示,在两个相邻子场每一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Wc中连续进行选择清除(写入)放电。
根据这种操作,即使在第一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过程中未能在放电单元中正常地消除或形成壁电荷,也可通过第二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过程来正常地进行壁电荷的消除和形成,因此可以确实地避免上面所述的错误的保持发光。
应当注意的是,这两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不必在两个相邻的子场中进行。简单地说,在完成第一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操作之后,在任一子场中完成第二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操作都是可以的。
图40所示的是鉴于上述观点的发光驱动模式,以及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的转换表实例。
在图40所示的例子当中,如图中黑点所示,第二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操作是在进行第一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操作的子场结束后进行的。
应当注意的是,在一个场周期中进行的选择清除(写入)放电操作的次数并不局限于两次。
图41和43所示的是鉴于上述观点而采用的发光驱动模式及第二数据转换电路34转换表实例。
图41和43中所示的符号“*”表示它可以是逻辑值“1”和“0”中的任一个,三角表示只有当符号“*”具有逻辑值“1”时才进行选择清除(写入)放电操作。
简单地说,由于象素数据的写入只经过第一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可能失败,所以在位于其后的一子场中再进行一次选择清除(写入)放电操作,可以确保象素数据的写入。
如上所述,在图39-45所示的实施例中,一个场的显示周期被分为N(N是一个自然数)个子场,并且形成一个具有连续M(2<=M<=N)个子场的子场组。只在子场组最前面的子场中进行使所有放电单元初始化为发光状态和不发光状态之一的放电操作。通过在子场组的一个子场中施加能够产生放电操作将放电单元设定为不发光单元和发光单元之一的第一数据来进行象素数据的写入。在每一子场中,只在对应于子场的加权值的发光周期内驱动发光单元发光。在这种操作中,一子场在施加了第一象素数据脉冲之后再对其施加一与第一象素数据脉冲相同的第二象素数据脉冲,可确保象素数据的写入。
如上详细描述,由于本发明能够降低初始化一个场内所有放电单元的同步复位阶段次数,所以能够增强图像的对比度。进而,由于本发明能够减少在一个场周期中每一象素数据写入阶段所进行的选择清除(写入)放电操作次数,所以可以降低功耗。此外,由于本发明即使在显示包括很小的亮度级变化时也能避免发光模式中相邻放电单元之间的互相转换,所以能够抑制假轮廓的出现。
权利要求
1.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用于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形成了一条扫描线的每一行电极和与所述行电极相交叉的每一列电极的交点处具有对应于一象素的放电单元,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场的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在每一子场中,执行象素数据写入阶段,用于根据显示象素数据有选择地清除或释放形成在每一放电单元内的壁电荷从而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并执行保持发光阶段,用于使发光单元只在与子场的加权值相对应的时间内保持发光;及执行同步复位阶段,用于只在子场组的第一子场内,使所有的放电单元同时复位放电而在每一放电单元内形成壁电荷,所述子场组包括这些子场中的至少两个互相连续的子场;其中清除放电只在子场组中的一个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中进行。
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所述子场组中的每一子场都具有所述保持发光阶段,用于使该子场的发光周期与其他子场的发光周期保持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一个场显示周期中所分成的所述子场按与所述加权值相对应的顺序排列;使在子场组中第一子场的保持发光阶段中进行的保持发光的持续时间等于在该子场组之前的一个子场中的保持发光阶段中进行的保持发光的持续时间;当所述显示象素数据的亮度级变化一级时,在亮度级发生变化之前,确保子场组的第一子场或该子场组之前的一个子场保持发光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进一步包括步骤在进行清除放电以前在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内形成充电粒子之前,在所述象素数据写入阶段进行一次释放和激励放电单元的起动放电操作的步骤。
5.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形成每一条扫描线的每一行电极和与行电极相交叉的每一列电极的交点处具有对应于一象素的放电单元,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场的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在所分的每一子场中,执行象素数据写入阶段和保持发光阶段;只在所述一个场的第一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之前执行复位阶段,使所有放电单元同时初始化;只根据所述一个场的一个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中的显示象素数据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及只允许发光单元在与每一子场的保持发光阶段中的子场的加权值相对应的发光周期内进行发光。
6.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下面的步骤执行清除阶段,以清除所述场的最后子场内所有放电单元中的壁电荷。
7.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执行复位阶段的步骤包括同时释放所有放电单元以便在其中形成壁电荷而将所有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及在该场的任一子场内执行象素数据写入阶段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显示象素数据有选择地清除在复位阶段形成的壁电荷。
8.根据权利要求
7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下面的步骤在所述场的任一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中有选择地清除壁电荷之前,执行一次起动放电以释放和激励放电单元从而在该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内形成充电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所述的执行复位阶段的步骤包括进行使所有放电单元同时放电的清除放电,以便在这些放电单元内形成壁电荷之后清除掉这些壁电荷,将所有这些放电单元设定为不发光单元;以及在所述场的任一子场中执行象素数据写入阶段的步骤包括根据所述显示象素数据形成壁电荷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
5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允许所述发光单元在一个场的n个连续子场的每一子场的保持发光阶段中都保持发光以显示出N+1个色调级,其中N是子场数,是自然数,n是一个取自0到N的数字。
11.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场中的第N个子场的保持发光阶段中的发光周期比设定为非线性以校正具有非线性显示特性的输入象素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所述的非线性显示特性是反灰度校正特性。
13.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在校正所述非线性显示特性之前对输入象素数据进行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的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所述的多级色调转换处理包括错误扩散处理和/或高频抖动处理。
15.根据权利要求
13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下面的步骤,即在进行多级色调转换处理之前,对输入象素数据进行转换,将输入象素数据在数据位分界处分为一组用于多级色调转换处理的高数据位和一组低数据位。
16.根据权利要求
10所述的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场的所有子场中,分配给低亮度发光的子场数大于分配给高亮度发光的子场数。
17.根据权利要求
11所述的驱动等离子显示面板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亮度调节阶段,用于在校正非线性特性之前对亮度进行调节;和在此亮度调节阶段当中,对输入象素数据进行转换,以进行与所述非线性特性校正相同的校正,以导出 经校正的象素数据;以及在每一子场的保持发光阶段当中根据所述校正的象素数据的平均亮度级和/或所述发光周期来调节输入象素数据。
18.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形成每一条扫描线的每一行电极和与行电极相交叉的每一列电极的交点处具有对应于一象素的放电单元,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场的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并将该多个子场分为两组互相连续的子场;在每一子场中,执行象素写入阶段和保持发光阶段;只在位于每一子场组最前面的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之前执行复位阶段,以使所有放电单元同时初始化;只根据每一子场组中的一个子场内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当中的显示象素数据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及只允许发光单元在与所述子场的保持发光阶段中的子场的加权值相对应的发光周期内进行发光。
专利摘要
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能够在降低功耗的同时提高对比度并抑制假轮廓。在由一个场的显示周期所分成的多个子场的每一子场中,进行象素数据写入阶段,用于根据显示象素数据有选择地清除或释放在每一放电单元内形成的壁电荷从而将放电单元设定为发光单元或不发光单元;并进行保持发光阶段,使发光单元只在与子场的加权值相对应的时间内保持发光;且只在子场组的第一子场内提供同步复位阶段,以使所有的放电单元同时复位放电而在每一放电单元内形成壁电荷,所述子场组包括至少两个互相连续的子场;只在子场组中任一子场的象素数据写入阶段中进行清除放电。
文档编号G09G3/292GKCN1133147SQ99107622
公开日2003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22日
发明者德永勉, 重田哲也, 铃木雅博 申请人:先锋电子株式会社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