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745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back light module),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将光利用率提升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以其特有的体积小和耗电低的优势,已经慢慢取代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显示器。但由于液晶面板是一种不会自行发光的装置,因此液晶显示器需要背光模组做其光源,方可正常显示。目前液晶显示器常用的背光模组通常是由冷阴极荧光灯管或是发光二极体阵列等发光元件搭配上适当尺寸的导光板所构成,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可将线光源转换成均匀的面光源出射,而由背光模组所产生的面光源是照射在液晶面板上,并由电压控制液晶的排列型态,以达到显示的目的。因此,导光板的导光效率就成为导光板优劣的重要因素。
现有的背光模组,其导光板的入光面为单一平面,而光源配置于入光面旁。由于采取水平入射的方式,因此,当光源发出光线时,会有一部分垂直于入光面入射的光线不会打到导光板的扩散面,所以无法在扩散面上均匀扩散后由出光面出射,使其光利用的效能降低。
请参照图1,其绘示现有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括光源ll、反光罩12和导光板13。现有的导光板13具有单一平面的入光面13a、出光面13b和光扩散面13c,其中入光面13a是垂直于出光面13b,且与出光面13b相邻接;另外,入光面13a也会与光扩散面13c相邻接,且光扩散面13c与出光面13b不平行。反光罩12配置于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b旁,并且其内部放置光源11,换言之,光源11亦设置在导光板13的入光面13a旁。当光源11所发出的光线水平入射至导光板13时,会有一部分的光线是平行出光面13b的。因此,这部分的光线会从表面13d出射,并不会经由扩散面13c均匀扩散后由出光面13b出射,使得背光模组的光线利用率大为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能够将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几乎完全利用,使得背光模组中光线的利用率大增。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反射罩和光源。其中,导光板具有多重入光面、光扩散面以及出光面。多重入光面包括多个彼此邻接的次入光面,相邻接的入光面例如为彼此不平行且不连续的平面,也可能是多个彼此不连续的内凹或是外凸于导光板的曲面。反射罩是连接于多重入光面与光扩散面的邻接处和多重入光面与出光面的邻接处上,光源则配置于反射罩内,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光源例如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或是发光二极体阵列(LED array)。
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多重入光面包括与导光板的出光面邻接并且垂直的第一次入光面,以及邻接于第一次入光面与扩散面之间的第二次入光面,并且第二次入光面与第一次入光面不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多重入光面包括与导光板的光扩散面邻接并且垂直的第一次入光面,以及邻接于第一次入光面与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的第二次入光面,并且第二次入光面与第一次入光面不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多重入光面包括与导光板的出光面垂直的第一次入光面。邻接于第一次入光面与出光面之间的是第二次入光面,第二次入光面与第一次入光面不平行。此外,次入光面更包括与导光板的光扩散面与第一次入光面之间邻接的第三次入光面,且第三次入光面也与第一次入光面不平行。
本实用新型因为提供了不连续平面或是曲面的次入光面,使得一部分由光源所发出垂直于入光面的光线,经过了不同角度的折射,皆可经由光扩散面均匀地扩散后从出光面出射,使得光线的利用率大为提升。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绘示现有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2(A)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2(B)是绘制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次入光面内凹的导光板示意图;
图2(C)是绘制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次入光面外凸的导光板示意图;图3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4是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请参照图2(A),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是由光源21、反射罩22以及导光板23所构成。其中导光板23是与反射罩22连接,光源21是配置于反射罩22内,且光源21例如为冷阴极荧光灯管或是发光二极体阵列所构成的线光源。更详细的说,导光板23具有光扩散面23d、出光面23c、入光面23a以及入光面23b,其中入光面23a和入光面23b例如为彼此不连续的平面。
接着请参照图2(B)与图2(C),其中图2(B)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次入光面内凹的导光板示意图,而图2(C)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次入光面外凸的导光板示意图。在图2(B)中,入光面23e与入光面23f例如为内凹于导光板23的不连续曲面。而在图2(C)中,入光面23g与入光面23h例如为外凸于导光板23的不连续曲面。然而,上述的入光面仅为举例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项技术者在参照本实用新型之后,当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入光面作出合理的变化与润饰。
同样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入光面23a例如是垂直于出光面23c,且与出光面23c相邻接,而入光面23b则连接于入光面23a与光扩散面23d之间。反射罩22是连接于入光面23a与光扩散面23d的邻接处,且反射罩22亦连接于入光面23b与出光面23c的邻接处。光源21则配置于反射罩22内。当光源21发光时,因为光线进入入光面23a和23b的角度不同,所以出射入光面时,光线行进的方向会产生偏折,使得光线不会由表面23i散射而浪费掉,而是几乎入射至光扩散面23d,在光扩散面23d均匀扩散再由出光面23c出射。
第二实施例请参照图3,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其连接关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的导光板33中,入光面33b与光扩散面33d邻接并且垂直,以及入光面33a邻接于入光面33b与出光面33c之间,并且入光面33a与入光面33b不平行。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当例如为冷阴极荧光灯管或是发光二极体阵列所构成的线光源21发光时,因为光线进入入光面33a和33b的角度不同,所以出射入光面33a和33b时,光线行进的方向会产生偏折,使得光线不会由表面33e散射浪费掉。而是几乎入射至光扩散面33d,在光扩散面33d均匀扩散再由出光面出射。
第三实施例请参照图4,其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其连接关是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不同点在于本实施例的导光板43中,入光面43b与出光面43d垂直,入光面43a与入光面43c邻接于入光面43b。其中,入光面43a邻接于入光面43b与出光面43d之间,并且与入光面43b不平行。而入光面43c邻接于光扩散面43e与入光面43b之间,并且同样与入光面43b不平行。与第一实施例一样,当可能是冷阴极荧光灯管或是发光二极体阵列的光源21发光时,因为光线进入入光面43b、43c和43d的角度不同,所以出射入光面43b、43c和43d时,光线行进的方向会产生偏折,使得光线不会由表面43f散射浪费掉。而是几乎入射至光扩散面43e,在光扩散面43e均匀扩散再由出光面43d出射。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一多重入光面、一光扩散面以及一出光面,其中该多重入光面包括复数个彼此邻接的次入光面,且相邻接的该些入光面彼此不平行;一反射罩,连接于该导光板的该多重入光面旁;以及一光源,该光源配置于该反射罩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些次入光面包括复数个彼此不连续的平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些次入光面包括一第一次入光面,与该出光面邻接,且与该出光面垂直;以及一第二次入光面,邻接于该第一次入光面与该扩散面之间,且该第二次入光面与该第一次入光面不平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些次入光面包括一第一次入光面,与该光扩散面邻接,且与该出光面垂直;以及一第二次入光面,邻接于该第一次入光面与该出光面之间,且该第二次入光面与该第一次入光面不平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些次入光面包括一第一次入光面,与该出光面垂直;一第二次入光面,邻接于该第一次入光面与该出光面之间,且该第二次入光面与该第一次入光面不平行;以及一第三次入光面,邻接于该第一次入光面与该光扩散面之间,且该第三次入光面与该第一次入光面不平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些次入光面包括复数个彼此不连续的曲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些次入光面包括复数个内凹于该导光板的曲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些次入光面包括复数个外凸于该导光板的曲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反射罩是连接于该多重入光面与该光扩散面的邻接处以及多重入光面与该出光面的邻接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该光源包括一冷阴极荧光灯管或一发光二极体阵列。
专利摘要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反光罩、光源和导光板。本实用新型将导光板的光入射面设计为包括多重且彼此邻接但不连续的平面或者是曲面的次入光面。当光线入射这些次入光面时,因为入射至各次入光面的角度不一样,使得出射后光线行进的方向会产生适当角度的偏折,且使得光线几乎不会散失,因此使光的利用率大为提升。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722292SQ0328010
公开日2005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19日
发明者黄英俊 申请人:力捷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