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447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安装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诸如激光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相互靠近且在两者之间形成有压力辊隙的光电导鼓和转印辊的组合体,以及相互靠近且两者之间形成有压力辊隙的加热辊和加压辊的组合体,且此加热辊和加压辊的组合体设置在纸张形式的记录媒体被沿着进纸通道送入的方向上光电导鼓与转印辊组合体的下游侧。光电导鼓携带根据图像数据形成的色粉图像。色粉图像被转印到通过光电导鼓与被施加了转印偏置电压的转印辊之间的压力辊隙的纸张上。已经被转印了色粉图像的纸张进一步通过加热辊与加压辊之间的辊隙,并在被加热辊加热的同时在加热辊与加压辊之间被加压,从而将色粉图像固定在纸张上。通过这样的方法,想要的图像就在纸张上形成。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纸张可能缠绕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任何不同种类的辊上,包括转印辊,加热辊和加压辊。
关于被设置在纸张进纸通道一侧与色粉图像被转印其上的纸张表面相对的加热辊,在具有色粉图像的纸张在加热辊与加压辊之间传递的过程中,纸张上的色粉与加热辊接触且熔化并附着在该处,造成纸张被缠绕在加热辊上。
例如在JP-A-2001-75391中已经提出设置一个与诸如加热辊的加热单元的外圆周表面相接触的从加热单元分离纸张的分离爪,从而防止纸张缠绕在加热单元上。当设置这样的分离爪时,使将要缠绕在加热单元的外圆周表面上的纸张的边缘与分离爪接触,防止了纸张进一步缠绕在加热辊上。这样纸张就被从加热单元的外圆周表面分离,能防止纸张缠绕在加热单元上。
然而,以上提到的公布文件中公开的分离爪与加热辊的外表面接触,因此不适宜使用于防止纸张缠绕在可能是转印辊的弹性辊上,因为当分离爪与由弹性材料构成的弹性构件接触时,分离爪会切入弹性构件或以其他方式损坏弹性构件。
实用新型内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记录媒体缠绕在弹性辊上且不损坏弹性辊的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图像载体,转印辊,以及缠绕防止装置。图像载体携带显影剂图像,转印辊由弹性材料构成并且被设置在与图像载体相邻的位置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压力辊隙,使图像载体上的显影剂图像在记录媒体通过此辊隙时能够被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缠绕防止装置与转印辊的外圆周表面隔开并防止记录媒体缠绕在转印辊上。
通过这样的设置,缠绕防止装置防止了记录媒体缠绕在转印辊上。由于缠绕防止装置与转印辊的外圆周表面隔开,转印辊不会由于缠绕防止装置与其接触而损坏。也就是说,根据以上的设置,能够防止记录媒体缠绕在转印辊上,且不损坏转印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辊,覆盖弹性辊至少一部分外圆周表面的盖子,以及缠绕防止装置。缠绕防止装置被设置在盖子上以使缠绕防止装置不能与盖子进行相对运动,同时与弹性辊的外圆周表面隔开以防止记录媒体缠绕在弹性辊上。
根据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记录媒体缠绕在弹性辊上,且不会损坏弹性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与工业上的意义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文详述的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附图为图1为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打印机的侧剖面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处理盒相关部分的剖面图;图3为图2中处理盒的透视图;
图4A与图4B为图1中转印辊的支撑机构的侧剖面图,其中图4A显示了当处理盒从激光打印机的主体外壳上移走时的机构状态,图4B显示了当处理盒被安装在主体外壳上时的机构状态;图5A-5D描述了纸张是如何缠绕在图1中显示的转印辊上的;图6A和图6B描述了图2中显示的保持部分与保持空间是如何防止纸张缠绕在转印辊上的;以及图7为作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激光打印机的相关部分的侧剖面图,显示了形成为爪钩形状横截面的接触部分。
图8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保持部分及其附近部分的剖面图,包括形成接触部分所必须的开口;以及图8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保持部分及其附近部分的剖面图,包括形成接触部分所必须的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形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侧截面图。如图1所示,由参考数字1总体表示的激光打印机有主体外壳2,此主体外壳包容用来馈送纸张形式的记录媒体设置的进给部分4,以及用来在纸张3上形成图像而设置的图像形成部分5。
在主体外壳2的侧壁上形成检修口91,通过此检修口91处理盒17(接下来将要进行介绍)被安装进主体外壳1或从主体外壳1中拆卸,同时枢轴转动地附接前盖92,以能够打开或关闭检修口91。也就是,在前盖92的下端配置有支撑轴以枢轴转动地支撑前盖92,所以当前盖92放置在其关闭位置时就关闭了检修口91,当前盖92绕支撑轴枢轴转动到其打开位置时检修口91被打开,以便于将处理盒17安装进或拆卸出主体外壳2。在前盖92上配置具有控制按键与LED指示部分(包括发光二极管)的操作者控制面板。
在激光打印机1中,前盖92的一侧被称为“前侧”,同时,其相反侧称为“后侧”。
进给部分4被包容在主体外壳2的下部,且包括可拆卸安装的纸张提供盘6,位于纸张提供盘6前端部分之上的纸张提供辊8和纸张提供垫9,位于提供辊8后侧的拾取辊10,设置在与纸张提供辊8相邻的位置并且在纸张提供辊8的下前侧的夹紧辊11,以及设置在纸张提供辊上后侧的一对套准辊12。
在纸张提供盘6中配置了纸张加压板7,在其上放置一叠纸张3。纸张加压板7在其后端可枢轴转动地支撑以使其前端能够垂直位移。
杠杆14被设置在纸张提供盘6的前端,以举起纸张加压板7的前端。更具体地说,杠杆14的横截面大致是L形以从纸张加压板7的前侧延伸到其下侧。杠杆14的上端附接到杠杆轴15,同时杠杆14的后端保持与纸张加压板7的前端的下侧相接触。当杠杆轴15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被驱动或转动时,杠杆14绕杠杆轴15枢轴转动,以使杠杆14的后端举起纸张加压板7的前端。
当纸张加压板7的前端被如此举起时,叠放在纸张提供盘6上的纸张3的最顶端的一张纸被拾取辊10加压或按下,并开始向纸张提供辊8与纸张提供垫9之间馈送。
当纸张提供盘6从主体外壳2移走时,纸张加压板7的前端由于其自身重量而降低,所以纸张加压板7与纸张提供盘6的底面平行。在这种状态下,纸张3能够被堆放在纸张加压板7上。
纸张3能够由拾取辊10向纸张提供辊8与纸张提供垫9之间可靠地送出,这是由于纸张3中的每张纸在由于纸张提供辊8的转动通过纸张提供辊8与纸张提供垫9之间的辊隙时与接着的一张纸或数张纸分离。纸张3接下来经过纸张提供辊8与夹紧辊11之间的辊隙被传送到套准辊12。
套准辊12是相互邻近的一对辊,且配置为套准通过两者之间辊隙的纸张3,以使纸张3的前沿与套准辊12的轴平行,所以纸张3在色粉图像从形式为光电导鼓27的图像载体转印到纸张3上的图像形成位置上套准。在本实施例中,图像形成位置由光电导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的压力辊隙限定。
图像形成部分5包括扫描部分16,之前描述的处理盒17,以及图像定影部分。扫描部分16被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上部,包括激光源(图中未显示),旋转多边镜19,fθ透镜20,第一反射镜21,透镜22,以及第二反射镜23。由激光源产生的激光束根据代表将要形成在纸张3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调制,这在技术上是众所周知的。经过这样调制后的激光束被沿着图1中的虚线所指示的光学路径引导到光电导鼓27的外圆周表面。也就是说,激光束被多边镜19偏转后经过fθ透镜20,然后被第一反射镜21反射。反射后的激光束经过透镜22并被第二反射镜23向下折弯,其后照射在光电导鼓27的外圆周表面上(接下来将描述)。通过这样的方法,光电导鼓27的表而被由扫描部分16进行高速扫描操作的调制后的激光束照射。
处理盒17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位于扫描部分16下面的部分。如图1与图2所示,处理盒17包括外壳结构51,容纳在外壳结构51中且执行色粉图像载体功能的上述光电导鼓27,显影盒28,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9,作为由弹性泡沫材料形成的弹性辊的转印辊30,以及导电刷52。
光电导鼓27采取圆柱的形式,包括圆柱鼓体53,由金属材料制成,与圆柱鼓体53同轴并且沿鼓体53的轴向延伸的鼓轴54。鼓体53具有可正向充电的感光层,例如其包括由聚碳酸酯形成的最外层。鼓轴54由外壳结构51支撑(具体地说,通过接下来描述的上盖结构71上的鼓容纳部分73)以使鼓轴54不会与外壳结构51或71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同时鼓体53由鼓轴54支撑时能够转动。因此,光电导鼓27容纳在外壳结构51中或接下来描述的上盖结构71的鼓容纳部分73中,以使鼓体53能够绕鼓轴54转动。
显影盒28可拆卸地容纳在外壳结构51中,包括色粉室93,显影辊31,色粉层厚度调节片32,以及色粉提供辊33。
色粉室93被限定在显影盒28中的空间的前部,同时被分隔板94与显影盒28中的空间的后部分离。色粉室93容纳可正向充电的无磁性单组分色粉形式的显影剂,色粉最好是在已知的聚合方法如悬浮聚合中通过共聚合例如诸如聚乙烯的聚丙烯单体和诸如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酯和烷基(C1-C4)异丁烯酸酯的丙烯酸单体的聚合单体制成的聚合色粉。球形微粒状粉末的聚合色粉具有极高的可流动程度并能形成高质量的图像。
色粉可以包含如碳黑的着色剂,石蜡,还可以包含诸如二氧化硅的添加剂以改进流动性。色粉的微粒尺寸最好在大约6-10μm的范围内。由位于色粉室93中心部分的驱动轴35支撑的搅拌器36搅拌色粉室93中的色粉。经过这样搅拌后的色粉经过贯穿分隔板94下部形成并连通由分隔板94分离的显影盒28中的前部与后部空间的开口37送出。
色粉提供辊33位于开口37的后侧,并由显影盒28可旋转地支撑。色粉提供辊33包括金属辊轴以及由导电泡沫材料制成并覆盖辊轴的辊体部分。
显影辊31由显影盒28可旋转地支撑在色粉提供辊33的后侧,且与色粉提供辊33保持加压滚动接触。在显影辊31与色粉提供辊33相对的一侧的一部分向后暴露于显影盒28的外侧。显影辊31在前后方向与光电导鼓27相邻,且当显影盒安装在外壳结构51中时和光电导鼓27滚动接触。显影辊31包括金属辊轴和由导电橡胶制成并覆盖辊轴的辊体部分。显影辊31的辊体部分具有由导电的聚氨酯或硅橡胶制成的辊层,此辊层包含碳的细微粒并被由含氟的聚氨酯或硅橡胶制成的涂覆层覆盖。
色粉层厚度调节片32包括由金属片状弹簧形式的片体,和安装在片状弹簧远侧末端部分的加压装置40。加压装置40在横截面上是半圆形,由绝缘硅橡胶形成。色粉层厚度调节片32由显影盒28在其近侧术端支撑,并正好位于显影辊31的上方位置,这样加压装置40就在片体的偏置力下保持与显影辊31加压接触。
经过开口37传输的色粉的一部分通过色粉提供辊33的旋转运动转移到显影辊31上,并且通过色粉提供辊33与显影辊31之间的摩擦充上正电荷。位于显影辊31外圆周面上的色粉被输入位于色粉层厚度调节片32的加压装置40与显影辊31之间的压力辊隙,所以显影辊31的外圆周面覆盖了具有预定厚度的相对薄的色粉层。
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9由外壳结构51支撑,因此充电装置29位于光电导鼓27的上后侧并与光电导鼓27具有隔开关系。充电装置29是正向充电型且具有例如钨制成的充电导线,其能够实现电晕放电,均匀地向光电导鼓27的外圆周面充正电。
如接下来描述的细节,色粉转印辊30由外壳结构51可旋转支撑,以使转印辊30可在垂直的方向位移,其中在处理盒17从主体外壳2中移走时转印辊30与光电导鼓27对齐。色粉转印辊30包括金属辊轴55,以及由作为导电弹性材料的橡胶材料在辊轴55上形成的辊体部分56,以覆盖辊轴55。转印辊30在其辊体部分56与光电导鼓27之间形成辊隙,所以色粉转印辊30位于光电导鼓27的下侧并与之保持滚动接触,以便在两者之间形成压力辊隙。为了将色粉图像从光电导鼓27转移到纸张3上,转印偏置电压施加到色粉转印辊30上。
导电刷52位于光电导鼓27的一侧(远离显影辊31的一侧),并被外壳结构51支撑以使导电刷52的末端保持与光电导鼓27的外圆周面接触。
外壳结构51由上盖结构71以及下盖结构57组成,构成外盖,如图2与图3所示。
上盖结构71在其前部包括盒容纳部分72,在其后部包括鼓容纳部分73。鼓容纳部分73用于容纳光电导鼓27与栅控式电晕充电装置29。
为显影辊31的辊轴导向的一对导向槽74形成于盒容纳部分72的相对侧壁上。显影盒28由显影辊31的辊轴沿着导向槽74的引导安装进盒容纳部分72或从盒容纳部分72拆卸。
一对安装槽75形成在鼓容纳部分73的相对侧壁上并垂直延伸,导电刷安装部分76被设置在安装槽75的后端以沿着光电导鼓27的轴向延伸。光电导鼓27被支撑在上盖结构71的鼓容纳部分73,鼓轴54的相对两端插入安装槽75并使其与安装槽75的底部接触,在此位置鼓轴54被固定,不能产生与上盖结构71的相对转动。导电刷52安装在导电刷安装部分76,导电刷52的一端与光电导鼓27的外圆周面相接触。
当处理盒17被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时,下盖结构57沿鼓27与转印辊30互相相对的方向被设置在转印辊30相对于传送纸张3的进纸通道的一侧,以覆盖转印辊30或其辊体部分56的部分外圆周面。下盖结构57的前端沿纸张3的馈送方向(在以后的介绍中此方向将称为“进纸方向”)被设置在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的辊隙或互相相对的位置的上游侧,同时下盖结构57的后端沿进纸方向被设置在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的辊隙的下游侧。下盖结构57在贯穿其前后方向的长度上连续形成,在其横截面有U形的形状以保护转印辊30的外圆周面免受光电导鼓27另一面的外部空间的影响。通过这样形成下盖结构57,能够由下盖结构57保护转印辊30免受光电导鼓27另一面的相对于进纸通道的外部空间的影响,同时多个保持部分62作为缠绕防止装置(下面将要做详细描述)在下盖结构57中形成。这样的设置防止了进入转印辊与下盖结构57之间的纸张3发生缠绕在转印辊30上,下文将要进行详细的描述。
下盖结构57具有与转印辊30相对的表面,此相对表面包括基本垂直的平面部分(在此后将简称为垂直部分)58,圆弧部分59,以及平面连接部分60。垂直部分58从进纸方向的上游侧的相对表面的前端沿基本垂直的方向向下延伸。圆弧部分59在横截面上是弧形形状,并且基本沿转印辊30的辊体部分56的外圆周面从进纸方向的下游侧的相对表面的后端延伸到辊体部分56的下侧。平面连接部分60连接垂直部分58与圆弧部分59。
支撑转印辊30的辊轴55的支撑板77形成在下盖结构57中对应于转印辊30的轴向相对两端的每个位置,如图3所示。每一个支撑板77被设置为沿垂直方向并且从垂直部分58,圆弧部分59,和连接部分60连续延伸。
每一个支撑板具有U形支撑槽78,当从横向侧看到支撑盘77时支撑槽78在其上侧开口。
插入孔(图中未显示)在对应于转印辊30每一个轴向相对两端并且在支撑板77的附近的位置贯穿连接部分60而形成。
另一方面,一对偏置杠杆80和一对弹簧81被设置在主体外壳2中。当处理盒17被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时,每一个偏置杠杆80穿过一个插入孔插入,每一个弹簧81朝向转印辊30的辊轴55偏置相对应的一个偏置杠杆80,如图4B所示。
每一个偏置杠杆80的前端绕转轴82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外壳2中,同时其后部被设置为可与辊轴55从下侧接触。
每一个弹簧81都是压缩弹簧,将偏置杠杆80的后部向上偏置。每一个接受弹簧81的偏置力的偏置杠杆80的后部都沿处理盒17的安装方向或水平方向设置。
转印辊30的辊轴55的相对两端支撑在支撑板77的支撑槽78上,并且能够在垂直方向移动与转动。当处理盒17被从主体外壳2中移走时,使辊轴55的相对两端由于其自重与支撑槽78的底部接触,并且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那里,同时转印辊30的辊体部分56与光电导鼓27的鼓体53在其相对方向相互隔开,如图4A所示。通过这样的安排,能够防止当处理盒17从主体外壳2移走时光电导鼓27由于与转印辊30的接触而发生损坏。
如图4B所示,当处理盒17被装入主体外壳2中时,偏置杠杆80与转印辊30的辊轴55的相对两端从下侧接触以从其下侧向上偏置辊轴55。因此,辊轴55的相对两端被举起到支撑槽78的中点,使转印辊30的辊体部分56与光电导鼓27的鼓体53加压接触。因此可靠地在光电导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形成压力辊隙,以使色粉图像能够可靠地转印到纸张3上。
在垂直部分58的下端形成有多个向转印辊30突出且在转印辊30的轴向相互隔开的接触部分61,如图3所示。
每一个接触部分61突起这样的数量,当处理盒17被安装在主体外壳2中时,接触部分61的末端不与转印辊30接触并且在前后方向与转印辊30隔开,如图4B所示,甚至当处理盒17从主体外壳2中移走且转印辊30的辊轴55的相对两端由于其自身重量与支撑板77的支撑槽78的底部相接触时,接触部分61的末端也不与转印辊30接触,如图4A所示。这样,每一个接触部分61从垂直部分的下端向后与向下突起如以上描述的数量。
接触部分61与包括下盖结构57的外壳结构51通过向模具中注射树脂材料而形成整体。在连接部分60中,在各个位置形成多个开口63以在模制之后通过这些开口从接触部分61拉出可移动的插入式模具或滑动内核64,这些插入式模具或滑动内核被用来形成下盖结构57中与各个接触部分相邻的下切口。从而,在下盖结构57的成形中,可移动的插入式模具或滑动内核64能够从接触部分61平滑地分离。因此,接触部分61能够容易地与外壳结构51整体地形成,简化了处理盒17的结构。在这里需要被注意到的是,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可移动的插入式模具或滑动内核64被用来形成邻近于相互独立的接触部分的下切口,如图8A所示中的模具没有设计空腔或空腔很小时,固定的模块将被用来替代可移动的插入式模具61或滑动内核64。
接触部分61与连接部分60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且隔开。每一个接触部分61有一个与进入纸张3的前沿开始接触的表面,如接下来将要描述的。与前沿相接触的表面与垂直部分58相对,如图8A中箭头所示,这样此表面与垂直部分58形成了锐角。因此,在那里形成的每一个保持部分62(如图4与图6所示)在横截面上都具有爪钩的形状。更具体地说,每一个保持部分62包括接触部分中的一个,垂直部分58的一部分,以及连接部分60的一部分。保持部分62各自限定其内部的保持空间。
进入圆弧部分59与转印辊30之间的纸张3的前沿与接触部分61接触,并保持这种状态。保持部分62和保持空间在接触部分61在转印辊30的转动方向的上游侧将纸张3保持在其前沿与接触部分61接触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下盖结构57的前端,沿进纸通道的方向设置了进纸斜槽83,此进纸斜槽83在转印色粉图像之前引导纸张3进入光电导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的辊隙。在下盖结构57的后端,沿进纸通道设置了将纸张3从光电导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的辊隙引导出的出纸斜槽84。
返回参考图1,光电导鼓27的外圆周面首先被充电装置29均匀充以正电,其后暴露在产生于扫描部分16的调制后的激光束下,以根据图像数据形成潜像。
接下来,使由显影辊31携带且充以正电的色粉通过显影辊31的转动与光电导鼓27接触,以使静电潜像被显影为可见的色粉图像。也就是说,色粉被转移到被均匀充以正电的光电导鼓27的外圆周面的局部部分,此局部部分被暴露在激光束下并且具有经降低的电势值。
当纸张3被馈送通过光电导鼓27与色粉转印辊30之间的压力辊隙时,通过鼓27与辊30的转动,光电导鼓27上的色粉图像从那里被转印到纸张3上。为了将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光电导鼓27与纸张3接触,作为其结果附着在光电导鼓27外圆周面上的纸尘随着鼓27进一步的转动与导电刷52相互接触,因此纸尘被导电刷52移除。
图像定影部分18设置在处理盒17的后侧,包括一个框架,以及包容于框架内的加热辊41和加压辊42。
加热辊41包括金属圆柱以及设置在圆柱中作为加热灯的卤素灯。加热辊41通过图中没有显示的电机转动。
加压辊42设置在加热辊41的下方且与加热辊41加压接触。加压辊42通过由橡胶材料制成的辊体覆盖金属辊轴而形成,同时由加热辊41的转动驱动。
在定影部分18,转印到纸张3上的色粉或色粉图像在纸张3通过加热辊41与加压辊42之间的辊隙时被加热熔合。在其上固定有色粉的纸张3被送到朝向主体外壳2的上表面垂直延伸的排纸通道44。被送进排纸通道44的纸张3接着通过设置在排纸通道44上方的一对排纸辊45的方法排出到主体外壳2的上表面形成的收集盘46。
在本激光打印机1中,通过设置保持部分62防止了纸张3缠绕在转印辊30上,每一个保持部分62包括接触部分61,并限定了其内部的保持空间。
图5A-5D显示了在没有设置保持部分62的配置中是如何发生纸张3缠绕在转印辊30上的。图6A与图6B显示了保持部分62与保持空间是如何防止纸张缠绕在转印辊30上的。
往往当纸张是柔软的并显示出相对高的电阻时尤其会发生纸张缠绕在转印辊30上的情况,例如,薄的细粒纸。也就是说,这样种类的纸张3的前沿在通过光电导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的辊隙后将会紧密地粘附在光电导鼓27的外圆周面上,如图5A所示。因为鼓27旋转时纸张前沿粘附在光电导鼓27外圆周面上,纸张3的前沿被升起并脱离进纸通道。
随着鼓27的继续旋转,当纸张3的前沿被升起脱离鼓27的外圆周表面,使其与外壳结构51的与鼓27互相相对的上盖结构71接触时,刚好通过光电导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辊隙的纸张3的中部也粘附在鼓27的外圆周面上,如图5A所示。接下来,当光电导鼓27继续转动且纸张3由于其与上盖结构71的接触而被防止进一步升起时,纸张3的中部被进一步送出到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的辊隙沿进纸方向的下游侧,使纸张3在下盖结构57后端的邻近位置弯曲,如图5B所示。纸张3如此导致的弯曲继续发展,所以弯曲部分进入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后端之间,如图5C所示,由于转印辊30的旋转,纸张3被持续拉进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的后端之间。
被拉进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之间的纸张3沿与转印辊30相对的下盖结构57的表面且沿转印辊30转动的向前方向前进。当纸张3由其进入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之间的前沿在绕在转印辊30上一圈之后通过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前端之间出去时,如图5D所示,使纸张3的前沿在光电导鼓27与转印辊30之间的辊隙在进纸方向的上游侧与纸张3的上游侧部分接触。接着纸张3的前沿在辊隙处被拉进纸张3的上游侧部分与转印辊30之间,导致纸张3缠绕在转印辊30上。
另一方面,如图6A所示,在设置了其中一个显示在图6A中的保持部分62的配置中,在纸张3行进在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之间的过程中,使被拉进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之间的纸张3在其前沿与接触部分61接触,并且该前沿与接触部分接触的状态被保持。此后,由于纸张3被转印辊30的旋转馈送而前沿与接触部分61接触的纸张3在处于弯曲或折叠状态下被保持在保持空间中,如图6B所示,从而就引起纸张的堵塞。
如上所述,在激光打印机1中,使进入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之间的纸张3的前沿与接触部分61接触,然后保持与其接触。从而,纸张3保持在接触部分61沿转印辊30转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保持空间中。因此,在纸张3的前沿绕转印辊转完整的一周前,纸张的堵塞就会在保持部分62或保持空间中发生,从而防止纸张3缠绕在转印辊30上。而且,接触部分61被形成为与转印辊30的外圆周面隔开,转印辊30由于其与接触部分61接触而产生的损坏也被防止。也就是说,纸张3缠绕在转印辊30上能够在不损坏转印辊30的情况下被可靠防止。
除了位于和光电导鼓27相面对的上部位置的一部分外,转印辊30外圆周面被下盖结构57保护,防止了在从主体外壳2中移走处理盒17时损坏转印辊30。在此下盖结构57中的保持部分62的形成简化了处理盒17的结构。
接触部分61与具有轴55的转印辊30不接触,而轴55的相对两端在处理盒17从激光打印机1的主体外壳2中移走时,由于自身重量与支撑板77的支撑槽18底部接触。因此,转印辊30不会由于其自身与接触部分61接触而损坏。
由于接触部分61在下盖结构57的垂直部分58中作为对立表面的一部分而形成,就很容易使接触部分61与转印辊30的外圆周面隔开,从而简化了处理盒17的结构。
另外,由于接触部分61采取突起的形式,结构被进一步简化。
由于接触部分61通过保持空间与构成一部分相对表面的连接部分60或垂直部分58相对,所以每一个保持部分62都在横截面上形成为爪钩的形状,可以使沿着连接部分60前进的纸张3的前沿与接触部分61可靠接触。因此,纸张3的前沿能够可靠地保持与接触部分61接触,改进了防止纸张3缠绕在转印辊30上的可靠性。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纸张3的前沿至少在接触部分61形成为相对表面的地方能够被保持与接触部分61接触,但在每一个保持部分62具有爪钩形状的横截面的地方保持纸张前沿与接触部分61接触的可靠性被进一步加强。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接触部分61简单地从相对表面的垂直部分58并且是不向下地突起,所以接触部分61的下表面与垂直部分58形成直角或钝角的地方,一旦使纸张与接触部分61接触,该纸张可被进一步向上传送并与接触部分61分离。然而,如上描述在每一个接触部分61向下突起的地方,纸张被可靠地保持在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之间限定的保持空间中。
由于多个接触部分61沿着转印辊30的轴向有间隔地排列设置,纸张3缠绕在转印辊30上能够被可靠防止而与纸张3的尺寸无关。
包括如上所述的处理盒17的激光打印机1能够平稳可靠地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例中,垂直部分58的一部分,连接部分60的一部分,以及接触部分61构成保持部分62,每一个保持部分62都具有爪钩形状的横截面。但是,接触部分61可以形成另外的形状。
图7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激光打印机的相关部分,其中多个接触部分161的每一个在横截面上都是L形的形状,且包括通过保持部分与垂直部分58相对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对于第二实施例的描述中,与第一实施例一样的元件或部件将使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的参考图号。
每一个接触部分161,垂直部分58的一部分,以及连接部分60的一部分构成了保持部分162,其内部限定了保持空间。在第二实施例中,也使进入转印辊30与下盖结构57之间的纸张3的前沿与接触部分161接触并保持与接触部分161的接触,从而可靠地在保持部分162或者在保持空间中保持纸张3。
在第二实施例中,并且,在下盖结构57的连接部分60中形成开口63,如图8B所示,以简化邻近于相互隔开的接触部分161的下切口的形成。
在第一与第二实施例中的每一个中,多个接触部分61,161可以沿转印辊30的转动方向有间隔地设置。
权利要求1.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该处理盒包括携带显影剂图像的图像载体;由弹性材料制成的转印辊,此转印辊与图像载体相邻设置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压力辊隙,使图像载体上的显影剂图像在记录媒体通过辊隙时被转印到记录媒体上;以及与转印辊的外圆周表面分隔开的缠绕防止装置,此缠绕防止装置防止记录媒体缠绕在转印辊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该处理盒还包括覆盖转印辊的至少一部分外圆周面的盖子,其中缠绕防止装置设置在此盖子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缠绕防止装置不能相对于盖子移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盖子具有一个和转印辊外圆周面相对的表面,缠绕防止装置设置在此相对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缠绕防止装置包括记录媒体前沿进入转印辊与相对表面之间时与之接触然后保持接触状态的接触部分,处理盒包括对前沿与接触部分保持接触状态的记录媒体加以保持的保持空间,此保持空间在转印辊转动方向上位于接触部分的上游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接触部分具有与记录媒体的前沿接触的接触表面,此接触表面从相对表面向转印辊延伸,以使至少一部分接触表面与相对表面的上游侧部分之间形成的角为锐角,该上游侧部分在紧邻接触部分的上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接触表面沿记录媒体进入转印辊与相对表面之间的方向的横截面是L形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缠绕防止装置与盖子形成整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缠绕防止装置通过将树脂材料注入模具中形成,盖子具有用于在模制成型后通过其拉出可移动式插入式模具的开口,该插入式模具被用来形成与缠绕防止装置中的接触部分相邻的下切口。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图像载体与转印辊对齐的方向上,盖子被设置在转印辊的与传输记录媒体的进纸通道相对的一侧,并且被形成为使盖子的相对端中的一端设置在与进纸通道平行的方向上辊隙的上游侧,而盖子的另一端被设置在辊隙的下游侧,盖子从一端到另一端连续,以覆盖转印辊的外圆周面。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相对表面是从盖子的另一端向接触部分形成位置延伸的连续平滑曲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转印辊被设置在图像载体下方,盖子从下侧覆盖转印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转印辊由盖子保持,当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移走时转印辊能够沿基本垂直的方向移动,其中缠绕防止装置被设置在当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移走时缠绕防止装置不与转印辊接触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多个缠绕防止装置沿转印辊的转动轴间隔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至1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其中形成转印辊的弹性材料为弹性泡沫材料。
16.一种用于在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弹性辊;覆盖弹性辊的至少一部分外圆周面的盖子;以及设置在盖子上的缠绕防止装置,此缠绕防止装置不能相对于盖子移动并且和弹性辊的外圆周面隔开,以便防止记录媒体缠绕在弹性辊上。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盖子包括与弹性辊外圆周面相对的表面,其中缠绕防止装置包括设置在相对表面上的接触部分,使记录媒体的前沿在进入弹性辊与相对表面之间时与接触部分接触并保持接触状态,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保持记录媒体的保持空间,此记录媒体的前沿在弹性辊转动方向上,在接触部分的上游侧与接触部分保持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携带显影剂图像的图像载体,其中,弹性辊是由弹性泡沫材料形成的转印辊,弹性辊与图像载体相邻设置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压力辊隙,使图像载体上的显影剂图像在记录媒体通过该辊隙时转印到记录媒体上。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在图像载体与转印辊对齐的方向上,盖子被设置在转印辊的与传输记录媒体的进纸通道相对的一侧,并且被形成为使盖子的相对端中的一端设置在与进纸通道平行的方向上辊隙的上游侧,而盖子的另一端被设置在辊隙的下游侧,盖子从一端到另一端连续,以覆盖转印辊的外圆周面,其中相对表面是从盖子的另一端向接触部分形成位置延伸的连续平滑曲面,并且其中接触部分具有与记录媒体的前沿接触的接触表面,此接触表面从相对表面向弹性辊延伸,使至少一部分接触表面与相对表面的上游侧部分之间形成的角为锐角,该上游侧部分在紧邻接触部分上游。
专利摘要本文公开了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处理装置中的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图像载体,转印辊,以及缠绕防止装置。图像载体携带显影剂图像,转印辊由弹性材料制成且设置为与图像载体相邻以在两者之间形成压力辊隙,从而图像载体上的显影剂图像在记录媒体通过辊隙时被转印到记录媒体上,缠绕防止装置与转印辊的外圆周面隔开并且防止记录媒体缠绕在转印辊上。
文档编号G03G21/18GK2842497SQ200520019740
公开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6日
发明者出口英明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