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定影装置及具有带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202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定影装置及具有带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加热、加压和定影未定影调色剂像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用于例如复印机、打印机或传真机等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磁(磁)感应加热系统的带定影装置和使用该带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至今,在例如复印机、打印机等电子照相式图像形成装置中,给形成为鼓状的感光部件(感光鼓)均匀充电,并使该感光部件暴露于根据图像信息而控制的光,以便在该感光鼓上形成静电潜像。在用调色剂将静电潜像形成为可见图像(调色剂像)、并且该调色剂像从感光鼓直接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后,或者在该调色剂像暂时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并从中间转印体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后,定影装置将该调色剂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
加热辊系统的定影装置广泛用作用于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
除这种加热辊系统之外,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定影装置(例如参见JP平成5-9027B)也已为大家所知。
JP平成5-9027B披露了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定影装置。通过电磁感应,在作为加热部件的加热辊(定影辊)中产生涡电流,以利用焦耳热产生热量。在这种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定影装置中,局部产生的涡电流可以用来选择性地加热定影辊的基体表面。此外,发热部分可以接近调色剂。这样,热传输通道变为基体表面=>耐热橡胶的较简单的热传输模型。与上述使用卤素灯的加热辊系统相比较,此定影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即其可以显著缩短预热时间。
还存在一种使用设有金属层的薄环状定影带,代替上述定影辊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作为定影带,下列两种类型已为大家所知。即,在一种类型中,多个支撑辊支撑定影带。在另一种类型中,内部挤压部件布置在定影带的内侧,并且定影带以非张紧状态受到循环驱动。定影带具有薄耐热树脂作为基层,并且与辊子部件相比较,具有较小热容量。因此,可以在比辊子部件更短的时间内预热定影带。此外,可以减小非张紧式定影带和其它部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这样可以减少到其它部件的热传递。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预热定影带。
在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定影装置中,辊子或具有金属层的薄定影带用作受热的定影部件。当薄定影带用作定影部件时,可以在极短时间内预热定影带。
确定使用如上所述定影带的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定影装置的寿命的主要因素是发热层等的金属层。一般来说,由于受到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热层由金属制成,所以金属会由于咬合部分中的重复变形而疲劳断裂。因此,金属层不再起到发热层的作用。此时间点即导致使用定影带的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定影装置的寿命终止。
顺便提及,一般来说,恰好在达到由制造商(生产商)确定的寿命期限之前,由客户工程师更换定影装置的可更换部件,或者在由于故障而产生用户投诉时更换定影装置的可更换部件。然而,在装置达到由制造商确定的寿命期限的情况下,某些装置可以正常运行。此外,存在不必要的更换。如果直到产生用户投诉还未更换装置,则会出现无法使用装置的时间阶段,从而导致用户的较差满意度和便利性。
这样,为了满足对于防止不必要更换及防止用户较差满意度和便利性的两种要求,迄今为止,需要一种合适的检测定影带的对应于其使用状态的寿命的方法。
尚未为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定影装置开发出有效的寿命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较简单结构和较低成本提供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带定影装置,该带定影装置用于在不提供新的专用传感器的情况下,通过精确检测带定影装置的对应于其使用状态的寿命,来满足对于防止不必要更换及防止较差用户满意度和用户便利性的两种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带定影装置包括环带部件、励磁线圈和劣化检测单元。所述环带部件包括金属层。所述励磁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所述金属层。所述劣化检测单元通过所述励磁线圈检测所述环带部件的所述金属层的劣化。
一般来说,电磁感应系统带定影装置的定影带包括例如发热层或保护层等金属层。可以证实,可以由定影带的旋转过程中的重复弯曲引起的金属层的疲劳断裂以确定电磁感应系统带定影装置的寿命。
然后,根据上述结构,带定影装置具有包含金属层的环带部件和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该金属层的励磁线圈。此外,带定影装置具有通过励磁线圈检测带部件的金属层劣化的劣化检测单元。因此,可以以较简单结构和较低成本实现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带定影装置。此带定影装置可以在不提供新的专用传感器的情况下,精确检测带定影装置的对应于其使用状态的寿命。
此外,检测片可以布置在所述带部件的下述区域中即,在所述区域,所述检测片的弯曲应变大于所述金属层的弯曲应变。所述劣化检测单元可以构造为通过所述励磁线圈检测所述检测片的特征值的变化,所述检测片的特征值的变化与所述金属层的劣化具有相关性。
根据此结构,可以以较简单结构和较低成本实现检测带部件的金属层劣化的劣化检测单元。
此外,所述检测片可以由与所述金属层相同种类的金属制成。
“相同种类的金属”意味着,如果金属层由多个金属层(例如铜发热层和镍保护层)形成,则检测片由与该多个金属层中任何一个相同的金属制成。
根据此结构,由于检测片由与金属层相同种类的金属制成,所以可以以更高精度可靠检测该金属层的劣化。
此外,所述检测片可以布置在具有最大尺寸的纸张穿过的区域外侧。
根据此结构,如果检测片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热量,则可以在不影响用于定影处理所需的预定温度分布的情况下,可靠检测金属层的劣化。
此外,所述检测片可以是5mm的方形(5mm×5mm)到30mm的方形,并具有3μm到30μm的厚度。
根据此结构,可以在不影响定影特性的情况下,容易地实现这样的检测片其具有必要和充分尺寸,用于检测带部件的金属层劣化。
本发明也适用于包括上述带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以较简单结构和较低成本实现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带定影装置。上述带定影装置可以通过精确检测带定影装置的对应于其使用状态的寿命,在不提供新的专用传感器的情况下,满足对于防止不必要更换及防止较差用户满意度和用户便利性的两种要求。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为示意性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剖视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示意正视图;图4为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中的定影带的结构的放大正视图;图5为示出根据检测片的旋转位置的功率因数随时间的变化的视图;图6为示出(i)发热层和/或保护层的裂纹产生周期及(ii)检测片的裂纹产生周期之间的线性关系的视图;以及图7为示意性示出伴随裂纹的产生的功率因数最大值的变化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附图,下面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首先,将参照附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定影装置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结构。
如图1示意性所示,此示例性实施例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感光鼓1,在该感光鼓上,通过在给感光鼓1均匀充电之后,向感光鼓1施加光图像,在其表面上形成基于静电电位差的潜像。充电装置2、曝光装置3、显影装置4、转印辊5和清洁装置6布置在感光鼓1的周围。充电装置2给感光鼓1的表面均匀充电。曝光装置3向感光鼓1施加图像光,以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4将调色剂选择性地转移到感光鼓1上形成的潜像,以在该感光鼓上形成调色剂像。转印辊5面向感光鼓1,并在转印辊5和感光鼓1之间产生转印偏压电场,同时夹紧其间的记录材料P。在转印调色剂像之后,清洁装置6去除感光鼓1上的剩余调色剂。沿传送方向从感光鼓1和转印辊5之间的相对部分的上游输送记录材料P。用于加热、加压并定影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的定影装置7沿传送方向布置在感光鼓1和转印辊5之间的相对部分的下游侧。感光鼓1的实例可以包括通过在金属鼓的表面上形成由有机感光材料、基于非晶硒的感光材料或基于非晶硅的感光材料制成的感光部件层而提供的感光鼓。可以通过用高电阻材料涂覆例如不锈钢或铝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辊子来提供充电装置2。充电装置2与感光鼓1接触,以跟随感光鼓1的旋转而旋转。向充电装置2施加预定电压。从而,充电装置2在充电辊2和感光鼓1之间的接触部分附近的细微间隙中产生连续放电,以给感光鼓1的表面几乎均匀地充电。曝光装置3产生根据图像信号闪烁(亮灭)的激光束。曝光装置3通过多角镜沿感光鼓1的主扫描方向扫描激光束,从而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4储存例如黑色调色剂。显影装置4面向感光鼓1,同时显影装置4和感光鼓1互相接近。显影装置4根据感光鼓1上的潜像而转移调色剂,以形成可见图像。转印辊5可以由导电或半导电的辊状部件制成。向转印辊5和感光鼓1之间的咬合部分施加转印偏电压,从而将感光鼓1上承载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清洁装置6具有例如刮片(未示出),并将该刮片顶压在感光鼓1的表面上,以刮除并去除感光鼓1上的剩余调色剂。代替刮片,剩余调色剂可以由辊状部件刮除或者可以由刷子清除。
根据本发明的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7实现为包括定影带71和加压辊72的电磁感应加热系统带定影装置。定影带71受到电磁感应加热,并可以旋转。加压辊72在平行于定影带71的轴线的同时,与定影带71压力接触。
本发明所适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不局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旋转式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图像形成单元放置在旋转体上。或者,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串联式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图像形成单元并排放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2和图3,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定影装置7。图2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定影装置的示意剖视图。图3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带定影装置的示意正视图。图4为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带结构的放大正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装置7包括定影带71、加压辊72、挤压垫73、垫支撑部件74、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5和导向部件76。定影带71具有环状周面。加压辊72抵靠定影带71的外周面。挤压垫73面向加压辊72,并抵靠定影带71的内周面,以便将定影带71挤压在加压辊72上。垫支撑部件74支撑挤压垫73。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5沿定影带71的外周面设置,并加热定影带71。导向部件76a和76b抵靠定影带71的两个侧边的内周面。此外,温度传感器77面向定影带71的外周面,并沿定影带71的旋转方向布置在加压辊72和挤压垫73之间的压力接触部分的上游侧。温度传感器77测量定影带71的表面温度。
如图4所示,定影带71从其内周面到其顶层依次包括基层71a、导电层71b、保护层71c、弹性层71d和表面防粘层71e。基层71a由具有较高耐热性的薄层部件形成。导电层71b作为发热层,布置在基层上。保护层71c布置在导电层71b上。弹性层71d布置在保护层71c上。表面防粘层71e形成为顶层。可以在相邻层之间设置底胶层,以便粘结相邻层。
例如碳氟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PEEK树脂、PES树脂、PPS树脂、PFA树脂、PTFE树脂或FEP树脂等机械强度优良的挠性和耐热材料可以用作基层71a。基层71a的厚度在约10μm到约100μm的范围内,从提供强度和挠性之间的兼容性及缩短启动时间的观点出发,优选在约50μm到约100μm的范围内(例如75μm)。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具有50μm厚度的聚酰胺树脂。
导电层71b是发热层,其通过由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5产生的磁场的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热量。导电层71b可以由例如铁、钴、镍、铜、铝或铬等具有约1μm到约30μm范围内厚度的金属层形成。选择材料,以便使得导电层71b具有特定电阻值,以通过电磁感应产生足够热量。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导电层71b由具有10μm厚度的铜制成。
保护层71c是用于进行调整以便使得发热层(导电层)71b沿定影带71的厚度方向位于中性面中的层。“中性面”是这样的面,即其中即使定影带71变形,也不会产生弯曲应变的面。只要保护层具有预定的杨氏模量和厚度,任何材料都可以用作该保护层71c。考虑到制造成本和热容量,最好保护层由金属层形成。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具有5μm厚度的镍用作保护层71c。
也就是说,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导电层(发热层)71b和保护层71c均由金属层形成。
弹性层71d可以由硅酮橡胶、碳氟橡胶或氟硅酮橡胶制成,以上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较好的导热性,并具有约10μm到约500μm范围内,优选为约50μm到约500μm范围内的厚度。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具有300μm厚度的硅酮橡胶用作弹性层71d。
表面防粘层71e是用于与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像直接接触的层。这样,表面防粘层71e需要由具有较好防粘性的材料制成。表面防粘层71e的材料实例可以包括全氟烷氧基氟塑料(PFA)、聚四氟乙烯(PTFE)、硅酮树脂、硅酮橡胶和碳氟橡胶。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具有30μm厚度的PFA用作表面防粘层71e。
此外,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带71包括作为劣化检测单元、具有薄板(薄膜)形状的检测片71S。检测片71S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即当整条带弯曲时,检测片71S的弯曲应变大于例如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金属层的弯曲应变。具体来说,检测片71S沿定影带71的厚度方向布置在定影带71的中性面的外侧(即在定影带71面向加压辊72的正面侧)及作为金属层的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外侧。检测片71S为约5mm的方形到约30mm的方形,并具有约3μm到约30μm范围内的厚度。此外,检测片71S布置在具有最大尺寸的纸张穿过的区域R外侧(沿轴向)。检测片71S用于检测发热层71b的劣化和/或保护层71c的劣化,以便确定定影带71的寿命。只要所选择的材料与由定影带71的弯曲而引起的金属层(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劣化具有相关性,就可以适当地选择任何材料作为检测片71S。与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相同的金属材料可以用作检测片71S。
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检测片71S沿定影带71的厚度方向布置在该定影带的中性面的外侧及例如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金属层的外侧。然而,只要检测片71S的弯曲应变大于例如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金属层的弯曲应变,检测片71S就可以沿定影带71的厚度方向布置在该定影带内部的某个位置。
当检测片71S由与形成发热层71b的金属(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为铜)或形成保护层71c的金属(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为镍)相同的金属材料制成时,使得以较高精度可靠地检测金属层的劣化成为可能。
检测片71S沿具有最大尺寸的纸张穿过的区域R的轴向布置在该区域R外侧。从而,如果检测片71S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热量,则可以在不影响用于定影定影带71上的未定影图像所需的预定温度分布的情况下,检测金属层的劣化。后面将说明使用检测片71S的劣化检测方法。
接下来,加压辊72包括金属圆筒状芯棒72a、弹性层72b和表面防粘层72c。金属圆筒状芯棒72a作为芯材。弹性层72b具有耐热性,由硅酮橡胶或碳氟橡胶制成,并布置在芯棒72a的表面上。表面防粘层72c形成为加压辊72的最外表面。在加压辊72和挤压垫73夹紧它们之间的定影带71的同时,加压辊72和挤压垫73形成定影咬合部分。
加压辊72以20kgf的载荷通过定影带71与挤压垫73压力接触。加压辊72由电动机M循环驱动。此外,定影带71跟随加压辊72的旋转而旋转。当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记录材料P穿过定影带71和加压辊72之间的定影咬合部分时,未定影调色剂像利用热量和压力定影到记录材料P上,以形成定影图像。
挤压垫73包括基座73a和弹性部件73b。基座73a由例如SUS或铁等金属制成,或由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制成。由硅酮橡胶制成的弹性部件73b粘结到基座73a上。挤压垫73将定影带71挤压在加压辊72上。在(i)弹性部件73b和定影带71及(ii)加压辊72之间形成咬合部分。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减小挤压垫73和定影带71之间的相互滑动摩擦力,向挤压垫73和定影带71之间的咬合部分中施加例如耐热润滑脂等润滑剂。
各个导向部件76由耐热树脂制成。每个导向部件76包括支撑部分721、内导向部分722和边缘导向部分723。支撑部分721支撑垫支撑部件74,并沿轴向在端部受到固定支撑。内导向部分722调节定影带71的侧边。边缘导向部分723沿定影带71的轴向装配到定影带71的相应端部中。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5沿定影带71的外周面放置,距离该定影带的外周面为具有约2mm的间隙。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5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定影带71的导电层,以产生热量。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5具有包括基座75a、励磁线圈75b和励磁电路75c的主要部分。基座75a沿定影带71的外周面具有弯曲表面。励磁线圈75b支撑在基座75a上。励磁电路75c向励磁线圈75b提供AC电流。
基座75a由具有绝缘性和耐热性的材料制成。基座75a的材料实例可以包括酚醛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和液晶聚合物树脂。
励磁线圈75b形成为线匝部分75d(从上方看到的励磁线圈75b的形状),该线匝部分是这样的绞合线,即其缠绕多次(例如11次),成为例如矩形、卵形或椭圆形等闭合回路形状,并基本上在沿定影带7 1的轴向的整个区域上延伸。绞合线是一捆各具有0.5mm直径φ、并通过耐热绝缘材料(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等)互相绝缘的几根铜线。在保持励磁线圈75b的形状的同时,用胶粘剂固定励磁线圈75b,从而将其固定到基座75上。
在电磁感应加热装置75中,当从励磁电路75c向励磁线圈75b提供AC电流时,在励磁线圈75b的周围,磁通量重复产生并消失。AC电流的频率在例如约10kHz到约50kHz的范围内。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将AC电流的频率设为30kHz。当磁通量穿过定影带71的导电层71b时,在导电层71b中产生涡电流,以便产生防止其变化的磁场,并且以与导电层71b的表层电阻成比例的电力产生焦耳热(W=I2R),从而将定影带71加热到预定温度。
接下来,将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此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使用检测片71S检测定影带71的劣化的方法。
一般来说,如果如同此示例性实施例中那样,作为发热层的金属层71b的厚度在约1μm到约30μm的范围内,则当厚度更大时,更容易产生感应加热,即功率因数越大。因此,当检测片71S随着定影带71的旋转而旋转并穿过励磁线圈75b时,功率因数根据检测片71S是否恰好位于励磁线圈75b的下方而变化。当检测片71S恰好位于励磁线圈75b的下方时,得到最大的功率因数。
然后,此示例性实施例使用作为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励磁线圈75b作为劣化检测单元。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励磁线圈75b监测检测片71S的功率因数的变化。从而,使得检测定影带71的金属层71b、71c的劣化成为可能。图5示出了与作为劣化检测单元的检测片71S的旋转位置对应的功率因数随时间的变化。
定影带7 1的旋转周期表示为T0。由图5可以理解,当检测片71S恰好位于励磁线圈75b的线匝部分75d的下方时(在图5中,当时间T等于t0+nT0时,这里n是整数),功率因数取最大值。
检测片71S沿定影带71的厚度方向布置在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外侧及该定影带的中性面的外侧。因此,当定影带71在定影咬合部分中变形时,检测片71S中产生的弯曲应变大于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中产生的弯曲应变。因此,如果定影带71在定影咬合部分中重复变形,则在检测片71S上更早于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而产生劣化(裂纹)。也就是说,如图6示意性所示,如果检测片71S的裂纹产生周期(裂纹产生时间)是垂直轴,并且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裂纹产生周期(裂纹产生时间)是水平轴,则可以看到,二者具有线性相关性,并且检测片71S的裂纹产生早于发热层71b/保护层71c的裂纹产生。
当在检测片71S中产生裂纹时,与在检测片71S中不产生裂纹的情况相比较,通过励磁线圈75b检测到的功率因数的最大值较小。也就是说,如图7示意性所示,如果相对于时间标绘功率因数的最大值,则示出对于某一时间点的给定值。当在检测片71S中开始产生裂纹时,功率因数几乎线性降低,并稳定在另一值。在检测片71S中产生裂纹的时间及在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中产生裂纹的时间具有如上所述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当检测到在检测片71S中产生裂纹时,可以预测确定定影带71的寿命的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寿命。
也就是说,根据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劣化检测单元,通过励磁线圈75b监测检测片71S的功率因数的变化。从而,可以根据(i)定影带71的发热层71b和/或保护层71c的寿命及(ii)检测片71S的寿命之间的预定相关性,检测定影带71的对应于其使用状态的精确寿命。
作为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的励磁线圈75b也用作劣化检测单元。因此,励磁线圈75b可以在不设置新的专用传感器的情况下,有助于定影装置的小型化和成本降低。
接下来,将说明使用这种劣化检测单元的具体试验结果。
为进行试验,首先,在具有最大尺寸的纸张穿过的区域R的轴向外侧,通过薄底胶层将具有3μm厚度的镍检测片71S布置在定影带71的镍保护层的71c(具有5μm厚度)上。通过调整各层的杨氏模量,中性面的位置在具有10μm厚度的铜发热层71b的中心。中性面和保护层71c的镍表面之间的距离是10μm。中性面和检测片71S的表面之间的距离是13μm。
因此,当定影带71变形时,在保护层71c的表面中产生的弯曲应变与检测片71S的表面上产生的弯曲应变之比理论上为1∶1.3。
尽管弯曲应变和裂纹产生周期不在较宽范围内具有线性关系,但是可以说,差值的30%与定影咬合部分中的应变水平基本上呈线性关系。因此,将长时间定影操作中直到在检测片71S中开始产生裂纹为止的周期数,即直到功率因数的最大值开始减小为止的周期数表示为Ch,可以预测,从在检测片71S中产生裂纹的时刻起的0.3×Ch周期数内,将在保护层71c上产生裂纹,即达到寿命期限。
因此,可以在裂纹产生周期数Ch之后的适当时间点显示定影带71即将达到寿命期限的消息。从而,可以检测定影带71的对应于其使用状态的精确寿命。因此,可以满足对于防止不必要更换和防止用户较差便利性的两种要求。
实际上,可以证实,在预定定影条件下,在1.3×Ch周期附近,在定影带71的保护层71c中产生裂纹。因此,可以证实,根据本发明的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劣化检测单元可以检测定影带71的对应于其使用状态的精确寿命。
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劣化检测单元通过检测检测片71S的功率因数的变化来检测定影带71的寿命。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种劣化检测单元。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劣化检测单元可以这样进行即,通过励磁线圈75b监测与定影带71的金属层71b、71c的寿命具有相关性的检测片71S的磁特征值的变化。例如,可以通过励磁线圈75b监测检测片71S的电感的变化,从而检测定影带71的劣化。
此外,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从以更高精度稳定检测金属层劣化的观点出发,由与金属层71b、71c相同种类的金属制成的检测片71S布置在定影带71中,以便检测金属层71b、71c的劣化。然而,从以使用现有技术装置结构的更简单结构检测金属层71b、71c的劣化的观点出发,可以省略检测片71S,并且可以监测励磁线圈75b的电压/电流。根据此结构,也可以确定定影带71的金属层71b、71c的劣化。也就是说,这样一来,当例如在金属层71b、71c中产生实际裂纹时,裂纹产生部分的电感改变,并且在励磁线圈75b中感应的电压/电流改变。这样,尽管采用这种方式不如使用检测片71S以较高精度快速、稳定地检测金属层71b、71c的劣化,但是仍然可以通过监测励磁线圈75b中感应的电压/电流来确定根据与现有技术相同的装置结构的定影带71的劣化。与设有专用传感器的结构相比较,此结构有助于显著降低成本和实现装置小型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带定影装置,包括环带部件,其包括金属层;励磁线圈,其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所述金属层;以及劣化检测单元,其通过所述励磁线圈检测所述环带部件的所述金属层的劣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检测片布置在所述环带部件的下述区域中即,在所述区域,所述检测片的弯曲应变大于所述金属层的弯曲应变,并且所述劣化检测单元构造为通过所述励磁线圈检测所述检测片的特征值的变化,所述检测片的特征值的变化与所述金属层的劣化具有相关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定影装置,其中,所述检测片由与所述金属层相同种类的金属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定影装置,其中,所述检测片布置在具有最大尺寸的纸张穿过的区域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带定影装置,其中,所述检测片为5mm的方形到30mm的方形,并具有3μm到30μm的厚度。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定影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定影装置,该装置包括环带部件、励磁线圈和劣化检测单元。所述环带部件包括金属层。所述励磁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所述金属层。所述劣化检测单元通过所述励磁线圈检测所述带部件的所述金属层的劣化。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1059675SQ20061015030
公开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8日
发明者大原秀明, 内藤康隆, 伊藤和善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