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523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尤指一种凭借于缠绕在导磁体结构上的线圈施加电流,以电磁驱动的方式来带动装设有镜头的套筒上的永久磁铁,以进行镜头位置切换的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达与消费者的需求,各式各样的信息产品也随之问世。现今电子产业的发展,个人周边电子产品也逐渐走向轻薄好携带而且功能更具多样化,其中相机为各类产品中具有代表性。方便一般使用者携带,更也可与手机或PDA等3C产品做结合。
过去相机需具备镜头组与庞大的机身才能达到摄影的功能。其中所述的镜头组部分是影响成像质量关键之一。所述的镜头组除了能调整入光量的大小外,也凭借移动镜头组的位置,用以成像的变焦(调整被摄物体的放大或缩小)、或调焦(调整被摄物体的清晰或模糊)。以往镜头组的驱动装置是采用步进马达,但步进马达因其本身组件物理结构上的限制,并无法达到我们的所需的大小。所以为能达到缩减镜头组驱动装置的体积,故改采用电磁制动装置。但是现有电磁制动镜头装置,却有以下的问题。
请参阅图1A、图1B与图1C所示,其是为现有电磁制动镜头装置的切换装置侧视、立体、与前视结构示意图。所述的现有的所述的电磁制动镜头装置1是包括有一环状永久磁铁12、一第一线圈组13、以及一第二线圈组14。所述的环状永久磁铁12其是结合在所述的镜头1上,且二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极性15与一第二极性16。而所述的第一线圈组13以及所述的第二线圈组14分别环绕设在所述的镜头1的本体11外围前、后二侧且与所述的第一极性15与所述的第二极性16相对应。
当欲进行镜头1移动时,只要将所述的第一线圈组13与第二线圈组14通以电流,使两线圈组13、14产生特定方向(也即沿镜头1轴心方向)的磁力线,即可对所述的环状永久磁铁12提供一沿镜头1轴心向左移动、或是向右移动的力量,如此,则所述的镜头1便会被推动朝预定方向移动,达到改变镜头1位置的目的。
然而,现有的电磁制动的镜头1,由于其线圈13、14是环绕所述的镜头1的外围,所以会有下列缺点第一,其磁力线是集中在所述的镜头1的轴心中心位置,导致永久磁铁12所在的位置其磁力线反而较不密集,如此将造成线圈13、14所产生的磁力线大部分无法作用而造成效能偏低,进而更导致镜头1移动的效率偏低与耗电量更高的加成效应;第二,由于所述的永久磁铁12与线圈13、14是套设在镜头1的外径之外,使得现有电磁制动镜头装置的径向尺寸将会等于镜头1直径D再外加上线圈13、14(或是永久磁铁12,视何者外径较大)的额外尺寸2Δd,最后,再加上承载座17(外壳)的厚度。如此,将导致整个结构的体积加大,而和轻薄短小的设计趋势相违背。
故如何改良电磁制动装置,用以缩减整体体积,降低其耗电量,并且不影响控制镜头的精准度,就是目前业界所欲达到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可以具有体积更微型化、电磁驱动效率更高、且耗电量更低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导磁体结构,其凭借独特轴向缠绕线圈的导磁体结构、以及其与永久磁铁之间相对位置的独特配置,可令导磁体结构与永久磁铁分别位于镜头套筒的四个对角角落位置,进而大幅缩小镜头装置的整体体积。
为达前述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包括有一套筒,其定义有一轴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两永久磁铁,设置在所述的套筒外,且各永久磁铁在沿着所述的轴向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磁极;以及,至少一导磁体,其是更包括有一沿所述的轴向延伸的中央部、缠绕在所述的中央部的一线圈、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二延伸部;其中,所述的第一延伸部是自中央部的一末端起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其中的一永久磁铁的一末端附近处,而所述的第二延伸部则是自中央部的另一末端起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另一永久磁铁的另一末端附近处。
所述的线圈是以轴向延伸的方式螺旋缠绕在导磁体的中央部上,且中央部的长度是不短于套筒在所述的轴向上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的中央部两端起所延伸出去的方向是相反;所述的导磁体的数量为两个,且所述的两个导磁体的结构实质相同,并且,所述的两导磁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的两永久磁铁实质上是分别位于所述的套筒的四个对角位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包括有一套筒,其定义有一轴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一承载座,所述的承载座在所述的轴向的投影是具有至少四个角落,所述的套筒是容置在所述的承载座内;至少一永久磁铁,设置在所述的套筒外,且是位于承载座的其中的一角落内;以及,至少一导磁体,其是更包括有一沿所述的轴向延伸的中央部、缠绕在所述的中央部的一线圈、以及至少一延伸部;其中,所述的导磁体的中央部是位于承载座的另一角落内,且所述的延伸部是自中央部的一末端起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所述的永久磁铁附近处。
所述的线圈是以轴向延伸的方式螺旋缠绕在导磁体的中央部上,且中央部的长度是不短于套筒在所述的轴向上的长度;所述的中央部在轴向上的两端是分别设有一延伸部,且所述的两延伸部自所述的中央部两端起所延伸出去的方向是相反的;永久磁铁的数量与导磁体的数量均为两个,且所述的两个导磁体的结构实质相同,并且,所述的两导磁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的两永久磁铁实质上是分别位于所述的承载座的四个对角角落位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还包括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包括有一套筒,其定义有一轴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
至少一永久磁铁,设置在所述的套筒外,且各永久磁铁在沿着所述的轴向的两端是分别具有一磁极;以及,至少一导磁体,其是更包括有一沿所述的轴向延伸的中央部、以轴向延伸的方式螺旋缠绕在所述的中央部的一线圈、以及至少一延伸部,所述的中央部的长度是大于套筒在所述的轴向上的长度,中央部至少有一末端在轴向上是突伸出套筒;其中,所述的延伸部是自中央部突伸出套筒的上述末端起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所述的永久磁铁附近处。
各导磁体均具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是自所述的中央部两端起朝相反的方向延伸,且各延伸部均是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邻近的永久磁铁附近处;所述的导磁体与永久磁铁的数量均为两个,且所述的两个导磁体的结构实质相同,并且,所述的两导磁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的两永久磁铁实质上是分别位于所述的套筒的四个对角位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是1.体积更小,更节省空间;2.使用效率更高,更省电;
图1A是为现有电磁制动镜头装置的切换装置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B是为现有电磁制动镜头装置的切换装置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C是为现有电磁制动镜头装置的切换装置前视结构示意图;图2A是为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是为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C是为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A是为图2A中的套筒与永久磁铁的组合示意图;图3B是为图2A中的第一导磁部与第二导磁部的立体结构图;图3C是为图2A中的承载座的立体示意图;图4A是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作动在一第一位置时的实施例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4B是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作动在一第二位置时的实施例平面展开示意图;图5是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A是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B是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7A是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作动在一第一位置时的实施例平面展开示意图;图7B是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作动在一第二位置时的实施例平面展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电磁制动镜头装置的切换装置;11-镜头;12-环状永久磁铁;13-第一线圈组;14-第二线圈组;15-第一极性;16-第二极性;17-承载座;21-套筒;211-第一永久磁铁;212-第二永久磁铁;22-第一导磁体;221-第一中央部;222-第一金属线圈组;223-第一延伸部;224-第二延伸部;23-第二导磁体;231-第二中央部;232-第二金属线圈组;233-第三延伸部;234-第四延伸部;24-承载座;241-第一侧边夹角;242-第二侧边夹角;243-第三侧边夹角;244-第四侧边夹角;245-斜向导槽;31-导磁体;311-中央部;312-金属线圈组;313-第一延伸部;314-第二延伸部;Ma-线性轴向运动;Mr-螺旋转轴向运动;Δd-额外尺寸;Δt-永久磁铁的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以下将举出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及其使用方式的详细说明、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
请参阅图2A、图2B、与图2C所示,其是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侧视与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主要是包括有一套筒21、一第一永久磁铁211、一第二永久磁铁212、一第一导磁体22、一第二导磁体23、以及一承载座24(外壳)。所述的套筒21是定义有一轴向,所述的轴向也就是为所述的套筒21的中心轴方向。
请参阅图3A、图3B、与图3C所示,其是分别为图2A中的套筒与永久磁铁的组合图、第一导磁部与第二导磁部的立体结构图、与承载座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3A所示,所述的套筒21是成一中空结构,其中可用以放置一镜头模块(图中未示)、或是直接容纳镜片群而构成一镜头组。所述的第一永久磁铁211是设置在所述的套筒21外表面的一侧边。而所述的第二永久磁铁212则是设置在所述的套筒21外且相对于所述的第一永久磁铁211的另一侧边。也即,所述的第一与第二永久磁铁211、212是位于套筒21外表面的两对角角落位置。此外,所述的两永久磁铁211、212在沿着所述的轴向的上下两端是分别具有一磁极,也就是说,所述的永久磁铁211、212是沿所述的轴向垂直设置。
如图3B所示,所述的第一导磁体22是更包括有一第一中央部221、一第一金属线圈组222、一第一延伸部223、以及一第二延伸部224。所述的第一中央部221是呈轴向垂直延伸,且第一中央部221的长度是不短于套筒21在所述的轴向上的长度,换句话说,第一中央部221在轴向上的两末端是略突出于套筒21前、后缘,而所述的第一金属线圈组222则是以轴向上下延伸的方式缠绕有若干线圈在所述的第一中央部221的外侧。所述的第一延伸部223是由所述的第一中央部221上方末端起,沿着套筒21的外径上缘呈水平环状方式延伸出去(所以第一延伸部223是与第一中央部221呈垂直状),一直到第一永久磁铁211的上方附近为止而与第一永久磁铁211的上端磁极相对应。所述的第二延伸部224,则是由所述的第一中央部221下方末端起,沿套筒21的外径下缘呈水平环状方式延伸出去(所以第二延伸部224是与第一中央部221呈垂直状),直至第二永久磁铁212的下方附近为止而与第二永久磁铁212的下端磁极相对应。其中,所述的第一延伸部223与第二延伸部224是呈一左一右的相反延伸方向。当对所述的第一金属线圈组222施以预定电流时,可使所述的第一导磁体22产生磁力,并凭借第一延伸部223与第二延伸部224导引磁力线至其两端而分别与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对应产生推力,进而得以驱动所述的两永久磁铁211、212连同所述的套筒21一起进行线性轴向Ma运动。
所述的第二导磁体23是更包括有一第二中央部231、一第二金属线圈组232、一第三延伸部233、以及一第四延伸部234。由于所述的第二导磁体23的结构实质上是与第一导磁体22相同,因此,第二导磁体23的第二中央部231、第二金属线圈组232、第三延伸部233、以及第四延伸部234,无论在结构、设置位置、作动方式、与功能上,均分别对应相同在第一导磁体22的第一中央部221、第一金属线圈组222、第一延伸部223、以及第二延伸部224,所以,以下将不再赘述其详细构成。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的第二导磁体23的第三延伸部233的末端是延伸到第二永久磁铁212上方附近,同时第四延伸部234的末端则是延伸到第一永久磁铁211的下方附近。
如图3C所示,所述的承载座24(外壳),其是具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且套设在所述的套筒21外。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座24其是用在容置与定位前述的套筒21、导磁体22、23等组件并使其可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受控制的相对位移运动。然而,由于所述的承载座24的具体结构并非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且可以选用自现有技术,所以在本实施例中仅以一中空立方体来示意说明的。如图2C与图3C所示,所述的立方体的承载座24是包括有位于其四个角落处的四侧边夹角241、242、243、244,所述的些四侧边夹角241、242、243、244乃是由所述的承载座24的任相邻两侧边所组成的空间。而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之一,则是在于所述的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的位置是分别恰位于对角角落的第一侧边夹角241与第三侧边夹角243区域。同时,第一导磁体22的第一中央部221与第二导磁体23的第二中央部231则恰分别位于对角角落的第二侧边夹角242与第四侧边夹角244区域。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两永久磁铁211、212与两导磁体22、23的中央部221、231是分别位于承载座24四个对角角落的四侧边夹角241、242、243、244区域处,所以所述的永久磁铁211、212的厚度Δt根本不会造成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外径尺寸的增加。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所使用的承载座24的内径尺寸,实质上是几乎等于套筒21的外径D的尺寸大小,相对于如图1C所示的现有技术的承载座17尺寸(D+2Δd),本实用新型的独特轴向缠绕线圈222、232的导磁体22、23结构、以及其与永久磁铁211、212是分别位于镜头套筒21的四个角落的独特配置,确实可大幅缩小镜头装置的整体体积。
请参阅图4A与图4B所示,其是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作动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时的实施例平面展开示意图。
在图4A与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是以相反极性设置在所述的套筒21相对两侧。如图4A所示,当对第一金属线圈组222与第二金属线圈组232通以相反电流时,可使第一延伸部223与第四延伸部234形成N极,而第二延伸部224与第三延伸部233则形成S极。由于所述的第一延伸部223与第四延伸部234所形成的N极分别与第一永久磁铁211的上下两极(N、S极)产生上斥下吸的推力;同时,第二延伸部224与第三延伸部233所形成的S极则与第二永久磁铁212的上下两极(S、N极)同样是上斥下吸。所以,两永久磁铁211、212将会被向下推动。反之,如图4B所示,当将所提供的电流反向时,所述的第一延伸部223与第四延伸部234所形成的S极将会对第一永久磁铁211产生上吸下斥的推力,同时,第二延伸部224与第三延伸部233所形成的N极也会对第二永久磁铁212产生上吸下斥的推力,而带动永久磁铁211、212向上位移。如此,凭借控制电流方向来影响所述的电磁致动所产生的引力方向,进而带动永久磁铁211、212连同套筒21一起进行线性轴向运动Ma。
请参阅图5所示,其是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本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是揭示本实用新型可提供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进行一螺旋转轴向运动Mr,可将短距离的轴向位移变换成较长距离的螺旋位移运动,以提高轴向位移的精密度。在本第二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座24是用以一圆柱体表示以方便说明的,且在承载座24外围上设有螺旋延伸的两斜向导槽245。所述的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是斜向设置在所述的套筒21的两侧边,且分别容纳在两斜向导槽245中。当对两导磁体22、23上的线圈222、232施予电流驱动后,所述的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受所述的斜向导槽245的导引而进行类似螺牙旋转的位移方式。因为所述的套筒21受螺旋转轴向运动Mr的原因,使得其线性轴向位移量变小,故更能精密地加以控制其线性轴向位移量。
请参阅图6A与图6B所示,其是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以及俯视示意图。
如图6A与图6B所示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的套筒21、第一永久磁铁211、第二永久磁铁212、与承载座24的结构、设置位置与功能等,均已在前述实施例均予详细说明,所以在此不再多加赘述。而本第三较佳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所述的导磁部31是更包括有一中央部311、一金属线圈组312、一第一延伸部313、以及第二延伸部314。
所述的金属线圈组312缠绕在所述的中央部311。此外,所述的第一延伸部313,其是由所述的垂直轴向延伸的中央部311的上方两端沿套筒21上缘分别向左右两侧延伸出去,到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的上方附近,且与所述的中央部311呈垂直状。所述的第二延伸部314,其是由所述的中央部311下方两端沿套筒21下缘分别向左右两侧延伸出去,到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的下方附近,且与所述的中央部311呈垂直状。所述的导磁体31其整体外观形状,则犹如中文的“工”字。
请参阅图7A、图7B所示,其是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作动在一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时的实施例平面展开示意图。
如图7A、图7B所示,所述的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是以两端同时具有相同极性,并设置在所述的套筒21两侧。其中,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可利用双极充磁或将两磁铁黏合,藉此达到其两端都具有相同极性的目的。如图7A所示,当所述的金属线圈组312通以电流驱动后,可使得第一延伸部313左右两末端、以及第二延伸部314左右两末端分别形成N、S极。由于所述的第一延伸部313所形成的N极是和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的上端N极相斥,另外,第二延伸部314所形成的S极则和第一永久磁铁211与第二永久磁铁212的下端N极相吸,所以可推动永久磁铁211、212向下移动。反之,如图7B所示,当施以一相反电流时,使得第一延伸部313、以及第二延伸部314分别形成S、N极,故将推动永久磁铁211、212向上移动。如此,凭借控制电流方向来影响所述的电磁致动所产生的引力方向,可带动永久磁铁211、212连同所述的套筒21的线性轴向运动Ma。
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承载座24为一中空立方体,也可将其替换为一多角柱体,并增加所述的导磁体数目,也可达到相同的功效。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可限定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包括有一套筒,其定义有一轴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两永久磁铁,设置在所述的套筒外,且各永久磁铁在沿着所述的轴向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磁极;以及,至少一导磁体,其是更包括有一沿所述的轴向延伸的中央部、缠绕在所述的中央部的一线圈、一第一延伸部、以及一第二延伸部;其中,所述的第一延伸部是自中央部的一末端起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其中的一永久磁铁的一末端附近处,而所述的第二延伸部则是自中央部的另一末端起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另一永久磁铁的另一末端附近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是以轴向延伸的方式螺旋缠绕在导磁体的中央部上,且中央部的长度是不短于套筒在所述的轴向上的长度;所述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自所述的中央部两端起所延伸出去的方向是相反;所述的导磁体的数量为两个,且所述的两个导磁体的结构实质相同,并且,所述的两导磁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的两永久磁铁实质上是分别位于所述的套筒的四个对角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有一立方体形的承载座,所述的承载座承载有所述的套筒、永久磁铁、与导磁体,并且,所述的两导磁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的两永久磁铁是分别位于所述的承载座的四个对角角落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有一承载座,所述的承载座承载有所述的套筒、永久磁铁、与导磁体,并且,在所述的承载座的外围设有螺旋延伸的两斜向导槽,所述的两永久磁铁是分别斜向设置在所述的套筒的两侧边且分别容纳在所述的两斜向导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均是分别自所述的中央部起朝着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两侧方向延伸出去,并分别延伸到两磁铁的两末端附近处,而使所述的导磁体实质上是呈现一“工”字结构;并且,各永久磁铁在其轴向两端的磁极是为相同极性。
6.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包括有一套筒,其定义有一轴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一承载座,所述的承载座在所述的轴向的投影是具有至少四个角落,所述的套筒是容置在所述的承载座内;至少一永久磁铁,设置在所述的套筒外,且是位于承载座的其中的一角落内;以及,至少一导磁体,其是更包括有一沿所述的轴向延伸的中央部、缠绕在所述的中央部的一线圈、以及至少一延伸部;其中,所述的导磁体的中央部是位于承载座的另一角落内,且所述的延伸部是自中央部的一末端起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所述的永久磁铁附近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是以轴向延伸的方式螺旋缠绕在导磁体的中央部上,且中央部的长度是不短于套筒在所述的轴向上的长度;所述的中央部在轴向上的两端是分别设有一延伸部,且所述的两延伸部自所述的中央部两端起所延伸出去的方向是相反的;永久磁铁的数量与导磁体的数量均为两个,且所述的两个导磁体的结构实质相同,并且,所述的两导磁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的两永久磁铁实质上是分别位于所述的承载座的四个对角角落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央部在轴向上的两端是分别设有一延伸部,且所述的两延伸部均是分别自所述的中央部起朝着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两侧方向延伸出去,而使所述的导磁体实质上是呈现一“工”字结构;其中,各永久磁铁在其轴向两端的磁极为相同极性。
9.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包括有一套筒,其定义有一轴向;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有至少一永久磁铁,设置在所述的套筒外,且各永久磁铁在沿着所述的轴向的两端是分别具有一磁极;以及,至少一导磁体,其是更包括有一沿所述的轴向延伸的中央部、以轴向延伸的方式螺旋缠绕在所述的中央部的一线圈、以及至少一延伸部,所述的中央部的长度是大于套筒在所述的轴向上的长度,中央部至少有一末端在轴向上是突伸出套筒;其中,所述的延伸部是自中央部突伸出套筒的上述末端起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所述的永久磁铁附近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导磁体均具有一第一延伸部与一第二延伸部,所述的第一延伸部与第二延伸部是自所述的中央部两端起朝相反的方向延伸,且各延伸部均是以垂直于所述的轴向的方向至少环状延伸到邻近的永久磁铁附近处;所述的导磁体与永久磁铁的数量均为两个,且所述的两个导磁体的结构实质相同,并且,所述的两导磁体的中央部与所述的两永久磁铁实质上是分别位于所述的套筒的四个对角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包括有一套筒、设置在套筒表面的两永久磁铁、以及缠绕有若干线圈的两导磁体。利用所述的两导磁铁的磁力驱动所述的两永久磁铁,进行一轴向运动,以带动套筒位置的变化。所述的两导磁体是和所述的两永久磁铁分别位于套筒的四个对角角落,且各导磁体均分别具有轴向延伸且缠绕有所述的线圈的一中央部、以及自中央部两末端起呈水平环状延伸至对应两永久磁铁末端处的延伸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是以轴向缠绕在导磁体的中央部上、再加上所述的两导磁体与所述的两永久磁铁是分别位于套筒的四个对角角落,所以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制动微型镜头装置的体积可以更轻薄短小,并且其电磁驱动效率也可提高。
文档编号G02B7/02GK2909295SQ20062011872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3日
发明者刁国栋, 张世远, 彭婉贞 申请人:大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