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单元、调色剂盒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770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处理单元、调色剂盒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如激光打印机,及一种处理单元及可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或从图像形成装置上拆除的调色剂盒。
背景技术
激光打印机内的一种处理单元已被提出,其中调色剂盒能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处理单元的单元主体(例如,可见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告07-225514号及美国专利第5,608,501号)。
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告07-225514号及美国专利第5,608,501号中描述的显影单元中,调色剂盒能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至显影单元的壳体(case)中。显影单元的壳体形成有防脱落导向槽。在调色剂盒中,相对于被心轴,杆被转动设置,心轴从左右两侧横向突出并使旋片(rotary vane)旋转,接合突出部设在心轴被通过的杆的基层(substrate)上。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告07-225514号及美国专利第5608501号中描述的显影单元中,调色剂盒附接至显影单元的壳体上,杆绕心轴旋转将接合突出部装配进防脱落导向槽,以使杆和调色剂盒不能从显影单元的壳体脱落,并且调色剂盒在显影单元的壳体中的附接状态可以被保持。

发明内容
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告07-225514号及美国专利第5608501号中描述的显影单元中,调色剂盒的接合突出部与显影单元壳体的防脱落导向槽的接合位置位于调色剂盒的左右两侧,但不位于调色剂盒自显影单元壳体拆除方向上的下游侧。换句话说,在相对于调色剂盒的拆卸方向的下游侧,没有限制附接在显影单元壳体中的调色剂盒的相对于显影单元壳体的相对运动。
因此,当调色剂盒受到使其向拆卸方向运动的力时,调色剂盒在显影单元壳体中的附接状态无法得到可靠地维持。
本发明的目标之一是提供能可靠地维持在显影单元壳体中的附接状态的处理单元,能以可拆卸方式附接到处理单元的调色剂盒,使处理单元和调色剂盒能以可拆卸方式附接于其上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目标之一是提供一种处理单元,单元包括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且具有用于向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供应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的单元主体,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单元主体且容纳有显影剂的调色剂盒,以可转动方式设在单元主体上的转动件,设在转动件上且从调色剂盒自单元体拆除方向上的下游侧抵靠着调色剂盒的接合件。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及能以可拆卸方式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处理单元,其中处理单元包括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且具有用于向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图像载体供应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的单元主体;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单元主体且容纳有显影剂的调色剂盒;以可转动方式设在单元主体上的转动件;设在转动件上且从调色剂盒自单元体拆除方向上的下游侧抵靠着调色剂盒的接合件,转动件可在接合件抵靠着附接在单元主体中的调色剂盒的接合位置和接合件与调色剂盒的接合被解除的脱开位置间转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有使处理单元从其中通过的开口及以可开关的方式遮盖开口的盖,及在转动件未处于接合位置时,转动件在单元主体和调色剂盒都附接至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状态下,在关闭开口的途中与盖接触。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以可拆卸方式安装到包括显影剂载体且且容纳有显影剂的单元主体的调色剂盒,包括用于向单元主体供应显影剂的第一开口形成于其上的调色剂壳体;用于打开及关闭第一开口的调色剂侧封闭件;及在调色剂侧封闭件打开及关闭时向其施加振动作用的振动作用单元。


图1是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打印机实施例的侧剖视图;图2是从前侧上方看的图1中所示的激光打印机中的处理单元的右侧透视图;图3是图2中处理单元的左侧剖视图;
图4(a)及4(b)显示调色剂盒被从图2中拆除的形态,图4(a)显示开/关杆处于接触位置使调色剂导向口打开,图4(b)显示开/关杆处于脱开位置使调色剂导向口关闭;图5(a)、5(b)及5(c)是从后侧上方看的图2中所示的处理单元的调色剂盒的左侧透视图,图5(a)显示调色剂排出口被打开的形态,图5(b)显示调色剂排出口被关闭的形态,图5(c)显示调色剂盒的内壳;图6显示调色剂盒被拆下且开/关杆位于图2所示的脱开位置时的形态,以及被拆下的调色剂盒;图7显示开/关杆处于图2所示的脱开位置时的形态;图8是图6中的处理单元的左剖视图;图9是图7中的处理单元的左剖视图,其中摆动部件处于第二状态;图10是图7中的处理单元的左剖视图,其中摆动部件处于第三状态;图11(a)和图11(b)是显示调色剂盒被接触部(contact portion)和处理单元侧把持部的接触部(contacting portion)的处理单元的侧剖视图,其中图11(a)说明开/关杆位于接触位置的形态,图11(b)说明开/关杆位于脱开位置的形态;图12显示图11中的被接触部和接触部的变型例;图13是图1中显示的激光打印机的侧剖视图,显示了安装口关闭途中,开/关杆妨碍前盖的状态。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文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述。
<第一实施例>
1.激光打印机的总体结构图1显示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激光打印机实施例的侧剖视图。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作为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主壳体2,容纳在主壳体2内的用于供给纸张3的纸张供给部4,以及用于在所供给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5。
(1)主壳体在主壳体2一侧的侧壁上,形成有作为开口的安装口6,允许下文中的处理单元20在处理单元20的安装及拆卸过程中从安装口6通过,并设有作为盖子的前盖7,以可开关的方式遮盖安装口6。
在下文描述中,在处理单元20被安装在主壳体2内的状态下,设有前盖7的一侧将被称为“前侧”(前面侧),相对的一侧则被称为“后侧”(后面侧)。在图1中纸张厚度方向的近侧被称为“左侧”,远侧则被称为“右侧”。在某些情况下,左右方向可能被称为“宽度方向”。
前盖7被设在其下端部的盖轴8转动地支撑。当以盖轴8作为支点前盖7被关闭时,前盖7将安装口6关闭,当以盖轴8作为支点前盖7被打开时,安装口6被打开,处理单元20通过安装口6被安装到主壳体2或被从主壳体2中拆出。
此外,前盖7上还设有干涉部(intervening portion)140。
干涉部140被形成,以使干涉部140在前盖7关闭的状态下从前盖7的后侧表面向后凸出,换句话说,向主壳体2的内侧凸出。
(2)纸张供给部纸张供给部4设置在主壳体2内的底部,包括纸张供给盘9、分离辊10、分离垫11、纸张供给辊12、纸屑清除辊13、夹紧辊14及抵靠辊(resist roller)15。
纸张供给盘9包括纸张压力板16及在前端部的杆17。杆17将纸张压力板16的前端部提起。
堆放在纸张压力板16的纸张3通过纸张供给辊12的旋转被传送至分离辊10和分离垫11之间的分离位置,并在分离位置被逐张分离,然后每张纸张3经过纸屑清除辊13与夹紧辊14之间的空间,并被传向抵靠辊15。
被传至抵靠辊15的纸张3然后被传至转印辊31和感光鼓28之间的转印位置,感光鼓28将在后文中被详细描述,并且作为图像载体实例。
(3)图像形成部图像形成部5包括扫描部19、处理单元20及定影部21。
(a)扫描部扫描部19设置在主壳体2的上部,包括激光束光源(未示出)、可旋转驱动多棱镜22、fθ透镜23、反射镜24、透镜25及反射镜26。基于图像数据,激光束光源发射出激光束。光束被多棱镜22折射并通过fθ透镜23,如图中点划线所示。光束通路(beam passage)然后被反光镜24反射,通过透镜25,被反光镜26进一步向下反射,照射到处理单元20中的感光鼓28的表面上。
(b)处理单元图2是从前侧上方看图1显示的激光打印机中的处理单元的右侧透视图,图3是图2中处理单元的左剖视图。
图4(a)显示图2中处理单元的调色剂盒被拆除,开/关杆处于接触位置且作为第二开口的调色剂导向口被打开的形态,图4(b)显示开/关杆处于脱开位置,并且图4(a)中的调色剂导向口被关闭的形态。
图5(a)为从后侧上方看图2中显示的处理单元的调色剂盒的透视图,且显示调色剂排出口被打开的形态,图5(b)显示为图5(a)中的调色剂排出口被关闭的形态,图5(c)为从后侧上方看图5(a)显示的调色剂盒的内壳的左侧透视图。
图6显示调色剂盒被拆下,且开/关杆位于图2中的脱开位置的形态,被拆下的调色剂盒也一并被显示,图7显示开/关杆处于图2中的脱开位置的形态。
图8是图6中的处理单元的左侧剖视图,而图9是图7中的处理单元的左侧剖视图,其中摆动部件处于第二状态。图10是图7中的处理单元的左侧剖视图,其中摆动部件处于第三状态。图11(a)和图11(b)是显示调色剂盒被接触部和处理单元侧把持部的接触部的处理单元的侧剖视图,其中图11(a)说明开/关杆位于接触位置的形态,图11(b)说明开/关杆位于脱开位置的形态。图12显示图11中的被接触部和接触部的变型例。
处理单元20设在主壳体2中的扫描部19的下部,并且通过安装口6,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主壳体2上,如图1所示。处理单元20安装至主壳体2或从其上拆下的方向分别为倾斜地下后方(安装方向)及倾斜地上前方(拆卸方向),如图中粗体箭头所示。
处理单元20整体包括鼓部27,形成在处理单元20的后半部,以及显影部30,形成在处理单元20的前半部作为单元主体,还进一步包括调色剂盒40,可拆卸地安装到处理单元20,如图3所示。
(b-1)鼓部鼓部27包括鼓壳体76,以及包括感光鼓28、电晕式充电器29、转印辊31和清洁刷32,这些被安装在鼓壳体76中。
鼓壳体76为盒形,其宽度方向为纵向,前部打开,并且整体地包括鼓后壁77、鼓右壁79(见图2)、鼓左壁80(见图2)、鼓顶壁81及鼓底壁82。
如图2所示,鼓右壁79与鼓左壁80被设置为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间隔空间。
鼓底壁82在鼓右壁79与鼓左壁80的下边缘之间延伸。鼓顶壁81在鼓右壁79与鼓左壁80的上边缘之间延伸。鼓后壁77在鼓右壁79与鼓左壁80的后边缘之间延伸,如图3所示。
在鼓顶壁81前后方向(anteroposterior direction)的中间,激光进口78被形成,使扫描部19发出的激光束照射到感光鼓28上。第一通过口84开在鼓底壁82的前端边缘和后文中的显影部30的显影体后底壁68的后端边缘之间。第二通过口85开在鼓后壁77垂直方向的中间。第一通过口84和第二通过口85都是形成在宽度方向的纵向矩形。
在鼓壳体76中,由鼓后壁77、鼓右壁79、鼓左壁80、鼓底壁82的后半部分及鼓顶壁81所定义的空间形成鼓容纳部83,鼓容纳部83容纳感光鼓28、电晕式充电器29、转印辊31及清洁刷32的。鼓容纳部83呈圆柱形,其前后侧都是打开的。
此外,由鼓右壁79、鼓左壁80及鼓底壁82的前半部分所定义的空间形成显影体安置部86,显影部30被设置在其中。显影体安置部86被形成作为底部框架,为平底U形,从前剖面看,其上侧是开放的。
鼓容纳部83与显影体安置部86互相连通。
感光鼓28为圆柱形,包括鼓体33,其最外层是由聚碳酸酯或类似材料形成的可被正向充电的感光层,及金属鼓轴34,其沿鼓体33的轴向延伸通过鼓体33的轴中心。鼓轴34沿轴向的两端部分被支撑在鼓壳体76的鼓右壁79和鼓左壁80之间(见图2)。关于鼓轴34,鼓体33被可旋转地支撑,结果,感光鼓28可在鼓壳体76内绕鼓轴34旋转。来自马达(未示出)的旋转驱动力沿图中的粗体箭头所示方向旋转地驱动感光鼓28。
电晕式充电器29被支撑在鼓壳体76的鼓顶壁81上,位于感光鼓28的斜后上方并与感光鼓28间隔距离相对,以使不与其接触。电晕式充电器29包括放电电线35,与感光鼓28间隔距离相对,及栅格36,设在放电电线35和感光鼓28之间用于控制从放电电线35到感光鼓28的电量。
在这种电晕式充电器29中,偏压被施加给栅格36上,同时高压被施加给放电电线35以产生电晕放电,因而对感光鼓28的表面进行均匀地正极充电。
转印辊31设在鼓壳体76中感光鼓28的下方,在垂直方向上与感光鼓28相对地接触,以在其自身与感光鼓28之间形成辊隙(nip),此辊隙作为上述的感光鼓28与转印辊31之间的转印位置。
此外,转印辊31包括被旋转支撑在鼓壳体76的鼓右壁79和鼓左壁80之间的金属辊轴,以及由导电橡胶材料形成并覆盖辊轴的橡胶辊。进行转印时,转印辊31被施加转印偏压。来自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旋转地驱动转印辊31。
清洁刷32被装配在鼓壳76的鼓后壁77上并被设置成在感光鼓28的斜后上方及电晕式充电器29的斜后下方处与感光鼓28相对地接触。
(b-2)显影部在鼓壳体76的显影体容纳部86内,显影部30与鼓部27形成为一体。
显影部30包括作为第二壳体的显影体壳体62、供给辊101、作为显影体(developer)载体的显影辊104及设在显影体壳体62内的层厚调节刀片107。
显影体壳体62整体包括盒形后侧壳体38,宽度方向上为纵向,且后侧打开,及前侧壳体39,其上侧和前侧被打开且其宽度大于后侧壳体38。
后侧壳体38整体包括显影体前壁64、显影体右壁65(见图2)、显影体左壁66(见图2)、显影体顶壁67及显影体后底壁68。
从侧面看,显影体右壁65与显影体左壁66通常为矩形,并在宽度方向上间隔距离彼此面对。
显影体后底壁68在显影体右壁65与显影体左壁66的下边缘之间延伸,并整体包括自后向前排列的第一底壁73和第二底壁74。
第一底壁73设在显影体后底壁68的后侧,形成从前侧到后横向下倾斜的舌板形。
从侧部看,第二底壁74通常为半圆形,并从第一底壁73前端边缘沿供给辊101持续延伸。
显影体顶壁67在显影体右壁65与显影体左壁66的上端边缘之间延伸,并且整体包括第一顶壁115和第二顶壁116。
第一顶壁115设在显影体顶壁67的前面并向斜上前方延伸。
从左侧部看,第二顶壁116通常形成为反L形,且从第一顶壁115后端边缘向下延伸,然后弯曲向后延伸。
显影体前壁64在显影体右壁65与显影体左壁66的前端边缘之间延伸,显影体前壁64具有与上述第二顶壁116的弯曲部分连接的上端边缘以及与第二底壁74的前端边缘连接的下端边缘,并且整体包括纵壁120,其从第二底壁74的前端边缘向上延伸,以及弯曲壁121,其从纵壁120的上端边缘向后弯曲,然后再弯曲并且向上延伸与第二顶壁116的弯曲部分相连,形成从左侧部看通常L形。
显影体顶壁67、显影体右壁65、显影体左壁66及显影体后底壁68的后端边缘定义插入孔87,插入孔开在后侧壳体38的后侧。插入孔87纵向的在宽度方向上被形成为矩形。
在后侧壳体38中,由显影体前壁64、显影体右壁65、显影体左壁66、显影体顶壁67及显影体后底壁68定义的空间作为显影腔72,显影腔72容纳供给辊101、显影辊104及层厚调节刀片107。
前侧壳体39由作为第一壁(见图2)的右壁69、作为第二壁(见图2)的左壁70及显影体前底壁75整体形成。
从侧部看,显影体前底壁75通常被形成为C形,并整体包括曲壁122(curved wall)形成其后半部分,以及L形壁123形成其前半部。
从侧部看,曲壁122通常被形成为劣弧,其前端边缘与L形壁123的后端边缘连接。
从侧部,L形壁123通常被形成为L形,从其后端边缘向前延伸并弯曲到向上延伸。在L形壁123的前端部分和上端部分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整体地形成有接合部124,从侧部看,接合部124为钩形且其上端边缘弯曲并略微地向前延伸。如图6所示,在L形壁123的前端部分,从L形壁123的前端部分的上端边缘向下凹入的定位凹槽138形成在自宽度方向的中点处向外间隔约L形壁123的宽度的四分之一的每一个位置。
右壁69和左壁70在宽度方向上彼此相对设置,以将显影体前底壁75夹在他们中间,并且从侧面看,通常被形成为矩形,如图2所示。为便于在图2中进行描述,右壁69的斜前上部分被切去。
在右壁69和左壁70上,在宽度方向上延伸通过右壁69和左壁70的第一插入孔97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上被分别形成在它们的中心处。右壁69和左壁70整体包括方形柱89,在各自横向地内侧表面的后端部分,如图4(a)所示。
方柱89通常被形成为长方体形,在垂直方向上为纵向,导向凹槽119形成在上端部,前端表面向后侧凹入。方柱89整体包括在方柱89的横向内侧表面上导向凹槽119的下方的肋部90。肋部90被形成为向横向内侧延伸,因此在侧部通常形成劣弧,并设置成通常沿显影体前底壁75的曲壁122弯曲,且在径向上与曲壁122保持微小的间隔,如图8所示。
在前侧壳体39中,由右壁69、左壁70及显影体前底壁75定义的部分形成调色剂盒容纳腔71,作为容纳调色剂盒40的容纳部。调色剂盒容纳腔71形成为底部框架,其上侧和前侧打开。在调色剂盒容纳腔71中,右壁69位于被容纳的调色剂盒40的右端,左壁70位于被容纳的调色剂盒40的左端。
后侧壳体38和前侧壳体39被连接通过显影体前壁64的纵壁120的前侧表面及显影体前底壁75的曲壁122的后侧表面。在厚度方向上延伸通过纵壁120和曲壁122并作为第二开口的调色剂导向口88形成在纵壁120和曲壁122连接部的侧面中心位置。调色剂导向口88在宽度方向上纵向为矩形,且调色剂导向口88将调色剂盒容纳腔71和显影腔72连通。
调色剂盒容纳腔71包括作为第二阻挡部件(second blocking member)的闸板(shutter)111及作为转动部件的开/关杆113。
闸板111为薄板,从剖面看形成为圆周长度稍短于曲壁122的劣弧,如图3所示。从前看为矩形且在如图4(b)所示的厚度方向上延伸通过闸板111的贯穿孔112形成在闸板111的上半部的横向中心位置。在闸板111的两侧端部分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每一个中,形成从前看被切割成通常为L形的凹口部136。从各自凹口部136横向里的闸板111的上端部分别设有被接合部139。当调色剂盒40在处理单元20中处于被安装状态时,被接合部139通过调色剂盒40的各自的第二径向突出部(projections)57被接合。
在调色剂盒容纳腔71中,闸板111的横向两端部分插入到曲壁122和方柱89的肋部90之间,因此,闸板111沿肋部90的侧面形状被转动地支撑,如图8所示。
闸板111可以在显影体关闭位置(见图8)和显影体打开位置(见图3)之间移动,显影体关闭位置在贯穿孔112不被形成的部分关闭调色剂导向口88,显影体打开位置在贯穿孔112与调色剂导向口88相对设置的位置,从而允许调色剂导向口88被向前脱开。
密封部件125插入到曲壁122和闸板111之间。密封部件125被形成为例如毡片或等的片状,并被安装在曲壁122的前侧表面上,以使不将调色剂导向口88堵住。
如图4中所示,从顶部看,开/关杆113通常形成为U形,并整体包括作为第一臂的右支撑部108,作为第二臂的左支撑部109及作为接触部件的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
从右侧看,右支撑部108和左支撑部109通常形成为P形薄板。在右支撑部108和左支撑部109的后半部分的通常中心位置上,各自形成圆孔114,并在厚度方向上穿透右支撑部108和左支撑部109。
在右支撑部108和左支撑部109的每个横向外侧表面上,支撑圆柱135被设置在与圆孔114对应的位置。支撑圆柱135具有与圆孔114直径相同的内径,并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支撑圆柱135的外径略小于上述的右壁69和左壁70的第一插入孔97的内径。
在右支撑部108和左支撑部109的圆孔114的上部中,分别形成接收部117。每个接收部117具有向圆孔114凹入的上边缘,从侧面看通常为U形。
从前侧看,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为通常矩形横向伸长的薄板,并在右支撑部108和左支撑部109的前端部(自由端)之间延伸。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具有作为第一把持部的把持部118,其下端边缘在横向中心位置向上凹入。在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中,在圆孔114侧表面的两横向端部上,分别设有接触突出部141,接触突出部141通常为长方体形,并且作为向圆孔114凸出的第一部分。如图11和12所示,在圆孔114一侧上的接触突出部141的侧表面(后侧表面)设有接触部143(作为第一部分),接触部143形成为向圆孔114侧(后侧)的凸起形。具体地,接触部143为半圆形。
如图4(a)所示,右支撑部108和左支撑部109各自的支撑圆柱135安装进右壁69和左壁70的第一插入孔97内,以使开/关杆113被转动地支撑在右壁69和左壁70上。在此状态下,当具有开/关杆113的情况,转动地支撑在相应右壁69和左壁70上的右支撑部108和左支撑部109延伸到上述调色剂盒40的拆卸方向的下游,或具体地延伸到前侧。开/关杆113被允许在脱开位置(见图4(b))和接触位置(见图4(a))之间转动,在脱开位置,开/关杆113的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位于圆孔114下方,在接触位置,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在垂直方向上与圆孔114处于相同位置。脱开位置(见图11(b))位于接触位置(见图11(a))的下方。进一步,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中,即调色剂盒40未被安装至显影部30的状态下,开/关杆113依靠自身重量处于脱开位置。
如图3所示,无关开/关杆113的位置,从侧面看,把持部118始终被从调色剂盒容纳腔71中向外暴露。
在后侧壳体38的显影腔72中,容纳供给辊101、显影辊104及层厚调节刀片107,如上所述。
供给辊101设在调色剂导向口88的斜后侧下方。供给辊101包括金属供给辊轴102,及由导电泡沫材料形成并覆盖供给辊轴102的海绵辊103。供给辊轴102的两轴向端部被旋转地支撑在显影体右壁65和显影体左壁66上,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底壁74对应的位置。来自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被输入到供给辊轴102上,旋转驱动供给辊101。
显影辊104设在供给辊101的后侧,以使与供给辊101彼此压缩接触。显影辊104在宽度方向为纵向,且包括金属显影辊轴105,及由导电橡胶材料形成并覆盖显影辊轴105的橡胶辊106。
显影辊轴105的轴向两端部分被旋转地支撑在显影体右壁65和显影体左壁66上,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底壁73对应的位置。橡胶辊106由导电聚亚安酯橡胶或含有精细碳颗粒的硅树脂橡胶或类似材料形成,其表面用具有极好抗磨性能的树脂如聚亚安酯橡胶或含氟的聚酰亚胺覆盖。来自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被输入到显影辊轴105上,使旋转地驱动显影辊104。在显影过程中,显影偏压通过从显影体右壁65暴露的显影辊轴105的一横向端部分施加在显影辊104上,如图2所示。
层厚调节刀片107由金属片弹性材料形成,且其自由端包括压力部件148,压力部件148的截面从侧面看通常为半圆形且由电绝缘或导电硅树脂橡胶或聚亚安酯橡胶形成,如图3所示。在层厚调节刀片107中,其近边缘被支撑在显影辊104上方的显影体顶壁67的第二顶壁116上,由此通过层厚调节刀片107的弹性力可使压力部件148与显影辊104挤压接触。
在鼓部27和显影部30中,鼓部27的鼓顶壁81的前端部分被装配至上述的显影部30的第二顶壁116的弯曲部分上,且显影部30的显影体右壁65和显影体左壁66的各自的后端边缘分别与鼓右壁79和鼓左壁80的前端边缘接触,如图2所示。因而,显影部30被装配至鼓部27。在显影部30装配至鼓部27的状态下,上述的第一通过口84形成在显影体后底壁68和鼓底壁82之间,如图3所示。
如上所述,调色剂盒40被拆卸地安装至显影部30的调色剂盒容纳腔71。在调色剂盒40处于在处理单元20中的安装状态时,通过将处理单元20经安装口6安装至主壳体2中或从主壳体2中拆除,调色剂盒40可安装至主壳体2中或从主壳体2中拆除。调色剂盒40安装至处理单元20的调色剂盒容纳腔71或从处理单元20的调色剂盒容纳腔71拆除的方向与处理单元20安装至主壳体2中或从主壳体2中拆除的方向相同,即分别为斜向下后方向(安装方向)及斜向上前方向(拆卸方向)。垂直于调色剂盒40安装至调色剂盒容纳腔71或从调色剂盒容纳腔71拆除的方向为宽度方向。
由于调色剂盒容纳腔71被位于处理单元20的前面,当前盖7被打开且安装口6被释放时,调色剂盒40将从安装口6中暴露,如图1所示。
从左侧截面看,调色剂盒40通常为σ形,宽度方向上为纵向,如图3所示,并且包括作为第一壳体的外壳体41和内壳体42,第一壳体由树脂及类似材料形成。
(b-3-i)外壳体从左侧截面看,外壳体41与调色剂盒40相同通常为σ形,并整体包括圆柱43和导向杆44。
如图5(a)所示,圆柱43被形成为中空圆柱,从侧面看,通常为矩形,且宽度方向上为纵向,并包括作为第一阻挡部件的外圆壁45,及一对在宽度方向上作为外圆壁45的两侧端表面的外侧边缘壁46。
在左右和上下方向上外圆壁45的后侧表面的中心位置,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形成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穿过外圆壁45。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形成为矩形,在宽度方向上为纵向。
在外圆壁45的后侧表面的两横向端部分,上导向槽129被分别形成在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上方的位置,上导向槽129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穿过外圆壁45,及下导向槽130被分别形成在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下方的位置,下导向槽130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穿过外圆壁45。从后方看,每个导向槽129和导向槽130呈矩形,且圆周方向为纵向,其圆周长度约为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的两倍,其宽度约为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圆周长度的一半。
在外圆壁45的前侧表面的下部,作为定位部的定位肋137被分别设置在从中心开始在宽度方向上向外间隔四分之一外圆壁45宽度距离的位置上,如图6所示。每块定位肋137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后述的被接触部件142和导杆44之间。定位肋137自外圆壁45的前侧表面的上半部分持续向下延伸,被弯曲向下后方倾斜延伸,然后再次被弯曲向后延伸,并持续至外圆壁45的前侧表面的下半部分,因而形成从侧面看通常为等腰梯形薄板。定位肋137的宽度略窄于上述的定位槽138的宽度。
突出暴露孔149形成在被外圆壁45前表面下部上的定位肋137夹在宽度方向上的部分。突出暴露孔149为矩形并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穿过外圆壁45。
在外圆壁45的前侧表面的下部的两横向端部上,被接触部件142被设置作为第二部分。从左侧看,被接触部件142通常被形成为弧形,且从外圆壁45前侧表面向前凸出,宽度方向的尺寸几乎与上述开/关杆113上的接触突出部141相同。如图11所示,被接触部件142的前侧表面包括导向表面146和被接触表面147。从左侧看,导向表面146被形成以使以平直的方式向前上方倾斜延伸,然后在中途向前侧凸出地弯曲。被接触表面147被形成以使从导向表面146的上端边缘延续,且比导向表面146的凸出弯曲部更为向前凸出。在被接触表面147上,沿圆周方向(上下方向)设有多个向后凹入的被接触部144(作为第二部分)。具体地,被接触部144被形成为呈半圆形凹入。尽管在图11中设有多个被接触部144,图12中只设一个被接触部。
在前后及上下方向上,每个外侧边缘壁46的通常中心位置,第二插入孔126被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穿过每个外侧边缘壁46,如图5(a)所示。此外,在每个外侧边缘壁46上,插入槽127被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穿过每个外侧边缘壁46,插入槽127为与第二插入孔126同心且位于第二插入孔126径向外侧的劣弧,具体地,从左侧看,是在12点位置至2点位置的范围。
此外,每个外侧边缘壁46都整体地形成有定位突出部131,定位突出部131从对应于上导向槽129上端边缘的位置处向后延伸,且在宽度方向上弯曲为向外突出。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定位突出部131的部分形成为柱状,其外径小于上述的处理单元20的前侧壳体39的导向槽119(见图4(a))的槽宽。
导向杆44设在左右被接触部件142之间,更具体地,是设在外圆壁45前表面的上端部分及横向中心位置,并包括作为第二把持部分的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以及摆动部件92,如图6所示。
从顶上看,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通常被形成为矩形,宽度方向为纵向,且其后端部分固定在外圆壁45上,如图8所示。
从顶上看,摆动件92通常被形成为矩形,从侧截面看,通常为T形,整体包括把持部93、第一限制部94及第二限制部95。
从顶上看,把持部93和第二限制部95通常被形成为矩形。
从前面看,第一限制部94被形成为矩形,从左侧截面看则通常为J形。其下端部从上向下依次包括第一接合部132和第二接合部133。第一接合部132形成为沿宽度方向延伸的槽,使第一限制部94下端部分的后侧表面向前凹入。从左侧截面看,第二接合部133通常被形成为钩形,其中第一限制部94的最下端部在第一接合部132下方略向后弯曲。
此外,把持部93的后端部分、第一限制部94的上端部分及第二限制部95的前端部分彼此相连。在把持部93的后端部分与第一限制部94的上端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轴插入孔96被形成,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穿过把持部93与第一限制部94。
在外圆壁45的前侧表面上,一对轴支撑部98被整体地形成,以使向前凸出,并且将摆动件92的把持部93横向地夹在中间。延伸在两轴支撑部98之间的插入轴37被插入通过摆动部件92的轴插入孔96中,因此使摆动部件92被可摆动地支撑在外圆壁45上。
此外,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的后端部分与摆动部件92的第二限制部95通过弹性部件128相连。具体地,弹性部件128可以是片簧,其一端通过螺栓134连接到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的后端部,另一端则与第二限制部95相接合。因此,摆动件92被持续地推动绕插入轴37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使第二限制部95通过弹性部件128的弹力与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接近。
(b-3-ii)内壳体内壳体42在宽度方向上为纵向,形成中空的柱体,尺寸小于外壳体41的柱体43,且整体包括圆柱形内圆壁51和一对阻挡内圆壁51的两横向表面的扁盘形内侧边缘壁52,如图5(c)所示。在宽度方向上相面对的各自内侧边缘壁52的圆心之间,搅拌器旋转轴53延伸,如图3所示。搅拌器旋转轴53可旋转地支撑在内侧边缘壁52上,并设有搅拌器56。搅拌器56上设有擦拭器50。擦拭器50由如橡胶之类的材料形成,并安装在搅拌器旋转轴53的两轴向(横向)两端部。
搅拌器旋转轴53的两横向端部分在宽度方向上从各自的内侧边缘壁52向外突出,如图5(c)所示。环100被安装到搅拌器旋转轴53的每个突出部上。环100的外径略小于外壳体41的第二插入孔126(见图5(a))的孔径。
在内侧边缘壁52上,分别设有作为第一接合部的横向突出部54,在从搅拌器旋转轴53沿径向向外的位置,横向突出部54沿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且横向突出部54在此位置上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从侧面看,每个横向突出部54通常被形成为劣弧形,并且圆周长度约为外壳体41(上述)的插入槽127的二分之一,径向长度则略小于插入槽127的槽宽。
此外,在内圆壁51的横向中心的圆周上的一部分,具体地,从左侧看在相对横向突出部54沿逆时针方向转过90°的位置,形成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并作为第一开口,在厚度方向上延伸穿过内圆壁51。从径向外侧看,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被形成为矩形,尺寸通常等于外壳体41的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的尺寸。
在内圆壁51上,第一径向突出部48沿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的圆周边缘设置,并在径向上向外突出。从径向外侧看,第一径向突出部48形成为矩形,且由弹性材料如橡胶或海绵片形成。
在内周壁51的两横向端部上,作为第二接合部的第二径向突出部57分别被整体地设置在略高于第一径向突出部48的上边缘的位置,并在径向上向外突出。此外,在内圆壁51的两横向端部上,作为第二接合部的第三径向突出部63分别被整体地设在低于第一径向突出部48的下边缘的位置,并在径向上向外突出。第二径向突出部57和第三径向突出部63具有相同的尺寸。它们的横向长度被设计成小于外壳体41的上导向槽129和下导向槽130的槽宽。
此外,在内圆壁51上,第四径向突出部99形成在关于内壳体42的圆心与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相对的位置,且在径向上向外突出,并沿宽度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第四径向突出部99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置成小于外壳体41的突出暴露孔149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b-3-iii)内壳体到外壳体的装配在上述调色剂盒40中,内壳体42容纳在外壳体41中,内壳体42的搅拌器旋转轴53的两横向端部与上述的环100一起分别与外壳体41的第二插入孔126接合,如图5(a)所示。之后,内壳体42的每个横向突出部54在宽度方向上从外壳体41的每个插入槽127向外突出,内壳体42的每个第二径向突出部57在内壳体42的径向方向上从外壳体41上的每个上导向槽129中向外突出,内壳体42的每个第三径向突出部63在内壳体42的径向方向上从外壳体41上的每个下导向槽130中向外突出。此外,内壳体42的第四径向突出部99在外壳体41的突出暴露孔149中被暴露(见图8)。
因此,内壳体42被装配进外壳体41中,内壳体42被转动地支撑在外壳体41的两外侧边缘壁46上。结果,每个横向突出部54被允许沿相应的插入槽127滑动,每个第二径向突出部57被允许在相应的上导向槽129滑动,每个第三径向突出部63被允许在相应的下导向槽130滑动。横向突出部54、第二径向突出部57、第三径向突出部63可与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一起相对于外圆壁45转动。
当如此装配的调色剂盒40如图8所示在未被安装至处理单元20中的状态时,外壳体41的第一限制部94的第一接合部132与内壳体42的第四径向突出部99相接合,内壳体42相对于外壳体41的转动被限制。摆动部件92的这种状态在后文中被称为第一状态。
在上述第一状态中,当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和摆动部件92被一起保持时,摆动部件92克服弹性件128的弹力绕插入轴37沿逆时针旋转。在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和摆动部件92被一起保持一段时间后,摆动部件92的摆动停止。摆动部件92的这种状态在后文中被称为第二状态。
在第二状态中,如图9所示,前述第一限制部94的第一接合部132与内壳体42的第四径向突出部99分离,第一接合部132与第四径向突出部99的接合被脱开。然而,第二限制部95的后端部与内壳体42的内圆壁51相接触,使内壳体42相对于外壳体41的转动被限制。
因此,当摆动部件92处于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第三状态时,第一接合部132与第四径向突出部99的接合被脱开,且另外第二限制部95的后端部分与内壳体42的内圆壁51不接触,内壳体42相对于外壳体41转动的限制被解除,如图3及10所示。在此情形下,当内壳体42相对于外壳体41转动时,每个横向突出部54被引导至相应的插入槽127,每个第二径向突出部57被引导至相应的上导向槽129,每个第三径向突出部63被引导至相应的下导向槽130,如图5(b)所示。当内壳体42相对于外壳体41转动时,内壳体42的第一径向突出部48与外壳体41的外圆壁45的内侧表面滑动接触,由此使外壳体41和内壳体42保持气密和水密,如图3所示。
而且,如图5(b)和8所示,当摆动部件92处于第三状态时,内壳体42可转动至调色剂关闭位置,此时,内圆壁51的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被外壳体41的外圆壁45的一部分挡住,不同于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并且外壳体41和内壳体42的内部部分被密封。此时,每个第二径向突出部57与相应的上导向槽129的上端边缘接触,每个第三径向突出部63与相应的下导向槽130的上端边缘接触,每个横向突出部54与相应的插入槽127的前端边缘接触。另外,内壳体42可转动至调色剂开放位置,此时,通过将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和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转动到相面对的位置将外壳体41和内壳体42的内部部分释放,如图5(a)所示。此时,每个第二径向突出部57与相应的上导向槽129的下边缘接触,每个第三径向突出部63与相应的下导向槽130的下边缘接触,每个横向突出部54与相应的插入槽127的后边缘接触。
在内壳体42中,包含有作为显影剂的可正极充电、无磁性单组分调色剂。调色剂采用聚合调色剂。聚合调色剂可通过悬浮聚合等方法将可聚合单体,如苯乙烯单体如苯乙烯,丙烯酸单体如丙烯酸、烷基(C1-C4)丙烯酸盐、以及烷基(C1-C4)异丁烯酸盐进行共聚获得。聚合调色剂通常为球形,具有极好的流动性,可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形成。
在此调色剂中,混有如碳黑或蜡之类的颜料。另外为了增加流动性,还加入了如硅土之类的添加剂。调色剂具有大约为6-10μm的平均颗粒尺寸。
(b-4)调色剂盒对处理单元的安装及拆卸(b-4-i)调色剂盒向处理单元的附接对于开/关杆113处于脱开位置及闸板111处于显影剂关闭位置状态的处理单元20的调色剂盒容纳腔71,如图8所示,其中内壳体42在调色剂阻挡位置的调色剂盒40从斜上前侧向斜下后侧倾斜被安装。此时,如图6所示,调色剂盒40的每个定位突出部131被引导至处理单元20的调色剂盒容纳腔71的相应的导向槽119中。此外,调色剂盒40的摆动部件92处于第一状态,内壳体42相对于外壳体41的转动被限制。
当每个定位突出部131到达相应导向槽119的最深部分并与最深部分接触时,调色剂盒40的每个横向突出部54在脱开位置与开/关杆113的相应的接收部117接合,如图7所示。此时,如图9所示,调色剂盒40的每个第二径向突出部57与调色剂盒容纳腔71的闸板111的相应的被接合部139接合,并且闸板111被相应的第二径向突出部57和第三径向突出部63在转动方向上夹住。此时,当具有第二径向突出部57时,每个第三径向突出部63与闸板111相接合。当第二接合部133与接合部124接合时,摆动部件92处于第三状态(见图10)。
调色剂盒40的定位肋137被装配到处理单元20的定位槽138中并与显影体壳体62接合,如图7所示。如此,在调色剂盒40中,外壳体41相对于调色剂盒容纳腔71在宽度方向上被定位,并且调色剂盒40到处理单元20的安装被完成。在此状态下,在脱开位置的开/关杆113的把持部118与调色剂盒40的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相隔预定的间距,且位于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的下方,如图9所示。此外,如图11(b)所示,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的每个接触突出部141的接触部143面对且略微地与调色剂盒40中每个相应的被接触部142的导向表面146接触。
如图7所示,在调色剂盒40完全安装进处理单元20的状态下,摆动部件92处于上述的第三状态,因此内壳体42相对于外壳体41转动。因此当开/关杆113从脱开位置转到接触位置时(见图2),内壳体42与开/关杆113(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一起旋转,从调色剂关闭位置(见图10)转动到调色剂开放位置(见图3)。因此,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和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相面对,如图3所示。另外,被内壳体42的第二径向突出部57和第三径向突出部63夹住的闸板111与内壳体42一起旋转,从显影体关闭位置(见图9)转动到显影体开放位置,并且闸板111的贯穿孔112与调色剂盒容纳腔71的调色剂导向口88互相面对。此外,随同开/关杆113从脱开位置转至接触位置,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向上转动,由此使把持部118靠近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
在调色剂盒容纳腔71中,闸板111处于显影体开放位置,并且在调色剂盒40中,内壳体42处于调色剂开放位置,在调色剂盒容纳腔71中互相面对的贯穿孔112和调色剂导向口88与调色剂盒40中互相面对的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和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互相面对且彼此连通。结果,通过调色剂导向口88、贯穿孔112、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及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调色剂盒40的内壳体42的内部部分与显影部30的显影腔72的内部部分互相连通。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形成于其上的外壳体41和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形成于其上的内壳体42之间的空间被第一径向突出部48保持在气密和水密状态,又由于密封部件125伸入到贯穿孔112形成于其上的闸板111和调色剂导向口88形成于其上的曲壁122之间的空间内,可避免调色剂从调色剂导向口88、贯穿孔112、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及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中泄漏至外部。
如上所述,当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随开/关杆113从脱开位置到接触位置的转动而转动时,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的每个接触突出部141的接触部143经过被接触部件142的导向表面146,然后沿被接触表面147向上转动,经过多个被接触部144,如图11(a)所示。
由于接触部143呈凸出形且被接触部144呈凹入形,因此当接触部143经过被接触部144时,会产生摆动,然后摆动会传递给闸板111的内圆壁51。换句话说,接触部143和被接触部144作为摆动施加单元。
当开/关杆113向接触位置的转动完成时,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的接触部143在接合部144的最上位置与其接触。此时,通过高于开/关杆113处于脱开位置(见图11(b))时的接触压力,接触部143从前侧抵靠在每个被接触部件142。“抵靠”与脱开位置时的“接触”不同。同样,接触突出部141(用高压力接触)也抵靠被接触部件142。
图13是图1中激光打印机的侧截面图,显示在关闭安装口途中,开/关杆干扰前盖的状态。
当处理单元20被安装至主壳体2且开/关杆113处于接触位置时,如图1所示,在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下方形成一个空间。当前盖7被关闭,以使安装口6关闭时,前盖7的干涉部140容纳在上述空间中。换句话说,当开/关杆113不处于接触位置时,如图13所示,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位于此空间内,因此,在前盖7关闭的途中,干涉部140与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接触。换句话说,在关闭安装口6的途中,而不是在开/关杆113处于接触位置情形下,开/关杆113干扰前盖7。
(b-4-ii)调色剂盒从处理单元上的拆除在闸板111处于显影体开放位置且内壳体42处于调色剂开放位置的状态下,处于接触位置的开/关杆113如图10所示转向脱开位置。与开/关杆113(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的转动一起,内壳体42从调色剂开放位置转到调色剂关闭位置,且内圆壁51的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被外壳体41上的外圆壁45上的一部分堵住,而不同于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以将外壳体41和内壳体42的内部部分密封。换句话说,与内壳体42的旋转一起,第二径向突出部57和第三径向突出部63转动,并且被第二径向突出部57和第三径向突出部63夹住的闸板111从显影剂开放位置转动到关闭位置。如此,调色剂盒容纳腔71的调色剂导向口88被闸板111的一部分堵住,而不同于贯穿孔112。
此外,随着开/关杆113转动至脱开位置,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向下转动,因此,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的接触部143经过多个被接触部144,同时沿被接触表面147向下转动,如图11(b)所示。当接触部143经过被接触部144时,会产生上述的振动。当开/关杆113向脱开位置的转动完成时,接触部143与导向表面146面对且轻微接触。换句话说,当开/关杆113处于脱开位置时,接触部143到被接触部件142的抵靠状态(高压力接触)被脱开。
在开/关杆113转动至脱开位置状态下,由于第一限制部94处于第三状态且第二接合部133与被接合部124接合,如图10所示,摆动部件92转动至第二状态,且第二接合部133与被接合部124之间的接合被脱开,如图9所示。当摆动部件92保持在第二状态时(摆动件92被保持),调色剂盒40被从调色剂盒容纳腔71中向斜上前方拉出。此时,调色剂盒40的每个定位突出部131(见图6)被引导至调色剂盒容纳腔71中相应的导向槽119(见图6)中。当被拉出的调色剂盒40脱开时,摆动部件92转为第一状态(见图8)。
当每个定位突出部131从相应的导向槽119中脱开时,每个横向突出部54和相应的接收部117之间的接合被脱开(见图7),每个第二径向突出部57和相应接合部139之间的接合被脱开,调色剂盒40从处理单元上的拆卸完成。
(b-5)显影和转印操作如上(b-4-i)所述及图3所示,当调色剂盒被安装至处理单元20并被容纳在调色剂盒容纳腔71中后,在激光打印机1的图像形成中,来自马达(未示出)的驱动力输入至搅拌器旋转轴53。然后,从左侧看,搅拌器旋转轴5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且在调色剂盒40的内壳体42的内部空间内,搅拌器56沿圆周方向绕搅拌器旋转轴53移动。因此,调色剂盒40内的调色剂被搅拌器56搅动,通过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和第一调色剂排出口49供至显影部30,被贯穿孔112和调色剂导向口88接收,然后释放到显影腔72中。根据搅拌器旋转轴53的旋转,搅拌器56的每个前述的擦拭器50擦拭设在内壳体42的相应内侧边缘壁52上的调色剂检测窗口(未示出),由此通过擦拭器50来清洁调色剂检测窗口(未示出)。
从调色剂导向口88释放至显影腔72的调色剂通过供给辊101的旋转被供应给显影辊104。此时,调色剂在供给辊101和显影辊104之间被摩擦正极充电。根据显影辊104的旋转,供应在显影辊104上的调色剂进入到层厚调节刀片107的压力部件148和显影辊104的橡胶辊106之间,且以具有均匀厚度层的方式被显影辊104携带。
根据感光鼓28的旋转,感光鼓28的表面被电晕式充电器29均匀地进行正极充电,然后被高速扫描自扫描部19的激光束曝光,最终对应于形成在纸张3上的图像的静电潜像被形成。
此后,通过显影辊104的旋转,被显影辊104携带且正极充电的调色剂与感光鼓28面对面接触。此时,调色剂被供应给形成在感光鼓28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即被激光束曝光的部分,并且在均匀正极充电的感光鼓28的表面上具有较低电势。因此,感光鼓28上的静电潜像被显像,且被反向显影的调色剂图像被携带在感光鼓28表面上。
然后,感光鼓28表面携带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纸张3,纸张3被抵靠辊15(见图1)传送并从第一通过口84进入鼓壳体76。在纸张3经过感光鼓28和转印辊31之间的转印位置的过程中,调色剂图像通过施加在转印辊31上的转印偏压转印到纸张3上。
具有被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纸张3从第二通过口85输出到鼓壳体76外,并传送至定影部21。
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28上的调色剂被显影辊104重新获得。
(c)定影部定影部21设在处理单元20的后面,且通常设在与处理单元20的感光鼓28的前后隔开的位置,如图1所示。定影部21包括定影框架59,以及定影框架59内的加热辊60和压力辊61。
在定影部21中,在转印位置,转印至纸张3上的调色剂图像在纸张3经过加热辊60和压力辊61时被热定影在纸张3上。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3被传送辊63传送到纸张排出传送通道然后传送到纸张排出辊47,并最终被纸张排出辊47排出到纸张排出盘58上。纸张排出盘58形成在主壳体2的上表面上。
2.实施例的操作和效果如上所述,在处理单元20中,设在显影部30的开/关杆113上的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从前侧(调色剂盒40从显影部30上拆卸方向的下游侧)抵靠在调色剂盒40上,如图2所示。因此,即使当将调色剂盒40向前(拆卸方向)移动的力施加在调色剂盒40上,调色剂盒40相对于显影部30的向前相对的移动可以被限制。
结果,调色剂盒40在显影部30中的安装状态能可靠地被保持。
如图11所示,开/关杆113可在接触位置(见图11(a))和脱开位置(见图11(b))之间转动,接触位置是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抵靠住安装在显影部30中的调色剂盒40的位置,脱开位置是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与调色剂盒40的抵靠被解除的位置。因此,当开/关杆113处于接触位置时,转动开/关杆113的简单操作就能可靠地保持调色剂盒40在显影部30中的安装状态(见图2)。换句话说,所保持的安装状态可被解除且调色剂盒40可安装至显影部30或从显影部30上拆除(见图6)。
而且,由于在调色剂盒40从显影部30上拆除的状态中,开/关杆113依靠自身重量而处于接触位置下方的脱开位置,当将调色剂盒40安装至显影部30时,可省去将开/关杆113移至脱开位置的过程,如图8所示。
而且,在调色剂盒40中,通过将内壳体42转动到调色剂开放位置以打开外圆壁45时,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被打开(见图5(a)),并且在显影部30中,闸板111被移至显影体开放位置且被打开释放调色剂导向口88(见图4(a)),因此,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和调色剂导向口88彼此连通,如图3所示,由此可将调色剂由调色剂盒40供应给显影部30。换句话说,在调色剂盒40中,内壳体42被转动到调色剂关闭位置并且被关闭以关闭外圆壁45(见图10),因此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被关闭,而在显影部30中,闸板111被移至显影体关闭位置(见图4(b))且被关闭,因此调色剂导向口88关闭,由此调色剂由调色剂盒40向显影部30的供应被限制。
此外,外圆壁45和闸板111的开关操作,即内壳体42的转动和闸板111的移动与开/关杆113的转动联动。因此,开/关杆113的转动可保持(见图2)或解除(见图7)调色剂盒40在显影部30中的安装状态,进而可以将调色剂由调色剂盒40供应给显影部30(见图3)或限制调色剂的供应(见图10),因而增强了其可操作性。
此外,图11中所示的接触部143和被接触部144在开/关杆113转动移动时可将振动至少传递给外圆壁45。此振动可在打开及关闭与开/关杆113的转动联动的外圆壁45时,将粘着在45上的调色剂抖落。
具体地,当凸出形接触部143与凹入形被接触部144接触时,振动产生于开/关杆113的转动移动的同时。可替换的,接触部143可为凹入形而被接触部144为凸出形。接触部143与被接触部144的凸出形或凹入形使振动作用单元在可靠地产生振动的同时,结构简化。图11中设有多个被接触部144,而在图12中只设有一个被接触部。当设有多个被接触部144时,被接触部144与接触部143之间产生更大振动。
此外,如图2所示,当开/关杆113转至接触位置时,开/关杆113的把持部118靠近调色剂盒40的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因此把持部118和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可被一起保持。这样可以稳定设有开/关杆113的显影部30和调色剂盒40间的相对位置,因而稳定处理单元20的运动。
此外,在主壳体2内的显影部30和调色剂盒40处于安装状态时,在安装口6关闭的途中,开/关杆113与前盖7接触,而不同于开/关杆113处于接触位置的情况(见图1),如图13所示。因此,当调色剂盒40未被正确安装至显影部30中时(或当开/关杆113未处于接触位置),激光打印机1的非期望的操作可以被防止。
此外,如图7所示,当开/关杆113处于接触位置时(见图3),抵靠(高压力接触)调色剂盒40的被接触部件142的接触突出部141在宽度方向即纵向上设在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的两端部。被接触部件142在宽度方向上设在调色剂盒40的两端部。
因此,当开/关杆113处于接合位置时,接合突出部141抵靠设在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纵向两端部的被接触部件142,由此可避免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和开/关杆113的偏斜,进而避免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和开/关杆113的变形,提高其耐久性。
由于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设在位于调色剂盒40的宽度方向上两端的两被接触部件142之间,因此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可与被接触部件142分离,由此可避免用手握住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时手与被接触部件142的干扰。
定位肋137设在调色剂盒40中沿宽度方向上的被接触部件142和调色剂盒侧把持部91之间。当调色剂盒40安装至显影部30时,定位肋137与显影体壳体62接合,在宽度方向上将调色剂盒40定位。
因此,当调色剂盒40安装至显影部30时,被接触部件142在宽度方向上不移动,并且因此当开/关杆113处于接触位置时,接触突出部141能可靠地抵靠(高压力接触)被接触部件142。而且,如上所述,被接触部件142设在调色剂盒40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因此当接触突出部141抵靠被接触部件142时,可避免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的偏斜。因此,在宽度方向上设在被接触部件142之间的定位肋137不会移动,调色剂盒40可被可靠地定位。
此外,在开/关杆113中,处理单元侧把持部110被构形成使其与右支撑部108的自由端(前端部)和左支撑部109的自由端(前端部)连接,由此增强开/关杆113的强度。
开/关杆113与横向突出部54相接合,因此使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与横向突出部54一起旋转。因此,外圆壁45关于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相对转动,如图3所示。换句话说,闸板111与相对于外圆壁45转动的第二径向突出部57和第三径向突出部63接合,闸板111由此转动。这样可使外圆壁45及闸板111可靠地转动进而能可靠地打开及关闭第二调色剂排出口55及调色剂导向口88。
<第二实施例>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处理单元20整体地包括鼓部27和显影部30,处理单元20可拆卸地安装至主壳体2。此外,比如,显影部30可拆卸地安装至鼓部27。
在上文中,已就应用本发明的两个独立实施例即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进行了详述。然而,应注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选择地将两实施例的要旨结合,并且提供具有与上述两实施例相关的优点的处理单元、调色剂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和说明,无须精确地遵从前述的公开来限制本发明。各种变化及替代可根据之前的描述进行,也可通过执行本发明而获得。本文中的实施例是为说明本发明的本质及实施方案而选取并进行描述的,允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各种实施例及各种变化例采用本发明,作预期的具体应用。本发明的范围将在附属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中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元主体,所述单元主体被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上,且具有显影体载体,所述显影体载体用于向图像载体供应显影剂,所述图像载体上形成有静电潜像;调色剂盒,所述调色剂盒被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单元主体且容纳显影剂;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被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单元主体上;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设在所述转动部件上,且在所述调色剂盒自所述单元主体的拆除方向上,从下游侧接触所述调色剂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转动部件可在接触位置和脱开位置之间转动,所述接触位置是所述接触部件与安装在所述单元主体的所述调色剂盒接触的位置,所述脱开位置是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调色剂盒的接触被脱开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脱开位置位于接触位置的下方,并且在所述调色剂盒从所述单元主体中被拆除的状态下,所述转动部件凭借自身重量,位于所述脱开位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单元主体包括容纳部,所述容纳部用来以可拆卸地可安装方式容纳所述调色剂盒,所述容纳部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壁位于纵向上的所述调色剂盒的一端,所述第二壁位于纵向上的所述调色剂盒的另一端,所述转动部件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第一壁上且向所述调色剂盒的拆卸方向的下游侧延伸,所述第二臂被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第二壁上且向所述调色剂盒的拆卸方向的下游侧延伸,及所述接触部件连接所述第一臂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臂的自由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调色剂盒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阻挡部件,所述第一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向所述单元主体供应显影剂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阻挡部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单元主体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二阻挡部件,所述第二壳体上形成有第二开口,且当所述调色剂盒安装至所述单元主体时,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面对,且用来接受从所述第一开口供应的显影剂,所述第二阻挡部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二开口,并且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与所述第一阻挡部件和所述第二阻挡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开关运动联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接合部,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转动部件接合,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阻挡部件与所述第一开口一起转动;及第二接合部,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二阻挡部件接合,且相对于所述第一阻挡部件与所述第一接合部一起转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振动施加单元,用于在所述转动部件转动时,至少向所述第一阻挡部件施加振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振动施加单元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接触部件上形成为凸出形或凹入形,且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时,与所述调色剂盒接触;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形成在所述调色剂盒上,在所述第一部分形成为凸出形时,所述第二部分形成为凹入形,当所述第一部分形成为凹入形时,所述第二部分形状为凸出形,且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时,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接触。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转动部件包括第一把持部及所述调色剂盒包括第二把持部,及当所述转动部件转动至所述接触位置时,所述第一把持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二把持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所述第一部设在所述接触部件的纵向两端部,且当所述转动部件位于所述接触位置时,接触所述调色剂盒,及第二部,所述第二部设在所述调色剂盒的纵向两端部,且当所述转动部件位于所述接触位置时,被所述第一部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把持部设在位于所述纵向的两端部上的所述第二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部,在所述调色剂盒的纵向方向上,所述定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部所述第二把持部之间,且当所述调色剂盒附接至所述单元主体时,通过与所述第二壳体的接合,将所述调色剂盒在纵向上定位。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及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可拆卸地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包括单元主体,所述单元主体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且具有显影体载体,所述显影体载体用于向图像载体供应显影剂,所述图像载体上形成有静电潜像;调色剂盒,所述调色剂盒可拆卸地安装到所述单元主体且容纳显影剂;转动部件,所述转动部件可转动地设在所述单元主体上;及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设在所述转动部件上,且在所述调色剂盒自所述单元主体的拆除方向上,从下游侧接触所述调色剂盒,所述转动部件可在接触位置和脱开位置之间转动,所述接触位置是所述接触部件与安装在所述单元主体中的所述调色剂盒接触的位置,所述脱开位置是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调色剂盒的接触被脱开的位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形成有开口,所述开口用来使所述处理单元从中通过,并且具有盖子用来以可开关的方式遮盖所述开口,及当在所述单元主体和所述调色剂盒被安装至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状态下,而不同于所述转动部件处于所述接触位置的状态,,当所述开口被所述盖子关闭时,所述转动部件干扰所述盖子。
14.可拆卸地安装到单元主体的调色剂盒,所述单元主体包括显影体载体且容纳显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色剂盒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形成有用于向所述单元主体供应显影剂的第一开口;第一阻挡部件,所述第一阻挡部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第一开口;及振动施加单元,当所述第一阻挡部件打开和关闭时,所述振动施加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阻挡部件施加振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调色剂盒,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振动施加单元包括形状为凹入形或凸出形的被接触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理单元,处理单元包括可拆卸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且具有用于向图像载体供应显影剂的显影体载体的单元主体,图像载体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可拆卸地安装到单元主体且容纳显影剂的调色剂盒;可转动地设在单元主体上的转动部件;以及设在转动部件上且在调色剂盒自单元主体的拆除方向上从下游侧接触调色剂盒的接触部件。
文档编号G03G15/08GK101059682SQ200710089700
公开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7日
发明者高木猛行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