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9587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包括图像载体和可拆卸单元的成像设备。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7-230197号公开了这样一种成像设备。图像载体例如构造为光敏元件或中间转印元件,墨粉图像从光敏元件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元件上。在这种类型的成像设备中,如果成像设备内侧的可拆卸单元位于图像载体附近,当安装或拆卸时,该可拆卸单元可能碰撞图像载体的表面,由此在图像载体表面上造成划痕。在图像载体表面上的这种划痕将导致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墨粉图像的质量恶化。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可以提供保护元件,防止在可拆卸单元安装或拆卸时该可拆卸单元与图像载体相接触。利用这个保护元件,可防止可拆卸单元在安装和拆卸时碰撞图像载体的表面,并且消除上述不便。但是,这个结构需要为图像载体提供额外的保护元件,由此增加成像设备的部件数量并导致成本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至少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成像设备包括载体单元、转印单元和可拆卸单元,其中载体单元包括承载墨粉图像的图像载体和支撑图像载体的框架,转印单元将所述墨粉图像从图像载体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而所述可拆卸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主体上并位于图像载体附近。该载体单元还包括第一导引元件,该第一导引元件导引记录介质,并且在可拆卸单元安装或拆卸时防止可拆卸单元接触图像载体。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在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以下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更容易理解。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在打开/关闭元件打开时成像设备的示意图;图3是包括固定到废墨粉容器上的记录介质导引元件的成像设备的改进;图4A和4B是用于解释记录介质指引元件的操作的示意图,该记录介质指引元件与废墨粉容器的安装/拆卸一同调节;图5是用于解释记录介质指引元件的操作的示意图,该记录介质指引元件与打开/关闭元件的打开/关闭一同调节;图6是记录介质指引元件与记录介质导引元件彼此分离的示例的示意图;以及图7是用于解释记录介质指引元件向下延伸很远时导致的不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详细解释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该成像设备包括设备主体4,并且在设备主体4内侧,包括光敏元件20Y、20C、20M和20BK,它们为鼓形。成像设备还包括中间转印元件21,该中间转印元件21由环形带构成。中间转印元件21围绕多个支撑辊14和15延伸,并面对光敏元件20Y、20C、20M和20BK。光敏元件20Y、20C、20M和20BK中的每一个被驱动以在图1中顺时针转动。随着其中一个支撑辊14和15被驱动转动,中间转印元件21在箭头A所示的方向上转动。此时,光敏元件被充电辊22充以预定极性。
从光写入单元23,光调制的激光束L被发射,并且光敏元件20Y的充电表面被用激光束L照射。由此,静电潜像形成在光敏元件20Y上。这个静电潜像然后被显影装置24显现为墨粉图像。
转印电压施加到主转印辊25上,使得形成在光敏元件20Y上的墨粉图像首次转印到在箭头A方向上转动的中间转印元件21上。在墨粉图像转印后附着在光敏元件20Y上的残留转印墨粉被清洁装置26去除。
以与上面所解释的类似的方式,青色墨粉图像、洋红色墨粉图像和黑色墨粉图像分别形成到光敏元件2C、20M和20BK上。这些墨粉图像首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元件21上,依次叠加到转印于其上的黄色墨粉图像上。以这种方式,墨粉图像被承载在中间转印元件21上。中间转印元件21作为承载墨粉图像的图像载体的一个示例。
片材供给装置3布置在设备主体4的下部。片材供给装置包括片才供给托盘6,在该片材供给托盘6内容纳记录介质P,如转印片材或树脂薄膜,并包括片材供给辊7,该片材供给辊与在顶部的记录介质P相接触。随着片材供给辊7的转动,在顶部的记录介质P沿着箭头B所示的方向被传送。被传送的记录介质在预定时刻通过一对抗蚀辊(resist roller)的转动而被供给到中间转印元件21和次级转印辊10之间的位置处,此时,转印电压施加到次级转印辊10。由此,在中间转印元件21上的叠置的墨粉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如刚刚描述的,次级转印辊10作为将墨粉图像从图像载体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转印单元的示例。在墨粉图像转印后附着在中间转印元件21上的残留转印墨粉被用于带的清洁装置11去除。
其上转印有墨粉图像的记录介质然后通过定影装置2。此时,通过热和压力的作用,记录介质上的墨粉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穿过定影装置2的记录介质被一对传送辊12传送到转送单元13上,如箭头C所示。从片材供给装置3向传送单元13传送的记录介质被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1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4和其他导板33、34、35和36导引,该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位于中间转印元件21的下部。
成像设备还包括处理盒27Y、27C、27M和27BK,它们可以从设备主体4上拆卸。如图1所示,每个处理盒27Y、27C、27M和27BK包括相应一个光敏元件20Y、20M、20C和20BK,和相应一个充电辊22、显影装置24、和围绕光敏元件20Y、20M、20C和20BK的清洁装置26。
支撑辊14和15分别具有中心轴16和17,它们由框架18可旋转地支撑,如图1所示。框架18被支撑以便相对于设备主体4精确定位。以这种方式,中间转印元件21经由支撑辊14和15被框架18可转动地支撑,由此构成由承载墨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单元21形成的图像载体和具有支撑图像载体的框架18的载体单元19。载体单元19被支撑以相对于设备主体4定位。
如图1所示,废墨粉容器28布置在载体单元19之下,作为可拆卸单元的一个示例。对于废墨粉容器28,从每个光敏元件20Y、20M、20C和20BK去除的废墨粉、从中间转印单元21去除的废墨粉、或者所有这些墨粉经由管道(未示出)传输以容纳在该废墨粉容器28内。构造为废墨粉容器28的可拆卸单元如下面所解释的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主体4的内侧。当可拆卸单元安装到设备主体4内侧时,该可拆卸单元位于中间转印元件21所形成的图像载体附近,如下面所解释的。
用户通常从图1中成像设备的右侧操作成像设备。于是,图1中设备主体4的右侧在此定义为其前侧。在设备主体4的前侧上,打开/关闭元件29被枢转销30支撑在设备主体4的下部,以便可转动地打开和关闭。当位于设备主体4前侧的用户抓住打开/关闭元件29的上部,并然后将其朝向用户拉动时,打开/关闭元件29围绕枢转销30转动,如图2所示,由此在设备主体4的前侧提供一个开口31。如图2所示,次级转印辊10、成对的抗蚀辊9、定影装置2、片材供给辊和导板33、34和36由打开/关闭元件29支撑。
当废墨粉容器28充满废墨并由空的废墨粉容器替代时,打开/关闭元件29打开,如图2所示。通过设备主体4的开口31,废墨粉容器28被拉向前侧,如箭头D所示。此时,废墨粉容器28在被导轨(未示出)导引的同时移动。相反,通过在与箭头D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按压废墨粉容器28,废墨粉容器28被容纳在设备主体4的内侧预定安装位置处,如图1所示,并且打开/关闭元件29被关闭。以这种方式,这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被构造成作为可拆卸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废墨粉容器28通过由打开/关闭元件29的打开所提供的开口31从设备主体4拆下或安装到设备主体4上。
这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被构造成光写入单元23、处理盒27Y、27M、27C和27BK、载体单元19和废墨粉容器28从设备主体4的顶部到底部依次设置。随着打开/关闭元件29被打开,不仅废墨粉容器28而且处理盒27Y、27M、27C和27BK以及载体单元19也可以被安装或拆卸。而且,在设备主体的上部,如图1所示,顶盖51被支撑,以便围绕后侧(图1的右侧)可转动地打开或关闭。顶盖51在其上安装有光写入单元23。随着顶盖51沿图1中逆时针方向转动,光写入单元23可以被取出到设备主体的外侧。而且,处理盒27Y、27M、27C和27BK可以向上抽出。
同时,如上面所解释的,当废墨粉容器28安装到设备主体4内侧时,废墨粉容器28位于中间转印单元21的附近。尤其是,近来的成像设备尺寸被进一步减小使得设备主体4内的各部件彼此更靠近,因此,中间转印元件21和废墨粉容器28经常彼此设置得非常近。为此原因,当废墨粉容器28从设备主体4拆卸或安装到设备主体4上时,废墨粉容器28可能会碰撞中间转印元件21,在中间转印元件21的表面上形成划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提供保护元件以阻止废墨粉容器28在安装或拆卸时与中间转印元件21相接触,如上面所解释的,则成像设备的部件数量增加,增加成本。
为了解决这种成本增加,在成像设备的改进中,上面解释的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设置在载体单元19和废墨粉容器28之间。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也作为保护元件,阻止废墨粉容器28形成的可拆卸单元从设备主体4上拆卸或安装到设备主体4上时,废墨粉容器与中间转印元件21形成的图像载体接触。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设置到载体单元19上。在图1所示的成像设备中,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与载体单元19的框架一体形成。如下面进一步解释的,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可以可转动地连接到框架18上,以便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安装到载体单元19上。
如上面所解释的,当打开/关闭元件29被打开,以去除废墨粉容器28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位于废墨粉容器28和中间转印元件21之间。因此,即使废墨粉容器28碰撞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也可以阻止废墨粉容器28抵靠在中间转印元件21上。这可以防止在中间转印元件21上造成划伤从而使得转印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质量恶化的不便。在成像操作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4可以毫无问题地导引记录介质。以这种方式,载体单元包括记录介质指引元件,该记录介质指引元件也作为保护元件,该保护元件防止可拆卸单元在其被安装或拆卸时接触图像载体。这简化了成像设备的结构,抑制了成本升高,并也防止可拆卸单元在其安装或拆卸时接触图像载体。
同时,如果上述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如图7所示向下延伸过远,以便可靠地导引记录介质在记录介质传送方向上移动通过上游侧的传送路线,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下部将位于废墨粉容器28的安装/拆卸路线上。因此,废墨粉容器28在其被安装或拆卸时会碰撞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并且废墨粉容器28不能被安装或拆卸。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优选的是,靠近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并位于废墨粉容器28形成的可拆卸单元的安装/拆卸路线上的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设置到废墨粉容器28上。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例如通过一体地固定到废墨粉容器28形成的可拆卸单元上而设置到可拆卸单元上。利用这种结构,在成像操作时,记录介质也可以由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5导引。而且,当可拆卸单元安装或拆卸时,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也可以被一起安装或拆卸。因此,虽然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位于可拆卸单元的安装/拆卸路线上,但是,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不阻挡可拆卸单元的拆卸或安装。其他的,图3所示的成像设备与图1和2所示的成像设备基本具有相同的结构。
在图1到3所示的成像设备中,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固定到载体单元19的框架18上。另外,如图4B所示,结构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当废墨粉容器28从设备主体4内侧的预定安装位置移动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覆盖朝向打开的设备主体4的开口31(图2)指向的中间转印元件21的前部38。这种成像设备的特定结构如下。
如图4A和4B所示,支撑辊14的中心轴16具有一体形成的两个臂39和40的底部,这两个臂被可转动地支撑,并且,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固定在两个臂39和40的末端。而且,臂39和40被压,而由弹簧(未示出)从图4A所示位置向图4B所示位置旋转。
图4A描述了废墨粉容器28容纳在设备主体4内侧预定安装位置的状态。此时,由废墨粉容器28固定的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压住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由此,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下部46与一体地固定到框架18上的止挡部分43形成压接触。以这种方式,在成像操作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4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5可以可靠地导引记录介质。此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位置是允许记录介质被导引的记录介质指引位置。
在此,当打开/关闭元件29如图2所示打开以从设备主体4内侧的预定安装位置向箭头D方向移动废墨粉容器28时,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在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上的压力作用逐渐释放,最终,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与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分离。由此,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通过上述弹簧的作用移动而围绕中心轴16沿着图4A中逆时针方向转动。以这种方式,如图4B所示,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占据一个覆盖位置,在这个覆盖位置,中间转印元件21的前部被覆盖,并在这个位置处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被止挡(未示出)固定。此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下部46位于中间转印元件21和废墨粉容器28之间。因此,当废墨粉容器28移动时,防止了废墨粉容器28接触中间转印元件21。从而,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可以毫无问题地用作保护元件。此外,由于废墨粉容器28覆盖中间转印元件21的前部38,可以防止用户错误地用手触碰中间转印元件21的表面。
当废墨粉容器28在与箭头D相反的向后方向被按压时,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碰撞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下部46,并在向后方向压它。因此,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克服上述弹簧的作用沿着图4B中顺时针方向移动,并最终停止而抵靠在止挡部分43上,如图4A所示。以这种方式,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返回到与覆盖中间转印元件21的前部38的覆盖位置分开的记录介质指引位置。
如图1所示,如果没有记录介质导引元件固定到废墨粉容器28上,在安装废墨粉容器28时,废墨粉容器自身按压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如图4A和4B所示,以将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移动到记录介质指引位置。其他的,图4A和4B的成像设备具有与图1到3所示的成像设备基本上相同的结构。
如上面所解释的,提供了导引控制单元,该导引控制单元与可拆卸单元的拆卸/安装操作一起调节记录介质指引元件,以便在打开/关闭元件29打开以将废墨粉容器28形成的可拆卸单元从设备主体4内侧的预定安装位置移动时允许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占据覆盖由指向打开的设备主体4的开口31的中间转印单元21形成的图像载体的前部38的覆盖位置,并在可拆卸单元容纳到设备主体4内侧预定位置时,允许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占据与图像载体的前部38被覆盖的覆盖位置分开的记录介质指引位置。由此,即使用户将他或她的手伸入开口31内,也可以防止用户触及图像载体的表面。
如上面所解释的,替代与可拆卸单元的拆卸/安装操作一起触发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也可以与打开/关闭元件29的打开/关闭操作一起在记录介质指引位置和覆盖位置之间调节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这种特定示例在图5中示出。
在图5中,支撑辊14的中心轴16具有可旋转地支撑的臂47和48的底部,且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1固定在两个臂47和48的末端。而且,图5中示意性示出的连杆49的端部沿纵向可枢转地连接到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和打开/关闭元件29上,以相对转动。
当打开/关闭元件29如图5中实线所示关闭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占据记录介质指引位置,在该位置,记录介质被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4导引。此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被设置到框架18上的止挡(未示出)抵压,并且相对于框架18被抵压和保持成不可移动状态。当打开/关闭元件29如图5中双点划线所示打开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通过连杆49被拉向打开/关闭元件29。因此,记录介质指引元件29在逆时针方向上围绕中心轴16转动,以占据由双点划线所示的覆盖位置,由此覆盖中间转印元件21的前部38。由此,可以阻止用户用手触及中间转印元件21的表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下部46位于中间转印元件21和废墨粉容器(参照图1)之间。因此,可以阻止废墨粉容器在其安装或拆卸时接触中间转印元件21。当打开/关闭元件29关闭时,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再次回到实线所示的记录介质指引位置。除此之外,图5所示的成像设备的结构与图1到3所示的成像设备基本相同。
如上面所解释的,提供了导引控制单元,该导引控制单元与打开/关闭元件29的打开/关闭操作一起调节记录介质指引元件,以便在打开/关闭元件29打开时允许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占据覆盖位置,在该覆盖位置,图像载体的指向打开的设备主体4的开口31的前部38被覆盖;并且在打开/关闭元件关闭时,允许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占据与覆盖位置分开的记录介质指引位置,在所述覆盖位置,图像载体的前部38被覆盖。由此,同样可以阻止用户通过将他或他的手伸入到开口中而触及图像载体。
同时,当废墨粉容器28容纳在设备主体4内侧预定安装位置处时,废墨粉容器28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必须相对于设备主体4精确定位。而且,设置到载体单元19上的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必须相对于设备主体4精确定位。然而,最初,该载体单元19已经相对于设备主体4精确定位。因此,作为如图1到5所示的成像设备,当废墨粉容器28安装到设备主体4的内侧时,如果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固定到载体单元19的框架18上,则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就相对于设备主体4以高精度定位。
从而,如图4A所示,当废墨粉容器28安装到设备主体4的内侧,使得固定到废墨粉容器28的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抵靠在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上,由此相对于设备主体4精确定位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和废墨粉容器28。如果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整体固定并连接到载体单元19的框架18上,如同图3所示的成像设备的情况那样,则使得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抵靠在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上,由此将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和废墨粉容器28相对于设备主体4高精度定位。以这种方式,利用安装到设备主体4内侧的可拆卸单元,使得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抵靠在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上,由此,将可拆卸单元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相对于设备主体4定位。这可以消除专用于可拆卸单元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的每一个的定位单元的需求。这种结构也可以应用到图3和5所示的成像设备上。
与上面解释的情况相反,安装到设备主体内侧的废墨粉容器28形成的可拆卸单元可以利用另一个单元,而非记录介质指引单元32来相对于设备主体4定位。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彼此接触,废墨粉容器28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会从彼此正确的目标位置偏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6所示,优选地结构为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彼此分离。对于设置在设备主体4内侧的废墨粉容器28,在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之间的优选空间δ等于或大于0.3毫米。
而且,在图6所示的成像设备中,被传送的记录介质首先接触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5,然后与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4接触。此时,如果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4从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5向被传送的记录介质一侧突出,则记录介质可能抵靠在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上,造成记录介质传送中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6所示,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和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优选地设置成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4不从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45向记录介质一侧突出。这对于如下的情况也是有效的,该情况为被传送的记录介质首先与记录介质指引元件32接触,然后与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接触。底线是记录介质导引元件和记录介质指引元件设置成记录介质导引元件和记录介质指引元件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中的与被传送的记录介质后来接触的那个表面不从记录介质首先接触的另一元件的记录介质指引表面向被传送记录介质一侧突出。
而且,如图3、4A和4B所示,在废墨粉容器28形成的可拆卸单元安装或拆卸时,如果记录介质导引元件37可以用作用户手持的手柄50,则可以省略一个单独的手柄,导致成像设备的成本更小。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环形带形成的中间转印元件21作为图像载体,而废墨粉容器28作为可拆卸单元。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可以类似的应用于各种情况,如光学写入单元或片材供给装置作为可拆卸单元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抑制成像设备结构复杂性的增加以及成本的上升。此外,可以防止可拆卸单元碰撞图像载体。
虽然出于完整和清楚公开的目的已经相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描述的本发明,但是所附权利要求并不局限于此,而是被理解为涵盖本领于技术人员可构想的所有修改和变型,该修改和变型完全落入在此陈述的基本教导中。
权利要求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载体单元,该载体单元包括承载图像的图像载体和支撑该图像载体的框架;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将墨粉图像从所述图像载体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可拆卸单元,该可拆卸单元可拆卸地安装到设备主体上,并位于所述图像载体附近,其中所述载体单元还包括第一导引元件,该第一导引元件导引所述记录介质,并在所述可拆卸单元被安装或拆卸时,防止所述可拆卸单元接触所述图像载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拆卸单元包括第二导引元件,该第二导引元件邻近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并位于所述可拆卸单元安装和拆卸的路径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打开和关闭元件,该打开和关闭元件被可打开和关闭地支撑在所述设备主体上,并在打开时形成开口,以允许所述可拆卸单元通过该开口安装或拆卸;以及导引控制单元,该导引控制单元与所述可拆卸单元的安装和拆卸一起调节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其中在所述可拆卸单元被从所述设备主体拆下时,所述导引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定位在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引元件覆盖所述图像载体的面向所述开口的表面;在所述可拆卸单元被安装到所述设备主体上时,所述导引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定位在与所述第一位置分开的第二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打开和关闭元件,该打开和关闭元件被可打开和关闭地支撑在设备主体上,并在打开时形成开口,以允许所述可拆卸单元通过该开口被安装或拆卸;导引控制单元,该导引控制单元与所述打开和关闭元件的打开和关闭运动一起调节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其中在所述打开和关闭元件打开时,所述导引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定位在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引元件覆盖所述图像载体的面向开口的表面;在所述打开和关闭元件关闭时,所述导引控制单元将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定位在与所述第一位置分开的第二位置。
5.如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可拆卸单元安装到设备主体上时,所述第二导引元件接触所述第一导引元件,使得所述可拆卸单元和所述第二导引元件相对于设备主体定位。
6.如权利要求2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拆卸单元通过第一导引元件之外的单元相对于设备主体定位;以及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和所述第二导引元件彼此分开。
7.如权利要求2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第一导引元件和第二导引元件中的一个包括接触被传送的记录介质的第一导引表面;第一导引元件和第二导引元件中的另一个包括第二导引表面,该第二导引表面在所述第一导引表面接触所述记录介质之后接触所述记录介质,且所述第二导引元件和所述第一导引元件定位成所述第二导引表面不从所述第一导引表面向所述记录介质一侧突出。
8.如权利要求2到7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导引元件作为手柄,以安装和拆卸所述可拆卸单元。
9.如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可拆卸单元是废墨粉容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包含中间转印元件的载体单元、可拆卸的废墨粉容器、和设置到载体单元上的记录介质指引元件。该记录介质指引元件导引记录介质,并也防止废墨粉容器安装到成像设备上或从成像设备上拆卸时,废墨粉容器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元件。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075112SQ20071010414
公开日2007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9日
发明者坂下武司, 井上知史, 村松武流, 畑山耕治, 目黑雄二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