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4844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金属膜的背光 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器已成为重要的人机界面已是不争的事实,液晶显示器根据其尺寸大小运用于不同的电子产品中,大型尺寸组液晶显示器,如20英 寸以上,可制作成电视屏幕及桌上型显示器等产品,中型尺寸的液晶显示器, 如12英寸至17吋可制作成车用屏幕及笔记型电脑用屏幕等产品,而小型尺 寸的液晶显示器,如IO英寸以下,可制成小型电子产品的显示器,例如移 动电话、数码相机、个人数位助理、数码随身听等。近年来由于液晶显示器制造技术的提升,渐渐朝消费者所期盼与需求的 高画质(接近自然色彩)、低价格(一般消费)及轻便化(携带方便)发展。 因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模块本身不具发光特性,为达到显示效果,需给液晶 模块提供一面光源装置,如背光模块,其功能在于向液晶模块供应辉度充分 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请参阅图5,为一种现有的背光模块9。该背光模块9包括胶框90、发 光组件9K导光板92、反射片93、光扩散片94、棱镜片95与背板96。胶 框卯用以固定导光板92、反射片93、光扩散片94与棱镜片95,其上开设 有凹槽卯0。发光组件91收容于胶框90的凹槽900中。导光板92收容于胶框90中,导光板92 —侧与发光组件91相对设置, 反射片93设置于导光板92底部,反射片93与胶框90之间通过双面胶97 黏接固定,光扩散片94设置于导光板92的顶部,棱镜片95设置于光扩散 片94的顶部。背板96设置于胶框90与反射片93的外围,用以增强背光模 块9的结构并保护背光模块9中的各组件。当背光模块9作用时,发光组件91发出的光源射入导光板92,经过导光板92的传导与反射片93的反射后,形成面光源,之后光源从导光板92 射出并先后经过光扩散片94与棱镜片95,用以调整光源的射出方向,使背 光模块9形成的面光源具有最佳的亮度。但是,部分光线会由上述背光模块9的导光板92与光控制层94侧边射 出,并照射在胶框90的内侧上,且无法再反射回导光板92与光控制层94 内,因此,背光模块9的发光亮度将无法提升。另外,背光模块9必须经由 反射片93将导光板92射出的光源反射回导光板92,且需通过背板96包覆 胶框90与反射片93的外围,以增强背光模块9的结构并保护背光模块9 中的各组件,因此该背光模块9的组件过多。于是,如何设计一种具有较高亮度、结构简单的背光模块,为液晶显示 器制造厂商目前的研究课题。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亮度高、结构简单的背光模块 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结构具有一本体、导 光板、 一光控制层及一发光组件。光控制层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对应处。 发光组件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对应处。本体设有围绕导光板与光控制层的 侧壁。导光板设有入光面、出光面和与出光面相对设置的反射面。其中,本 体的侧壁内侧上对应于导光板与光控制层处形成有一金属膜。因此,本体的侧壁内侧的金属膜将导光板与光控制层射出的光线反射回 去,从而简化该背光模块结构的结构、提升该背光模块结构的发光亮度。此外,背光模块结构的本体设有一对应于导光板的反射面的底板,侧壁 延伸于底板边缘处并与底板形成一收容部,导光板与光控制层收容于本体的 收容部内,于本体的底板与侧壁外侧形成有金属膜,于本体的底板内侧对应 于导光板的反射面处也形成有金属膜。因此,本体的底板与侧壁外侧的金属 膜用以取代背板,而本体内侧的金属膜用以取代反射层,使得背光模块结构 具有较小体积与厚度。


在说明书附图中4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背光模块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2与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背光模块结构的光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背光模块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现有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中各组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背光模块100、 9本体1底板10侧壁11凹槽12、 900收容部13发光组件2、 91导光板3、 92入光面30出光面31反射面32光控制层4光扩散片40、 94棱镜片41、 95金属膜5反射层6黏合组件7胶框90反射片93背板96双面胶9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 下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ioo第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背光模块100具有本体1、发光组件2、导光板3与光控制层4。本体由 绝缘物材料制成,其具有一底板IO,底板IO边缘延伸有侧壁U,侧壁ll 上开设有凹槽12,底板10与侧壁11形成收容部13。发光组件2收容于本 体1的凹槽12中,本实施例中,发光组件2为一发光二极管。导光板3与 光控制层4分别收容于本体1的收容部13内,本实施例中,侧壁11由底板 IO的边缘垂直向上延伸。导光板3定义有入光面30、出光面31以及和出光面31相对的反射面 32,导光板3收容于本体1的收容部13内,导光板3的入光面30对应于发 光组件2,且导光板3的反射面32对应于本体1的底板10。光控制层4收 容于本体1的收容部13内,并对应于导光板3的出光面31。本实施例中,光控制层4由光扩散片40与棱镜片41迭合组成。于本体1的底板IO与侧壁11外侧均设有金属膜5,用以增强本体1的 结构,从而取代包覆于本体l外围的背板。于本体1的底板10内侧也形成 有金属膜5,用以反射导光板3射出的光线,从而取代反射片。于本体l的 侧壁11内侧上对应于导光板3与光控制层4处也形成有金属膜5,用以将 导光板3与光控制层4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去。在具体实施时,金属膜5可以 电镀、涂布与印刷等方式形成于本体l上。请参阅图2,光线由发光组件2射出后,从导光板3的入光面30进入 导光板3并于导光板3中传递,而部分光线会从导光板3的反射面32射出, 此时,本体1的底板10内侧的金属膜5将导光板3的反射面32射出的光线 反射回导光板3中。因此,发光组件2射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3的传递后形 成面光源,并从导光板3的出光面31射出。从导光板3射出的光线进入光 控制层4后,经过光控制层4的调整,使得光线以所需的角度射出光控制层 4。请参阅图3,当光线由导光板3的入光面30进入导光板3并于导光板3 中传递后,部分光线会从导光板3中除了入光面30、出光面31与反射面32 以外的部份射出,此时,本体1的侧壁11内侧上的金属膜5会将该光线反 射回导光板3,用以增强导光板3射出的光线亮度。之后,光线由导光板3 的出光面31射出,并经过光控制层4的调整,使得光线以所需的角度射出 光控制层4。因此,背光模块100通过本体1外侧的金属膜5增强背光模块 100的结构并取代包覆本体1的背板,进一步降低背光模块100的体积。另 外,通过本体1侧壁11内侧的金属膜5将导光板3与光控制层4射出的光 线反射回去,进一步提升了背光模块100的发光亮度。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IOO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背光模块100具有本体1、发光组件2、导光板3、光控制层4与反射层6。 本体1具有侧壁11,侧壁11上开设有凹槽12,侧壁11围绕形成有收容部 13。发光组件2收容于本体1的凹槽12中。导光板3与光控制层4分别收 容于本体l的收容部13内。导光板3设有入光面30、出光面31以及和出光面31相对的反射面32, 导光板3收容于本体1的收容部13内,导光板3的入光面30对应于发光组 件2,且导光板3的反射面32对应于反射层6,反射层6经由一黏合组件7黏接于本体1上。光控制层4收容于本体1的收容部13内,并对应于导光 板3的出光面31。本实施例中,黏合组件为双面胶。于本体1的侧壁11外侧形成有金属膜5,用以增强于背光模块100的结 构,且于本体1的侧壁11内侧亦形成有金属膜5,用以将导光板3与光控制 层4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去,进一步提升背光模块100的发光亮度。另外,反 射层6用以反射导光板3射出的光线,并取代本体1的底板10,进一步降低 被光模块100的厚度。由以上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100经由本体1外侧的金属膜 5取代包覆本体1的背板,进一步降低背光模块100的厚度与体积。另外, 通过本体1侧壁11内侧的金属膜5将导光板3与光控制层4射出的光线反射 回去,进一步提升了背光模块100的发光亮度。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块结构,包括一导光板及一发光组件;其特征是导光板设有一入光面、一出光面和一与出光面相对的反射面;发光组件对应于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该背光模块结构还包括一光控制层、一本体及一金属膜,光控制层对应于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本体设有一围绕该导光板与该光控制层的侧壁,金属膜形成于该本体的侧壁内侧上对应于该导光板与该光控制层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属膜形成 于该本体的侧壁的外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本体设有一 底板,底板与该侧壁形成一收容该导光板与光控制层的收容部。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本体的底板 对应于该导光板的反射面,该金属膜形成于该底板对应于导光板的反射面 处。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属膜形成 于该底板外侧。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侧壁开设有 一收容该发光组件的凹槽。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背光模块结 构包括一对应于导光板的反射面的反射层,反射层与本体之间黏接固定有一 黏合组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块结构具有一本体、一导光板、一光控制层及一发光组件。光控制层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对应处。发光组件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对应处。本体设有围绕导光板与光控制层的侧壁。导光板设有入光面、出光面和与出光面相对设置的反射面。其中,本体的侧壁内侧上对应于导光板与光控制层处形成有一金属膜。因此,本体的外侧与内侧的金属膜将导光板与光控制层射出的光线反射回去,从而简化该背光模块结构的结构、提升该背光模块结构的发光亮度。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106806SQ200720058159
公开日2008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0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5日
发明者柯永顺, 白德义 申请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