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主要由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构成,图l所示为现有背光模 组的剖视示意图。
背光模组l包含胶框ll、导光板12、光学膜片13、反射片14、遮光 贴布15及LED光源(位于导光板侧面,图中未画出)。光线从导光板的侧 面射入,经网点面121打散和反射片14反射后,从出光面122射出导光板。 然后光线经过几层光学膜片13后,从遮光贴布15的可视区151射出。
然而,胶框的材质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当胶框和导光板的配合面113 与胶框挡墙111的距离L12较小时,即导光板的边缘离胶框挡墙111的距 离较近时,光线A就会从遮光贴布15与胶框挡墙111之间的间隙112处透 射出来,造成背光边框漏光,影响显示的质量。特别是在胶框和导光板配 合的卡位部分,受模组结构的限制,卡槽侧面114到胶框侧面挡墙115的 距离L11常会很小,导光板的边缘离胶框挡墙lll的距离更近,很容易产 生漏光,如图1、 2所示。
为了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漏光现象,需要阻挡光线透射出来的传导路 线,或者降低光线透射出来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 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通过降低光线透射出来的强度和对透 射出的光线进行遮挡,防止背光边框漏光,从而有助于提高显示器的显示 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光源、框架和遮光贴布,所述光源位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 框架包括构成台阶状的凸台和挡光墙,所述凸台围合在导光板的外侧,所 述遮光贴布覆盖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和凸台的顶面上,所述框架上还设有从 凸台的顶面向挡光墙内部延伸的凹槽,所述遮光贴布延伸到凹槽的底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位于框架的与导光板入光侧面相对的 第一侧边上的第一凹槽,在该第一侧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长 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侧边的长度,在与凸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 凹槽的高度小于挡光墙的高度。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的左右侧面上分别设有 卡位,所述框架的用于与导光板的左右侧面配合的第二、三侧边的凸台上 设有与卡位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凹槽包括分别位于框架的第二、三侧边上
且与卡槽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凹槽,在所述第二、三侧边的长度方向上, 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大于卡槽的长度,在与凸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所 述第二凹槽的高度等于挡光墙的高度。
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和光学膜片,所述反射片位于导光板的网 点面侧,所述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所述遮光贴布覆盖在光学 膜片和凸台的顶面上。
所述框架通常为胶框。
本实用新型还同时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框架和遮光贴布,所述光源位于导光板 的入光侧面,所述框架包括构成台阶状的凸台和挡光墙,所述凸台围合在 导光板的外侧,所述遮光贴布覆盖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和凸台的顶面上,所 述凸台的顶面承托液晶面板,且所述挡光墙围合在液晶面板的外侧,所述 框架上还设有从凸台的顶面向挡光墙内部延伸的凹槽,所述遮光贴布延伸 到凹槽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框架上设计一个从凸台的顶面向挡 光墙内部延伸的凹槽,且将遮光贴布延伸到凹槽的底部,这样增大了从框 架和导光板的配合面到遮光贴布边缘的距离,从而减弱了所透射出来光线 的强度;另一方面,即使有光线透射出来,也会被凹槽所遮挡住,进一步 起到防止漏光的作用,并且也不会影响到胶框放玻璃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将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一现有背光模组的剖视示意图2为一现有背光模组胶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视示意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胶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3,背光模组2包含框架21、导光板22、光学膜片23、反 射片24、遮光贴布25及光源,导光板22通常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矩形板, 其具有一入光侧面, 一网点面221及一出光面222,光源位于导光板22的 入光侧面(图中未画出),入光侧面通常是导光板22的底侧或旁侧,光源 发射光透过入光侧面将光线射入到导光板中。网点面221为导光板22的底 面,出光面222为导光板22的顶面,网点面221将侧面光源入射的光通过 反射和漫射以改变光的方向,使光线通过出光面222射出。反射片24位于 导光板的网点面22U则,用于增强光的反射。导光板的出光面222上则放 置若干光学膜片23,对光进行处理。框架21通常为胶框,将导光板22、 光源、光学膜片23和反射片24包围在内,参照导光板22的四个侧边,框 架21也具有四个边,假设与导光板入光侧面临近的一边为第四侧边,与导 光板入光侧面相对的一边为第一侧边,位于导光板入光侧面左右两侧的为 第二、三侧边。框架21包括构成台阶状的凸台214和挡光墙211,所述凸 台214围合在导光板22的外侧,挡光墙211与凸台214的顶面垂直或基本 垂直,在框架21的第一、二、三侧边中的至少一个侧边上设有第一凹槽 212,最好是将第一凹槽设置在框架21的第一侧边上。所述第一凹槽212 从凸台214的顶面延伸到挡光墙211的内部。所述遮光贴布25覆盖在导光 板22的出光面222或光学膜片23上,并延伸到凸台214的顶面上,且遮 光贴布25的底边延伸到第一凹槽212的底部。第一凹槽212的一种形状和 结构如图3中所示,在第一凹槽212所在的侧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 凹槽21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该侧边的长度,且在与凸台214的顶面垂直的 方向上,第一凹槽212的高度小于挡光墙211的高度。这样, 一方面增大 了从框架导光板配合面213到遮光贴布边缘251的距离,从而减弱了所透 射出来光线的强度;另一方面,即使有光线B透射出来,也会被凹槽所遮 挡住。如此便起到防止漏光的作用,并且也不会影响到胶框承托液晶面板 的尺寸。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4,通常情况下,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的左右侧面上分别设有 卡位(图中未示出),框架的用于与导光板的左右侧面配合的第二、三侧边 的凸台上设有与卡位相配合的卡槽216,这种情况下实施例一中描述的第
一凹槽结构就不适用于框架的第二、三侧边上,主要是生产制程的原因, 且遮光贴布的拉手位置要设计在该凹槽结构的对面一侧,否则遮光贴布就
难以顺利组装,并且不易于撕去其表面的PET保护膜。因此,框架的第一 侧边上采用第一凹槽,结构如图3、 4中第一凹槽212所示。框架的第二、 三侧边可采用第二凹槽,结构如图4中第二凹槽215所示。第二凹槽215 与卡槽216的位置相对应,在第二、三侧边的长度方向上,第二凹槽215 的长度大于卡槽216的长度,在与凸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第二凹槽215 的高度等于挡光墙211的高度。
具体制作时,在框架的左右两侧边上,将框架卡槽216附近的挡光墙 211向外挖一个台阶,这样从卡槽216的靠近挡光墙的侧面到第二凹槽215 的底部距离L22就比从卡槽216的靠近挡光墙的侧面到框架的挡光墙214 的距离L21更大,相应遮光贴布所遮住框架的范围就更大,这样就能减弱 从遮光贴布边缘和框架挡光墙之间间隙所透射出来的光线强度,能起到减 轻漏光的作用。
实施例三
由于框架的第二、三侧边是主要的漏光处,在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 只在框架的第二、三侧边上设置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凹槽215,且遮光贴 布25的底边延伸到第二凹槽215的底部,从而防止漏光。
将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进行组合构成液晶显示器,如 图5所示,光源26位于导光板22的入光侧面223,框架21包括构成台阶 状的凸台214和挡光墙211,所述凸台214围合在导光板22的外侧,挡光 墙211与凸台214的顶面垂直或基本垂直,液晶面板3的下基板承托在背 光模组框架的凸台214的顶面上,挡光墙211围合在液晶面板3的外侧。
通过以上实施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只要在设计胶框和遮光贴布时, 做出简单的结构调整,就可以有效地消除或者减轻背光的边框漏光现象。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滩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 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 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 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框架和遮光贴布,所述光源位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框架包括构成台阶状的凸台和挡光墙,所述凸台围合在导光板的外侧,所述遮光贴布覆盖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和凸台的顶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上还设有从凸台的顶面向挡光墙内部延伸的凹槽,所述遮光贴布延伸到凹槽的底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 凹槽包括位于框架的与导光板入光侧面相对的第一侧边上的第一凹槽,在 该第一侧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侧边的长 度,在与凸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高度小于挡光墙的高 度。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的左右侧面上分别设有卡位,所述框架的用于与导光 板的左右侧面配合的第二、三侧边的凸台上设有与卡位相配合的卡槽,所 述凹槽包括分别位于框架的第二、三侧边上且与卡槽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 凹槽,在所述第二、三侧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大于卡槽 的长度,在与凸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的高度等于挡光墙 的高度。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 述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的左右侧面上分别设有卡位,所述框架的用于与导光 板的左右侧面配合的第二、三侧边的凸台上设有与卡位相配合的卡槽,所 述凹槽还包括分别位于框架的第二、三侧边上且与卡槽的位置相对应的第 二凹槽,在所述第二、三侧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大于卡 槽的长度,在与凸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的高度等于挡光 墙的高度。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片和光学膜片,所述反射片位于导光板的网点面侧, 所述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侧,所述遮光贴布覆盖在光学膜片和凸 台的顶面上。
6.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为胶框。
7. —种液晶显示器,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光源、框架和遮光贴布,所述光源位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 框架包括构成台阶状的凸台和挡光墙,所述凸台围合在导光板的外侧,所 述遮光贴布覆盖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和凸台的顶面上,所述凸台的顶面承托 液晶面板,且所述挡光墙围合在液晶面板的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 上还设有从凸台的顶面向挡光墙内部延伸的凹槽,所述遮光贴布延伸到凹 槽的底部。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位 于框架的与导光板入光侧面相对的第一侧边上的第一凹槽,在该第一侧边 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侧边的长度,在与凸 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凹槽的高度小于挡光墙的高度。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板的 入光侧面的左右侧面上分别设有卡位,所述框架的用于与导光板的左右侧 面配合的第二、三侧边的凸台上设有与卡位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凹槽包括 分别位于框架的第二、三侧边上且与卡槽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凹槽,在所 述第二、三侧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大于卡槽的长度,在 与凸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的高度等于挡光墙的高度。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光板的 入光侧面的左右侧面上分别设有卡位,所述框架的用于与导光板的左右侧 面配合的第二、三侧边的凸台上设有与卡位相配合的卡槽,所述凹槽还包 括分别位于框架的第二、三侧边上且与卡槽的位置相对应的第二凹槽,在 所述第二、三侧边的长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的长度大于卡槽的长度, 在与凸台的顶面垂直的方向上,所述第二凹槽的高度等于挡光墙的高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防止漏光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包括导光板、光源、框架和遮光贴布,所述光源位于导光板的入光侧面,所述框架包括构成台阶状的凸台和挡光墙,所述凸台围合在导光板的外侧,所述遮光贴布覆盖在导光板的出光面和凸台的顶面上,所述框架上还设有从凸台的顶面向挡光墙内部延伸的凹槽,所述遮光贴布延伸到凹槽的底部。本实用新型增大了从框架和导光板的配合面到遮光贴布边缘的距离,从而减弱了所透射出来光线的强度;另一方面,即使有光线透射出来,也会被凹槽所遮挡住,进一步起到防止漏光的作用。
文档编号G02F1/13GK201066421SQ20072012119
公开日2008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07年7月5日 优先权日2007年7月5日
发明者庹永华, 江泽球, 尹 肖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