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978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像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使得潜像写入单元从操作位置回撤到回撤位 置的成像设备例如复印机、传真设备和打印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电摄影成像设备中,已经广泛采用了其中用潜像写入单元在 均匀充电的潜像载体上写入潜像的结构。该潜像载体通常为感光体,并且 潜像写入单元通常为激光写入装置。在这种成像设备中,根据设备的布 置,因为光学写入单元成为障碍,所以潜像载体以及各种外设例如设置在 潜像载体周边处的显影装置的可维护性降低。在曰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7-164141中,披露了一种包括光学写 入单元的成像设备。该光学写入单元在其中进行写入操作以在潜像载体上 写入潜像的操作位置和其中没有进行写入操作的回撤位置之间运动。通过 这种结构,通过使得光学写入单元从与潜像栽体相对的操作位置回撤到回 撤位置,从而能够使得潜像载体和外设向外暴露出。图11为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7-164141中所披露的成像设 备的内部结构的透视图。如图11所示,成像设备包括作为用于保持光学 写入单元270的外壳271的支架,该光学写入单元包括未示出的多面镜马 达、多面镜和反射镜。保持框架230的第一保持板232包括之间布置有预定间距的第一开口 232a和第二开口 232b。从外壳217的左側表面伸出的左侧第一对准轴 271a插入穿过第一开口 232a,同时允许在其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另一方 面,从外壳271的左侧表面伸出的左侧第二对准轴271b插入穿过第二开 口 232b,同时允许在其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保持框架230的第二保持板233包括之间布置有预定间距的第一开口 233a和第二开口 233b。从外壳217的右側表面伸出的右侧第一对准轴 271c插入穿过第一开口 233a,同时允许在其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另 一方 面,从外壳271的右側表面伸出的右侧第二对准轴271d插入穿过第二开 口 233b,同时允许在其中具有一定的自由度。第一保持板232和第二保持板233由横越设备主体的第一支撑板280 和第二支撑板290布置的旋转轴200可转动的支撑。通过使得保持框架 230绕着旋转轴200转动,从而可以使得光学写入单元270从操作位置回 撤到回撤位置。凹入预定深度的左侧第一光学对准沟槽281a和左側第二光学对准沟槽 281b之间具有预定间距地布置在第一支撑板280的上端处。另一方面,凹 入预定深度的右侧第一光学对准沟槽291a和右側第二光学对准沟槽291b 之间具有预定间距地布置在第二支撑板290的上端处。在光学写入单元270处于操作位置处时,通过使得外壳271的每个对 准轴271a至271d分别压在相应的光学对准沟槽281a、 281b、 291a和 291b的底面上来支撑光学写入单元270。因此,光学写入单元270沿着垂 直方向对准。在曰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2007-164141中,如图12所示,也披露 了其中光学写入单元270在操作位置处支撑在三个位置处的成像设备。更 具体地说,对准轴271a和271c分别从外壳271的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伸 出。对准轴271a和271c分别由设在第一支撑板280和第二支撑板290的 顶端处的光学对准沟槽281和291的底面支撑。设在外壳的后侧板沿着左 右方向的中央处的旋转轴接合单元27le与旋转轴200接合,并且旋转轴 200支撑着光学写入单元270的外壳271。在光学写入单元270如图11所示支撑在四个位置处时,必须进行四个 支撑单元的精确对准。这会导致制造成本增加等。在光学写入单元270支 撑在三个位置处时,如图12所示,只需在三个位置处进行精确对准。因 此,与支撑在四个位置处的光学写入单元相比,可以降低制造成本。但是,在图12中所示的成像设备中,在三个支撑位置中的一个位置 由旋转轴200支撑。因为旋转轴200与侧板相比刚度较差,所以在出现干 扰例如用户碰到设备主体时,旋转轴200振动,并且该振动不利地传给外 壳271。因此,在外壳中的反射镜等也振动。如果反射镜等振动,则光的 反射方向波动,由此使得照射位置偏移。因此,出现例如色移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解决在现有技术中的那些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潜像载体, 用来承载潜像;潜像写入单元,用来进行写入操作以在潜像载体上写入潜 像;以及保持机构,用来保持所述潜像写入单元,所述保持机构可以围绕 着设在设备主体中的旋转轴在操作位置和回撤位置之间转动,所述操作位 置为其中潜像写入单元进行写入操作的位置并且所述回撤位置为其中潜像 写入单元没有进行写入操作的位置。保持机构在处于操作位置时如此保持 着潜像写入单元,使得所述潜像写入单元相对于设备主体支撑在三个位置 处,并且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和所述旋转轴没有相互接触。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面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的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 本发明的上面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显著性。


图1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打印机的示意图;图2为所述打印机的黑色(K)处理单元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处于操作位置中的光学写入单元的透视图;图4为处于回撤位置中的光学写入单元的透视图;图5A和5B为在后侧板周围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A和6B为根据第一变型的打印机的特征部分的示意图;图7为根据第二变型的打印机的特征部分的示意图;图8为根据第三变型的打印机的特征部分的示意图;图9为根据第三变型的打印机的特征部分的另一个示意图;图10为根据第四变型的打印机的透视图;图11为普通成像设备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以及图12为另一个普通成像设备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这些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i为#>据本发明一实施方案的打印机ioo的示意图。打印机ioo包括用来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下面被称为"Y、 M、 C和K,,)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四个处理单元相 互使用Y、 M、 C和K中的不同颜色调色剂,另外它们具有相同或基 本上类似的结构。在调色剂用完时更换这些处理单元。例如,如图2 所示,形成K调色剂图像的处理单元1K包括作为鼓形潜像载体的感 光体2K、鼓清洁装置3K、中和装置(未示出)、充电装置4K和显影装 置5K。作为成像单元的处理单元1K可以相对于打印机主体安装和拆 卸,并且可以依次更换耗材。充电装置4K给通过未示出的驱动单元沿着在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 转动的感光体2K的表面均匀地充电。通过激光L对感光体2K的均匀 充电表面进行曝光和扫描,并且将K静电潜像承载其上。通过使用未 示出的K调色剂的显影装置5K将K静电潜像显影成K调色剂图像。 然后将K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6上,这将在下面进行说 明。在进行中间转印过程之后,鼓清洁装置3K将仍然留在感光鼓2K 的表面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清除。中和装置将在经过清洁的感光体2K 上的残余电荷中和。通过中和,感光体2K的表面受到初始化,并且准 备用于下一次成像。通过用于其它颜色的处理单元1Y、 1M和1C,也 按照类似的方式将Y、 M和C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体2Y、 2M和2C 上,并且将这些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6上,这将在下面 进行说明。显影装置5K包括用来容纳未示出的K调色剂的长形料斗单元6K 和显影单元7K。料斗单元6K包括可由驱动单元(未示出)可旋转地驱动 的搅拌器8K、由驱动单元(未示出)从搅拌器8K沿着垂直向下方向可旋 转驱动的搅拌桨9K、由驱动单元(未示出)从搅拌桨9K沿着垂直方向可 旋转驱动的调色剂供应辊10K等。在料斗单元6K中的K调色剂由于 K调色剂的自重而朝着调色剂供应辊IOK运动,同时通过搅拌器8K和 搅拌桨9K的旋转驱动搅拌。调色剂供应辊10K包括由金属制成的芯 部和由覆盖在其表面上的泡沫树脂等制成的辊单元,并且在将在料斗 单元6K中的K调色剂附着到辊单元表面上的同时转动。显影装置5K的显影单元7K包括在与感光体2K和调色剂供应辊 10K接触的同时转动的显影辊IIK和其顶端与显影辊11K的表面接触 的薄刮板12K。在料斗单元6K中附着到调色剂供应辊10K上的K调
色剂在位于显影辊11K和调色剂供应辊10K之间的邻接部分处被提供 到显影辊11K的表面上。在K调色剂随着显影辊11K的转动通过在辊 和薄刮板12K之间的邻接位置时,调节在辊表面上所提供的K调色剂 的层厚。K调色剂在其层厚被调节之后在作为在显影辊11K和感光体 2K之间的邻接部分的显影区域处附着在位于感光体2K的表面上的K 静电潜像上。通过该附着,将用于K的静电潜像显影成K调色剂图 像。下面将参照图2对K处理单元进行说明。可以对处理单元1Y、 1M和1C采用类似的过程以在感光体2Y、 2M和2C的表面上形成 Y、 M和C调色剂图像。回过来参照图1,光学写入单元70从处理单元1Y、 1M、 1C和 1K沿着垂直向上方向设置。光学写入单元70为根据图像信息使用从 激光二级管发射出的激光L光学扫描在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 中的感光体2Y、 2M、 2C和2K的潜像写入装置。通过该光学扫描, 在感光体2Y、 2M、 2C和2Y上形成用于Y、 M、 C和K的静电潜像。 光学写入单元70使用从光源发射出的激光L通过多个光学透镜和反射 镜沿着主扫描方向照射感光体,同时用由多面镜马达(未示出)可旋转驱 动的多面镜使得激光L偏振。沿着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使得环形中间转印带16拉伸并且环形 运动的转印单元15从处理单元1Y、 1M、 C和1K沿着垂直向下方向 设置。转印单元15包括驱动辊18、从动辊17、四个初次转印辊 19Y、 19M、 19C和19K、 二次转印辊20、带清洁装置21和清洁支撑 辊22以及中间转印带16。中间转印带16由设置在其环圈中的驱动辊18、从动辊17、清洁 支撑辊22以及四个初次转印辊19Y、 19M、 19C和19K拉伸。通过由 未示出的驱动单元沿着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和驱动的驱动辊l8 的旋转力,中间转印带16沿着逆时针方向环形运动。四个初次转印辊19Y、 19M、 19C和19K将这样环形运动的中间 转印带16保持在感光体2Y、 2M、 2C和2K之间。通过保持在它们之 间,形成让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能够与感光体2Y、 2M、 2C和2K接 触的用于Y、 M、 C、 K的初次转印辊隙。 初次转印辊19Y、 19M、 19C和19K分别由未示出的转印偏压电 压施加有初次转印偏压。因此,在感光体2Y、 2M、 2C和2K的静电 潜像和初次转印辊19Y、 19M、 19C和19K之间形成转印电场。代替 采用初次转印辊19Y、 19M、 19C和19K,可以采用转印充电装置或转 印电刷。当形成在用于Y的处理单元1Y的感光体2Y表面上的Y调色剂随 着感光体2Y的转动进入到用于Y的初次转印辊隙中时,由于转印电 场和辊隙压力从而从感光体2Y将Y调色剂初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6 上。在其上这样初次转印有Y调色剂图像的中间转印带16随着环形运 动通过用于M、 C和K的初次转印辊隙时,在感光体2M、 2C和2K 上的M、 C和K调色剂图像随后重叠并且初次转印到Y调色剂图像 上。通过在初次转印进行的重叠,在中间转印带16上形成四个调色剂 图像。转印单元15的二次转印辊20与在环圈中的从动辊17 —起保持着 中间转印带16,同时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的环圈外面。通过保持在它 们之间,形成让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能够与二次转印辊20的表面接 触的二次转印辊隙。通过未示出的转印偏压电源向二次转印辊20施加 二次转印偏压。通过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在二次转印辊20和接地的从 动辊之间形成二次转印电场。用来容纳多张层叠记录纸张P的供纸盒30从转印单元l5沿着垂 直向下方向相对于打印机100的外壳可滑动并且可安装/拆卸地设置。 在供纸盒30中,供纸辊30a与位于多张层叠纸张的顶部处的记录纸张 P接触,并且以预定的定时通过使得供纸辊30a沿着在图1中的逆时针 方向转动将记录纸张P朝着供纸通道31供给。在供纸通道31的端部附近,设有一对定位辊32。 一旦从供纸盒 30供给的记录纸张P保持在那些辊子之间,则那对定位辊32停止转 动。然后,在保持在它们之间的记录纸张能够与在中间转印带16上的 四色调色剂图像同步时,那对定位辊32开始旋转,并且将记录纸张P 朝着二次转印辊隙供给。在受到二次转印电场和辊隙压力的影响的同时,在二次转印辊隙 中与记录纸张P紧密接触的中间转印带16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共同被 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与记录纸张P的白色结合,四色调色剂图 像变为全色调色剂图像。这样在表面上形成有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在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与二次转印辊20和中间转印带16弯曲 分离。然后通过转印后输送通道23将记录纸张P输送给将在后面描述 的定影装置34。在已经通过二次转印辊隙的中间转印带16上,附着有没有转印到 记录纸张P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与中间转印带16的表面接触的 带清洁装置21从带的表面清除转印残余调色剂。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6 的环圈中的清洁支撑辊22从环圈内部支持着通过带清洁装置21进行 的带清洁。定影装置34与包括未示出的加热源例如卣素灯的定影辊和在以预 定的压力与定影辊34a接触的同时转动的压辊34b —起形成定影辊 隙。送入到定影装置34的记录纸张P由定影辊隙如此保持,从而承载 着未定影调色剂图像的表面与定影辊34a紧密接触。通过受到热量和 压力的影响,使得在调色剂图像中的调色剂软化,由此使得全色图像 定影。从定影装置34排出的记录纸张P在通过定影后输送通道35之后 进入到在纸张排出通道36和反向前输送通道41之间的分叉位置。在 定影后输送通道35侧处,设有围绕着旋转轴42a旋转驱动的切换爪 42,并且靠近定影后输送通道35的端部的区域由于转动而关闭和打 开。在从定影装置34送出记录纸张P时,如图1所示,切换爪42停 止在用实线显示出的旋转位置处,由此将在定影后输送通道35的末端 附近的区域打开。因此,记录纸张P从定影后输送通道35进入到纸张 排出通道36,并且保持在一对排纸辊37之间。在设定单面打印模式时,保持在那对排纸辊37之间的记录纸张P 直接排出到机器外面。可以通过相对于由数字键盘等(未示出)形成的操 作单元进行的输入操作以及通过从个人计算机等(未示出)送出的控制信 号来设定单面打印模式。然后将记录纸张P层叠在位于外壳的上盖50 顶面处的叠放单元中。在设定双面打印模式时,在其顶部边缘侧通过保持在那对排纸辊 37之间而在纸张排出通道36中输送的记录纸张P的后缘通过定影后输 送通道35时,切换爪42转动到在图1中的虚线位置,并且将在定影 后输送通道35的末端附近的区域关闭。同时,从纸张排出通道36到 反向前输送通道41的通道通过切换爪42连接。几乎同时,那对排纸 辊37开始反向转动。然后记录纸张P在其后缘朝着前面的情况下输 送,并且进入到反向前输送通道41。图1为打印才几100的示意性前侧视图。打印才/U 100的正面沿着与 纸面基本上垂直的方向位于近側,并且后表面位于远侧。打印机100 的右表面位于在图1中的右側,并且左表面位于左侧。打印机100的 右端为能够通过围绕着旋转轴40a转动而相对于外壳主体打开和关闭 的反向单元40。在那对排纸辊47反向转动时,记录纸张P进入到反向 单元40的反向前输送通道41,并且垂直向下输送。记录纸张P在通过 一对反向输送辊43的辊子之后进入到呈半圆形弯曲的反向输送通道 44。记录纸张P的顶面和底面翻转,同时沿着该弯曲部分输送,并且 从上方垂直向下的行进方向也反转,从而记录纸张P从下方垂直向上 输送。在通过供纸通道31之后,记录纸张P重新进入到二次转印辊 隙。同样也将全色图像共同二次转印到记录纸张P的另一面上。记录 纸张P在顺序通过转印后输送通道33、定影装置34、定影后输送通道 35、纸张排出通道36和那对排纸辊37之后排出到机器外面。反向单元40包括外盖45和振动体46。更具体地说,反向单元40 的外盖45按照围绕着设在打印机主体的外壳中的旋转轴40a转动的方 式受到支撑。随着这个转动,外盖45与包括在其中的振动体46 —起 相对于外壳打开和关闭。如在图1中的虚线所示一样,在外壳45与在 其中的振动体46 —起打开时,所有形成在反向单元40和打印机主体 之间的供纸通道31、 二次转印辊隙、转印后输送通道33、定影辊隙、 定影后输送通道35和排纸通道36垂直分成两半并且向外暴露出。因 此,能够很容易从中去除卡在供纸通道31、 二次转印辊隙、转印后输 送通道33、定影辊隙、定影后输送通道35和排纸通道36内的纸张。在外盖45打开期间,振动体46按照围绕着包括在外盖45中的振 动轴(未示出)转动的方式由外盖45支撑。随着这个转动,在振动体46 相对于外盖45打开时,反向前输送通道41和反向输送通道44垂直分 成两半并且向外暴露出。因此,很容易从中去除卡在反向前输送通道
41和反向输送通道44中的纸张。如由在图1中的箭头所示一样,打印机100的外壳的上盖50围绕 着旋转轴51可转动地受到支撑,并且通过沿着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 转动而相对于外壳打开。外壳的上开口向外大大暴露出。因此,使得 光学写入单元70暴露出。现在将对打印机100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回过来参照图1,即使在外壳的上盖50打开的情况下,因为四个 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紧接着设置在位于最上面位置处的光学 写入单元70下方,所以不能从上方看到四个处理单元1Y、 1M、 1C和 1K。因为光学写入单元70阻挡,所以不能从通过将上盖50打开而浮 现出的上开口对这些处理单元进行维护。因此,在该打印机100中,光学写入单元70保持在保持框架130 中,并且必要时保持框架与光学写入单元70 —起从位于四个处理单元 1Y、 1M、 1C和1K正上方的操作位置回撤,由此使得处理单元暴露 出。图3为处于操作位置中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透视图。图4为处于 回撤位置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透视图。图5A和5B为在后側板周 围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如图3和4所示,支撑着各个单元的主体框架设置在打印机100 的外壳中。主体框架包括作为第一支撑板的左側板80、作为第二支撑 板的右侧板90、未示出的前侧板、梁板110和作为垂直板的后侧板 120。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通过后侧板120连接,以便按照竖立的方 式设置,同时彼此面对并且之间具有预定间距。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 通过设置在它们之间的梁板110连接。虽然未示出,但是左侧板80支 撑着作为用于驱动感光体的驱动源的感光体驱动马达、用来将感光体 驱动马达的驱动力传递给感光体的传动装置等。左侧板80、右侧板卯和梁板110可以为整体由树脂形成的整体结 构。由于一体形成所以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在彼此以预定间距面对的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之间,在未示出 的转印单元中具有用于设置四个处理单元、作为潜像写入单元的光学 写入单元70、作为支架的保持框架130等的空间。 在左側^反80的上端部分,形成有具有预定深度的左側光学对准沟 槽81。在右侧板90的上端部分处,形成有凹入预定深度的右側光学对 准沟槽91。右侧板90的右侧光学对准沟槽91包括片簧94。右侧成^f象支撑单元93在面对着左侧板80的表面处向右侧板卯伸 出。右侧成像支撑单元93与右侧板90的主体形成为一体,并且主体 和右侧成像支撑单元93两者都由树脂制成。从上端延伸至下端的四个 右側成像对准沟槽93Y、 93M、 93C和93Y形成在右侧成像支撑单元 93中。虽然未在图4中显示出,但是在面对着右侧板90的表面处包括 类似的四个左侧成像对准沟槽的左侧成像支撑单元形成在主体框架的 左側板80上。四个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的未示出的感光体2Y、 2M、 2C 和2K包括作为圓柱体的鼓单元以及作为分别从沿着鼓单元的轴线方向 从两个端面伸出的轴的左鼓轴和右鼓轴。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 使得左鼓轴和右鼓轴穿过设在外壳中的未示出轴孔伸出到外壳外面。 在将每个处理单元的左鼓轴接合在位于主体框架的左侧板80的左侧成 像支撑单元中的左侧成像对准沟槽(未示出)中的同时,右鼓轴接合在位 于主体框架的右侧板90的右侧成像支撑单元中的右侧成像对准沟槽 93Y、 93M、 93C和93K中。通过这些接合,每个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沿着前后方向对准。因为左鼓轴与左側成像对准沟槽的底面 接触并且右鼓轴与右侧成像对准沟槽93Y、 93M、 93C和93K的底面 接触,所以这些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由左侧寿反80和右侧板90 支撑,并且沿着垂直方向对准。四个片簧95Y、 95M、 95C和95K设在右侧成像支撑单元93上(在 图4中只是显示出片簧95Y) 通过使用片簧95Y、 95M、 95C和95K 中的每一个,通过使得相应的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压在左侧 成像支撑单元上使得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的每一个沿着左右 方向对准。光学写入单元70包括具有光学系统的外壳71,该光学系统包括多 面镜马达、多面镜、反射镜、透镜等,并且外壳71保持在保持框架 130中。保持框架130包括左保持板72、右保持板73、前连接杆74和拉 伸盘簧75。在保持框架130的左保持板72和右保持板73的前端部分附近的 区域通过前连接杆74连接,从而左保持板72和右保持板73彼此沿着 打印机100的前后方向以预定的间距面对。左保持板72和右保持板73 可转动地装配在旋转轴51上。在保持框架130的左保持板72和右保 持板73的下表面处,其上固定有与处理单元对应的四个盘簧,但是没 有显示出。在保持框架130处于操作位置处时,每个盘簧与相应的处 理单元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向下推压每个处理单元。左侧对准轴71a从光学写入单元70的外壳71的左侧表面伸出。 右侧对准轴71c从外壳71的右侧表面伸出。旋转轴接合单元71e设在 外壳71的后壁沿着这些侧板彼此相对的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央处。如 图5A和5B所示,旋转轴接合单元71e包括U形凹口部分。如此设定 凹口部分的沿着垂直方向的距离A和沿着水平方向的距离B,从而在 光学写入单元70处于操作位置处(参见图5B)时,旋转轴51和接合单 元71e不会相互接触。另一方面,如图5A所示,在光学写入单元70 从操作位置运动到回撤位置时,接合单元71e与旋转轴51接合。因 此,光学写入单元70由旋转轴51支撑在回撤位置处。在接合单元71e的下表面处设有支撑突出部71b,并且如图5B所 示,该支撑突出部71b在操作位置处与后侧板120的上表面接触。如图3所示,拉伸盘簧75的一个端部固定在用来连接左保持板72 和右保持板73的前连接杆74的沿着纵向方向的中央部分处。拉伸盘 簧的另一个端部固定在外壳71的前表面上。因此,从打印机100的后 側将在左保持板72和右保持板73之间的光学写入单元70向前拉。左保持板72包括开口 72a,并且从外壳71的左侧表面伸出的左侧 对准轴71a穿过开口 72a。右保持板73包括开口 73a,并且从外壳71 的右侧表面伸出的右侧对准轴71c从中穿过。通过让光学写入单元70的外壳71的每个对准轴71a和71c穿过在 保持框架130的左保持板72和右保持板73中的开口同时允许在其中 具有一定自由度,从而将光学写入单元70保持在保持框架130中。左 保持板72的开口 72a和右保持板73的开口 73a呈椭圆形打开,这是 因为设在保持板72和73上的U形凹口部分的端部由凹口端部封闭构
件封闭。凹口端部封闭构件拧入到保持板72和73的每一个上,升且 可以通过拧开从保持板中拆除。可以通过从保持板72和73中拆除凹 口端部封闭构件,从而将光学写入单元70设置在左保持板72和右保 持板73之间,由此将开口形成为U形凹口部分。在将光学写入单元 70的每个对准轴插入到保持板72和73的U形凹口部分中之后,通过 将凹口端部封闭构件装配在其中来封闭每个凹口。这样,将光学写入单元70保持在保持框架130中。在将保持在保持框架130中的光学写入单元70设置在打印机100 中之前,横跨作为支撑体的主体框架的右側板90和左侧板80设置的 在图3中所示的旋转轴51还不存在。在该状态中,用来保持光学写入 单元70的保持框架130放在作为第一支撑板的右侧板90和作为第二 支撑板的左侧板80之间。这时,光学写入单元70的外壳71的左側对 准轴71a插入到左侧板80的左侧光学对准沟槽81中。外壳71的右侧 对准轴71c插入到右侧板80的右侧光学对准沟槽91中。如图5B所 示,使得支撑突出部71b与后侧板120的上表面接触。在这样将光学写入单元70放入在右側板90和左侧板80之间之 后,将旋转轴51插入在其中。更具体地说,旋转轴51插入在设在左 侧板80中的孔(未示出)、设在保持板130的左保持板72中的孔(未示 出)、在上盖50中的孔(未示出)、设在右保持板73中的孔(未示出)以及 设在右側板90中的孔(未示出)中。旋转轴51的左端部分通过法兰、E 环(E-ring)、插销等固定在左側板80上,并且右端部分固定在右侧板 90上。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的外壳71的对准轴71a和71c与相应光学对 准沟槽81和91的底面接触,并且使得设在外壳71的接合单元71e上 的支撑突出部71b与右侧板120的上表面接触。因此,光学写入单元 70支撑在设备主体的左侧板80(第一支撑板)、右側板90(第二支撑板) 和后侧板120(垂直板)的三个位置处,并且也沿着垂直方向对准。通过利用^i伸盘簧75将光学写入单元70向前拉并且使得每个对 准轴71a和71c压在光学对准沟槽81和91的前内壁上,从而使得光 学写入单元70沿着前后对准。换句话说,在当前实施方案中,用来使 光学写入单元70沿着相对于后侧板120(垂直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前后方向)对准的第一对准单元包括外壳71的对准轴71a和71c的每一 个、光学对准沟槽81和91的前内壁以及拉伸盘簧75。通过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向左侧板的支撑感光体的一侧运动,从 而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沿着左右方向对准。这是通过利用片簧94将 外壳71的右侧对准轴71c朝着左側板80该侧推压并且使得光学写入 单元70压在左保持板72上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在当前实施方案 中,用来使得光学写入单元沿着相对于左侧板80(第一支撑板)或右侧 板90(第二支撑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对准的第二对准单元包 括外壳71的右侧对准轴71c、片簧94和保持框架130的左保持板 72。设置在左侧板80和右側板90之间的保持框架130可以围绕着橫 跨左側板80(第一支撑板)和右側板90(第二支撑板)设置的旋转轴51与 光学写入单元70 —起滑动并且转动。更具体地说,光学写入单元70 的外壳71的每个对准轴71a和71c形成为小于相应光学对准沟槽81 和91的宽度,由此在沟槽内沿着沟槽宽度方向运动。但是,在如图3 所示将光学写入单元70设置在操作位置处时,由于拉伸盘簧75的拉 伸,每个对准轴71a和71c通过被向打印机100前面拉而压在光学对 准沟槽的前内壁上。在保持框架130围绕着旋转轴51从在图3中的状 态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外壳71的对准轴71a和71c在沟槽内从下 方分别向上垂直运动,同时使得相应的光学对准沟槽81和91的前内 壁滑动。最终,对准轴71a和71c从沟槽中运动出。如图4所示,在 保持框架130保持着光学写入单元70并且回撤到位于大约11点位置 处的回撤位置的过程中,如图5A所示,光学写入单元70由于光学写 入单元70的自重克服拉伸盘簧的拉伸而下降,并且外壳71的接合单 元71e的凹口部分与旋转轴51接合。因此,可以防止光学写入单元70 在转动的同时在保持框架中摆动。在光学写入单元70与保持框架130 一起回:^欽到如图4所示的回撤位置时,光学写入单元70通过未示出的 接合机构与之接合。因此,紧挨着设在光学写入单元70下方的四个处 理单元1Y、 1M、 1C和1K暴露出。如图4所示,通过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回撤到回撤位置并且使得 每种颜色的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大大暴露出,从而能够很容
易将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安装在其上并且从中拆除。当在显 影装置中的调色剂用完时,用新的处理单元来更换这些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在打印机100中,光学写入单元70支撑在三个位置处。因此,可 以只是通过进行六个位置的对准来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沿着垂直方向 精确对准。这些位置为光学对准沟槽81和91的底面、后侧板的上表 面、光学写入单元70的对准轴71a和71c以及支撑突出部71b。因 此,与支撑在四个位置处的光学写入单元相比,减少了支撑位置数 量,由此减少了用于进行精确对准的位置。因此,可以用低成本制造 出该i殳备。通过用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来支撑光学写入单元70,从而可以 进行光学写入单元70沿着围绕着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虚拟轴线的旋转 方向的对准。通过用后侧板120支撑着光学写入单元70,从而能够进 行光学写入单元70围绕着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虛拟轴线沿着旋转方向 对准。在打印机100中,在光学写入单元70处于操作位置时,将接合单 元71e的凹口部分设定为不会与旋转轴51接触。因此,即使在用户在 正在形成图像期间碰到上盖50并且使得旋转轴51弯曲并且振动的情 况下,旋转轴的振动也不会直接传递给光学写入单元70。因此,可以 防止光学写入单元70振动,由此防止写入位置偏移。因此,可以防止 出现异常图像例如色移和条带。如图5A和5B所示,旋转轴51如此设置,从而沿着垂直方向的一 部分伸出形状在后侧板120(垂直板)上方与后側板120 (垂直板)重 叠。因此,支撑突出部71b和接合单元71e可以彼此靠近设置。例 如,在光学写入单元70受到倾斜支撑时,与接合单元71e和支撑突出 部71b之间的距离较近的布置相比,如果在接合单元71e和支撑突出 部71b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分开,接合单元71e沿着垂直方向的位移增 大。因此,如果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沿着垂直方向的距离A较 小,则接合单元71e和旋转轴51在操作位置处相互接触。因此,旋转 轴51的振动直接传递给光学写入单元70。如果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 分沿着垂直方向的距离A增大,则光学写入单元70在从操作位置转动
到回撤位置的同时在保持框架中摆动。如果在支撑突出部71b和接合单元71e之间的距离较近,则在光 学写入单元70受到倾斜支撑时,可以减小接合单元71e沿着垂直方向 的位移。因此,即使在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沿着垂直方向的距离 A较小,也可以防止旋转轴51和接合单元71e在#:作位置处相互接 触。因此,可以将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沿着垂直方向的距离A设 定在光学写入单元70在从操作位置向回撤位置转动期间不会在保持框 架中摆动的范围内。通过将旋转轴51设置成沿着垂直方向的一部分伸 出形状在后側板120(垂直板)上方与后側板120重叠,从而可以将支撑 突出部71b和接合单元le彼此靠近设置。因此,即使在光学写入单元 70受到倾斜支撑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旋转轴51和接合单元71e在操 作位置处相互接触。在打印机100中,左侧板80如此形成,使得感光体2Y、 2M、 2C 和2K的左鼓轴相对于打印机100的未示出的其相应左侧成像对准沟槽 朝着光学写入单元70的操作位置可滑动并且可运动地接合,并且通过 从左侧成像对准沟槽的上端部分中将可滑动地朝着操作位置运动了预 定距离的左鼓轴拆除,从而解除了于左鼓轴的接合。右侧板90如此形 成,从而感光体2Y、 2M、 2C和2K的右鼓轴相对于打印机100的其 相应的右側成像对准沟槽93Y、 93M、 93C和93K朝着光学写入单元 70的操作位置可滑动并且可运动地接合,并且通过从右側成像对准沟 槽93Y、 93M、 93C和93K的上端部中将可滑动地朝着操作位置运动 了预定距离的右鼓轴拆除,从而解除了与右鼓轴的接合。在这种结构 中,通过使得感光体2Y、 2M、 2C和2K可滑动地朝着在那里使得成 为障碍的光学写入单元70旋转运动并且拆除的操作位置运动,或者通 过其沿着反向方向的可滑动运动,从而4艮容易相对于左侧板80和右側 板卯安装和拆除感光体2Y、 2M、 2C和2K。在打印机100中,光学写入单元70为能够用作用来相对于四个感 光体2Y、 2M、 2C和2K写入潜像的一个单元的光学写入单元。通过 这种结构,与在设置专门光学写入装置来在感光体2Y、 2M、 2C和2K 中光学写入图像的情况不同,可以通过使得一个单元对准,来确定相 对于每个感光体2Y、 2M、 2C和2K的光学写入位置。因此,可以进
一步简化光学写入单元的对准操作和设定操作,由此改善了可维护 性。这样,通过围绕横跨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设置的旋转轴51转 动,光学写入单元70在与四个处理单元1Y、 1M、 1C和1K相对的操 作位置和不与其相对的撤回位置之间移动。通过这种结构,通过将滑 动位置与光学写入单元70的旋转轴51固定在相对于左侧板80和右侧 板90的相同位置处,光学写入单元70在操作位置和撤回位置之间移 动。于是,与光学写入单元可滑动移动的情形相比,可以容易地对准 光学写入单元70。图6A和6B是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打印机99的特征部分的示 意图。如图6A所示,在打印机99中,弹性构件77ci殳置在结合单元71e 的凹口部分。如图6B所示,弹性构件77a、 77b也i殳置在与对准轴71a 和71c的保持板72和73相对的位置处。这样,通过设置弹性构件77a、 77b和77c,从而可以吸收在将接 合单元71e压在旋转轴51上时或者在将对准轴71a和71c压在保持板 72和73的开口 72a和73a的后壁上时的沖击。该沖击是因为光学写入 单元70在从操作位置向回撤位置运动的同时由于光学写入单元70的 自重向后侧板的一侧运动而引起的。因此,可以减緩对光学写入单元 70的沖击,由此防止了光学写入单元70的断裂。图7为在根据本发明第二变型的打印机98中的光学写入单元70 的特征部分的示意图。在支撑突出部71b和外壳71 —体形成时,例如可以通过刮除来调 节较高的支撑突出部71b的高度。但是,在支撑突出部71b的高度较 低时,不能调节该高度。在如图7所示的打印机98中,光学写入单元70的支撑突出部71b 和外壳71单独形成。通过这样单独形成支撑突出部71b,从而即使在 支撑突出部71b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够很容易调节该高度。例如,可 以通过在它们之间夹置片状材料来固定支撑突出部71b和外壳71。因 此,与一体形成的支撑突出部71b和外壳71相比,可以提高生产率。支撑突出部71b优选由与外壳71不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尤其优选
的是通过可滑动材料来形成支撑突出部71b。外壳71采用玻璃纤维加 强树脂来提高刚度。在使用片簧94和拉伸盘簧75来使得光学写入单 元70对准时,通过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从回撤位置向操作位置转 动,从而支撑突出部71b在后侧板120上滑动。这时,如果支撑突出 部71b由与外壳71相同的玻璃纤维加强树脂制成的话,则后侧板120 会被支撑突出部71b的玻璃纤维摩擦并刮坏。因此,在支撑突出部71b 和后侧板120之间的邻接位置会受损并且凹入,由此降低了对准精 度。如果支撑突出部71b由与外壳71不同的材料形成,则可以防止后 侧板120磨损,由此防止了对准精度变差。尤其是,如果支撑突出部 71b由可滑动材料制成,则支撑突出部71b可以在后侧板120的上表面 上平滑运动,由此进一步防止了后侧板120磨损。图8为根据本发明第三变型的打印机97的特征部分的示意图。 如图8所示,在打印机97中,在与左侧板80的与右侧板90相对 的表面处设有左侧对准凸起84。在右侧板90的与左侧板80相对的表 面处设有右侧对准凸起115。通过将左侧对准凸起84装配到后側板 120的左侧对准孔101中并且将右侧对准凸起115装配到后侧板120的 右侧对准孔102中,从而将左侧板80和右側板卯安装在后侧板CO 上。左侧对准凸起84和右侧对准凸起115设在距安装表面高度相同的 位置处。图9为在从打印机97的右侧(在图9中的左侧)施加外力时打印机 97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施加外力时,右侧板90沿着在图9中的顺时针方 向围绕着与右侧板120装配的装配部分转动。右侧板90和左側板80 可以通过柠入在其上与梁板110装配在一起,或者右側板卯、左側板 80和梁板110可以由树脂一体形成。因此,在右侧板90转动时,左侧 板80也绕着与后侧板120的装配部分转动。这时,在左侧板80和后 侧板120之间的装配部分的安装表面的高度与在右侧板卯和后侧板 120之间的装配部分的安装表面的高度相同。因此,左侧板80沿着在 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以与右侧板90相同的角度围绕着装配部分转动。 这样,因为左側板80与右侧板90 —起沿着相同的方向并且以相同的 角度转动,所以可以保持在旋转轴51和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之间
的平行关系。因为可以保持在旋转轴51和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之 间的平行关系,所以与旋转轴51相对于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倾斜 的布置相比,可以防止接合单元71e在操作位置处与旋转轴51接触。 因此,可以将在旋转轴51和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之间沿着垂直方 向的间隙设定为较窄,由此防止了在光学写入单元70正在转动期间光 学写入单元70在保持框架中摆动。如图9所示,在右侧板90和左侧板80倾斜时,旋转轴51相对于 接合单元71e相对向下运动。但是,因为旋转轴51平行于接合单元 71e的作为旋转轴接合位置的凹口部分装配,所以即使在旋转轴51相 对于接合单元71e相对向下运动的情况下,与旋转轴51倾斜装配在其 上相比,旋转轴51也不容易与接合单元71e接触。因此,与旋转轴51 相对于接合单元71e的旋转轴51倾斜装配相比,可以将旋转轴51和 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之间沿着垂直方向的间隙设定为较窄。在该打印机97中,旋转轴51横跨左側板80和右侧板90布置, 并且旋转轴51由左侧板80和右側板90支撑。但是,旋转轴51可以 由后侧板120支撑。通过用后侧板120支撑旋转轴51,如图9所示, 即使在左侧板80和右侧板卯倾斜的情况下,在接合单元71e的凹口 部分和旋转轴51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会改变。因此,可以将在旋转轴 51和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之间沿着垂直方向的间隙设定为更窄。例如,在安装表面不平并且右侧板卯或左侧板80的位置下降 时,后侧板120、旋转轴51和光学写入单元70以相同的角度倾斜,由 此保持在旋转轴51和接合单元71e之间的平行关系。图10为根据当前实施方案的第四变型的打印机96的特征部分的 示意图。如图IO所示,在打印机96中,作为用来控制光学写入单元70的 控制装置的控制器103设置在后側板120的外侧表面上。通过将金属 板形成为箱形从而提高了第四实施方案的后侧板120的刚度,由此防 止了从控制器103发出电磁噪声。控制器103和光学写入单元70通过 线束104电连接。这样,通过将控制器103设置在后侧板120上,从而无需用来容 纳控制器103的容纳壳体,由此减少了零部件数量。
线束夹105可转动地装配在旋转轴51上,并且在旋转轴51和光 学写入单元70之间的线束104通过线束夹105的夹紧单元105a固 定。如图10所示,在光学写入单元70处于操作位置处时,线束104 通过拉紧来连接光学写入单元70和控制器103。但是,在光学写入单 元70处于回撤位置时,线束104变松。因此,在光学写入单元70在 线束104变松的状态中向搡作位置转动并且运动时,线束104会卡在 设备中的构件上,由此将光学写入单元70朝着后侧板102侧拉。在光 学写入单元70受到线束104拉动时,接合单元71e可以在操作位置处 与旋转轴51接触。但是,在打印4几96中,在旋转轴51和光学写入单元70之间的线 束104由线束夹105固定。因此,在处于旋转位置处的期间,至少在 夹紧单元105a和光学写入单元70之间的线束104不会变松。因此, 即使在光学写入单元70从回撤位置转动到操作位置,它们之间的线束 104也不会卡在设备中的其它构件上。因此,线束104不会将光学写入 单元70向后側板一侧拉。在夹紧单元105a和控制器103之间的线束 104在处于回撤位置期间变松。即使在光学写入单元70向操作位置转 动期间线束104卡在其它构件上,线束104的拉力也会由夹紧单元 105a挡住,因此不会到达光学写入单元70。因此,可以防止光学写入 单元70在搡作位置处被向后侧一板拉动,并且防止接合单元71e与旋 转轴51 4妻触。根据当前实施方案作为成像设备的打印机96至100包括感光体 2、光学写入单元70和保持框架130。感光体2为承载潜像的潜像载 体。光学写入单元70为在感光体上写入潜像的潜像写入单元。保持框 架130为能够在操作位置和回撤位置之间围绕设在设备主体中的旋转 轴51转动的支架,在所述搡作位置,光学写入单元70进行写入操作 以在感光体表面上写入潜像,而在所述回撤位置,光学写入单元70没 有进行写入操作。在保持框架130处于操作位置时,光学写入单元70 相对于设备主体支撑在三个位置处,并且光学写入单元70和旋转轴51 没有相互接触。通过这样构成,与支撑在四个位置处的光学写入单元70相比,可 以减少用于进行精确对准的位置,由此以较 <氐成本制造出该打印机。
因为接合单元在操作位置处没有与旋转轴51接触,所以可以防止旋转 轴51的振动直接传递给光学写入单元70。因此,可以防止由振动引起 的异常图像,例如色移和条带。在保持框架130处于操作位置时,光学写入单元70由左侧板80、 右側板90和后侧板120支撑。左側板80为支撑着设备主体的感光体2 的一个端部的第一支撑板。右侧板卯为支撑着感光体2的另一个端部 的第二支撑板。后侧板120为与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垂直的垂直 板。通过用右側板90和左侧板80支撑光学写入单元70,从而可以沿 着旋转方向围绕着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虚拟轴线进行对准。通过用后 侧板120支撑着光学写入单元70,从而可以沿着旋转方向围绕着沿着 左右方向延伸的虛拟轴线进行对准。因此,可以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 沿着垂直方向精确对准。用来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的左侧板80或右侧板卯沿着平行方向 对准的第一对准单元i殳在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上。因此,可以4吏得 光学写入单元70沿着相对于后侧板120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前后方向) 对准。通过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靠近左側板80或右侧板90运动,从而 提供了用来使得在操作位置处的光学写入单元70沿着与左侧板80或 右侧板90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对准的第二对准单元。因此,可以使得光 学写入单元沿着相对于左侧板80或右侧板90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左右 方向)对准。具体地说,优选如此构成第二对准单元,从而通过使得光学写入 单元70靠近左側板80移动来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对准。左側板80板。包括感光体2的处理单元通过向用来支撑感光体马达的左侧板 80(支撑板)一侧运动而对准,以便不会与驱动齿轮脱开。因此,通过使 得光学写入单元70沿着处理单元正在靠近运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靠近 用来支撑感光体马达的左侧板80运动来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对准, 从而可以消除在感光体和光学写入单元70沿着相对于左側板80或右 侧板90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左右方向)之间的偏移。至少在回撤位置处设有与旋转轴51接合的接合单元71e。旋转轴
51如此设置,从而后側板120的上部和沿着垂直方向的一部分伸出形 状与后側板120重叠。通过这样构成,从而在光学写入单元70受到倾 斜支撑时,接合单元71e和支撑突出部71b能够彼此靠近设置,由此 防止接合单元71e沿着垂直方向的位置波动。因此,即使在接合单元 71e的凹口部分和旋转轴51之间的距离较小的情况下,在光学写入单 元受到倾斜支撑时,也可以防止接合单元71e和旋转轴51在操作位置 处相互接触。因此,可以至少防止光学写入单元在光学写入单元70处 于回撤位置处时在保持框架中摆动。对于打印机99,可以减緩在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在正在从操: 作位置向旋转位置转动期间压在旋转轴51上时的沖击。这是通过在作 为旋转轴51的接合单元邻接位置或接合单元71e的旋转轴邻接位置的 凹口部分中设置弹性构件77c来实现的。因此,可以防止光学写入单 元70断裂。对于打印机98,由后側板120支撑的光学写入单元70的作为支撑 单元的支撑突出部71b由与光学写入单元70的外壳不同的部件形成。 因此,与一体形成的支撑突出部71b和外壳71相比,可以很容易调节 支撑突出部71b的高度。与支撑突出部71b和外壳71 —体形成相比,还可以提高生产率。还可以防止在支撑突出部71b在后侧板120上滑动时后侧板120 被支撑突出部71b磨损。这是通过用与光学写入单元70的外壳71不 同的材料形成支撑突出部71b来实现的。因此,可以防止因为用来支 撑后侧板120的支撑突出部71b的部分凹入而引起的对准精度降低。具体地说,通过用可滑动材料形成支撑突出部71b,支撑突出部 71b可以很好地在后侧板120上滑动,由此防止了后侧板120磨损。因 此,可以防止对准精度下降。在该打印机96的情况中,容纳着用来控制光学写入单元70的控 制器103即控制单元的容纳单元设在后侧板120上。因此,可以消除 用来容纳控制器103的容纳外壳,由此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通过将用来使得光学写入单元70和控制器103电连接的一部分线 束104固定在可转动地固定在旋转轴51上的作为线束保持构件的线束 夹105上,从而可以限制在回撤位置处在线束夹105和光学写入单元
70之间的线束104变松。因此,可以防止在光学写入单元70从回撤位 置向操作位置转动时因为线束104卡在设备中的其它部件上而引起的 光学写入单元70被向后側板拉动。因此,可以防止光学写入单元70 在操作位置处与旋转轴51接触。在打印机97的情况中,在左侧板80和右側板90的每个位置处设 有用来装配在后侧板120上的右侧和左侧对准凸起115和114。左侧板 80的左侧对准凸起114离安装表面的高度和右側板90的右侧对准凸起 115离安装表面的高度是相同的。因此,在从打印机的左右方向施加外 力时,右侧板90和左侧板80可以以相同的角度沿着相同的方向转 动。因此,能够保持在旋转轴51和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之间的平 行关系。因此,与旋转轴51相对于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倾斜的布 置相比,在旋转轴51和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之间的间隙可以变 窄。因此,可以防止光学写入单元70在正在转动期间在保持框架中摆 动。旋转轴51与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即旋转轴接合位置平行地横 跨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布置。因此,在右侧板90和左側板80倾斜 时,即使在旋转轴51的位置相对于接合单元71e向下波动的情况下, 与旋转轴51相对于接合单元71e的凹口部分倾斜受到支撑相比,可以 防止旋转轴51与接合单元71e接触。因此,与旋转轴51相对于接合 单元71e的凹口部分倾斜受到支撑相比,可以使得在旋转轴51和接合 单元71e的凹口部分之间的间隙变窄。还可以防止光学写入单元70在 正在转动期间在保持框架中摆动。通过用树脂将左侧板80和右侧板90 —体形成为整体结构,从而 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在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发明中,在支架处于操作位置处时,潜像 写入单元相对于设备主体支撑在三个位置处。因此,只需在三个位置 处沿着垂直方向对潜像写入单元进行精确对准,由此与光学写入单元 70支撑在四个位置处的布置相比降低了制造成本。在支架处于操作位置处时,潜像写入单元不会与旋转轴接触。因 此,即使在旋转轴由于干扰而振动的情况下,在支架处于操作位置 时,与潜像写入单元和旋转轴相互接触的结构相比,振动不会直接传 递给潜像写入单元。因此,在支架处于操作位置处时,与潜像写入单 元和旋转轴相互接触的结构相比,可以防止由干扰引起的潜像写入单 元振动。虽然已经针对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清楚完整的说明,但 是所附权利要求并没有因此受到限制,而是应该解释为涵盖落入在其 中所给出的基本教导内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 所有替换结构。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本申请要求2007年9月25日提交的日本在先文献2007-246938的 优先权,该文献的全文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权利要求
1.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潜像载体,该潜像载体用来承载潜像;潜像写入单元,该潜像写入单元进行写入操作以在潜像载体上写入潜像;以及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保持所述潜像写入单元,所述保持机构可以围绕着设在设备主体中的旋转轴在操作位置和回撤位置之间转动,所述操作位置为其中潜像写入单元进行写入操作的位置,并且所述回撤位置为其中潜像写入单元不进行写入操作的位置,其中所述保持机构在处于操作位置处时如此保持着潜像写入单元,使得所述潜像写入单元相对于设备主体支撑在三个位置处,并且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和所述旋转轴不相互接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设备主体包括第一支撑 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该第三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 基本上垂直并且连接着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并且在所述保持机构处于操作位置处时,第 一 支撑板支撑着潜像载体的第 一部分,并且第二支撑板支撑着潜像载体的第二部分。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第一对准单元,该第一对准 单元使得潜像写入单元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沿着与第三支撑板基 本上垂直的方向对准。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第二对准单元,该第二对准 在保持机构处于操作位置处时通过使得潜像写入单元朝着运动支撑板运动 来使得潜像写入单元沿着与该运动支撑板基本上垂直的方向对准,所述运 动支撑板为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中的一个。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驱动源支撑板支撑着用来转动 和驱动潜像载体的驱动源,并且所述第二对准单元通过使得潜像写入单元 朝着驱动源支撑板运动来使得潜像写入单元对准,所述驱动源支撑板为第 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中的一个。
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包括接合单元,该接合单元在保持机构处于回撤位 置时与旋转轴接合,并且所述旋转轴设置成第三支撑板的一部分和沿着垂直方向的一部分伸出 形状与第三支撑板重叠。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在旋转轴与接合单元接合的 接合位置处安装在旋转轴和接合单元中的任一个上的弹性构件。
8.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包括由第三 支撑板支撑并且由与潜像写入单元的外壳不同的部件形成的支撑单元。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潜像写入单元包括由第三 支撑板支撑并且由与潜像写入单元的外壳不同的材料形成的支撑单元。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支撑单元由可滑动材料 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容纳用来控制潜像写入单 元的控制单元的容纳单元,其中所述容纳单元与第三支撑板连接。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可转动地装配在旋转轴上 的线束保持构件,其中所述线束保持构件保持着电连接潜像写入单元和控制单元的线束的一部分。
1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通过第一突 出构件与第三支撑板连接,并且第二支撑板通过第二突出构件与第三支撑板连接,并且所述第一突出构件和第二突出构件具有相同的突出高度。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所述保持机构处于回撤位 置时,所述旋转轴与该旋转轴和潜像写入单元的要与旋转轴接合的接合单 元的接合的位置平行地横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布置。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 支撑板为由树脂形成的整体结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它包括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如此保持光学写入单元,使得在操作位置处潜像写入单元相对于设备主体支撑在三个位置处,并且潜像写入单元和旋转轴没有相互接触。
文档编号G03G15/01GK101398651SQ200810165849
公开日2009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9月25日
发明者出原良, 古市佑介, 喜多信彦, 多田薰, 小沼精, 萩原元太, 近藤和芳 申请人:株式会社理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