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和线圈卷绕方法

文档序号:2810467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镜驱动装置和线圈卷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透镜沿光轴方向变位来使被拍物成像的透镜驱动装 置和线圈巻绕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装设有摄像头(camera)的带摄像头手机的普及,使用这种 手机来拍摄各种被拍物的机会在增加。例如,有时对朋友或风景等从摄像头的 透镜离开一定距离的被拍物进行拍摄(通常拍摄)或者对公共汽车的时刻表或 花瓣等与摄像头的透镜接近的位置上的被拍物进行拍摄(低倍拍摄)。
低倍拍摄(macro shooting)时,摄像头的透镜位置需位于比通常拍摄时 的透镜位置稍靠近被拍物侧的位置上。因此,这种拍摄透镜系统包括驱动透镜 沿光轴方向变位的驱动机构,可通过开关的切换来驱动该驱动机构,使透镜沿 着光轴方向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
在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移动透镜体、使移动透镜体沿 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支撑移动透镜体以使其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固定 体、以及限制移动透镜体移动的限制装置(板簧)。驱动机构具有磁体和线圈。 在这种结构中,对线圈供给电流来产生电磁力,另一方面,利用限制装置来产 生与电磁力相对的限制力,通过调整两者的大小,可使移动透镜体停止在期望 的位置上。
在此,上述限制装置(板簧)还作为与安装透镜驱动装置的外部设备(例 如带摄像头手机)之间的电气触点起作用。 一般而言,作为电气触点起作用的 限制装置位于透镜驱动装置的下端(存在摄像元件的一侧)。在线圈被上下分 成两段的构造中,例如首先巻绕下段的线圈,然后再巻绕上段的线圈。在下段 的巻绕起始部分,由于在先巻绕的线的上面巻绕后巻绕的线,因此很难想象该巻绕起始部分会松开。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特开2007-94364号公报
然而,在上段的巻绕结束部分,与下段的巻绕起始部分不同,没有束缚线 的部件,因此该巻绕结束部分容易松开。
艮p,在线圈被上下分成两段的构造中,为了从下段的线圈连接到上段的线
圈,下段的线圈朝着移动透镜体(移动体)的径向外侧巻绕奇数段。若为使上 下段一起产生大致相同的电磁力而将上下段均巻绕相同段数,则上段线圈的巻 绕结束部分会在与巻绕起始部分相反的一侧结束(移动透镜体的上端附近), 因此,若在使用粘结剂等将线圈的巻绕结束部分临时固定后将其朝移动透镜体 的下方拉,则巻绕结束部分容易松开。而若先从上段进行巻绕,则相反,巻绕 起始部分变得容易松开。这种问题在线圈未被上下分成两段的构造中也会产 生。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线圈线松开的透镜驱动 装置和线圈巻绕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保持透镜并可沿光轴方 向移动的移动体、借助弹簧部件来支撑所述移动体的支撑体、以及具有线圈并 沿光轴方向驱动所述移动体的磁力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包括 供线圈进行巻绕的线圈巻绕部、限制该线圈巻绕部在光轴方向上的范围的一个 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以及在所述一个端部上形成并用于转换所述线圈的绕线方 向的转换部,所述弹簧部件配置在所述另一个端部的附近,所述线圈的巻绕起 始端和巻绕结束端被电连接。
采用本发明,在具有移动体、支撑体和磁力驱动机构的透镜驱动装置中, 在移动体上设置有线圈巻绕部、限制线圈巻绕部在光轴方向上的范围的一个端 部和另一个端部、以及在所述一个端部上形成并转换线圈的绕线方向的转换 部。另外,使线圈的巻绕起始端和巻绕结束端电连接的弹簧部件配置在与形成 有所述转换部的端部不同的另一个端部附近。这样一来,在巻绕起始端附近或巻绕结束端附近,可通过转换部来转换线圈的绕送方向,对线圈施加张力。其 结果是,可防止线圈线松开。
特别地,以往在从与存在(作为电气触点的)弹簧部件的一侧相反的一侧 的端部朝存在弹簧部件的一侧的端部引导线圈时,大多用人手来进行该引导作 业。然而,若采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则可利用转换部对线圈施加张力, 因此,该引导作业也可由线圈巻绕机等机械来进行,进而可縮短线圈的巻绕时 间。另外,通过使用机械,还可提高作业效率。
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最好所述线圈具有被从另一个端部朝形成有转换 部的一个端部引导的引导部,在利用所述转换部转换了所述线圈的绕线方向 后,相对于所述引导部在所述移动体的径向外侧进行巻绕。
采用上述发明,上述线圈具有被从所述另一个端部朝形成有转换部的端部 引导的引导部,在利用转换部转换了线圈的绕线方向后,相对于引导部在移动 体的径向外侧进行巻绕,因此,可防止该引导部与其它零件接触。其结果是, 可防止线圈的引导部断线。
另外,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最好在所述线圈巻绕部上形成有收纳所述 引导部的凹部。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上述线圈巻绕部上形成有收纳引导部的凹部,因此, 在引导部的径向外侧进行巻绕时,不会在引导部处突出(不会成为凸状)。因 此,可美观地进行排列巻绕。另外,由于没有突出,因此可防止引导部成为透 镜驱动装置小型化的障碍。
另外,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最好在所述移动体上设置有使所述线圈在 所述移动体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反转的线圈导向部。这种情况下,最好所述移 动体在所述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具有中间端部,在该中间端部上设置使 所述线圈的巻绕方向反转的所述线圈导向部。此外,最好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在 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中间端部之间形成第一线圈巻绕部,在所述中间端部与所 述另一个端部之间形成第二线圈巻绕部,并具有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部和所述 第二线圈巻绕部分别相对的磁体,所述磁体的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部和所述第 二线圈巻绕部分别相对的线圈相对面被磁化成互不相同的磁极。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在上述移动体上设置有使线圈在移动体的周向上的巻 绕方向反转的线圈导向部,因此,即使是在线圈被分成上下两段、并欲使上段 和下段的巻绕方向相反时,也可通过线圈导向部简单地使线圈的巻绕方向反 转。
另外,在上述透镜驱动装置中,最好所述线圈朝所述移动体的径向外侧巻 绕成奇数层。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上述线圈朝移动体的径向外侧巻绕成奇数层,因此, 在线圈被上下分成两段时,在尽量增加线圈匝数的同时,可将线圈从上段朝下 段或将线圈从下段朝上段引导。
另外,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线圈巻绕方法中,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保持透镜并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体、借助弹簧部件来支撑所述移动体的支 撑体、以及具有线圈并沿光轴方向驱动所述移动体的磁力驱动机构,所述移动 体包括供线圈巻绕的线圈巻绕部、限制该线圈巻绕部在光轴方向上的范围的 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以及在所述一个端部上形成并用于转换所述线圈的绕 线方向的转换部,所述线圈巻绕方法将所述线圈巻绕到所述移动体上,其特征 在于,包括从形成有所述转换部的端部之外的所述另一个端部朝形成有所述 转换部的端部引导所述线圈的引导工序、在所述转换部处转换所述线圈的绕线 方向的转换工序、以及在所述线圈巻绕部上巻绕所述线圈的巻绕工序。
采用本发明,在具有移动体、支撑体和磁力驱动机构、且移动体包括线圈 巻绕部、限制线圈巻绕部在光轴方向上的范围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以及在 所述一个端部上形成并转换线圈的绕线方向的转换部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将线 圈巻绕到移动体上的线圈巻绕方法包括从形成有转换部的端部之外的所述另 一个端部朝形成有转换部的端部引导线圈的引导工序、在转换部处转换线圈的 绕线方向的转换工序、以及在线圈巻绕部上巻绕线圈的巻绕工序,因此,可通 过转换工序来转换线圈的绕线方向,对线圈施加张力,进而可防止线圈线松开。
在上述线圈巻绕方法中,最好在所述移动体上设置有使所述线圈在所述移 动体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反转的线圈导向部,所述巻绕工序包括朝一个方向 巻绕所述线圈的第一巻绕工序、在所述线圈导向部处使所述线圈在所述移动体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反转的反转工序、以及朝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 向巻绕所述线圈的第二巻绕工序。这种情况下,可以是所述移动体在所述一个 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具有中间端部,在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中间端部之间形 成进行所述第一巻绕工序的第一线圈巻绕部,在所述中间端部与所述另一个端 部之间形成进行所述第二巻绕工序的第二线圈巻绕部,在所述中间端部上设置 使所述线圈的巻绕方向反转的所述线圈导向部,在进行了所述第一巻绕工序之 后,借助设于所述中间端部的所述线圈导向部在所述第二巻绕工序中朝与所述 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巻绕所述线圈。
采用本发明,在上述移动体上设置有使线圈在移动体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 反转的线圈导向部,巻绕工序包括朝一个方向巻绕所述线圈的第一巻绕工序、 在线圈导向部使线圈在移动体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反转的反转工序、以及朝与 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巻绕线圈的第二巻绕工序,因此,即使是在将 线圈上下分成两段进行巻绕时,也可防止线圈线松开。
若采用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和线圈巻绕方法,则可防止线圈线松开。另 外,由于可通过转换部对线圈施加张力,因此,在从与存在弹簧部件的一侧相 反的一侧的端部朝存在弹簧部件的一侧的端部引导线圈时,可使用线圈巻绕机 等机械,进而可縮短线圈的巻绕时间。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机械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套筒和线圈从透镜驱动装置中拔出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套筒上拆下了线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用于说明线圈的巻绕方法的套筒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线圈的巻绕方法的套筒的侧视图。 图7是套筒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透镜驱动装置11轭 12盖子
13移动体(套筒) 14第一板簧 15第二板簧 16金属丝弹簧 17磁体 18线圈 19保持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形态。 [机械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2 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的机械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在图1和图2中,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轭11、盖子12、套筒13、 第一板簧14、第二板簧15、金属丝弹簧16、磁体17、线圈18 (第一线圈181 和第二线圈182)、以及保持件19。
另外,装有透镜的镜筒未图示。透镜驱动装置1使套筒13沿光轴L方 向朝靠近被拍物(摄像对象)的A方向(前侧)和靠近与被拍物相反的一 侧(像侧)的B方向(后侧)两个方向移动(参照图1)。对装有一个或多 个透镜的镜筒(如上所述未图示)予以保持的套筒13与金属丝弹簧16等 一起以可沿光轴L的方向移动的形态构成,相当于"移动体"的一例。轭 11、盖子12和保持件19等相当于借助第一板簧14和第二板簧15来支撑 套筒13等以使其可沿光轴L的方向移动的"支撑体"的一例。套筒13等 被包括线圈18和磁体17的"磁力驱动机构"沿光轴L的方向驱动。
轭11由例如钢板等强磁性板构成。轭11在透镜驱动装置1的前表面 和侧表面露出,在其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入射窗111,该入射窗lll供来自被拍物的反射光进入透镜。另一方面,盖子12安装在轭11上,在其中央形 成有圆形的入射窗121,该入射窗121供来自被拍物的反射光进入透镜。保
持件19在像侧保持摄像元件(未图示)。
线圈18包括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它们沿光轴L的方向分两 段配置,均呈圆环状。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空开规定间隔巻绕在 套筒13的外周面上。8个磁体17沿光轴方向分两段重叠配置,在各段磁体 17中,前侧的磁体17在外周侧与第一线圈181相对,后侧的磁体17在外 周侧与第二线圈182相对,如图1等所示,固定在外形呈大致四边形状的 轭11的内周面的4个部位的角部分上。
在本实施形态中,各磁体17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被磁化成不同磁极。 例如,配置在前侧的4个磁体17其内表面被磁化成N极,外表面被磁化成 S极,配置在后侧的4个磁体17其内表面被磁化成S极,外表面被磁化成 N极。
第一板簧14和第二板簧15双方均由金属制的薄板形成,在光轴L方 向上的厚度相同。如图2所示,第一板簧14安装在套筒13的光轴方向的 前端面上,第二板簧15安装在套筒13的光轴方向的后端面上。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2所示(未标记符号),在第一板簧14、 第二板簧15上分别具有圆弧状的套筒侧安装部、安装在盖子12上的盖子 侧安装部以及在套筒侧安装部与盖子侧安装部之间形成并限制(施力)套 筒13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臂部,在各安装部上通过焊接、粘接或同时使用 这两种方法来固定。第二板簧15由电气性分离的两片弹簧片构成,在将来 自外部电源的电流朝线圈18供给时作为介质,将线圈18的巻绕起始端和 巻绕结束端分别电连接到各弹簧片上。
由于轭ll比配置有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的区域的光轴方向尺 寸以及磁体17的光轴方向尺寸大,因此可减少从前侧磁体17与第一线圈 181之间构成的磁路以及后侧磁体17与第二线圈182之间构成的磁路泄漏 的磁通,其结果是,可提高套筒13的移动量与流经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 圈182的电流之间的线性关系。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圆环状的金属丝弹簧(磁性部件)16。金属丝弹
簧16利用其与磁体17之间产生的磁力吸引力对套筒13施加光轴L方向的 作用力。因此,可防止移动体(套筒13等)在线圈未通电时因自重而变位, 进而可使移动体(套筒13等)维持期望的姿势。
在此,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在将一个线圈18 (第一线 圈181和第二线圈182)巻绕到套筒13上时,该巻绕方法具有特点。具体 而言,是利用设在套筒13上的转换部133a来巻绕线圈18。下面参照图3 图7对使用该转换部133a进行的线圈巻绕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表示将套筒13和线圈18从透镜驱动装置1中拔出后的状态的立体 图。图4是表示从图3所示的套筒13上拆下了线圈18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套筒13以光轴L的方向为轴向而形成,具有供 第一线圈181巻绕的第一线圈巻绕部131和供第二线圈182巻绕的第二线 圈巻绕部132 (均呈凹部形状)、将线圈18朝规定的位置或巻绕方向引导 的第一端部133、第二端部134和第三端部135。第二端部134是形成在第 一端部133与第三端部135之间的中间端部。
第一端部133、第二端部134和第三端部135都还具有限制第一线圈 巻绕部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部132在光轴方向上的范围的功能。在本实施 形态中,由于配置在前侧的4个磁体17的内表面被磁化成N极,配置在后 侧的4个磁体17的内表面被磁化成S极,因此,巻绕在第一线圈巻绕部131 和第二线圈巻绕部132上的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的巻绕方向彼此 相反。由此,在对线圈18供给电流时,产生的力(推力)成为相同方向。
具体而言,用配置在第一线圈巻绕部131与第二线圈巻绕部132之间 的中间端部、即第二端部134的线圈导向部134a来改变线圈18的巻绕方 向。目卩,巻绕在第二线圈巻绕部132上的线圈18 (第二线圈182)利用第 二端部134的线圈导向部134a来使其巻绕方向成为与第一线圈181相反的 方向。这样,线圈导向部134a具有使线圈18在套筒13的周向上的巻绕方 向反转的功能。后面参照图5 图7来说明实际巻绕线圈18的状态。在此,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在光轴方向上与第一端部
133相同的位置上设置有转换线圈18的绕线方向的转换部133a。该转换部 133a用于在欲从第一线圈巻绕部131巻绕线圈18时对线圈18施加张力。 后面参照图5 图7来具体说明施加张力时的状态。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与 第一端部133相同的位置上设置有转换部133a,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例如也可在光轴方向上与第二端部134或第三端部135相同的位置上设置 转换部。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仅设置有一个转换部133a,但也可设置多 个转换部。例如,通过隔着后述的凹部133b设置两个转换部,可不受线圈 18在第一线圈巻绕部131上的巻绕方向的限制对线圈18施加张力。此外, 转换部133a的大小、形状等没有限制。转换部133a虽做成朝套筒13的径 向外侧突出的形状,但其高度也没有限制。而且,既可将转换部133a与套 筒13构成为一体,也可之后在已有的套筒13上安装转换部133a。
上述第二板簧15配置在形成有转换部133a的第一端部133之外的第 三端部135附近。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切去第一端部133的一部 分,在与第一端部133的其它部分位置独立的部位形成了转换部133a。
凹部133b收纳被从第三端部135朝形成有转换部133a的第一端部133 引导的线圈18的引导部18a (参照后述的图5)。由于该凹部133b的存在, 因此可防止线圈18在引导部18a处突出,进而可美观地排列巻绕。另外, 若凹部133b的槽的深度是可供一个线圈18埋入的深度以上的深度,则线 圈18不会突出。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将线圈18分上下两段地进行巻绕,因此 第一线圈巻绕部131的范围由第一端部133和第二端部134来限制,第二 线圈巻绕部132的范围由第二端部134和第三端部135来限制,但本发明 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不分成上下两段地进行巻绕时,该线圈巻绕部的 范围将由第一端部133和第三端部135来限制。
图5 图7是表示在图4所示的套筒13上巻绕线圈18时的状态的图。具 体而言,图5是套筒13的立体图,图6是套筒13的侧视图,图7是套筒13 的俯视图。在图5 图7中,首先,为了在第一线圈巻绕部131上巻绕第一线圈181, 将线圈18从第三端部135侧朝第一端部133侧引导。此时,将被从第三端部 135朝第一端部133引导的部分作为引导部18a,使其通过上述凹部133b。接 着,将其卡在上述转换部133a上(参照图5和图6),并在第一线圈巻绕部 131上开始巻绕第一线圈181。即,在利用转换部133a转换了线圈18的绕线 方向后,线圈18相对于引导部18a在套筒13的径向外侧进行巻绕。另夕卜,在 第三端部135的光轴方向的端面上形成有多个定位用销135d,第二板簧15 — 边被定位一边进行安装。因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进行巻绕时(在引导线圈 18之前),将线圈18的巻绕起始端部缠在定位用销135d中的任一个销上进行 临时固定。由此,可在巻绕线圈时施加张力进行巻绕。缠在定位用销135d上 的巻绕起始端部在线圈巻绕后通过钎焊等方法与第二板簧15的一片弹簧片电 连接。
这样,首先进行"引导工序",将线圈18从形成有转换部133a的第一端 部133之外的第三端部135朝形成有转换部133a的第一端部133引导。接着 进行"转换工序",在转换部133a处转换线圈18的绕线方向。
然后进行"巻绕工序",在第一线圈巻绕部131和第二线圈巻绕部132 上巻绕线圈18。具体而言,进行"第一巻绕工序",以一个方向(在本实 施形态中,是从前侧看套筒13时的逆时针方向)巻绕线圈18。 一旦在第一 线圈巻绕部131上巻绕了几圈第一线圈181,存在于凹部133b的引导部18a 便会被逐渐覆盖。
此时,第一线圈181朝套筒13的径向外侧方向重叠三层(图6中仅局 部图示了重叠三层时的状态)。即,从与第一端部133接触的位置依次巻 绕线圈18, 一旦到达第二端部134便由此处折返,朝存在第一端部133的 前侧巻绕。接着, 一旦到达第一端部133则由此处再次折返,朝存在第二 端部134的后侧巻绕。
这样,第一线圈181便朝套筒13的径向外侧重叠三层。另外,在本实 施形态中虽重叠了三层,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朝套筒13的径向外 侧巻绕成奇数层,则无论是几层均可。例如,若需加强因电流流经线圈18而引起的电磁力,则既可做成5层,也可做成7层。
接着,如图5和图6所示,到达了第二端部134的第一线圈181利用 线圈导向部134a使巻绕方向反转。由此,第二线圈182朝与一个方向相反 的另一个方向(在本实施形态中,是从前侧看套筒13时的顺时针方向)巻 绕。
这样,上述"巻绕工序"包括上述"第一巻绕工序"、线圈导向部 134a处使线圈18在套筒13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反转的"反转工序"、以 及朝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巻绕线圈18的"第二巻绕工序"。
最后, 一旦在第二线圈巻绕部132上结束第二线圈182的巻绕,便将 其缠在设于与线圈18的巻绕起始端相反的一侧的销135c (参照图7)上进 行临时固定。由此,巻绕好的线圈18便不会松开。接着,在被一分为二的 第二板簧15上通过钎焊等方法分别安装线圈18的巻绕起始端和巻绕结束 端,使它们分别成为电气性分离的状态。由此,可通过第二板簧15从外部 对线圈18供给电流。另外,在巻绕了线圈后,使线圈18的巻绕结束端从 销135c脱开,将其通过钎焊等方法与第二板簧15 (的弹簧片)电连接。
采用上面说明的线圈巻绕方法,由于线圈18的引导部18a被之后进行 巻绕的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覆盖,因此可防止线圈18的巻绕起始 端松开。另外,也可不是从上段朝下段巻绕,而是相反地从下段朝上段进 行巻绕。即,还可在第二线圈巻绕部132上巻绕第二线圈182,通过线圈导 向部134a改变巻绕方向,在第一线圈巻绕部131上巻绕第一线圈181,之 后,将其卡在转换部133a上,并将线圈18的巻绕结束部分朝第三端部135 侧引导。这种情况下,线圈18的巻绕结束部分通过第二线圈182、第一线 圈181的表面(径向外侧面)朝第三端部135引导。
另外,即使不是像本实施形态那样的上下两段式结构,而是采用一段 式结构,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巻绕了奇数层的情况。即,在第一端部133上 设置作为转换部133a的突起,将其作为巻绕起点,或作为巻绕结束而朝后 侧引导时的反转起点。
另外,巻绕次数并不限定于奇数层,也可以是偶数层,但这种情况下,需要将转换部的位置设置在与本实施形态不同的位置上。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7所示,将销135c设置在与线圈18的 巻绕起始端相反的一侧,但也可在巻绕起始侧同样地设置销135c。 [基本动作]
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中,移动体通常(第一线圈181和第 二线圈182的线圈未通电时)位于(保持在)摄像元件侧(像侧)。此时, 金属丝弹簧16利用其与磁体17之间产生的磁力吸引力来限制移动体变位。 不过,由于金属丝弹簧16与磁体17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距离,因此金属 丝弹簧16与磁体17之间的磁力吸引力不会变得过大。由此,可防止移动 体的中心轴偏离,进而防止转矩特性恶化。
在这种状态下,若有电流流经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则第一 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分别会受到朝上(前侧)的电磁力。由此,第一 线圈181、第二线圈182以及套筒13开始朝被拍物侧(前侧)移动。
此时,在第一板簧14与套筒13的前端之间以及第二板簧15与套筒 13的后端之间分别产生限制套筒13移动的弹力。因此,在欲使套筒13朝 前侧移动的电磁力与限制套筒13移动的弹力平衡时,套筒13停止。另外, 若有反向的电流流经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则第一线圈181和第二 线圈182分别会受到朝下(后侧)的电磁力。
此时,通过对流经第一线圈181和第二线圈182的电流量以及第一板 簧14和第二板簧15作用于套筒13的弹力进行调整,可使套筒13(移动体) 停止在期望的位置上。另外,通过利用电磁力与弹力之间的平衡来使套筒 13停止,与使部件彼此接触来与卡扣部等卡住时不同,可防止碰撞声的产 生。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形态的透镜驱动装置1和线圈巻绕方法,可在 线圈18的巻绕起始端附近通过转换部133a来改变线圈18的绕线方向,对 线圈18施加张力(参照图5和图6),因此,可防止线圈18的引导部18a 松开。特别地,若能对线圈18的引导部18a施加张力,则可使用线圈巻绕机等机械,进而可縮短线圈巻绕时间或提高线圈巻绕作业的作业效率。
另外,由于在套筒13上形成有凹部133b,在该凹部133b中收纳引导 部18a,因此,可防止引导部18a突出,进而可实现美观的排列巻绕。而且, 若没有突出,则可防止成为透镜驱动装置1小型化的障碍。
如图5和图6所示,线圈18通过线圈导向部134a使其巻绕方向反转。 若像这样使用线圈导向部134a,则可简单地反转巻绕方向。另外,如图6 所示,线圈18重叠三层进行巻绕(在本实施形态中,无论是第一线圈巻绕 部131还是第二线圈巻绕部132均一样)。由此,在实现线圈18的匝数的 同时,还可减少不得不采用手动作业的线圈导向部134a的使用次数。
另外,除了带摄像头手机之外,透镜驱动装置1还可安装在各种电子 设备上。例如,可安装于PHS、 PDA、条形码阅读器、薄型数码相机、监视 相机、车辆的背后确认用相机、具有光学认证功能的门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和线圈巻绕方法有助于在线圈的巻绕起始端附近 或巻绕结束端附近防止线圈线松开。
权利要求
1.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保持透镜并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体、借助弹簧部件来支撑所述移动体的支撑体、以及具有线圈并沿光轴方向驱动所述移动体的磁力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包括供线圈进行卷绕的线圈卷绕部、限制该线圈卷绕部在光轴方向上的范围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以及在所述一个端部上形成并用于转换所述线圈的绕线方向的转换部,所述弹簧部件配置在所述另一个端部的附近,所述线圈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被电连接。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具有被从所述另一个端部朝形成有所述转换部的所述一个端部 引导的引导部,在利用所述转换部转换了所述线圈的绕线方向后,所述线圈相对于所述引 导部在所述移动体的径向外侧进行巻绕。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线圈巻绕部上形成有收纳所述引导部的凹部。
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体上设置 有使所述线圈在所述移动体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反转的线圈导向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体在所述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具有中间端部,在该中间端部上设置有使所述线圈的 巻绕方向反转的所述线圈导向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在 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中间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一线圈巻绕部,在所述中间端部与 所述另一个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线圈巻绕部,并具有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部和 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部分别相对的磁体,所述磁体的与所述第一线圈巻绕部和所述第二线圈巻绕部分别相对的线圈相对面被磁化成互不相同的磁极。
7.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 圈朝所述移动体的径向外侧巻绕成奇数层。
8. —种线圈巻绕方法,在透镜驱动装置中将线圈巻绕到移动体上,所述透镜驱动装置包括保持透镜并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体、借助弹簧部件来支 撑所述移动体的支撑体、以及具有线圈并沿光轴方向驱动所述移动体的磁力驱 动机构,所述移动体包括供线圈进行巻绕的线圈巻绕部、限制该线圈巻绕部 在光轴方向上的范围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以及在所述一个端部上形成并 用于转换所述线圈的绕线方向的转换部,所述线圈巻绕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从所述另一个端部朝形成有所述转换部的端部引导所述线圈的引导工序、 在所述转换部处转换所述线圈的绕线方向的转换工序、以及 在所述线圈巻绕部上巻绕所述线圈的巻绕工序。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圈巻绕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动体上设置有使所述线圈在所述移动体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反 转的线圈导向部,所述巻绕工序包括朝一个方向巻绕所述线圈的第一巻绕工序、在所述线圈导向部处使所述线圈在所述移动体的周向上的巻绕方向反转 的反转工序、以及朝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 一个方向巻绕所述线圈的第二巻绕工序。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巻绕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体在所述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之间具有中间端部, 在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中间端部之间形成有进行所述第一巻绕工序的第一线圈巻绕部,在所述中间端部与所述另一个端部之间形成有进行所述第二巻绕工序的第二线圈巻绕部,在所述中间端部上设有使所述线圈的巻绕方向反转的所述线圈导向部, 在进行了所述第一巻绕工序之后,借助设于所述中间端部的所述线圈导向部在所述第二巻绕工序中朝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巻绕所述线圈。
全文摘要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和线圈卷绕方法,可防止线圈线松开。透镜驱动装置(1)包括保持透镜并可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体(套筒13)、借助弹簧部件来支撑移动体的支撑体(保持件19等)、以及具有线圈(18)并沿光轴方向驱动移动体的磁力驱动机构,移动体包括供线圈进行卷绕的线圈卷绕部(131、132)、限制线圈卷绕部在光轴方向上的范围的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第一端部133、第三端部135)、以及在上述端部中的至少一个端部上形成并用于转换线圈(18)的绕线方向的转换部(133a),弹簧部件配置在形成有转换部(133a)的端部之外的端部附近,线圈(18)的卷绕起始端和卷绕结束端被电连接。
文档编号G02B7/04GK101435906SQ20081017670
公开日2009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14日
发明者樋口大辅, 武居勇一, 须江猛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