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色结构体和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11149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色结构体和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色结构体和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伴随装饰用部件(例如,钟表用字符盘、手镯、别针、便携电话外壳
等)、汽车用部件(内装表盘等)的高级化,人们不仅采用铝片(flake) 光亮材料的过去的金属涂敷,而且通过将云母片、加工云母等用作光亮材 料,努力表现涂敷面的质感。
在光亮材料中,包括颜料或染料,基于颜料或染料,光亮材料提供涂 敷面的色调。此外,在上述技术中,现状无法避免颜料或染料的退色。
于是,在JP 3443656号文献中,记载有着眼于闪蝶(Morpho butterfly) 的羽毛的显色结构体的技术。
在该技术中,形成交替地层叠由Ti02等构成的矩形状的光催化剂物质 薄膜层和比光催化剂更细的矩形状的由Si02等构成的支撑物质薄膜层的 多层结构体,并具有排列了多个该多层结构体的光显色部件,其通过下述 方式形成,该方式为在通过溅射等形成多层薄膜后,通过干式蚀刻或湿 式蚀刻,去除规定量的支撑物质来设置空隙。
如此,在上述技术中,形成具有空隙的多层膜结构,由此,可增加光 催化剂所接触的表面积,从而可期待更高的光催化剂效果。
特别是,通过基于将光催化剂与空隙层的光学的层厚设为显色光波长 的l/4的光干涉效果、和基于已排列的结构体的衍射光栅效果,由此,可 实现具有金属光泽的鲜艳的显色。
但是,在上述这样的已有技术中,存在下述这样的问题。有在多层薄 膜形成所采用的溅射或形成支撑物质薄膜层时所采用的蚀刻中花费工时、 并且还需要曝光机等的大型的设备而使生产性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了上述方面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容 易形成规定图案的显色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的方案。
本发明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在衬底上,规定第l区域和与 该第1区域邻接的第2区域的工序;第1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1 液态材料,按照基于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1区域形成具有第1
折射率的第l透明薄膜;第2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2液态材料, 按照基于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1透明薄膜上形成具有第2 折射率的第2透明薄膜;和交替地分别多次反复进行上述第1工序和第2 工序,通过层叠上述第I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从而在上述第l 区域形成具有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第1膜体,并获得上述显色结构体的工
于是,在本发明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在第l区域形成具 有第1显色特性的第1膜体,故通过形成于具有不同于第1显色特性的显 色特性的第2区域与形成于第1区域的第1膜体的对比度,或通过形成于 第2区域的具有不同于第1显色特性的显色特性的膜体与形成于第1区域 的第1膜体的对比度,可使基于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形状的规定的图案 显色。
另外,在本发明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中,由于可通过以基于第1 显色特性的厚度而形成第1液态材料和第2液态材料的各材料的膜的简单 的方法,形成显色结构体,故不再需要曝光机等的大型设备,并可进行有 效的制造。
作为该显色特性,若第1液态材料(第1透明薄膜)、第2液态材料 (第2透明薄膜)的折射率设为nl、 n2,第1透明薄膜、第2透明薄膜的 厚度设为tl、 t2,第1透明薄膜、第2透明薄膜的折射角设为01、 92,则 反射波长人由2x (nlxtlxcosei+n2xt2xcose2)表示,反射率(反射强度) R由(nl2122) / (nP+n22)表示。
另外,在光学厚度nlxtl-n2xt2二X/4时,显色强度为最大。 于是,按照本发明,由所使用的材料,在预定了折射率nl、 n2和折 射角ei、 92的情况下,根据上述式适当地设定第1透明薄膜、第2透明
7薄膜的厚度tl、 t2,从而能以较高的显色强度使所需波长的光显色。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第2区域形成具有不同上述第1显色
特性的第2显色特性的第2膜体,并获得上述显色结构体。
由此,在本发明中,因第1膜体所具有的第1显色特性与第2膜体所 具有的第2显色特性的不同,而产生对比度,可具有规定的图案形状并以 生动的色彩进行显色。
还有,在本发明中,优选在上述第2区域形成上述第2膜体的工序包 括第3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3液态材料,按照基于上述第2显 色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2区域形成具有第3折射率的第3透明薄膜;第 4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4液态材料,按照基于上述第2显色特性 的厚度,在上述第3透明薄膜上形成具有第4折射率的第4透明薄膜;和 交替地分别多次反复进行上述第3工序和第4工序,层叠上述第3透明薄 膜和上述第4透明薄膜的工序。
由此,按照本发明,即使在第2膜体中,也与使用上述第l液态材料 (第l透明薄膜)、第2液态材料(第2透明薄膜)的情况相同,根据上述 式,适当设定第3透明薄膜、第4透明薄膜的厚度,由此,能以较高的显
色强度使所需波长的光显色。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第1液态材料和第2液态材料中的一个 液态材料与上述第3液态材料相同,另一液态材料与上述第4液态材料相 同。
由此,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与形成第l膜体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形成 第2膜体。
还有,在上述方案中,优选,按照上述第3折射率小于上述第4折射 率,另外,上述第3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上述第4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 形成上述第3透明薄膜。
由此,在本发明中,可适当选择满足与上述式相对应的式n3xt3 =n4xt4 二入/4的关系的膜厚t3、 t4,从而以较高的显色强度使所需波长的光显色。
还有,在上述方案中,优选上述第3工序和上述第4工序中的每个包 括涂敷液态材料的工序;和干燥或烘焙已涂敷的上述液态材料的工序。
由此,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第3工序和第4工序的每个中形成第3液 态材料、第4液态材料的膜,故可防止已涂敷的第3液态材料与第4液态
8材料的混合而对显色特性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第1工序和上述第2工序中的每个包括: 涂敷液态材料的工序;和干燥或烘焙已涂敷的上述液态材料的工序。
由此,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第1工序和第2工序的每个中形成第1液
态材料、第2液态材料的膜,故可防止己涂敷的第1液态材料与第2液态
材料的混合而对显色特性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按照上述第1折射率小于上述第2折射率、 上述第1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上述第2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 1透明薄膜。
由此,在本发明中,适当选择满足与上述式相对应的式nlxtl二n2xt2 二入/4的关系的膜厚tl、t2,从而能以较高的显色强度使所需波长的光显色。
还有,在本发明中,优选由多个上述第l透明薄膜和多个上述第2透 明薄膜构成的上述第l膜体包括最底层、最顶层和多个中间层,按照位于 上述最底层和上述最顶层的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位于构成上述多个中间 层的一个层上的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 透明薄膜。
本发明根据实验和模拟的结果而获得。在本发明中,可获得良好的显 色特性。
此时,优选按照位于上述最底层和上述最顶层的上述透明薄膜的厚度 为位于构成上述多个中间层的一个层上的上述透明薄膜的二倍的方式形 成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由此,可获得良好的发光特性 (反射特性)。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包括按照基于第1透明薄膜形成材料的颗粒 直径的厚度形成上述第1透明薄膜的工序和按照基于第2透明薄膜形成材 料的颗粒直径的厚度形成上述第2透明薄膜的工序中的至少一个工序。
由此,在本发明中,可按照误差小的恒定的厚度,以良好的精度,使 第1透明薄膜和第2透明薄膜中的至少一个成膜。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显色结构体包括第1透明薄膜,其按照基于第 1显色特性的厚度由第1形成材料形成,并具有第1折射率;第2透明薄 膜,其按照基于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由第2形成材料在上述第1透明 薄膜上形成膜,并具有第2折射率;和第1膜体,其交替地分别层叠了多个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
于是,在本发明的显色结构体中,由于形成具有第1显色特性的第1 膜体,故通过具有不同于第1显色特性的显色特性的部分与第1膜体的对 比度,或通过具有不同于第1显色特性的显色特性的膜体与第1膜体的对 比度,可显色基于第1膜体的形状的规定的图案。
作为该显色特性,若第1形成材料(第1透明薄膜)、第2形成材料
(第2透明薄膜)的折射率设为nl、 n2,第1透明薄膜、第2透明薄膜的 厚度设为tl、 t2,第1透明薄膜、第2透明薄膜的折射角设为ei、 02,则 反射波长X由2x (nlxtlxcosei+n2xt2xcos02)表示,反射率(反射强度) R由(nl2—n22) / (nl2+n22)表示。
另外,在光学厚度nlxtl二n2xt2二 i/4时,显色强度为最大。 于是,在本发明中,通过所使用的材料,在预定了折射率nl、 n2和 折射角ei、 02的情况下,根据上述式,适当地设定第1透明薄膜、第2 透明薄膜的厚度tl、 t2,由此,能以较高的显色强度使所需波长的光显色。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包括第2膜体,该第2膜体形成于与形成了 上述第1膜体的区域不同的区域,且具有不同于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第2 显色特性。
由此,在本发明中,通过第1膜体所具有的第1显色特性与第2膜体 所具有的第2显色特性的不同,而产生对比度,可具有规定的图案形状且 以生动的色彩进行显色。
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第2膜体包括第3透明薄膜,其按照基于上 述第2显色特性的厚度由第3形成材料形成,且具有第3折射率;和第4 透明薄膜,其按照基于上述第2显色特性的厚度由第4形成材料形成膜, 且具有第4折射率,上述第2膜体是通过交替地分别按照叠多个上述第3 透明薄膜和上述第4透明薄膜而形成的。
由此,在本发明中,同样在第2膜体中,与采用上述第1形成材料(第 l透明薄膜)、第2形成材料(第2透明薄膜)的情况相同,根据上述式, 适当设定第3透明薄膜、第4透明薄膜的厚度,从而可按照较高的显色强
度使所需波长的光显色。
还有,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第1形成材料和上述第2形成材料中的 一个形成材料与上述第3形成材料相同,另一形成材料与上述第4形成材
10料相同。
由此,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与形成第l膜体的材料相同的材料来形成 第2膜体。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优选按照上述第3折射率小于上述第4折射率, 另外,上述第3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上述第4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 成上述第3透明薄膜。
由此,在本发明中,通过适当选择满足与上述式相对应的式n3xt3 = n4xt4 = ^/4的关系的膜厚t3、 t4,可按照较高的显色强度使所需波长的光 显色。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按照上述第1折射率小于上述第2折射率、 上述第1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上述第2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 第1透明薄膜。
由此,在本发明中,通过适当选择满足上述nlxtl=n2xt2 = V4的关 系的膜厚tl、 t2,可按照较高的显色强度使所需波长的光显色。
还有,在本发明中,优选由多个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多个上述第2透 明薄膜构成的上述第1膜体包括最底层、最顶层、以及多个中间层,按照 位于上述最底层和上述最顶层的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位于构成上述多个 中间层的一个层上的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上 述第2透明薄膜。
本发明根据实验和模拟的结果而获得。在本发明中,可获得良好的显 色特性。
此时,按照位于上述最底层和上述最顶层的上述透明薄膜的厚度为位 于构成上述多个中间层的一个层上的上述透明薄膜的二倍的方式,形成上 述第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由此,可获得良好的显色特性(反
射特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第1透明薄膜的厚度是按照基于上述第 1形成材料的颗粒直径的厚度来规定的。
由此,在本发明中,能按照误差小的恒定的厚度,以良好的精度形成 第l透明薄膜。
此外,优选上述第2透明薄膜的厚度是按照基于上述第2形成材料的 颗粒直径的厚度来规定的。
ii由此,按照本发明,能按照误差小的恒定的厚度,以良好的精度形成 第2透明薄膜。
图1为液滴排出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为液滴排出头301的剖视图3为具有多层结构的显色结构体C形成于衬底P上的剖视图4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发光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的图5为第1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俯视图6为第1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剖视图7为第2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俯视图8为第2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剖视图9为第3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俯视图10为第3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剖视图11为第3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剖视图12为第4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剖视图13为第5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剖视图14A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11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14B为表示图14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15A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11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15B为表示图15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16A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11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16B为表示图16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17A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11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17B为表示图17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
图18A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ll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18B为表示图18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19A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ll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19B为表示图19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20A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11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20B为表示图20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21A为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11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21B为表示图21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22A为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的11层的各自的反射率 和膜厚的图,图22B为表示图22A所示的膜结构的波长与反射率之间的 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 图22,对本发明的显色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的实施方 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用于下面的说明的各附图中,由于各部件为可识别的尺寸, 故适当改变了各部件的比例尺。 (液滴排出装置)
首先对用于本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液滴排出装置进 行说明。
图1为液滴排出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液滴排出装置(墨喷射装置)U从液滴排出头向衬底P排出(滴落) 液滴,且包括液滴排出头301、 X方向驱动轴304、 Y方向导向轴305、控 制装置CONT、台307、清洁机构308、基座309、加热器315。
台307通过液滴排出装置IJ支撑设置墨(液态材料)的衬底P,且包 括将衬底P固定于基准位置的图中未示出的固定机构。
液滴排出头301为具有多个排出喷嘴的多喷嘴型的液滴排出头,且使 纵向与X轴方向一致。
多个排出喷嘴在液滴排出头301的底面沿X轴方向并列且按照一定间隔地设置。
从液滴排出头301的排出喷嘴,向支撑于台307上的衬底P排出包括
上述的导电性细微颗粒。
在X方向驱动轴304上,连接X方向驱动电动机302。 X方向驱动电动机302为步进电动机等,如果从控制装置CONT供给
X方向的驱动信号,则使X方向驱动轴304旋转。
如果X方向驱动轴304旋转,则液滴排出头301沿X轴方向移动。 Y方向导向轴305按照相对基座309不运动的方式固定。 台307包括Y方向驱动电动机303。
Y方向驱动电动机303为步进电动机等,如果从控制装置CONT供给
Y方向的驱动信号,则使台307沿Y方向移动。
控制装置CONT将液滴的排出控制用的电压供给液滴排出头301。 另外,向X方向驱动电动机302供给对液滴排出头301的X方向的
移动进行控制的驱动脉冲信号,向Y方向驱动电动机303供给对台307的
Y方向的移动进行控制的驱动脉冲信号。
清洁机构308对液滴排出头301进行清洗。
在清洁机构308中,设置图中未示出的Y方向的驱动电动机。
通过该Y方向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清洁机构沿Y方向导向轴305
而移动。
清洁机构308的移动也可通过控制装置CONT控制。
加热器315,在这里指通过电灯退火处理对衬底P进行热处理的机构, 且进行涂敷于衬底P上的液态材料中包括的溶剂的蒸发和干燥。
该加热器315的电源的接通与关闭也可通过控制装置CONT控制。
液滴排出装置IJ 一边相对地扫描液滴排出头301和支撑衬底P的台 307, 一边向衬底P排出液滴。
在这里,在下面的说明中,X方向设为非扫描方向,与X方向相垂直 的Y方向设为扫描方向。
于是,液滴排出头301的排出喷嘴沿作为非扫描方向的X方向,按照 一定间隔并列而设置。
此外,在图1中,液滴排出头301与衬底P的行进方向相垂直地设置, 但是,也可调整液滴排出头301的角度使得与基板P的行进方向交叉。如果这样,可通过调整液滴排出头301的角度,可调节喷嘴之间的间距。
还有,也可任意地调节衬底P与喷嘴面之间的距离。
图2为液滴排出头301的剖视图。
在液滴排出头301中,按照与收纳液体材料(布线用墨等)的液体室
321邻接的方式,设置压电元件322。
向液体室321经由包括收纳液体材料的材料箱的液体材料供给系统
323供给液体材料。
压电元件322与驱动电路324连接,经由该驱动电路324,在压电元
件322上外加电压,通过使压电元件322变形,从而液体室321变形,从
喷嘴325排出液体材料。
在此时,通过改变外加电压的值,来控制压电元件322的变形量。 另外,通过改变外加电压的频率,来控制压电元件322的变形速度。 由于压电方式的液滴排出不对材料施加热量,故具有不对材料的组成
造成影响的优点。
此外,作为液滴排出法的排出技术,除了具有上述电机械变换式,还 列举了带电控制方式、加压振动方式、电热变换方式、静电吸引方式等。
在带电控制方式中,通过带电电极对材料提供电荷,通过偏置电极控 制材料的飞扬方向,而从喷嘴进行排出。
另夕卜,在加压振动方式中,对材料外加例如,30kg/ci^左右的超高压, 将材料排到喷嘴前端侧,在未外加控制电压时,材料直进而从喷嘴排出, 如果施加控制电压,则在材料之间产生静电的反弹,材料飞散而不从喷嘴 排出。
还有,在电热变换方式中,通过设置于贮存了材料的空间的内部的加 热器,使材料急剧地气化而产生气泡(泡),通过气泡的压力,使空间内 的材料排出。
在静电吸引方式中,对贮存了材料的空间的内部外加微小压力,在喷 嘴中形成材料的弯液面,在该状态下,施加静电引力,然后吸出材料。
再有,除此之外,利用电场的流体的粘性变化的方式、或通过放电火 花飞散的方式等的技术也可适用。
液滴排出法具有如下优点,即,材料的使用的浪费量少、而且可在所
15需的位置准确地设置所需的量的材料。
另外,通过液滴排出法排出的液状材料(流动体)的一滴的量,例如,
为1 300纳克。
(第1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3,对采用上述的液滴排出装置IJ,在衬底P上制造显 色结构体的方法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显色结构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为具有多层结构的显色结构体C形成于衬底P上的剖视图。
在该图所示的显色结构体(第1膜体)C中,折射率相互不同的第1 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交替地每次多层地成膜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衬底P起计算,在第1层、第3层、…、第ll
层的奇数层上形成第1透明薄膜F1,在第2层.....第10层的偶数层上
形成第2透明薄膜F2,通过这样形成的11层的薄膜形成显色结构体C。
作为衬底(基体)P,可适当选择玻璃、Si衬底、塑料衬底、金属等。
作为第1透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F2的形成材料,可适当选择聚 硅氧烷系树脂(折射率为1.42), Si02 (石英;折射率为1.45), A1203 (氧 化铝;折射率为1.76), ZnO (氧化锌;折射率为1.95),氧化钛(折射率 为2.52), Fe203 (三氧化二铁;折射率为3.01)等。
另外,在衬底P上形成显色结构体C时,首先,采用上述液滴排出装 置IJ,在衬底P上,以规定的厚度涂敷包括第1透明薄膜形成材料(第1 形成材料)的第1液态材料的液滴,然后,例如,在18(TC的温度下,进 行1分钟的干燥处理,在20(TC的温度下进行3分钟的烘焙处理。由此, 在衬底P的形成区域上成膜第1透明薄膜Fl。即,形成构成显色结构体C 的膜体的第1层的第1透明薄膜F1 (第1工序)。
接着,釆用上述液滴排出装置IJ,在第1透明薄膜Fl上按照规定厚 度涂敷了包括第2透明薄膜形成材料(第2形成材料)的第2液态材料的 液滴之后,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条件,进行干燥处理和烘焙处理。由此,形 成作为构成显色结构体C的膜体的第2层的第2透明薄膜F2(第2工序)。 另外,在构成形成显色结构体C的膜体的多层中,形成最初的第2透明薄 膜F2。
通过交替并多次反复地进行这样的第1工序和第2工序,g卩,共计6
16次地进行第l工序,共计5次地进行第2工序,由此,形成第l透明薄膜
Fl和第2透明薄膜F2按照规定的厚度交替地层叠的显色结构体C。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第1透明薄膜F1的折射率(第1折射率)小 于第2透明薄膜F2的折射率(第2折射率)的上述薄膜材料,另外,以 第1透明薄膜Fl的厚度大于第2透明薄膜的厚度的厚度形成显色结构体 C。
作为上述多层膜结构的显色结构体c的显色特性(第1显色特性),
相对于入射光IL由最顶层的透明薄膜反射的反射光RL1、与由透明薄膜 折射而射入且由下一层和同样下一层以下的层的透明薄膜反射而射出的 反射光RL2 RL11干涉。
根据薄膜干涉理论,对于该干涉色(反射波长)、强度,若将第1透 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F2的折射率设为nl、 n2,将第1透明薄膜F1、 第2透明薄膜F2的厚度设为tl、 t2,将第1透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 F2的折射角设为ei, 02,则反射波长人由下式表示。
^=2x (nlxtlxCos01+n2xt2xCos92) …(I)
另外,反射率(反射强度)R由下式表示。
R= (nl2i22) / (nl2+n22) …(2)
根据表示该反射率的式(1)可知,第1透明薄膜F1和第2透明薄膜 F2的折射率的差越大,反射强度(显色强度)越增加。 此外,在光学厚度满足下述式时,显色强度为最大。 nlxtl=n2xt2=V4 …(3)
还有,如果根据例如反射强度等,选定第1透明薄膜F1,第2透明薄 膜F2的材料,则确定折射率nl、 n2和折射角ei、 02,由此,通过使用所 需的显色特性a)和式(1) 式(3),可设定第1透明薄膜Fl、第2 透明薄膜F2的各层的厚度tl 、 t2和用于获得所需的反射率的层叠数量。
作为第1透明薄膜形成材料、采用包括硅氧烷聚合物(折射率为1.42) 的第1液态材料,作为第2透明薄膜形成材料釆用包括氧化钛(折射率为 2.52)的第2液态材料,来形成了第1透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F2。
在这里,例如,使蓝色显色a=480nm)时,根据式(3),按照厚度
17tl二84.5nm形成了各第1透明薄膜F1,按照厚度t2二47.6nm形成了各第 2透明薄膜。
其结果是,如图4A所示,获得反射率在80%以上蓝色的显色特性。 同样,例如,使绿色显色a二520nm)时,根据式(3),按照厚度tl
二91.5nm形成了各第1透明薄膜F1,按照厚度t2 = 52.0nm形成了各第2
透明薄膜F2。
其结果是,如图4B所示,获得反射率在80%以上绿色的显色特性。 另外,例如,使红色显色(X二630nm)时,根据式(3),按照厚度tl
二111.0nm形成了各第1透明薄膜F1,按照厚度t2-62.5nm形成了各第2
透明薄膜F2。
其结果是,如图4C所示,获得反射率在80%以上红色的显色特性。
接着,参照图5和图6,对采用上述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而形成规 定的图案的工序进行说明。
图5为由显色结构体C形成的字符图案的俯视图,图6为构成字符图 案的显色结构体C的剖视图。
由这些图所示的显色结构体C,形成了字符"E"的图案。该字符图案 通过形成了膜体(第1膜体)的第1图案部NP、与未形成膜体的第2图 案部BP的对比度而形成。另外,第2图案部BP的周围由第1图案部NP 围绕。由此,第2图案部BP与第1图案部NP邻接。
首先,在通过液滴排出装置IJ形成第1图案部NP和第2图案部BP 之前,在衬底P上对形成第1图案部NP的第1区域(形成第1膜体的区 域)、和构成第2图案部BP的第2区域(未形成第1膜体的区域)进行规 定。具体来说,为了在衬底P上形成显色结构体C,通过制作作为与第l 区域和第2区域相对应的位置数据的比特图数据,来规定第1区域和第2 区域。另外,规定了第1和第2区域的比特图数据存储于上述液滴排出装 置IJ的控制装置CONT中(规定第1区域和第2区域的工序)。在液滴排 出装置IJ中,根据存储于控制装置CONT中的比特图数据,液滴排出头 301向衬底P上的第1区域,排出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 形成材料。然后,通过进行上述干燥处理和烘焙处理,形成作为显色结构 体C的膜体(第1膜体),即,形成第1图案部NP。另外,在液滴排出装 置IJ中,由于未向第2区域排出液体材料,所以未在第2区域形成膜体。
18如图6所示,第1图案部NP为下述的结构,gp,在衬底P上交替地
经多层(例如,第1透明薄膜F1为6层,第2透明薄膜F2为5层)层叠 作为第1透明薄膜形成材料而采用包括硅氧烷聚合物(折射率为1.42)的 第1液态材料、按照膜厚150nm形成的第1透明薄膜Fl;和作为第2透 明薄膜形成材料而采用包括氧化钛(折射率为2.52)的第2液态材料、按 照膜厚35nm形成的第2透明薄膜F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第2图案部BP,未进行透明薄膜等的 成膜。
此外,在己成膜的透明薄膜(例如,Fl)上层叠透明薄膜时,优选在 涂敷液态材料之前,在第2图案部BP上涂敷拒液材料而形成拒液膜。
由此,液态材料因拒液膜而弹开,防止其流入第1图案部NP中对第 2图案部BP的显色特性造成不利影响。
在上述方案的显色结构体C中,针对第1图案部NP,如上所述,根 据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膜厚进行显色,针对第2图案部 BP,实际上未实现显色,因此,通过第1图案部NP与第2图案部BP的 显色特性的差即对比度,可容易且清楚地形成由第2图案部BP形成的字 符"E"。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液滴排出法,按照基于所需的显色特性 的厚度,交替地成膜 层叠第1透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F2,由此, 不花费工时、或不需要大型的设备就可容易而有效地制造具有所需的显色 特性的显色结构体C。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各透明薄膜层进行涂敷 干燥(烘焙) 之后,形成下一透明薄膜层,由此,可防止混合己涂敷的第1液态材料和 第2液态材料而对显色材料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并且可以高精度地管理 各层的厚度。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和图8,对形成于衬底P上的显色结构体C的第2实 施方式进行说明。
还有,在这些附图中,对于与图5和图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 要素相同的要素赋予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上述第l实施方式中,在第2图案部BP中未形成透明薄膜,仅仅在第1图案部NP形成透明薄膜,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相反,
在第2图案部BP形成透明薄膜,而在第1图案部NP未形成透明薄膜。 艮P,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显色结构体C中,在第l图
案部NP未形成薄膜,在第2图案部BP交替地成膜 层叠第1透明薄膜
Fl、第2透明薄膜F2。由此,形成字符"E"的图案。
第1透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F2的材料,膜厚与上述第l实施方
式相同。
在上述结构的显色结构体C中,针对第2图案部BP,如上所述,根 据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膜厚进行显色,针对第1图案 NP,实际上未显色,由此,通过第l图案NP和第2图案BP的对比度, 可容易且清楚地形成在第2图案部BP上形成的字符"E"。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 图11,对形成于衬底P上的显色结构体C的第3实 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这些附图中,对于与图5和图6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 要素相同的要素赋予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在上述第l实施方式中,在第2图案部BP上未形成透明薄膜,而在 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在第2图案部BP也形成透明薄膜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9和图IO所示,针对第1图案部NP,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成为第1透明薄膜Fl与第2透明薄膜F2交替地经多层层叠的结构。
艮卩,在图9和图10中,在第1图案部NP形成第1膜体,在第2图案 部BP形成第2膜体,由第1膜体和第2膜体构成显色结构体C。
另外,在第2图案部BP,如图10所示,形成第2膜体,该第2膜体 交替地经多层层叠了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透明薄膜F4,所述第3透明 薄膜F3釆用从在上面列举的透明薄膜形成材料所选择的第3液态材料而 形成且具有第3折射率,所述第4透明薄膜F4同样采用第4液态材料而 形成且具有第4折射率。
在图10中,示例出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透明薄膜F4的每个的膜 厚与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相同的结构。
在层叠了这些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透明薄膜F4的第2膜体中,按 照具有不同于层叠了第1透明薄膜F1和第2透明薄膜F2的第1膜体的显色特性(第1显色特性)的显色特性(第2显色特性)的方式,选择第3
液态材料和第4液态材料。
在上述方案的显色结构体C中,如上所述,第1图案部NP,根据第 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材料和膜厚,进行显色(第1显色特 性)。
另一方面,在第2图案部BP中,根据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透明薄 膜F的材料和膜厚,按照不同于第1图案部NP的显色特性(第2显色特 性)进行显色。
于是,可通过第1图案部NP和第2图案部BP的颜色的差异,容易 且清楚地形成在第2图案部BP形成的字符图案"E"。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透明薄膜F4的 各自的膜厚、与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各自的膜厚基本相 同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实际上,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透明薄膜 F4的膜厚对应于在第2图案部BP进行显色的颜色而设定。
于是,既可如图10所示,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透明薄膜F4的各 自的膜厚、与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各自的膜厚基本相同, 也可如图11所示,根据所需的颜色(显色特性),以不同于第1透明薄膜 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各自的膜厚的厚度来层叠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 透明薄膜F4的每个。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2,对形成于衬底P上的显色结构体C的第4实施方 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图中,对于与图11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 要素赋予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样在第2图案部BP中,也层叠第 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而形成第2膜体。
艮P,作为第3实施方式的第3液态材料采用了上述第1液态材料,作 为第4液态材料采用了上述第2液态材料。
另外,按照使各透明薄膜F1、 F2的膜厚不同于第1图案部NP,以便 第2图案部BP的第2膜体的显色特性为不同于第1图案部NP的显色特 性的方式,例如,按照84.5nm的厚度形成各第1透明薄膜Fl,按照47.6nm的厚度形成各第2透明薄膜F2,而形成显示蓝色的第2膜体。
在上述的方案的显色结构体C中,如上所述,针对第1图案部NP, 根据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材料和膜厚而进行显色。
针对第2图案部BP,根据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的膜 厚,通过不同于第1图案部NP的显色特性而进行显色。
于是,通过第1图案部NP和第2图案部BP的颜色的差异,可容易 且清楚地形成在第2图案部BP形成的字符"E"。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可采用相同的材料形成第2图案部BP 和第1图案部NP,所以可减少所准备的材料的种类,从而可提高生产性。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对形成于衬底P上的显色结构体C的第5实施方 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图中,对与图ll,图12所示的第3,第4实施方式的构 成要素相同的要素赋予同一标号,省略对其的说明。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少第2图案部BP的层数,并使第 2图案部BP的第2膜体的厚度小于第1图案部NP的第1膜体的厚度,而 成膜。
此时,作为第2图案部BP的透明薄膜,既可采用第1液态材料和第 2液态材料形成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也可采用第3液态 材料和第4液态材料形成第3透明薄膜F3和第4透明薄膜F4。
在该结构的显色结构体C中,可根据第2图案部BP与第1图案部 NP的显色特性的差来视觉识别字符"E",并且也可通过基于膜厚的差的反 射强度(明暗),容易且清楚地形成在第2图案部BP形成的图案。
此外,在第2图案部BP层叠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透明薄膜F2, 并使膜厚(总厚)小于第1图案部NP时,优选例如,如用图10在第3 实施方式中描述的那样,按照第1图案部NP与第1透明薄膜Fl和第2 透明薄膜F2的膜厚基本相同的方式成膜。
由此,由于可在同一工序全面地形成第2图案部BP和第1图案部NP
的透明薄膜,故可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第6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4A 图21B,对显色结构体C及其制造方法的第6实
22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1 第5实施方式中,形成分别按照相同的厚度形成第1透
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F2或第3透明薄膜F3、第4透明薄膜F4,但 是,在第6实施方式中,在具有最顶层、最底层、多个中间层的膜体中,
最顶层和最底层的膜厚与构成多个中间层的一个层的膜厚不同。
此外,由于第1透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F2与第3透明薄膜F3、
第4透明薄膜F4发挥同样的作用 效果,故主要对第1透明薄膜F1、第
2透明薄膜F2进行说明。
图14A与上述相同,示出在奇数层上通过硅氧垸聚合物(折射率为
1.42)形成的第1透明薄膜F1;在偶数层上通过氧化钛(折射率为2.52)
形成的第2透明薄膜F2的膜厚,在这里,为了获得波长在430 450nm附
近的蓝色的反射波谱,为了方便,第1透明薄膜F1的厚度为70nm,第2
透明薄膜F2的厚度为40nm。
还有,图14B为表示按照以这些膜厚而形成的显色结构体C中的发光
波长和反射率的关系表示的发光特性的图。
另外,图15A 图21A为表示相对于构成图14A所示的中间层(第2
第10层)的第1透明薄膜F1和第2透明薄膜F2中的具有较大膜厚的透 明薄膜的膜厚(70nm),使作为最底层的第1层与作为最顶层的第11层的 膜厚分别按照O倍(即,厚度为O)、 0.5倍、1.5倍、2倍、3倍、4倍、5
倍变化的图。
此外,图14B 图21B为表示按照由图14A 图21A所示的膜厚的第 1透明薄膜Fl、第2透明薄膜F2构成的显色结构体C的发光波长与反射 率之间的关系表示的发光特性的图。
如通过图14B,图15B和图16B的发光特性所示,当最顶层和最底层
的膜厚小于构成中间层的多个透明薄膜中具有较大的膜厚的透明薄膜时, 会增大规定区域以外的波长区域的反射峰值。
另一方面,如通过图17B、图18B、图21B的发光特性所示,当最顶 层和最底层的膜厚为构成中间层的多个透明薄膜中具有较大的膜厚的透 明薄膜的1.5倍、2倍、5倍时,可减小规定区域以外的波长区域的反射峰 值。
还有,如图18B、图19B、图20B的发光特性所示,当最顶层和最底
23层的膜厚为构成中间层的多个透明薄膜中具有较大的膜厚的透明薄膜的 膜厚的2倍、3倍、4倍时,可减小在规定区域以外出现的反射峰值的波 长区域。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但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 果,而且通过使最顶层和最底层的膜厚大于构成中间层的多个透明薄膜中 具有较大的膜厚的透明薄膜,可获得更良好的显色特性。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最顶层和最底层的膜厚为构成中间 层的多个透明薄膜中的较大的膜厚的透明薄膜的膜厚的二倍的厚度而成 膜,可减小规定区域以外出现的波长区域的反射峰值,并且可减小在规定 区域以外的反射峰值的波长区域,可获得更良好的显色特性。
(第7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2,对显色结构体C和制造方法的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上述第1 第6实施方式中,针对第1透明薄膜F1、第2透明薄膜 F2 (第3透明薄膜F3、第4透明薄膜F4),折射率小的第1透明薄膜Fl 的膜厚大于折射率大的第2透明薄膜F2的膜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 构成与此不同的结构。
图22A与上述相同,表示在奇数层上由硅氧烷聚合物(折射率为1.42) 形成的第1透明薄膜F1;在偶数层上由氧化锌(折射率为1.95)形成的第 2透明薄膜F2的膜厚,图22B为表示通过按照这些膜厚形成的显色结构 体C的发光波长与反射率的关系表示的发光特性的图。
如图2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最顶层和最底层的膜厚,折射 率小的第1透明薄膜Fl的膜厚小于折射率大的第2透明薄膜F2的膜厚。
另外,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最顶层和最底层的膜厚大于构成中 间层的多个透明薄膜中具有较大膜厚的透明薄膜的膜厚而成膜。
此外,如图22B所示,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减小规定区域以外 的波长区域的反射峰值,并且可减小在规定区域以外出现的反射峰值的波 长区域,可获得良好的显色特性。
作为通过上述第1 第7实施方式说明的显色结构体C,例如,可广
泛地适用于计时字符盘、手镯、别针、便携电话外壳等的装饰用部件(外 观部件、外壳部件),并通过采用该显色结构体C和其制造方法,可有效部件(外观部件、外壳部件),可获得制造成本 削减的生产性优良的装饰用部件(外观部件、外壳部件)。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 并不限于此实例。
在上述实例中示出的各组成部件的各形状或组合等为一个实例,可在 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根据设计要求等而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奇数层上形成第1透明薄膜F1 (第 3透明薄膜F3),在偶数层上形成第2透明薄膜F2 (第4透明薄膜F4)的 结构,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设为相反的层叠设置。
另外,同样对于透明薄膜的层叠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给出的数量为 一个实例,但是,如果获得所需的反射特性,则既可为11层以下,也可 为11层以上。
此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透明薄膜的膜厚调整,也可按照第l透 明薄膜形成材料、第2透明薄膜形成材料的颗粒直径,形成第l透明薄膜 Fl、第2透明薄膜F2中的至少一个。
此时,优选采用在液态材料中包含分散促进剂等的方法,以便己涂敷 的液态材料中包括的颗粒不重叠。
还有,在按照颗粒直径以上的膜厚形成透明薄膜时,通过使透明薄膜 的膜厚为颗粒直径的整数倍,多次地反复进行按照上述颗粒直径的厚度而 成膜的工序,由此,可按照误差小的一定的厚度,以良好的精度而成膜。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作为规定的图案而形成字符的结构的 实例,但是,并不限于此,可适用于形成数字、模样、绘图等的各种图案 的情况。
2权利要求
1. 一种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在衬底上,规定第1区域和与该第1区域邻接的第2区域的工序;第1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1液态材料按照基于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1区域形成具有第1折射率的第1透明薄膜;第2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2液态材料按照基于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1透明薄膜上形成具有第2折射率的第2透明薄膜;和交替地分别多次反复进行上述第1工序和第2工序,通过层叠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从而在上述第1区域形成具有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第1膜体,并获得上述显色结构体的工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区域形成具有不同于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第2显色特性的第2膜体,并获得上述显色结构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区域形成上述第2膜体的工序包括第3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3液态材料按照基于上述第2显色 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2区域形成具有第3折射率的第3透明薄膜;第4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4液态材料按照基于上述第2显色 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3透明薄膜上形成具有第4折射率的第4透明薄膜; 和交替地分别多次反复进行上述第3工序和第4工序,层叠上述第3透 明薄膜和上述第4透明薄膜的工序。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液态材料和上述第2液态材料中的一个液态材料与上述第3液态材料相同,另一液态材料与上述第4液态材料相同。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按照上述第3折射率小于上述第4折射率、上述第3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上述第4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3透明薄膜。
6. 根据权利要求3 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工序和上述第4工序中的每个包括涂敷液态材料的工序;和干燥或烘焙己涂敷的上述液态材料的工序。
7. 根据权利要求1 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工序和上述第2工序中的每个包括 涂敷液态材料的工序;和 干燥或烘焙已涂敷的上述液态材料的工序。
8. 根据权利要求1 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按照上述第1折射率小于上述第2折射率、上述第1透明薄膜的厚度 大于上述第2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1透明薄膜。
9. 根据权利要求1 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 其特征在于,由多个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多个上述第2透明薄膜构成的上述第1膜 体,包括最底层、最顶层和多个中间层,按照位于上述最底层和上述最顶层的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位于构成 上述多个中间层的一个层上的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1透明 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按照位于上述最底层和上述最顶层的上述透明薄膜的厚度为位于构成上述多个中间层的一个层上的上述透明薄膜的二倍的方式,形成上述第 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
11. 根据权利要求1 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 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基于第1形成材料的颗粒直径的厚度形成上述第1透明薄膜 的工序和按照基于第2形成材料的颗粒直径的厚度形成上述第2透明薄膜 的工序中的至少一个工序。
12. —种显色结构体,其包括第1透明薄膜,其按照基于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由第1形成材料形成膜,并具有第l折射率;第2透明薄膜,其按照基于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由第2形成材料在上述第1透明薄膜上形成膜,并具有第2折射率;和第1膜体,其交替地分别层叠了多个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 明薄膜。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第2膜体,该第2膜体形成于与形成了上述第1膜体的区域不同 的区域,且具有不同于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第2显色特性。
14. 根据权利要求i3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膜体包括第3透明薄膜,其按照基于上述第2显色特性的厚度由第3形成材料 形成膜,且具有第3折射率;和第4透明薄膜,其按照基于上述第2显色特性的厚度由第4形成材料 形成膜,且具有第4折射率,上述第2膜体是通过交替地分别按照层叠多个上述第3透明薄膜和上 述第4透明薄膜而形成的。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形成材料和上述第2形成材料中的一个形成材料与上述第3 形成材料相同,另一形成材料与上述第4形成材料相同。
16. 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按照上述第3折射率小于上述第4折射率,另外,上述第3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上述第4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3透明薄膜。
17. 根据权利要求12 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按照上述第1折射率小于上述第2折射率、上述第1透明薄膜的厚度 大于上述第2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1透明薄膜。
18. 根据权利要求12 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由多个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多个上述第2透明薄膜构成的上述第1膜 体包括最底层、最顶层、以及多个中间层,按照位于上述最底层和上述最顶层的透明薄膜的厚度大于位于构成上述多个中间层的一个层上的透明薄膜的厚度的方式,形成上述第1透明 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 按照位于上述最底层和上述最顶层的上述透明薄膜的厚度为位于构成上述多个中间层的一个层上的上述透明薄膜的二倍的方式,形成上述第 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
20. 根据权利要求12 1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透明薄膜的厚度是按照基于上述第1形成材料的颗粒直径的 厚度来规定的。
21. 根据权利要求12 2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显色结构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透明薄膜的厚度是按照基于上述第2形成材料的颗粒直径的 厚度来规定的。
全文摘要
一种显色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在衬底上,规定第1区域和与该第1区域邻接的第2区域的工序;第1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1液态材料按照基于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1区域形成具有第1折射率的第1透明薄膜;第2工序,通过液滴排出法,由第2液态材料按照基于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厚度,在上述第1透明薄膜上形成具有第2折射率的第2透明薄膜;和交替地分别多次反复进行上述第1工序和第2工序,通过层叠上述第1透明薄膜和上述第2透明薄膜,从而在上述第1区域形成具有上述第1显色特性的第1膜体,并获得上述显色结构体的工序。
文档编号G02B5/28GK101498803SQ200810191068
公开日2009年8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5日
发明者平井利充, 高野靖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