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3693阅读: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可防止光源组件的组装位置发生偏差的 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液晶液晶显示面板无法自己发光,所以必须有外部光源提供液晶显 示面板所需的面光源。背光模组在液晶显示器中即扮演提供面光源的角色,所以背光模组 是液晶显示器重要的零组件之一。一种现有的背光模组100包括框架11、光源组件12、反射片13、导光板14和光学 膜片15。框架11包括底板111和连接于底板111的边缘的侧壁112。底板111具有光源承 载部113,而光源承载部113的两相对端分别画有定位标示114,定位标示114用作光源组 件12的定位基准。光源组件12配置于光源承载部113上,光源组件12包括基板121和多个发光二 极管122。基板121的两相对端分别与定位标示114对齐,基板121的一侧抵靠于侧壁112上。导光板14配置于框架11内,且位于光源组件12旁,导光板14的入光面141与光 源组件12相对。反射片13配置于框架11的底板111和导光板14之间。光学膜片15配 置于导光板14的出光面142上。然而,背光模组100在组装过程中,定位标示114作为组装光源组件12的定位基 准,可能会因为作业员的视觉疲劳或其他人为原因(如不当碰触)而导致光源组件12的组 装位置发生偏差。光源组件12的组装位置发生偏差,会造成以下不良现象1.光源组件12与导光板14的相对位置产生偏移,使得导光板14不能有效地将发 光二极管122发出的光线转变为亮度均勻的面光源。2.因为发光二极管122发出的光线不能转变为均勻的面光源,所以背光模组100 应用于液晶显示器时,可能会使液晶显示面板产生明暗不均的现象(Mura现象)。3.光源组件12与导光板14的相对位置的偏移会增加发光二极管122发出光线的 能量损耗,降低光利用率。4.背光模组100应用于液晶显示器时,光源组件12通过软性电路板(FPCB)与液 晶显示器的驱动电路板的连接器相连接,光源组件12位置的偏差可能会导致软性电路板 与连接器接触不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光源组件的组装位置发生偏差的背光模组。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框架和光源组件,其中,框架包括底板和连接于底板边缘的侧壁。底板具有光源承载部,且光源承载部开设有至少一通孔,每一通孔的内侧壁延伸出挡 片。光源组件配置于光源承载部,且光源组件的至少一端与挡片相抵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和配置于基板的多个点光源。基板 的至少一端与挡片相抵持。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基板和配置于基板的多个点光源,基板 的至少一端与挡片相抵持。点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至少一通孔为相对的两个通孔,光源组件的相对两端是抵 持于从这些通孔延伸出的这些挡片之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侧壁具有连接光源承载部的承靠面,而光源组件更抵持于 侧壁的承靠面。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更包括导光板,配置于框架内,且位于光源组 件旁,导光板的入光面与光源组件相对。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更包括导光板和至少一光学膜片,导光板配 置于框架内,且位于光源组件旁,导光板的入光面与光源组件相对。至少一光 学膜片配置于 导光板的出光面上。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更包括导光板和反射片,导光板配置于框架 内,且位于光源组件旁,导光板的入光面与光源组件相对。反射片配置于该底板与该导光板 之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孔的尺寸与挡片的尺寸实质上相同。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框架的材质包括金属。由于光源组件的至少一端与挡片相抵持,所以组装时,仅凭手感就能判断出光源 组件是否组装到位,从而避免了因人为原因而造成的光源组件的组装位置偏差,使得光源 组件精确定位。此外,至少一通孔和至少一挡片可以通过冲压成型,而不用在框架上加设另 外的材料,节省了材料成本。尤其是,所述背光模组中设有导光板时,光源组件的精确定位使得光源组件与导 光板的相对位置不会产生偏移。如此,导光板可将光源组件发出的光线转变为亮度均勻的 面光源,并提高了光源组件发出光线的利用率。所述背光模组应用于液晶显示器时,可以避 免因背光不均勻而造成液晶显示面板产生明暗不均的现象。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 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一种现有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框架的立体图。图4是图3所示框架的区域IV的放大图。图5是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框架和光源组件组装后的局部放大图。现有技术符号说明
100 背光模组11:框架111 底板112 侧壁
113:光源承载部114:定位标示12 光源组件121 基板122 发光二极管13 反射片14 导光板141 入光面142:出光面15:光学膜片本发明符号说明200 背光模组21 框架211 底板212 侧壁213 光源承载部214 通孔215 挡片216 承靠面22 光源组件221 基板222 点光源23:反射片24 导光板241 入光面242:出光面25:光学膜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 附图及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背光模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 说明如后。请参见图2,背光模组200为侧光式背光模组,其包括框架21及光源组件22。请参见图3与图4,框架21包括底板211和连接于底板211的边缘的侧壁212。 框架21的材质例如包括金属,如铝或其合金,或是镁或其合金。底板211具有光源承载部 213,且光源承载部213的两相对端分别开设有通孔214。每一通孔214的内侧壁延伸出挡 片215,两个挡片215例如是大体垂直于底板211。通孔214与挡片215的尺寸实质上相同。通孔214和挡片215可以通过冲压的方式成型,如对底板211的预定位置进行冲 压加工,底板211上的部分材料被冲出而形成通孔214,冲压出的材料被弯折而形成挡片 215。侧壁212具有连接光源承载部213的承靠面216。请一并参见图5,光源组件22配置于光源承载部213上,光源组件22的相对两端 是抵持于从通孔214的内侧壁延伸出的两个挡片215之间。光源组件22包括基板221和 配置于基板221上的多个点光源222。基板221的两相对端分别与两个挡片215相抵持,基 板221更抵持于侧壁212的承靠面216。基板221例如是电路板,而点光源222可为发光二 极管或其他合适的点光源。背光模组200可更包括导光板24。导光板24配置于框架21内,且导光板24位 于光源组件22旁。导光板24的入光面241与光源组件22相对。导光板24用于将点光源 222发出的光线转变为亮度均勻的面光源。此外,背光模组200可更包括反射片23。反射 片23配置于框架21的底板211与导光板24之间。另外,背光模组200可更包括至少一光 学膜片25,而光学膜片25配置于导光板24的出光面242上。光学膜片25可以包括扩散片和棱镜片,但不以此为限。请同时参见图2、图3和图5,将背光模组200的光源组件22组装于框架21时,可 先将光源组件22的基板221配置于底板211的光源承载部213上,使基板221的相对两端 分别与两个挡片215相抵持,且使基板221抵持于侧壁212的承靠面216上,从而使基板 221固定于光源承载部213上。如此,可以实现基板221在图5所示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 的精确定位,基板221的组装 位置不会发生偏差。在本实施例中,光源组件22的基板221的两相对端分别与两个挡片215相抵持, 组装时,作业员直接将基板221抵持于挡片215上,而不用在底板211上设置定位标示。即 便作业员产生视觉疲劳,只要将基板221抵持于挡片215上便可实现光源组件22在X轴方 向的定位,而且基板221也不容易因为不当的碰触而产生位移。如此,可避免了光源组件22 的组装位置发生偏差。光源组件22的精确定位使得光源组件22与导光板24的相对位置不会产生偏移, 如此,导光板24可将光源组件22发出的光线转变为亮度均勻的面光源,并提高了光源组件 22发出光线的利用率。通孔214和挡片215通过冲压成型,可以节省材料成本。当背光模组200应用于液晶显示器(图未示)时,光源组件22通过软性电路板与 液晶显示器的驱动电路板的连接器相连接,因为光源组件22的组装位置没有发生偏差,所 以软性电路板与连接器间的连接不会因为光源组件22的位置偏差而产生接触不良。背光 模组200还可避免因背光亮度不均勻而造成液晶显示面板产生明暗不均的现象。可以理解,光源承载部213上可仅开设一个通孔214,藉由将光源组件22的基板 222抵靠于从通孔214的内侧壁延伸出挡片215及框架21的侧壁212的抵靠面216同样可 以实现光源组件22在X轴方向及Y轴方向的精确定位。光源承载部213上开设的通孔214 的数量还可为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对应地,挡片215的数量为三个或三个以上。此外,虽然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承载部213及光源组件22的数量分别为一个,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 承载部213及光源组件22的数量可分别为两个,其中光源承载部213是设于框架21相对 的两侧。另外,虽然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200是以侧边入光式背光模组为例,但本发明的背 光模组亦可为直下式背光模组。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 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 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 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架,包括一底板,具有一光源承载部,且该光源承载部开设有至少一通孔,每一通孔的一内侧壁延伸出一挡片;以及一侧壁,连接于该底板的边缘;一光源组件,配置于该光源承载部,且该光源组件的至少一端与该挡片相抵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源组件包括一基板,其至少一端与该挡片相抵持;多个点光源,配置于该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些点光源包括发光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通孔为相对的两个通孔,该 光源组件的相对两端是抵持于从该些通孔延伸出的该些挡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侧壁具有连接该光源承载部的一 承靠面,而该光源组件更抵持于该侧壁的该承靠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导光板,配置于框架内,且 位于该光源组件旁,该导光板的一入光面与该光源组件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光学膜片,配置于该导 光板的一出光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反射片,配置于该底板与该 导光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通孔的尺寸与该挡片的尺寸实质 上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材质包括金属。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背光模组,包括框架和光源组件,其中,框架包括底板和连接于底板边缘的侧壁。底板具有光源承载部,且光源承载部开设有两个通孔,每一通孔的内侧壁延伸出挡片。光源组件配置于光源承载部,且光源组件的相对两端是抵持于两个挡片之间。所述的背光模组可有效防止光源组件的组装位置发生偏差。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1968183SQ200910160849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7日
发明者王崇权, 许子辉, 黄启祥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