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头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4199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曝光头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棒状透镜阵列使来自发光元件的光成像而对曝光面进行曝光
的曝光头及利用了该曝光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曝光头,公知通过与玻璃基板对置的棒状透镜阵列,使来自形成在该玻 璃基板上的发光元件的光成像的装置(专利文献1)。特别是,在专利文献1的曝光头中,在 玻璃基板的表面和背面中与棒状透镜阵列相反一侧的背面设置有发光元件。因此,在来自 发光元件的光透过了玻璃基板后,入射到棒状透镜阵列中。
但是,由于在玻璃基板和棒状透镜阵列之间存在空气层,故在玻璃基板的表面和
空气层的边界,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其结果是,存在提供给成像的光量降低
而不能以充分的光量进行曝光的情况。于是,在专利文献2、3中提出一种在玻璃基板和棒
状透镜阵列之间设置树脂等透明材料来抑制玻璃基板表面中的光反射的技术。[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6-23164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07608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05384号公报 但是,如上述专利文献2、3所述,能够在基板(玻璃基板)及棒状透镜阵列的每一 个中固定光透过性部件(透明材料)。可是,这样隔着光透过性部件来固定棒状透镜阵列和 基板,由此存在产生如下的问题的可能性。即,存在若由温度变化等而引起棒状透镜阵列变 形,则隔着光透过性基板而被固定在棒状透镜阵列上的基板也变形的情况。并且,由于在该 基板上配置有发光元件,故若基板变形、则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成像位置可能会变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配置了发光元件的基 板和棒状透镜阵列隔着光透过性部件而被固定的构成中,不管棒状透镜阵列是否变形,都 可抑制成像位置的变动,从而可执行良好曝光的技术。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相关的曝光头的特征在于,该曝光头具备来自配置在 第一面上的发光元件的光从第一面向第二面透过的基板、配置在基板的第二面侧并使来自 第二面的光成像的棒状透镜阵列、配置在基板与棒状透镜阵列之间并被基板的第二面及棒 状透镜阵列固定的光透过性部件以及支撑基板的第一面的支撑部件。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图像形成 装置具备潜像担载体;曝光头,其具有使来自配置在第一面上的发光元件的光从第一面 向第二面透过的基板、配置在基板的第二面侧并使来自第二面的光在潜像担载体上成像的 棒状透镜阵列、配置在基板与棒状透镜阵列之间并被基板的第二面及棒状透镜阵列固定的 光透过性部件及支撑基板的第一面的支撑部件;和对曝光头在潜像担载体上形成的潜像进 行调色剂显影的显影部。
在由此构成的发明(曝光头及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基板的第一面上配置了发光 元件,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从基板的第一面向第二面透过。在基板的第二面侧配置了棒状透 镜阵列,该棒状透镜阵列使来自基板的第二面的光成像。另外,在基板与棒状透镜阵列之间 配置光透过性部件,该光透过性部件被基板的第二面及棒状透镜阵列固定。因此,若棒状透 镜阵列变形,则基板也可能会变形。对此,本发明具备支撑基板的第一面的支撑部件,由支 撑部件来抑制基板的变形。由此,不管棒状透镜阵列是否变形,都能够抑制基板的变形,从 而可执行良好的曝光。另外,利用该曝光头可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另外,发光元件是底部发射型的有机EL元件,基板的第一面也可以隔着密封有机 EL元件的密封部件而被支撑部件支撑。由此,通过设置密封部件,能够将有机EL与空气隔 绝开,从而能够抑制有机EL的劣化。 但是,在基板的线膨胀系数比棒状透镜阵列的线膨胀系数小的情况下,基于温度 的变化,棒状透镜阵列以比基板大的程度进行伸縮。其结果是,经由光透过性部件从棒状透 镜阵列向基板作用要使其变形的力。因此,对于这种构成,优选应用本发明来抑制基板的变 形。由此,可执行良好的曝光。 此时,也可以构成为支撑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比基板的线膨胀系数大。由此,能够从 支撑部件向基板提供与棒状透镜阵列提供基板的力对抗的力。因此,可以可靠地抑制基板 的变形,以执行良好的曝光。 且有,也可以构成为棒状透镜阵列的线膨胀系数与支撑部件的线膨胀系数相等或
大致相等。由此,能够使棒状透镜阵列向基板提供的力和为了对抗该力而由支撑部件向基
板提供的力均衡。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基板的变形,并执行极好的曝光。 另外,支撑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具有支撑基板的第二面的平面部和从该平面部开始
弯曲的弯曲部。该构成能够提高支撑部件的刚性,因此有利于抑制基板的变形,从而谋求良
好曝光。


图1是表示本发明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线式头的结构的部分立体图。 图4是表示线式头的宽度方向剖面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表示线式头具有的头基板的背面的构成的部分俯视图。 图6是表示棒状透镜阵列单体的光学特性的图。 图7是表示不设置玻璃部件的线式头的光学特性的图。 图8是表示设置了玻璃部件的线式头的光学特性的图。 图9是本发明起到更好效果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将LED作为发光元件利用时的宽度方向部分剖视图。
图中29-线式头,291-头基板,291-h-头基板表面,291-t-头基板背面,293-密 封部件,295-框架,2951-平面部,2952-弯曲部,297-玻璃部件,299-棒状透镜阵列, 2991-棒状透镜,2992-树脂板。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图2是表示图1的 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气构成的图。该装置是可选择执行以下两种模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 黄色(Y)、品红色(M)、青绿色(C)及黑色(K)的4色调色剂重合而形成彩色图像的彩色模 式;与仅用黑色(K)的调色剂来形成单色图像的单色模式。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若从主计 算机等外部装置向具有CPU或存储器等的主控制器MC提供图像形成指令,则该主控制器MC 向发动机控制器EC提供控制信号,基于此,发动机控制器EC控制发动机部EG及头控制器 HC等装置各部并执行规定的图像形成动作,在复写纸、誊写纸、格式纸及0HP用透明薄片等 属于记录材料的薄片上形成与图像形成指令对应的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外壳3内,设有内置电源电路基板、主 控制器MC、发动机控制器EC及头控制器HC的电气安装件箱5。另外,在外壳3中还配置有 图像形成单元2、转印带单元8及供纸单元7。另外,在图1中,在外壳3内右侧配置有二次 转印单元12、定影单元13及薄片引导部件15。另外,供纸单元7构成为相对于外壳3可自 由装卸。并且,对于该供纸单元7及转印带单元8而言,其可构成为分别卸下并进行修理或 交换。 图像形成单元2具备形成多个不同颜色的图像的四个图像形成站2Y(黄色用)、 2M(品红色用)、2C(青绿色用)及2K(黑色用)。另外,在图1中,图像形成单元2的各图 像形成站由于其构成彼此相同,因此为了图示方便,只在一部分的图像形成站上附加符号, 对于其他的图像形成站则省略符号。 在各图像形成站2Y、2M、2C及2K中设有其表面上形成有各自颜色的调色剂像的感 光体鼓21。各感光体鼓21配置为其旋转轴与主扫描方向MD(相对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 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另外,各感光体鼓21分别与专用的驱动电动机连接,在图中箭头D21 的方向上以规定速度被旋转驱动。由此,感光体鼓21表面被搬送到与主扫描方向MD垂直 或大致垂直的副扫描方向SD上。另外,在感光体鼓21的周围,沿着其旋转方向配置有带电 部23、线式头29、显影部25及感光体清洁器27。并且,通过这些功能部能够执行带电动作、 潜像形成动作及调色剂显影动作。执行彩色模式时,使在全部图像形成站2Y、2M、2C及2K 中形成的调色剂像在设置于转印带单元8上的转印带81上重合而形成彩色图像。另外,执 行单色模式时,仅使图像形成站2K动作而形成黑色单色图像。 带电部23具备其表面由弹性橡胶构成的带电辊。该带电辊构成为在带电位置与 感光体鼓21的表面抵接而进行从动旋转,并伴随感光体鼓21的旋转动作进行从动旋转。另 外,该带电辊与带电偏置电压生成部(省略图示)连接,接收来自带电偏置电压生成部的带 电偏置电压的供电,在带电部23与感光体鼓21抵接的带电位置使感光体鼓21的表面带电 规定的表面电位。 线式头29配置为其纵长方向LGD与主扫描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并且其宽度方向 LTD与副扫描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线式头29具备排列在纵长方向LGD上的多个发光元 件,并与感光体鼓21对置配置。并且,在由带电部23而带电的感光体鼓21的表面上使来 自发光元件的光成像而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部25具有在其表面担载调色剂的显影辊251。并且,通过从与显影辊251电 连接的显影偏置电压生成部(省略图示)向显影辊251施加的显影偏置电压,在显影辊251与感光体21抵接的显影位置中,带电调色剂从显影辊251移动到感光体鼓21并对在其表 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化。 在显影位置进行显影化后的调色剂像在搬送到感光体鼓21的旋转方向D21之后, 在转印带81与各感光体鼓21抵接的一次转印位置TR1向转印带81进行一次转印。
另外,在感光体鼓21的旋转方向D21的一次转印位置TR1的下游侧且在带电部23 的上游侧以与感光体鼓21的表面抵接的方式设置有感光体清洁器27。由于该感光体清洁 器27与感光体辊的表面抵接,因此能够清洁去除在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感光体鼓21的表 面上的调色剂。 转印带单元8具备驱动辊82、在图1中配置在驱动辊82的左侧的从动辊83 (叶片 对置辊)和架设在这些辊上且利用驱动辊82的旋转向图示箭头D81的方向(搬送方向) 进行循环驱动的转印带81。另外,转印带单元8具备4个一次转印辊85Y、85M、85C及85K, 他们在转印带81的内侧,在支架安装时相对各图像形成站2Y、2M、2C及2K具有的感光体鼓 21的每一个,以一对一的方式对置配置。这些一次转印辊分别与一次转印偏置电压生成部 (省略图示)电连接。 执行彩色模式时,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将全部的一次转印辊85Y、85M、85C及 85K定位于图像形成站2Y、2M、2C及2K侧,从而将转印带81推开并与图像形成站2Y、2M、 2C及2K具有的各感光体鼓21抵接,在各感光体辊21与转印带81之间形成一次转印位置 TR1。并且,通过在适当的时刻从一次转印偏置电压生成部向一次转印辊85Y等施加一次转 印偏置电压,从而形成在各感光体鼓21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像,在与各自对应的一次转印位 置TR1上转印到转印带81表面。S卩,在彩色模式中,各色的单色调色剂像在转印带81上彼 此重叠,从而生成彩色图像。 另外,转印带单元8具备配置在黑色用一次转印辊85K的下游侧且驱动辊82的上 游侧的下游引导辊86。该下游引导辊86构成为在一次转印辊85K与图像形成站2K的感 光体鼓21抵接而形成的一次转印位置TR1中的一次转印辊85K与黑色用感光体鼓21 (K) 的共用接线上,与转印带81抵接。 另外,与巻绕在下游引导辊86上的转印带81的表面对置而设置有片传感器89。 片传感器89例如由反射型光传感器构成,通过光学检测转印带81表面的反射率的变化,从 而根据需要来检测转印带81上形成的片图像的位置及其浓度等。 供纸单元7具有可层叠保持薄片的供纸盒77和从供纸盒77 —张一张地供给薄片 的拾取辊79的供纸部。通过拾取辊79从供纸部供给的薄片,在由阻尼辊对80对供纸时刻 进行调整之后,沿着薄片引导部件15被供给到驱动辊82与二次转印辊121抵接的二次转 印位置TR2。 二次转印辊121被设置为相对于转印带81而言可自由分离抵接,由二次转印辊驱 动机构(省略图示)进行分离抵接驱动。定影单元13具有内置卤素加热器等的发热体并 可自由旋转的加热辊131和对该加热辊131进行按压施力的加压部132。并且,其表面上被 二次转印了图像的薄片通过薄片引导部件15被引导到加热辊131与加热部132的加压带 1323中形成的辊隙部,在该辊隙部以规定的温度热显影图像。加压部132由两个辊1321、 1322及架设在这些辊上的加压带1323构成。并且,构成为通过将由加压带1323的表面中 的被两个辊1321、 1322张开的带伸展面按压在加热辊131的内周面,从而由加热辊131与加压带1323形成的辊隙部被扩大。另外,这样一来接受了定影处理的薄片被搬送到外壳3 的上面部所设置的排纸托盘4。 所述驱动辊82在图示箭头D81的方向上循环驱动转印带81并且兼有作为二次 转印辊121的备用辊的功能。在驱动辊82的周面形成有厚度为3mm左右、体积电阻率为 1000KQ cm以下的橡胶层,通过经由金属制的轴接地,从而作为经由二次转印辊121从省 略图示的二次转印偏置电压生成部供给的二次转印偏置电压的导电线路。通过这样在驱动 辊82上设置具有高摩擦及冲击吸收性的橡胶层,从而能够防止由薄片进入二次转印位置 TR2时的冲击被传送到转印带81所引起的画质的劣化。 另外,在该装置中,配置有与叶片对置辊83对置的清洁部71。清洁部71具有清洁 器叶片711和废置调色剂箱731。清洁器叶片711由于隔着转印带81将其前端部与叶片对 置辊83抵接,因此能够去除在二次转印后残留在转印带81上的调色剂或纸粉等异物。并 且,这样去除的异物被回收到废置调色剂箱731中。另外,清洁器叶片711及废置调色剂箱 731与叶片对置辊83构成为一体。 另外,将各图像形成站2Y、2M、2C及2K的感光体鼓21、带电部23、显影部25及感 光体清洁器27—体地作为盒体进行单元化。并且,该盒体构成为相对装置主体可装卸。另 外,在各盒体中分别设置有用于存储与该盒体相关的信息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并且,在发动 机控制器EC与各盒体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由此,与各盒体相关的信息被传送到发动机控制 器EC中,并且各存储器内的信息被更新存储。基于这些信息对各盒体的使用履历或消耗品 的寿命进行管理。 另外,主控制器MC、头控制器HC及各线式头29分别作为另其他功能块而构成,这 些功能块经由串行通信线相互连接。对于在各功能块间的数据交换动作,参照图2进行说 明。若从外部装置向主控制器MC提供图像形成指令,则主控制器MC发送用于让发动机控制 器EC使发动机部EG起动的控制信号。另外,设置在主控制器MC中的图像处理部100对包 括在图像形成指令中的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生成各调色剂颜色的视频数据VD。
另一方面,接收了控制信号的发动机控制器EC开始发动机部EG各部的初始化及 预热(warm-up)。若完成这些动作后成为可执行图像形成动作的状态,则发动机控制器EC 向控制各线式头29的头控制器HC输出成为开始图像形成动的契机的同步信号Vsync。
在头控制器HC中设置有控制各线式头的头控制模块400和管理与主控制器MC之 间的数据通信的头侧通信模块300。另一方面,即使在主控制器MC中也设置有主侧通信模 块200。从头侧通信模块300向主侧通信模块200发送表示一页图像的先头的垂直请求信 号VREQ和请求构成该图像行中的一行视频数据的水平请求信号HREQ。另一方面,根据这些 请求信号从主侧通信模块200向头侧通信模块300发送视频数据VD。更详细地说,在接受 了表示图像先头的垂直请求信号VREQ之后,在每次接收水平请求信号HREQ时,从图像的先 头部分开始一行一行地依次输出视频数据VD。并且,基于该视频数据各发光元件E发光。
图3是表示线式头的结构的部分立体图。另外,图4是表示线式头的宽度方向剖 面的部分剖视图。图5是表示线式头具有的头基板的背面构成的部分俯视图,表示从头基 板291的表面291-h侧对背面291-t进行俯视的情况。这些因为是部分图,所以并不代表 线式头的全部零件。利用这些图对线式头29的详细构成进行以下的说明。
线式头29具备的头基板291是平板状的玻璃基板。在该头基板291的背面291-t(第一面),以3列交错方式在纵长方向上排列了多个发光元件E(图5)。各发光元件E是底部发射型有机EL元件。且有,在头基板291的背面291-t上设置了驱动电路DC,各发光元件E通过布线WL与驱动电路DC连接(图5)。并且,驱动电路DC根据视频数据VD来驱动发光元件E。该驱动电路DC可由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构成。另外,根据形成TFT的工艺的关系,头基板291将无碱玻璃作为基体材料。且有,在头基板291的背面291-t上粘接固定有由玻璃构成的密封部件293。通过该密封部件293,能够将作为有机EL元件的发光元件E与空气隔绝开,从而能够抑制发光元件E的劣化。 密封部件293的背面粘接固定了框架295。该框架295是作为刚性部件的板金(钢)制,具有16X10—6(/°C)左右的线膨胀率。另外,该框架295具有与宽度方向LTD及纵长方向LGD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平面部2951和从该平面部2951开始弯曲的弯曲部2952,并具有倒U字形状(图3、图4)。并且,平面部2951被粘接固定在密封部件293的背面。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头基板291的背面291-t隔着密封部件293而被框架295支撑。
在头基板291的表面291-h (第二面)上抵接有玻璃部件297 (光透过性部件)。该玻璃部件297在纵长方向LGD上具有长条的长方体形状。玻璃部件297的底面通过透明粘接剂而被粘接固定在基板表面291-h上。该透明粘接剂具有与玻璃部件297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折射率。且有,在玻璃部件297和头基板291的粘接过程中,由于担心由UV(紫外线)引起的发光元件E的劣化,所以尽量不进行UV照射。因此,优选将热硬化兼用的UV硬化粘接剂、热硬化粘接剂或厌氧性粘接剂等作为粘接剂来利用。另外,若粘接剂的厚度尽量薄,则由于难以产生厚度的偏差,故是优选的。且有,在头基板291的表面291-h侧配置棒状透镜阵列299,棒状透镜阵列299的底面与玻璃部件297的上面抵接。 在棒状透镜阵列299中,叠放的多个棒状透镜2991通过硅系的不透明粘接剂而相互粘接。该棒状透镜2991具有正立等倍的成像特性。另外,该多个棒状透镜2991由2张树脂板2992从宽度方向LTD夹持。该树脂板2992将添加了玻璃纤维的FRP (Fiber ReinforcedPlastics)作为基体材料。并且,由此构成的棒状透镜阵列299的底面通过透明粘接剂而被粘接固定到玻璃部件297的上面。透明粘接剂优选在FRP及硅粘接剂中具有亲和性的粘接剂。由此,能够坚固粘接异种材料。且有,在线式头29的装配工序中,在将头基板91与玻璃部件297粘接之前,进行玻璃部件297与棒状透镜阵列299粘接的情况下,因为不需要担心由UV(紫外线)引起的发光元件E的劣化,所以能够利用UV粘接剂。另外,如果粘接剂的厚度尽量薄,则由于难以生成厚度的偏差,故是优选的。且有,该透明粘接剂具有与玻璃部件297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折射率。 在此,示出构成线式头29的各部件的尺寸关系。首先,纵长方向LGD中的尺寸关系如下式。L2951 > L291 > L293 > L297 > L299其中,L2951是框架295的平面部2951的长度,L293是密封部件293的长度,L291是头基板291的长度,L297是玻璃部件297的长度,L299是棒状透镜阵列299的长度。另外,宽度方向LTD中的尺寸关系如下式。
W2951 > W291 = W293 > W297 > W299 其中,W2951是框架295的平面部2951的宽度,W293是密封部件293的宽度,W291是头基板291的宽度,W297是玻璃部件297的宽度,W299是棒状透镜阵列299的宽度。
接着,对线式头29的光学特性进行说明。且有,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线式头29在头基板291与棒状透镜阵列299之间设置有玻璃部件297。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本实施方式的线式头29的光学特性,首先在表示棒状透镜阵列单体的光学特性(图6)之后,按照未设置玻璃部件297的线式头29的光学特性(图7)和设置了玻璃部件297的线式头29的光学特性(图8)的顺序进行说明。其中,图6是表示棒状透镜阵列单体的光学特性的图,图7是表示未设置玻璃部件的线式头的光学特性的图,图8是表示设置了玻璃部件的线式头的光学特性的图。 如图6所示,物点侧距离Lo与像点侧距离Li大致相等。因此,这些距离和棒状透
镜阵列299的共轭长度Tc为下式。
Lo—Li= (Tc—Z) / 2 其中,Z是与宽度方向LTD及纵长方向LGD正交的方向上的棒状透镜阵列299的厚度。且有,距离Lo、 Li因为是在空气中的距离,所以在折射率nl的介质中的距离Lo(nl)、距离Li(nl)分别为:
Lo(nl) = LoXnl
Li (nl) = LiXnl 其中,该图的角度9 1是从物点射出而收拢到棒状透镜阵列299中的光束的角度(开口角度)。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玻璃基板291的背面291-t设置有发光元件E的情况下,来自发光元件E的光从基板背面291-t透过头基板表面291-h而入射到棒状透镜阵列299。利用图7对此时的光学特性进行说明。且有,图7的上部的双点划线的圆内部是对该图下部的双点划线的圆内部进行了放大。另外,角度ei是表示透过了头基板29i后的光束的角度,角度9 2是表示从发光元件E射出的光束的角度(开口角度)。若将头基板291的厚度设为tl,将头基板291的折射率设为ng,将空气层的厚度设为dl,空气层的折射率大约为l,则开口角度92满足下式。
ngXsin( 9 2) = sin( 9 1)
且有,
tl/n291+dl = Lo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具备玻璃部件297的结构(图8)表示以下的光学特性。艮P,若头基板291和玻璃基板297的折射率大致为ng且相同,则下式成立。
tl+t2 = Lo(ng) = LoXng 其中,t2是玻璃部件297的厚度。且有,开口角度9 2与图7示出的开口角度9 2相等。即,开口角度不会因为是否用玻璃部件297来填埋头基板291和棒状透镜阵列299之间而变化。 但是,在具备了玻璃部件297的线式头29中,存在由温度变化而发生如下问题的情况。对其进行说明。棒状透镜阵列299的线膨胀率主要由FRP确定。该FRP的线膨胀率具有比其他的一般树脂小但比玻璃大的值,例如,16X10—6(/°C)左右。相对于此,作为头基板291的基体材料的无碱玻璃的线膨胀率为3. 5 3. 8X 10—6(/°C )左右,比棒状透镜阵列299的线膨胀系数低。另外,利用一般的玻璃构成的玻璃部件297具有9X10—6(/°C)左右的线膨胀率。由此,棒状透镜阵列299、玻璃部件297、头基板291具有以该顺序增大的线膨胀率。且有,这些部件通过粘接剂而被相互固定。因此,在存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头基板291的伸縮不会追上棒状透镜阵列299及玻璃部件297的伸縮,其结果是,存在如双金属效应那样的头基板291翘曲的情况。该翘曲根据情况的不同而达到100(ym)左右,因此在纵长方向LGD的整个区域内难以使成像面与感光体鼓21表面一致,可能无法执行良好的曝光动作 图像形成动作。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线式头29的头基板291的背面291_t被作为刚性部件的框架295支撑,通过该框架295,能够抑制头基板291的变形。由此,无论棒状透镜阵列299有无伸縮,都能够抑制头基板291的翘曲,可执行良好的曝光。另外,通过利用该线式头29,从而可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295具有固定头基板291的背面291_h的平面部2915和从该平面部2951开始弯曲的弯曲部2952。因此,能够提高框架295的刚性,并可谋求抑制头基板291的变形,实现更加良好的曝光。 且有,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框架295的线膨胀系数比头基板291的线膨胀系数大,故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效果。利用图9对此进行说明。其中,图9是本发明所获得的进一步效果的说明图。如上所述,棒状透镜阵列299具有比头基板291更大的线膨胀率。因此,例如在温度上升的情况下,棒状透镜阵列299要与头基板291相比在纵长方向LGD上延伸(该图箭头D299(+) 、 D299(-))。其结果是,棒状透镜阵列299提供要向头基板291弯曲的力F299(+) 、F299(-)。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295具有比头基板291还大的线膨胀系数。因此,在温度上升的情况下,与棒状透镜阵列299同样,框架是295也要在纵长方向LGD上延伸(该图箭头D295(+)、D295(-))。其结果是,能够从框架295向头基板291提供与棒状透镜阵列299提供给头基板291的力F299 (+) 、F299 (-)对抗的力F295 (+) 、F295 (-)。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头基板291的变形,从而可执行良好的曝光。 且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框架295的线膨胀系数为16X 10—6 (/°C )左右,与棒状透镜阵列299的线膨胀系数15X 10—6(/°C )大致相等。因此,能够使棒状透镜阵列299向头基板291提供的力F299 (+) 、 F299 (-)、和为了与该力F299 (+) 、 F299 (-)对抗而由框架295提供给基板的力F295 (+) 、F295 (-)均衡。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头基板291的变形,从而可执行极好的曝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头基板291和棒状透镜阵列299之间设置了玻璃部件297,这些部件利用透明粘接剂相互粘接。且有,该透明粘接剂具有与玻璃部件297相同或 。因此,各构成部件(头基板291、玻璃部件297、棒状透镜阵列299)之间的界面实质上消失了,能够防止在各构成部件边界中的光的反射。因此,可抑制由反射引起的光量的损耗或头基板表面2991-h中的反射光被头基板背面291-t再反射后由棒状透镜阵列299成像而产生的重像。 且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玻璃部件297的厚度正确地管理头基板291和棒状透镜阵列299的间隔。特别是作为玻璃部件297,通过利用对上面及底面两面进行过研磨的玻璃,从而可以更正确地管理头基板291和棒状透镜阵列299的间隔。其结果是,能够进行更好的曝光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头基板291和棒状透镜阵列299之间设置有玻璃部件297,这些部件利用透明粘接剂相互粘接。因此,在头基板291和棒状透镜阵列299之间不存在在图像形成装置内浮游的调色剂等尘埃侵入的余地。由此,能够抑制由尘埃引起的成像状态的紊乱或光量的损耗,从而能够进行良好的曝光。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式头29相当于本发明的"曝光头",头基板291相当于本发明的"基板",头基板背面291-t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面",头基板表面291-h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面,框架295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撑部件",玻璃部件297相当于本发明的"光透过性部件"。 且有,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宗旨就能对上述结构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底部发射型有机EL元件用作发光元件。但是,也可将LED (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发光元件进行利用。图10是将LED作为发光元件进行利用时的宽度方向部分剖视图。如图10所示,在头基板291的背面291-t上安装有LED芯片CP。并且,在LED芯片CP的表面(S卩,与头基板291背面291-t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发光元件(省略图示)。另外,在框架295上设置了用于配置LED芯片CP的空间2953。再有,在头基板背面291-t上直接粘接固定了框架295,并通过框架295直接支撑头基板背面291-t。其他的构成因为与图10和图4共同,附加相当符号并省略说明。即使在该图10的构成中,也能利用框架295抑制头基板291的变形,因此可执行良好的图像形成。
且有,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框架295和棒状透镜阵列299的线膨胀率大致相等。可是,这些线膨胀率大致相等并不是必须的。即,这些线膨胀率也可以不同或这些线膨胀率也可以相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架295具有弯曲部2952。可是,该弯曲部2952并不是必须的。 且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多个发光元件E以3列交错方式排列,但是发光元件E的配置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示出了构成线式头29的各部件的尺寸关系,但是该尺寸关系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也可以以具有与上述不同的尺寸关系的方式设置各部件。例如,头基板291和玻璃部件297的宽度也可以满足下式。
W291 = W297 或者,头基板291和密封部件293的宽度也可以满足下式。
W291 > W293 此时,容易在头基板的宽度方向LTD的两端部连接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基板等。
权利要求
一种曝光头,其特征在于,具备基板,其使来自配置在第一面上的发光元件的光从所述第一面向第二面透过;棒状透镜阵列,其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面侧,并使来自所述第二面的光成像;光透过性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基板与所述棒状透镜阵列之间,并被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面及所述棒状透镜阵列固定;和支撑部件,其支撑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面。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是底部发射型的有机EL元件,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面隔着密封所述有机EL元件的密封部件而被所述支撑部件支撑。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的线膨胀系数比所述棒状透镜阵列的线膨胀系数小。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的线膨胀系数比所述基板的线膨胀系数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棒状透镜阵列的线膨胀系数与所述支撑部件的线膨胀系数相等或大致相等。
6. 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曝光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具有支撑所述基板的第二面的平面部和从该平面部弯曲的弯曲部。
7. —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潜像担载体;曝光头,其具有使来自配置在第一面上的发光元件的光从所述第一面向第二面透过的 基板、配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面侧并使来自所述第二面的光在所述潜像担载体上成像 的棒状透镜阵列、配置在所述基板与所述棒状透镜阵列之间并被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面及 所述棒状透镜阵列固定的光透过性部件以及支撑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面的支撑部件;禾口显影部,其对所述曝光头在所述潜像担载体上形成的潜像进行调色剂显影。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曝光头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备将来自配置在第一面(291-t)上的发光元件(E)的光从第一面(291-t)向第二面(291-h)透过的基板(291)、配置在基板(291)的第二面(291-h)侧并使来自第二面(291-h)的光成像的棒状透镜阵列(299)、配置在基板(291)与棒状透镜阵列(299)之间而被基板(291)的第二面(291-h)及棒状透镜阵列(299)固定的光透过性部件(297)及支撑基板(291)的第一面(291-t)的支撑部件(295)。因此,在配置了发光元件的基板和棒状透镜阵列隔着光透过性部件而被固定的构成中,无论棒状透镜阵列是否变形,都可抑制成像位置的变动,可执行良好的曝光。
文档编号G03G15/04GK101713944SQ200910173290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6日
发明者井上望, 新井义雄, 辻野净士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