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5089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诸如打印机、复印机或传真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已出现了如下问题,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根 据总的图像形成的数量(经历连续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数量)、环境等而改变。例如,在其中 在使用包含调色剂和载体的双成分显影剂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和显影 电位之间的差不小于特定值的情况下,载体可能沉积在感光部件上,从而损害感光部件或 者污染图像形成设备的主组件的内部。在其中充电电位和显影电位之间的差不大于特定值 的情况下,出现被称为背景雾(background fog)的图像缺陷。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偏离目标值的因素之一已被认为是当经历连续图像形成的 片材的数量增加时,感光部件的暗衰减(darkdecay)量增加。已知在包括预曝光装置的 设备中,暗衰减量显著衰减。此外,在其中与感光部件接触而对感光部件充电的充电部件的 情况下,因充电部件的污染引起的电阻值的变化也被认为是感光部件充电电位的偏离的因
ο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 2006-189654公开了一种设备,其中通过传感器测量充 电了的感光部件的电位,并基于传感器的测量结果来调整充电偏压。结果,可以使感光部件 的充电电位保持在期望的值,并且抑制了诸如背景雾的图像缺陷的出现。近年来,市场中需要紧凑型图像形成设备。为了使图像形成设备紧凑,需要减小设 备的各个构成元件的尺寸并且高密度地进行设置。出于该原因,难于确保用于允许通过电 位传感器测量感光部件的电位的空间。作为示例,当感光鼓的直径约为60mm时,在感光鼓 (感光部件)周围,除了充电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和清洁刮板之外,还可以提供电位传 感器。然而,在使用具有约30mm直径的感光鼓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不能够确保其中提供电 位传感器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在不使用电位传感器的情况下抑制诸如背景雾的图 像缺陷的出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感光部件;充电单元,用于对感光部件充电;曝光单元,用于将通过充电单元充电了的感光部件曝露于光,以形成静电图像;显影单元,用于利用调色剂使静电图像显影以形成第一斑块(patch)和第二斑 块;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通过显影单元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斑块的浓度;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基于在感光部件上的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为0伏的部分处形成的第一斑块和在通过将预定充电偏压施加到充电单元而充电的部分处形成的第二斑块之间 的浓度差来控制图像形成条件。在结合附图考虑以下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描述时,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 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性截面示图。图2是用于示出显影装置和调色剂供给装置的示意图。图3(a)和3(b)是分别示出显影偏压A和B的时间波形的示意图。图4(a)和4(b)是分别示出基于显影偏压的显影特性的曲线图。图5(a)和5(b)是每一均示出显影偏压的切换定时的时序图。图6(a)和6(b)是每一均示出感光鼓的表面上的图像区域和非图像区域的示意 图。图7是用于示出充电辊的正常环境中的充电特性的曲线图。图8是示出在长期使用之前和之后的图像形成期间的感光部件表面电位和显影 电位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示出条件控制(conditioned control)的示意图。图10是用于示出实施例1中的条件控制的流程图。图11是示出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和DC充电偏压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2是用于示出实施例2中的条件控制的流程图。图13是用于示出实施例2中的斑块浓度和显影对比度(developing contrast) 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实施例1首先将简要地描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总的结构和操作。随后将描述显影偏压波形和 显影特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将沿流程图描述用于考虑长期使用(图像形成)和环境调整 图像形成条件的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总的结构和操作]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的总的结构和操作。本实施 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100是电子照相全色打印机,其包括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这四 种色彩对应地提供的四个图像形成部(站)1Y、1M、1C和IBk(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图像 形成部)。图像形成设备100可以响应于从连接到图像形成设备100的主组件的外部装置 发送的图像信号,在记录材料(记录片材、塑料膜、织物等)上形成全色图像。所述外部装 置可以包括原稿读取装置、诸如个人计算机的主机装置、数字相机等。第一 第四图像形成部l(lY、lM、lC、lBk)包括作为在由箭头指示的方向上旋转 的图像承载部件的圆柱形感光部件2(2Y、2M、2C、2Bk)(在下文中称为感光鼓)。在第一 第 四图像形成部1(1Y、1M、lC、lBk)中,感光鼓2(2¥、211、2(、2810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8上。随后,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记 录材料P上以形成记录图像。顺便提及,在以下描述中,通过添加后缀Y、M、C和Bk,来由相 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对于四个图像形成部l(lY、lM、lC、lBk)共有的构成元件。在其中不需要 特别区分和描述构成元件的情况下,通过省略被分别添加用于表示关于黄色、品红色、青色 和黑色的色彩的构成元件的后缀Y、M、C和Bk,共同地描述这些构成元件。此外,在感光鼓2周围,设置了作为充电单元的充电辊3、作为显影单元的显影装 置4、作为一次转印单元的一次转印辊5、和作为清洁单元的清洁设备6。在图1中的感光鼓 2上方,设置了作为用于形成静电潜像的潜像形成单元的激光扫描仪7 (曝光装置或曝光单 元)。此外,与每个图像形成部1的感光鼓2相对地设置中间转印带8。中间转印带8围绕 驱动辊9、二次转印对置辊10和随动辊11伸展,并且通过传送到驱动辊9的驱动力在由箭 头指示的方向上做循环运动。中间转印带8接触感光鼓2,在一次转印辊5与感光鼓2相对 的位置处形成一次转印部(一次转印压合部(nip)W1(N1Yj1Mj1Cj1Bk)15此外,作为二次 转印单元的二次转印辊12与二次转印对置辊10相对地设置,中间转印带8被设置在这两 个辊12和10之间。二次转印辊12接触中间转印带8,在其与二次转印对置辊10相对的位 置处形成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压合部)N2。在该实施例中,图像形成设备100可以以全色图像形成模式操作,在该全色图像 形成模式中,其利用所有第一至第四图像形成部1Y、1M、1C和IBk形成全色图像。此外,图 像形成设备100可以以单色图像形成模式操作,在所述单色图像形成模式中仅利用第四图 像形成站IBk来形成黑色(单色)图像。首先,将描述全色图像形成模式中的图像形成操作。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通过 充电辊3(3Y、3M、3C、3Bk)对图像形成部1 (1Y、1M、1C、IBk)处的旋转的感光鼓2 (2Y、2M、2C、 2Bk)的表面均勻充电。在该情况下,从充电偏压电源将充电偏压施加到充电辊3(3Y、3M、 3C、3Bk)。接着,根据用于与各个图像形成站对应的分开的色彩的图像信号,从曝光装置 7(7Y、7M、7C、7Bk)发射激光。结果,根据关于相应的分开的色彩的图像信息,使每个感光鼓 2(2Y、2M、2C、2Bk)曝露于光,从而在感光鼓上形成依赖于图像信号的静电图像(潜像)。利用关联的显影装置4(4Y、4M、4C、4Bk)中存储的调色剂,将在每个感光鼓2 (2Y、 2M.2C.2Bk)上形成的静电图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在该实施例中,使用反转显影方法作 为显影方法,从而使来自显影装置4的调色剂被沉积在感光鼓2上的曝光部(亮电位部 (light potential portion))。在各个感光鼓2(2Y、2M、2C、2Bk)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N1中被叠加 地顺序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在该情况下,从一次转印偏压电源将极性与 调色剂的正常电荷极性相反的一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5(5Y、5M、5C、5Bk)。结果, 通过叠加的四个调色剂图像,在中间转印带8上形成了多色图像。顺便提及,感光鼓2(2Y、 2M、2C、2Bk)的表面上剩余的调色剂(一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由清洁装置6(6Y、6M、6C、6Bk) 收集。另外,通过供给辊15等,与中间转印带8上的调色剂图像的移动同步地,将记录材 料容纳盒(未示出)中容纳的记录材料P传送到二次转印部N2。中间转印带8上的叠加的 调色剂图像随后被共同转印(二次转印)到二次转印部N2中的记录材料P上。在该情况下,从二次转印偏压电源将极性与调色剂的正常电荷极性相反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二次 转印辊12。随后,通过传送部件等将记录材料P传送到作为定影单元的定影装置14。通过定 影装置14,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剂经历热和压力以熔化和混合,从而使记录介质P上的调色 剂被定影在记录材料P上以在记录材料P上形成全色图像。其后,将记录材料P排放到图 像形成设备外部。顺便提及,在二次转印部N2中未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并剩余在中间转印 带8上的调色剂(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器13收集。下面将描述单色图像形成模式中的图像形成操作。在单色图像形成模式中,仅在 第四图像形成部IBk中在感光鼓2Bk上形成调色剂图像。随后,在该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 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之后,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上。第四图像形成部IBk 中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一次转印操作和二次转印操作与上述全色图像形成模式 中的相同。[显影装置]下面将描述显影装置的详细构造,并随后将描述调色剂和载体。顺便提及,稍后将 描述基于调色剂斑块的光学密度的调色剂供给量和显影偏压调整。(显影装置构造)将参照图2,描述显影装置4 (4Y、4M、4C、4Bk)和用于向显影装置4 (4Y、4M、4C、4Bk) 供给调色剂的调色剂供给装置49。在该实施例中,各个显影装置4Y、4M、4C和4Bk具有相同 的构造。因此,它们将被共同地描述为显影装置4。再者,在该实施例中,所有调色剂供给 装置49在构造上相同,并且该构造对于所有显影装置4(4Y、4M、4C、4Bk)是共同的。在图2 中,以在图1中从上方所见的平面视图的形式示出了显影装置4,并且以沿感光鼓2的轴方 向(即,垂直于感光鼓2的表面移动方向的方向)的截面正视图的形式示出了调色剂供给 装置49。显影装置4包括显影容器44 (显影装置的主体),其中容纳主要由非磁性调色剂 颗粒(调色剂)和磁性载体颗粒(载体)构成的双成分显影剂(显影剂)。在显影容器44 中,设置了作为搅拌传送单元的两个螺杆,其由第一搅拌传送螺杆(screw)43a和第二搅拌 传送螺杆43b构成。显影容器44具有面向感光鼓2并且使作为显影剂承载部件的显影套 筒41部分曝露的开口,该显影套筒41可旋转地设置在显影容器44中。在显影套筒41内 部,固定地设置作为磁场生成单元的磁辊(未示出)。该磁辊沿其圆周方向具有多个磁极, 并且其磁力吸引显影容器44中的显影剂,不仅使显影剂被承载在显影套筒41上,而且使显 影剂在其面对感光鼓2的显影位置处形成显影剂的直立链(erected chain)(磁刷)。显影套筒41以及第一和第二搅拌传送螺杆43a和43b被平行设置。此外,显影套 筒41以及第一和第二搅拌传送螺杆43a和43b被设置为平行于感光鼓2的轴方向。显影 容器44的内部被分隔壁44d分为第一腔室44a (显影腔室)和第二腔室44b (搅拌腔室)。 显影腔室44a和搅拌腔室44b在显影容器44的两个纵向末端部分(图2中的左端和右端) 处彼此连接。第一搅拌传送螺杆43a被设置在显影腔室44a中,而第二搅拌传送螺杆43b被设 置在搅拌腔室44b中。通过齿轮系54,利用马达52的旋转,在相同的方向上旋转地驱动这 些第一和第二搅拌传送螺杆43a和43b。通过该旋转,通过第二搅拌传送螺杆43b使搅拌腔室44b中的显影剂在图2中向左移动,同时通过螺杆43b对其搅拌,并且随后,使其移动 通过连接部到显影腔室44a中。此外,通过第一搅拌传送螺杆43a使显影腔室44a中的显 影剂在图2中向右移动,同时通过螺杆43a对其搅拌,并且使其移动通过连接部到搅拌腔室 44b中。换言之,通过第一和第二搅拌传送螺杆43a和43b使显影剂在显影容器44中做循 环运动,同时通过这两个螺杆43a和43b对其搅拌。通过如上文所述的搅拌和传送,向显影剂中的调色剂提供电荷。在该实施例中,通 过在显影剂传送方向上游末端部分侧上的搅拌腔室44b的内部的上部提供的调色剂供给 开口 44c,将调色剂供给到显影容器44中。在图中的搅拌腔室44b的右手端侧,提供了窗 口,人眼可以通过该窗口观察搅拌腔室44b的内部的状态。在图1中的箭头指示的方向(逆时针方向)上,通过马达51旋转地驱动显影套筒 41。显影套筒41通过其旋转,利用调节刮片(未示出)将涂覆在其表面上的层状的显影剂 传送到显影剂层与感光鼓2相对的显影位置。在该显影位置,通过磁辊的磁力使显影套筒 41上的显影剂形成其直立链,从而形成磁刷,该磁刷接触或接近感光鼓2的表面。因此,将 调色剂从已被传送到显影位置的(双成分)显影剂供给到感光鼓2上的静电图像。结果, 调色剂被选择性地沉积在用于静电图像的图像部分上,从而使静电图像被显影为调色剂图 像。此外,当感光鼓2上的静电图像到达显影位置时,从显影偏压电源(未示出)将AC 和DC电压叠加的形式的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套筒41。此时,通过马达51,在图1中的箭头 指示的方向上旋转地驱动显影套筒41,并且与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静电图像对应地,通过 上述显影偏压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转印到感光鼓2上。(调色剂和载体)下面将描述该实施例中使用的调色剂和载体。在该实施例中,调色剂包含有色树脂颗粒,该有色树脂颗粒包含粘结剂树脂、着 色剂、以及在必要时添加的添加剂,并且调色剂包含已被添加诸如胶体氧化硅(colloidal silica)的微细粉末的外部添加剂的有色颗粒。调色剂由通过聚合产生的可带负电的聚酯 树脂形成,并且可以优选地具有不小于5 μ m和不大于8 μ m的体积平均颗粒尺寸。在该实 施例中,调色剂的体积平均颗粒尺寸是6. 2 μ m。作为载体,优选可以使用表面氧化或者未氧化的金属(诸如铁、镍、钴、锰、铬和稀 土金属);这些金属的合金;铁氧体等的磁性颗粒。用于制造这些磁性颗粒的方法没有特别 的限制。载体的重量平均颗粒尺寸(weight average particle size)是20 50 μ m,优选 地是30 40 μ m,并且载体的电阻率不小于IO7Ohm · cm,优选地不小于108ohm · cm。在该 实施例中,使用具有IO8Ohm · cm的电阻率的载体。在该实施例中,作为低比重的磁性载体, 使用通过按预定比例混合酚醛粘结剂树脂、磁性金属氧化物和非磁性金属氧化物并且使混 合物经历聚合而制造的树脂磁性载体。该实施例中使用的载体具有35 μ m的体积平均颗粒 尺寸、3. 6 3. 7g/cm3的真密度和53A. m2/kg的磁化量。(调色剂供给机构和控制部件)通过上述显影操作,双成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被消耗,从而使显影容器44中的显 影剂的调色剂含量(调色剂与显影剂的重量比)逐渐下降。因此,通过作为供给单元的调 色剂供给装置49向显影容器44供给调色剂,从而使控制部件控制调色剂含量以便于将其保持在恒定水平。调色剂供给装置49包括用于容纳待供给显影装置4的调色剂的调色剂 容器(调色剂供给容器或调色剂存储部)46。在图2中的调色剂容器46的左下末端部分, 提供了调色剂排放开口 48。调色剂排放开口 48连接到显影装置4的调色剂供给开口 44c。 此外,在调色剂容器46中,提供了作为用于向调色剂排放开口 48传送调色剂的调色剂供给 部件的调色剂供给螺杆47。由马达53旋转地驱动调色剂供给螺杆47。马达53的旋转由作为图像形成设备主组件中提供的引擎控制部60的控制单元的 CPU(中央处理单元)61控制。通过实验等已获得了在预定量的调色剂被容纳在调色剂容器 46中的状态下的马达53的旋转时间和将由调色剂供给螺杆47通过调色剂排放开口(调色 剂供给开口)供给到显影容器44中的调色剂量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已例如作为表数据存 储在如图2中所示的连接到CPU 61 (或在CPU 61中)的R0M(只读存储器)62中。S卩,CPU 61控制(调整)马达53的旋转时间,从而控制供给到显影容器44的调色剂的量。顺便提 及,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中所示,在显影装置4上提供了存储装置23。在该实施例中,作为 存储装置23,使用了能够执行读取和写入的EPR0M(可擦除可编程ROM)。通过将显影装置 4设置在图像形成设备100中,存储装置23电连接到CPU 61,因此存储装置23能够从图像 形成设备主组件读取关于显影装置4的图像形成处理信息以及将图像形成处理信息写入 到图像形成设备主组件中。[斑块形成期间的显影偏压和控制定时]下面将描述如下控制方法使用调色剂形成斑块图像,并基于斑块图像的浓度来 控制图像形成设备的各部。首先,将参照图3(a)和3(b)描述要在正常图像形成期间施加 的显影偏压的波形(波形A)和要在斑块图像形成期间施加的显影偏压的波形(波形B)。 接着,将参照图4(a)和4(b)描述关于各个显影偏压波形的显影对比度和图像浓度之间的 关系。随后将参照图5(a)和5(b)以及图6(a)和6 (b)描述当利用调色剂形成斑块图像时 的定时。(用于形成斑块图像和检测斑块浓度的构造)在该实施例中,在感光鼓2上生成其中感光鼓2的表面被充电到预定基准电位的 状态之后,通过在预定显影条件下将感光鼓2上的所得到的潜像显影,来在感光鼓2上形成 用于图像浓度检测的基准调色剂图像(斑块图像)。由图2中示出的CPU 61提供用以形成 斑块图像的指令。随后,将该斑块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并随后通过图像浓度检测单 元(图像浓度传感器)17来检测斑块图像的浓度。图像浓度检测单元17与斑块图像的图 像浓度(调色剂沉积量)对应地将浓度信号输入到CPU 61中。CPU 61将来自图像浓度传 感器17的浓度信号与预先存储在CPU 61中的初始基准信号比较,并且基于比较结果控制 调色剂供给装置49的驱动时间。顺便提及,作为图像浓度传感器17,可以使用光反射类型 的普通光学传感器。将更详细地描述斑块图像形成期间的操作。作为控制单元的CPU 61 读取预先存储在ROM 62中的环境表。在环境表中,记录了预先存储的依赖于关于温度和湿 度的信息的用于处理条件的设定值、以及诸如显影偏压或转印偏压的用于处理条件的设定 值。CPU 61从环境传感器获得图像形成设备的周围环境(温度和湿度)并且基于环境表确 定图像形成条件。顺便提及,当通过后面描述的斑块(图像)浓度来调整图像形成条件以减轻曝光 装置7对图像形成条件的影响时,在没有曝光装置7的曝光的情况下形成斑块图像。S卩,利用显影偏压和感光部件(在其中感光部件由充电辊进行充电但是未经历曝光装置的曝光 的区域中)的电位之间的电位差,在充电的感光部件基本上未经历激光曝光的情况下,形 成用于斑块潜像的对比度电位。随后,将所得到的斑块潜像显影成斑块图像,从而形成斑块 图像。该方法被称为“模拟(analog)斑块图像(形成)方法,,。这里,表述“基本上未经历激光曝光”不仅意指其中未执行激光曝光的情况,而且 意指其中将驱动电压施加到作为图像曝光单元的半导体激光器并且半导体激光器在未使 感光部件电位衰减的程度上发射微弱的光的情况。顺便提及,“数字斑块图像(形成)方法”意指其中通过根据PWM(脉冲宽度调制) 方法执行图像曝光来形成斑块潜像并且随后将其显影为斑块图像的方法。在该实施例中, 图像形成设备在正常图像形成期间根据PWM方法通过图像曝光在片材上形成图像。这里,该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设备基于由其中充电的感光部件基本上未经历激光 曝光的模拟斑块图像方法形成的斑块图像的浓度来调整图像形成条件。此外,为了调整要 在图像形成期间输出的图像的浓度,图像形成设备基于由其中根据PWM方法执行图像曝光 的数字斑块图像方法形成的斑块图像的浓度,来调整要在图像形成期间输出的调色剂图像 的浓度级(density gradation)等。(显影偏压波形和显影特性)下面将描述该实施例中的显影偏压。如图2中所示,图像形成设备包括作为显影 偏压输出单元的高电压供电装置29,其连接到作为控制单元的CPU 61。高电压供电装置29 具有两个高电压电源(显影偏压施加电源),即,第一和第二高电压电源29a和29b。第一 高电压电源29a能够向每个显影装置施加显影偏压A,而第二高电压电源29b能够向每个 显影装置施加显影偏压B。此外,高电压供电装置29包括显影偏压切换单元29c,其使得高 电压供电装置29能够选择性地向显影套筒41施加第一或第二高电压电源29a和29b的输 出。因此,可以选择性地切换待施加到显影套筒41的显影偏压。图3 (a)和3 (b)是分别示出显影偏压A和B的波形的示图,显影偏压A和B是要 施加到显影套筒41的交变电压(其中横坐标表示时间,而纵坐标表示施加到显影套筒41 的电压)。图4(a)和4(b)是示出将显影偏压A和B施加到显影装置时的显影特性的曲线图。 在这些图中,横坐标表示显影对比度电位(绝对值),而纵坐标表示传感器检测到的斑块图 像浓度。图3 (a)中示出的显影偏压A是具有如下波形的偏压(空白脉冲偏压(blank pulse bias)),该波形交替地包括作为矩形波并且具有预定数量的脉冲的脉冲部分以及空白部 分。脉冲部分是通过向显影套筒41施加具有AC和DC电压的叠加的形式的电压而生成交 变电场的交变部分。空白部分是通过仅向显影套筒41施加DC电压而生成特定电场的休止 部分。如图4(a)中所示的,在使用该显影偏压A的情况下,即使当显影装置4中的调色剂 浓度变化时,该变化不易反映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上。在该图中,实线表示(图 像浓度和显影对比度之间的)理想的关系,而虚线表示当显影装置中的调色剂浓度改变时 的(图像浓度和显影对比度之间的)关系。出于该原因,显影偏压A具有可以使图像浓度 稳定的显影特性。此外,空白脉冲偏压具有如下特性,其在图像的高亮部分处的高图像质量 显影方面是优异的,不易引起背景雾,并且即使在图像形成设备的长期使用中仍能够使调色剂颗粒尺寸分布保持稳定。此外,显影偏压A不易使调色剂浓度变化反映在待形成的调 色剂图像的图像浓度中。由于这些特性,当在显影偏压A下基于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浓度变 化来控制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时,存在使作用在显影剂上的负荷增加的趋势,从而易于使 显影剂的劣化加速。另一方面,图3(b)中示出的显影偏压B是矩形脉冲偏压,并且重复地包括交变部 分,在该交变部分处通过向显影套筒41施加具有AC和DC电压的叠加的形式的电压而生成 交变电场。当使用显影偏压B时,如图4(b)中所示的,呈现了如下的显影特性,要(通过显 影)形成的图像(调色剂图像)忠实地反映和再现了显影装置4中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 在图中,实线表示(图像浓度和显影对比度之间的)理想的关系,而虚线表示当显影装置4 中的调色剂浓度改变时的(图像浓度和显影对比度之间的)关系。出于该原因,当使用显 影偏压B时,图像浓度的波动量灵敏地反映了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波动量。对于该显影 偏压B,待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浓度根据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波动而灵敏地波动。因 此,显影偏压B适用于控制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结果,按适当的调色剂_载体比在显影装 置中搅拌显影剂,从而可以抑制显影剂的劣化。此外,由于待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浓度 根据调色剂浓度的波动而灵敏地波动,因此减轻了可归因于感光鼓2的膜厚度的改变的调 色剂浓度的波动。如上文所述,显影偏压A不易使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浓度(调色剂沉积量)的波动 量跟随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波动量,即,稳定了调色剂图像浓度。此外,显影偏压B使调 色剂图像的图像浓度(调色剂沉积量)的波动量灵敏地反映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波动 量。因此,将用于使斑块潜像显影的显影偏压从显影偏压A切换到显影偏压B。结果,可以 增强图像浓度传感器17对将在非图像区域中形成的斑块图像的检测输出值的可靠性。出 于该原因,可以减轻显影剂上的负荷并且可以使图像区域中的输出图像的浓度稳定。(斑块图像形成的定时)随后将根据时序图描述正常图像形成期间和斑块图像形成期间的曝光和显影偏 压。图5(a)和5(b)是用于示出正常图像形成期间和斑块图像形成期间的各个图像形成部 的状态的时序图。如上文所述,在正常图像形成期间,通过将显影偏压A施加到显影装置来形成图 像,以便于对比度电位和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接近线性关系。此外,在其中在图像区域C 和图像区域D中形成将转印到片材上的斑块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其中不执行曝光装置的曝 光的模拟斑块图像方法来形成斑块潜像,并且随后将显影偏压B施加到显影装置。结果,在 中间转印带上形成斑块图像。通过施加连续的矩形波(显影偏压B)来形成这些斑块图像。 结果,待形成的斑块图像的浓度依赖于感光部件的改变电位和显影偏压的DC分量之间的 差而灵敏地改变。下面将根据时序图描述各个图像形成部的操作。图5(a)和5(b)是在正常图像形 成期间和斑块图像形成期间的显影偏压切换的时序图。在图中,“潜像”表示其中形成潜像 的时段,并且“显影”表示其中使显影套筒41旋转的时段。此外,"D. B. A”和“D. B. B”表示 其中分别将显影偏压A和显影偏压B施加到显影套筒41的时段。在该实施例中,每预定的时段(例如,每预定数量的经历图像输出的片材),按除 了其中形成要被记录并输出在记录材料P上的图像的图像形成期间以外的预定定时(在非图像形成期间)执行斑块检测方法的调色剂供给控制。作为除了图像形成期间以外的预定 定时(在非图像形成期间),可以使用在图像形成操作之前或之后的预备操作期间、与当在 多个记录材料上连续地进行图像形成时记录材料和后续的记录材料之间的间隔对应的定 时、以及类似的定时。图6 (a)和6 (b)分别示出了在正常图像形成期间和斑块图像形成期间在多个记录 材料P上连续形成图像的情况下的感光鼓2上的图像区域C和D以及非图像区域E。在每 个图中,箭头表示感光鼓2的表面移动方向。将参照图6 (a)和6 (b)描述连续图像形成期间的操作的模拟斑块图像形成处理过 程。用于将在感光鼓2上的图像区域C中形成的正常图像的静电潜像被以数字潜像的形式 形成。当数字潜像到达其与显影装置相对的显影位置时,将图3(a)中示出的显影偏压A施 加到显影套筒41以使潜像显影。随后,在开始形成用于后续的正常图像的静电潜像之前的 时段期间,形成比正常图像形成期间形成的非图像区域E(图6(a))宽的非图像区域E(图 6(b))。在非图像区域E中,形成潜像并且随后基于斑块浓度执行多种调整。S卩,在非图像区域E中,感光鼓2仅改变Vd(暗部电位)而不经历激光曝光,从而 形成提供Vd和显影偏压电位Vdc之间的电位差的模拟潜像。当斑块潜像到达显影位置时, 待施加到显影套筒41的显影偏压从图3(a)中示出的显影偏压A切换到图3(b)中示出的 显影偏压B。通过从显影偏压A切换的显影偏压B使潜像显影,从而形成模拟斑块图像。随 后,当后续的图像区域D到达显影位置时,显影偏压从显影偏压B切换到显影偏压A,从而使 用于输出图像的潜像显影在图像区域D中。顺便提及,依赖于显影装置的操作状态和操作 环境,图像浓度传感器的目标信号值可以被设定在最优目标值或者改变为最优目标值。(调色剂供给控制)下面将简要解释用于基于上述斑块图像的浓度来控制调色剂供给量的控制过程。 在控制调色剂供给量的情况下,如上文所述,通过图像浓度传感器17检测图像形成设备 100初始安装时的斑块图像浓度,并且将其检测输出值作为斑块目标信号值输入到CPU 61 中。CPU 61使用输入的斑块目标信号值来控制将从调色剂容器46供给到显影装置4的显 影容器44中的调色剂的量。即,CPU 61控制将供给到显影容器44的调色剂的量,从而使 斑块目标信号值与后面执行的调色剂供给控制期间检测到的用于调色剂供给的斑块图像 浓度(即,图像浓度传感器17的输出值)彼此相等。在使用其中通过执行激光曝光来形成斑块图像的“数字斑块图像方法”的情况下, 由于因感光鼓2的使用引起的劣化、依赖于环境的电位波动等,感光鼓2的特性,特别是感 光鼓2的感光特性,可以改变。出于该原因,出现了通过利用曝光装置7的激光输出使感光 鼓2曝光而获得的电位和图像形成设备的初始安装时实质上获得的电位之间的差,从而因 该电位差,感光鼓2上形成的图像的浓度偏离所期望的值。当以包括了该误差的图像浓度 值执行调色剂供给控制时,显影装置4中的调色剂浓度在所期望的范围外,导致了出现图 像浓度波动、调色剂雾等,从而存在出现图像缺陷的可能性。特别地,随着成本和尺寸的减小,在未配备作为高功能的和昂贵的部件的感光部 件电位测量传感器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基于用于调色剂供给的斑块图像来控制调色剂供给 量的情况下,显影装置4中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的变化程度可能增加。在该情况下,作用 在显影剂上的负荷增加,从而存在出现诸如包括雾图像等的异常图像增加以及显影剂寿命降低的缺点的可能性。出于该原因,为了消除感光鼓2上的激光照射部电位的变化,使用模拟斑块图像 (形成)方法。即,在不经历激光曝光的情况下在稳定的电位下形成用于调色剂供给的斑 块潜像,并且随后使其显影以形成斑块图像。顺便提及,在感光部件电位被充分控制的状态 中,还可以使用数字斑块图像(形成)方法来控制调色剂浓度。然而,在该实施例中,用于 校正后面描述的充电电位的斑块可以优选地是模拟斑块,并且可以与用于控制调色剂浓度 的斑块组合使用,因此在控制时间方面是有利的。因此,使用模拟斑块图像方法。[基于斑块浓度的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将详细描述基于斑块图像的光学密度来调整图像形成条件的控制,代替通过使用 电位传感器的对感光部件表面电位的测量结果来改变图像形成条件。首先,将参照附图描述该实施例中的作为充电装置的充电辊的充电特性以及由于 长期使用导致的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的降低。随后,将描述可以通过光学密度指明与显影 对比度电位对应的电位的原因。其后,将根据流程图描述如何利用光学密度调整图像形成 条件(在该实施例中是显影偏压)。在该实施例中,将描述其中基于斑块图像浓度调整充电 偏压的示例。即使在基于斑块图像浓度调整显影偏压以防止图像雾和载体沉积时,也可以 使用用于调整曝光条件的构造。即,还可以调整作为除了充电条件以外的图像形成条件的 诸如显影条件、曝光条件和这些条件的组合的条件。(充电辊的充电特性和感光部件的耐久特性)将更加具体地描述充电电位的校正。在该实施例中,导电橡胶辊被用作充电部件 (在下文中被称为“充电辊”)。从AC和DC高电压源向该充电辊施加叠加有AC偏压的略 高于充电电位目标值的DC偏压的形式的高电压。这些高电压源由CPU 61控制。图7示出 了在通常环境(温度20°C,湿度30%RH)中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的充电辊的充电特性。该 图像形成设备设有包括具有660nm的发射波长的LED (发光二极管)的预曝光装置(未示 出),以便于防止潜像的重像(ghost image) 0结果,带电的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因预曝光 生成的载流子(空穴或电子)而衰减,从而使显影位置处的所得到的充电电位比所施加的 充电偏压低约50V。接着,将描述出现调色剂雾的原因。图8是示出在长期使用之前和之后的在图像 形成期间感光部件表面电位和显影电位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充电辊的电阻因长期使用而 增加,并且暗衰减量因感光部件的光劣化而增加,从而使得显影装置位置处的充电电位低 于所施加的充电DC偏压的值。因此,如图8中所示,充电电位和显影电位之间的差(在下 文中被称为“Vback”)是小的。结果,调色剂沉积在感光部件上非图像部分处,从而出现被 称为“雾”的图像缺陷。(使用0V斑块的电位降低的计算过程)如上文所述,为了抑制诸如雾的图像缺陷的出现,仅需要感光部件经历电位测量。 然而,在使用小尺寸的感光鼓以便于减小图像形成设备的尺寸的情况下,难于提供电位传 感器。此外,较之光学密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感光部件电位的电位传感器是昂贵的。出于该 原因,将描述用于使用较之电位传感器是廉价的光学密度传感器来测量因感光部件的长期 使用而导致的充电电位的降低量的过程。该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基于调色剂斑块浓度来计算充电电位的降低程度,并基于计算结果来校正待施加的充电偏压(高DC电压条件)。具体地,在0V的感光鼓表面电位以 及在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电位,在未使感光鼓2经历曝光单元的图像曝光的情况下,形成多 个斑块图像。随后,通过图像浓度传感器17检测这些多个斑块浓度。基于该检测的结果, 在图像形成期间的高充电DC电压设定下计算感光鼓2的表面电位,并随后校正充电装置3 的高DC电压条件以便于在图像形成期间提供适当的(即,预定的)图像浓度。图9是用于示出控制的具体内容的示意图。在图9中,在左侧示出了长期使用的 初始状态中的高电压设定和电位状态。在长期使用的初始状态中,将600V的充电DC偏压 施加到充电装置,并且其后已经历预曝光的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是550V。此外,施加到显影 装置的显影DC偏压(在下文中被称为显影电位)是400V,并且已经经历了使用曝光装置用 最大曝光量的曝光的部分处的电位是200V。然而,当感光部件长期使用时,感光部件充电电位低于目标充电电位。该充电电位 的降低量依赖于使用状态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出于该原因,在传统的图像形成设备中,通过 使用电位传感器确定充电电位的降低量并且随后通过适当地调整图像形成条件,来抑制图 像缺陷的出现。另一方面,在该实施例中,基于0V(零伏)的斑块的浓度来计算充电电位的 降低量。首先,通过将0V的充电DC偏压施加到充电装置,使感光部件表面的电位是0V。在 被充电到0V的部分处,将100V的显影DC偏压(第一显影偏压)施加到显影装置。结果, 形成了 0V斑块(第一斑块)。在施加0V的充电DC偏压期间,叠加AC偏压,从而使充电电 位收敛到基本上0V。出于该原因,可以理解,此时的模拟斑块浓度是静电图像对应于100V 的显影对比度时的调色剂斑块浓度。顺便提及,感光部件的表面被充电到0V,从而不存在因 暗衰减而导致的充电电位的降低。随后,将600V的充电DC偏压施加到充电装置。对于长期使用,当将600V的充电 DC偏压施加到充电装置时,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依赖于使用状态而变化。这里,长期使用 之后的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被假定为与长期使用的初始状态的情况中类似地为550V。随 后,通过向显影装置施加高于第一显影偏压(100V)的650V的第二显影偏压,形成模拟斑块 (第二斑块),从而与第一斑块的情况中类似地,斑块浓度对应于100V的显影对比度。如上 文所述,通过长期使用,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降低。如可以从图9的右侧示出的高电压设定 和电位状态理解的,当长期使用之后的感光部件充电电位降低到620V时,第二斑块的显影 对比度是120V,从而第二斑块浓度高于第一斑块浓度。基于该现象,可以计算长期使用之后 的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具体地,第一斑块具有对应于100V的显影对比度的浓度,而与长期使用状态无 关。利用600V的充电DC偏压和650V的显影DC偏压来形成第二斑块。在其中与初始状态 中类似地,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是550V的情况下,与第一斑块浓度的情况中类似,第二斑 块浓度对应于100V的显影对比度。在其中与长期使用的初始状态中类似地,感光部件充电 电位是550V的情况下,与第一斑块浓度的情况中类似,第二斑块浓度对应于100V的显影对 t匕貞。然而,在其中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因长期使用而降低的情况下,得所到的显影对比 度大于100V。出于该原因,第二斑块浓度高于第一斑块浓度。换言之,基于第二斑块相对于 与100V的显影对比度对应的斑块(即,第一斑块)的浓度增加的程度,可以估计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因长期使用而降低的程度。在其中第一斑块浓度和第二斑块浓度彼此相等的情况 下,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因长期使用而降低的程度被判断为不存在降低。因此,不需要校正作 为图像形成条件的高充电DC电压。作为校正将施加到充电装置的充电DC偏压的方法,可以根据所需的充电电位的 精度,考虑各种方法。在该实施例中,采用根据第二斑块浓度相对于与100V的显影对比度 对应的斑块浓度(第一斑块浓度)的改变比例来校正Vback(充电电位和显影电位之间的 差)的方法。例如,第一斑块浓度(对应于100V的显影对比度)被取为1.0。此时,假设第二斑 块的浓度(所施加的充电DC偏压600V,显影电位650V)是1. 2,由于与100V的显影对比 度对应的第一斑块浓度是1. 0,因此从1. 2的第二斑块浓度可以理解,形成第二斑块时的显 影对比度是120V。结果,形成第二斑块时的感光部件充电电位Vd2被判断为其降低至530V。 即,当第一斑块显影电位是Vdcl,第二斑块显影电位是Vdc2,第一斑块检测浓度是D1,并且 第二斑块检测浓度是D2时,显影对比度可由下式表示Vd2 = Vdc2-VdclXD2/Dl因此,为了与长期使用的初始状态的情况中类似提供150V的Vback(充电电 位和显影电位之间的差),通过向初始充电DC偏压增加与充电电位Vd的降低对应的 20V(550V-530V),将充电DC偏压改变为620V。结果,可以补偿因长期使用而使感光部件充 电电位降低的量,以使感光部件充电电位保持在长期使用的初始状态中的基本上等于550V 的水平。在该实施例中的方法中,因显影剂的使用劣化而导致的显影特性的改变未成为问 题。这是因为,即使在其中在相同的显影对比度下显影剂的量(即,图像浓度)不同的情 况下,仍可以在关于劣化状态中的特定显影对比度的浓度处进行第一斑块和第二斑块的比 较。更严格地,感光部件充电电位的降低程度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所施加的充电DC 偏压的设定值而变化。具体地,在其中使用充电辊和感光部件将800V的DC电压施加到充 电辊,从而使得在将600V的DC电压施加到充电辊时感光部件充电电位是550V的情况下, 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是735V。S卩,存在如下趋势,通过增加高充电DC电压设定值而使感光部件的电场加强,衰 减量增加,因此导致了更大的充电电位的降低量。因此,在其中待随着使用而校正的DC电 压设定值增加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校正。具体地,当相对于初始充电DC偏压进行100V的 校正时,仅需要进行额外的8V的校正。在前面的示例中,在其中将充电偏压校正20V的情 况下,实际上进行21. 6V( = 20+(8/100) X20)的校正。出于该原因,为了在长期使用之后 提供550V的感光部件充电电位而施加到充电辊的偏压变为621. 6V。在该实施例中,如上文所述,每预定数量的片材(例如,20页片材)上的图像输出 (图像形成操作),在非图像区域中形成第一斑块图像以控制调色剂供给量。此外,每完成 预定数量的片材(例如,1000页片材)上的图像形成操作时,接连形成用于校正充电电位的 第二斑块,从而校正高充电电位和高显影电压。(根据流程图的调整控制)将根据流程图描述如上文所述的用于基于第一斑块浓度和第二斑块浓度来计算 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因长期使用而降低的程度的控制。图10是示出该实施例中的用于调整图像形成条件的调整控制过程的流程图。下文将描述通过作为控制单元的CPU根据程序来 控制图像形成部的过程。将详细解释各个步骤中的CPU的控制内容。S101是基于输入图像形成信号来形成图像的步骤。作为控制单元的CPU根据输入 图像形成信号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S102是执行用于每预定数量的片材调整充电偏压的调整过程的步骤。作为控制单 元的CPU从用于对经历图像形成的片材的总数进行计数的计数器(未示出)获得经历图像 形成的片材数量。每1000页经历图像形成的片材,执行S103 S105的调整过程。在其中 从执行前一调整过程起的片材数量小于1000页片材的情况下,继续图像形成(S106)。S103是形成用于计算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因长期使用而降低的量的调色剂斑块的 步骤。作为控制单元的CPU通过将0V的充电DC偏压施加到充电装置并且将100V的显影 DC偏压施加到显影装置,在感光部件上形成第一斑块。类似地,CPU通过施加600V的充电 DC偏压并且施加650V的显影DC偏压,在感光部件上形成第二斑块。S104是从所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斑块计算与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对应的信息的步骤。 作为控制单元的CPU基于从浓度传感器获得的第一斑块浓度和第二斑块浓度,从显影对比 度和浓度之间的上述关系来计算感光部件充电电位。S105是基于步骤S104中计算的感光部件充电电位来调整图像形成条件的步骤。 作为控制单元的CPU基于步骤S104中计算的感光部件充电电位来控制(校正)充电DC偏 压的值,从而可以确保适当的显影对比度和适当的Vback。通过如上文所述的构造,在处于已输出140X 103页片材的状态中(在长期使用之 后)的图像形成设备中,充电DC偏压可以被校正约55V。结果,可以维持良好的状态而不会 出现非图像部分处的调色剂雾以及因感光部件上的载体沉积而引起的图像缺陷。(感光部件的充电部和因长期使用而导致的电位降低)将参照曲线图描述长期使用和电位降低。图11是示出充电DC偏压和感光部件的 充电电位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横坐标表示充电DC偏压,而纵坐标表示感光部件充电电 位。由该曲线图,在长期使用的初始阶段(实线),施加到充电装置的充电DC偏压的值基本 上与感光部件的充电电位的值一致。然而,在其中在20X 103页片材上执行图像形成的长期 使用的较后面的阶段(虚线),出现了感光部件充电电位相对于施加到充电装置的充电DC 偏压的偏离(在施加700V的充电DC偏压时,约120V)。由于个体装置之间的差异,难于估 计该充电电位的降低。在该实施例中,将0V的充电DC偏压施加到充电辊。在其中将0V的偏压施加到充 电辊的情况下,不仅在长期使用的初始阶段,而且在长期使用的较后面的阶段,感光部件充 电电位是0V。出于该原因,可以精确地确定显影对比度而没有因长期使用引起的充电电位 降低的影响。为了精确地确定长期使用之前和之后的显影对比度,可以仅需要感光部件充电电 位因长期使用而降低的量是小的。具体地,施加100V的充电DC偏压的情况下的充电电位 的降低量是非常小的,即,约10V 约20V。出于该原因,当施加0V的充电DC偏压时,充电 电位的降低量是非常小的,从而可以精确地确定显影对比度电位,由此充分抑制雾和载体 沉积的出现。在优选示例中,当施加约为0V(0V 50V)的充电DC偏压时,充电电位的降低量基本上可忽略。在其中充电装置被充电到约0V(基本上0V)的情况下,显影对比度改变。 出于该原因,通过计算适当地校正作为基准的浓度和显影对比度之间的关系。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的部分由相同的附图数字或符号表示,因此省略其描述。在 该实施例中,除了第一斑块和第二斑块之外,还通过形成第三斑块,更精确地校正图像形成 条件。在该实施例中,以0V的充电DC偏压和100V的显影DC偏压形成第一斑块,并且以 600V的充电DC偏压和650V的显影DC偏压形成第二斑块。此外,在其中第二斑块浓度相对 于第一斑块浓度增加的情况下,以0V的充电DC偏压和值大于100V的显影DC偏压形成第
三斑块。在实施例1中,以0V的充电DC偏压和100V的显影DC偏压(即,具有100V的显 影对比度)形成第一斑块,从而使第一斑块浓度P1是1.0。此外,在其中当以600V的充电 DC偏压和650V的显影DC偏压形成第二斑块时,第二斑块浓度P2是1. 2的情况下,显影对 比度被判断为其为120V。换言之,在该第二斑块形成期间的充电电位Vd2被判断为其降低 至 530V。然而,显影对比度和斑块浓度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比例关系。图13是用于示出斑 块浓度和显影对比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在图13中,纵坐标表示斑块浓度,而横坐标表 示显影对比度。这里,假设在调整控制期间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显影特性由图中的曲线A表
7J\ o根据实施例1中的方法,基于直线B由P1和P2的结果计算试验性校正值Y = 20V。 然而,第二斑块浓度实际上是在位置(1)的点处输出的,从而该校正量引起了偏离。因此, 在实施例1中,对于充电电位Vd的20V(550V-530V)的降低量被添加到充电DC偏压,并且 随后以620V的充电DC偏压完成控制。在该实施例中,考虑到显影特性,通过如下方式校正图像形成条件。图12是用于示出该实施例中的调整控制的流程图。在该实施例中,步骤S201 S203和S208分别与实施例1中的步骤S101 S103和S106相同,因此省略其描述。S204是基于第一斑块浓度和第二斑块浓度而改变处理的步骤。作为控制单元的 CPU在第二斑块浓度(P2)不小于第一斑块浓度(P1)的情况下执行S206的处理。此外,CPU 在第二斑块浓度小于第一斑块浓度的情况下执行S205的处理。S205是在第二斑块浓度小于第一斑块浓度的情况下执行的步骤。图像形成设备易 于因长期使用而降低感光部件充电电位。然而,在第二斑块浓度小于第一斑块浓度的情况 下,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增加。而且在该情况下,作为控制单元的CPU利用实施例1中描述的 方法基于第一斑块浓度和第二斑块浓度来调整图像形成条件。S206是在第二斑块浓度不小于第一斑块浓度的情况下执行的步骤。CPU从第一斑 块浓度和第二斑块浓度之间的差计算校正量(20V)。随后,利用比用于第一斑块的显影对 比度(100V)大出所计算的校正量(20V)的两倍(40V)的显影对比度,形成第三斑块(显影 对比度是140V)。具体地,通过将0V的充电DC偏压施加到充电装置并且将140V的显影DC 偏压施加到显影装置,形成第三斑块。随后,作为控制单元的CPU基于第一斑块浓度、第三斑块浓度和第二斑块浓度精确地计算在形成第二斑块时的显影对比度。具体地,当第三斑块浓度是P3时,可以根据下 式在步骤S207中精确地获得显影对比度(P2-Pl)/(P3-Pl)+Vdcl0当P3是1.25时,用于第二斑块的显影对比度是132V。因此,通过将32V加到充 电DC偏压(600V),在图像形成期间施加的充电DC偏压值被设定在632V,从而确保150V的 Vbacko如上文所述,根据本发明,在0V的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形成模拟斑块并且随后测量 浓度,从而可以抑制非图像部分处的调色剂雾和因感光部件上的载体沉积引起的图像缺陷 的出现。当在0V的感光部件充电电位形成模拟斑块以形成第一斑块时,通过预曝光而具 有充分收敛在0V电位的表面电位的感光部件不需要施加充电偏压。此外,当相对于所施加 的充电偏压的充电电位约为0V并且处于可以被充分确定的电平(level)时,该充电电位是 可用的。此外,斑块的数量和高电压设定不是限制性的,而是可以依赖于所需的精度、操作 环境和显影特性而改变为任何值。此外,可以通过同时执行复数个曝光单元的校正来校正 显影对比度。充电方法也不限于充电辊方法,而是可以类似地使用电晕充电、电刷充电等。尽管已参照此处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所阐述的细节,并 且本申请意在涵盖落于所附权利要求的改进目的或范围内的这些修改或改变。
权利要求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感光部件;充电单元,用于对所述感光部件充电;曝光单元,用于使通过所述充电单元充电的所述感光部件曝露于光,以形成静电图像;显影单元,用于利用调色剂使静电图像显影以形成第一斑块和第二斑块;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通过所述显影单元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斑块的浓度;以及控制单元,用于基于第一斑块和第二斑块之间的浓度差来控制图像条件,其中,所述第一斑块形成在所述感光部件上的其中所述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为0伏的部分处,以及,所述第二斑块形成在通过将预定充电偏压施加到所述充电单元而充电的部分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充电部件是用于与所述感光部件接触地对所 述感光部件充电的充电辊,以及其中,0伏的DC偏压被施加到充电辊以形成所述第一斑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在基本上没有来自所述曝光单 元的发光的情况下形成的所述第一斑块和所述第二斑块之间的浓度差来控制图像形成条 件,以及基于通过所述曝光单元进行图像曝光而形成的斑块的浓度来控制图像形成期间的 浓度级。
4.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感光部件;充电单元,用于对所述感光部件充电;曝光单元,用于使通过所述充电单元充电的所述感光部件曝露于光,以形成静电图像;显影单元,用于利用调色剂使静电图像显影以形成第一斑块和第二斑块;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通过所述显影单元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斑块的浓度;以及 控制单元,用于基于第一斑块和第二斑块之间的浓度差来控制图像形成条件,其中,所 述第一斑块是通过将基本上0伏的DC电压施加到所述充电单元并将第一偏压施加到所述 显影单元而形成的,以及,所述第二斑块是通过将预定的DC电压施加到所述充电单元并将 第二偏压施加到所述显影单元而形成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备,其中,第二偏压大于第一偏压。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感光部件;充电装置,用于对感光部件充电;曝光装置,用于使通过充电装置充电的感光部件曝露于光,以形成静电图像;显影装置,用于利用调色剂使静电图像显影以形成第一斑块和第二斑块;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通过显影装置形成的第一和第二斑块的浓度;以及控制装置,用于基于第一斑块和第二斑块之间的浓度差来控制图像形成条件,其中,所述第一斑块形成在感光部件上的感光部件的表面电位为0伏的部分处,以及,所述第二斑块形成在通过将预定充电偏压施加到充电装置而充电的部分处。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1923304SQ20101020291
公开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6月11日
发明者五味史光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