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2756622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彩色复印机或MFP(多功能外设)等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定影 装置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调试模式、打印模式、待机模式、睡眠模式等。根据图像形 成装置模式的变更,变更用于控制定影装置的温度的设定温度。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保持打印模式期间,用于控制定影装置的温度的定影设定温度在中途不变更而为固定 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定影设定温度控制定影装置,直到最末的薄片通过定影装置并结束 打印模式。当图像形成装置结束打印模式并变更到待机模式时,定影装置的设定温度从 定影设定温度向待机时的待机温度变更。
然而,如果结束打印模式之前以定影设定温度控制定影装置,则在最末的薄片 通过了定影装置时,定影装置的设定温度成为定影设定温度。在打印模式结束之后,即 使将定影装置的设定温度变更为待机设定温度,也因时间滞后而在最末的薄片通过后, 定影装置过冲(异常过热),从而存在无用耗电的担忧。并且,因过冲而存在对图像质量 产生影响或对周围装置产生影响的担忧。
因此,期望开发防止定影装置的过冲、节约耗电量并提高图像质量及装置安全 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能够防止定影装置的过冲、节约耗电量并提高图 像质量及装置安全性的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定影装置包括使记录介质通过并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使上述 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在最末的上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 度控制上述发热部件的控制部件。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使 具有上述色调剂图像的上述记录介质通过并将上述色调剂图像定影在上述记录介质上的 定影部件;使上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在最末的上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 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上述发热部件的控制部件。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方法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在向最 末的上述记录介质形成上述色调剂图像期间,以两个设定控制温度对定影部件进行发热 控制。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彩色复印机的简要构成图2是从侧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简要构成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IH线圈的控制系统的框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调试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待机模式一的设定的流程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8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待机模式二的设定的流程图9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10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IH线圈的控制例1的时序图1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1的调试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1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1的待机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1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1的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1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1的时序图1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IH线圈的控制例2的时序图1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比较例2的时序图17是从侧面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简要构成图1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加热器的控制系统的框图1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调试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2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待机模式一的设定的流程图2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2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设定的流程图23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待机模式二的设定的流程图M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控制的流程图2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加热器的控制例3的时序图沈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例3的时序图2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影加热器的控制例4的时序图;以及
图观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比较例4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复印机1具有形成图像的打印机部2、聚集 从打印机部2排出的作为记录介质的薄片P的排纸部3、读取原稿图像的扫描器部4、供 给薄片P的给纸装置7及旁路给纸装置8。
打印机部2具有沿中间转印带10的下侧排列配置的四组图像形成站11Y、11M、 IlC及11K。 图像形成站11Y、11M、IlC及IlK分别具有感光鼓12Y、12M、12C及12K。各图像形成站11Y、11M、IlC及IlK在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上分别 形成Y(黄色)、M(品红)、C(青)、K(黑色)的色调剂图像。
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向箭头m方向旋转。各图像形成站11Y、 11M、IlC及IlK在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的周围分别包括带电充电器13Y、 13M、13C及13K、显影装置14Y、14M、14C及14K以及感光体清洁器16Y、16M、16C 及 16K。
激光曝光装置17向各感光鼓12Y、12M、12C及12K照射曝光光,从而在各感 光鼓12Y、12M、12C及12K上形成静电潜像。各带电充电器13Y、13M、13C及13K 以及激光曝光装置17构成潜像形成部。各显影装置14Y、14M、14C及14K分别向感光 鼓12Y、12M、12C及12K上的静电潜像供给色调剂,从而将静电潜像可视化。
打印机部2在各显影装置14Y、14M、14C及14K的上方具有分别将Y、M、 C及K的色调剂经由子料斗(sub-hopper)单元36Y、36M、36C及36K补充给显影装置 14Y、14M、14C及14K的色调剂盒^Y、26M> 26C及^Κ。各色调剂盒^Υ、26Μ> 26C及^K可安装在盒保持部37或从盒保持部37拆卸。
中间转印带10张挂在中间转印带10的支承辊20及从动辊21上。中间转印带 10向箭头η方向旋转。各一次转印辊18Υ、18Μ、18C及18Κ将各感光鼓12Υ、12Μ、 12C及12Κ上的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10上。各感光体清洁器16Υ、16Μ、 16C及16Κ除去一次转印后残留在各感光鼓12Υ、12Μ、12C及12Κ上的色调剂并进行回 收。
打印机部2包括与中间转印带10对置的二次转印辊27。打印机部2将中间转印 带10上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在经过中间转印带10和二次转印辊27之间的薄片P上。 给纸盒7a、7b或旁路给纸装置8与中间转印带10上的色调剂图像同步,供给薄片P。在 二次转印完成后,带清洁器IOa清洁中间转印带10。
彩色复印机1在从给纸装置7到二次转印辊27之间设置拾取辊7e、分离辊7c、 输送辊7d及对位辊对28。彩色复印机1在从旁路给纸装置8的手动送纸托盘8a到对位 辊对28之间设置手动拾取辊池、手动分离辊8c及手动输送辊8d。彩色复印机1在沿薄 片P的输送方向且二次转印辊27的下游设置定影装置30。
彩色复印机1在定影装置30的下游包括将薄片P向排纸辊31方向或再输送单元 32方向分配的栅33。彩色复印机1将从门33到达排纸辊31的薄片P向排纸部3排出。 再输送单元32将薄片P再次向二次转印辊27方向引导。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30具有构成定影部件的热辊37和加压辊38及作为以感 应电流使热辊37发热的发热部件的感应加热线圈(以下简称IH线圈)50。定影部件并 不限定于辊型,也可以为带型。发热部件也可以使加压辊发热。
热辊37例如在心轴37a的周围依次层压厚度5_的泡沫橡胶(海绵)层37b、 厚度40 μ m的镍(Ni)金属层37c、厚度200 μ m的硅橡胶制的固态橡胶层37d以及PFA 管制的脱模层37e。金属层37c的材料也可以是不锈钢、铝(Al)以及不锈钢和铝的复合 材料等。加压辊38例如在心轴38a的周围层压硅海绵橡胶层3 及氟橡胶层38c。
因加压辊38与热辊37加压接触,从而在热辊37和加压辊38之间形成固定宽度 的钳口 40。加压辊38向箭头f方向驱动旋转,热辊37从动于加压辊38从而向箭头g方向从动旋转。薄片P通过钳口 40,从而将色调剂图像加热加压定影在薄片P上。
通过对IH线圈50施加高频电流产生磁通量,从而使在热辊37的金属层37c中产 生涡电流。通过根据涡电流和金属层37c的电阻值产生的焦耳热,使热辊37表面发热。 IH线圈50具有使热辊37的中央区域发热的中央线圈50a和使热辊37的两侧区域发热的 侧线圈50b。例如,在对JIS规格“A · 4”横向尺寸OlOmm)的宽度的薄片P进行定 影时,向中央线圈50a供给电力,使热辊37的中央区域发热。在使热辊37的全长发热 时,向中央线圈50a和侧线圈50b交替供给电力。也可以向中央线圈50a及侧线圈50b同 时供给电力。
在热辊37的外周配置有剥离爪51、作为温度传感器的非接触的第一热敏电阻 52a、第二热敏电阻52b、第一恒温器53a及第二恒温器53b。
如图3所示,IH线圈50的控制系统70具有向中央线圈50a和侧线圈50b供给电 力的逆变器驱动电路72、对来自商用交流电源73的电流进行整流并供给至逆变器驱动电 路72的噪声滤波器74、作为控制逆变器驱动电路72的控制部件的线圈控制电路76、检 测噪声滤波器74的输出并以来自商用交流电源73的电力变为固定的方式进行反馈的电源 /检测电路77及保险丝78。第一恒温器53a或第二恒温器53b在热辊37异常过热时, 切断从商用交流电源73向IH线圈50的电力供给。
线圈控制电路76通过接口 80与控制彩色复印机1整体的CPU 71连接。CPU 71 控制彩色复印机1的图像形成所需的高压电源、控制薄片P的输送等所用的电机,并且, 控制彩色复印机1的动作。在CPU 71中输入有第一热敏电阻5 和第二热敏电阻52b的温度检测结果。
CPU 71例如按照调试模式、打印模式、待机模式、睡眠模式等的彩色复印机1 的模式,向线圈控制电路76通知动作状况。
接着,参照图4至图8,对IH线圈50的控制的设定进行说明。通过接通电源或 从睡眠模式的恢复,CPU 71开始调试模式。调试模式是从定影装置30处于变凉了的状 态到变成待机模式的期间的模式。在调试模式开始时,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 设定温度T设定为设定温度Twl (例如,170°C),并将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 设定为 1000W (ActlOO)。
在ActlOl中,第一热敏电阻5 及第二热敏电阻52b测定热辊温度t。CPU 71 在Actl02中待机到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wl。当在Actl02中热辊温度t变 成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wl时,则CPU 71过渡到待机模式一。
在待机模式一中,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保持成与调试的设定温度 相同的设定温度Twl,线圈控制电路76将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800W(ACTllO)。 CPU 71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lll)。当有打印插入时(ACT111中的是),则CPU 71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打印模式开始时,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第一定影设 定温度的设定温度Tn(例如,180°C ),并将线圈控制电路76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 为800W(Actl20)。彩色复印机1进行打印处理(Actl21)。CPU 71每进行打印处理都将 打印张数η减去l(Actl22),并当打印张数η变成1以下时(Actl23中的是),过渡到末 张纸打印模式。
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第二定影 设定温度的设定温度Tl (例如,160°C ) (Actl30)。彩色复印机1进行末张纸的打印处理 (Actl31)。CPU 71过渡到待机模式二。
在待机模式二中,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待机设定温度 的Tw2 (例如,160°C ) (Actl40)。CPU 71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Hl)。当有打印 插入时(Actl41中的是),则CPU 71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实施上述图4至图8的期间,定影装置30按照图9进行定影控制。在定 影装置30中,第一热敏电阻5 及第二热敏电阻5 测定热辊37在定影时的热辊温度 t(Actl50)。在Actl51中,已测定出的热辊温度t在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时,线圈控制电 路76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例如降下100W(Actl52),并前进到Actl53。热辊温 度t 一变更,就变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
Actl51的设定温度T诸如是调试模式及待机模式一时T = TwU打印模式时T =Τη、末张纸打印模式时T = Tl及待机模式二时T = TW2。在Actl53中,在IH线圈 50的设定电功率P不足400W时,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功率设定成OFF(设 定电功率P = 0W) (Actl54)。在Actl53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大于等于 400W时,返回到Actl50。
在Actl51中,在已测定出的热辊温度t为不足设定温度T时,前进到Actl56。 在Actl56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不足400W时,线圈控制电路76使IH线 圈50的设定电功率P变成400W,从而使设定电功率P恢复到功率的下限(Actl57),并 返回到Actl50。
在Actl56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大于等于400W时,线圈控制电路 76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例如提高100W(Actl58),并前进到Actl60。在Actl60 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大于等于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时,线圈 控制电路76在Actiei中将IH线圈50的功率设定为功率的上限(设定成设定电功率P = 初始设定电功率Pu),并返回到Actl50。在Actl60中,在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为 不足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时,返回到Actl50。
Actl6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诸如是在调试模式时Pu = 1000W、在待机模式 一及打印模式时Pu = 800W、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Pu = OW及在待机模式二时Pu = 800W。
(控制例1)
作为IH线圈50的控制例1,参照图10对打印张数为五张的控制进行说明。线 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为1000W、将设定温度T设为Twl =170°C,并开始IH线圈50的调试模式。如α 所示,从第一热敏电阻5 或第二热敏 电阻52b向CPU 71输入的热辊温度t在从变凉状态到达Twl = 170°C时,CPU 71将IH 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Pu变更为800W。热辊37的控制模式从调试模式过渡到待机 模式一。之后,在保持待机模式一期间,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例 如摆动控制在OW 800W中,并将热辊温度t保持为170°C。
当有打印插入时,则CPU 71将IH线圈50的设定温度T设为h = 180°C,并将定影装置30从待机模式一过渡到打印模式。热辊37当在调试模式刚结束之后开始打印8时,热辊温度t诸如像α 2所示那样变低。通常,打印开始后最初的数张薄片P在通过定 影装置30的钳口 40之前,热辊温度t特别低。α 2所示的打印开始时的定影温度的下降 量例如根据环境温度、薄片P的厚度等条件而变化。因此,待机模式一的设定温度Twl 被预先设定,以使即使在被容许的最低环境温度及被容许的最大的薄片厚度等最坏条件 下时,打印开始时的热辊温度t( α 2)也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 1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定影最低温度TL是为了定影装置30获得良好的定影性能而需要的最低温度。
在打印开始时已下降的热辊温度t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并如α 3所示,在打印 第一张的薄片Pl至第四张的薄片Ρ4期间稳定在设定温度Tn中。之后,在第五张的最末 薄片Ρ5进入到钳口 40之前,CPU 71将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 并使设定温度T变成Tl = 160°C。从打印模式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的定时只要最末 薄片P5的后端在离开钳口 40之前就可以。从打印模式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的定时 也可以在最末薄片P5进入到钳口 40之后。
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l以比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n低、且比定 影最低温度TL高的方式被设定(Tn > Tl > TL)。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当将定影装置 30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Tn低的Tl时,则如α4所示,热辊温度t比设定温度Tl = 160°C变大了。因此,为了降下热辊温度t而依次变小向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并 从800W依次下降到400W,接着下降到0W。将设定电功率P设定为OW就是实质上与 断开IH线圈50的情况为相同的状态,如Yl所示,IH线圈50停止。
热辊温度t伴随设定电功率P的降低而下降。当热辊温度t如α 5所示那样从末 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l开始变低时,则设定电功率P如Y 2所示那样从OW开始 变大。伴随定影装置30的热辊温度t的变化,设定电功率P例如摆动控制在OW 800W 之间。通过将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进行摆动控制,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的结束时, 热辊温度t如α 6所示那样稳定在设定温度Tl中。
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CPU 71将IH线圈50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 机模式二。由于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结束时,热辊温度t稳定在比设定温度Tn低的Tl中, 所以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热辊37进行过冲的情况发生。
在待机模式二的期间,线圈控制电路76摆动控制向IH线圈的供电功率,从而将 热辊温度1保持在^2 = 11 = 1601。接着,当从待机模式二过渡到打印模式时,则在 打印开始后,定影装置30的热辊温度t例如像α 7所示那样变低。在待机模式二时的设 定温度TW2被预先设定,以使不论在什么样的定影条件下,热辊温度t( α 7)都保持大于 等于实线β 2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但是,当使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比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l变 高时,则在末张纸打印模式刚结束之后(稳定在TW2之前),在接着的打印模式开始了 时,热辊温度t低于定影最低温度TL从而有发生定影不良的危险。因此,待机模式二的 设定温度Tw2和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l的关系必须是ThTw2。待机模式二的 设定温度TW2和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l的关系在Tl = Tw2时功率效率高。
(比较例1)
相对于控制例1,参照图11至图14,对作为比较例1的在IH线圈50的控 制模式中不设置末张纸打印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比较例1中,在调试模式时,将设定温度T设定在调试设定温度Tw(例如,170°C)、并将初始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 1000W (Act200)。在Act201中,测定热辊温度t,并在Act202中待机到热辊温度t变成 大于等于调试设定温度Tw的情况。当在Act202中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调试设定温 度Tw时,则CPU 71过渡到待机模式。
在比较例1中,在待机模式中,将设定温度T保持成调试设定温度Tw、将初始 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800W(Act210),并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211)。当有打印插 入时(Act211中的是),则CPU 71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打印模式时,将设定温度T设定为定影设定温度Tn(例如,180°C)、将初始 设定电功率Pu设定为800W(Act220),并进行打印处理(Act221)。每次进行打印处理都 将打印张数η减去l(Act222)、当结束所有的打印时(Act223中的是),则CPU71过渡到 待机模式。
在比较例1中,由于在打印模式结束时的设定温度T为Tn,所以如图14的δ 1 所示,在最末薄片Ρ5打印结束时的热辊温度t稳定在比Tl高的Tn中。在比较例1中, 在热辊温度t处于Tn的状态下,定影装置30过渡到待机模式。因此,如δ 2所示,热 辊37发生过冲,从而产生无用耗电。并且,为了避免过冲的影响,在打印模式结束后, 例如,需要有由冷却风扇冷却定影装置30的操作,从而阻碍了节约耗电。
(控制例2)
作为IH线圈50的控制例2,参照图15对在打印张数为一张时的控制进行说明。 在经过调试模式保持Twl = 170°C的待机模式一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CPU 71过渡到打印模式,并将定影加热器37的设定温度T设为Tn = 180°C。通过调试模式 之后的打印开始,热辊温度t虽然如α 8所示那样下降,但是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 3所示 的定影最低温度TL。
由于打印张数为一张,也是末张纸,所以在打印模式开始后,在第一张(末张 纸)的薄片Pl-I进入到定影装置30的钳口 40前,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 打印模式。CPU 71将设定温度T设定在比Tn低的Tl = 160°C。但是,在向末张纸打印 模式的过渡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Tl = 160°C。因此,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 设定温度T虽然降低至Tl = 160°C,但是如Y3所示,线圈控制电路76继续向IH线圈 50供给的设定电功率800W。
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定影装置30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 二。但是,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结束时,热辊温度t变成比设定温度Tn低的Tl = 160°C。 因此,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热辊37进行过冲的情况发生。
之后,在待机模式二期间,线圈控制电路76如Y 4所示那样将IH线圈50的设 定电功率例如摆动控制在OW 800W,从而将热辊温度t保持在Tw2 = 1600C。在待机 模式二期间,当有打印张数为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CPU 71将定影装置30过渡到打印模 式。CPU 71将定影加热器37的设定温度T设为= 180°C。线圈控制电路76将IH 线圈50的初始设定电功率变更为800W。
在打印模式开始后,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1-2进入到定影装置30的钳口 40前,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但是,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 渡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Tl = 160°C。因此,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设定温度T虽然降低至Tl = 160°C,但是如Y 5所示,线圈控制电路76将向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P持续在800W。
在薄片P2-2通过钳口 40过程中,如α 9所示,在热辊温度t达到了 Tl时,如 Y6所示,线圈控制电路76摆动控制IH线圈50的设定电功率,从而将热辊温度t保持为 Tl。
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定影装置30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 二。但是,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结束时,热辊温度t保持比设定温度Tn低的Tl = 160°C。 因此,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结束时,抑制定影装置30进行过冲的情况发生。
(比较例2)
相对于控制例2,参照图16,对作为比较例2的以不设置末张纸打印模式且将定 影加热器37的设定温度T保持为Tn = 180°C进行一张打印的控制进行说明。在比较例 2中,在经过调试模式并保持Tw的待机模式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定影加热器 37过渡到打印模式。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2-1通过时,如δ 3所示,热辊温度t 未达到Tl。因此,在从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的过渡时,热辊37不发生过冲。
在待机模式期间,当有第一张薄片P2-2的打印插入时,则定影加热器37过渡到 打印模式。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2-2的打印模式结束时,如δ 4所示,热辊温度 t达到设定温度Τη。因此,当结束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时,如δ 5所示,热辊37发 生过冲,从而产生无用耗电。而且,为了避免在因过冲而引起的打印结束后的定影温度 的过热,在打印结束后,例如需要有由冷却风扇的冷却操作,从而阻碍了节约耗电。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将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打印模式时 的化低的Tl。通过将设定温度T降低至Tl,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变小向IH线圈50 供给的设定电功率,从而缩减耗电。由于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使设定温度变为Tl,所 以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时,抑制定影装置30过冲的情况发生,从而消 除无用耗电。缩减用于冷却定影装置30的耗电。通过使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设定温度Tl 和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变相同,从而缩减待机模式二的耗电。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发热部 件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构成相同构成附加 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以辐射热使定影装置81的热辊82 发热的灯加热器的定影加热器83。热辊82例如在厚0.8mm的铝辊周围具有氟树脂等表 面层。加压辊84例如在铁心轴上具有硅橡胶等弹性表面层。热辊82和加压辊84相互 压接,从而形成钳口 85。加压辊84向箭头h方向驱动旋转,热辊82从动于加压辊84并 向箭头j方向从动旋转。
热辊82在中空内部具有定影加热器83。定影加热器83例如具有使热辊82的中 央区域发热的耗电功率600W的中心灯83a、使热辊82的两侧区域发热的耗电功率600W 的侧灯83b及覆盖热辊82的中央区域和两侧区域的耗电功率280W的辅助灯83c。例 如,在对JIS规格“A · 4”横向尺寸OlOmm)的宽度的薄片P进行定影时,接通中心 灯83a,从而使热辊82的中央区域发热。在使热辊82的全长发热时,接通中心灯83a和11侧灯83b。在调试模式时或在厚纸定影时等需要更大的热量时,接通辅助灯83c。
图18所示的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系统86具有通断控制从电源向中心灯83a、侧 灯83b及辅助灯8 的电力供给的开关电路88。控制系统86具有将基于由第一热敏电 阻5 和第二热敏电阻52b的温度检测结果的控制反馈给开关电路88的加热器控制基板 90。
开关电路88具有分别通断控制中心灯83a、侧灯83b及辅助灯8 的中心灯控制 电路91a、侧灯控制电路91b及辅助灯控制电路91c。开关电路88通过继电器88a、噪声 滤波器88b、电源开关88c,将中心灯控制电路91a、侧灯控制电路91b及辅助灯控制电路 91c与电源87连接。
加热器控制基板90具有A/D转换器92、CPU 93、继电 断开电路94、中心灯 控制电路91a、侧灯控制电路91b及辅助灯控制电路91c用的A^tC 96。CPU 93控制彩色复印机1整体。
接着,按照图19至图M,对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的设定进行说明。在调试模 式开始时,ASIC 96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设定温度Twl (例如170°C ) (Act300)。
在Act301中,第一热敏电阻5 及第二热敏电阻52b测定热辊温度t。CPU 93 在Act302中待机到热辊温度t变成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wl。当在Act302中热辊温度t变 成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wl时,则CPU 93过渡到待机模式一。
在待机模式一中,A^tC 96将定影加热器83的待机模式一的设定温度T保持 为与调试的设定温度相同的设定温度Twl(Act310)。CPU 93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 (Act311)。当有打印插入时(Act311中的是),则CPU 93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打印模式开始时,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第一 定影设定温度的设定温度例如,180°C ) (Act320)。彩色复印机1进行打印处理 (Act321)。CPU 93每次进行打印处理都将打印张数η减去1 (Act322),当打印张数η为 1以下时(Act323中的是),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
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作为第二定 影设定温度的设定温度Tl (例如,160°C ) (Act330)。彩色复印机1进行末张纸的打印处 理(Act331)。CPU 93过渡到待机模式二。
在待机模式二中,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待机模式二的设 定温度Tw2 (例如170°C ) (Act340)。CPU 93待机到打印插入的发生(ActMl)。当有打 印插入时(Act341中的是),则CPU 93过渡到打印模式。
在实施上述图19至图23期间,在定影装置30中,按照图M进行定影控 制。在定影装置30中,第一热敏电阻5 及第二热敏电阻5 测定热辊37的热辊温度 t(Act350)。在Act351中,已测定出的热辊温度t在大于等于设定温度T时,ASIC 96断 开定影加热器83 (Act352),并返回到Act350。
在Act351中,已测定出的热辊温度t在不足设定温度T时,前进到Act353。在 Act!353中,ASIC 96接通定影加热器83,并返回到Act:350。
(控制例3)
作为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例3,参照图25对打印张数为五张的控制进行说明。12ASIC 96接通定影加热器83,开始定影加热器83的调试模式。热辊温度t如α 11所示 那样上升。在热辊温度t达到了 Twl = 170°C时,定影加热器83从调试模式过渡到待机 模式一,A^t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83。之后,在保持待机模式一期间,AMC96对定影 加热器83进行通断控制,以使热辊温度t保持Twl = 170°C。
当有打印插入时,则€ 1193将设定温度丁设为化=1801,并在打印模式中通 断定影加热器83。定影装置30当在调试模式之后开始打印时,则热辊温度t例如像α 12 所示那样变低。但是,即使在最坏的打印条件下时,待机模式一的设定温度Twl也被预 先设定,以使热辊温度t( α 12)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 11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在打印开始时已下降的热辊温度t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从而稳定在如α 13所 示的设定温度Τη。之后,第五张的最末薄片Ρ5在进入到钳口 85之前,CPU 93将定影 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 为比Tn低的Tl = 1600C ο
热辊温度t由于比设定温度Tl变高,所以如Y3所示,ASI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 83。热辊温度t如α 14所示那样降低,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的结束时,热辊温度t如α 16 所示那样稳定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l。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过 渡时,抑制热辊82过冲的情况发生。
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从末张纸打印模 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在待机模式二期间,A^tC 96通断控制定影加热器83,从而将热 辊温度t保持为Tw2 = Tl = 160°C。而且,当将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从待机模式二过 渡到打印模式时,则在打印开始后,定影装置30的热辊温度t例如像α 17所示那样变 低。在待机模式二时的设定温度TW2被预先设定,以使不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热辊温 度t(a 17)都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 12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但是,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和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l的关系 必须为T12TW2。待机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和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设定温度Tl的关 系在Tl = Tw2时电功率效率高。
(比较例3)
相对于控制例3,参照图沈,对作为比较例3的在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模式中 不设置末张纸打印模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比较例3中,在最末打印模式结束时,如 S 11所示,热辊温度t稳定在比Tl高的Tn(例如180°C )。在比较例3中,在热辊温度 t处于Tn的状态下,定影装置30过渡到待机模式。因此,如δ 12所示,热辊82发生过 冲,从而产生无用耗电。并且,为了避免过冲的影响,在打印结束后,例如,需要有摇 动冷却风扇冷却定影装置的操作,从而阻碍了节约耗电。
(控制例4)
作为定影加热器83的控制例4,参照图27对打印张数为一张时的控制进行说 明。在经过调试模式并保持Twl = 170°C的待机模式一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 则CPU 93过渡到打印模式,并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为Tn = 180°C。定影装 置30当在调试模式刚结束之后开始打印时,则热辊温度t例如像α 18所示那样变低。因 此,A^tC 96接通定影加热器83,以使热辊37保持Tn = 180°C。虽然通过在调试模式 刚刚结束后开始打印,热辊温度t下降,但是保持大于等于实线β 21所示的定影最低温度TL。
由于定影张数为一张,也是末张纸,所以在打印模式开始后,第一张(末张纸) 的薄片P3-1在进入定影装置30的钳口 85前,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过渡到末张纸打 印模式。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化低的Tl = 160°C。但是, 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Tl = 160°C。因此,在向末张纸打印 模式的过渡时,虽然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降低至Tl = 160°C,但如、14所示, ASIC 96持续定影加热器83的接通。
之后,在末张纸打印模式的执行中,在热辊温度t达到了 T1 = 160°C时,如Y 15 所示,A^t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83。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定影装置30的定影加 热器83的控制从末张纸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但是,在薄片P3-1通过了定影装 置30的钳口 85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比设定温度h低的Tl = 1600C。因此,在从末张 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定影装置30过冲的情况发生。
之后,如α 19所示,在待机模式二中,在热辊温度t保持Tw2 = 160°C期间,当 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CPU 93将定影装置30过渡到打印模式。CPU 93将定影加热器 83的设定温度T设为h = 1800C。ASIC 96接通定影加热器83。
通过开始打印模式,热辊温度t例如像α 20所示那样变低。A^tC 96对定影加热 器83进行通断控制,以使热辊37保持Tn= 180°C。在打印模式开始后,第一张(末张 纸)的薄片P3-2在进入到定影装置30的钳口 85前,CPU 93将定影装置30从打印模式 过渡到末张纸打印模式。CPU 93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定为比Tn低的Tl = 160°C。但是,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热辊温度t未达到Tl = 160°C。因此, 在向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过渡时,虽然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降低至Tl = 160°C,但 是如Y 16所示,A^tC 96持续定影加热器83的接通。
在薄片P3-2通过钳口 85过程中,如α21所示,在热辊温度t达到了 Tl = 160°C 时,如Y 17所示,A^tC 96断开定影加热器83。之后,A^tC 96对定影加热器83进行 通断控制,以使热辊温度t保持Tl。当结束末张纸打印模式时,则定影装置30从末张纸 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二。在薄片P3-2通过了定影装置30的钳口 85时,热辊温度t 为比设定温度Tn低的T1 = 160°C,并在从末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 热辊37过冲的情况发生。
(比较例4)
相对于控制例4,参照图28,对作为比较例4的不设置末张纸打印模式而将定影 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保持为Tn进行一张打印的控制进行说明。在比较例4中,在经 过调试模式并保持TWl的待机模式一期间,当有一张的打印插入时,则定影加热器83过 渡到打印模式。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4-1的通过时,如δ 13所示,热辊温度t未 达到Tl。因此,在从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的过渡时,热辊82不产生过冲。
当结束一张打印时,则变成待机模式,定影加热器83被通断控制,从而将热辊 温度t保持为设定温度Tw。在待机模式期间,当有第一张的薄片P4-2的打印插入时,则 定影加热器83过渡到打印模式。在第一张(末张纸)的薄片P4-2的打印模式结束时, 如S 14所示,热辊温度t达到设定温度Τη。因此,当结束打印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时, 则如S 15所示,热辊82发生过冲,从而产生无用耗电。而且,为了避免因过冲引起的14打印结束后的定影温度的过热,在打印结束后,例如需要有由冷却风扇的冷却操作,从 而阻碍了节约耗电。
根据第二实施例,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通过将定影加热器83的设定温度T设 定为比在打印模式时的Tn低的Tl,从而能够缩短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的定影加热器83的 接通时间,并缩减耗电。在末张纸打印模式时,由于设定温度T降低至Tl,所以在从末 张纸打印模式向待机模式二的过渡时,抑制定影装置30过冲的情况发生,从而消除无用 耗电。缩减用于冷却定影装置30的耗电。通过使末张纸打印模式的设定温度Tl和待机 模式二的设定温度Tw2变相同,从而缩减待机模式二的耗电。
虽然就某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举例,不用于限制本发 明的范围。实际上在此所述的新的方法和系统可用其他各种方式体现,此外,在此所述 的方法和系统的各种省略、替换以及改变都属于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所附权利要求及 其等价物意在涵盖所有与本发明范围和宗旨相符的任何方式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使记录介质通过并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 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在所述打印模式开始时,所述控制部件以第一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在 所述定影部件结束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之前,所述控制部件以第二定影设定温度 控制所述发热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定影部件时,将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 从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的控制变更为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的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比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低。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与待机模式时所述发热部件的待机控制温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发热部件是以辐射热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灯加热器,所述控制部件根据定影 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灯加热器进行通断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所述发热部件是以感应电流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感应加热器,所述控制部件根据 定影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感应加热器的供电功率进行摆动控制。
8.—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部;使具有所述色调剂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通过并将所述色调剂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 质上的定影部件;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 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打印模式开始时,所述控制部件以第一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在 所述定影部件结束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通过之前,所述控制部件以第二定影设定温度 控制所述发热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件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定影部件时,将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 从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的控制变更为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的控制。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比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低。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与待机模式时所述发热部件的待机控制温度相同。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发热部件是以辐射热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灯加热器,所述控制部件根据定影 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灯加热器进行通断控制。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发热部件是以感应电流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感应加热器,所述控制部件根据 定影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对所述感应加热器的供电功率进行摆动控制。
15.—种图像形成方法,包括在记录介质上形成色调剂图像;以及在向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形成所述色调剂图像期间,以两个设定控制温度对定影部 件进行发热控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在开始对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形成所述色调剂图像时,所述定影部件被以第一定影 设定温度进行发热控制,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定影结束之前,所述定影部件被以第 二定影设定温度进行发热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所述发热控制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进入所述定影部件前,从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 度变更为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比所述第一定影设定温度低。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图像形成方法,其中,在等待所述色调剂图像的形成的期间,所述第二定影设定温度与对所述定影部件进 行发热控制的待机控制温度相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能够防止定影装置的过冲、节约耗电量并提高图像质量及装置安全性的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该定影装置包括使记录介质通过并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件;使所述定影部件发热的发热部件;以及在最末的所述记录介质的打印模式中以两个定影设定温度控制所述发热部件的控制部件。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023541SQ20101026948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5日
发明者森原一诚 申请人: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