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33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关于电子照片的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背景
一直以来,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部,公开有一种如下的结构,S卩,其具有第1 定影部,用于对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的图像进行定影;第2定影部,用于在第1定影之后进行 定影;迂回输送路径,用于使通过了第1定影部的转印材料不经过第2定影部(专利文献 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3088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于在专利文献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用于补正因调色剂的热收缩等 而发生的卷曲的卷曲矫正装置和用于实施输送路径的切换的挡板,因此,导致了装置的大 型化以及复杂化。
此外,在转印材料从第1定影部被排出后,因重力影响将向垂直方向的下方垂下, 从而打印面有可能与第2定影部接触而产生图像缺陷。而且,有时由于辊或挡板与刚刚定 影后的高温的图像面接触,使所接触的图像部位的光泽与其他部分不同,导致图像质量下 降。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课题而构思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的构造 降低第2定影部对图像面的影响的定影装置,以及提供一种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图像形成直ο
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定影部,其包括对转印有图像 的转印材料进行加热的第1加热部,以及对所述第1加热部进行按压而形成第1夹持部的 第1加压部;第2定影部,其包括对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加热的 第2加热部,以及对所述第2加热部进行按压以形成第2夹持部的第2加压部;定影部吸引 导向部,其具有吸引面,所述吸引面将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印材料,以使转印 有所述图像的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而向垂直方向上方吸引,并且所述吸引面的所述 第2定影部一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沿所述转印材料的输送方向连接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 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的垂直方向上方。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潜像载体,其形成有潜像;显 影部,其利用含有调色粒子和载液的液体显影剂而对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潜像进行显影; 转印介质,所述转印介质上转印有于所述显影部被显影在所述潜像载体上的图像;转印辊, 其与所述转印介质抵接而形成转印夹持部,并将所述图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第1定影部,包括对转印有所述图像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加热的第1加热部,以及对所述第1加热部进 行按压而形成第1夹持部的第1加压部;第2定影部,包括对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 所述转印材料进行加热的第2加热部,以及对所述第2加热部进行按压而形成第2夹持部 的第2加压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其具有吸引面,所述吸引面将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 的所述转印材料,以使转印有所述图像的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而向垂直方向上方吸 引,并且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2定影部一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沿所述转印材料的输送方向 连接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的垂直方向上方。
此外,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1定影部一侧,和所述虚拟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
此外,所述第1定影部中,所述第1加热部是具有弹性层的加热辊,所述第1加压 部是表面硬度与所述加热辊的表面硬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加压辊。
此外,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1定影部一侧,比所述虚拟线更向垂直方向下方倾斜。
此外,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输送带,其形成所述吸引面,并用于输送经过所述 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印材料;驱动辊,所述驱动辊上卷绕有所述输送带,从而驱动所述 输送带;从动辊,所述从动辊上卷绕有所述输送带。
此外,所述输送带具有使气流通过的孔。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定影装置,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而降低第2定影部对图像面的 影响。此外,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而降低第2定影部对图 像面的影响,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图像。
此外,因具有定影部吸引导向部,并且该定影部吸引导部的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2 定影部一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沿所述转印材料的输送方向连接所述第1夹持部和所述第2 夹持部的虚拟线的垂直方向上方,因而转印材料能够平滑地向一对第2定影辊的夹持部移 动。
此外,由于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1定影部一侧,和所述虚拟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 因此转印材料能够平滑地向定影部吸引导向部移动。
此外,由于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1定影部的一侧,比所述虚拟线更向垂直方向下 方倾斜,因此转印材料能够平滑地向定影部吸引导向部移动。
此外,由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输送带,其形成所述吸引面,并用于输送经过 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印材料;驱动辊,所述驱动辊上卷绕有所述输送带,从而驱动 所述输送带;从动辊,所述从动辊上卷绕有所述输送带,因此转印材料将贴附在定影部输送 带上,从而转印材料和定影部输送带将一起移动,由此,能够将转印材料从一对第1定影辊 一侧稳定地向一对第2定影辊一侧输送。
此外,由于所述定影部输送带具有使气流通过的孔,因此能够更加稳定地输送转 印材料。


图1为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的图。
图3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的图。
图4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的一对第1定影辊的放大图。
图5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的图。
图6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的图。
图7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的图。
图8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5实施方式的一对第1定影辊的放大图。
符号说明
ΙΟΥ、10M、10C、10K...感光体(潜像载体);
11Y、11M、11C、11K …电晕带电器;
12Y、12M、12C、12K...曝光单元;
13Y、13M、13C、II…第1感光体挤压辊;
13Y'、13M'、13C'、13K'…第 2 感光体挤压辊;
18Υ、18Μ、18C、18Κ…感光体清洁刮板;
20Y、20M、20C、20K…显影辊(显影剂载体);
21Y、21M、21C、21K…显影辊清洁刮板;
22Y、22M、22C、2^(…压实电晕发生器;
30Y、30M、30C、30K…显影装置(显影部);
31Y、31M、31C、31K…显影剂容器;
32Y、32M、32C、3^(…传墨辊(显影剂供给部件);
33Y、33M、33C、3!3K…限制刮板;
34Y、34M、34C、34K…螺旋推运器;
40…中间转印带(转印介质);
41…带驱动辊;
42…张紧辊;
45···中间转印带清洁刮板;
50----次转印部;
51…一次转印辊;
60…二次转印部(转印部);
61…二次转印辊(转印部件);
63…凹部;
64…夹子(转印材料把持部);
79…突出爪(转印材料剥离部);
85…二次转印辊刮板;
90…定影单元(定影装置、定影部);
91…一对第1定影辊(第1定影部);
91a…第1加热辊(第1加热部);
91b…第1加压辊(第1加压部);
92…一对第2定影辊(第2定影部);
9 …第2加热辊(第2加热部);
92b…第2加压辊(第2加压部);
300…定影部吸引导向部;
302…定影部吸引面;
310…定影部输送带;
S…转印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结构要素的 图。相对于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央部的作为转印介质的中间转印带40,作为显影部 的显影装置30Y、30M、30C、30K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下方部,作为转印部的二次转印部 60、作为定影部的定影单元90等的结构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上方部。特别是,由于定 影单元90被设计在中间转印带40的上方,因而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设置面积。
首先,对感光体周边部进行说明。由在外周面形成有非结晶硅感光体等感光层 的圆筒状部件构成的、作为潜像载体的感光体10Y、10M、10CU0K的周边部,以电晕带电器 11Y、11M、11C、11K为基准,沿着感光体10Y、10M、10CU0K外周的旋转方向,配置有曝光单 元12Y、12M、12C、12K ;作为显影装置30Y、30M、30C、30K的显影剂载体的显影辊20Y、20M、 20C、20K ;第1感光体挤压辊13Y、13M、13C、13K ;第2感光体挤压辊13Y'、13M'、13C'、 13K';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 ;未图示的除电部以及感光体清洁刮板18Y、18M、18C、 ISK0另外,将图像形成进程定义为,按从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到感光体清洁刮板 18Y、18M、18C、18K的顺序,被配置在较前部的结构,处于配置在后部的结构的上游。
在感光体周边部中,首先,通过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使感光体10Y、10M、 10CU0K均勻地带电,其中,所述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1K被配置在,比感光体10Y、 10M、10C、IOK和显影辊20Y、20M、20C、20K的夹持部更靠感光体ΙΟΥ、10M、10C、IOK旋转方向 的上游一侧。接着,通过曝光单元12Y、12M、12C、12K,来根据所输入的图像信号而进行曝光, 将光照射在带电了的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从而形成静电潜像,其中,所述曝光单元 被配置在,电晕带电器11Y、11M、11C、1IK的下游一侧,以及与显影辊20Y、20M、20C、20K的夹 持部的上游一侧。
接下来,对显影装置30Y、30M、30C、30K进行说明。在显影装置30Y、30M、30C、30K 中,在贮存各种颜色的液体显影剂的显影剂容器31Y、31M、31C、31K内对液体显影剂进行搅 拌并输送的螺旋推运器34Y、34M、34C、34K,将液体显影剂供给至作为显影剂供给部件的传 墨辊 32Y、32M、32C、32K 处。接着,传墨辊 32Y、32M、32C、3I 将被限制刮板 33Y、33M、33C、33K 限制了量的各种颜色的液体显影剂涂抹在显影辊20Y、20M、20C、20K上。
载于显影辊20Y、20M、20C、20K上的液体显影剂,在被压实电晕发生器22Y、22M、 22C、2^(置于压实(Compaction)状态后,将形成在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的静电潜像 显影,并在感光体10Y、10M、10CU0K上形成调色剂像。残留在显影辊20Y、20M、20C、20K上 的液体显影剂,被显影辊清洁刮板21Y、21M、21C、21K清洁。
被显影剂容器31Y收容的液体显影剂,是高浓度并且高粘度的、在常温下具有非 挥发性的非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而不是一直以来被普遍使用的低浓度(1 3wt%程度)、 低粘度,并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的挥发性液体显影剂,该挥发性液体显影剂以Isopar (商 标工々〃 > )作为载体。即,本发明的液体显影剂为,将使颜料等着色剂分散在热塑性树脂中的、平均粒子直径为ι μ m的固态物,与分散剂一起加入到有机溶剂、硅油、矿物油或者 食用油等的液体溶剂中,调色剂固体含量为15 25%的、高粘度(使用HAAKEIihec^tress RS600,25°C时的剪应力速度为1000 (1/s)时的粘弹性为30 300mPa · s左右)的液体显影剂。
形成在感光体10Y、10M、10CU0K上的调色剂像,被第1感光体挤压辊13Y、13M、 13C、13K以及第2感光体挤压辊13Y'、13M'、13C'、13K'挤压。
中间转印带40为,由无缝的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的带,其被卷挂在带驱动辊41和 张紧辊42上,在1次转印部50Y、50M、50C、50K处和感光体ΙΟΥ、10M、10C、IOK抵接,并被带驱 动辊41旋转驱动。在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处,以隔着中间转印带40而与感光体 1(^、1011、10(、101(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一次转印辊51¥、5说、51(、511(,从而将与感光体10Y、 10M、10C、IOK的抵接位置作为转印位置,将被显影的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的各种颜 色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转印在中间转印带40上,以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像。
在通过一次转印部50Y、50M、50C、50K后,感光体ΙΟΥ、10M、10C、IOK上残留的液体 显影剂,被未图示的除电部和感光体清洁刮板18Y、18M、18C、18K除去。
而且,与各种颜色Y、M、C、K相对应的感光体和显影装置等部件的配置顺序,不限 定于图1所示的例子,可以任意进行设定。
接下来,对中间转印带40上的调色剂像的向转印材料S的转印进行说明。
对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材料S的供给,通过供纸装置来实施。配置在第1供纸盒 IOla或者第2供纸盒IOlb的转印材料S,在规定的时机分别一张一张地由第1供纸辊10 或者第2供纸辊102b而被输送到供纸输送路径La上。此外,在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上, 通过一对入口辊104、104'以及转印材料导向部105而将转印材料S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二次转印部60具有作为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以及用于清洁二次转印辊61的 二次转印辊刮板85。二次转印辊61随着带驱动辊41的旋转而沿着箭头所示方向旋转,并 被施加转印偏流。
被从转印材料导向部105输送的转印材料S,其前端部被作为转印材料把持部的 夹子64、和作为用于固定夹子64的转印材料把持部承受部的夹子支承部65把持,从而在相 对于转印辊61被定位的同时,随着二次转印辊61的旋转而切实地向转印夹持部的方向移 动,其中,所述夹子64被配置在沿二次转印辊61的轴向延伸设置的凹部63内。
中间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在转印夹持部处被转印在纸张、胶片、布等的转印材 料S上。当夹子64的把持部以及转印材料S的前端部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夹子64开始向 远离夹子支承部65的方向移动,从而转印材料S的前端部被放开。接着,通过转印辊61的 进一步旋转,突出爪79被设定在突出的位置上,从而将转印材料S从转印辊61上剥离。
另一方面,从夹子64的把持中被放开的转印材料S,通过来自送风装置400的吹风 而被轻柔地按压在转印辊61 —侧,并被突出爪79向远离转印辊61的方向按压,其中,送风 装置400将随着气流产生部405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筐体部401的开口部402的气流,向 箭头A所示方向吹出。
如此,在带驱动辊41和转印辊61的夹持部处被夹压的转印材料S,按照从前端到 后端的顺序,通过带驱动辊41以及转印辊61的进一步的旋转而向转印材料输送单元200 移动。即,在中间转印带40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在转印材料S上的同时,实施转印材料S的转印完成部分的剥离。
通过上述这种结构,能够防止当转印材料S的后端部从二次转印夹持部被排出 时,转印材料后端部与中间转印带40等接触从而导致图像污损的现象。另外,在转印材料 S弹性复原力较小并且较薄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送风装置400的吹风。
下面,对二次转印后的转印材料S的输送进行说明。
在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二次转印部60的下游,作为转印材料输送单元200,依 次配置有第1吸引装置210、转印材料输送装置230、第2吸引装置270,以便将转印材料S 输送至定影单元90处。
二次转印后的转印材料S,通过随着第1吸引装置210的气流产生部215的动作 而产生的、来自筐体部211的吸引面212的吸引力B,而不会坠落并被保持在在吸引面212 上,并且,通过来自二次转印部60 —侧的进给动作的力而在吸引面212上输送。
受到来自二次转印部60 —侧的进给动作的力,而被输送至第1吸引装置210的吸 引面212上的转印材料S,到达转印材料输送装置230 —侧。接着,转印材料S通过随着转 印材料输送装置230的气流产生部235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筐体部231的吸引面232的 吸引力C,而被保持在输送面上。与此同时,通过转印材料输送部件驱动辊251的驱动力,使 得被卷绕在转印材料输送部件驱动辊251和转印材料输送部件支承辊252、253上的转印材 料输送部件250进行移动动作,转引材料S随着此移动动作而沿着输送面向定影单元90移 动。
通过转印材料输送装置230的输送面而被输送的转印材料S,通过随着第2吸引装 置270的气流产生部275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筐体部271的吸引面272的吸引力D,而被 吸引并被输送。
下面,对于向调色剂像的转印材料S的定影进行说明。
在定影单元90中,将被转印在纸张等转印材料S上的单色调色剂像或全色调色剂 像熔敷并定影在纸张等转印材料S上。
定影单元90具有作为第1定影部的一对第1定影辊91 ;一对第1定影辊91下 游一侧的作为第2定影部的一对第2定影辊92。一对第1定影辊91具有在内部具有加 热器的作为第1加热部的第1加热辊91a ;在该第1加热辊91a —侧以规定的压力而被施 力的作为第1加压部的第1加压辊91b。将转印材料S穿插至两者的夹持部之间,从而将被 转印在转印材料S上的单色调色剂像或全色调色剂像熔敷并定影在纸张等转印材料S上。 同样,一对第2定影辊92具有在内部具有加热器的作为第2加热部的第2加热辊92a ;在 该第2加热辊9 一侧以规定的压力而被施力的作为第2加压部的第2加压辊92b。将转 印材料S穿插至两者的夹持部之间,从而将被转印在转印材料S上的单色调色剂像或全色 调色剂像熔敷并进一步牢固地定影在纸张等转印材料S上。
此外,在定影单元90的一对第1定影辊91和一对第2定影辊92之间,配置有定 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具有筐体部301 ;定影部吸引面302,其被配 置在筐体部301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侧;气流产生部305,其被配置在筐体部301的 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相反一侧,通过随着气流产生部305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筐体部 301的定影部吸引面302的吸引力E,使得转印材料S不会坠落而被保持在定影部吸引面 302上,并通过来自一对第1定影辊91的进给动作的力而沿着定影部吸引面302被输送至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
定影后,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转印材料S将沿着排出输送路径Lc而被输送并排出ο
此外,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转印材料S将被第1挡板121引导而被输送至第1双 面输送路径Lbl中。其后,在第2双面输送路径Lb2中,输送方向被反转,且被第2挡板122 引导而被输送至第3双面输送路径Lb3中,其中,第2双面输送路径Lb2具有一对第1反 转输送辊111、111';一对第2反转输送辊112、112';—对第3反转输送辊113、113'。
在第3双面输送路径Lb3中,转印材料S经由作为卷曲矫正装置的一对卷曲矫正 辊114、114',并从一对第1双面输送辊115、115',一对第2双面输送辊116、116 ‘,一对 第3双面输送辊117、117'以及一对第4双面输送辊118、118'处通过。接着,从一对入口 辊104、104'以及转印材料导向部105反转的转印材料S,被输送至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中。其后,转印材料S从定影单元90通过,并被输送至排出输送路径Lc从而被排出。
下面,对定影单元90进行详细说明。
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加热辊91a以及第2加热辊92a的直径为60mm,金属芯厚 为2mm,金属芯的材质由铝、铁、不锈钢、黄铜等组成。此外,在金属芯周围形成有弹性层。弹 性层的厚度为2mm,弹性层的材质由硅橡胶、氟橡胶、聚氨酯橡胶等组成。而且,在弹性层周 围形成有剥离层。剥离层的厚度为30 μ m,剥离层的材质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 烯基醚)、PTFE (聚四氟乙烯)、FEP (氟化乙丙烯)、ETFE(乙烯-四氟乙烯)等组成。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第1加压辊91b以及第2加压辊92b的直径为60mm,金属芯 厚度为2mm,金属芯的材质由铝、铁、不锈钢、黄铜等组成。此外,在金属芯周围形成有弹性 层。弹性层的厚度为2mm,弹性层的材质由硅橡胶、氟橡胶、聚氨酯橡胶等组成。而且,在弹 性层周围形成有剥离层。剥离层的厚度为30 μ m,剥离层的材质由PFA、PTFE、FEP、ETFE等 组成。
此外,第1加热辊91a以及第2加热辊9 被未图示的驱动部件驱动,第1加压辊 91b以及第2加压辊92b,分别从动于第1加热辊91a以及第2加热辊92a的旋转而旋转。
另外,在将第1加压辊91b以及第2加压辊92b由铁、铝、不锈钢、黄铜等的硬质材 料制成,并将硅橡胶、聚氨酯橡胶、天然橡胶等橡胶层,或硅海绵、聚氨酯海绵、密胺海绵等 海绵层的软质材料,设置在第1加热辊91a以及第2加热辊92a的轴上时,能够对因热而产 生的向图像面一侧的卷曲进行矫正。此外,不需要将第2加热辊9 和第2加压辊92b完 全分离,在完全分离的情况之外,也可以以降低施加压力的方式而形成。
下面,对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 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夹持部和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 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被配置在该虚拟线H垂 直方向的上方。
图2为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图.
第1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具有筐体部301 ;定影部吸引面302,其被 配置在筐体部301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侧;气流产生部305,其被配置在筐体部301 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相反一侧;定影部输送带310 ;驱动轴311以及从动轴312,其被 定影部输送带310卷绕。
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中,通过随着气流产生部305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筐体 部301的定影部吸引面302的吸引力,使转印材料S不会坠落而被保持在定影部吸引面302 上,并通过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对驱动轴311进行驱动以使定影部输送带310旋转,从而使 转印材料S沿着定影部吸引面302而被输送至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
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部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夹持部 和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定影辊 92 一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的上方。在第1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水平线约倾斜了 5° 到 30°。
此外,定影部输送带310具有用于空气通过的孔,并沿着定影部吸引面302移动。
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使转印材料S暴露于大量的空气中 而使转印材料S的含水量迅速地减少,从而能够对卷曲进行矫正。因此,由于不需要设置现 有的一对卷曲辊,所以能够使图像形成装置小型化。此外,通过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吸引 转印材料S,从而能够减小转印材料S的前端和第2加热辊92a的碰撞。
此外,由于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 夹持部和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 定影辊92 —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的上方,因此能够设定成,在转印材料S从定 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排出后,即使因重力的影响向垂直方向的下方下垂,在打印面与第2 加热辊92a的碰撞之前,非打印面也会先与第2加压辊92b接触,从而能够降低图像缺陷。
图3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图。
第2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具有第1筐体部301a ;第1定影部吸引面 30加,其被配置在第1筐体部301a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侧;第1气流产生部30 , 其被配置在第1筐体部301a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相反一侧;第2筐体部301b ;第2 定影部吸引面302b,其被配置在第2筐体部301b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侧;第2气流 产生部30 ,其被配置在第2筐体部301b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相反一侧;定影部输 送带310 ;驱动轴311以及第1从动轴312,其被定影部输送带310卷绕;第2从动轴313, 其被配置在第1筐体部301a和第2筐体部301b之间。
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中,通过随着第1气流产生部30 以及第2气流产生部 305b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第1筐体部301a的第1定影部吸引面30 以及来自第2筐体 部301b的第2定影部吸引面302b的吸引力,使得转印材料S不会坠落而被保持在第1定 影部吸引面30 以及第2定影部吸引面302b上,并且,通过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对驱动轴 311进行驱动而使定影部输送带310旋转,从而使转印材料S沿着第1定影部吸引面30 以及第2定影部吸引面302b被输送至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
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夹持部和 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定影辊92 一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的上方。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以水平的方式 形成了一对第1定影辊91 一侧的第1定影部吸引面30 ,并以倾斜且使之处于垂直方向上 方的方式而形成了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的第2定影部吸引面302b。
此外,定影部输送带310具有用于空气通过的孔,并沿着定影部吸引面302移动。
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使转印材料S暴露于大量的空气中而使转印材料S的含水量迅速地减少,从而能够对卷曲进行矫正。因此,不需要设置现有的 一对卷曲辊,因而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此外,通过由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吸 引转印材料S,从而能够减小转印材料S前端和第2加热辊92a的碰撞。
此外,由于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 夹持部和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 定影辊92 —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的上方,因此能够设定成,在转印材料S从定 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排出后,即使因重力的影响向垂直方向的下方下垂,在打印面与第2 加热辊92a的碰撞之前,非打印面也会先与第2加压辊92b接触,从而能够降低图像缺陷。
图5为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图。
第3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具有筐体部301 ;定影部吸引面302,其被 配置在筐体部301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侧;气流产生部305,其被配置在筐体部301 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相反一侧。
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中,通过随着气流产生部305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筐体 部301的定影部吸引面302的吸引力,使得转印材料S不会坠落而被保持在定影部吸引面 302上,并通过一对第1定影辊91的旋转而沿着定影部吸引面302被输送至一对第2定影 辊92—侧。
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夹持部和 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定影辊92 一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的上方。在第3实施方式中,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如图 4所示,以水平的方式形成了一对第1定影辊91 一侧的第1定影部吸引面302,并以倾斜且 使之处于垂直方向上方的方式而形成了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的第2定影部吸引面302。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使转印材料S暴露于大量的空气中 而使转印材料S的含水量迅速地减少,从而能够对卷曲进行矫正。因此,不需要设置现有的 一对卷曲辊,从而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此外,通过由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吸 引转印材料S,从而能够减小转印材料S前端和第2加热辊92a的碰撞。
此外,由于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 夹持部和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 定影辊92 —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上方,因此能够设定成,在转印材料S从定影 部吸引导向部300被排出后,即使因重力的影响而向垂直方向的下方下垂,在打印面与第2 加热辊92a的碰撞之前,非打印面也会先与第2加压辊92b接触,从而能够降低图像缺陷。
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的第1加热辊91a以及第1加压辊92b的直径为 60mm,金属芯的厚度为2mm,金属芯的材质由铝、铁、不锈钢、黄铜等组成。此外,在金属芯周 围形成有弹性层。弹性层的厚度为2mm,弹性层的材质由硅橡胶、氟橡胶、聚氨酯橡胶等组 成。而且,在弹性层周围形成有剥离层。剥离层的厚度为30 μ m,剥离层的材质为,由PFA、 PTFE、FEP、ETFE 等组成。辊的硬度为 Asker_C20°。
此外,第1加热辊91a以及第1加压辊91b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硬度,由第1 加热辊91a以及第1加压辊91b所形成的第1夹持部,如图4所示,构成了相对于连接第1 加热辊91a和第1加压辊91b的中心线的连接线C大致垂直的水平夹持部。另外,水平夹 持部的延长线和定影部吸引面302的距离为,0 5mm左右。第1加热辊91a和第1加压辊91b以10 SOkgf的载荷而被压接。在此,所谓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硬度为,用Asker-C型 硬度测量时为士5度范围内。
图6为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图。
第4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具有第1筐体部301a;第1定影部吸引面 30加,其被配置在第1筐体部301a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侧;第1气流产生部30 , 其被配置在第1筐体部301a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相反一侧;第2筐体部301b ;第2 定影部吸引面302b,其被配置在第2筐体部301b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侧;第2气流 产生部30 ,其被配置在第2筐体部301b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相反一侧;定影部输 送带310 ;驱动轴311以及第1从动轴312,其被定影部输送带310卷绕;第2从动轴313, 其被配置在第1筐体部301a和第2筐体部301b之间。
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中,通过随着第1气流产生部30 以及第2气流产生部 305b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第1筐体部301a的第1定影部吸引面30 以及来自第2筐体 部301b的第2定影部吸引面302b的吸引力,从而使转印材料S不会坠落而被保持在第1定 影部吸引面30 以及第2定影部吸引面302b上,并且,通过由未图示的驱动单元对驱动轴 311进行驱动以使定影部输送带310旋转,从而使转印材料S沿着第1定影部吸引面30 以及第2定影部吸引面302b而被输送至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
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夹持部和 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定影辊92 一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上方。在第4实施方式中,以向打印面一侧倾斜从而处 于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而形成了一对第1定影辊91 一侧的第1定影部吸引面30 ,并以 向打印面相反侧倾斜从而处于垂直方向上方的方式而形成了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的第 2定影部吸引面302b。
此外,定影部输送带310具有用于空气通过的孔,并沿着定影部吸引面302移动。
通过以这种方式设置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使转印材料S暴露于大量的空气中 从而使转印材料S的含水量迅速地减少,以便能够对卷曲进行矫正。因此,不需要设置现有 的一对卷曲辊,因而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此外,通过由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 吸引转印材料S,从而能够减小转印材料S前端和第2加热辊92a的碰撞。
此外,由于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 夹持部和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 定影辊92 —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上方,因此能够设定成,在转印材料S从定影 部吸引导向部300被排出后,即使因重力的影响而向垂直方向的下方下垂,在打印面与第2 加热辊92a的碰撞之前,非打印面也会先与第2加压辊92b接触,从而能够降低图像缺陷。
图7为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图。
第5实施方式的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具有筐体部301 ;定影部吸引面302,其被 配置在筐体部301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 —侧;气流产生部305,其被配置在筐体部301 的转印材料输送路径Lab的相反一侧。
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中,通过随着气流产生部305的动作而产生的、来自筐体 部301的定影部吸引面302的吸引力,从而使转印材料S不会坠落并被保持在定影部吸引 面302上,并且通过一对第1定影辊91的旋转,转印材料S沿着定影部吸引面302而被输送至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
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夹持部和 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定影辊92 一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上方。在第5实施方式中,以向打印面一侧倾斜从而处 于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形成了一对第1定影辊91 一侧的第1定影部吸引面30 ,并以向打 印面相反侧倾斜从而处于垂直方向上方的方式形成了一对第2定影辊92 —侧的第2定影 部吸引面30 。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使转印材料S暴露于大量的空气中 而使转印材料S的含水量迅速地减少,从而能够对卷曲进行矫正。因此,不需要设置现有的 一对卷曲辊,因而能够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此外,通过由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吸 引转印材料S,从而能够减小转印材料S前端和第2加热辊92a的碰撞。
此外,由于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被配置为,相对于连接一对第1定影辊91的第1 夹持部和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一对第2 定影辊92 —侧被配置在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上方,因此能够设定成,在转印材料S从定影 部吸引导向部300被排出后,即使因重力的影响而向垂直方向的下方下垂,在打印面与第2 加热辊92a的碰撞之前,非打印面也会先与第2加压辊92b接触,从而能够降低图像缺陷。
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5实施方式的第1加热辊91a的直径为60mm,金属芯厚度为 2mm,金属芯材质由铝、铁、不锈钢、黄铜等组成。此外,在金属芯周围形成有弹性层。弹性层 厚度为2mm,弹性层的材质由硅橡胶、氟橡胶、聚氨酯橡胶等组成。而且,在弹性层周围形成 有剥离层。剥离层厚度为30 μ m,剥离层材质由PFA、PTFE, FEP、ETFE等组成。辊的硬度为 Asker-C20° 。
第4实施方式以及第5实施方式的第1加压辊91b的弹性层厚度为5mm,其他和第 1加热辊91a—样。
此外,如第4实施方式和第5实施方式,在第1加热辊91a的辊硬度大于第1加压 辊91b的辊硬度的情况下,由第1加热辊91a以及第1加压辊91b形成的第1夹持部,如图 8所示,向上方形成凸形状。此外,第1定影部吸引面30 被配置为,与第1加热辊91a的 夹持部出口的切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切线和定影部吸引面302的距离被设定为,0 5mm 左右。第1加热辊91a和第1加压辊91b以10 SOkgf的载荷而被压接。
以这种方式,通过实施方式中的定影单元90,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而降低一对第2 定影辊92对图像面的影响。此外,通过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而 降低由一对第2定影辊92对图像面的影响,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图像。
此外,由于具有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该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的吸引面302的 第2定影部一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沿转印材料S的输送方向连接第1夹持部和第2夹持部 的虚拟线的垂直方向上方,所以转印材料S能够平稳地向一对第2定影辊92的第2夹持部 移动。
此外,由于吸引面302的第1定影部一侧和虚拟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因此转印材 料S能够平稳地向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移动。
此外,由于吸引面302的第1定影部91 一侧,比虚拟线更向垂直方向下方倾斜,因 此转印材料S能够平稳地向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移动。
此外,由于具有输送带310,其形成吸引面302,并用于输送被第1定影部91定影 的转印材料S ;驱动辊311,其上卷绕有输送带310,从而驱动输送带310 ;从动辊312,其上 卷绕有输送带310,所以转印材料S紧贴在定影部输送带310上,并且转印材料S和定影部 输送带310 —起移动,因此能够将转印材料S从一对第1定影辊91 一侧向一对第2定影辊 92 一侧稳定地输送。
此外,由于定影部输送带310具有使气流通过的孔310a,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输送 转印材料S。
权利要求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定影部,包括对转印有图像的转印材料进行加热的第1加热部,以及对所述第1 加热部进行按压而形成第1夹持部的第1加压部;第2定影部,包括对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加热的第2加热 部,以及对所述第2加热部进行按压以形成第2夹持部的第2加压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其具有吸引面,所述吸引面将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 印材料,以使转印有所述图像的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而向垂直方向上方吸引,并且 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2定影部一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沿所述转印材料的输送方向连接所述 第1夹持部和所述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的垂直方向上方。
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潜像载体,其形成有潜像;显影部,其利用含有调色粒子和载液的液体显影剂而对所述潜像载体的所述潜像进行显影;转印介质,所述转印介质上转印有于所述显影部被显影在所述潜像载体上的图像; 转印辊,其与所述转印介质抵接而形成转印夹持部,并将所述图像转印在转印材料上;第1定影部,包括对转印有所述图像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加热的第1加热部,以及对 所述第1加热部进行按压而形成第1夹持部的第1加压部;第2定影部,包括对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印材料进行加热的第2加热 部,以及对所述第2加热部进行按压而形成第2夹持部的第2加压部;定影部吸引导向部,其具有吸引面,所述吸引面将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 印材料,以使转印有所述图像的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而向垂直方向上方吸引,并且 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2定影部一侧的端部被配置在,沿所述转印材料的输送方向连接所述 第1夹持部和所述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的垂直方向上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1定影部一侧,与所述虚拟线平行或者大致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第1定影部中,所述第1加热部是具有弹性层的加热辊,所述第1加压部是表面硬 度与所述加热辊的表面硬度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加压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吸引面的所述第1定影部一侧,比所述虚拟线更向垂直方向下方倾斜。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输送带,其形成所述吸引面,并用于输送经过所述第1定影部定影的所述转印材料; 驱动辊,所述驱动辊上卷绕有所述输送带,从而驱动所述输送带; 从动辊,所述从动辊上卷绕有所述输送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输送带具有使气流通过的孔。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以简单的构造降低第2定影对图像面的影响的定影装置,以及一种能够形成良好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第1定影部(91),包括对转印有图像的转印材料加热的第1加热部(91a),以及对第1加热部(91a)按压而形成第1夹持部的第1加压部(91b);第2定影部(91),包括对由第1定影部(91)定影的转印材料(S)加热的第2加热部(92a),以及对第2加热部(92a)按压以形成第2夹持部的第2加压部(92b);定影部吸引导向部(300),具有吸引面(302),将经过第1定影部(91)定影的转印材料(S)以使转印有图像的面朝向垂直方向下方的方式而向垂直方向上方吸引,并且吸引面(302)的第2定影部(92)一侧端部被配置在,沿转印材料(S)输送方向连接第1夹持部和第2夹持部的虚拟线(H)的垂直方向上方。
文档编号G03G15/10GK102033476SQ20101029987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五味克仁, 吉冈研二郎, 永井芳之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