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显示装置和图像显示方法

文档序号:2798812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显示装置和图像显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控制背光源亮度的功能(背光源调光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等具备背光源的图像显示装置中,通过基于输入图像控制背光源的亮度,能抑制背光源的消耗电力,改善显示图像的画质。特别是通过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基于区域内的输入图像控制与该区域对应的背光源的光源的亮度,能实现进一步的低消耗电力化和高画质化。下面,将一边基于这样区域内的输入图像控制背光源的光源的亮度一边驱动显示面板的方法称为“区域激活驱动”。在进行区域激活驱动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作为背光源的光源,例如使用RGB 3种颜色的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发光二极管)、白色LED。与各区域对应的LED的亮度基于该各区域内的像素的亮度的最大值、平均值等被求出,并作为LED数据提供给背光源用的驱动电路。另外,基于该LED数据和输入图像生成显示用数据(用于控制液晶的光透射率的数据),该显示用数据提供给液晶面板用的驱动电路。根据如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基于输入图像求出合适的显示用数据和LED数据,基于显示用数据控制液晶的光透射率,基于LED数据控制与各区域对应的LED的亮度,由此能将输入图像显示于液晶面板。另外,当区域内的像素的亮度较小时,减小与该区域对应的 LED的亮度,由此能减少背光源的消耗电力。此外,已知与本发明相关的下面的现有技术文献。在日本特开2007-183499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显示装置的发明当在彼此相邻的分割区域的边界部附近(放大区域)存在示出最大显示亮度的位置时,进行使亮度低的分割区域的发光率与亮度高的分割区域的发光率一致的校正,由此实现发光效率的提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1834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进行上述的区域激活驱动的图像显示装置中,当进行如使高灰度级的微小的目标物在低灰度级的背景上移动的动态图像显示时,有时起因于与各区域对应的LED 的亮度的急剧变化而在画面上产生闪烁。下面,说明该闪烁。例如,如图16所示,对进行在黑色(亮度0%)的背景中白色(亮度100%)的微小的矩形目标物91从画面的左方往右方移动的动态图像显示时的现象进行说明。具体地, 假设矩形目标物91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在水平方向连续的区域71 76 (参照图17)内从画面的左方往右方移动。在此,如图17所示,在从时间点tl至时间点t3矩形目标物91从区域73向区域74移动的情况下,各区域71 76中的(LED的)发光亮度的变化如图25所示的变化。即,从时间点tl至时间点t2,矩形目标物91的位置移动,但各区域71 76中的发光亮度未变化。并且,当为时间点t3时,随着矩形目标物91的位置从区域73向区域 74移动,各区域71 76中的发光亮度较大地变化。这是因为各区域的发光亮度基于各时间点的该各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平均值而决定。其结果是,每当如上述的矩形目标物91横跨区域间的边界部分移动的定时,各区域的发光亮度就较大地变化,这些发光亮度的急剧的变化被视觉识别为闪烁。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进行区域激活驱动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抑制由于基于各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平均值而决定该各区域的发光亮度所引起的显示动态图像时的闪烁的产生。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特征在于,是具有控制背光源的亮度的功能的图像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其包含多个显示元素,背光源,其包含多个光源;发光亮度算出部,其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基于与各区域对应的输入图像, 求出与该各区域对应的光源的发光时的亮度作为第1发光亮度;发光亮度校正部,其针对各区域,基于最大亮度位置,校正位于根据该各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的上述第1发光亮度,由此求出上述多个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上述最大亮度位置是具有以上述输入图像为基础的最大亮度值的像素的位置;显示用数据算出部,其基于上述输入图像和上述第2发光亮度,求出用于控制上述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显示用数据;面板驱动电路,其基于上述显示用数据,对上述显示面板输出控制上述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信号;以及背光源驱动电路,其基于上述第2发光亮度,对上述背光源输出控制上述光源的亮度的信号,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当将以规定的校正用数据为基础的上述第1发光亮度的校正后的亮度设为基准亮度时,按以下方式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在位于与该各区域的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相同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发光亮度比上述基准亮度高,并且,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在位于与该各区域的上述最大亮度位置不同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发光亮度比上述基准亮度低。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中,还具备偏心值算出部,上述偏心值算出部求出表示针对各区域的中心位置和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位置关系的偏心值,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基于上述偏心值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中,上述偏心值算出部基于从在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垂直轴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和从在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水平轴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求出针对该各区域的上述偏心值。
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中,上述偏心值算出部基于从各区域的中心位置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从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向上述最大亮度位置延伸的直线和在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从中心位置向正的方向侧延伸的水平轴形成的角度,求出针对该各区域的上述偏心值。本发明的第5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中,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将上述多个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关注区域,将位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校正对象区域,校正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由此针对各区域根据上述第1发光亮度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时进行多次亮度校正,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1次亮度校正时,基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和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位置关系作为上述校正用数据预先设定的第1系数和针对上述关注区域的上述偏心值求出第2系数,将使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乘以上述第2系数而得到的亮度或者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前亮度中的较大的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后亮度,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第1次亮度校正时,将该各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前亮度,将在针对各区域的最后的亮度校正中得到的上述校正后亮度设为上述第2发光亮度。本发明的第6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中,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将上述多个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关注区域,将位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校正对象区域,校正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由此针对各区域根据上述第1发光亮度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时进行多次亮度的校正,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1次亮度校正时,基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和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位置关系作为上述校正用数据预先设定的第1系数和针对上述关注区域的上述偏心值求出第2系数,将使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乘以上述第2系数而得到的亮度与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前亮度相加而得到的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后亮度,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第1次亮度校正时,将该各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前亮度,将在针对各区域的最后的亮度校正中得到的上述校正后亮度设为上述第2发光亮度。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本发明的第5方面中,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求出上述多个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使得如果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不为0,则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比该校正对象区域的第1发
光亮度高。本发明的第8方面的图像显示方法的特征在于,是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方法,上述图像显示装置具备包含多个显示元素的显示面板和包含多个光源的背光源,上述图像显示方法具备如下步骤发光亮度算出步骤,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基于与各区域对应的输入图像, 求出与该各区域对应的光源的发光时的亮度作为第1发光亮度;
发光亮度校正步骤,针对各区域,基于最大亮度位置,校正位于根据该各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的上述第1发光亮度,由此求出上述多个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上述最大亮度位置是具有以上述输入图像为基础的最大亮度值的像素的位置;显示用数据算出步骤,基于上述输入图像和上述第2发光亮度,求出用于控制上述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显示用数据;面板驱动步骤,基于上述显示用数据,对上述显示面板输出控制上述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信号;以及背光源驱动步骤,基于上述第2发光亮度,对上述背光源输出控制上述光源的亮度的信号,在上述发光亮度校正步骤中,当将以规定的校正用数据为基础的上述第1发光亮度的校正后的亮度设为基准亮度时,按以下方式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在位于与该各区域的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相同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发光亮度比上述基准亮度高,并且,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在位于与该各区域的上述最大亮度位置不同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发光亮度比上述基准亮度低。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第8方面参照实施方式和附图来掌握的变形例可作为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根据各区域中的最大亮度的像素的位置(最大亮度位置),对该各区域的周围区域的发光亮度实施校正。此时,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位于与最大亮度位置相同的一侧的区域的发光亮度设为比较高的亮度,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位于与最大亮度位置不同的一侧的区域的发光亮度设为比较低的亮度。因此,当进行如高灰度级的微小的目标物在低灰度级的背景上移动的动态图像显示时,即使在目标物在某1个区域内移动的期间内,其周围区域的发光亮度也变化。即,各区域的发光亮度随着目标物的移动而逐渐变化。因此,在这样的目标物横跨区域间的边界部分移动的定时,各区域的发光亮度不会较大地变化。由此,可抑制由于基于各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平均值而决定该各区域的发光亮度所引起的闪烁的产生。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基于各区域中的中心位置和最大亮度位置的位置关系决定该各区域的周围区域的发光亮度。因此,当进行如高灰度级的微小的目标物在低灰度级的背景上移动的动态图像显示时,能随着该目标物靠近某区域而提高该区域的发光亮度, 并随着该目标物远离某区域而降低该区域的发光亮度。由此,能以在显示面板上得到更合适的亮度分布的方式使背光源发光。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以比较简单的构成得到与本发明的第2方面同样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基于考虑了区域间的角度的位置关系、考虑了从区域内的中心位置观看的最大亮度位置的角度的位置关系,求出用于算出各区域的发光亮度的偏心值。因此,能根据各区域从最大亮度位置的中心位置偏离的程度,以在显示面板上得到更合适的亮度分布的方式使背光源发光。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面,与本发明的第1方面同样,可抑制由于基于各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平均值而决定该各区域的发光亮度所引起的闪烁的产生。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面,与本发明的第1方面同样,可抑制由于基于各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平均值而决定该各区域的发光亮度所引起的闪烁的产生。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面,基于输入图像使某区域的光源点亮时,提高该区域的周围区域的亮度。因此,当进行单一区域点亮时,点亮对象的区域的周围区域的光源也点亮。 其结果是,点亮对象的区域的显示亮度比以往提高,可消除单一区域点亮时的亮度不足。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的详细构成的框图。图2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成的框图。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背光源的详情的图。图4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5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得到液晶数据和LED数据为止的经过的图。图6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的算出的图。图7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LED滤子的例子的图。图8是示出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亮度扩散滤子的例子的图。图9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局部坐标的图。图10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全局坐标的图。图11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针对全局坐标为(I,J)的区域的校正后的亮度值的算出的图。图12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的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3是示出不考虑关注区域中的最大亮度位置来进行针对周围区域的辅助亮度值的算出的情况下的各区域的辅助亮度值的图。图14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各区域的贡献比率的图。图15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各区域的辅助亮度值的图。图16是用于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的图。图18是用于说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效果的图。图19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的算出的图。图20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的图。图21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用于说明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的图。图22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图23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各区域的贡献比率的图。图M是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各区域的辅助亮度值的图。图25是用于说明现有例中的问题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第1实施方式><1. 1整体构成和动作概要>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的构成的框图。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10具备液晶面板11、面板驱动电路12、背光源13、背光源驱动电路14以及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该液晶显示装置10将画面分割为多个区域,进行一边基于各区域内的输入图像控制背光源的光源的亮度一边驱动液晶面板11的区域激活驱动。下面,将m 和η设为2以上的整数,将ρ和q设为1以上的整数,将P和q中的至少一方设为2以上的整数。对液晶显示装置10输入包含R图像、G图像以及B图像的输入图像31。R图像、 G图像以及B图像均包含(mXn)个像素的亮度。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基于输入图像31 求出使用于液晶面板11的驱动的显示用数据(下面称为液晶数据38)和使用于背光源13 的驱动的发光亮度控制数据(下面称为LED数据3 (详情在后面描述)。液晶面板11具备(mXηX3)个显示元素21。显示元素21在行方向(在图2中为横向)各配置3m个,在列方向(在图2中为纵向)各配置η个,作为整体配置成二维状。 显示元素21包含使红色光透射的R显示元素、使绿色光透射的G显示元素以及使蓝色光透射的B显示元素。R显示元素、G显示元素以及B显示元素在行方向排列配置,由3个形成 1个像素。但是,显示元素的排列不限于该形式。面板驱动电路12是液晶面板11的驱动电路。面板驱动电路12基于从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输出的液晶数据38,针对液晶面板11输出控制显示元素21的光透射率的信号(电压信号)。从面板驱动电路12输出的电压写入显示元素21内的像素电极,显示元素 21的光透射率根据写入像素电极的电压而变化。背光源13设于液晶面板11的背面侧,对液晶面板11的背面照射背光源的光。图 3是示出背光源13的详情的图。如图3所示,背光源13包含(ρXq)个LED单元22。LED 单元22在行方向各配置ρ个,在列方向各配置q个,作为整体配置成二维状。LED单元22 包含1个红色LED23、1个绿色LED24以及1个蓝色LED25。从1个LED单元22所包含的3 个LED23 25出射的光照到液晶面板11的背面的一部分。背光源驱动电路14是背光源13的驱动电路。背光源驱动电路14基于从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输出的LED数据35,针对背光源13输出控制LED23 25的亮度的信号 (脉冲信号PWM或者电流信号)。LED23 25的亮度与单元内及单元外的LED的亮度独立地被控制。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画面被分割为(p Xq)个区域,1个区域与1个LED单元22对应起来。但是,由于亮度不足等理由,也有时针对1个区域按组来使用多个LED单元。在该情况下,多个LED单元利用多个LED单元的同时发光来实现从背光源驱动电路14针对该区域传送的亮度。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针对(pXq)个区域各自,基于区域内的R图像求出与该区域对应的红色LED23的亮度(发光时的亮度)。同样,绿色LED24的亮度基于区域内的G图像而决定,蓝色LED25的亮度基于区域内的B图像而决定。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求出背光源13所包含的所有LED23 25的亮度,对背光源驱动电路14输出表示求出的亮度的LED数据35。另外,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基于LED数据35,求出液晶面板11所包含的所有显示元素21中的背光源的光的亮度(能显示的亮度,下面称为“显示亮度”。)。而且,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基于输入图像31和显示亮度求出液晶面板11所包含的所有显示元素21 的光透射率,对面板驱动电路12输出表示求出的光透射率的液晶数据38。
在液晶显示装置10中,R显示元素的亮度为从背光源13出射的红色光的亮度和R 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积。从1个红色LED23出射的光以对应的1个区域为中心照到多个区域。因此,R显示元素的亮度为从多个红色LED23出射的光的亮度的总和和R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积。同样,G显示元素的亮度为从多个绿色LED24出射的光的亮度的总和和G 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积,B显示元素的亮度为从多个蓝色LED25出射的光的亮度的总和和B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积。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10,基于输入图像31求出合适的液晶数据 38和LED数据35,基于液晶数据38控制显示元素21的光透射率,基于LED数据35控制 LED23 25的亮度,由此能将输入图像31显示于液晶面板11。另外,当区域内的像素的亮度较小时,减少与该区域对应的LED23 25的亮度,由此能降低背光源13的消耗电力。另夕卜,当区域内的像素的亮度较小时,在更少的等级间切换与该区域对应的显示元素21的亮度,由此能提高图像的分辨率,改善显示图像的画质。图4是示出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对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输入输入图像31所包含的某颜色成分(下面称为颜色成分C)的图像(步骤Sll)。 颜色成分C的输入图像包含(mXn)个像素的亮度。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针对颜色成分C的输入图像进行亚采样处理(平均化处理),求出包含(spXsq)个(s为2以上的整数)像素的亮度的缩小图像(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颜色成分C的输入图像在横向缩小为(sp/m)倍,在纵向缩小为(sq/n)倍。 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将缩小图像分割为(pXq)个区域(步骤Si; )。各区域包含 (s X s)个像素的亮度。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针对(pXq)个区域各自,求出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Ma和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平均值Me (步骤S14)。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基于在步骤S14中求出的最大值Ma、平均值Me等,求出与各区域对应的LED的发光时的亮度(步骤SK)。此外,下面将在步骤S15中求出的亮度称为“第1发光亮度”。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针对各区域求出输入图像31中的最大亮度的数据存在于区域内的哪个位置(下面将最大亮度的数据存在的位置称为“最大亮度位置”。),求出表示该最大亮度位置从区域的中心位置离开的程度的系数(下面称为“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步骤S16)。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实现偏心值。此夕卜,后面将描述针对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的算出的详细说明。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 15基于在步骤S16中求出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将第1发光亮度校正为第2发光亮度 (步骤S17)。后面将描述针对该校正处理(下面称为“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的详细说明。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针对在步骤S17中求出的(pXq)个第2发光亮度应用亮度扩散滤子,由此求出包含(tpXtq)个(t为2以上的整数)显示亮度的第1背光源亮度数据(步骤S18)。在步骤S18中,(pXq)个第2发光亮度在横向和纵向分别被放大 t倍。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针对第1背光源亮度数据进行线性插值处理,由此求出包含(mXn)个显示亮度的第2背光源亮度数据(步骤S19)。在步骤S19中,第1背光源亮度数据在横向被放大(m/tp)倍,在横向被放大(n/tq)倍。第2背光源亮度数据表示当(PXq)个颜色成分C的LED以在步骤S17中求出的第2发光亮度发光时(mXn)个颜色成分C的显示元素21中入射的颜色成分C的背光源的光的亮度。
接着,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使颜色成分C的输入图像所包含的(mXn)个像素的亮度分别除以第2背光源亮度数据所包含的(mXn)个显示亮度,由此求出(mXn)个颜色成分C的显示元素21的光透射率T (步骤S20)。最后,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针对颜色成分C输出表示在步骤S20中求出的 (mXn)个光透射率T的液晶数据38和表示在步骤S17中求出的(pXq)个第2发光亮度的 LED数据35 (步骤S21)。此时,液晶数据38和LED数据35与面板驱动电路12和背光源驱动电路14的规格相应地变换为合适的范围的值。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针对R图像、G图像以及B图像进行如图4所示的处理, 由此基于包含(mXnX3)个像素的亮度的输入图像31求出(mXnX3)个表示透射率的液晶数据38和(pXqX:3)个表示第2发光亮度的LED数据35。图 5 是示出针对 m = 1920、η = 1080、ρ = 32、q = 16、s = 10、t = 5 的情况得到液晶数据和LED数据为止的经过的图。如图5所示,针对包含(1920X1080)个像素的亮度的颜色成分C的输入图像进行亚采样处理,由此得到包含(320X160)个像素的亮度的缩小图像。缩小图像被分割为(32X16)个区域(区域规模为(10X10)像素)。针对各区域求出像素的亮度的最大值Ma和平均值Me,由此得到包含(32X16)个最大值的最大值数据和包含(32X16)个平均值的平均值数据。而且,基于最大值数据、平均值数据等,得到 (32X16)个发光亮度(第1发光亮度)。第1发光亮度利用发光亮度校正处理来校正,得到表示(32 X 16)个发光亮度(第2发光亮度)的颜色成分C的LED数据。对颜色成分C的LED数据应用亮度扩散滤子,由此得到包含(160X80)个亮度的第1背光源亮度数据,针对第1背光源亮度数据进行线性插值处理,由此得到包含 (1920X1080)个亮度的第2背光源亮度数据。最后,使输入图像所包含的像素的亮度除以第2背光源亮度数据所包含的亮度,由此得到包含(1920X 1080)个光透射率的颜色成分C 的液晶数据。此外,在图4和图5中,为了易于说明,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依次进行针对各颜色成分的图像的处理,但可以分时地进行针对各颜色成分的图像的处理。另外,在图4和图 5中,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为了除去噪声而针对输入图像进行亚采样处理,基于缩小图像进行区域激活驱动,但可以设为基于原输入图像进行区域激活驱动的构成。<1. 2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的构成〉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的详细构成的框图。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具备作为用于执行规定处理的构成要素的发光亮度算出部151、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发光亮度校正部153、显示亮度算出部154以及液晶数据算出部 155,具备作为用于存储规定数据的构成要素的LED滤子156和亮度扩散滤子15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实现偏心值算出部,利用显示亮度算出部IM和液晶数据算出部155实现显示用数据算出部。发光亮度算出部151将输入图像31分割为多个区域,基于该输入图像31求出与各区域对应的LED的发光时的亮度(上述的第1发光亮度)。作为算出该亮度的方法,例如有基于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Ma而决定的方法、基于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平均值Me 而决定的方法、以及基于通过使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Ma和平均值Me加权平均所得到的值而决定的方法等。
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针对各区域基于最大亮度位置求出上述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33。在此,一边参照图6 —边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33的求法。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算出表示从针对水平方向的中心位置离开的程度的水平方向偏心系数Kh和表示从针对垂直方向的中心位置离开的程度的垂直方向偏心系数Kv作为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33。在图6所示的区域,水平方向的一边的长度为2ffx,垂直方向的一边的长度为2Wy。 因此,从中心位置至在水平方向相邻的区域的距离为fe,从中心位置至在垂直方向相邻的区域的距离为Wy。另外,从中心位置在水平方向(右方)离开距离δ χ、且在垂直方向(上方)离开距离Sy的位置为该区域中的最大亮度位置。此时,水平方向偏心系数Kh利用下式(1)算出,垂直方向偏心系数Kv利用下式(2)算出。Kh= δ x/ffx — (1)Kv = δ y/ffy …⑵此外,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右侧时,上式(1)的δ χ为正值,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左侧时,上式(1)的Sx为负值。另外,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上侧时,上式(2)的Sy为正值,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下侧时,上式(2)的Sy为负值。如上所述,由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算出针对面板内所包含的所有区域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33。并且,该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33提供给发光亮度校正部 153。在LED滤子156中存储用于校正利用发光亮度算出部151算出的第1发光亮度32 的数据。LED滤子156示意性地例如成为如图7所示的结构。在该LED滤子156中存储当关注于任意的区域(在此为附图标记61所示的区域)时用于使应辅助该区域61的亮度的周围区域的亮度比原来的亮度高的、周围区域的亮度相对于区域61的亮度的比率(下面称为“贡献比率”。)。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基于利用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算出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33和存储于LED滤子156的贡献比率34,校正利用发光亮度算出部151算出的第1发光亮度32。通过该校正,算出针对面板内的各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表示第2发光亮度的LED数据35提供给背光源驱动电路14,并且提供给显示亮度算出部154。在亮度扩散滤子157中存储有数值数据(下面称为“光扩散数据”。),该数值数据表示从任意区域的LED出射的光如何扩散。详细地,当1个区域的LED发光时,将在该区域出现的亮度的值设为“100”的情况下的、在该区域及其周围区域出现的亮度的值作为上述光扩散数据存储于亮度扩散滤子157。例如,如图8所示,光扩散数据存储于亮度扩散滤子 157。显示亮度算出部IM基于由发光亮度校正部153求出的LED数据(第2发光亮度)35和存储于亮度扩散滤子157的光扩散数据36,求出液晶面板11所包含的所有的显示元素21中的显示亮度37。液晶数据算出部155基于输入图像31和显示亮度37,求出表示液晶面板11所包含的所有显示元素21的光透射率的液晶数据3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存储于LED滤子156的贡献比率实现第1系数。<1. 3发光亮度校正处理〉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发光亮度校正处理。此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周围区域的坐标称为“局部坐标”,该周围区域以将任意的区域设为中心时的该区域为基准。 另外,将以面板的左上角的区域为基准时的各区域的坐标称为“全局坐标”。关于局部坐标, 用(0,0)表示成为中心的区域的坐标,以右方和上方为正,将位于从成为中心的区域开始向右方第i个、向上方第j个的区域的坐标用(i,j)表示。关于全局坐标,用(0,0)表示面板的左上角的区域的坐标,以右方和下方为正,将位于从面板的左上角的区域开始向右方第I个、向下方第J个的区域的坐标用(I,j)表示。图9示出当将用附图标记62表示的区域设为中心时的各区域的局部坐标。图10示出当用附图标记63表示的区域是面板的左上角的区域时的各区域的全局坐标。在发光亮度校正处理中,面板内的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关注区域,对关注区域的周围区域的亮度(第1发光亮度)实施校正。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位于以关注区域为中心向水平方向7个区域且向垂直方向7个区域的范围内的区域实施校正。但是,在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为0的情况下,对该关注区域的周围区域的亮度不实施校正。在此, 如图6所示,假设从中心位置在水平方向(右方)离开距离δ χ、且在垂直方向(上方)离开距离Sy的位置是关注区域中的最大亮度位置。此时,关注区域的周围区域的亮度按照如下校正。此外,将关注区域的全局坐标设为(I,J)。发光亮度校正处理在发光亮度校正部153进行,但预先利用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基于该各区域的最大亮度位置算出针对各区域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 (水平方向偏心系数Kh和垂直方向偏心系数Kv)。并且,在发光亮度校正部153,首先,使用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求出用于调整校正后的亮度值的大小的修正系数(水平方向修正系数和垂直方向修正系数)。关注区域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他(1,J)利用下式(3)算出。Rh(I,J)=T*Kh= Τ* δ x/ffx — (3)同样,关注区域的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利用⑷算出。Rv(I,J)=T*Kv= Τ* δ y/ffy …⑷在上式C3)和上式中,T是为了调整修正系数的大小而按每个装置设定的调整系数。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式C3)和上式(4)中使用共同的调整系数T,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背光源的光学系的特性在面板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不同的情况等,能进行更高精度的亮度调整,所以可以设为在上式C3)和上式中使用不同的调整系数T的构成。从上式(3)可掌握当δ χ为正值的时,即,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右侧时,水平方向修正系数Mi(I,J)为正值。另一方面,当Sx为负值时,g卩,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左侧时,水平方向修正系数Mi(I,J)为负值。另外,从上式(4)可掌握 当Sy为正值时,即,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上侧时,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 J)为正值。另一方面,当Sy为负值时,g卩,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下侧时,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为负值。接着,将关注区域的局部坐标设为(0,0),基于关注区域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
14Rh(LJ)和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对存储于LED滤子156中的各区域的贡献比率实施校正。具体地,针对局部坐标(i,j)的区域的校正后的贡献比率E(i,j)利用下式(5)算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贡献比率E(i,j)实现第2系数。E(i,j) = (l+S(i)*I h(I,J))*(l+S(j)*Rv(I,J))*C(i,j)…(5)在此,S(a)是函数,a = 0时返回0,a > 0时返回l,a < 0时返回-1。另外,C(i, j)是存储于LED滤子156的局部坐标(i,j)的区域的校正前的贡献比率。但是,在上式(1)和上式(2)中,δ χ取0以上Wx以下的值,Sy取0以上Wy以下的值。另外,s(i)和S(j)取-1、0、1的值。因此,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取-ι以上1以下的值。因此,由上式(3)和上式(4)得到的修正系数(水平方向修正系数和垂直方向修正系数)取-T以上T以下的值。由此,由上式(5)得到的贡献比率E(i,j)为从“(l_T)2*C(i, j)”至“(l+T)2*C(i,j)”的范围内的值。接着,使用由上式(5)算出的贡献比率E(i,j),求出针对关注区域的周围区域的校正后的亮度值Vlb(i,j)。具体地,针对局部坐标(i,j)的区域的校正后的亮度值Vlb (i, j)利用下式(6)算出。Vlb (i, j) = MAX (Vlo (i, j), E(i, j)*Vlo(0,0))... (6)在此,MAX(a,b)是函数,返回a和b中的较大的值。Vlo (i,j)是针对局部坐标(i, j)的区域的校正前的亮度值。Vlo(0,0)是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但是,针对全局坐标为(I,J)的区域,当位于全局坐标为(1-3,J-3)至(1+3,J+3) 的范围内的区域分别设为关注区域时,利用上式(6)算出校正后的亮度值(参照图11)。即, 针对各区域,进行多次基于上式(6)的校正后的亮度值的算出。在该校正后的亮度值的算出中,当第1次算出时,各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为上式(6)的右边中的Vlo(i,j)。另外,在第(n-1)次算出中得到的作为上式(6)的左边的Vlb(i,j)的值为第η次算出时的上式(6) 的右边中的Vlo(i,j)。并且,针对各区域,上述多次算出中的最后算出所得到的Vlb(i,j) 的值为针对该各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图12是示出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的顺序的一例的流程图。首先,发光亮度校正部 153从面板内所包含的所有区域中提取设为处理对象的区域(关注区域)(步骤S30)。此夕卜,步骤S30至步骤S46的处理重复进行与面板内所包含的区域数量相等的数量,在步骤 S30中逐个地提取区域。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利用上式(3)和上式(4)算出关注区域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和垂直方向修正系数(步骤S32)。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从关注区域的周围区域中提取进行亮度值校正的校正对象区域(步骤S34)。此外,步骤S34至步骤S44的处理重复进行与存储于LED滤子156 中的贡献比率的数据数相等的数量,在步骤S34中逐个地提取区域。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利用上式( 算出针对校正对象区域的贡献比率(步骤S36)。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算出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和在步骤S36中求出的校正对象区域的贡献比率的积(下面称为“辅助亮度值”。)(步骤S38)。S卩,在步骤S38中, 算出上式(6)的右边中的E(i,J)*Vlo(0,0)的值。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对在步骤S38中算出的辅助亮度值是否大于在针对校正对象区域的当前时间点的亮度值(校正前亮度值)进行判定(步骤S40)。S卩,在步骤S40中,进行上式(6)的右边中的Vlo(i,j)和E(i,J)*Vlo(0,0)的比较。如果判定的结果是辅助亮度值大于校正前亮度值,则进入步骤S42,否则进入步骤S44。在步骤S42中,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将在步骤S38中算出的辅助亮度值设定为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值(校正后的亮度值)。即,在步骤S42中,对上式(6)的左边中的Vlb(i,j)代入上式(6)的右边中的 E(i,J)*Vlo(0,0)的值。在步骤S42结束后进入步骤S44。在步骤S44中,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对与关注区域对应的所有校正对象区域的提取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如果判定的结果是所有的校正对象区域的提取结束,则进入步骤 S46,否则返回步骤S34。在步骤S46中,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对面板内的所有区域的提取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如果判定的结果是所有区域的提取结束,则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结束,否则返回步骤S30。<1.4作用和效果〉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和效果。在此,假设LED滤子156为如图7所示的结构,某区域(设为“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为255。此时,假设不考虑关注区域中的最大亮度位置来进行针对周围区域的辅助亮度值的算出,则各区域的辅助亮度值为如图13 所示的值。此外,在图13中,用附图标记64表示关注区域。图13中的各区域的辅助亮度值为通过使存储于LED滤子156中的贡献比率和作为关注区域64的第1发光亮度的255 相乘而得到的值。从图13可掌握各区域的辅助亮度值以关注区域64为中心为上下左右对称。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关注区域中的最大亮度位置,算出针对周围区域的辅助亮度值。例如,当δχ = 8、fe = 10、δ y = 8, Wy = 10(参照图6)、且上式(3)和上式 (4)的调整系数T设定为0. 25时,关注区域(将全局坐标设为(I,J)。)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他(1,J)如下式⑵所示进行算出,关注区域的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如下式(8) 所示进行算出。Rh (I, J) = Τ* δ x/ffx=0.25*8/10=0.2 ...(7)Rv (I, J) = Τ* δ y/ffy=0.25*8/10= 0. 2 ... (8)通过将由上式(7)得到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Mi(I,J)和由上式⑶得到的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代入上式(5)而得到的各区域的贡献比率E(i,j)为如图14所示的值。在此,关于上式(5),E(i,j)和C(i,j)的关系如下。当i>0、且 j>0时,E(i, j) = (1+0. 2)*(l+0. 2)*C(i,j)当i>0、且 j = 0时,E(i, j) = (1+0. 2)*(l+0. 0)*C(i,j)当i=0、且 j>0时,E(i, j) = (1+0. 0)*(l+0. 2)*C(i,j)当i>0、且 j<0时,
E(i, j) = (1+0. 2)*(1-0· 2)*C(i,j)当i<0、且 j>0时,E(i, j) = (1-0. 2)*(l+0. 2)*C(i,j)当i<0、且 j = 0时,E(i, j) = (1-0. 2)*(l+0. 0)*C(i,j)当i=0、且 j<0时,E(i, j) = (1+0. 0)*(l-0. 2)*C(i,j)当i<0、且 j<0时,E(i, j) = (1-0. 2)*(l-0. 2)*C(i,j)由此,关注区域的周围区域的辅助亮度值为如图15所示的值。此外,在图15中用附图标记65表示关注区域。图15中的各区域的辅助亮度值为通过使利用上式( 算出的贡献比率E(i,j)和作为关注区域65的第1发光亮度的255相乘而得到的值。从图15可掌握以关注区域为基准位于右上方的区域中的辅助亮度值为比较高的值,以关注区域为基准位于左下方的区域中的辅助亮度值为比较低的值。即,针对以关注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位于与最大亮度位置存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的区域,辅助亮度值设为比较高的值,针对以关注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位于与最大亮度位置存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区域,辅助亮度值设为比较低的值。如上所述,根据关注区域的最大亮度位置决定该关注区域的周围区域的辅助亮度值,由此抑制显示动态图像时的闪烁的产生。对此,一边参照图16至图18—边说明。在此, 如图16所示,说明进行在黑色(亮度0% )的背景中白色(亮度100% )的微小的矩形目标物91从画面的左方往右方移动的动态图像显示时的现象。具体地,假设矩形目标物91 随着时间的经过在沿水平方向连续的区域71 76(参照图17)内从画面的左方往右方移动。如图17所示,在从时间点tl到时间点t3矩形目标物91从区域73向区域74移动的情况下,根据本实施方式,各区域71 76中的(LED的)发光亮度的变化为如图18所示的变化。尽管在时间点tl和时间点t2矩形目标物91均存在于区域73内,但区域71、72、74 以及75的发光亮度在时间点tl和时间点t2不同。详细地,在矩形目标物91在区域73内存在于靠左方的时间点tl,区域73为最大的发光亮度,区域71、72的发光亮度较高,区域 74、75的发光亮度较低。另一方面,在矩形目标物91在区域73内存在于靠右方的时间点 t2,区域73为最大的发光亮度,区域71、72的发光亮度较低,区域74、75的发光亮度较高。 并且,在矩形目标物91从区域73刚移动到区域74之后的时间点t3,区域74为最大的发光亮度,区域72、73的发光亮度较高,区域75、76的发光亮度较低。这样,可掌握与现有例(参照图25)不同,各区域的发光亮度随着矩形目标物91 的移动逐渐地变化。另外,当着眼于区域74时,在现有例(参照图25)中,在时间点t2至时间点t3的期间,发光亮度较大地变化。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时间点t2发光亮度已经提高,所以在时间点t2至时间点t3的期间发光亮度不会较大地变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矩形目标物91横跨区域间的边界部分而移动的定时,各区域的发光亮度不会较大变化。由此,可抑制由于基于各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平均值而决定该各区域的发光亮度所引起的显示动态图像时的闪烁的产生。<1.5 变形例〉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图12的步骤S40、S42中为“如果辅助亮度值比校正前亮度值大,则辅助亮度值设定为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值”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是图12的步骤S38结束后“校正前亮度值和辅助亮度值的和设定为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值”的构成。即,可以代替上式(6),利用下式(9)进行针对局部坐标(i,j)的区域的校正后的亮度值Vlb(i,j)的算出。Vlb (i,j) = Vlo(i,j)+E(i,j)*Vlo(0,0)... (9)在该构成情况下,针对全局坐标为(I,J)的区域,当位于全局坐标为(1-3,J-3)至 (1+3,J+3)的范围内的区域分别设为关注区域时,利用上式(9)算出校正后的亮度值(参照图11)。即,针对各区域,进行多次基于上式(9)的校正后的亮度值的算出。在该校正后的亮度值的算出中,当第1次算出时,各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为上式(9)的右边中的Vlo(i, j)。另外,在第(n-1)次算出中得到的作为上式(9)的左边的Vlb(i,j)的值为第η次算出时的作为上式(9)的右边中的Vlo(i,j)。因此,针对各区域,对第1发光亮度进行基于上式(9)的多次加法处理后的值为该各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但是,发光亮度具有上限值,所以当由上式(9)得到的Vlb(i,j)的值超过上限值时,第2发光亮度为该上限值。<2.第2实施方式〉<2.1构成和动作〉接着,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整体构成和动作概要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参照图2至图5),所以省略说明。区域激活驱动处理部15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为如图1所示的构成。但是,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的动作和由发光亮度校正部153进行的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的内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所以在下面对其进行说明。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针对各区域基于最大亮度位置求出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在此,一边参照图19 一边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的求法。针对图19所示的区域,区域的对角线的长度为2W。因此,从区域的中心位置至区域的顶点的距离为W。另外,在图19所示的区域中,最大亮度位置存在于从中心位置离开距离 δ的位置,且从中心位置向最大亮度位置延伸的直线和从中心位置向正的方向侧延伸的水平轴所形成的角度为θ。此时,水平方向偏心系数Kh利用下式(10)算出,垂直方向偏心系数Kv利用下式(11)算出。Kh = cos θ * δ/W…(10)Kv = sin θ * δ/W…(11)此外,作为针对一般的三角函数的角度的符号,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右侧时,上式(10)的COS Θ为正值,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左侧时,上式(10)的cos θ为负值。另外,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上侧时,上式(11)的 sine为正值,当最大亮度位置位于比中心位置更靠下侧时,上式(11)的sin θ为负值。接着,一边参照图20—边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发光亮度校正处理。在此,将附图标记66所示的区域设为关注区域,将存在于从关注区域66在水平方向(右方)前进2个区域、且在垂直方向(上方)前进1个区域的目的地的区域设为校正对象区域67。在发光亮度校正部153,首先,使用由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算出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求出用于调整校正后的亮度值的修正系数(水平方向修正系数和垂直方向修正系数)。此外,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针对1个关注区域求出1个修正系数,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1个关注区域求出与应设为校正对象区域的区域的数量相等的数量的修正系数。即,在针对1个关注区域的处理中每当各区域作为校正对象区域被提取时,进行修正系数的算出。关注区域66的全局坐标为(I,J)、校正对象区域67的局部坐标为(i,j)时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他(1,J)利用下式(12)算出。Rh (I, J) = T*Kh*cos ζ= T*cos θ * δ/W*cos ζ ... (12)同样,关注区域66的全局坐标为(I,J)、校正对象区域67的局部坐标为(i,j)时的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利用下式(13)算出。Rv(I,J) = T*Kv*sin ζ= T*sin θ * δ/W*sin ζ ... (13)在上式(12)和上式(13)中,T是为了调整修正系数的大小而按每个装置设定的调整系数。另外,ζ是从关注区域66的中心位置向校正对象区域67的中心位置延伸的直线和从中心位置向正的方向侧延伸的水平轴形成的角度。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 可以设为在上式(12)和上式(13)中使用不同的调整系数的构成。从上式(12)可掌握当cos θ和cos ζ双方为正值或者双方为负值时,S卩,当以在关注区域66的中心位置通过的垂直轴为基准(该关注区域66的)最大亮度位置和校正对象区域67的中心位置位于相同的一侧时,水平方向修正系数I h(I,J)为正值。当cos θ和 cos ζ的一方为正值而另一方为负值时,即,当以在关注区域66的中心位置通过的垂直轴为基准(该关注区域66的)最大亮度位置和校正对象区域67的中心位置位于不同的一侧时(参照图21),水平方向修正系数他(1,J)为负值。另外,从上式(13)可掌握当sin θ和sin ζ双方为正值或者双方为负值时,即, 当以在关注区域66的中心位置通过的水平轴为基准(该关注区域66的)最大亮度位置和校正对象区域67的中心位置位于相同的一侧时,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为正值。当 sine和Sin(的一方为正值而另一方为负值时,S卩,当以在关注区域66的中心位置通过的水平轴为基准(该关注区域66的)最大亮度位置和校正对象区域67的中心位置位于不同的一侧时(参照图21),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为负值。接着,将关注区域66的局部坐标设为(0,0),基于关注区域66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Mi(I,J)和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对存储于LED滤子156中的各区域的贡献比率实施校正。具体地,局部坐标(i,j)的区域(校正对象区域67)中的校正后的贡献比率E(i, j)利用下式(14)算出。E(i,j) = (l+Rh(I, J))*(l+Rv(I, J))*C(i, j) - (14)在此,C(i,j)是存储于LED滤子156中的局部坐标(i,j)的区域的校正前的贡献比率。但是,关于上式(10) (14),cos θ、cos ζ , sin θ以及sin ζ取_1以上1以下的值,δ/W取0以上1以下的值。因此,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取-ι以上1以下的值。因此,由上式(12)和上式(13)得到的修正系数(水平方向修正系数和垂直方向修正系数) 取-T以上T以下的值。由此,由上式(14)得到的贡献比率E(i,j)为“(l_T)2*C(i,j)”至“(l+T)2*C(i,j)”的范围内的值。接着,使用上述贡献比率E(i,j),求出针对关注区域66的周围区域的校正后的亮度值Vlb(i,j)。对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利用上式(6)算出校正后的亮度值Vlb (i, j)。另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针对各区域,进行多次基于上式(6)的校正后的亮度值的算出。并且,针对各区域,由该多次算出中的最后算出所得到的Vlb(i,j)的值为该各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可以取代上式(6)而利用上式(9) 算出亮度值Vlb(i,j)。图2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首先,发光亮度校正部153从面板内所包含的所有区域中提取设为处理对象的区域(关注区域)(步骤 S50)。此外,步骤S50至步骤S66的处理重复进行与面板内所包含的区域数量相等的数量, 在步骤S50中逐个地提取区域。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从关注区域的周围区域中提取进行亮度值校正的校正对象区域(步骤S5》。此外,步骤S52至步骤S64的处理重复进行与存储于LED滤子156 中的贡献比率的数据数相等的数量,在步骤S52中逐个地提取区域。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利用上式(1 和上式(1 算出关注区域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和垂直方向修正系数(步骤S54)。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利用上式(14)算出针对校正对象区域的贡献比率(步骤S56)。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算出针对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和在步骤S56中求出的针对校正对象区域的贡献比率的积(辅助亮度值) (步骤S58)。S卩,在步骤S58中,算出上式(6)的右边中的E(i,J)*Vlo(0,0)的值。接着,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对在步骤S58中算出的辅助亮度值是否大于针对校正对象区域的当前时间点的亮度值(校正前亮度值)进行判定(步骤S60)。S卩,在步骤S60 中,进行上式(6)的右边中的Vlo(i,j)和E(i,J)*Vlo(0,0)的比较。如果判定的结果是辅助亮度值大于校正前亮度值,则进入步骤S62,否则进入步骤S64。在步骤S62中,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将在步骤S58中算出的辅助亮度值设定为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值。即,在步骤S62中,对上式(6)的左边中的Vlb(i,j)代入上式(6)的右边中的E(i,J)*Vlo(0,0)的值。在步骤S62结束后进入步骤S64。在步骤S64中,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对与关注区域对应的所有的校正对象区域的提取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当判定的结果是所有的校正对象区域的提取结束时,则进入步骤 S66,否则返回步骤S52。在步骤S66中,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对面板内的所有区域的提取是否结束进行判定。当判定的结果是所有区域的提取结束时,则发光亮度校正处理结束,否则返回步骤S50。<2. 2作用和效果〉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作用和效果。在此,假设LED滤子156为如图7所示的结构,某区域(设为“关注区域”)中的第1发光亮度为255。例如,当δ =8、w=io、θ =45° (参照图19)、且上式(12)和上式(13)中的调整系数T设定为0.25时,关注区域的水平方向修正系数t h(I,J)如利用下式(15)所示那样算出,关注区域的垂直方向修正系数Rv(I,J)如利用下式(16)所示那样算出。[数式1]
20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控制背光源的亮度的功能, 具备显示面板,其包含多个显示元素; 背光源,其包含多个光源;发光亮度算出部,其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基于与各区域对应的输入图像,求出与该各区域对应的光源的发光时的亮度作为第1发光亮度;发光亮度校正部,其针对各区域,基于最大亮度位置,校正位于根据该各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的上述第1发光亮度,由此求出上述多个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上述最大亮度位置是具有以上述输入图像为基础的最大亮度值的像素的位置;显示用数据算出部,其基于上述输入图像和上述第2发光亮度,求出用于控制上述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显示用数据;面板驱动电路,其基于上述显示用数据,对上述显示面板输出控制上述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信号;以及背光源驱动电路,其基于上述第2发光亮度,对上述背光源输出控制上述光源的亮度的信号,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当将以规定的校正用数据为基础的上述第1发光亮度的校正后的亮度设为基准亮度时,按以下方式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 在位于与该各区域的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相同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发光亮度比上述基准亮度高,并且,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在位于与该各区域的上述最大亮度位置不同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发光亮度比上述基准亮度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偏心值算出部,上述偏心值算出部求出表示针对各区域的中心位置和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位置关系的偏心值,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基于上述偏心值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偏心值算出部基于从在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垂直轴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和从在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水平轴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求出针对该各区域的上述偏心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偏心值算出部基于从各区域的中心位置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从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向上述最大亮度位置延伸的直线和在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从中心位置向正的方向侧延伸的水平轴形成的角度,求出针对该各区域的上述偏心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将上述多个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关注区域,将位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校正对象区域,校正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由此针对各区域根据上述第1发光亮度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时进行多次亮度校正,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1次亮度校正时,基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和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位置关系作为上述校正用数据预先设定的第1系数和针对上述关注区域的上述偏心值求出第2系数,将使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乘以上述第2系数而得到的亮度或者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前亮度中的较大的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后亮度,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第1次亮度校正时,将该各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前亮度,将在针对各区域的最后的亮度校正中得到的上述校正后亮度设为上述第2发光亮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将上述多个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关注区域,将位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校正对象区域,校正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由此针对各区域根据上述第1发光亮度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时进行多次亮度的校正,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1次亮度校正时,基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和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位置关系作为上述校正用数据预先设定的第1系数和针对上述关注区域的上述偏心值求出第2系数,将使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乘以上述第2系数而得到的亮度与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前亮度相加而得到的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后亮度,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第1次亮度校正时,将该各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前亮度,将在针对各区域的最后的亮度校正中得到的上述校正后亮度设为上述第2发光亮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发光亮度校正部求出上述多个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使得如果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不为0,则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比该校正对象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高。
8.一种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图像显示装置的图像显示方法,上述图像显示装置具备包含多个显示元素的显示面板和包含多个光源的背光源,上述图像显示方法具备如下步骤发光亮度算出步骤,将输入图像分割为多个区域,基于与各区域对应的输入图像,求出与该各区域对应的光源的发光时的亮度作为第1发光亮度;发光亮度校正步骤,针对各区域,基于最大亮度位置,校正位于根据该各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的上述第1发光亮度,由此求出上述多个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上述最大亮度位置是具有以上述输入图像为基础的最大亮度值的像素的位置;显示用数据算出步骤,基于上述输入图像和上述第2发光亮度,求出用于控制上述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显示用数据;面板驱动步骤,基于上述显示用数据,对上述显示面板输出控制上述显示元素的光透射率的信号;以及背光源驱动步骤,基于上述第2发光亮度,对上述背光源输出控制上述光源的亮度的信号,在上述发光亮度校正步骤中,当将以规定的校正用数据为基础的上述第1发光亮度的校正后的亮度设为基准亮度时,按以下方式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在位于与该各区域的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相同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发光亮度比上述基准亮度高,并且,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为基准,在位于与该各区域的上述最大亮度位置不同的一侧的区域,上述第2发光亮度比上述基准亮度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偏心值算出步骤,在上述偏心值算出步骤中,求出表示针对各区域的中心位置和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位置关系的偏心值,在上述发光亮度校正步骤中,基于上述偏心值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偏心值算出步骤中,基于从在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垂直轴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和从在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水平轴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求出针对该各区域的上述偏心值。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偏心值算出步骤中,基于从各区域的中心位置至上述最大亮度位置的距离、从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向上述最大亮度位置延伸的直线和在该各区域的中心位置通过的从中心位置向正的方向侧延伸的水平轴形成的角度,求出针对该各区域的上述偏心值。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光亮度校正步骤中,将上述多个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关注区域,将位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校正对象区域,校正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由此针对各区域根据上述第1发光亮度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时进行多次亮度校正,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1次亮度校正时,基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和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位置关系作为上述校正用数据预先设定的第1系数和针对上述关注区域的上述偏心值求出第2系数,将使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乘以上述第2系数而得到的亮度或者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前亮度中的较大的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后亮度,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第1次亮度校正时,将该各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前亮度,将在针对各区域的最后的亮度校正中得到的上述校正后亮度设为上述第2发光亮度。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光亮度校正步骤中,将上述多个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关注区域,将位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预先设定的范围内的区域逐个区域地依次设为校正对象区域,校正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亮度,由此针对各区域根据上述第1发光亮度求出上述第2发光亮度时进行多次亮度的校正,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1次亮度校正时,基于根据上述关注区域和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位置关系作为上述校正用数据预先设定的第1系数和针对上述关注区域的上述偏心值求出第2系数,将使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乘以上述第2系数而得到的亮度与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前亮度相加而得到的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校正后亮度,当进行针对各区域的第1次亮度校正时,将该各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设为上述校正前亮度,将在针对各区域的最后的亮度校正中得到的上述校正后亮度设为上述第2发光亮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光亮度校正步骤中, 求出上述多个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使得如果上述关注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不为0,则上述校正对象区域的第2发光亮度比该校正对象区域的第1发光亮度高。
全文摘要
在进行区域激活驱动的图像显示装置中,抑制由于基于各区域内的像素亮度的最大值、平均值而决定该各区域的发光亮度所引起的显示动态图像时的闪烁的产生。发光亮度算出部(151)将输入图像(31)分割为多个区域,求出各区域的LED的发光时的亮度(第1发光亮度)(32)。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算出部(152)求出表示各区域中的最大亮度位置的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33)。发光亮度校正部(153)基于最大亮度位置偏心系数(33)和存储于LED滤子(156)的贡献比率(34),校正第1发光亮度(32)。此时,位于与最大亮度位置存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的区域的亮度设为比较高,位于与最大亮度位置存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区域的亮度设为比较低。
文档编号G02F1/133GK102473381SQ20108003082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30日
发明者乙井克也, 桥本胜照, 藤原晃史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