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278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JP-A-2010-114498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部设置在图像形成部在纸张传送路径上的下游侧,并且图像读取部对其上由图像形成部形成了图像的纸张上的图像进行读取。而且,该图像读取部具有多面体基准部件,在该基准部件中,为了在图像形成过程中校准各个部件而设置有在不存在纸张的状态下读取的具有白色基准面、黑色基准面和彩色基准面的多个基准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可以防止介质进入对置部件和引导部件之间的空间的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一种检测装置包括透过部件,该透过部件被设置为面向其上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并且透过来自正在所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所述介质的光;检测部,该检测部根据透过所述透过部件的所述光来检测所述介质或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其中, 所述光由所述检测部的光接收部件接收;对置部件,该对置部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透过部件的相对侧,并且至少具有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第一对置面;以及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对置部件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并且沿所述传送路径向下游引导所述介质,其中,所述对置面在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比在上游侧处靠近所述检测部。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检测装置是第一方面的检测装置,其中,根据所述检测部是否执行检测,所述对置部件旋转,以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和第二对置面之间切换,并且当所述检测部不执行检测时,所述第一对置面面向所述透过部件。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检测装置是第一或第二方面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对置面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所述上游侧处的端部或者所述下游侧处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弯曲形状。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检测装置是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弓I导部件在所述下游侧处的端部沿从所述传送路径偏离的方向弯曲。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介质上形成图像;传送部,该传送部对其上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所述图像的所述介质进行传送; 以及本发明第一至第四方面中的任意一方面的检测装置。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检测装置包括透过部件,该透过部件被设置为面向其上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并且透过来自正在所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所述介质的光;检测部,该检测部根据透过所述透过部件的所述光来检测所述介质或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对置部件, 该对置部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透过部件的相对侧,并且具有能够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多个对置面;以及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对置部件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并且沿所述传送路径向下游引导所述介质,其中,当所述检测部不执行检测时,所述多个对置面中的第一对置面面向所述透过部件,并且在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比在上游侧处靠近所述检测部。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检测装置是第六方面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对置部件被旋转支承,并且当所述检测部不执行检测时,所述第一对置面定位为面向所述透过部件。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检测装置是第六方面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形成有充分平坦的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处于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位置的状态下, 所述第一对置面相对于所述透过部件的透过面倾斜。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检测装置是第六方面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对置面或另一个对置面处于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对置面比所述另一个对置面偏离所述透过部件的透过面。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检测装置是第六方面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所述上游侧处的端部或所述下游侧处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弯曲形状。根据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检测装置是第六方面的检测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处于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上游侧处的端部比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所述下游侧处的端部远离所述传送路径,并且沿从所述传送路径偏离的方向弯曲。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介质上形成图像;传送部,该传送部对其上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所述图像的所述介质进行传送;以及第六方面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由所述传送部传送的所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与从检测面到对置面的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距离相等的结构相比,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检测装置可以防止介质进入对置部件和引导部件之间的空间。与从检测面到对置面的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距离相等的结构相比,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检测装置可以在不进行检测时减少对置部件和介质之间的接触。与对置面在上游侧处的端部和在下游侧的端部是直线角的结构相比,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检测装置可以抑制由于对置部件和介质的接触出现的对介质的划伤。与对置部件的在下游侧处和上游侧处的端部形成为直线结构的结构相比,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检测装置可以抑制由于其与引导部件的接触出现的对介质的划伤。与从检测面到对置面的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距离相等的结构相比,在检测正在传送的介质上的图像时,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检测装置可以防止介质进入对置部件和引导部件之间的空间。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直列式传感器的示意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将空气送入到基板室中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直列式传感器中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径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复合测试面的示意图;图7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检测面和退避面的位置关系的截面图,并且图7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基准辊的外形的示例性图;图8A和图8B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在直列式传感器中传送向下卷曲的记录介质P的状态的说明图;以及图9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在直列式传感器中传送向上卷曲的记录介质P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将描述本发明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示例。(整体结构)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装置10用于形成彩色图像或单色图像, 并且具有在正面看时位于左手侧的第一处理单元IOA和位于右手侧第二处理单元10B,并且第二处理单元IOB可以附接到第一处理单元IOA并从第一处理单元IOA拆下。第一处理单元IOA和第二处理单元IOB的壳体由多个框部件形成。而且,在下面的描述中,图像形成装置10的长度方向(次扫描方向(缓慢扫描方向)),作为记录介质P(作为介质的示例) 的传送方向)被描述为X方向,该装置的高度方向被描述为Y方向,并且该装置的深度方向 (主扫描方向(快速扫描方向))被描述为Z方向。分别容纳第一自定义色(V)、第二自定义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⑷的色调剂中的各色调剂的色调剂盒1斩、141、14¥、1411、14(和14K被设置为能够在第一处理单元IOA的上部沿着水平方向交换。这里,从除了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之外的其他颜色(包括透明色)任意地选择第一自定义色和第二自定义色。而且,在下面的描述中,在区分第一自定义色(V)、第二自定义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情况下,将利用在附图标记后添加的字母V、M、Y、M、C和K的任意一个进行说明,并且在不区分与第一自定义色(V)、第二自定义色(W)、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⑷的情况下,将省略字母V、W、Y、M、C和 K0而且,在色调剂盒14的下侧,图像形成单元16 (作为与各个颜色的色调剂相对应的六个图像形成单元的示例)沿X方向设置,以与各个色调剂盒14相对应。为各图像形成单元16设置的曝光装置40被构成为使得其接收被在第二处理单元IOB上部设置的图像信号处理单元13施加了图像处理的图像数据,并且向后面将会描述的感光体18 (参照图2) 照射根据图像数据调制的光束L。如图2所示,各图像形成单元16均具有沿箭头R的方向(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以旋转的方式驱动的感光体18。在各感光体18上,通过从各曝光装置40照射光束L,形成静电潜像。这里,曝光装置40以利用多棱镜43从光源(未示出)发射出的光进行扫描,并且通过分别包括f θ透镜和反射镜的多个光学组件45向感光体18的外周面照射光束L,由此执行曝光。在各感光体18周围设置有格栅电晕管充电装置20,该格栅电晕管充电装置20 是电晕放电型(非接触充电型)并且用于对感光体18进行充电;显影装置22,其使用显影剂(色调剂)对由曝光装置40形成在感光体18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作为去除部件的刮板对,该刮板M去除一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18上的显影剂;以及擦除装置沈,其向被刮板M去除了显影剂之后的感光体18照射光,以执行擦除。格栅电晕管充电装置20、显影装置22、刮板M和擦除装置沈按照此顺序面向感光体18的表面从感光体18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到其下游侧设置。显影装置22被构成为包括显影剂容纳部件22k和显影辊22B,其中,显影剂容纳部件22A容纳含有色调剂的显影剂G,而显影辊22B向感光体18供给在显影剂容纳部件22A 中容纳的显影剂G。显影剂容纳部件22A通过色调剂供给路径(未示出)连接到色调剂盒 14 (参照图1),并且从色调剂盒14供给色调剂。同时,如图1所示,转印单元32设置在各图像形成单元16的下侧。转印单元32 被构成为包括环形中间转印带34和作为一次转印部件的一次转印辊36,其中,该环形中间转印带34的外周面接触各感光体18的外周面,而该一次转印辊36用于将形成在各感光体 18上的色调剂图像多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上。中间转印带34卷绕到以下部件由马达(未示出)驱动的驱动辊38、向中间转印带34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41、与下面描述的二次转印辊62相对的对置辊42以及多个卷绕辊44。由驱动辊38使中间转印带34沿一个方向(附图中的逆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各一次转印辊36设置为与位于中间转印带34的另一面、与其相对应的各图像形成单元16的感光体18相对。而且,由供电单元(未示出)向一次转印辊36施加具有与色调剂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转印偏压。该结构使在感光体18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在中间转印带34的与驱动辊38的对侧,设置有去除装置46,去除装置46使刮板接触中间转印带34的外周面,以从中间转印带34去除残留的色调剂和纸粉等。而且,两个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沿水平方向设置在转印单元32下部,这两个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分别容纳如纸张的记录介质。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可以沿Z方向从第一处理单元IOA向着正面抽出。而且, 馈送辊52设置在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的一端侧(图1中的右侧)的上部,该馈送辊从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向作为传送路径的一个示例的传送路径60发送记录介质P。另外, 底板50设置在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内,在该底板50上面放置记录介质P。当从第一处理单元IOA抽出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时,底板5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未示出)的指令下降。底板50的下降在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中形成了供用户补充记录介质P的空间。当已经从第一处理单元IOA抽出的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附接到第一处理单元IOA 时,底板50根据来自控制装置的指令而上升。接着,由于底板50上升,在底板50上放置的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接触馈送辊52。而且,分离辊56设置在馈送辊52的沿记录介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此后有时简称为“下游侧”),该分离辊56将从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发送的任意重叠的记录介质P分离成单一纸张。多个传送辊M设置在分离辊56的下游侧,该多个传送辊M沿传送方向向下游侧传送记录介质P。传送路径60朝向二次转印辊62与对置辊42之间的转印位置T延伸,使得从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发送的记录介质P在第一折回部60A处折回到图1中的左侧,继而在第二折回部60B处折回到图1中的右侧。二次转印辊62被构成为使得由供电部(未示出)向二次转印辊62施加具有与色调剂极性相反的极性的转印偏压。其被构成为使得由二次转印辊62将中间转印带34上被多次转印的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沿传送路径60传送的记录介质P。而且,设置有备用路径66,该备用路径66从第一处理单元IOA的左侧面延伸,从而与传送路径60的第二折回部60B汇合。从与第一处理单元IOA的左侧上相邻设置的另一个记录介质容纳单元(未示出)发送的记录介质P通过备用路径66进入传送路径60中。同时,作为传送部的一个示例的多个传送带70设置在第一处理单元IOA中的转印位置T在传送路径60上的下游侧,该多个传送带70向第二处理单元IOB传送其上被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而且,作为传送部的一个示例的传送带80设置在第二处理单元IOB中,该传送带80向下游侧传送由传送带70传送的记录介质P。多个传送带70中的各传送带与传送带80形成为环状,并且卷绕在卷绕辊对72 上。卷绕辊对72沿传送方向分别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由于卷绕辊72中的一个卷绕辊被被旋转地驱动,所以传送带70和传送带80沿一个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循环移动。定影单元82设置在传送带80的下游侧,该定影单元82通过热和压力将转印到(形成图像的)记录介质P的表面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 定影单元82具有定影带84和加压辊88,该定影带84设置在传送路径60上侧(记录介质P的图像形成表面侧),而加压辊88设置为从下面接触定影带84,将传送路径60夹住。定影部N形成在定影带84和加压辊88之间,用于通过加热和加压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P。定影带84形成为环形,并且卷绕到纵向设置的驱动辊89和从动辊90。驱动辊89 从上方与加压辊88相对,而从动辊90设置在驱动辊89的上侧。而且,如卤素加热器的加热单元分别嵌入驱动辊89和从动辊90中。由此,定影带84被加热。作为传送部的一个示例的传送带108设置在定影单元82的下游侧,该传送带108 向下游侧传送从定影单元82发送的记录介质P。传送带108具有与传送带70类似的结构。 而且,冷却单元110设置在传送带108的下游侧,该冷却单元110对由定影单元82加热的记录介质P进行冷却。冷却单元110被构成为包括吸收记录介质的热的吸收装置112和将记录介质P挤压到吸收装置112的按压装置114。吸收装置112设置在传送路径60的一侧(图1中的上侧),而按压装置114设置在另一侧(图1中的下侧)。吸收装置112具有环形吸收带116,该吸收带116接触记录介质P并且吸收记录介质P的热。吸收带116卷绕到多个卷绕辊118和向吸收带116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辊120。 而且,由铝材料制成的散热片122设置在吸收带116的内周侧,该散热片122与吸收带116 面接触并且放出吸收带116所吸收的热。此外,风扇1 设置在第二处理单元IOB的背侧 (图1中纸张的后侧),用于将由于散热片122的放热而产生的热空气排出到外部。按压装置114具有作为传送部的一个示例的环形按压带130,该环状按压带130在将记录介质P挤压到吸收带116的同时传送记录介质P。按压带130卷绕到多个卷绕辊 132。而且,校正装置140设置在冷却单元110在传送路径60上的下游侧,该校正装置 140夹住并且传送记录介质P,并且对记录介质P的弯曲(卷曲)进行校正。作为检测装置的一个示例的直列式传感器200设置在校正装置140在传送路径60上的下游侧,该直列式传感器200检测被定影到记录介质P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及图像位置缺陷,并且坚持记录介质P的位置和形状等。下面将详细描述直列式传感器200。排出辊198设置在直列式传感器200在传送路径60上的下游侧,该排出辊198将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附接到第二处理单元IOB的侧面的排出单元196。 同时,其被构成为在记录介质P的两面上都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向设置在直列式传感器200 的下游侧的反转路径194传送从直列式传感器200发送的记录介质P。在反转路径194上,设置有分支路径194A、纸张传送路径194B以及反转路径 194C,其中,分支路径194A从传送路径60分支,纸张传送路径194B将沿分支路径194A传送的记录介质P朝向第一处理单元IOA侧传送,并且在该反转路径194C中,将沿纸张传送路径194B传送的记录介质P沿相反方向翻转,以执行之字形传送,由此将介质颠倒。由于该结构,被反转路径194C之字形反转的记录介质P朝向第一处理单元IOA传送,进入设置在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上部的传送路径60,并且再一次发送到转印位置T。下面,将描述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图像形成过程。如图1所示,由图像信号处理单元13处理的图像数据被发送到各曝光装置40。接着,如图2所示,各曝光装置40根据图像数据发射各光束L,并且对由格栅电晕管充电装置 20充电的各感光体18的外表面进行曝光,由此形成静电潜像。而且,由显影装置22对形成在感光体18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然后形成具有第一自定义色(V)、第二自定义色(W)、 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⑷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随后,如图1所示,使用六个一次转印辊36V、36W、36Y、36M、36C和36K,将在图像形成单元16V、16W、16Y、16M、16C和16K的感光体18 (参照图2)上形成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按顺序多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34。接着,使用二次转印辊62,将多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 34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从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传送来的记录介质P上。而且,由传送带70将其上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传送到装配在第二处理单元IOB中的定影单元82。随后,在定影单元82,通过加热和加压,记录介质P上的各颜色的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接着,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P在通过冷却单元110的同时被冷却,其后,记录介质P被传送到校正装置140中,并且校正在记录介质P出现的任何卷曲。 进一步地,在已由直列式传感器200检测到图像缺陷等之后,由排出辊198将校正了卷曲的记录介质P排出到排出单元196。另一方面,当在记录介质P的无图像表面(其上未形成图像)上形成图像时(双面打印),记录介质P在通过直列式传感器200之后在反转路径194被翻转,继而被发送到设置在记录介质容纳单元48上方的传送路径60。由此,根据上述过程,在背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此外,在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用于形成第一自定义色图CN 102455622 A说明书7/15 页
像和第二自定义色图像的部件(图像形成单元16V和16W、曝光装置40V和40W、色调剂盒 14V和14W以及一次转印辊36V和36W)被构成为使得这些部件可以通过用户的选择而作为可选单元附接到第一处理单元IOA并且从第一处理单元IOA移除。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 可以被构成为不具有用于形成第一自定义色和第二自定义色的单元的形式,并且还可以被构成为仅具有用于形成第一自定义色图像和第二自定义色图像中的任意一个的单元的形式。下面将说明直列式传感器200。(直列式传感器200的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直列式传感器200配备有照射单元202、成像单元208以及设置单元 210,其中,照射单元202向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照射光,成像单元208具有在作为光接收部件的示例的CXD传感器204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光学系统206,CXD传感器204接收从照射单元202照射的并且由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而在设置单元210,针对使用直列式传感器 200的情况和校准直列式传感器200的情况等设置各种标准。CCD传感器204被构成为接收被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并且根据光的强度来检测图像或记录介质P。这里,来自本文中描述的记录介质P的光包括被记录介质P反射的反射光和透过记录介质P的透过光,并且广义上讲,其是这样的光通过该光,可以检测到关于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的图像以及记录介质P的位置或形状的信息。此外,除了光穿过窗口玻璃等以夕卜,本文中所描述的透过还包括光通过成像透镜等。而且,本文中所描述的对记录介质P的检测包括检测记录介质P的位置和形状。照射单元202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上侧,并且包含朝向记录介质P发射光的一对灯212。各灯212是沿Z方向长的氙灯。照射范围的长度大于要承载的记录介质P的最大宽度。该对灯212关于被记录介质P反射并且朝向成像单元208行进的光的光轴OA(设计光轴)对称地布置。更具体地,各灯212相对于光轴OA对称地布置,使得其对于记录介质P的各照射角度在45度至50度之间。详细地,该对灯212装配有第一灯212A和第二灯212B,其中,该第一灯212A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二灯212B设置在第一灯212A的跨过光轴OA的对侧。 这里,检测器207被构成为包括CXD传感器204、灯212和作为下面将描述的透过部件的一个示例的窗口玻璃观6。由检测单元207来检测所传送的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成像光学系统206装配有作为主要部件的第一反射镜214、第二反射镜216、第三反射镜218以及透镜220。其中,该第一反射镜214沿X方向反射沿光轴OA引导的光(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反射),该第二反射镜216向上反射由第一反射镜214反射的光,该第三反射镜218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反射由第二反射镜216反射的光,并且该透镜220将由第三反射镜218反射的光聚焦在CXD 传感器204上(形成图像)。CXD传感器204相对于光轴OA设置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一反射镜214沿Z方向的长度被形成为大于记录介质P的最大宽度。而且,第一反射镜214、第二反射镜216和第三反射镜218被构成为在使由记录介质P反射的并且进入成像光学系统206的光沿Z方向(主扫描方向)变窄的同时分别反射该光。该结构使沿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来自各部分的反射光入射到具有大体柱面形状的透镜220上。CN 102455622 A说明书8/15 页根据上述结构,在直列式传感器200中,CXD传感器204被构成为朝向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第一处理单元IOA中的控制装置192(参照图1)输出(反馈)与已经形成图像的光(即,图像强度)一致的信号。控制装置192被构成为基于来自直列式传感器200 的信号,校正在图像形成单元16处形成的图像。而且,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作为示例,基于来自直列式传感器200的信号,校正由曝光装置40的照射光的强度和图像形成位置等。光量光圈单元(光阑单元)2 设置在成像光学系统206中的第三反射镜218和透镜220之间。光量光圈单元2M被构成为能够沿Y方向(与主扫描方向交叉的方向)减少(缩小)沿Z方向穿过光路在CXD传感器204形成图像的光的量,并且通过来自外部的操作来调节要缩小的光量。相对于由光量光圈单元224的光量,其被构成为使得即使各灯 212的照射量随时间而变化,也将在CCD传感器204上形成图像的光量调节为预定值。同时,设置单元210具有沿Z方向长的基准辊226。基准辊2 具有当对记录介质P执行图像检测时面向传送路径60侧的检测基准面228 ;当直列式传感器200不对记录介质P执行图像检测时面向传送路径60侧的退避面230 ;白色基准面232 ;其上沿长度方向形成多色图案的彩色基准面234 ;以及其上形成多个测试图案的复合测试面236。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准辊2 形成为其上沿周向形成八个或更多个面的多面柱状。检测基准面228、退避面230、彩色基准面234和复合测试面236中的均被设置为仅一个面,而设置两个白色基准面232。而且,基准辊2 被构成为通过围绕旋转轴226A旋转而切换面向传送路径60的面。由设置在后面将描述的电路基板262中的控制电路(未示出)来实现基准辊226的面的切换。进一步地,由于基准辊2 形成为具有至少八个面的多面柱状,所以各面沿周向的中心与介于这些面之间的角部相对于基准辊226的旋转中心的距离差被保持为较小。因此,在使得基准辊226的各面与各灯212的照射位置(后面将描述的窗口玻璃观6)之间的距离较小的同时,基准辊226的这些面之间的角部不干扰照射单元202。关于检测基准面228,其周向的宽度小于其他面的宽度,并且小于窗口玻璃286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宽度。两侧的沿周向的面被限定为不起到上述各基准的作用的引导面238。而且,检测基准面2 被限定为用于将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要检测(要读取)的面定位到各灯212的照射位置的位置基准面。关于退避面230,其周向的宽度大于其他面的宽度。当未利用直列式传感器200对记录介质P执行图像检测时,退避面230是引导记录介质P的引导面,并且旋转轴226A的轴中央与退避面230之间的距离小于旋转轴226A的轴中央与检测基准面2 之间的距离。 因此,当未利用直列式传感器200对记录介质P执行图像检测时,形成一传送路径,与利用直列式传感器200对记录介质P执行图像检测时照射单元202(窗口玻璃观6)与退避面 230之间的空间相比,该传送路径具有更宽的空间。白色基准面232用于对成像光学系统206进行校准,并且被构成为具有附接到该白色基准面232的基准白色膜以从成像光学系统206输出预定信号。彩色基准面234用于对成像光学系统206进行校准,并且被构成具有附接到该彩色基准面234的膜,该膜被涂有与各颜色相对应的各颜色的图案。如图6所示,复合测试面236被形成为使得位置调整图案M0、焦点检测图案M2 以及深度检测图案244设置在同一面中,其中,位置调整图案240用于沿旋转方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校准基准辊226的位置。位置调整图案240被构成为具有附接到该位置调整图案MO的白色背景膜,在白色背景膜上形成有黑色N形图案,使得N的垂直线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焦点检测图案242被构成为具有附接到焦点检测图案M2的白色背景膜,在白色背景膜上形成有梯级图案,该梯级图案像是具有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平行的多条黑色直线的图案。深度检测图案244被构成为具有一图案,在该图案中,到基准辊226的旋转轴参照图2)的距离不同的三个白色面M4A、244B和M4C沿复合测试面236的长度方
向设置为台阶图案,并且该深度检测图案244通过附接其上形成有图案的片材部件形成。这里,至少一个位置调整图案240设置在沿复合测试面236的长度方向的各端。焦点检测图案242设置为相对于设置在各端的位置调整图案240靠近复合测试面23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总共三个深度检测图案244设置在沿复合测试面236的长度方向的各端侧和中央部。进一步地,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沿长度方向设置在中央的深度检测图案M4 与设置在一端的深度检测图案244之间设置有一个位置调整图案240和一个焦点检测图案 242。下面将描述CXD传感器204的校准过程。在图3中,首先,白色基准面232被调整以面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接着, CCD传感器204输出用于补偿沿Z方向(主扫描方向)的光量分布的明暗补偿信号。随后, 复合测试面236被调整以面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并且由于位置调整图案240 (参照图6),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自动调节使用CXD传感器204的检测位置。S卩,如图6所示,通过沿Z方向(主扫描方向)穿过N形图案来进行检测,检测到两个直线部M0A、240C 之间的对角线部MOB。接着,旋转基准辊226,使得直线部MOA与对角线部MOB之间的距离等于直线部MOC与对角线部MOB之间的距离,并且调节检测位置。随后,在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调节了检测位置之后,由于焦点检测图案 242 (参照图6)而确认了 CCD传感器204的焦点,并且由于深度检测图案244而确认了照明深度。进一步地,彩色基准面234被调整以面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接着,自动地调节CCD传感器204,使得针对各个颜色输出预定强度的信号。如上所述,例如在开启图像形成装置10时,执行CXD传感器204的校准(大约一天一次)。进一步地,例如每当完成在记录介质P上形成至少预定数量个图像的作业时,执行基于来自CXD传感器204的信号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校准(大约一天十次)。(直列式传感器200的分离结构)如图3所示,上面描述的直列式传感器200被构成为可分成三个部分中央单元对6,其主要部件是照射单元202 ;上部单元M8,其主要部件是成像单元208 ;以及下部单元 250,其主要部件是设置单元210。上部单元248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沿Z方向滑动而附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的第二处理单元10B(参照图1)并且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第二处理单元IOB拆下。中央单元对6 被构成为能够通过沿Z方向滑动而附接到上部单元248并且从上部单元248拆下。下部单元250能够通过沿Z方向滑动而附接到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M8,并且从中央单元M6 和上部单元248拆下。位于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下方的下部单元250由下侧抽屉(未示出)支承,该下侧抽屉被沿Z方从第二处理单元IOB朝向前侧抽出,以缓解记录介质P的
12卡住。通过接收和取出该下侧抽屉,下部单元250可以附接到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M8 并且从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拆下。下面将详细描述各结构。(上部单元M8的结构)上部单元248具有上部壳体254。上部壳体邪4容纳成像单元208和后面要描述的电路基板262,并且构成冷却管道265等。上部壳体2M被构成为包括成像系统壳体256, 该成像系统壳体256容纳CXD传感器204和成像光学系统206。当从Z方向观看时,成像系统壳体256形成为几乎矩形箱形并且沿X方向长,并且在沿X方向的一端部(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一端部)容纳CXD传感器204。而且,第二反射镜216和第三反射镜218设置在成像系统壳体 256沿X方向的另一部分。在成像系统壳体256的沿X方向的几乎中央部分处,形成有窗部 256A,光沿光轴OA入射在该窗部256A上。成像系统壳体256设置有容纳CXD传感器204 等的光学室205,并且该光学室205内部由于透光窗口玻璃258关闭窗口部256A而成为密封(气密)空间。而且,上部壳体2M具有从上侧盖住成像系统壳体256的上盖沈0。结果,形成基板室沈4,在该基板室沈4中,在上盖沈0与成像系统壳体256的上壁256U之间容纳有电路基板沈2。而且,上部壳体2M具有管道罩沈8,该管道罩268在成像系统壳体256的沿 X方向的CXD传感器204所在的一个端部的外侧形成管道沈5。管道罩268从沿记录介质 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盖住成像系统壳体256的一个端部,并且形成X-Y截面为L 形的管道沈5。管道265的上端被认为是进气口 ^6A,并且管道265的与进气口相对的端部被认为是连接后面要描述的灯罩观4的管道308的连接口 ^56B。在管道沈5中,设置有风扇270,该风扇270导致管道265中从上侧到其下侧的气流。而且,在管道265中,设置有风扇272,该风扇272使空气进入到设置在成像系统壳体256中的光学室205中(使光学室 205内部是正压力)。进一步地,在管道沈5中,设置有风扇274(参照图4),该风扇274使空气进入到基板室沈4中。而且,上部壳体2M具有从第二反射镜216侧和第三反射镜218侧盖住成像系统壳体256的罩275。隔热空间276形成在成像系统壳体256与罩275之间。在上部壳体254 中,设置滑块278,滑块278沿Z方向伸长。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一对滑块278沿X箭头方向平行设置在上盖260上。各个滑块278可以嵌合到设置在第二处理单元IOB的框(未示出)的导轨上。结果,各个滑块278在由导轨引导的同时移动,使得上部单元248相对于第二处理单元IOB沿Z方向移动。(中央单元M6的结构)如图3所示,中央单元246具有灯罩观4,其容纳一对灯212 ;窗口玻璃观6,从灯 212朝向记录介质P照射的光透过该窗口玻璃观6 ;以及窗盖观8,其保持窗口玻璃观6。窗口玻璃286位于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与灯212之间,并且设置为面向传送路径60。而且,灯罩284形成为顶部和底部开口的箱形,其上侧的开口端由上部壳体邪4封闭,而其下侧的开口端由窗盖288封闭。照射单元202被构成为使得,由各灯212照射的光透过窗口玻璃286照射到记录介质P,并且在记录介质P上反射的光沿着光轴OA透过窗口玻璃286入射到灯罩观4中。其被构成为使得,来自记录介质P的并且入射到灯罩284中的反射光透过构成成像单元208 的成像系统壳体256的窗口玻璃258被引到成像单元208。灯罩284具有一对滑块290,该对滑块290从上侧的开口缘沿X箭头方向突出为凸缘形,并且沿Z方向伸长。滑块290嵌合到形成在上部壳体邪4上的导轨四2。这允许各滑块290在由导轨四2引导的同时移动,使得灯罩284能够沿Z方向附接到上部壳体254(上部单元M8)并且从上部壳体254(上部单元对8)拆下。窗盖288被构成为使得窗盖观8的边缘与窗口玻璃观6的边缘不面向记录介质P 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当形成在窗盖288上的窗部^SA的闭合状态下,通过附接弹簧(未示出),将窗口玻璃观6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挤压在窗盖288上。即,窗口玻璃286被构成为使其可以附接到窗盖288并且从窗盖288拆下。而且,窗盖288被构成为使其可以附接到灯罩284并且从灯罩284拆下。具体地, 窗盖288被构成为使得其沿X-Y截取的截面形状是上侧开口的U形形状,并且在开口边缘部分设置有一对滑块四8。滑块298嵌合到形成在灯罩284上的导轨300。这使各滑块四8 在由导轨300引导的同时移动,使得窗盖288能够沿Z方向附接到窗口玻璃观6并且从窗口玻璃286拆下。结果,在直列式传感器200中,可以以单个部件来替换并且清洁窗盖288。尽管附图中没有示出,但是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被构成为通过根据沿Z 方向的相对移动而插入和去除的孔和销,沿Χ、γ和Z方向的各个方向高精确度地进行定位。 而且,上部单元248和第二处理单元IOB(参照图1)的壳体被构成为通过根据沿Z方向的相对移动而插入和去除的孔和销,沿X、Y和Z方向的各个方向高精确度地进行定位。(下部单元250的结构)如图3所示,下部单元250具有容纳基准辊2 的下部壳体302和驱动基准辊226 的马达(未示出)。如上所述,下部壳体302由下侧抽屉支承,并且沿Z方向被下侧抽屉定位。而且,通过根据沿Z方向的相对移动而插入和去除的孔和销,下部单元250、中央单元 246和上部单元248被构成为沿X和Y方向的各方向高精确度地进行定位。由于该结构, 确定了下部单元250沿X、Y和Z方向的各个方向相对于中央单元246和上部单元248的位置,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位于中央单元246和下部单元250之间。(针对杂散光的对策)如图3所示,在灯罩观4中,设置挡板304,使得在一对灯212 (212Α、212Β)上部中围绕光轴OA。如图3所示,挡板304被构成为具有至少底壁304B和一对侧壁304S。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对侧壁304S与沿Z方向相对的一对前后壁(未示出)连接。而且, 在底壁304B中形成下侧窗口 304W,光轴OA进入下侧窗口 304W中。挡板304的上开口端围绕成像系统壳体256的窗部256A。因此,沿光轴OA行进的光通过挡板304的内部进入成像单元208。关于挡板304,其维度和形状被设置为使得从各灯212的后侧发射的光可以不到达窗部256A。即,下侧窗304W的开口缘的位置被设置为使得从各灯212的后侧发射的光可以不直接到达窗部256A。而且,侧壁304S相对于光轴的倾斜角被设置为使得即使从各灯 212的后侧发射的光被反射一次,光也不到达窗部256A。另一方面,在成像系统壳体256中,设置有多个分隔壁306,该多个分隔壁306分隔除了成像光学系统206的光波导之外的部分。各分隔壁306具有开口 306A,根据由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的漫散角,透光部的尺寸(上限)被确定为不使记录介质P沿Y和Z方向反射的漫射光变窄(缩小)。(气流)如图3所示,在灯罩观4中,管道308由灯罩观4的一个侧壁304S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与灯罩观4的周壁形成。在灯罩284嵌入到上部壳体254的状态下,管道308的上部开口端通过连接口连接到管道沈5。由于该结构,通过风扇270的工作产生了灯罩观4中的气流。排气口 310沿灯罩观4的周壁的X方向形成在位于与管道308侧的对侧的部分。 因此,来自管道沈5的气流在由灯罩观4的周壁和窗盖观8引导的同时,流过在记录介质 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处的第一灯212A和在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的第二灯 212B,并且通过出气口 310排出到灯罩观4外。而且,用于抑制从第一灯212A的后侧发射的光到达下侧窗口 304W的外伸部312 从构成管道308的侧壁304S的下端突出。外伸部312的突出量被设置为使得通过到一对灯212的空气流的该对灯212的冷却效果是同等的。(光量孔径单元)如图3所示,光量孔径单元224具有侧壁2MS、上壁224U和下壁2ML,并且其沿 X-Y截取的截面形状是朝向第三反射镜218侧开口的U形形状。大体矩形的开口部314形成在光量孔径单元224的侧壁224S中。而且,肋316从上壁224U的自由端部垂下。由此, 光量孔径单元2M被构成为在开口部314的下缘314L和肋316的下端部316L切割来自记录介质P的光,并且减少沿Y方向的光量。光量孔径单元224的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到达成像系统壳体256前侧的壁,并且调节杆(未示出)通过在该壁中形成的操作孔附接到光量孔径单元22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 光量孔径单元2M被构成为根据调节杆的操作而旋转,并且从光量被减到最少的初始位置移动到减少量逐渐减小的姿态。(防卡住结构)如图5所示,介于中央单元照射单元202)与下部单元250 (设置单元210) 之间的传送路径60被构成为使得传送路径60的位置朝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变高。针对第一窗盖288和下部壳体302的各角部,执行倒角或倒圆角处理。因此,在从直列式传感器200中的窗口玻璃观6的上游侧位置形成作为诱导部的入口槽(entrance chute) 320,该入口槽320面向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构成入口槽320的上部的上部槽320U被构成为具有向下凸的平滑曲面。这里,如果假定检测基准面228的延长线为IL,则当在基准辊226的检测基准面2 面向记录介质 P的传送路径60侧的状态下从Z方向看时,上部槽320U的维度和形状被设置为与延长线 IL干扰(使得上部槽320U的突出端位于延长线IL下侧)。通过被固定到从下部壳体302的开口端向内延伸的凸缘320F的下部槽部件324, 构成入口槽320的下部的下部槽320L靠近基准辊226。进一步地,下部槽部件324中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端被构成为被倒圆角的圆形部324A以变为向上的凸面。出口槽3 形成在下部壳体302与凸部322中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部之间。通过将下部槽部件328固定到从下部壳体302的开口端向外延伸的凸缘302F,构
15成了形成了出口槽326的下部的下部槽326L。进一步地,下部槽部件324中沿记录介质P 的传送方向的下游端被构成为向上凸的圆形部328A。而且,当CXD传感器204检测图像时,基准辊2 的检测基准面2 被构成为以几乎平行于窗口玻璃观6的姿态面向记录介质P侧。设置在该检测基准面2 两侧中的各引导面238从入口槽320接收记录介质P,并且朝向出口槽326引导记录介质P。另一方面,当不利用CXD传感器204检测图像时,基准辊226的退避面230以越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向下游侧延伸则越靠近窗口玻璃观6的姿态(非平行姿态)面向记录介质P侧。而且,退避面230被构成为从下部槽部件3M的圆形部324A延伸到出口槽326 附近的宽面。退避面230以上述姿态从入口槽320接收记录介质P,并且朝向出口槽3 引导记录介质P。(直列式传感器200的功能)如图3所示,直列式传感器200利用一对灯212的光照射在照射单元202和设置单元210之间通过的记录介质P。接着,由记录介质P反射的光沿着光轴OA被引导到成像单元208,并且由成像单元208的成像光学系统206在CXD传感器204上成像。随后,CXD 传感器204向图像形成装置10的控制装置192(参照图1)输出符合图像的各位置的图像浓度的信号。接着,在控制装置192中,基于来自CXD传感器204的信号,校正图像浓度和图像形成位置等。另一方面,当对构成直列式传感器200的CCD传感器204进行校准时,首先,下部单元250的马达运转,并且调整白色基准面232以面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接着,调节CXD传感器204,以输出预定信号。随后,调整复合测试面236 (参照图6)以面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并且调节CXD传感器204的检测位置,使得位置调整图案240 (参照图6)的对角线部MOB与直线部MOA之间的间隔和对角线部MOB与直线部MOC之间的间隔变为相等。然后,使用焦点检测图案242检查CXD传感器204的焦点状态。而且,使用深度检测图案244来检查照射深度。而且,调整彩色基准面234(参照图6)以面向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针对各颜色,调节CCD传感器204,以输出预定信号。(主要部件的结构)下面将说明直列式传感器200的检测单元207和基准辊沈6的细节。如图7A所示,直列式传感器200的检测单元207具有用于支承窗口玻璃286的窗盖观8,并且使窗口玻璃286的下表面中对记录介质P (图7A中未示出)的图像侧露出的部分成为作为示例的检测面^6A。另一方面,在直列式传感器200中,作为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具有多个面的对置部件的一个示例的基准辊226隔着记录介质P的传送路径60 (参照图幻设置在检测面 286A的对侧以面向检测面^6A。基准辊2 具有作为第一对置面(所述多个面中的一个面)的一个示例的退避面 230,并且退避面230与检测面相对地设置。而且,通过旋转基准辊2 来改变对置面, 使得当使用检测单元207执行记录介质P的图像检测时(在检测时),检测面与作为第二对置面的一个示例的检测基准面228(参照图幻彼此相对地设置,并且当未执行图像检测时(未检测时),检测面与退避面230彼此相对低设置。
这里,当沿记录介质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端部)与检测面观6々之间的距离(间距)被定义为dl且下游侧的部分(端部)与检测面之间的距离(间距)被定义为d2时,退避面230倾斜以满足dl > d2。S卩,在退避面230中,其沿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比其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靠近检测面^6A。而且,退避面230作为整体定位于比检测基准面228(参照图3)的延长线IL远离检测面的一侧。而且,如图7B所示,在基准辊226中,退避面230的上游侧处的端部237与其下游侧处的端部239被构成为向外凸的圆形形状(作为弯曲形状的一个示例)。用于读取记录介质P的图像信息的读取位置Pl设置在检测面上,并且基准辊226中退避面230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位置P2定位在检测面沿传送方向的读取位置Pl的上游侧。当从与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观看窗口玻璃286时,读取位置Pl是光轴OA与检测面相交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7A所示,如上所述,作为用于向下游侧引导记录介质P的引导部件的一个示例的下部槽部件3 设置在检测面沿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和基准辊226的下游侧。下部槽部件328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被构成为圆形部328A,该圆形部328A 是弯曲形状的一个示例,其朝向远离记录介质P的方向弯曲。而且,间隙d3形成在下部槽部件328的上游侧处的端面328B与基准辊2 之间,使得基准辊2 在用于改变多个面的旋转时不接触下部槽部件328。下面将说明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首先,如图8A所示,将说明被传送到直列式传感器200的记录介质P的前部在从与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看时弯曲成凸形(前部朝向传送方向向下倾斜弯曲的形状)。由于被传送到直列式传感器200传送的记录介质P的前部向下倾斜,所以记录介质P在上游侧接触下部槽部件3M并且向上移动。此时,由于下部槽部件324的下游侧的端部被构成为圆形部324A,所以下部槽部件3M的端面不接触记录介质P,由此抑制了出现划破记录介质P。随后,从下部槽部件324的位置沿传送方向向下游移动的记录介质P的前部接触退避面230的上游侧部,并且被沿退避面230逐渐倾斜向上地引导。即,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被逐渐向上挤压到检测面侧。接着,在与下游侧上的下部槽部件328的上游侧的端面328B分离的位置传送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结果,如图8B所示,即使记录介质P的已经通过基准辊226的前端部由于其自重而向下弯曲,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与下部槽部件328的接触位置也在端面328B的下游侧, 由此防止记录介质P进入介于基准辊2 与下部槽部件3 之间的间隙d3。而且,由于下部槽部件328的下游侧的端部形成为圆形部328A,因此下部槽部件324的端面与记录介质 P之间不接触,并且抑制了出现划破记录介质P。进一步地,在直列式传感器200中,由于在基准辊226中,退避面230的上游侧的端部237与其下游侧的端部239(参照图7B)形成为弯曲形状,所以与两端部是直线角的结构相比,抑制了出现划破记录介质P。而且,由于退避面230设置在比检测基准面228的延长线IL远离检测面的一侧,所以检测面和基准辊2 之间的空间变宽,并且由于与基准辊2 接触而作用于记录介质P的阻力变弱。由此,恰当地执行记录介质P的传送。
此外,在直列式传感器200中,如图7B所示,由于退避面230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位置P2定位在检测面的读取位置Pl的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所以记录介质P在检测面 286A的读取位置Pl的上游侧的区域处与检测面分离。结果,由于基准辊2 与记录介质P的接触而造成的记录介质P的传送阻力减小。而且,在直列式传感器200中,由于当不检测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时退避面230定位为面向检测面^6A,所以与从检测面到对置面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和到其下游侧的端部的距离相等的结构相比,可以缩小对置部件与记录介质之间的接触区域。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被传送到直列式传感器200的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当从与传送方向垂直的方向看时弯曲成凸形(前部沿传送方向向上倾斜的形状)的情况下,当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超过基准辊226时,前端部接触下部槽部件328。由此,记录介质P的前端部不进入基准辊2 与下部槽部件3 之间的间隙d3 (参照图7A)。此外,当传送没有任何卷曲的记录介质P时,由于这与图8A和图8B中的记录介质P的前部的卷曲尺寸较小的情况相对应,并且操作与针对向下卷曲的操作类似,所以省略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上面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利用替代窗口玻璃观6的接触式传感器来执行图像检测,或者在使用窗口玻璃观6的同时使用接触式传感器作为包括CCD传感器204的光学传感器部来执行图像检测。而且,退避面230的上游侧的端部237与其下游侧的端部239中的一个可以具有弯曲形状。进一步地,可以使用固定的对置部件来代替可旋转的基准辊226。此外,虽然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从记录介质P的正面侧给出光,但是在使用透光的记录介质P等的情况下, 可以从记录介质P的背面侧给出光。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述描述是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的。其并非旨在穷举或者将本发明限于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许多变型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适用于所构想特定用途的各种实施方式和各种变型。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透过部件,该透过部件被设置为面向其上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并且透过来自正在所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所述介质的光;检测部,该检测部根据透过所述透过部件的所述光来检测所述介质或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其中,所述光由所述检测部的光接收部件接收;对置部件,该对置部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透过部件的相对侧,并且至少具有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第一对置面;以及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对置部件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并且沿所述传送路径向下游引导所述介质,其中,所述对置面在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比在上游侧处靠近所述检测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根据所述检测部是否执行检测,所述对置部件旋转以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和第二对置面之间切换,并且在所述检测部不执行检测时,所述第一对置面面向所述透过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对置面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所述上游侧处的端部或所述下游侧处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弯曲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引导部件的在所述下游侧处的端部沿从所述传送路径偏离的方向弯曲。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介质上形成图像;传送部,该传送部对其上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所述图像的所述介质进行传送;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由所述传送部传送的所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
6.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透过部件,该透过部件被设置为面向其上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并且透过来自正在所述传送路径上传送的所述介质的光;检测部,该检测部根据透过所述透过部件的所述光来检测所述介质或所述介质上的图像;对置部件,该对置部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透过部件的相对侧,并且具有能够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多个对置面;以及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在所述对置部件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并且沿所述传送路径向下游引导所述介质,其中,当所述检测部不执行检测时,所述多个对置面中的第一对置面面向所述透过部件,并且在沿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比在上游侧处靠近所述检测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对置部件被旋转支承,并且在所述检测部不执行检测时,所述第一对置面定位为面向所述透过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形成有平坦的表面,并且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处于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对置面相对于所述透过部件的透过面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形成为在所述第一对置面或另一个对置面处于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对置面比所述另一个对置面偏离所述透过部件的透过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所述上游侧处的端部或所述下游侧处的端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弯曲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对置面处于面向所述透过部件的位置的状态下,所述引导部件在所述上游侧处的端部比所述第一对置面的沿所述传送方向的所述下游侧处的端部远离所述传送路径,并且沿从所述传送路径偏离的方向弯曲。
12.—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介质上形成图像;传送部,该传送部对其上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所述图像的所述介质进行传送;以及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检测由所述传送部传送的所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检测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检测装置包括透过部件,该透过部件被设置为面向其上传送介质的传送路径,并且透过来自正在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的光;检测部,该检测部根据透过所述透过部件的光来检测介质或介质上的图像,其中,由检测部的光接收部件来接收光;对置部件,该对置部件设置在传送路径的与透过部件的对侧上,并且至少具有面向透过部件的第一对向面;以及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设置在对置部件沿传送方向设置的下游侧处,并且沿传送路径向下游引导介质。对置面在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处比在上游侧处靠近检测部。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2455622SQ20111016393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22日
发明者伊藤昌夫, 古沢文夫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