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490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对多个区域分别进行调光控制的面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大型且薄型的电视装置及显示器装置,液晶显示装置(IXD =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使用被大幅扩大。IXD由于通过其自身不能进行发光显示,所以具备作为光源装置的面照明装置(背光灯)。背光灯大体可以分类为直下式和侧光式。以往使用的是采用了冷阴极荧光灯管光源(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的直下式背光灯。近年来,由于LED大功率化而发光效率也提高,所以LED被作为背光灯用的光源使用。在作为背光灯用的光源而使用LED的情况下,将多个LED连接为1个块、按照每个块独立地控制这些LED,由此能够对多个区域分别进行调光控制(局部调光控制)。此外, 通过与所显示的影像相对应地按照每个区域控制背光灯的亮度,能够使明暗部分的对比度变大,并且能够降低耗电。但是,在使用了 LED的直下式背光灯中,由于需要许多LED,所以有成本增大的问题。此外,由于LED是点光源,所以为了得到亮度分布的均勻性,在LED与液晶面板之间需要有扩散板。为了实现亮度分布的充分的均勻性,需要某种程度地增大LED与扩散板的距离, 使用了 LED的直下式背光灯对于实现薄型化是不适合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提出了将LED和导光板组合使用的侧光式背光灯。但是,在侧光式背光灯中,有容易发生亮度不勻的问题。此外,如果为了防止亮度不勻而使用许多扩散片,则会产生部件成本增大并且光的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多个区域分别进行调光控制、并且确保了亮度均勻性的面照明装置。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具备相互层叠的多个面光源单元和调光控制部。面光源单元分别具备导光板,具有光透射性,并且形成为具有表面、背面及多个侧面的板状;以及线状光源,与上述侧面中的1个侧面对置地配置,包含有沿着该侧面排列成线状并且朝向该侧面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单元。调光控制部能够按照每个上述发光单元调整发光量。上述面光源单元之中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上述导光板,具有使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入射的光从上述表面射出的光射出区域。比上述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靠上层的面光源单元各自的上述导光板,具有使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入射的光从上述表面射出的光射出区域、以及使从各个下层的面光源单元分别射出的光透射而从上述表面射出的窗区域。在上述表面设有用于抑制光在上述线状光源的发光单元的排列方向上扩散的光传播控制部。


图1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的立体图。图2(a)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上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2(b)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3(a)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导光板上形成的光传播控制部的一例的图,图3(b) 是表示光传播控制部的另一例的图。图4是更详细地表示图1所示的线状光源的块图。图5(a)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上层的面光源单元中、与特定的发光单元对应的发光区域的图,图5(b)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下层的面光源单元中、与特定的发光单元对应的发光区域的图。图6是表示在将图1的面照明装置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亮度控制的区域的概略图。图7(a)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层的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7(b)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下层的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8是概略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上层及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亮度分布的曲线图。图9(a)是表示光从图1的各层的线状光源直接入射到其他层的导光板中的形态的图,图9(b)是表示通过遮光部防止了光从图1的各层的线状光源直接入射到其他层的导光板中的形态的图。图10是概略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的立体图。图11(a)是概略地表示图10所示的上层的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11(b)是概略地表示图10所示的下层的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12是概略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的立体图。图13(a)是概略地表示图12所示的上层的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13(b)是概略地表示图12所示的下层的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在将图10的面照明装置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的情况下能够进行亮度控制的区域的概略图。图15是概略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的立体图。图16(a)是概略地表示图15所示的上层的光源单元的俯视图,图16(b)是概略地表示图15所示的下层的光源单元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1 发光单元,110,120 面光源单元,111、121 导光板,112、112a、112b、122、122a、 122b 线状光源,113、113a、113b、123、123a、123b 光射出区域,114、114a、114b 窗区域,301、 302光传播控制部,401发光元件,402调光控制部,600、1400液晶显示装置,901反射片,902 遮光部,1020、1210、1220、1510、1520 面光源单元,1021、1211、1221、1511、1521a、1521b 导光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需要,参照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实施方式的面照明装置例如被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使用。在被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使用的情况下,面照明装置配置为使其光照射面与液晶面板的背面对置。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赋予了相同标号的部分进行同样的动作的部分,省略重复的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概略地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该面照明装置如图1所示, 具有将多个(在图ι中是两个)面光源单元110、120层叠的构造。面光源单元110、120分别具备导光板111、121及线状光源112、122。导光板111、121及线状光源112、122被支撑固定于未图示的框状的壳体。导光板111、121由具有光透射性的材料制作,形成为薄板状。作为导光板111、121 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丙烯酸树脂和聚碳酸酯树脂等的树脂材料。导光板111、112分别具有表面、背面、及4个侧面。表面和背面是在层叠方向(即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面。在图1中,导光板111的表面对应于面照明装置的光照射面,导光板111的背面是与导光板121对置的一侧的面。此外,导光板121的表面是与导光板111对置的一侧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从导光板121朝向导光板111的方向为上方向、设从导光板111朝向导光板121的方向为下方向,来规定上下方向。在此情况下, 在导光板111及121各自中,上侧的面为表面(上面),下侧的面为背面(下面)。线状光源112与导光板111的1个侧面对置地配置,朝向该侧面照射光。此外,线状光源122与线状光源112并列且与导光板121的1个侧面对置地配置,朝向该侧面照射光。线状光源112、122具备多个(例如8个)发光单元101,这些发光单元101沿着导光板 111、121的侧面以线状排列。进而,各发光单元101具有1个发光元件,或者具有沿着发光单元101的排列方向以线状排列的多个发光元件。导光板111包括将来自线状光源112的光朝向上方向射出的光射出区域113、以及使来自面光源单元120的光透射而传播的窗区域114。导光板121包括将来自线状光源 122的光向上方向射出的光射出区域123。导光板111的窗区域114和导光板121的光射出区域123在层叠方向上相互重合。光射出区域113、123通过排列有许多将光扩散反射的散射标记而分别形成于导光板111、121。散射标记既可以是立体地形成在导光板111、121背面上的微小的凹凸形状, 也可以是通过丝网印刷等对导光板111、121背面实施的白色印刷。此外,散射标记也可以是对导光板111、121内施加的具有光散射性的微粒子。图2 (a)及图2(b)将面光源单元110及120分离而分别进行表示,是从上方观察面光源单元110及120的俯视图。如图2(a)所示,在面光源单元110的导光板111上,配置有线状光源112的一侧的约一半的区域是窗区域114,其余的区域是光射出区域113。此夕卜,如图2(b)所示,在面光源单元120的导光板121上,配置有线状光源122的一侧的约一半的区域是光射出区域123。图3(a)表示了沿着图2(a)及图2(b)所示的III-III线的导光板111、121的截面形状的一例。如图3(a)所示,在导光板111、121的表面分别设有光传播控制部301、302。 光传播控制部301、302分别具有并列地配置有多个线性棱镜的棱镜构造。在图3(a)中,表示了线性棱镜的各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状的例子。分别设在导光板111、121上的线性棱镜沿着线状光源112、122分别射出光的方向 (光射出方向)形成。线状光源112及122的光射出方向是指与发光单元101的排列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即,是指与线状光源112及122所对置配置的侧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在导光板111中传播的光的III-III线的截面方向成分受到棱镜构造的回归反射。从线状光源112射出并从导光板111的侧面入射的光,在导光板111中一边受到回归反射一边传播,所以该光在线状光源112的光射出方向上较大范围地扩散,而不易在与发光单元101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扩散。同样,在导光板121中传播的光的III-III线的截面方向成分受到棱镜构造的回归反射(Retro-Reflection)。从线状光源122射出并从导光板121的侧面入射的光在导光板121中一边受到回归反射一边传播,所以被向线状光源122的光射出方向较大范围地扩散,在与发光单元101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不易扩散。另外,光传播控制部301、302并不限于如图3(a)那样截面形状是等腰三角形的线性棱镜的例子,只要能够以在发光单元101的排列方向上抑制光扩散的方式获得回归反射,也可以是排列有多个截面形状为半圆形或梯形的线性棱镜的构造。此外,各个线性棱镜的大小也可以不同,也可以将截面形状是三角形、半圆形、梯形的线性棱镜组合使用。进而, 将制造性放入考虑,光传播控制部301、302如图3(b)所示,也可以是并列地配置截面为顶点带圆度的三角形状的线性棱镜而成的构造。图4更详细地表示线状光源112、122。如图4所示,线状光源112、122分别具备多个发光单元101,该多个发光单元101沿着线状光源112、122所分别对置配置的侧面以线状排列。发光单元101分别具备多个发光元件401,该多个发光元件401沿着线状光源112 及122所分别对置配置的侧面、即沿着发光单元101的排列方向以线状排列。作为发光元件 401,可以使用例如白色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另外,发光元件401也可以是将不同颜色的LED组合多个使用而产生白色光的LED 模组。作为一例,产生白色光的LED模组具有红色LED、绿色LED及蓝色LED。发光单元101分别与调光控制部402电气连接,调光控制部402能够按照每个发光单元101独立地进行接通断开的控制及发光量的控制。在一例中,调光控制部402对发光单元101供给直流电流,通过使其电流值变化,进行发光单元101的发光量的控制。在另一例中,调光控制部402对发光单元101供给高频的脉冲电流而使发光元件401高速闪烁, 通过使该脉冲电流的占空比变化,进行发光单元101的发光量的控制。另外,分别设在线状光源112、122中的发光单元10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图4所示那样的8个的例子,也可以是7以下或9以上。此外,发光单元101并不限于图4所示那样的分别具备3个发光元件401的例子,也可以具备1个发光元件401,也可以具备2个发光元件401或4个以上发光元件401。这样,通过将具备光传播控制部301的导光板111、及具备多个发光单元101的线状光源112组合,在导光板111的光射出区域113中,由发光单元101分别产生的光被射出的区域成为沿着棱镜构造的线方向(即线状光源112的光射出方向)延伸的细长区域。此夕卜,通过将具备光传播控制部302的导光板121、及具备多个发光单元101的线状光源122 组合,在导光板121的光射出区域123中,由发光单元101分别产生的光被射出的区域成为沿着棱镜构造的线方向(即线状光源122的光射出方向)延伸的细长区域。在面光源单元110中,如图5(a)所示,如果使线状光源112内的1个发光单元101 发光,则来自该发光单元101的光在导光板111的窗区域114的内部一边反复全反射一边传播,到达光射出区域113。在光射出区域113,到达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导光板111的背面的散射标记被散射反射而从导光板111的表面朝向上方向射出,剩余的部分向更远离发光单元101的方向传播。此时,在窗区域114及光射出区域113的两者中,通过设在导光板111的表面上的光传播控制部301,光不沿线状光源112的发光单元101的排列方向扩散而沿线状光源112 的光射出方向传播。由此,能够将来自该发光单元101的光被射出的区域限制为图5(a)所示的实施了斜线的光射出区域113内的区域501。因而,在面光源单元110中,通过控制线状光源112内的发光单元101的各自的发光量,能够控制光射出区域113内的与各个发光单元101对应的区域的发光量。此外,在面光源单元120中,如图5(b)所示,如果使线状光源122内的1个发光单元101发光,则来自该发光单元101的光的一部分在光射出区域123通过导光板111的背面的散射标记被散射反射而从导光板121的表面射出,剩余的部分向更远离发光单元101 的方向传播。此时,在光射出区域123中,通过设在导光板121的表面上的光传播控制部302,光不沿线状光源122的发光单元101的排列方向扩散,而向线状光源122的光射出方向传播。 由此,能够将来自该发光单元101的光被射出的区域限制为图5(a)所示的实施了斜线的光射出区域123内的区域502。因而,在面光源单元120中,通过控制线状光源122内的发光单元101的各自的发光量,能够控制光射出区域123内的与各个发光单元101对应的区域的亮度。通过使这些面光源单元110和面光源单元120层叠,图1的面照明装置能够控制光照射面内的各区域的亮度。能够进行亮度控制的区域的数量取决于层叠的面光源单元的数量、以及包含在线状光源中的发光单元的数量。例如,在将2个面光源单元层叠、在面光源单元的各自中设有8个发光单元的面照明装置中,能够按照将光照射面16分割后的每个区域来控制亮度。如图6所示,在使用这样的面照明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600的背光灯的情况下,能够按照沿水平方向2分割且在垂直方向上8分割后的每个区域来控制亮度。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照明装置中,能够对多个区域分别进行调光控制 (局部调光控制),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亮度的均勻性。如果将本实施方式的面照明装置应用到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中,则通过局部调光控制,能够增大所显示的影像的明暗部分的对比度,能够提高画质。此外,能够对应于影像而进行如仅使需要的部分变亮这样的控制,能够降低耗电。另外,说明了将两个面光源单元110及120层叠的例子,但也可以将3个以上的面光源单元层叠。在将3个以上的面光源单元层叠的情况下,窗区域随着面光源单元成为更下层,在与配置有线状光源的侧面垂直的方向(即线状光源的光射出方向)上变短,光射出区域随着面光源单元成为更下层,向配置有线状光源的侧面一侧移位。作为一例,简单地说明面照明装置具有层叠了 3个面光源单元的构造的情况。在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导光板中,将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一侧的约三分之一的区域设定为光射出区域。在中间层的面光源单元的导光板中,将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一侧的约三分之一的区域设定为窗区域,将中央部的约三分之一的区域设定为光射出区域。 进而,在最上层的面光源单元的导光板中,将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一侧的约三分之二的区域设定为窗区域,将剩余的区域设定为光射出区域113。这样,通过增加层叠的面光源单元的数量,能够增加能够进行调光控制的区域的数量。接着,参照图7(a)、(b)及图8,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在上述那样的能够进行局部调光控制的面照明装置中,有时将画面整体全部点亮时的亮度分布的均勻性非常重要。为了确保全部点亮时的亮度分布的均勻性,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形例的面照明装置中,如图7(a)及(b)所示,在导光板111的光射出区域 113与窗区域114之间设置亮度衰减区域701,以与该亮度衰减区域701重合的方式在导光板121上设置亮度衰减区域702。在导光板111的亮度衰减区域701,以使该亮度衰减区域701从窗区域114的端部朝向光射出区域113的端部而亮度逐渐增大的方式,分布有散射标记。即,在导光板111的亮度衰减区域701,以随着远离线状光源112而分布密度增大的方式设置散射标记。此外,在导光板121的亮度衰减区域702,以使该亮度衰减区域702从光射出区域 123的端部起亮度逐渐降低的方式分布有散射标记。即,在导光板121的亮度衰减区域702, 以随着远离线状光源122而分布密度降低的方式设置散射标记。亮度衰减区域701、702的散射标记既可以是立体地形成在导光板111、121的背面上的微小的凹凸形状,也可以是对导光板111、121的背面通过丝网印刷等实施的白色印刷。另外,在亮度衰减区域701、702,为了提高亮度的增大及衰减的效果,也可以除了散射标记以外还分布有较小的涂黑印刷等那样的光吸收标记,也可以在特定的范围中实施涂黑印刷。图8表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的光照射面上的亮度分布的一例。在图8中,横轴表示与线状光源之间的距离,纵轴表示亮度。此外,在图8中,从上层的面光源单元110照射的光的亮度分布用单点划线表示,从下层的面光源单元120照射的光的亮度分布用实线表示。此外,从这两者的亮度分布的合计即面照明装置照射的光的亮度分布用虚线表示。如图8所示,面光源单元120的亮度分布在光射出区域123中为大致一定,在亮度衰减区域702中随着远离线状光源122而大致线性衰减,达到约零。此外,面光源单元110 的亮度分布在窗区域114中成为约零,在亮度衰减区域701中,随着远离线状光源112而以大致线性增大,在光射出区域113中,为大致一定的分布。通过这样在面光源单元110、120中分布设置亮度衰减区域701、702,当使两者以相同的亮度点亮时,能够确保整体的亮度均勻性。此外,对于如导光板111、导光板121的位置偏差等这样的面照明装置的制造误差,也能够提高容限。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中,根据导光板111、121的厚度、以及线状光源112、122的发光部分的相对大小,如图9(a)所示,存在从下层的线状光源122射出的光入射到上层的导光板111的背面而从窗区域114直接射出的情况。此外,在用于背光灯的面照明装置中,多数情况下在最下层的导光板121的背面侧设置反射片901。 在此情况下,存在从线状光源112射出的光从导光板121的表面入射、透射该导光板121、被反射片901反射、经由导光板121的光射出区域123及导光板111的窗区域114被射出的情况。如果存在这样的因光射出区域113及123的散射标记的散射以外引起的漏出光, 则线状光源112及122附近的亮度变高,会产生具有尖锐分布的亮度不勻。为了防止这样的亮度不勻的发生,如图9(b)所示,也可以在线状光源112与线状光源122之间设置将光遮挡的遮光部902。通过用遮光部902防止上述那样的漏出光的发生,能够抑制具有尖锐分布的亮度不勻的发生。(第二实施方式)图10概略地表示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该面照明装置具有将面光源单元110和面光源单元1020层叠的构造,该面光源单元110具备导光板111及与导光板111的侧面对置配置的线状光源112,该面光源单元1020具备导光板1021及与导光板 1021的侧面对置配置的线状光源122。在图1的面照明装置和图10的面照明装置中,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导光板的形状不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层的导光板111及下层的导光板121是相同的大小,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下层的导光板1021与上层的导光板111相比,在线状光源122的光射出方向上的长度变短。即,在导光板1021中,形成将导光板111的光射出区域123以外的部分去除的形状。由此,由导光板111及1021形成的层叠体为具有阶梯差的台阶状。图11(a)及图11(b)将图10的面光源单元110及1020分离而分别表示,是从上方观察面光源单元110及1020的俯视图。在图11 (a)所示的面光源单元110的导光板111 中,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配置有线状光源112的一侧的约一半的区域是窗区域 114,剩余的区域是光射出区域113。如图11(b)所示,在面光源单元120的导光板1021中,几乎全部的区域是光射出区域123。该导光板1021是将图2(b)的导光板121的光射出区域123以外的部分去除后的结构,在表面上设有光传播控制部302,在背面整体上设有反射标记。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在导光板111及 1021中设置亮度衰减区域。此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面光源单元110与面光源单元1020 之间设置遮光部902。如以上这样,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进行局部调光控制,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亮度的均勻性。进而,通过使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导光板在线状光源的光射出方向上较短,能够实现轻量化及节省资源化。(第三实施方式)图12概略地表示了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照明装置。第三实施方式具有将图1 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面照明装置左右对称地配置、使左右的导光板一体化的构造。这里, 左右方向是指线状光源的光射出方向。图12的面照明装置具有将面光源单元1210和面光源单元1220层叠的构造,该面光源单元1210具备导光板1211及与导光板1211的相互对置的1对侧面对置配置的线状光源11 和112b,该面光源单元1220具备导光板1221及与导光板1221的相互对置的1对侧面对置配置的线状光源12 和12沘。图13 (a)及图13 (b)将面光源单元1210及1220分离而分别表示,是从上方观察面光源单元1210及1220的俯视图。如图13(a)所示,在面光源单元1210的导光板1211中, 在其中央部设有光射出区域113a、113b,在线状光源11 所对置配置的侧面一侧的四分之一的区域中设有窗区域114a,在线状光源112b所对置配置的侧面一侧的四分之一的区域中设有窗区域114b。光射出区域113a对由线状光源11 产生的光以使其从导光板1211 的表面朝向上方放射的方式进行引导,光射出区域IHb对由线状光源112b产生的光以使其从导光板1211的表面朝向上方放射的方式进行引导。此外,如图13(b)所示,在面光源单元1220的导光板1221中,在线状光源12 所对置配置的侧面一侧的四分之一的区域中设有光射出区域123a,在线状光源122b所对置配置的侧面一侧的四分之一的区域中设有光射出区域12北。导光板1211的窗区域IHa与导光板1221的光射出区域123a在层叠方向上相互重合。此外,导光板1211的窗区域114b与导光板1221的光射出区域12 在层叠方向上
相互重合。由线状光源12 产生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221的侧面,通过光射出区域123a内的反射标志被反射散射,朝向光射出区域123a的上方射出。来自光射出区域123a的光透射导光板1211的窗区域IHa而从导光板1211的表面朝向上方射出。此外,由线状光源122b产生的光入射到导光板1221的侧面,通过光射出区域12 内的反射标记被反射散射,朝向光射出区域12 的上方射出。来自光射出区域12 的光透射导光板1211的窗区域114b而从导光板1211的表面朝向上方射出。进而,在导光板1211、1221的表面,为了抑制在导光板1211、1221内光沿发光单元 101的排列方向扩散,分别设有图3(a)所示那样的光传播控制部301、302。导光板1211的光射出区域113a、li;3b及窗区域114a、114b与图1的导光板111 的光射出区域113及窗区域114具有相同的功能,导光板1221的光射出区域123a、123b与图1的导光板121的光射出区域123具有相同的功能,所以省略其详细的说明。此外,线状光源112a、lUb、122a、12^由于与图1的线状光源112、122是同样的,所以省略其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在导光板1211 及1221设置亮度衰减区域。此外,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线状光源11 与线状光源12 之间、以及在线状光源112b与线状光源122b之间设置遮光部。进而,也可以层叠3个以上的面光源单元。通过使这些面光源单元1210及面光源单元1220层叠,面照明装置能够进行局部调光控制。在本实施方式的面照明装置中,由于在光源单元的各自中设有8个发光单元 101,所以能够按照32分割后的每个区域来控制亮度。如图14所示,在使用这样的面照明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400的背光灯的情况下,能够按照在水平方向上4分割且在垂直方向上8分割后的每个区域来控制亮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图1的面照明装置左右对称地配置的例子,但如图15、 图16(a)及(b)所示,也可以将图10的面照明装置左右对称地配置。在此情况下,上层的面光源单元1510具有与图12的面光源单元1210同样的结构,即,具备导光板1511、以及与导光板1511的相互对置的1对侧面对置配置的线状光源11 及112b。下层的面光源单元1520具备两个导光板1521a及1521b,这些导光板1521a及1521b是将图12的导光板1221 的中央部去除并分离后的结构。在将图15的面照明装置用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中的情况下,也能够按照图 14所示那样的水平方向上4分割且在垂直方向上8分割后每个区域控制亮度。进而,在使多个面光源单元层叠情况下,由于最上层以外的各层的导光板变短,所以能够实现轻量化及节省资源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实现了能够对多个区域分别进行调光控制(局部调光控制)且亮度的均勻性确保较容易的薄型轻量的背光灯的面照明装置。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并不意味着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代、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技术范围及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面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面光源单元,该多个面光源单元相互层叠,每个面光源单元分别具备导光板,具有光透射性,并且形成为具有表面、背面及多个侧面的板状;以及线状光源,与上述侧面中的1个侧面对置地配置,包含有沿着该侧面排列成线状并且朝向该侧面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单元;以及调光控制部,能够按照每个上述发光单元调整发光量;上述面光源单元之中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上述导光板,具有使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入射的光从上述表面射出的光射出区域;比上述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靠上层的面光源单元各自的上述导光板,具有使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入射的光从上述表面射出的光射出区域、以及使从各个下层的面光源单元分别射出的光透射而从上述表面射出的窗区域;在上述表面设有用于抑制光在上述线状光源的发光单元的排列方向上扩散的光传播控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比上述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靠上层的各个面光源单元中,上述窗区域设在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一侧,上述光射出区域设在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相对置的侧面一侧;上述面光源单元越位于下层,上述窗区域在与配置有上述线状光源的侧面垂直的方向上越短,并且,上述面光源单元越位于下层,上述导光板在与配置有上述线状光源的侧面垂直的方向上越短。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光传播控制部是沿着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侧面垂直的方向形成线状的凹凸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遮光部,该遮光部用于防止从各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上述线状光源射出的光入射到其他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上述导光板中。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上述侧面及上述背面的一部分或整个面实施了吸收光的光吸收处理。
6.一种面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面光源单元,该多个面光源单元相互层叠,每个面光源单元分别具备导光板,具有光透射性,并且形成为具有表面、背面及多个侧面的板状;以及线状光源,与上述侧面之中相互对置的2个侧面分别对置地配置,包含有沿着该侧面排列成线状并且朝向该侧面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单元;调光控制部,能够按照每个上述发光单元调整发光量;上述面光源单元之中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上述导光板,具有使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2个侧面入射的光从上述表面射出的2个光射出区域;比上述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靠上层的面光源单元各自的上述导光板,具有使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2个侧面入射的光从上述表面射出的2个光射出区域、以及使从各个下层的面光源单元分别射出的光透射而从上述表面射出的2个窗区域;在上述导光板的表面设有用于抑制光在上述线状光源的发光单元的排列方向上扩散的光传播控制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面光源单元之中最上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上述导光板,在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各个侧面离开的中央部,具有上述2个光射出区域;比上述最上层的面光源单元靠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上述导光板,在从上述线状光源所对置配置的各个侧面离开的中央部被分离。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面照明装置具备相互层叠的多个面光源单元及调光控制部。面光源单元分别具备具有光透射性且形成为板状的导光板、和包括朝向上述导光板的一个侧面照射光的多个发光单元的线状光源。调光控制部能够按照发光单元调整发光量。最下层的面光源单元的导光板具有使从上述侧面入射的光从导光板的表面射出的光射出区域。最下层以外的面光源单元的导光板具有使从上述侧面入射的光从导光板的表面射出的光射出区域、和使从下层的面光源单元射出的光透射而从上述表面射出的窗区域。在上述表面设有用于抑制光在发光单元的排列方向上扩散的光传播控制部。提供能够对多个区域分别进行调光控制并且确保了亮度均匀性的面照明装置。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2466158SQ201110271309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9日
发明者中井豊, 本宫佳典, 柏木正子, 森野刚志, 白土昌孝, 野中亮助, 马场雅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