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630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潜像形成在图像载体上并且通过将色调剂供应到潜像来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充电装置对图像载体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这种充电装置包括将电荷供应到图像载体的充电丝(放电电极的实例)以及对图像载体的电位进行控制的格栅电极(控制电极的实例)。格栅电极可以沿着图像载体弯曲以提高图像载体的充电速度。例如,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布N0.2008-262114公开了与充电装置相关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确安装弯曲的控制电极的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充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连接到基体部件上并且放电以对承载有静电潜像的潜像载体供给电荷;控制电极,其位于连接到所述基体部件上的所述放电电极的潜像载体侧,沿着所述潜像载体弯曲,并且控制所述潜像载体的电位;支撑部件,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所述基体部件上并且包括支撑表面,所述支撑表面在设置有所述放电电极的一侧对所述控制电极沿纵向的两端进行支撑;以及第一按压部件和第二按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控制电极沿所述纵向的相应端部处并且将所述控制电极压靠在所述支撑表面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充电装置中,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包括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钩卡在所述控制电极沿所述纵向的一端上以便利用扭力将所述控制电极压靠在所述支撑表面上。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固定表面,所述支撑部件固定在所述固定表面上,所述固定表面比所述支撑表面更靠近所述基体部件。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包括钩部,所述钩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并且钩卡在所述控制电极沿所述纵向的另一端上以便将所述控制电极压靠在所述支撑表面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充电装置;所述潜像载体,其由所述充电装置充电并且承载有通过用光照射所形成的潜像;显影单元,其利用显影剂将所述潜像显影以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转印单元,其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提供第一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精确安装弯曲的控制电极的充电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提供第二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用更加简单的结构将控制电极压靠在支撑表面上。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提供第三方面的情况相比,可以提供精确安装弯曲的控制电极的图像形成装置。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体周围区域的结构;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感光体和充电单元的布置的透视图;图5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在感光体附近的状态;图5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与感光体分离的状态;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的电极部的形状;图7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的整体结构的透视图;图7B是沿着短边方向截取的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格栅电极的剖视图;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一个端部;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的另一端部;以及图10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充电单元与感光体之间关系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示出示例性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的构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因此省略对它们的说明。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装置10沿竖直方向(箭头V的方向)从下到上依次包括:纸张收容单元12,其中收容有记录纸张P ;图像形成单元14,其位于纸张收容单元12的上方并且在从纸张收容单元12馈送的记录纸张P上形成图像;以及原稿读取单元16,其位于图像形成单元14的上方并且读取原稿G。图像形成装置10还包括控制器20,控制器20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中并且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分的操作。在下面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IOA的竖直方向、左右(水平)方向和深度(水平)方向分别称为箭头V的方向、箭头H的方向和箭头+D的方向。纸张收容单元12包括第一容纳单元22、第二容纳单元24和第三容纳单元26,具有不同尺寸的作为记录介质实例的多张记录纸张P被收容在第一容纳单元22、第二容纳单元24和第三容纳单元26中。第一容纳单元22、第二容纳单元24和第三容纳单元26分别设置有用于将所容纳的记录纸张P馈送至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传送路径28的馈送辊32。逐张传送记录纸张P的成对的传送辊34和36沿着传送路径28设置在每个馈送辊32的下游的区域中。一对定位辊38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位于传送辊36下游的位置处。定位辊38暂时停止每张记录纸张P并且在预定定时朝向下面将进行说明的二次转印位置馈送纸张。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传送路径28的上游部分沿箭头V的方向从纸张收容单元12的左侧直线延伸到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下部分。传送路径28的下游部分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下部分延伸到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侧的纸张输出单元15。设置有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以用于在双面打印处理中使每张记录纸张P反转并且传送每张记录纸张P,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与传送路径28连接。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包括第一切换部件31、反转单元33、传送单元37和第二切换部件35。第一切换部件31在传送路径28和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之间切换。反转单元33沿着纸张收容单元12的右侧从图像形成单元14的右下部分沿箭头-V的方向(图1中为向下)直线延伸。传送单元37接收已经传送到反转单元33的每张记录纸张P的后端并且沿箭头H的方向(图1中为向左)传送纸张。第二切换部件35在反转单元33和传送单元37之间切换。反转单元33包括相互间隔布置的多对传送辊42,并且传送单元37包括相互间隔布置的多对传送辊44。第一切换部件31具有三棱柱的形状,并且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将第一切换部件31的末端移动到传送路径28或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以改变每张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类似地,第二切换部件35具有三棱柱的形状,并且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将第二切换部件35的末端移动到反转单元33或传送单元37以改变每张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传送单元37的下游端在传送路径28的上游部分中在传送辊36前面的位置处通过引导部件(未示出)与传送路径28连接。可折叠的手动送纸单元46设置在图像形成单元14的左侧。手动送纸单元46在定位辊38前面的位置处与传送路径28连接。原稿读取单元16包括:文档传送装置52,其自动地逐张传送原稿G ;台板玻璃54,其位于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方,并且原稿G被逐张地放置到台板玻璃54上;以及原稿读取装置56,其在纸张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或者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同时扫描每张原稿G0文档传送装置52包括自动传送路径55,成对的传送辊53沿着自动传送路径55布置。自动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被布置为使得每张原稿G沿着台板玻璃54的上表面移动。原稿读取装置56在停止(静止)于台板玻璃54的左边缘的同时扫描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每张原稿G。可选地,原稿读取装置56在沿箭头H的方向移动的同时扫描放置于台板玻璃54上的每张原稿G。图像形成单元14包括圆筒状的感光体62,感光体62为潜像载体的实例并且布置在装置主体IOA的中央区域。感光体62由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而沿箭头+R的方向(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承载通过用光照射而形成的静电潜像。另外,作为对感光体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实例的格栅电晕管充电单元100设置在感光体62的上方,以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下面将对充电单元10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曝光装置66设置为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在处于充电单元100下游的位置处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曝光装置66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基于与每种色调剂颜色对应的图像信号,通过曝光装置66用光照射(曝光)已由充电单元100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这样,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66不限于那些包括LED的曝光装置。例如,曝光装置66可被构造成利用多棱镜用激光束来扫描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作为显影部件实例的旋转切换式显影装置70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通过曝光装置66用曝光照射感光体62的位置的下游。显影装置70通过用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来使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可视化。中间转印带68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显影装置70的下游以及感光体62的下方。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中间转印带68为环形带并且缠绕在下述辊上:驱动辊61,其由控制器20控制旋转;张力施加辊63,其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多个传送辊65,其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并且被旋转地驱动;以及辅助辊69,其在下文将要说明的二次转印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并且被旋转地驱动。当驱动棍61旋转时,中间转印带68沿箭头-R的方向(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一次转印辊67与感光体62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置于一次转印辊67与感光体62之间。一次转印辊67执行如下一次转印处理: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棍67沿中间转印带68的运动方向在感光体62与中间转印带68相接触的位置的下游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背面相接触。一次转印辊67接收来自电源(未示出)的电力,以使得在一次转印辊67和接地的感光体62之间产生电位差。这样,执行了将感光体62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一次转印处理。作为转印部件实例的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置于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二次转印辊71执行如下二次转印处理:将已经在一次转印处理中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位置用作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图2中的位置Q)。二次转印辊71与中间转印带68相接触。二次转印辊71接收来自电源(未示出)的电力,以使得在二次转印辊71和接地的辅助辊69之间产生电位差。这样,执行了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处理。清洁装置85与驱动辊61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置于清洁装置85与驱动辊61之间。清洁装置85收集在二次转印处理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余色调剂。位置检测传感器83在中间转印带68外侧的位置处与张力施加辊63相对。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表面上的预定基准位置。位置检测传感器83输出用作开始图像形成处理的时间基准的位置检测信号。清洁装置73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清洁装置73去除在一次转印处理中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而是残留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等。清洁装置73用与感光体62的表面相接触的清洁刮板87和刷辊89 (参见图2)来收集残余色调剂等。静电消除装置86 (见图2)沿感光体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上游以及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静电消除装置86通过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去除电荷。在通过清洁装置73收集残余色调剂等之前,静电消除装置86通过用光照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来去除电荷。因此,静电附着力减小,并且对残余色调剂等的收集率提高。用于在收集残余色调剂等之后去除电荷的静电消除灯75可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和充电单元100的上游。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位于上述传送路径28的途中。定影装置80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箭头A的方向)处于二次转印辊71下游的位置处。定影装置80对通过二次转印辊71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定影装置80包括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辊82布置在记录纸张P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一面(上表面)并且包括在被供电时产生热的热源。加压辊84位于加热辊82的下方,并且将记录纸张P挤压在加热辊82的外周表面上。将记录纸张P传送到纸张输出单元15或反转单元33的传送辊39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位于定影装置80下游的位置处。分别收容黄色(Y)色调剂、品红色(M)色调剂、蓝绿色(青色)(C)色调剂、黑色(K)色调剂、第一专色(E)色调剂和第二专色(F)色调剂的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以可更换的方式沿箭头H的方向布置在原稿读取装置56下方以及显影装置70上方的区域中。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可选自除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以外的专色(包括透明色)。可选地,不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当选择了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时,显影装置70使用Y、M、C、K、E和F这六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当不选择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时,显影装置70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将对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而不使用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作为实例进行说明。然而,作为另一实例,可使用Y、M、C、K以及第一专色E或第二专色F这五种颜色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如图2所示,显影装置70包括分别与各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相对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沿圆周方向(逆时针方向)依次排布。通过作为旋转单元实例的电动机(未示出)使显影装置70以60°的步幅旋转。因此,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的要执行显影处理的一个显影单元选择性地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相似的结构。因此,仅对显影单元72Y进行说明,而省略对其它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的说明。显影单元72Y包括用作基体的壳体部件76。壳体部件76中填充有包含色调剂和载体的显影剂(未示出)。通过色调剂供给通道(未示出)从色调剂盒78Y (见图1)供给显影齐U。壳体部件76具有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的矩形开口 76A。显影辊74布置在开口76A中以便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用于调节显影剂层厚度的板形调节部件79沿着开口 76A的纵向设置在壳体部件76中的开口 76A附近的位置处。显影辊74包括可旋转的筒状显影套筒74A和磁性单元74B,磁性单元74B固定到显影套筒74A的内表面上并且包括多个磁极。随着显影套筒74A旋转而形成由显影剂(载体)形成的磁刷,并且由调节部件79来调节磁刷的厚度。这样,在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层。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移动到显影套筒74A面向感光体62的位置处。因此,色调剂附着到形成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上的潜像(静电潜像)上。这样,潜像被显影。两个螺旋形传送辊77在壳体部件76中可旋转地彼此平行布置。两个传送辊77旋转以使壳体部件76中收容的显影剂沿显影辊74的轴向(显影单元72Y的纵向)循环。六个显影辊74包含在相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中,并且沿着圆周方向排布为彼此分隔60°的中心角。当显影单元72切换时,使得新选择的显影单元72中的显影辊74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现在将对由图像形成装置10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进行说明。
参照图1,当图像形成装置10被启动时,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各种颜色的图像数据从图像处理装置(未示出)或外部装置相继地输出到曝光装置66。此时,显影装置70被保持为使得例如显影单元72Y(见图2)与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相对。接下来,向充电单元100中的作为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A和102B (见图3)供电,以使得在接地的感光体62与充电丝102A和102B之间产生电位差。因此,发生电晕放电,从而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此时,在作为控制电极实例的格栅电极104(见图3)上施加偏压,以使得感光体62的带电电位(放电电流)处在容许范围内。曝光装置66依照图像数据来发射光,并且已经由充电单元100充电的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暴露于发射光。因此,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形成与黄色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单元72Y将形成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为黄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感光体62的表面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然后,参照图2,显影装置70沿箭头+R的方向旋转60°,以使显影单元72M与感光体62的表面相对。然后,执行充电处理、曝光处理和显影处理,以使在感光体62的表面上形成品红色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67将品红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黄色色调剂图像上。类似地,将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并且根据颜色设定将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图像附加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如图1所示,记录纸张P从纸张收容单元12馈送并且沿着传送路径28传送。然后,与色调剂图像以叠加的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时刻同步地通过定位辊38将纸张传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图2中的位置Q)。然后,执行如下二次转印处理:通过二次转印辊71将已经以叠加方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已传送至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张P上。已经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沿箭头A的方向(图1中为向右)朝向定影装置80传送。定影装置80通过借助于加热辊82和加压辊84加热和加压来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张P上。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被排出到例如纸张输出单元15。当要在记录纸张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时,执行下面的处理。也就是说,在通过定影装置80对记录纸张P的正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之后,纸张沿箭头-V的方向传送至反转单元33。然后,记录纸张P沿箭头+V的方向传送,以使记录纸张P的前缘和后缘反转。然后,记录纸张P沿着箭头B的方向(图1中为向左)沿着双面打印传送路径29传送,并且被引入传送路径28。然后,在记录纸张P的背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和定影处理。接下来,将对充电单元100和用于充电单元100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充电单元100包括在H-V平面(截面)中呈有角U形的遮蔽部件105(作为基体部件的实例)。通过直立为沿箭头+D的方向延伸的分隔板103将遮蔽部件105的内部空间划分为腔室106A和106B。腔室106A沿箭头+R方向位于上游侧,而腔室106B沿箭头+R方向位于下游侧。遮蔽部件105具有例如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的开口 105A。作为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A在腔室106A中布置为沿箭头+D的方向延伸。类似地,也是作为放电电极实例的充电丝102B在腔室106B中布置为沿箭头+D的方向延伸。作为控制电极实例的格栅电极104与遮蔽部件105连接以遮盖开口 105A。格栅电极104在H-V平面中布置在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与充电丝102A和102B之间。下面将对格栅电极104和用于清洁格栅电极104的格栅清洁器150进行详细说明。沿箭头V的方向直立的盖部件107和108连接至遮蔽部件105的一对侧壁105B和105C的外表面,侧壁105B和105C沿箭头H的方向面向彼此。盖部件107在其顶端处向夕卜(图3中为向左)弯曲成字母‘L’的形状,这样形成板状引导部件107A。盖部件108在其顶端处向外(图3中为向右)弯曲成字母‘L’的形状,这样形成板状引导部件108A。通过下面将描述的导轨109和111沿箭头+D的方向对引导部件107A和108A进行引导并且沿箭头H和V所示的方向对引导部件107A和108A进行保持(限制其移动)。因此,充电单元100被布置为面向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参照图4,以可旋转方式支撑感光体62的壳体90和91设置在感光体62沿轴向的两端处。感光体62以及壳体90和91形成潜像形成装置。如图4所示,与充电单元100连接的连接部110沿箭头V的方向设置在感光体62的上方。连接部Iio包括:基板124 ;滑动部件126和128,其呈长方体形状并且能够在箭头+D的方向上(或者在箭头-D的方向上)沿着基板124移动;电动机132,其用作使滑动部件126和128移动的驱动源;以及导轨109和111 (见图3),其响应于滑动部件126和128的移动而沿着箭头V的方向竖直地移动。平坦部124A设置在基板124的端部处。电动机132和齿轮系133设置在平坦部124A上,齿轮系133将电动机132的驱动力传送至如下面所述的滑动部件128。当沿箭头+D的方向观察连接部110时,滑动部件126保持在基板124的左端部上表面上,以使得滑动部件126能够沿箭头+D的方向滑动,并且滑动部件128保持在基板124的右端部上表面上,以使得滑动部件128能够沿箭头+D的方向滑动。用螺钉将连接部件129固定到滑动部件126和128的上表面上。由于连接部件129固定至滑动部件126和128的上表面,因此滑动部件126和128沿箭头+D的方向或者箭头-D的方向一起移动。参照图5A和图5B,滑动部件128设置有:齿条部128A,其布置在齿轮系133的附近;以及凸轮部128B和128C,其沿箭头+D的方向间隔布置。齿条部128A与小齿轮133A啮合,小齿轮133A为齿轮系133中所包含的齿轮中的一个。齿条部128A响应于小齿轮133A的旋转而沿箭头+D的方向或箭头-D的方向直线移动。凸轮部128B和128C中的每个包括:倾斜部,其相对于箭头+D的方向斜向下倾斜;以及上下平坦部,其分别从倾斜部的顶端和底端连续地延伸。导轨111设置在滑动部件128的底部,该导轨111沿箭头+D的方向引导充电单元100并且将充电单元100保持在感光体62的上方。钩部IllA和IllB沿箭头+D的方向间隔地设置在导轨111上。当沿箭头+D的方向观察时钩部IllA和IllB呈倒置字母‘L’的形状,并且在其顶部处的平坦部与滑动部件128的凸轮部128B和128C接合。当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钩部11IA和IllB位于凸轮部128B和128C的底端处。在上述结构中,当滑动部件128响应于小齿轮133A的旋转而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时,钩部IllA和IllB沿着凸轮部128B和128C的倾斜面向上(沿箭头UP的方向)移动。因此,导轨111沿箭头UP的方向移动。与滑动部件128类似,滑动部件126也设置有相对于箭头+D的方向斜向下倾斜的凸轮部(未示出),并且设置在导轨109上的钩部(未示出)与凸轮部接合。尽管滑动部件126不具有齿条,但由于滑动部件126通过连接部件129 (见图4)与滑动部件128形成一体,因此当滑动部件128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时,滑动部件126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因此,钩部沿着凸轮部向上移动,并且导轨109沿箭头UP的方向向上移动。如上所述,当滑动部件126和128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时,导轨109和111沿箭头UP的方向移动。因此,由导轨109和111保持的充电单元100沿箭头UP的方向移动而远离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参照图5A,当进行图像形成处理时,滑动部件126和128相对于基板124(见图4)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以使充电单元100保持在充电单元100可以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的位置处。当充电单元100与图像形成单元14 (见图1)连接或分离时,滑动部件126和128相对于基板124 (见图4)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以使导轨109和111向上移动。因此,如图5B所示,充电单元100保持在这样的位置处:与充电单元100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进行充电的位置相比,充电单元100更远离感光体62。在图5A和图5B中未图示出基板124 (见图4)。充电单元100包括用于将格栅电极104连接到充电单元100上的连接部件142和144(参见图8至图10)。连接部件142和144在遮蔽部件105的两端处与遮蔽部件105 —体化。格栅电极104在平面图中呈矩形形状,并且沿着纵向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包括彼此一体化的连接部104A、非电极部104B、电极部104C、非电极部104D以及连接部104E (参见图7A)。栅格电极104在下文将描述的S-T平面内弯曲(参见图7B)。更具体而言,格栅电极104的连接部104A、非电极部104B、电极部104C、非电极部104D以及连接部104E朝向充电丝102A和102B (参见图3)凸出地弯曲。参考图7B,将连接部104A、非电极部104B、电极部104C、非电极部104D以及连接部104E的曲率设定为使得距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的距离d沿着感光体62的圆周方向恒定。换句话说,以上所提及的各部沿着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弯曲。参考图6,格栅电极104的电极部104C具有包括多个六边形孔的网格图案。用于提高刚性的框架部104F和框架部104G以及104H分别形成在电极部分104C的沿箭头S方向(即沿垂直于箭头+D方向的短边方向)的中心和两侧上。框架部104G和104H沿箭头S方向的最外侧部分与连接部104A和104E齐平。电极部104C被划分为两个区域,即由框架部104G、非电极部104B、框架部104F以及非电极部104D包围的区域和由框架部104F、非电极部104B、框架部104H以及非电极部104D包围的区域。仅在图6中示出了电极部104C中的六边形孔,但在其他图中未示出。如图7A所示,格栅电极104的连接部104A具有连接孔145A和145B,这些连接孔145A和145B是沿着与箭头+D的方向和箭头S的方向正交的箭头T的方向(厚度方向)延伸的贯通孔。连接孔145A和145B呈矩形形状并且在栅格电极104的第一端处沿着箭头S的方向彼此间隔。连接部104E具有连接孔147,连接孔147为沿着箭头T的方向延伸的贯通孔。连接部104E呈大致三角形形状并且形成在栅格电极104的第二端处。如图8所示,连接部件142设置有用于沿着箭头-D的方向推压格栅电极104的弹簧部件152A和152B(第一按压部件的实例)。弹簧部件152A和152B例如可以是扭力弹簧,并且该弹簧部件152A和152B的一端固定到连接部件142上而该弹簧部件152A和152B的另一端钩卡在连接孔145A和145B的边缘上,连接孔145A和145B在格栅电极104中形成在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第一端处。如图9所示,在连接部件144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对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第二端进行紧固的钩部156 (第二按压部件的实例)。钩部156沿着箭头+D的方向弯曲,并且钩卡于形成在格栅电极104中的连接孔147的端部上。参考图8和图9,通过在弹簧部件152A和152B分别钩卡在格栅电极104中的连接孔145A和145B上的同时沿着箭头+D的方向拉动格栅电极104,并且通过使钩部156钩卡在连接孔147上,将格栅电极104连接到充电单元100上。如图8和图9所示,支撑部件160和161分别连接到连接部件142和144上,而连接部件142和144连接到充电单元100上。支撑部件160和161分别包括用于支撑格栅电极104的支撑表面160A和161A,并且遮盖连接部件142和144的内部。支撑表面160A和161A是面朝下的凹形面,并且在设置有充电丝102A和102B的一侧对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两个端部进行支撑。这样,格栅电极104沿着支撑表面160A和161A弯曲成与感光体62同心。分别通过固定部件162和163将支撑部件160和161固定到连接部件142和144上。固定部件162和163分别沿着宽度方向延伸横跨支撑部件160和161并且具有装配孔162A和163A,形成在连接部件142和144上的锁定爪142A和144A装配在装配孔162A和163A中。因此,通过固定部件162和163产生分别将支撑部件160和161压靠在连接部件142和144上的力,并且将支撑部件160和161分别装配到连接部件142和144上而在其间不留间隙。支撑部件160和161呈台阶形状并且包括固定表面160B和161B,固定表面160B和16IB形成在比支撑表面160A和16IA更靠近连接部件142和144的位置处。换句话说,当从下方观察时,固定表面160B和161B从支撑表面160A和161A向上凹陷。在支撑部件160和161的固定表面160B和161B上分别通过固定部件162和163将支撑部件160和161固定到连接部件142和144上,从而使格栅电极104不会与固定部件162和163发生干涉。上述钩部156在固定部件163上形成为向下突出,并且在与支撑表面161A相同的位置处或在比支撑表面161A更靠近连接部件144的位置处钩卡在格栅电极104中的连接孔147的端部上。作为第一按压部件实例的弹簧部件152A和152B是对格栅电极104施加张力的扭力弹簧。弹簧部件152A和152B钩卡在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第一端上。相应地,弹簧部件152A和152B施加扭力的方向(图8中由箭头R所示的方向)对应于由格栅电极104将支撑部件160压靠在连接部件142上的方向。结果,弯曲的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第一端被压靠在支撑部件160的支撑表面160A上,并且支撑部件160与连接部件142紧密接触。另外,作为第二按压部件实例的钩部156形成在固定部件163上,并且如上所述在与支撑表面161A相同的位置处或在比支撑表面161A更靠近连接部件144的位置处钩卡在格栅电极104中的连接孔147的端部上。相应地,弯曲的格栅电极104沿纵向的第二端压靠在支撑部件161的支撑表面161A上。由于固定部件163 (或形成在其上的钩部156)钩卡在格栅电极104的第一端上,因此对格栅电极104施加的张力被用作用于将支撑部件161压靠在连接部件144上的力。现在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在打印操作中,如图5A和5B所示,通过控制器20 (参见图1)驱动电动机132以使滑动部件126和128沿着箭头-D的方向移动并且使导轨109和111向下移动。相应地,如图10所示,充电单元100移动至充电单元100可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充电的位置。这里,利用连接到遮蔽部件105上的支撑部件160和161使充电单元100的格栅电极104弯曲成与感光体62同心。在该结构中,当在遮蔽部件105与支撑部件160和161之间存在间隙时,格栅电极104与感光体62之间的距离无法保持一致。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固定部件162和163将支撑部件160和161分别固定到连接部件142和144上,因此支撑部件160和161在不留间隙的情况下与连接部件142和144紧密接触。另外,由于弹簧部件152A和152B (扭力弹簧)和形成在固定部件163上的钩部156,格栅电极104被压靠在支撑部件160和161上的弯曲的支撑表面160A和161A上并且在设置有充电丝102A和102B的一侧受到支撑。相应地,呈弯曲形状的格栅电极104在其弯曲形状通过支撑表面160A和161A得以保持的同时以高精确度连接到充电单元100上,并且格栅电极104被精确地定位成使得格栅电极104与感光体62分开距尚do另外,由于通过弹簧部件152A和152B以及钩部156将格栅电极104压靠在支撑部件160和161上的弯曲支撑表面160A和161A上,因此可用简单的结构将格栅电极104压靠在支撑表面160A和161A上。参考图5A和5B,当将充电单元100连接到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图像形成单元14(参见图1)上或将充电单元100从图像形成单元14上拆除时,通过控制器20 (参见图1)沿反向驱动电动机132,从而使得滑动部件126和128沿着箭头+D的方向移动,并且导轨109和111沿着箭头UP的方向移动。相应地,充电单元100从该充电单元100可对感光体62的外周表面充电的位置移动至比上述位置更远离感光体62的位置处。然后,可通过从滑动部件126和128上移除导轨109和111而从图像形成单元14上拆除充电单元100。支撑表面160A和161A不限于呈连续弯曲形状的支撑表面,也可包括整体形成弯曲形状的突起部。在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任意选择记录方法。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诸如利用色调剂记录图像的串联型图像形成装置。出于示例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许多修改和变型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说明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他人员能够理解各种实施例的发明和适合于特定预期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放电电极,其连接到基体部件上并且放电以对承载有静电潜像的潜像载体供给电荷;控制电极,其位于连接到所述基体部件上的所述放电电极的潜像载体侧,沿着所述潜像载体弯曲,并且控制所述潜像载体的电位; 支撑部件,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所述基体部件上并且包括弯曲的支撑表面,所述支撑表面在设置有所述放电电极的一侧对所述控制电极沿纵向的两端进行支撑;以及 第一按压部件和第二按压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控制电极沿所述纵向的相应端部处并且将所述控制电极压靠在所述支撑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按压部件包括扭力弹簧,所述扭力弹簧钩卡在所述控制电极沿所述纵向的一端上以便利用扭力将所述控制电极压靠在所述支撑表面上, 所述固定部件包括固定表面,所述支撑部件固定在所述固定表面上,所述固定表面比所述支撑表面更靠近所述基体部件,并且 所述第二按压部件包括钩部,所述钩部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件上并且钩卡在所述控制电极沿所述纵向的另一端上以便将所述控制电极压靠在所述支撑表面上。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电装置; 所述潜像载体,其由所述充电装置充电并且承载有通过用光照射所形成的潜像; 显影单元,其利用显影剂将所述潜像显影以形成显影剂图像;以及 转印单元,其将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该充电装置包括放电电极,其连接到基体部件上并且放电以对承载有静电潜像的潜像载体供给电荷;控制电极,其位于连接在基体部件上的放电电极的潜像载体侧,沿着潜像载体弯曲,并且控制潜像载体的电位;支撑部件,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到基体部件上并且包括支撑表面,该支撑表面在设置有放电电极的一侧对控制电极沿纵向的两端进行支撑;以及第一按压部件和第二按压部件,其设置在控制电极沿纵向的相应端部处并且将控制电极压靠在支撑表面上。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3105760SQ20121018922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4日
发明者田中有周, 田中邦明 申请人: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