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6297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用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电光元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例如利用了电泳元件、液晶元件等电光元件的显示装置中,存在低温环境下电光元件的响应性降低并且显示性能变差(例如显示的切换速度降低)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环境温度的降低的情况下通过使电流流向像素电极并发热来加热电泳元件的构成。具体而言,将电压Vd经由数据线供给到像素电极的一端的同时,将与电压Vd不同的电压Vh经由加热器线供给到像素电极的另一端,从而在像素电极的两端间产生电位差并使电流流过。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需要使供给到数据线的显示用的电压Vd与电光元件的加热用的电压Vh分别地生成,因此存在用于生成在显示装置中所使用的电压的构成(例如电源电路的构成)复杂化这样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也存在由温度传感器的设置而使显示装置的构成复杂化这样的问题。考虑到以上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使装置构成、制造工序复杂化而能够改善显示特性。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0451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课题,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方式的显示装置用基板具备:像素电极,具有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用于向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的电光元件施加电压;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第一晶体 管,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点的连接;第二晶体管,控制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连接;以及输出部,向所述第一信号线供给第一驱动信号,并向所述第二信号线供给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在以上的构成中,从第二信号线经由第二晶体管供给到第二连接点的第二驱动信号处于相对于从第一信号线经由第一晶体管供给到第一连接点的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关系。因此,从第一驱动信号的电压变动之后整个延迟时间而在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之间产生电位差,流过对应于该电位差的电流,从而使像素电极发热。由于通过用于对电光元件施加电压的像素电极的发热来加热电光元件,因此与设置有专用于电光元件的加热的电热线等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装置构成的复杂化并同时加热电光元件。另外,由于第二驱动信号处于相对于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关系,因此与生成不同的另一个电压并施加在像素电极的两端间的专利文献1的构成相比,也具有用于生成施加在像素电极的电压的构成被简化这样的优点。

在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方式中,具备连接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的扫描线,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通过选择电压被供给至所述扫描线而被控制为导通状态。在以上的构成中,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二晶体管的栅极连接于共同的扫描线并被同样地控制。因此,与将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由单独的布线、信号控制的构成相比,具有构成、控制被简化这样的优点。

在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方式中,所述输出部包括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而输出到所述第二信号线的延迟电路,所述延迟电路包括环境温度越低则漏极电流越发减少的特性的晶体管。在以上的构成中,环境温度越低则构成生成第二驱动信号的延迟电路的晶体管的漏极电流越发减少。因此,环境温度越低则由延迟电路引起的第二驱动信号的延迟量越增加。然后,第二驱动信号的延迟量越大,则电流流向像素电极的时间长度越长,就结果而言促进由像素电极的发热引起的电光元件的加热。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无需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而可实现对应于环境温度的电光元件的加热(环境温度越低越加热电光元件的动作)。

以上的各一种方式的显示装置用基板由例如以下例示的第一方式以及第二方式的方法来制造。第一方式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利用了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的电光元件的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用基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在基板上形成元件部;第二工序,形成覆盖所述元件部的绝缘层;以及第三工序,形成包含经由所述绝缘层的导通孔而与所述元件部电连接的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像素电极,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形成包括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点的连接的第一晶体管、控制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连接的第二晶体管、和向所述第一信号线供给第一驱动信号并向所述第二信号线供给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部的所述元件部。第二方式的制造方法,在所述第三工序中,使包含于所述输出部的晶体管在与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共同的工序中形成。

本发明优选的一种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电光元件,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像素电极,具有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相对电极,所述相对电极在所述相对电极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向所述电光元件施加电压;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第一晶体管,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点的连接;第二晶体管,控制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连接;以及输出部,向所述第一信号线供给第一驱动信号,并向所述第二信号线供给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

本发明优选方式的显示装置由以下例示的方式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本发明优选方式的控制方法,其中显示装置具备:像素电极,具有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用于向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的电光元件施加电压;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第一晶体管,控制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点的连接;以及第二晶体管,控制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连接,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在使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导通的状态下,将第一驱动信号供给到所述第一信号线,并将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供给到所述第二信号线。

为了解决以上课题,本发明优选的其他一种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电光元件,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像素电极,用于向所述电光元件施加电压;相对电极,具有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并且,所述相对电极在所述相对电极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向所述电光元件施加电压;以及输出部,向所述第一连接点供给第一驱动信号,并向所述第二连接点供给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在以上的构成中,供给到第二连接点的第二驱动信号处于相对于供给到第一连接点的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关系。因此,从第一驱动信号的电压变动之后整个延迟时间而在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之间产生电位差,流过对应于该电位差的电流,从而使相对电极发热。由于通过用于对电光元件施加电压的相对电极的发热来加热电光元件,因此与设置有专用于电光元件的加热的电热线等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装置构成的复杂化并同时加热电光元件。另外,由于第二驱动信号处于相对于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关系,因此与分别地生成显示用的电压和电光元件的加热用的电压的专利文献1的构成相比,也具有用于生成施加在相对电极的电压的构成被简化这样的优点。

在本发明优选的其他一种方式中,所述输出部包括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而输出到所述第二连接点的延迟电路,所述延迟电路包括环境温度越低则漏极电流越发减少的特性的晶体管。在以上的构成中,环境温度越低则构成生成第二驱动信号的延迟电路的晶体管的漏极电流越发减少。因此,环境温度越低则由延迟电路引起的第二驱动信号的延迟量越增加。然后,第二驱动信号的延迟量越大,则电流流向相对电极的时间长度越长,就结果而言由相对电极的发热促进电光元件的加热。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无需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而可实现对应于环境温度的电光元件的加热(环境温度越低越加热电光元件的动作)。

在本发明优选的其他一种方式中,所述延迟电路设置于第一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设置被供给对应于指定灰度的电压的灰度信号的信号线、所述像素电极、和控制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像素电极的连接的晶体管,所述相对电极设置于第二基板,在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之间配置所述电光元件。。在以上的构成中,由于在形成有控制像素电极与信号线的连 接的晶体管的第一基板形成延迟电路,因此与在第二基板设置延迟电路的晶体管的构成相比,可实现第二基板上的要素的构成被简化这样的效果。

在本发明优选的其他一种方式中,所述相对电极包括:第一共同布线部、第二共同布线部和多个电极部,所述第一共同布线部包括所述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共同布线部以与所述第一共同布线部分开的方式而形成,并包括所述第二连接点,所述多个电极部横跨所述第一共同布线部与所述第二共同布线部之间。在以上的构成中,在包括第一连接点的第一共同布线部与包括第二连接点的第二共同布线部之间产生电位差,对应于该电位差的电流流向横跨第一共同布线部与第二共同布线部之间的多个电极部,从而加热相对电极。由于电流流向横跨第一共同布线部与第二共同布线部之间的多个电极部,因此能够确保各电极部的电阻并有效地加热电光元件。

以上的各其他一种方式的显示装置由例如以下例示的方式的方法来制造。本发明优选方式的制造方法是用于制造利用了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的电光元件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工序,在第一基板上形成元件部;第二工序,形成覆盖所述元件部的绝缘层;第三工序,形成经由所述绝缘层的导通孔而与所述元件部电连接的像素电极;以及第四工序,在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配置所述电光元件,所述第二基板形成有具有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的相对电极,所述相对电极在所述相对电极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向所述电光元件施加电压,在所述第一工序中形成包括向所述第一连接点供给第一驱动信号并向所述第二连接点供给相对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的输出部的所述元件部。

本发明优选的其他一种方式的显示装置由以下例示的方式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本发明优选方式的控制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具备:电光元件,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像素电极,用于向所述电光元件施加电压;以及相对电极,具有第一连接点与第二连接点,并且,所述相对电极在所述相对电极与所述像素电极之间向所述电光元件施加电压,在所述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将第一驱动信号供给到所述第一连接点,并将相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供给到所述第二连接点。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除了显示装置用基板以及显示装置之外,还能够作为具备该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来概括。作为本发明的电子设备能够例示电子书、时钟(设备时钟、手表)、可移动式便携终端等,但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限于以上的例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构成图。

图2是像素电路PIX的电路图。

图3是电泳元件46的驱动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显示装置100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5的(1)至(4)是写入期间、反转期间以及显示期间的具体说明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输出部50的构成图。

图7是逆变电路INV的构成图。

图8是示出环境温度与逆变电路INV-2的晶体管TRA和晶体管TRB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是元件部70的各晶体管(TS1、TS2、TRA)的截面图。

图10是显示装置用基板8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显示装置用基板8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2是显示装置用基板8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3是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4是电子设备(信息终端)的立体图。

图15是电子设备(电子纸)的立体图。

图16是流过像素电极42的电流的说明图。

图17是变形例的输出部50的构成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500的构成图。

图19是相对电极562的构成图。

图20是像素电路SPIX的电路图。

图21是电泳元件46的驱动的说明图。

图22是示出显示装置500的动作的时序图。

图23的(1)至(4)是写入期间、反转期间以及显示期间的具体说明图。

图24是实施方式的输出部550的构成图。

图25是逆变电路SINV的构成图。

图26是示出环境温度与逆变电路SINV(SINV-1、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7是元件部570的各晶体管(STRS、STRA、STRB)的截面图。

图28是显示装置50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29是显示装置50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30是显示装置50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31是显示装置50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32是电子设备(信息终端)的立体图。

图33是电子设备(电子纸)的立体图。

图34是变形例的输出部550的构成图。

符号说明:

100、显示装置;10、元件基板;20、像素部;22、信号线对;22A、第一信号线;22B、第二信号线;24、扫描线;32、扫描线驱动电路;30、驱动电路;34、信号线驱动电路;36、电压生成电路;46、电泳元件;462、带电粒子;464、分散介质;48、隔壁;50、输出部;52、电压控制电路;54、延迟电路;60、相对基板;62、相对电极;63、导通部;70、元件部;72、布线;74、布线;80、显示装置用基板;310、信息终端;312、操作件;314、显示部;320、电子纸;322、基板;500、显示装置;510、元件基板;520、像素部;522、信号线;524、扫描线;530、驱动电路;532、扫描线驱动电路;534、信号线驱动电路;536、电压生成电路;548、隔 壁;550、输出部;552、延迟电路;554、电压控制电路;560、相对基板;562、相对电极;563、导通部;565、电极部;566A第一共同布线部;566B、第二共同布线部;570、元件部;574、布线;576、布线;710、信息终端;712、操作件;714、显示部;720、电子纸;722、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框图。显示装置100是利用了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的电泳元件的电光装置。显示装置100具备彼此相对的元件基板10和相对基板60。从元件基板10观看,相对基板60位于观察侧(观察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图像的观察者侧)。元件基板10与相对基板60隔开预定的间隔地由密封材料(未图示)粘合,电泳元件被密封在两个基板的间隙内。

如图1例示的那样,元件基板10中与相对基板60的相对面设置有包含多个像素电路PIX的像素部20、驱动各像素电路PIX的驱动电路30、电压生成电路36和多个(N个)输出部50[1]~50[N]。另一方面,相对基板60例如是玻璃、石英等光透射性的基板,在与元件基板10的相对的一面形成有相对电极62。相对电极62是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光透射性的导电层,在俯视观察下在整个多个像素电路PIX而连续。

电压生成电路36生成电压VH与电压VL。电压VH超过电压VL(VH>VL)。例如电压VH被设定为10V~15V,电压VL例如被设定为0V。电压生成电路36生成的电压VH与电压VL被供给到驱动电路30。另外,电压生成电路36生成并输出被设定为电压VH与电压VL中的任一者的公共电压VCOM。电压生成电路36生成的公共电压VCOM经由形成于元件基板10与相对基板60之间的导通部63(所谓的银点)而被供给到相对电极62。

像素部20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M根扫描线24和沿与X方向交叉(典型地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N组信号线对22(M以及N是自然数)。信号线对22包含彼此隔开间隔地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信号线22A 和第二信号线22B。多个像素电路PIX与各扫描线24和各信号线对22的交叉对应地设置而呈纵M行横N列的矩阵状排列。

图2是像素电路PIX的电路图。在图2中图示出了位于第m行的第n列的任意一个像素电路PIX。像素电路PIX包含像素电极42、第一晶体管TS1和第二晶体管TS2而构成。像素电极42是用于向电泳元件施加电压的电极,包含第一连接点P1和第二连接点P2。第一晶体管TS1作为控制第一信号线22A与像素电极42的第一连接点P1的电连接(导通/非导通)的开关元件而发挥作用。第二晶体管TS2作为控制第二信号线22B与像素电极42的第二连接点P2的电连接的开关元件而发挥作用。第一晶体管TS1和第二晶体管TS2是N沟道型的薄膜晶体管。第一晶体管TS1和第二晶体管TS2的栅极连接于共同的扫描线24。

在使第一连接点P1的电压V1与第二连接点P2的电压V2不相同的状态下,对应于电压V1与电压V2的电压差的电流流过第一连接点P1和第二连接点P2之间,从而使像素电极42发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像素电极42的发热来加热电泳元件46。即,本实施方式的像素电极42除了作为向电泳元件46施加电压的原本的电极的作用,也作为加热电泳元件46的电热线而发挥作用。为了加热电泳元件46而有效地发热,如图2例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像素电极42形成在第一连接点P1和第二连接点P2之间在Y方向的正侧与负侧反复地弯曲的呈高电阻的形状。

图3是电泳元件46的说明图。电泳元件46是利用带电粒子462的电泳来表现灰度的电光元件,配置于彼此相对的像素电极42与相对电极62之间。电泳元件46包含彼此带反极性电的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和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以及使各带电粒子462(462B、462W)能够移动地分散的分散介质464而构成。

图1的驱动电路30包含扫描线驱动电路32和信号线驱动电路34而构成。扫描线驱动电路32和信号线驱动电路34例如以IC芯片的方式安装于元件基板10上。除了向扫描线驱动电路32以及信号线驱动电路34 供给电压生成电路36生成的电压VH与电压VL,还从外部的上位装置供给同步信号等各种控制信号、指定显示灰度的图像信号。

图4是显示装置100的动作的时序图。构成显示装置100的动作的周期的各单位期间(一帧)包括写入期间、反转期间和显示期间而构成。在写入期间执行将对应于像素电路PIX的指定灰度的电压供给到各像素电路PIX的写入动作。在反转期间将写入期间中的各像素电极42的电压的变化实际地反映在各像素的显示灰度。在显示期间维持各像素的显示灰度。

如图4例示的那样,在各单位期间的写入期间中,扫描线驱动电路32通过扫描信号G[1]~G[M]的输出而在每个水平扫描期间H依次择一地选择从第一行至第M行的M根扫描线24中的各根扫描线。具体而言,将供给到第m行(m=1~M)的扫描线24的扫描信号G[m]设定为预定的选择电压VSEL,从而选择第m行的扫描线24。

信号线驱动电路34将驱动信号VDR[1]~VDR[N]并联地供给到与不同的信号线对22对应的N根布线72。选择第m行的扫描线24时,供给到第n列(n=1~N)的布线72的驱动信号VDR[n]被设定为与指定为位于第m行的第n列的像素电路PIX的灰度对应的电压(高/低逻辑电平)。

如图1例示的那样,与不同的信号线对22对应的N个输出部50[1]~50[N]设置于元件基板10。第n列的输出部50[n]设置于第n列的布线72与第n列的信号线对22之间。输出部50[n]将对应于从信号线驱动电路34供给到第n列的布线72的驱动信号VDR[n]的第一驱动信号SA[n]供给到第n列的信号线对22的第一信号线22A的同时,并将对应于驱动信号VDR[n]的第二驱动信号SB[n]供给到第n列的信号线对22的第二信号线22B。

在写入期间内的第m个水平扫描期间H中,当扫描线驱动电路32通过将扫描信号G[m]设定为选择电压VSEL而选择第m行的扫描线24时,第m行的各像素电路PIX的第一晶体管TS1和第二晶体管TS2被控制为导通状态。当第一晶体管TS1转变到接通状态时,像素电极42的第一连接点P1的电压V1变化成输出部50[n]输出到第一信号线22A的第一驱动 信号SA[n]的电压,像素电极42的第二连接点P2的电压V2变化成输出部50[n]输出到第二信号线22B的第二驱动信号SB[n]的电压。第一驱动信号SA[n]和第二驱动信号SB[n]的各自对应于指定灰度而设定为电压VH与电压VL的任一者。因此,电压VH与电压VL中的任一者被施加在像素电极42。

另一方面,电压生成电路36供给到相对电极62的公共电压VCOM也被设定为电压VH与电压VL中的任一者。如从以上的说明可掌握的那样,通过第一驱动信号SA[n]、第二驱动信号SB[n]和公共电压VCOM而使电压的范围一致。如图4例示的那样,相对电极62的公共电压VCOM在写入期间和显示期间被维持为电压VL,在反转期间被设定为电压VH。

图5是单位期间内的各期间中的显示灰度的说明图。在图5中,为方便起见,例示出使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带正极性电,并使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带负极性电的情况,着眼于与任意一个像素电极42对应的像素A的显示灰度和与其他像素电极42对应的像素B的显示灰度的变化。

首先,在显示期间,如图5的(1)例示的那样,假定分别向相对电极62施加电压VL、向像素A的像素电极42施加电压VH、向像素B的像素电极42施加电压VL的情况。在像素A中,带正极性电的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位于相对电极62侧,并且带负极性电的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位于像素电极42侧。因此,像素A显示黑灰度。另一方面,在像素B中,与像素A相反,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位于相对电极62侧的同时,并且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位于像素电极42侧。即,像素B显示白灰度。

在写入期间,如图5的(2)例示的那样,设想像素A的像素电极42从电压VH转变到电压VL并且像素B的像素电极42从电压VL转变到电压VH的情况。由于在写入期间相对电极62被维持为电压VL,因此在像素B中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移动到相对电极62侧,并且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移动到像素电极42侧。即,像素B从之前的显示期间中的白灰度反转为黑灰度。另一方面,在像素A中,由于相对电极62以及像素电极42的双方为电压VL,因此带电粒子462(462B、462W)的状态不会 从之前的显示期间发生变化。即,像素A从之前的显示期间继续被维持为黑灰度。

在之后的反转期间,如图5的(3)例示的那样,相对电极62从电压VL转变到电压VH。由于像素A的像素电极42被维持为电压VL,因此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移动到像素电极42侧的同时,并且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移动到相对电极62侧。即,像素A从黑灰度反转为白灰度。另一方面,像素B从显示期间继续被维持为黑灰度。如图5的(4)例示的那样,在相对电极62从电压VH转变到电压VL之后的显示期间,像素A也被维持为白灰度,像素B被维持为黑灰度。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写入期间中的各像素电极42的电压的变化由反转期间中的公共电压VCOM的反转而被实际地反映在各像素的显示灰度。

接下来,对通过像素电极42的发热而引起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进行说明。如从图4可理解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50[n]使第二驱动信号SB[n]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n]延迟地供给到第二信号线22B。具体而言,输出部50[n]将与从信号线驱动电路34输出到第n列的布线72[n]的驱动信号VDR[n]对应并设定为电压VH与电压VL中的任一者的第一驱动信号SA[n]供给到第n列的信号线对22的第一信号线22A,将处于相对于第一驱动信号SA[n]延迟的电压VH或电压VL的第二驱动信号SB[n]供给到第n列的信号线对22的第二信号线22B。即,在第一晶体管TS1以及第二晶体管TS2接通的状态下,第一驱动信号SA[n]被供给到第一信号线22A,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n]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SB[n]被供给到第二信号线22B。图4中例示出了选择第m行的扫描线24时第一驱动信号SA[n]以及第二驱动信号SB[n]被设定为电压VH的情况。由第一驱动信号SA[n]以及第二驱动信号SB[n]的供给而使电压VH被施加在像素电极42的像素,如从参照图5的例示可理解的那样,显示黑灰度。

如图4例示的那样,选择第m行的扫描线24时,第一驱动信号SA[n]的电压VH被从第一信号线22A供给到像素电极42的第一连接点P1,从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n]仅延迟了延迟时间ΔT的时刻,第二驱动信号SB[n]的电压VH被从第二信号线22B供给到像素电极42的第二连接点P2。即, 在整个延迟时间ΔT的期间,电压VH被施加在第一连接点P1的同时,并且电压VL被施加在第二连接点P2,在两位置间产生电压差。因此,对应于第一连接点P1与第二连接点P2的电压差(V1-V2)的电流流过像素电极42。其结果,在像素电极42产生对应于电阻的焦耳热,从而加热电泳元件46。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延迟时间ΔT越长则电流流向像素电极42的时间长度越长,从而促进电泳元件46的加热。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50[n]的说明图。如图6例示的那样,输出部50[n]包括电压控制电路52和电压控制电路54而构成。电压控制电路52是通过调整(放大)从信号线驱动电路34输出到布线72的驱动信号VDR[n]的电压振幅来生成电压VH或电压VL的第一驱动信号SA[n]并输出到第一信号线22A的电平移位器。例如,如图6例示的那样,电压控制电路52将逆变电路INV-3和逆变电路INV-4两段地连接而构成。

电压控制电路54是通过调整从信号线驱动电路34输出到从布线72分支出的布线74的驱动信号VDR[n]的电压振幅来生成电压VH或电压VL的第二驱动信号SB[n]并输出到第二信号线22B的电平移位器。与电压控制电路52同样地,电压控制电路54也将逆变电路INV-1和逆变电路INV-2两段地连接而构成。

图7是逆变电路INV的构成图。由于各逆变电路INV(INV-1~INV-4)具有共同的构成,因此在图7中作为逆变电路INV(INV-1~INV-4)来说明。如图7例示的那样,逆变电路INV包含串联地介于高位侧的电压VH与低位侧的电压VL之间的P沟道型的晶体管TRA和N沟道型的晶体管TRB而构成。对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栅极供给共同的输入信号。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是与像素部20的第一晶体管TS1以及第二晶体管TS2在同一工序中一并地形成于元件基板10的面上的薄膜晶体管。

逆变电路INV-2(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宽W超过逆变电路INV-4(电压控制电路52)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宽W。例如,使逆变电路INV-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宽W为10μm的情况下,逆变电路INV-2的晶体管TRA 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宽W为100μm左右(即10倍左右)。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逆变电路INV-2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栅极电容(进而时间常数)与逆变电路INV(INV-1、INV-3、INV-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栅极电容相比较大,因此能够使第二驱动信号SB[n]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n]延迟。即,电压控制电路54作为生成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n]仅延迟了图4的延迟时间ΔT的第二驱动信号SB[n]的延迟电路而发挥作用。

此外,逆变电路INV-2(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长L也可以构成为变得与逆变电路INV(INV-1、INV-3、INV-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长L相等。另外,在电压控制电路54的逆变电路INV-1中,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长L和沟道宽W也可以构成为变得与逆变电路INV-3和逆变电路INV-4(电压控制电路52)相等。

图8是示出逆变电路INV-2(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电压-电流特性(栅极-源极间的电压VGS与漏极电流ID的关系)的曲线图。N沟道型的晶体管TRB的电压-电流特性由实线图示出,P沟道型的晶体管TRA的电压-电流特性由虚线图示出。另外,在显示装置100被使用的温度(以下称为“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和低的情况下,一并记载了电压-电流特性。

如从图8可理解的那样,环境温度越低则相对于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中的预定的栅极电压VGS的漏极电流ID越发减少。由于环境温度降低漏极电流ID越发减少则相对于第一驱动信号SA[n]的第二驱动信号SB[n]的延迟时间ΔT越增加,因此促进电泳元件46的加热。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二信号线22B经由第二晶体管TS2被供给到第二连接点P2的第二驱动信号SB[n]相对从第一信号线22A经由第一晶体管TS1被供给到第一连接点P1的第一驱动信号SA[n]延迟。因此,从第一连接点P1变动为第一驱动信号SA[n]的电压V1之后整个延迟时间ΔT在第一连接点P1与第二连接点P2之间产生电压差 (V1-V2),流过对应于该电压差的电流,从而使像素电极42发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用于对电泳元件46施加电压的像素电极42的发热而使电泳元件46加热,因此与设置专用于电泳元件46的加热的电热线等的构成相比,能够边抑制装置构成的复杂化并边加热电泳元件46。另外,由于第二驱动信号SB[n]处于相对于第一驱动信号SA[n]延迟的关系,因此与生成不同的另一个电压并施加在像素电极42的两端间的专利文献1的构成相比,也具有用于生成施加在像素电极42的电压的构成被简化这样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晶体管TS1的栅极和第二晶体管TS2的栅极连接于共同的扫描线24。因此,与将第一晶体管TS1和第二晶体管TS2连接在单独的布线并分别供给单独的信号来控制第一晶体管TS1和第二晶体管TS2的构成相比,能够使构成、控制简化。

如上述那样,电泳元件46的响应特性对应于环境温度而变化。具体而言,具有环境温度越低则电泳元件46的响应特性变差并且显示性能容易变差这样的倾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环境温度越低则相对于栅极-源极间的电压VGS的漏极电流ID的电流量越发减少的特性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构成电压控制电路54。在以上的构成中,由于环境温度越低则第二驱动信号SB[n]的延迟量越增加并且电流流向像素电极42的时间长度ΔT越长,因此就结果而言促进由像素电极42的发热引起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根据以上的构成,无需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要素而可实现对应于环境温度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

图9是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9中,为方便起见,并记载了像素部20的内侧的区域的截面和像素部20的外侧的区域的截面。如图9例示的那样,在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形成的元件基板10的表面形成有绝缘膜L0。绝缘膜L0的表面上,在像素部20的内侧的区域形成有各像素电路PIX的晶体管(TS1、TS2),在像素部20的外侧的区域形成有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TRA、TRB)。此外,在从图9至图13中,为方便起见,只图示出了电压控制电路54中晶体管TRA。

各晶体管(TS1、TS2、TRA)由绝缘层LC覆盖。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层LC由第一层LC1和第二层LC2的层叠而构成。进一步地,在像素部20的内部的区域配置有经由贯通绝缘层LC的导通孔而与晶体管(TS1、TS2)电连接的像素电极42。元件基板10和相对基板60在像素电极42与相对电极62彼此相对的状态下被粘合。在元件基板10与相对基板60的间隙形成有隔壁48,在由隔壁48所分隔的空间内封入有电泳元件46。

像素部20的内侧的区域的晶体管(TS1、TS2)包含形成于绝缘膜L0的表面的半导体层72A、覆盖半导体层72A的栅极绝缘膜LA、形成于栅极绝缘膜LA上的栅极G、覆盖栅极G的表面的绝缘层LB和经由绝缘层LB的导通孔连接于半导体层72A的布线WA(源极、漏极)而构成。同样地,形成于像素部20的外侧的区域的晶体管TRA包含形成于绝缘膜L0的表面的半导体层72A、覆盖半导体层72A的栅极绝缘膜LA、形成于栅极绝缘膜LA上的栅极G、覆盖栅极G的表面的绝缘层LB和布线WA而构成。像素部20的内侧的区域的晶体管TS1以及晶体管TS2与像素部20的外侧的输出部50[n]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在共同的工序中形成。晶体管(TS1、TS2、TRA)中共同的各要素(半导体层72A、栅极绝缘膜LA、栅极G、绝缘层LB、布线WA)能够表现为形成于元件基板10的元件部70。

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方法

从图10至图13是显示装置10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在元件基板10的表面由绝缘膜L0覆盖的状态下开始图10的第一工序。

在第一工序中,在元件基板10上形成元件部70。具体而言,如图10例示的那样,在绝缘膜L0的表面上形成a-Si(amorphous-silicon:非晶硅)层,并由热处理使a-Si层结晶化而形成p-Si(Polycrystalline Silicon:多晶硅)层。在下一抗蚀剂工序(抗蚀剂覆盖形成、曝光、显影等)中,在p-Si层形成抗蚀剂图案,形成半导体层72A。半导体层72A的源极/漏极区域被注入杂质元素。接下来,形成覆盖半导体层72A的栅极绝缘膜LA的同时,并在栅极绝缘膜LA的表面形成栅极G。像素部20的晶体管(TS1、 TS2)的栅极G与扫描线24一体地形成。接下来,在各晶体管(TS1、TS2、TRA)的栅极G的表面上形成绝缘层LB,由抗蚀剂工序形成贯通绝缘层LB以及栅极绝缘膜LA的导通孔(接触孔)的同时,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布线WA。像素部20的晶体管(TS1、TS2)的布线WA例如与第一信号线22A以及第二信号线22B一体地形成。具体而言,晶体管TS1的布线WA与第一信号线22A一体地形成,晶体管TS2的布线WA与第二信号线22B一体地形成。

在继第一工序的第二工序中,形成覆盖元件部70的绝缘层LC。具体而言,如图11例示的那样,在元件部70的表面上层叠第一层LC1和第二层LC2,从而形成覆盖布线WA的绝缘层LC,并形成贯通绝缘层LC的导通孔。如以上那样,在第二工序中,横跨像素部20的内侧和外侧在共同的工序中也形成绝缘层LC。

在继第二工序的第三工序中,形成经由在第二工序中形成的绝缘层LC的导通孔而与元件部70电连接的像素电极42。像素电极42由例如铝等导电材料形成,如图12示出的那样,经由绝缘层LC的导通孔而与晶体管(TS1、TS2)的布线WA电连接。由从以上的第一工序至第三工序形成显示装置100的显示装置用基板80。显示装置用基板80包含元件部70、绝缘层LC和像素电极42而构成。

在继第三工序的第四工序中,在绝缘层LC的表面上形成隔壁48。隔壁48的平面形状是任意的,例如形成于每个像素电路PIX(或者在像素电路PIX将空间分隔的格子状)。接下来,在相对电极62与像素电极42彼此相对的状态下,将显示装置用基板80和相对基板60隔开预定的间隔地由密封材料(未图示)粘合。在显示装置用基板80与相对基板60的间隙内封入电泳元件46。

如以上那样,在第一工序中,像素部20的内部的区域的晶体管(TS1、TS2)和像素部20的外部的区域(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TRA、TRB)在共同的工序中形成。因此,相比于在与像素部20的晶体管(TS1、 TS2)不同工序中形成构成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的构成,具有能够使制造工序简化这样的优点。

电子设备

以下例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图14是利用了显示装置100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电子书)310的立体图。如图14示出的那样,信息终端310包括利用者操作的操作件312和在显示部314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100而构成。当被利用者操作操作件312时,显示部314的显示图像被切换。

图15是利用了显示装置100的电子纸320的立体图。如图15示出的那样,电子纸320包括形成于可挠性基板(薄板)322的表面的显示装置100而构成。

适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不限于以上的例示。例如移动电话机、时钟(手表)、便携式音响播放装置、电子记事本、触摸屏装载式显示装置等,在各种电子设备中能够采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100。

变形例1

以上的方式能够被变形为多种多样。以下例示具体的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任意地选择的两种以上的方式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被适当地合并。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逆变电路INV-2(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宽W超过其他逆变电路(INV-1、INV-3、INV-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宽W的构成。以上的例示以外,例如也能够优选地采用逆变电路INV-2(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长L和沟道宽W的双方超过其他逆变电路(INV-1、INV-3、INV-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长L和沟道宽W的构成。例如,使逆变电路INV(INV-1、INV-3、INV-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沟道长L为3μm且沟道宽W为3μm的情况下,在逆变电路INV-2(电压控制电路54)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中,也能够优选地采用使沟道长L为30μm且沟道宽W为30μm的构成。即使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逆变电路INV-2(电压控制电路54) 的晶体管TRA以及晶体管TRB的栅极电容增加,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电流流向像素电极42的时间长度(延迟时间ΔT),就结果而言能够促进由像素电极42的发热而引起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例示的那样,以矩形波例示出了第二驱动信号SB[n]的电压波形,但实际上起因于第二晶体管TS2的电容特性等,如图16例示的那样第二驱动信号SB[n]的电压波形变形。因此,如图16例示的那样,第一连接点P1与第二连接点P2的电压差(V1-V2)随时间流逝地变化。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由隔壁48所分隔的空间内密封有带电粒子462(462B、462W)和分散介质464的隔壁型的电泳元件46,但电泳元件46的方式不限于以上的例示。例如也能够优选地采用在微胶囊的内部密封有带电粒子462(462B、462W)和分散介质464的构成、将使黑色的区域和白色的区域带反极性电的多个粒子分散在分散介质的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泳元件46作为电光元件进行了例示,但也优选将液晶元件等作为电光元件利用的构成。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本发明优选地采用于利用了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的电光元件的构成,电泳元件46、液晶元件是电光元件的典型例。

(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元件基板10上配置有输出部50[n]的构成,但输出部50[n]的位置不限于以上的例示。例如,在相对基板60设置输出部50[n]的同时,也可以从输出部50[n]向信号线对22输出第一驱动信号SA[n]以及第二驱动信号SB[n]。然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像素电路PIX的晶体管(TS1、TS2)和输出部50[n]的晶体管(TRA、TRB)同时形成于元件基板10,因此无需在相对基板60形成晶体管。因此,与在元件基板10形成像素电路PIX的同时并在相对基板60形成有输出部50[n]的构成相比,具有显示装置100的制造工序被简化这样的优点。

(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元件基板10上同时设置有驱动电路30和电压生成电路36的构成,但电压生成电路36的设置位置不限于以上的例示。例如,能够采用在相对基板60设置有电压生成电路36的 构成、在外部的上位装置设置有电压生成电路36的构成。在外部的上位装置设置有电压生成电路36的构成中,同步信号等各种控制信号、图像信号和电压VH与电压VL同时被从上位装置供给。

(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输出部50设置有电压控制电路52和电压控制电路54的双方,但如图17例示的那样,也能够优选地采用输出部50[n]只包含电压控制电路54的构成(省略了电压控制电路52的构成)。在图18的构成中,电压VH或电压VL的驱动信号VDR[n]被从信号线驱动电路34输出到布线72,输出部50[n]将该驱动信号VDR[n]作为第一驱动信号SA[n]输出到第一信号线22A,另一方面生成使驱动信号VDR[n]延迟的电压VH或电压VL的第二驱动信号SB[n]并输出到第二信号线22B。即使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通过对应于第一连接点P1与第二连接点P2的电压的高低差(V1-V2)的电流流过像素电极42而使像素电极42发热,因此能够促进电泳元件46的加热。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输出部50[n]作为将第一驱动信号SA[n]供给到第一信号线22A的同时将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n]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SB[n]供给到第二信号线22B的要素而被概括地表现,不问具体的构成、有无调整电压振幅的功能。

(7)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电压VH与电压VL之间变动的公共电压VCOM被供给到相对电极62的构成,但也可以将公共电压VCOM固定为恒定电压。然而,在将公共电压VCOM固定为恒定电压的构成中,需要将第一驱动信号SA[n]以及第二驱动信号SB[n]的电压相对公共电压VCOM在高位侧的电压VH与低位侧的电压VL之间对应于灰度进行切换。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分别由两段的逆变电路INV构成了电压控制电路54以及电压控制电路52,但构成电压控制电路52以及电压控制电路54的逆变电路INV的段数是任意的。例如也能够由三段以上的逆变电路INV构成电压控制电路54以及电压控制电路52。

第二实施方式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500的框图。显示装置500是利用了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的电泳元件的电光装置。显示装置500具备彼此相对的元件基板510和相对基板560。从元件基板510观看,相对基板560位于观察侧(观察显示装置500的显示图像的观察者侧)。元件基板510与相对基板560隔开预定的间隔地由密封材料(未图示)粘合,电泳元件被密封在两基板的间隙内。

如图18例示的那样,元件基板510中与相对基板560的相对面设置有包含多个像素电路SPIX的像素部520、驱动各像素电路SPIX的驱动电路530、电压生成电路536和输出部550。另一方面,相对基板560例如是玻璃、石英等光透射性的基板,在与元件基板510的相对的一面形成有相对电极562。相对电极562是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等光透射性的导电层,在俯视观察下在整个多个像素电路SPIX而连续。

电压生成电路536生成电压VH2以及电压VL2。电压VH2超过电压VL2(VH2>VL2)。例如电压VH2被设定为10V~15V,电压VL2例如被设定为0V。电压生成电路536生成的电压VH2以及电压VL2被供给到驱动电路530。另外,电压生成电路536生成并输出被设定为电压VH2与电压VL2中的任一者的公共电压VCOM2。电压生成电路536生成的公共电压VCOM2经由布线572被供给到输出部550。输出部550输出对应于公共电压VCOM2的第一驱动信号SA2以及第二驱动信号SB2。下文介绍关于输出部550的具体的构成、第一驱动信号SA2与第二驱动信号SB2的关系。

在元件基板510与相对基板560之间形成导通部563A以及导通部563B(所谓的银点)。具体而言,导通部563A形成于相对基板560中Y方向的负侧的角落部并被连接在元件基板510上的布线574A,导通部563B形成于相对基板560中与导通部563A的相反侧(Y方向的正侧)的角落部并被连接在元件基板510上的布线574B。输出部550输出的第一驱动信号SA2经由布线574A和导通部563A被供给到相对电极562,第二驱动信号SB2经由布线574B和导通部563B被供给到相对电极562。

图19是相对电极562的说明图。如图19例示的那样,相对电极562包含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以及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和多个电极部565而构成。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和多个电极部565由例如ITO等光透射性的导电材料一体地形成。然而,也能够在不同层形成并彼此连接各自。例如,由ITO等导电材料形成多个电极部565,另一一方面能够由与电极部565相比低电阻的导电材料形成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和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

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是沿X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布线,形成于相对基板560中沿Y方向(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负侧的边缘的区域。如图19例示的那样,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包含第一连接点SP1。第一连接点SP1是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中例如在俯视观察下与导通部563A重叠的部分。在图19例示的构成中,第一连接点SP1位于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中X方向的正侧的端部。对第一连接点SP1从输出部550经由布线574A以及导通部563A供给第一驱动信号SA2。因此,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电压SV1被设定为第一驱动信号SA2的电压。

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是与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同样地沿X方向延伸的带状的布线,形成于相对基板560中沿Y方向的正侧的边缘的区域。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包含第二连接点SP2。第二连接点SP2是在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中例如在俯视观察下与导通部563B重叠的部分。在图19例示的构成中,第二连接点SP2位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中X方向的正侧的端部。对第二连接点SP2从输出部550经由布线574B以及导通部563B供给第二驱动信号SB2。因此,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的电压SV2被设定为第二驱动信号SB2的电压。

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以在Y方向隔开间隔地彼此离开的方式配置。多个电极部565的各自是横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和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彼此隔开间隔地沿Y方向延伸的带状(或直线状)的布线。多个电极部565形成为彼此相等的形状(例如相等的线宽)并在X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即,多个电极部565在相对基板560的表面中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之间的区域内在X方 向大致均等地分布。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以及各电极部565的尺寸是任意的,例如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形成为大致同等的线宽,各电极部565与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以及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相比形成为较小的线宽。

在使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电压SV1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的电压SV2不相同的状态下,对应于电压SV1与电压SV2的电压差(SV1-SV2)的电流流向多个电极部565,从而使电极部565(相对电极562)发热。在实施方式中,通过相对电极562的发热来加热电泳元件46。即,实施方式的相对电极562除了作为向电泳元件46施加电压的原本的电极的作用,也作为加热电泳元件46的电热线而发挥作用。从有效地加热电泳元件46的观点来看,在实施方式中,从使电极部565为高电阻的直线状的形状并确保各电极部565的电阻的同时并在电极部565的区域内使均匀地发热的观点来看,将各电极部565从X方向的正侧横跨负侧等间隔地配置。

图18的像素部520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M根扫描线524和沿与X方向交叉(典型地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延伸的N根信号线522(M以及N是自然数)。多个像素电路SPIX与各扫描线524和各信号线522的交叉对应地设置而呈纵M行横N列的矩阵状排列。

图20是像素电路SPIX的电路图。在图20中图示出了位于第m行的第n列的任意一个像素电路SPIX。像素电路SPIX包含像素电极542和晶体管STRS而构成。像素电极542是用于对电泳元件46施加电压的电极。晶体管STRS作为控制信号线522与像素电极542的电连接(导通/非导通)的开关元件而发挥作用。晶体管STRS是N沟道型的薄膜晶体管。晶体管STRS的栅极连接于扫描线524。

图21是电泳元件46的说明图。电泳元件46是利用带电粒子462的电泳来表现灰度的电光元件,配置于彼此相对的像素电极542与相对电极562之间。电泳元件46包含彼此带反极性电的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和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以及使各带电粒子462(462B、462W)能够移动地分散的分散介质464而构成。

图18的驱动电路530包含扫描线驱动电路532和信号线驱动电路534而构成。扫描线驱动电路532和信号线驱动电路534例如以IC芯片的方式安装于元件基板510上。除了向扫描线驱动电路532以及信号线驱动电路534供给电压生成电路536生成的电压VH2与电压VL2,还从外部的上位装置供给同步信号等各种控制信号、指定显示灰度的图像信号。

图22是示出显示装置500的动作的时序图。构成显示装置500的动作的周期的各单位期间(一帧)包括写入期间、反转期间和显示期间而构成。在写入期间执行将对应于像素电路SPIX的指定灰度的电压供给到各像素电路SPIX的写入动作。在反转期间将写入期间中的各像素电极542的电压的变化实际地反映在各像素的显示灰度。在显示期间维持各像素的显示灰度。

如图22例示的那样,扫描线驱动电路532在各单位期间的写入期间中,通过扫描信号G2[1]~G2[M]的输出而在每个水平扫描期间H依次择一地选择从第一行至第M行的M根扫描线524中的任一扫描线。具体而言,将供给到第m行(m=1~M)的扫描线524的扫描信号G2[m]设定为预定的选择电压VSEL2,从而选择第m行的扫描线524。

信号线驱动电路534将灰度信号VD2[1]~VD2[N]并联地供给到不同的N根信号线522。选择第m行的扫描线524时,供给到第n列(n=1~N)的信号线522的灰度信号VD2[n]被设定为与指定为位于第m行的第n列的像素电路SPIX的灰度对应的电压(电压VH2或电压VL2)。

在写入期间内的第m个水平扫描期间H中,扫描线驱动电路532通过将扫描信号G2[m]设定为选择电压VSEL2而选择第m行的扫描线524时,第m行的各像素电路SPIX的晶体管STRS被控制为导通状态。当晶体管STRS转变到接通状态时,像素电极542的电压被设定为信号线驱动电路534输出到信号线522的灰度信号VD2[n]的电压(电压VH2或电压VL2)。

另一方面,供给到相对电极562的公共电压VCOM2也被设定为电压VH2与电压VL2中的任一者。如从以上的说明可掌握的那样,通过灰度 信号VD2[n]和公共电压VCOM2而使电压的范围一致。如图22例示的那样,相对电极562的公共电压VCOM2(第一驱动信号SA2)在写入期间以及显示期间被维持为电压VL2,在反转期间被设定为电压VH2。

图23是单位期间内的各期间中的显示灰度的说明图。在图23中,为方便起见,例示出使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带正极性电,并使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带负极性电的情况,着眼于与任意一个像素电极542对应的像素A2的显示灰度和与其他像素电极542对应的像素B2的显示灰度的变化。

首先,在显示期间,如图23的(1)例示的那样,假定分别向相对电极562施加电压VL2、向像素A2的像素电极542施加电压VH2、向像素B2的像素电极542施加电压VL2的情况。在像素A2中,带正极性电的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位于相对电极562侧,带负极性电的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位于像素电极542侧。因此,像素A2显示黑灰度。另一方面,在像素B2中,与像素A2相反,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位于相对电极562侧的同时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位于像素电极542侧。即,像素B2显示白灰度。

在写入期间,如图23的(2)例示的那样,设想像素A2的像素电极542从电压VH2转变到电压VL2并且像素B2的像素电极542从电压VL2转变到电压VH2的情况。由于在写入期间相对电极562被维持为电压VL2,因此在像素B2中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移动到相对电极562侧的同时白色的带电粒子462W移动到像素电极542侧。即,像素B2从之前的显示期间中的白灰度反转为黑灰度。另一方面,在像素A2中,由于相对电极562以及像素电极542的双方为电压VL2,因此带电粒子462(462B、462W)的状态不会从之前的显示期间发生变化。即,像素A2从之前的显示期间继续被维持为黑灰度。

在之后的反转期间,如图23的(3)例示的那样,相对电极562从电压VL2转变到电压VH2。由于像素A2的像素电极542被维持为电压VL2,因此黑色的带电粒子462B移动到像素电极542侧的同时白色的带电粒子 462W移动到相对电极562侧。即,像素A2从黑灰度反转为白灰度。另一方面,像素B2从显示期间继续被维持为白灰度。如图23的(4)例示的那样,在相对电极562从电压VH2转变到电压VL2之后的显示期间,像素A2也被维持为白灰度,像素B2被维持为黑灰度。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写入期间中的各像素电极542的电压的变化由反转期间中的相对电极562的电压的变动(公共电压VCOM2的反转)而被实际地反映在各像素的显示灰度。

接下来,对由相对电极562的发热引起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进行说明。如从图22可理解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550使第二驱动信号SB2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2延迟地供给到第二连接点SP2。具体而言,输出部550将电压生成电路536生成的电压VH2或电压VL2的公共电压VCOM2作为第一驱动信号SA2供给到第一连接点SP1,将处于使第一驱动信号SA2延迟的关系的电压VH2或电压VL2的第二驱动信号SB2供给到第二连接点SP2。

如图22例示的那样,在反转期间,第一驱动信号SA2的电压VH2被从输出部550供给到第一连接点SP1,从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2仅延迟了延迟时间ΔT的时刻第二驱动信号SB2的电压VH2被从输出部550供给到第二连接点SP2。在整个延迟时间ΔT的期间,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电压SV1被设定为第一驱动信号SA2的电压VH2,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的电压SV2被维持为第二驱动信号SB2的电压VL2。即,在整个延迟时间ΔT的期间,对应于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的电压差(SV1-SV2)的电流流过多个电极部565。其结果,在电极部565产生对应于电阻的焦耳热,从而加热电泳元件46。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延迟时间ΔT越长则电流流向相对电极562的时间长度越长,从而促进电泳元件46的加热。

图24是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550的说明图。如图24例示的那样,输出部550包含延迟电路552而构成。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550中,电压生成电路536输出公共电压VCOM2的布线572分支成布线574A和布线576,在布线576与布线574B之间设置延迟电路552。从电压生成 电路536供给到布线572的公共电压VCOM2作为第一驱动信号SA2被供给到布线574A,延迟电路552将使供给到布线572的公共电压VCOM2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SB2输出到布线574B。例如,如图24例示的那样,延迟电路552将逆变电路SINV-1和逆变电路SINV-2两段地连接而构成。

图25是逆变电路SINV的构成图。由于各逆变电路SINV(SINV-1~SINV-2)具有共同的构成,因此在图25中作为逆变电路SINV(SINV-1~SINV-2)来说明。如图25例示的那样,逆变电路SINV包含串联地介于高位侧的电压VH2与低位侧的电压VL2之间的P沟道型的晶体管STRA和N沟道型的晶体管STRB而构成。对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栅极供给共同的输入信号。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是与像素部520的晶体管STRS在同一工序中一并地形成于元件基板510的面上的薄膜晶体管。

逆变电路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宽SW超过逆变电路SINV-1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宽SW。例如,使逆变电路SINV-1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宽SW为3μm的情况下,逆变电路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宽SW为60μm左右(即20倍左右)。如以上例示的那样,充分地确保逆变电路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栅极电容(进而时间常数),从而能够使第二驱动信号SB2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2延迟。

图26是示出逆变电路SINV(SINV-1~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电压-电流特性(栅极-源极间的电压VGS2与漏极电流ID2的关系)的曲线图。N沟道型的晶体管STRB的电压-电流特性由实线图示出,P沟道型的晶体管STRA的电压-电流特性由虚线图示出。另外,在显示装置500被使用的温度(以下称为“环境温度”)高的情况下和低的情况下,并记载了电压-电流特性。

如从图26可理解的那样,环境温度越低则相对于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中的预定的栅极-源极电压VGS2的漏极电流ID2越发减少。因此,由于环境温度降低漏极电流ID2越发减少则相对于第一驱动信号 SA2的第二驱动信号SB2的延迟时间ΔT越增加,所以促进电泳元件46的加热。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从输出部550经由布线574B以及导通部563B被供给到第二连接点SP2的第二驱动信号SB2相对从输出部550经由布线574A以及导通部563A被供给到第一连接点SP1的第一驱动信号SA2延迟。因此,从第一连接点SP1变动为第一驱动信号SA2的电压SV1之后整个延迟时间ΔT在包含第一连接点SP1的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与包含第二连接点SP2的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之间产生电压差(SV1-SV2),流过对应于该电压差的电流,从而使相对电极562发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用于对电泳元件46施加电压的相对电极562的发热使电泳元件46加热,因此与设置专用于电泳元件46的加热的电热线等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装置构成的复杂化并同时加热电泳元件46。另外,由于第二驱动信号SB2处于相对于第一驱动信号SA2延迟的关系,因此与生成不同的另一个电压并施加在像素电极的两端间的专利文献1的构成相比,也具有用于生成电压的构成被简化这样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应于第一连接点SP1与第二连接点SP2之间的电压差的电流流向横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之间的多个电极部565,因此与形成有例如横跨相对基板560的大致整个区域而连续的矩形形状的相对电极562的构成相比,能够确保各电极部565的电阻并有效地加热电泳元件46。

如上述那样,电泳元件46的响应特性对应于环境温度而变化。具体而言,具有环境温度越低则电泳元件46的响应特性变差并且显示性能容易变差这样的倾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环境温度越低则相对于栅极-源极间的电压VGS2的漏极电流ID2的电流量越发减少的特性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构成延迟电路552。在以上的构成中,由于环境温度越低则第二驱动信号SB2的延迟量越增加并且电流流向相对电极562的时间长度ΔT越长,因此就结果而言促进由相对电极562的发热引起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根据以上的构成,无需检测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等要素而可实现对应于环境温度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

对电泳元件46施加电压的电极(相对电极562和像素电极542)中,相对电极562与像素电极542相比被配置在与外部气体的接触面的附近。例如,当设想适用有显示装置500的手表时,由于相对于像素电极542位于利用者的身体侧,相对电极562从像素电极542观看时位于外部气体侧,因此电泳元件46中位于相对电极562侧的部分与像素电极542侧的部分相比,存在容易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这样的状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相对电极562的发热来加热电泳元件46。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通过位于观察侧的相对电极562的发热来加热电泳元件46,因此与利用像素电极542的发热的专利文献1的构成相比,具有能够有效果地加热电泳元件46中在外部气体的影响下尤其容易变低温的部分这样的优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像素电路SPIX的晶体管STRS与输出部550的晶体管(STRA、STRB)同时形成于元件基板510,因此无需在相对基板560形成晶体管。因此,与在元件基板510形成像素电路SPIX的同时在相对基板560形成有输出部550的构成相比,具有显示装置500的制造工序被简化这样的优点。

图27是显示装置500的结构的说明图。在图27中,为方便起见,并记载了像素部520的内侧的区域的截面和像素部520的外侧的区域(输出部550)的截面。如图27例示的那样,在由硅等半导体材料形成的元件基板510的表面形成有绝缘膜SL0。绝缘膜SL0的表面上中,在像素部520的内侧的区域形成有各像素电路SPIX的晶体管STRS,在像素部520的外侧的区域形成有延迟电路552的晶体管(STRA、STRB)。

各晶体管(STRS、STRA、STRB)由绝缘层SLC覆盖。本实施方式的绝缘层SLC由第一层SLC1和第二层SLC2的层叠而构成。进一步地,在像素部520的内部的区域配置有经由贯通绝缘层SLC的导通孔而与晶体管STRS电连接的像素电极542。元件基板510和相对基板560在像素电极542与相对电极562彼此相对的状态下被粘合。在元件基板510与相对基板560的间隙形成有隔壁548,在由隔壁548所分隔的空间内封入有电泳元件46。

像素部520的内侧的区域的晶体管STRS包含形成于绝缘膜SL0的表面的半导体层572A、覆盖半导体层572A的栅极绝缘膜SLA、形成于栅极绝缘膜SLA上的栅极SG、覆盖栅极SG的表面的绝缘层SLB和经由绝缘层SLB的导通孔连接于半导体层572A的布线SWA(源极、漏极)而构成。同样地,形成于像素部520的外侧的区域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包含形成于绝缘膜SL0的表面的半导体层572A、覆盖半导体层572A的栅极绝缘膜SLA、形成于栅极绝缘膜SLA上的栅极SG、覆盖栅极SG的表面的绝缘层SLB和布线SWA而构成。像素部520的内侧的区域的晶体管STRS与像素部520的外侧的输出部550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在共同的工序中形成。晶体管(STRS、STRA、STRB)中共同的各要素(半导体层572A、栅极绝缘膜SLA、栅极SG、绝缘层SLB、布线SWA)能够表现为形成于元件基板510的元件部570。

显示装置500的制造方法

从图28至图31是显示装置500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在元件基板510的表面由绝缘膜SL0覆盖的状态下开始图28的第一工序。

在第一工序中,在元件基板510上形成元件部570。具体而言,如图28例示的那样,在绝缘膜SL0的表面上形成a-Si(amorphous-silicon:非晶硅)层,并由热处理使a-Si层结晶化而形成p-Si(Polycrystalline Silicon:多晶硅)层。在下一抗蚀剂工序(抗蚀剂覆盖形成、曝光、显影等)中,在p-Si层形成抗蚀剂图案,形成半导体层572A。半导体层572A的源极/漏极区域被注入杂质元素。接下来,形成覆盖半导体层572A的栅极绝缘膜SLA的同时,在栅极绝缘膜SLA的表面形成栅极SG。像素部520的晶体管STRS的栅极SG与扫描线524一体地形成。接下来,在各晶体管(STRS、STRA、STRB)的栅极SG的表面上形成绝缘层SLB,由抗蚀剂工序形成贯通绝缘层SLB以及栅极绝缘膜SLA的导通孔(接触孔)的同时,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布线SWA。像素部520的晶体管STRS的布线SWA例如与信号线522一体地形成。

在继第一工序的第二工序中,形成覆盖元件部570的绝缘层SLC。具体而言,如图29例示的那样,在元件部570的表面上层叠第一层SLC1和第二层SLC2,从而形成覆盖布线SWA的绝缘层SLC,并形成贯通绝缘层SLC的导通孔。如以上那样,在第二工序中,横跨像素部520的内侧和外侧在共同的工序中也形成绝缘层SLC。

在继第二工序的第三工序中,形成经由在第二工序中形成的绝缘层SLC的导通孔而与元件部570电连接的像素电极542。像素电极542由例如铝等导电材料形成,如图30示出的那样,经由绝缘层SLC的导通孔而与晶体管STRS的布线SWA电连接。

在继第三工序的第四工序中,在绝缘层SLC的表面上形成隔壁548。隔壁548的平面形状是任意的,例如形成于每个像素电路SPIX(或者在像素电路SPIX将空间分隔的格子状)。接下来,在相对电极562与像素电极542彼此相对的状态下,将元件基板510和相对基板560隔开预定的间隔地由密封材料(未图示)粘合。在元件基板510与相对基板560的间隙内封入电泳元件46。

如以上那样,在第一工序中,像素部520的内部的区域的晶体管STRS和像素部的外部的区域(延迟电路552)的晶体管(STRA、STRB)在共同的工序中形成。因此,相比于在与像素部520的晶体管STRS不同工序中形成构成延迟电路55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构成,具有能够使制造工序简化这样的优点。

电子设备

以下例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图32是利用了显示装置500的便携式信息终端(电子书)710的立体图。如图32示出的那样,信息终端710包含利用者操作的操作件712和在显示部714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500而构成。当由利用者操作操作件712时,显示部714的显示图像被切换。

图33是利用了显示装置500的电子纸720的立体图。如图33示出的那样,电子纸720包含形成于可挠性基板(薄板)722的表面的显示装置500而构成。

适用本发明的电子设备不限于以上的例示。例如移动电话机、时钟(手表)、便携式音响播放装置、电子记事本、触摸屏装载式显示装置等,在各种电子设备中能够采用本发明的显示装置。

变形例2

以上的方式能够被变形为多种多样。以下例示具体的变形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任意地选择的两种以上的方式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被适当地合并。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由隔壁548所分隔的空间内密封有带电粒子462(462B、462W)和分散介质464的隔壁型的电泳元件46,但电泳元件46的方式不限于以上的例示。例如也能够优选地采用在微胶囊的内部密封有带电粒子462(462B、462W)和分散介质464的构成、将使黑色的区域和白色的区域带反极性电的多个粒子分散在分散介质的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电泳元件46作为电光元件进行了例示,但也优选将液晶元件等作为电光元件利用的构成。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本发明优选地采用于利用了随着被施加电压而显示灰度发生变化的电光元件的构成,电泳元件46、液晶元件是电光元件的典型例。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元件基板510上同时设置有驱动电路530和电压生成电路536的构成,但电压生成电路536的设置位置不限于以上的例示。例如,能够采用在外部的上位装置设置有电压生成电路536的构成。在外部的上位装置设置有电压生成电路536的构成中,同步信号等各种控制信号、图像信号和电压VH2以及电压VL2同时被从上位装置供给。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输出部550只包含延迟电路552的构成,但如图34例示的那样,也能够优选地采用在输出部550设置有延迟电路552和电压控制电路554的构成。电压控制电路554是通过调整从电压生成电路536输出到布线572的逻辑电平的公共电压VCOM2的电压振幅来生成电压VH2或电压VL2的第一驱动信号SA2并输出到布线574A的电平移位器。如图34例示的那样,电压控制电路554将逆变电路 SINV-3和逆变电路SINV-4两段地连接而构成。图34的延迟电路552调整被供给到从布线572分支出的布线576的公共电压VCOM2的电压振幅的同时,生成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2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SB2并输出到布线574B。即使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通过对应于第一连接点SP1(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与第二连接点SP2(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的电压差(SV1-SV2)的电流流过电极部565而使相对电极562发热,因此能够促进电泳元件46的加热。如从以上的说明可理解的那样,输出部550作为将第一驱动信号SA2供给到第一连接点SP1的同时将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2延迟的第二驱动信号SB2供给到第二连接点SP2的要素而被概括地表现,不问具体的构成、有无调整电压振幅的功能。

在将延迟电路552和电压控制电路554的双方设置于输出部550的构成中,从确保延迟时间ΔT的观点来看,优选构成延迟电路552的逆变电路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宽SW超过构成电压控制电路554的逆变电路(SINV-3、SINV-4)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宽SW的构成。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逆变电路SINV-2(延迟电路55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栅极电容增加,因此能够相对第一驱动信号SA2使第二驱动信号SB2延迟。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电流流向相对电极562的时间长度(延迟时间ΔT),就结果而言能够促进由相对电极562的发热引起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

另外,在将延迟电路552和电压控制电路554的双方设置于输出部550的构成中,优选构成延迟电路552的逆变电路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长SL和沟道宽SW超过构成电压控制电路554的逆变电路(SINV-3、SINV-4)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长SL和沟道宽SW的构成。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逆变电路SINV-2(延迟电路55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宽SW超过逆变电路SINV-1(延迟电路55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宽SW的构成。以上的例示以外,例如也能够优选地采用倒逆变电路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长SL和沟道宽SW的双方超过逆变电路SINV-1的晶 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长SL和沟道宽SW的构成。例如,使逆变电路SINV-1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沟道长SL为3μm且沟道宽SW为3μm的情况下,在逆变电路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中,也能够优选地采用使沟道长SL为60μm且沟道宽SW为60μm的构成。即使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逆变电路SINV-2的晶体管STRA以及晶体管STRB的栅极电容增加,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电流流向相对电极562的时间长度(延迟时间ΔT),就结果而言能够促进由相对电极562的发热引起的电泳元件46的加热。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两段的逆变电路SINV构成了延迟电路552以及电压控制电路554,但构成延迟电路552以及电压控制电路554的逆变电路SINV的段数是任意的。例如也能够由三段以上的逆变电路SINV构成延迟电路552以及电压控制电路554。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之间配置有多个电极部565的形状的相对电极562,但相对电极562的形状不限于以上的例示。例如,也能够优选地采用包含第一连接点SP1和第二连接点SP2并横跨相对基板560的大致整个区域而连续的以矩形形状形成相对电极562的构成。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了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接点SP1的构成,但也可以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设置多个第一连接点SP1。例如,也优选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两端部设置有合计两个第一连接点SP1的构成。另外,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中设置第一连接点SP1的位置不限于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端部。例如,也优选将第一连接点SP1设置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中央部的构成。根据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点SP1的构成、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中央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点SP1的构成,与只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一方的端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点SP1的构成相比,由于可抑制横跨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两端间的电压的不相同(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长度方向中的电压下降引起的电压分布),因此具有流向多个电极部565的电流被均匀化这样的优点。

并且,在以上的说明中着眼在了第一共同布线部566A的第一连接点SP1,但关于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的第二连接点SP2,个数、位置也同样地是任意的。例如,能够采用在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点SP2的构成、在第二共同布线部566B的中央部设置有第二连接点SP2的构成。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显示装置500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工序中,将元件基板510与相对基板560粘合之后封入了电泳元件46,但也可以在将电泳元件46配置在绝缘层SLC的表面上之后再粘合元件基板510和相对基板560。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