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线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感温光缆。
背景技术:
随着光通信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发展,光传感技术代替传统电子传感技术在煤矿、电力、消防安全和民生领域等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光纤传感器与传统电子传感器相比有一系列的优点:灵敏度高、耐腐蚀、传输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结构简便、体积小、重量轻、耗电少等。
当前的感温光缆一般采用中间松套管填充结构,内含感温光纤和导热阻水的纤膏,再用其它的结构进行加强。经过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经常遇见一些区域,既要监控温度又要有一定的供电,例如煤矿区、危险品消防仓库等,我们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同时敷设感温光缆和馈电线以满足使用,一般光纤因为内部结构层很多,所以光纤的直径很大,而馈电线一般直径很小。现有技术中为了方便固定这两个线缆,一般需要采用一大一小的固定装置分别进行固定,这会大大增加布线困难。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光缆和电线共铺时铺线耗时耗力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该线缆可以有效地解决光缆和电线共铺时铺线耗时耗力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缆,包括:光纤;套设在所述光纤外侧的护套;位于所述护套与所述光纤之间的屏蔽层;设置在所述屏蔽层外侧的电导体,所述电导体设置在所述护套的外侧面的内侧。
优选地,所述护套的横截面整体呈圆环形,所述护套的环形横截面设置有用于所述电导体穿过的穿线孔。
优选地,所述电导体与所述护套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光纤之间的阻水纱。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屏蔽层内侧的松套管,所述松套管套设在所述阻水纱以及所述光纤的外侧。
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松套管与所述屏蔽层之间的芳纶纱。
优选地,设置在所述芳纶纱与所述屏蔽层之间的不锈钢铠装。
优选地,所述护套为聚氨酯护套。
优选地,所述屏蔽层为不锈钢编织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线缆,具体的该线缆主要作为感温光纤使用。具体的,该线缆包括光纤、护套、屏蔽层和电导体。其中光纤用于传导光信号,其中护套套设在光纤的外侧,对光纤起到防水、防尘和耐磨的作用。在护套与光纤之间设置有屏蔽层,其中电导体设置屏蔽层的外侧,以避免电导体产生的电磁信号对内部光纤以及其它结构的影响。同时电导体设置在护套的外侧面的内侧,以使从护套的外侧面不能观测出电导体的存在,不仅保证美观,也大大方便架线。
根据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知道,在护套的外侧面的内部既设置了光纤而且设置了电导体,在进行感温光纤布线时,当需要同时布置馈电线时,布置该线缆,该线缆内部的光纤作为感温光纤,该线缆内部的电导体作为馈电线,而安装固定该线缆时,只需要像布置一根线缆一样布置即可,布置非常方便,同时因为,电导体也得到了护套的保护,能够节省资料,进一步的,还因为电导体为金属丝,能够大大提高护套的抗拉能力。其中电导体设置在屏蔽层的外侧,能够有效地避免电导体的电磁信号对光纤的影响。综上所述,该线缆能够有效地解决光缆和电线共铺时铺线耗时耗力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光纤1、护套2、屏蔽层3、电导体4、绝缘层5、阻水纱6、松套管7、芳纶纱8、不锈钢铠装9。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缆,该线缆可以有效地解决光缆和电线共铺时铺线耗时耗力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具体的该线缆主要作为感温光纤1使用。具体的,该线缆包括光纤1、护套2、屏蔽层3和电导体4。
其中光纤1用于传导光信号,当作为感温光纤使用时,应当能够传导感温信号,一般会设置有多个光纤1。其中护套2套设在光纤1的外侧,起到防水、防尘和耐磨的作用,护套2一般采用的是聚氨酯护套,当然还可采用聚烯烃护套等,此处优选聚氨酯护套,聚氨酯护套耐磨、耐高低温,而且无毒无污染。
在护套2与光纤1之间设置有屏蔽层3,避免外侧电磁信号对光纤1进行干扰。屏蔽层3一般选用金属网层。为了保证屏蔽效果和提高强度,该屏蔽层3可以采用不锈钢编织层,不锈钢的强度高,而且不易生锈,使用寿命长。
其中电导体4设置在屏蔽层3的外侧,以避免电导体4产生的电磁信号对内部光纤1以及其它结构的影响。同时电导体4设置在护套2的外侧面的内侧,以使从护套2的外侧面不能观测出电导体4的存在,不仅保证美观,也大大方便架线。具体的,该电导体4可以设置在护套2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内侧面的内侧。其中电导体4可以是铜导体,也可以是铝导体,考虑到经济性和导电性,此处优选电导体4为铜导体。具体的可以设置有两根电导体4,两个电导体4分别位于屏蔽层3的两侧,以保持平衡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护套2的外侧面的内部既设置了光纤1而且设置了电导体4,在进行感温光纤1布线时,当需要同时布置馈电线时,可以布置该线缆,该线缆内部的光纤1作为感温光纤1,该线缆内部的电导体4作为馈电线,而安装固定该线缆时,只需要像布置一根线缆一样布置即可,布置非常方便,同时因为,电导体4也得到了护套2的保护,能够节省资料,进一步的,还因为电导体4为金属丝,能够大大提高护套2的抗拉能力。其中电导体4设置在屏蔽层3的外侧,能够有效地避免电导体4的电磁信号对光纤1的影响。综上所述,该线缆能够有效地解决光缆和电线共铺时铺线耗时耗力的问题。
其中电导体4可以设置在护套2的内侧面的内侧,但是考虑到电导体4的直径一般在3.5毫米以上,而光纤1外部的各层一般呈圆环形,此时则需要增大护套2的体积,以使护套2能够包裹住电导体4。但是一般光纤1的护套2的厚度在4.5毫米以上,所以基于此,可以使护套2的横截面仍为圆环形,并在护套2的环形横截面设置有用于电导体4穿过的穿线孔,即使电导体4设置在护套2的内侧面和外侧面之间。此时电导体4因为采用金属丝,所以能够很方便的增强护套2的强度。
考虑到护套2主要是起防水防尘的效果,但护套2的绝缘性并不是很好,为了保证电导体4与外界形成较好的电绝缘,可以在护套2与电导体4之间增加绝缘层5,采用绝缘层5还能够避免在线缆拨出护套后,避免导体裸露在外侧。具体的绝缘层5可以采用交联聚乙烯绝缘层。
为了避免光纤1受潮,而影响光纤1的性能,一般会在光纤1的周围布满纤膏,纤膏是一种浆型的流体。目前的线缆布线,常常会需要竖直布线,在竖直布线时,纤膏作为流体,容易向低处流动,继而低处的接头常常会有纤膏滴出,不仅影响环境,而会影响防水防潮性能。为此,可以在屏蔽层3与光纤1之间设置阻水纱6,阻水纱6是固体,不会流动,同时阻水纱6也能够起到很好的阻水作用,进而达到防潮防水的目的。阻水纱6优选紧密包裹光纤1设置,以达到最好的阻水效果。
一般会设置有多个光纤1,为了更好的束缚光纤1和保护光纤1,一般还会在屏蔽层3内侧设置有松套管7,并且将该松套管7套设在阻水纱6以及光纤1的外侧,其中松套管7可以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套管或尼龙套管。
为了进一步加强线缆整体的抗拉能力,避免电导体4承受过重的拉力,可以在松套管7的外侧设置有芳纶纱8,具体的芳纶纱8可以设置在屏蔽层3与松套管7之间。
为了加强线缆的抗侧压能力,以保证线缆的强度,尤其需要对光纤1起到保护,具体的,可以在芳纶纱8的外侧设置不锈钢铠装9。同时考虑电导体4的电磁信号,避免电磁信号在不锈钢铠装9上产生电流,此处优选将不锈钢铠装9设置在芳纶纱8与屏蔽层3之间。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