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和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0135阅读:46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和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和终端。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技术领域的侧入式背光设计中,由于导光板材质的物理特性决定其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在背光源(如LED)工作时会伴随着温度升高,导光板会受热膨胀,为防止导光板受热膨胀挤伤背光源,导致背光源熄灭,背光源与导光板之间需要预留间隙。因为背光源的入光方式分为单长边式、单短边式、双短边式,那么依据入光方式的不同,预留间隙的大小也不同,比如:导光板的膨胀系数为3‰,50寸的长×宽尺寸为:1100mm×623mm,单长边入光式需要总预留间隙为623mm×3‰≈1.8mm,双短边入光需要总预留间隙为1100×3‰=3.3mm,再加上结构设计上对膨胀的优化,预留间隙可以缩减,则优化后的50寸单长边的背光源与导光板一侧需要预留0.7mm的间隙,而双短边一侧需要预留1.8mm的间隙。但是,背光源的发散角有限,预留间隙后背光源的一部分光就进入不到导光板中,而是从导光板出光面侧的光学膜片透射出,造成光效降低。

以4014LED和2T导光板搭配为例具体说明,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背光源LED的光全部进入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般LED110的发散角为120°,发散角的一半β=60°,导光板120的厚度为2mm,导光板120的厚度的一半bc为1mm,若满足LED110的光全部进入导光板,则LED110到导光板120的理论间隙ab=bc/tan60°=0.58mm,即LED110与导光板120相距的间隙长度ab小于或等于0.58mm时,LED110发出的所有光可全部进入到导光板120内,光效可以达到最大;一旦间隙ab大于0.58mm,部分光透过光学膜片130射出,这部分光未进入到导光板120 内,这部分光得不到利用。由上述可知,要满足光效最大,则需要的间隙长度不大于0.58mm,但是50寸的导光板膨胀需要预留间隙为0.7mm~1.8mm,这样要满足光效最大的间隙距离,导光板膨胀容易挤伤LED,出现LED灯条熄灭问题。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侧入式背光模组满足导光板的预留间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LED110与导光板120相距的间隙长度ab大于0.58mm,并符合导光板120膨胀需要的预留间隙0.7mm~1.8mm,这时LED110的一部分光会从光学膜片130透射射出,这部分光未进入到导光板120内,造成光损失,光效降低;还有一部分光照射到反射片240上,由于反射片240具有反射作用,这一部分光经反射后进入到导光板120。这样虽然满足了导光板膨胀需要的预留间隙,但是进入到导光板的光就减少了,光效降低。

综上所述,若预留间隙过小,光效最大,但会发生导光板膨胀挤伤背光源,导致背光源熄灭问题;若间隙预留过大,导光板不会挤伤背光源,但进入到导光板的光就会减少,光效降低。目前的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的是牺牲光效来满足导光板的膨胀所需的预留间隙,光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光效降低;若采用增加光源个数的方式保证显示所需的光,带来经济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无法同时保证导光板有足够的膨胀预留间隙,避免挤伤背光源,并达到最大的光效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液晶模组和终端,以便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学膜片、反射片、背光源,所述导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一与入光面相交的出光面及一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反射面,所述光学膜片设置在紧贴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侧,所述反射片设置在紧贴所述导光板的反射面侧,所述背光源设置在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距一定间隙的位置;在靠近所述背光源侧的所述光学膜片的下表层上设置有一层高反射片层,用于将出射到此处所述光学膜片下表层的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模组,所述液晶模组包 括液晶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上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液晶面板设置在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所述光学膜片的前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液晶模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其它结构设计的情况下,在靠近背光源侧的光学膜片的下表层上设置有一层高反射片层,可将出射到此处光学膜片下表层的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避免背光源的光通过光学膜片透射出而造成光效降低,从而增加背光源的利用率,提高了背光源的光效,同时还能够预留有足够大的膨胀孔间隙以满足导光板的膨胀需要,消除导光板因膨胀挤伤背光源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背光源LED的光全部进入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侧入式背光模组满足导光板的预留间隙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而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防止导光板受热膨胀挤伤背光源,导致背光源熄灭,背光源与导光板之间需要预留间隙,但是,若预留间隙过小,会发生导光板膨胀挤伤背光源,导致背光源熄灭问题;若间隙预留过大,进入到导光板的光就会减少,光效降低。为了能同时保证导光板有足够的膨胀孔间,不会挤伤背光源,并达到最大的光效,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是: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其它结构设计的情况下,在靠近背光源侧的光学膜片的下表层上设置有一层高反射片层,可将出射到此处所述光学膜片下表层的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可见, 本实用新型既能保证导光板的膨胀所需的预留间隙,不会存在挤伤背光源的风险;又可防止背光源的光通过光学膜片透射出,造成光效降低,提高背光源的光效。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320、光学膜片330、反射片340、背光源310,导光板320包括一入光面323、一与入光面323相交的出光面321及一与出光面321相对的反射面322,光学膜片330设置在紧贴导光板320的出光面321侧,反射片340设置在紧贴导光板320的反射面322侧,背光源310设置在与导光板320的入光面323相距一定间隙ab的位置。间隙ab可以满足导光板320在受热膨胀所需的间隙;在靠近背光源310侧的光学膜片330的下表层上设置有一层高反射片层350,用于将出射到此处光学膜片330下表层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320的入光面323,这样预从背光源310的透射的光也将会被导光板利用,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效。

为保证高反射片层不会影响导光板的出光效果,且能满足将预出射到光学膜片下表层的光反射回导光板的入光面,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从几何图形方面来说,高反射片层的设置宽度不小于ab-bc/tanβ,其中ab为背光源与导光板的入光面相距的间隙长度,bc为所述导光板的厚度的一半,β为所述背光源发散角的一半。

以4014LED和2T导光板搭配为例具体说明,4014LED的发散角为120°,则β=60°,导光板的厚度为2mm,bc=1mm,这里的ab可以是满足导光板320膨胀所需间隙,根据入光方式的不同可以定为0.7mm~1.8mm,如图3所示,背光源310的光线出射到光学膜片330下表层的边缘位置是e点,为保证背光源310的光线出射到光学膜片330下表面的的光线都可以被高反射片层350反射回导光板320,高反射片的设置宽度不应小于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cd宽度上均设置了高反射片层,在背光源310与导光板320的距离ab不大于cd+bc/tanβ的情况下,背光源310出射到光学膜片330下表面的光线的边缘位置都落在光学膜片330上, 这样出射到光学膜片330下表面的光线光线都可以被高反射片层350反射回导光板320,从而增加背光源的利用率,提高背光源的光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高反射片层为高反射油墨层,那么,可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将高反射油墨层印在光学膜片的下表层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高反射片层为高反射贴膜,那么通过人工手段将高反射贴膜贴在光学膜片上。

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反射片层的制备工艺容易实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背光模组的背光源可以有多种类型,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背光源为若干个发光二极管(LED),一般的LED的发散角为120°。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液晶模组400包括液晶面板410,还包括如图3所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420,液晶面板410设置在侧入式背光模组410中的光学膜片的前侧。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终端500包括如图4所示的液晶模组510。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述的液晶模组和图5所示的终端的实施例与图3所示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各实施例对应相同,上文已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其它结构设计的情况下,在靠近背光源侧的光学膜片的下表层上设置一层高反射片层,可将出射到此处光学膜片下表层的光线反射回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避免背光源的光通过光学膜片透射出而造成光效降低,从而增加背光源的利用率,提高背光源的光效,同时还能够预留有足够大的膨胀孔间隙以满足导光板的膨胀需要,消除导光板因膨胀挤伤背光源的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行其他的改进或变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具体描述只是更好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