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5987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不断地朝着智能化发展,除了数码相机外,便携式电子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等也都配备了镜头模组。为了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对镜头模组拍摄出的物体的影像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技术的镜头模组包括镜头筒及设置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然而,所述镜片组通体为透明材料,在非通光孔径范围内容易产生杂散光,影响成像质量。

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镜头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杂散光以提高成像质量的镜头模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镜头模组,其包括具有通光孔的镜头筒和收容于所述镜头筒内的镜片组,所述镜头筒包括设有所述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和沿所述第一筒壁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镜片组包括靠近所述通光孔的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包括相互独立的充当成像区的第一通光部和围绕所述第一通光部的第一遮光部,所述第一通光部与所述第一遮光部相互抵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遮光部为中空环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光部包括第一主体部和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周围的第一周边部,所述第一遮光部自其靠近所述第一通光部的表面向所述镜头筒的中心轴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筒壁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周边部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通光部包括第一主体部和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周围的第一周边部,所述第一遮光部自其靠近所述第一通光部的表面向所述镜头筒的中心轴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筒壁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筒壁抵接,所述第一延伸部远离所述通光孔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周边部抵接。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进一步包括与所述第一镜片堆叠并同轴设置的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片包括充当成像区的第二通光部和围绕所述第二通光部的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二通光部与所述第二遮光部相互抵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二遮光部与所述第一镜片的第一遮光部抵接。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的光轴及所述镜头筒的中心轴位于同一条直线。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为塑胶镜片。

优选的,所述第一遮光部的材质为金属。

优选的,所述第一遮光部的材质为黑色吸光材料。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镜片分为相互独立并相互抵接固定的第一通光部和第一遮光部两部分,第一通光部为光线透明部分,第一遮光部为光线不透明部分,能够有效减少杂散光,只让光线通过第一镜片的有效孔径,非有效孔径部分都不透光,杜绝了杂散光对镜头模组成像的影响,提高成像质量;

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镜片的第一通光部与第一遮光部相互抵接固定,进而通过第一遮光部固定于镜头筒内,同时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之间通过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位置进行固定,固定更可靠;

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片组适用于所有塑胶镜片,应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镜头模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镜头模组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镜头模组沿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所述镜头模组100包括镜头筒1及收容于所述镜头筒1内的镜片组3。

所述镜头筒1包括通光孔11、水平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筒壁13以及沿所述第一筒壁13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15,所述通光孔11设于所述第一筒壁13上。

所述镜片组3包括靠近所述通光孔11的第一镜片31、与所述第一镜片31堆叠并同轴设置的第二镜片32以及第三镜片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组3包括了三个镜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需要只设置一个镜片或者设置其他数量的镜片。

所述第一镜片31包括相互独立的充当成像区的第一通光部311和围绕所述第一通光部311的第一遮光部313,所述第一通光部311与所述第一遮光部313相互抵接固定。

具体的,所述第一通光部311包括第一主体部3111和围绕所述第一主体部3111周围的第一周边部31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部3111自其靠近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向靠近所述通光孔11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一周边部3113自所述第一主体部3111的表面向远离所述镜头筒1的中心轴方向延伸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遮光部313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从而所述第一镜片31通过所述第一遮光部313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第一周边部3113的其他结构形式与第一筒壁13配合使得第一镜片固定于镜头筒1内。

所述第一遮光部313为中空环状结构,自其靠近所述第一通光部311的表面向所述镜头筒1的中心轴延伸形成第一延伸部3131,所述第一延伸部3131与所述第一筒壁13形成第一凹槽3133,所述第一周边部3113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1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周边部3113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133,从而将所述第一通光部311与所述第一遮光部313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3131靠近所述第一筒壁13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筒壁13抵接,所述第一延伸部3131远离所述第一筒壁13的表面与所述第一周边部3113抵接。

所述第二镜片32包括相互独立的充当成像区的第二通光部321和围绕所述第二通光部321的第二遮光部323,所述第二通光部321与所述第二遮光部323相互抵接固定。

具体的,所述第二通光部321包括第二主体部3211和围绕所述第二主体部3211周围的第二周边部32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部3211自其靠近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向远离所述通光孔11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周边部3213自所述第二主体部3211的表面向远离所述镜头筒1的中心轴方向延伸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遮光部323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从而所述第二镜片32通过所述第二遮光部323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第二周边部3213的其他结构形式与第一镜片31配合使得第二镜片32固定于第一镜片31。

所述第二遮光部323为中空环状结构,所述第二遮光部323与所述第一镜片31的第一遮光部313抵接。

具体的,所述第二遮光部323靠近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与所述第一镜片31的第一遮光部313远离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抵接,所述第二遮光部323远离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与所述第三镜片33靠近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抵接,所述第二遮光部323远离所述第二通光部321的表面与所述镜头筒1的第二筒壁15固定。

所述第二遮光部323自其靠近所述第二通光部321的表面向所述镜头筒1的中心轴延伸形成第二延伸部3231,所述第二延伸部3231与所述第一镜片31的第一遮光部313远离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形成第二凹槽3233,所述第二周边部3213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32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周边部3213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3233,从而将所述第二通光部321与所述第二遮光部323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3231靠近所述第一筒壁13的表面与所述第一镜片31抵接,所述第二延伸部3231远离所述第一筒壁13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周边部3213抵接。

所述第三镜片33包括相互独立的充当成像区的第三通光部331和围绕所述第三通光部331的第三遮光部333,所述第三通光部331与所述第三遮光部333相互抵接固定,所述第三遮光部333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第二内壁15,从而所述第三镜片33通过所述第三遮光部333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

具体的,所述第三通光部331包括第三主体部3311和围绕所述第三主体部3311周围的第三周边部331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主体部3311自其远离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向远离所述通光孔11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三周边部3313自所述第三主体部3311的表面向远离所述镜头筒1的中心轴方向延伸形成。

所述第三遮光部333为中空环状结构,自其靠近所述第三通光部331的表面向所述镜头筒1的中心轴延伸形成第三延伸部3331,所述第三延伸部3331与所述第二镜片32的第二遮光部323远离所述通光孔11的表面形成第三凹槽3333,所述第三周边部3313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333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周边部3313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3333,从而将所述第三通光部331与所述第三遮光部333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第一镜片31分为充当成像区的所述第一通光部311和所述第一遮光部313两部分,同时将所述第二镜片32分为所述第二通光部321和所述第二遮光部323两部分,将所述第三镜片33也分为第三通光部331和所述第三遮光部333两部分,通光部为光线透过部分,可以是塑料或者玻璃材质,遮光部为吸光部分,材质可以为黑色塑料,黑色金属等不通光材料或者黑色吸光材料,在非有效孔径部分将光隔绝,有效减少杂散光,进一步降低杂散光对所述镜头模组100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镜片组3为塑胶镜片,适用于所有塑胶镜片,应用范围广。

所述镜片组3的光轴及所述镜头筒1的中心轴位于同一条直线,即由所述镜头筒1及所述镜片组3组成的结构为对称结构。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镜头模组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第一镜31分为相互抵接固定的所述第一通光部311和所述第一遮光部313两部分,所述第一通光部311为光线透过部分,所述第一遮光部313为光线吸收部分,能够有效减少杂散光,只让光线通过所述第一镜片31的有效孔径,非有效孔径部分都不透光,杜绝了杂散光对所述镜头模组100成像的影响,提高成像质量;

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第一镜片31的所述第一通光部311与所述第一遮光部313相互抵接固定,进而通过所述第一遮光部313固定于所述镜头筒1内,同时所述第一镜片31和所述第二镜片32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遮光部311和所述第二遮光部323的位置进行固定,固定更可靠;

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镜片组3适用于所有塑胶或玻璃镜片,应用范围更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