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9460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微粒镜检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液体镜检微粒自动玻片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每隔一天需要取样一次进行人工镜检,缺少自动化装置,完全依靠人工制作玻片、观察计数甚至清洗,镜检操作过程繁琐,任务繁重,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和计数误差。

目前,在进行液体微粒镜检的操作中,操作麻烦,更多需要人工手动操作,大大降低镜检效率,不便于镜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液体微粒镜检操作中,存在操作麻烦以及不便于镜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包括座体以及盖片,所述座体包括环形侧壁以及封闭在所述环形侧壁下端的底板,所述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围合形成具有上端开口的通腔;所述盖片封盖在所述通腔的上端开口;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凸设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上表面与所述盖片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供待检液体形成薄膜的间隙;所述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通过带动所述底板升降移动的环形铰链连接,所述环形铰链具有形成在所述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的环形薄片。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形成有朝下凹陷的上环槽,所述底板的下表面形成有朝上凹陷且与所述上环槽正对布置的下环槽,所述上环槽及下环槽分别环绕在所述立柱的外周,所述上环槽与所述下环槽之间形成所述环形薄片。

进一步地,所述下环槽的宽度小于所述上环槽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环槽与所述下环槽呈同圆心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环槽呈等宽度布置,所述下环槽呈等宽度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侧壁中设有待检液孔以及排液孔,所述待检液孔内设有待检液泵,所述排液孔内设有排液泵,所述通腔内设有管道,所述管道的外端连接于所述待检液孔,所述管道的内端连接至所述立柱的上表面;所述立柱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陷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端封闭布置,所述安装槽的外端贯穿所述立柱的侧壁,形成侧部开口,所述管道的内端通过所述侧部开口嵌入在所述安装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待检液孔设置在所述排液孔的上方,且所述待检液孔与所述排液孔相对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侧壁中设有清洗液孔,所述清洗液孔中设有清洗液泵,所述清洗液孔位于所述排液孔的下方,且与所述排液孔呈相对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清洗液孔与所述立柱的中心轴线呈偏离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盖片与所述环形侧壁之间螺纹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在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形成环形薄片,通过通腔内外的压力差,使得环形薄片带动底板升降移动,进而便于待检液体在立柱的上表面与盖片的下表面之间形成薄膜,便于液体微粒的镜检,操作方便,大大提高镜检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用于对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进行自动玻片操作,当然,其也可以用于对其它液体微粒镜检进行自动玻片操作,具体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包括透明状的座体100以及透明状的盖片101,其中,座体100包括环形侧壁以及封闭在环形侧壁下端的底板,且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通过带动底板升降移动的环形铰链连接;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围合形成上述底座的具有上端开口的通腔,该通腔贯穿座体100的上端,形成有上端开口;底板的上表面凸设有立柱106,该立柱106置于座体100的通腔内;盖片101封盖在座体100的上端开口中,且盖片101的下表面与立柱106的上表面之间具有间隙;立柱106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横向光栅,相对应地,在盖片101的下表面则设置有纵向光栅,且该横向光栅与纵向光栅之间正对布置。

在环形侧壁中设有待检液孔、清洗液孔以及排液孔,其中,待检液孔、清洗液孔以及排液孔分别贯穿环形侧壁,在待检液孔中待检液泵104,在清洗液孔设置有清洗液泵105,在排液孔中设置有排液泵103,且在座体100的通腔内设有管道,该管道的外端连接在待检液孔中,另一端延伸至立柱106的上表面。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关闭清洗液泵105以及排液泵103,启动待检液泵104,往座体100的通腔内注入待检液,到待检液达到设定要求时,关闭待检液泵104,启动排液泵103,使得座体100的通腔内形成负压,这样,在空气大气压的作用下以及环形铰链的带动下,底板朝上升起,也就是立柱106上表面与盖片10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不断缩小,直至缩小至要求值时,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立柱106的上表面与盖片10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缩小至0.02mm,这样,待检液则可以在立柱106的上表面与盖片101的下表面之间则形成均匀薄膜,该薄膜可以使得为液体微粒自由活动,这样,则实现了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操作。

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通过注入待检液,以及打开排液泵103的操作,在大气压以及在环形铰链的作用下,底板朝上升起,使得待检液自动在立柱106的上表面与盖片10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镜检的薄膜,并利用立柱106上表面的横向光栅以及盖片101下表面的纵向光栅,可以实现对形成的薄膜进行镜检,实现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操作,不需要人工制作液体微粒镜检玻片,操作自动化,且便捷,避免出现工人视觉疲劳以及计数误差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环形铰链呈环形状布置,其具有环绕布置在立柱106外周的环形薄片,该环形薄片形成在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也就是说,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通过环形薄片进行过渡连接。这样,当底板承受朝下或朝上的抵接力时,环形薄片则会相对应朝下下降或朝上升起变形,进而驱动底板的下降或上升移动。

上述提供的便于镜检的液体微粒镜检自动玻片装置,通过在底板与环形侧壁之间形成环形薄片,这样,通过通腔内外的压力差,使得环形薄片带动底板升降移动,进而便于在立柱的上表面与盖片101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液体薄膜,便于液体微粒的镜检,操作方便,大大提高镜检的效率。

具体地,在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朝下凹陷的上环槽,该上环槽环绕布置在立柱106的外周;在底板的下表面设置有朝上凹陷的下环槽,该下环槽环绕布置在立柱106的外周,且上环槽与下环槽正对布置,在上环槽与下环槽之间形成上述的环形薄片。

这样,当通腔内的压力小于大气压的压力时,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环形薄片则会朝上突起,进而带动底板朝上升起,立柱106也随之朝上升起,当然,当通腔内的压力大于大气压时,环形薄片则会朝下突出,进而带动底板朝下下降,立柱106也随之朝下下降。

当通腔内的压力逐渐与大气压平衡时,为了便于环形薄片复位,带动底板以及立柱106复位,本实施例中,下环槽的宽度小于上环槽的宽度,当然,具体宽度的设置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环形薄片的均匀变形,上环槽呈等宽度布置,当然,下环槽也呈等宽度布置,这样,形成的环形薄片则呈等宽度布置。另外,上环槽与下环槽呈同圆心布置,也就是上环槽的圆心与下环槽的圆心重合布置。

本实施例中,立柱106形成在通腔的中心位置,且立柱106与通腔同轴布置,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立柱106与通腔之间也可以呈偏离轴线状态布置,具体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本实施例中,待检液孔设置在排液孔的上方,这样,注入待检液后,打开排液泵103,可以更快的使得座体100的通腔形成负压状态。进一步地,待检液孔以及排液孔分别位于环形侧壁的不同侧中,也就是说,待检液孔与排液孔相对布置,这样,更有利于座体100的通腔形成负压状态。

为了更便于待检液进入座体100的通腔内,以及便于排出通腔内的液体,待检液孔以及排液孔分别与立柱106的中心轴线对齐布置。

本实施例中,立柱106的上表面上设有凹陷的安装槽107,该安装槽107的内端封闭设置,外端贯穿立柱106的侧壁,形成侧部开口,上述的管道通过凹槽的侧部开口嵌入在凹槽中,这样,便于待检液优先经由立柱106的上表面。另外,为了便于待检液在立柱106的上表面与盖片10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薄膜,安装槽107的内端形成在立柱106的中心轴线处。

另外,立柱106的上端呈方形状布置,这样,便于在立柱106的上表面形成横向光栅。

本实施例中,环形侧壁的顶部形成有朝下凹陷的台阶环,该台阶环位于环形侧壁的内侧,这样,当盖片101封盖在座体100的上端开口上,其直接抵接在该台阶环上。

在环形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内螺纹,这样,便于盖片101与环形侧壁之间的螺纹连接,且通过转动盖片101,可以实现盖片101的升降,便于调节盖片101与立柱106之间的间隙,且上述的台阶环可以对盖片101的朝下移动进行极限限位。立柱106的上表面的高度低于台阶环的底部的高度,这样,当盖片101封盖在座体100的上端开口,且盖片101抵接在台阶环的底部时,盖片101处于极限位置,此时,依旧可以保证盖片101的下表面与立柱106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隙。

在盖片101的上表面形成有两个相间隔布置的凸块,这样,通过对两个凸块的操作,则可以实现盖片101的转动,便于盖片101与环形侧壁之间螺纹连接等。另外,在盖片101与环形侧壁的侧壁之间形成有密封圈,这样,当盖片101封盖在座体100的上端开口时,可以使得盖片101完全封闭座体100的上端开口。

本实施中,清洗液孔与立柱106的中心轴线呈偏离布置,这样,当清洗液通过清洗液孔喷入座体100的通腔时,清洗液可以形成旋动状态,并绕着立柱106的外周转动,有利于对座体100通腔以及立柱106的清洗。进一步地,清洗液孔布置在排液孔的下方,这样,更有效提高清洗效果,且便于将清洗后的清洗液排出。另外,清洗液孔与排液孔呈相对布置,从而,使得完全清洗后的清洗液再经由排液孔排出,提高清洗液的清洗效率以及降低清洗成本。

本实施例中,底板以及立柱106都成透明状,当然,其也可以呈非透明状,具体可视实际需要而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