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6065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如图1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源结构,包括相互卡扣的下胶架1’和上胶架2’、设置在下胶架1’内的导光板3’和设置在导光板3’上的若干光学膜4’,由于存在设计间隙和制造误差,导光板3’上的光学膜4’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容易出现移位并卡进下胶架1’和上胶架2’之间的间隙中的情况,影响背光源的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及液晶显示模组。该背光源可以限制光学膜的移位,防止光学膜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发生移位而卡进下胶架和上胶架之间的缝隙中。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背光源,包括下胶架、设置在所述下胶架上的上胶架、设置在所述下胶架内的导光板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入光面的灯条,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光学膜;所述上胶架和下胶架之间、或者所述上胶架和导光板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光学膜移位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上胶架和下胶架之间的限位结构包括所述下胶架的侧边顶部向所述上胶架延伸的若干第一凸出,和所述上胶架上与所述若干第一凸出相配合的若干第一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胶架和下胶架之间的限位结构包括所述上胶架向下胶架的侧边顶部延伸的若干第二凸出,和所述下胶架上与所述若干第二凸出相配合的若干第二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胶架和下胶架之间的限位结构包括嵌入在所述下胶架的侧边内且高于侧边顶面的若干定位柱,和所述上胶架上与所述若干定位柱相配合的若干第三凹槽;所有光学膜上均具有与所述若干定位柱相配合的通孔或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胶架和导光板之间的限位结构包括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向所述上胶架延伸的若干第三凸出,和所述上胶架上与所述若干第三凸出相配合的若干第四凹槽;所有光学膜设置在所述若干第三凸出围成的膜片槽内。

进一步地,所有光学膜上均具有与所述若干第三凸出相配合的通孔或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除入光面外的其余三侧面通过双面胶与所述下胶架粘贴在一起。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下胶架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结构的散热片。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片的一端与所述灯条粘贴,另一端露出背光源外。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上述的背光源。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背光源可以限制光学膜的移位,防止光学膜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发生移位而卡进下胶架和上胶架之间的缝隙中。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背光源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背光源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背光源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背光源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的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的背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一种背光源,包括下胶架1、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上的上胶架2、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内的导光板3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3入光面的灯条,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光学膜4;所述上胶架2和下胶架1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光学膜4移位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下胶架1的侧边顶部向所述上胶架2延伸的若干第一凸出21,和所述上胶架2上与所述若干第一凸出21相配合的若干第一凹槽11。

该背光源在下胶架1和上胶架2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用于限制所述光学膜4的移位,防止所述光学膜4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发生移位而卡进所述下胶架1和上胶架2之间的缝隙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当然,所述光学膜4的数量和类型应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不应以本实施例为限。

所述导光板3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5;所述上胶架2上设置有遮光片6,所述遮光片6优选双面具有粘性,其背向所述发光源的一面为黑面,面向所述发光源的一面为黑面、或白面、或其它颜色的面均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导光板3除入光面外的其余三侧面通过双面胶10与所述下胶架1粘贴在一起,防止所述导光板3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与所述下胶架1之间碰撞而发出响声。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如图6所示,该背光源还包括与所述下胶架1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结构的散热片7,所述散热片7的一端与所述灯条8粘贴,另一端露出背光源外。

该背光源将散热片和下胶架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利用所述下胶架1对散热片7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并且将所述散热片7外露,可以加强所述散热片7的强度,并且增大了散热面积,加强了散热效果。

具体的,所述散热片7粘贴灯条8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的侧边内表面,露出背光源外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的底面外表面。

如图7所示,所述散热片7上预留有若干注塑孔71,并在注塑成形后,所述下胶架1填充在注塑孔71内。

所述散热片7优选但不限于铝片。

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一种背光源,包括下胶架1、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上的上胶架2、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内的导光板3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3入光面的灯条,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光学膜4;所述上胶架2和下胶架1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光学膜4移位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所述上胶架2向下胶架1的侧边顶部延伸的若干第二凸出22,和所述下胶架1上与所述若干第二凸出22相配合的若干第二凹槽12。

该背光源在下胶架1和上胶架2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用于限制所述光学膜4的移位,防止所述光学膜4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发生移位而卡进所述下胶架1和上胶架2之间的缝隙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当然,所述光学膜4的数量和类型应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不应以本实施例为限。

所述导光板3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5;所述上胶架2上设置有遮光片6,所述遮光片6优选双面具有粘性,其背向所述发光源的一面为黑面,面向所述发光源的一面为黑面、或白面、或其它颜色的面均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导光板3除入光面外的其余三侧面通过双面胶10与所述下胶架1粘贴在一起,防止所述导光板3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与所述下胶架1之间碰撞而发出响声。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如图6所示,该背光源还包括与所述下胶架1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结构的散热片7,所述散热片7的一端与所述灯条8粘贴,另一端露出背光源外。

该背光源将散热片和下胶架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利用所述下胶架1对散热片7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并且将所述散热片7外露,可以加强所述散热片7的强度,并且增大了散热面积,加强了散热效果。

具体的,所述散热片7粘贴灯条8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的侧边内表面,露出背光源外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的底面外表面。

如图7所示,所述散热片7上预留有若干注塑孔71,并在注塑成形后,所述下胶架1填充在注塑孔71内。

所述散热片7优选但不限于铝片。

实施例三

如图4所示,一种背光源,包括下胶架1、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上的上胶架2、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内的导光板3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3入光面的灯条,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光学膜4;所述上胶架2和下胶架1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光学膜4移位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嵌入在所述下胶架1的侧边内且高于侧边顶面的若干定位柱9,和所述上胶架2上与所述若干定位柱9相配合的若干第三凹槽23;所有光学膜4上均具有与所述若干定位柱9相配合的通孔或缺口。

该背光源在下胶架1内嵌入定位柱9,所述定位柱9高于下胶架1且与上胶架2的第三凹槽23相配合,并且在光学膜4上设置通孔或缺口与所述定位柱9相配合进行卡位,可以限制所述光学膜4的移位,防止所述光学膜4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发生移位而卡进所述下胶架1和上胶架2之间的缝隙中。

所述若干定位柱9优选为金属材质。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当然,所述光学膜4的数量和类型应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不应以本实施例为限。

所述导光板3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5;所述上胶架2上设置有遮光片6,所述遮光片6优选双面具有粘性,其背向所述发光源的一面为黑面,面向所述发光源的一面为黑面、或白面、或其它颜色的面均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导光板3除入光面外的其余三侧面通过双面胶10与所述下胶架1粘贴在一起,防止所述导光板3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与所述下胶架1之间碰撞而发出响声。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如图6所示,该背光源还包括与所述下胶架1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结构的散热片7,所述散热片7的一端与所述灯条8粘贴,另一端露出背光源外。

该背光源将散热片和下胶架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利用所述下胶架1对散热片7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并且将所述散热片7外露,可以加强所述散热片7的强度,并且增大了散热面积,加强了散热效果。

具体的,所述散热片7粘贴灯条8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的侧边内表面,露出背光源外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的底面外表面。

如图7所示,所述散热片7上预留有若干注塑孔71,并在注塑成形后,所述下胶架1填充在注塑孔71内。

所述散热片7优选但不限于铝片。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一种背光源,包括下胶架1、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上的上胶架2、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内的导光板3和设置在所述导光板3入光面的灯条,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上设置有至少一光学膜4;所述上胶架2和导光板3之间设置有限制所述光学膜4移位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向所述上胶架2延伸的若干第三凸出31,和所述上胶架2上与所述若干第三凸出31相配合的若干第四凹槽24;所有光学膜4设置在所述若干第三凸出31围成的膜片槽内。

该背光源在导光板3和上胶架2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凹凸结构,所述导光板3上的第三凸出31围成了所述光学膜4的膜片槽,用于容纳所述光学膜4并限制所述光学膜4的移位,防止所述光学膜4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发生移位而卡进所述下胶架1和上胶架2之间的缝隙中。

所有光学膜4上均具有与所述若干第三凸出31相配合的通孔或缺口,用于与所述导光板3上的第三凸出31相配合进行卡位。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3的出光面上依次设置有扩散膜、下增光膜和上增光膜,当然,所述光学膜4的数量和类型应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不应以本实施例为限。

所述导光板3远离出光面的一侧设置有反射片5;所述上胶架2上设置有遮光片6,所述遮光片6优选双面具有粘性,其背向所述发光源的一面为黑面,面向所述发光源的一面为黑面、或白面、或其它颜色的面均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导光板3除入光面外的其余三侧面通过双面胶10与所述下胶架1粘贴在一起,防止所述导光板3在背光源的使用振动过程中与所述下胶架1之间碰撞而发出响声。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如图6所示,该背光源还包括与所述下胶架1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结构的散热片7,所述散热片7的一端与所述灯条8粘贴,另一端露出背光源外。

该背光源将散热片和下胶架通过注塑工艺形成一体化,利用所述下胶架1对散热片7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并且将所述散热片7外露,可以加强所述散热片7的强度,并且增大了散热面积,加强了散热效果。

具体的,所述散热片7粘贴灯条8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的侧边内表面,露出背光源外的一端设置在所述下胶架1的底面外表面。

如图7所示,所述散热片7上预留有若干注塑孔71,并在注塑成形后,所述下胶架1填充在注塑孔71内。

所述散热片7优选但不限于铝片。

实施例五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包括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一所述的背光源。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