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1370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纤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光纤连接器是光纤与光纤之间进行可拆卸(活动)连接的器件,它把光纤的两个端面精密对接起来,以使发射光纤输出的光能量能最大限度地耦合到接收光纤中去,并使由于其介入光链路而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这是光纤连接器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光纤连接器影响了光传输系统的可靠性和各项性能。

光纤连接器按连接结构分为很多种,其中,一些光纤连接器具有连接器主体和外框套。连接器主体的一端设置有与适配器连接的连接头,另一端连接光纤连接线。使用时,连接器主体插入到适配器中时,可以直接与适配器保持锁定状态,避免连接器主体脱离适配器,此时,可以利用连接头实现光纤之间的对接。外框套套设于连接器主体外,在向外拉动外框套时,可以解除连接器主体和适配器之间的锁定状态。

当适配器上排布的光纤连接器比较密时,光纤连接器之间的间距很近,不太方便利用手指伸入后拉拔外框套。为了便于拉拔外框套,有些光纤连接器配备有把手。把手的后端以套接的形式,滑动连接在连接器主体的外部,把手的前端与外框套之间通过扣合等形式挂接,在向后拉动把手时,把手可以拉动外框套,从而解除连接器主体与适配器的锁定状态。此种套接形式的把手由于套接在连接器主体的外部,把手在移动过程中比较稳定,整体性能比较可靠,但是把手本身的结构尺寸比较大,还会增大连接器主体的外围尺寸。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光纤连接器,具有结构简单、小巧的把手。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纤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主体,设置有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头,连接器主体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滑槽;

外框套,可滑动的套设于连接器主体上;以及

把手,包括握持部和挂接部,挂接部从握持部向前延伸,挂接部沿第一滑槽滑动;

连接器主体和把手分别设置有可相互抵接的抵接部,当把手沿第一滑槽向前移动时,把手与连接器主体通过抵接部抵接,以推动连接器主体向前移动;

当把手沿第一滑槽向后移动时,挂接部可与外框套挂接,以拉动外框套向后移动。

优选的,连接器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内框套、尾框套和尾套,连接头设置于内框套,尾套用于穿设光纤连接线,尾框套凸设于内框套,第一滑槽为开设于尾框套上的通孔。

优选的,挂接部包括从握持部向前延伸的弹性臂和凸设于弹性臂的挂钩,弹性臂沿第一滑槽滑动,挂钩可与外框套挂接。

优选的,外框套开设有与第一滑槽同向的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处设置有挡臂,挂钩穿入第二滑槽后,通过弹性臂的回弹与挡臂挂接。

优选的,挡臂位于第二滑槽的后端,且连接第二滑槽的两侧。

优选的,挂钩设置有引导挂钩穿入第二滑槽的引导部,引导部倾斜于第二滑槽的延伸方向。

优选的,弹性臂靠近握持部的位置形成凸起部,第一滑槽设置有与凸起部紧配合的凹陷部。

优选的,握持部的前端至少设置有两个并排的挂接部。

优选的,挂接部从握持部的端面向前延伸,当把手沿第一滑槽向前滑动时,握持部的端面与尾框套的后端面抵接。

优选的,把手呈板状结构。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纤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外框套和把手。连接器主体设置有与其他部件连接的连接头,连接器主体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滑槽。外框套可滑动的套设于连接器主体上。把手包括握持部和挂接部,挂接部从握持部向前延伸,挂接部沿第一滑槽滑动。连接器主体和把手分别设置有可相互抵接的抵接部,当把手沿第一滑槽向前移动时,把手与连接器主体通过抵接部抵接,以推动连接器主体向前移动。当把手沿第一滑槽向后移动时,挂接部可与外框套挂接,以拉动外框套向后移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把手可以利用抵接部向前推动连接器主体,使得连接器主体与适配器锁定,也可以利用挂接部向后拉动外框套,解除连接器主体与适配器的锁定。与现有的把手套接于连接器主体的方式相比,把手通过挂接部和第一滑槽配合滑动,不需要整体包覆在连接器主体外部,极大地简化了把手的结构,把手结构小巧,简化了把手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光纤连接器的外围尺寸,且仍然能确保把手与连接器主体之间的可靠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4是图3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C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

1-连接器主体,11-连接头,12-第一滑槽,13-内框套,14-尾框套,15-尾套,2-外框套,21-第二滑槽,22-挡臂,3-把手,31-握持部,32-挂接部,321-弹性臂,322-挂钩,323-引导部,324-凸起部,325-凹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光纤通信设备中的光纤连接器。如图3所示,光纤连接器包括连接器主体1、外框套2和把手3。连接器主体1可以与适配器连接并锁定,连接器主体1设置有与其他的光纤连接器对接的连接头11,当连接器主体1插入到适配器中后,适配器两端的连接主体1上的连接头11通过适配器内的套管实现精确对接。连接器主体1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内框套13、尾框套14和尾套15,连接头11设置于内框套13,尾套15用于穿设光纤连接线,尾框套14可以凸设于内框套13,外框套2可滑动的套设于连接器主体1上,当外框套2向外滑动时,可以解除连接器主体1和适配器之间的锁定,拔出连接器主体1。把手3包括握持部31和挂接部32,挂接部32从握持部31向前延伸,握持部31有利于推拉把手3,握持部31上设置有防滑纹。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主体1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滑槽12,此处的第一滑槽12为通孔,第一滑槽12为开设于尾框套14上的通孔。挂接部32穿入第一滑槽12并沿第一滑槽12滑动。利用挂接部32和第一滑槽12的配合,把手3可以保持与连接器主体1之间的滑动和连接的可靠性。连接器主体1和把手3分别设置有可相互抵接的抵接部,当把手3沿第一滑槽12向前移动时,把手3与连接器主体1通过抵接部抵接,以推动连接器主体1向前移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挂接部32从握持部31的端面向前延伸,握持部31的端面与尾框套14的后端面分别形成相应的抵接部。当把手3沿第一滑槽12向前滑动时,握持部31的端面与尾框套14的后端面抵接。在本实施例中,以尾套15、尾框套14和内框套13的排布方向为基准,从尾套15向内框套13的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当把手3沿第一滑槽12向后移动时,挂接部32可与外框套2挂接,以拉动外框套2向后移动。

本实施例中的把手3通过抵接部向前推动连接器主体1,便于连接器主体1插入到适配器中。把手3通过挂接部32和外框套2之间的挂接,可以拉动外框套2向后滑动,解除连接器主体1与适配器之间的锁定。与现有技术中的把手套接在连接器主体1的外部相比,本实施例中的把手不再需要从外部包裹连接器主体1,仅通过第一滑槽12和挂接部32的配合,利用挂接部32穿过第一滑槽12,实现把手3可靠的与连接器主体1之间滑动连接,极大地简化了把手3的结构,降低了把手3的生产成本,也减少了光纤连接器的外围尺寸。

由于采用了第一滑槽12和挂接部32配合的结构,把手3不需要从外部包裹连接器主体1,因此,可以设置成板状结构,整体比较扁平,简化把手3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并且,板状结构结构强度比较高。

在本实施例中,尾框套14设置为凸设于内框套13的结构,将第一滑槽12设置为在尾框套14上的通孔,有利于保持对挂接部32的限位,保持把手3与连接器主体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此种结构对原有的连接器主体的改动也比较小。除了将第一滑槽12设置在尾框套14上,第一滑槽12也可以设置在内框套13或尾套15上,只要能保持挂接部32可靠地沿着第一滑槽12滑动,使得把手3和连接器主体1之间可靠的滑动连接即可。

本实施例中,由于握持部31穿过设置在尾框套14上的第一滑槽12,因此,直接利用握持部31的端面与尾框套14的后端面抵接来推动连接器主体1向前移动,就不需要额外设置抵接部,可以简化整体结构,使用方便。当然,抵接部也可以另外再设置在连接器主体1和把手3上,比如,可以在握持部31靠近连接器主体1的一面凸设相应的第一抵接部,再在尾套15或尾框套14上设置相应的第二抵接部,利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彼此配合抵接。或者是在挂接部32和内框套13上分别设置相互抵接的抵接部等。总之,只要能使得在把手3向前推动时,能利用抵接部推动连接器主体1向前移动即可。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挂接部32包括从握持部31向前延伸的弹性臂321和凸设于弹性臂321的挂钩322,弹性臂321沿第一滑槽12滑动,挂钩322可与外框套2挂接,从而拉动外框套2向后移动。弹性臂321的弯曲可以使得挂钩322进入到外框套2的挂接区域,弹性臂321的回弹可以使得挂钩322和外框套2之间挂接可靠。

为了避免挂钩322脱离外框套2,弹性臂321靠近握持部31的位置形成凸起部324,第一滑槽12设置有与凸起部324紧配合的凹陷部325。凸起部324不仅提高了弹性臂321在靠近握持部321区域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弹性臂321的刚性,还通过与凹陷部325的紧配合,避免弹性臂321在第一滑槽12中晃动,均提高了挂钩322挂接的可靠性。而凸起部324设置在靠近握持部321的位置,可以避免对弹性臂321前端滑动时的影响。

为了便于挂钩322的挂接,外框套2开设有与第一滑槽12同向的第二滑槽21,第二滑槽21处设置有挡臂22,挂钩322穿入第二滑槽21后,通过弹性臂321的回弹与挡臂22挂接。挡臂22和挂钩322之间形成类似于倒钩的结构,利用弹性臂321确保挂钩322可靠挂接在挡臂22的端面。第二滑槽21可以进一步对弹性臂321限位,确保弹性臂321以及挂钩322沿着第二滑槽21滑动,与挡臂22准确挂接。第二滑槽21与第一滑槽12配合还能增强对把手3滑动时的限位,确保把手3沿既定方向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挡臂22位于第二滑槽21的后端,且连接第二滑槽21的两侧,以增强挡臂22的结构强度。当然,挡臂22也可以单独从第二滑槽21的一侧凸设形成,此种挡臂则需要具有比较高的强度,避免被拉坏。

为了便于挂钩322进入到第二滑槽21和较好地避让挡臂22,挂钩322设置有引导挂钩322穿入第二滑槽21的引导部323,引导部323倾斜于第二滑槽21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握持部31的前端设置有两个并排的挂接部32,可以从两侧分别拉动外框套2,减少每个挂接部32处承受的拉力,也有利于外框套2两侧受力均匀。当然,挂接部3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比如继续在对侧继续设置相应的挂接部。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