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条、胶框、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7658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灯条、胶框、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背光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灯条、胶框、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中背光源是重要组件之一。通常背光源包括导光板,导光板的一个主表面为出光面,且一个或多个侧面为入光面,在入光面外设有灯条,沿导光板长度方向灯条上间隔设有多个LED(发光二极管),用于向入光面发光,这些光在导光板内经一些列反射后从出光面射出,进入液晶显示面板用于显示。

由于各LED间有间隙,且每个LED出光角度有限,故从正对LED的位置和LED间隔位置进入导光板的光量不同,进而,在导光板靠近入光面的边缘处,正对LED的位置出光量较大,为亮区,而LED间隔位置出光量较小,为暗区,导致亮度的不均,即引起hot spot现象(或称萤火虫现象),影响显示质量。

为改善hot spot现象,可在导光板上设置微结构或调整其散射网点分布,但这样需要改变导光板结构,实现起来成本高、工艺难度大;或者也可在扩散片上设置黑边挡住边缘部分不均匀的光,从而改善hot spot现象,但这样显然会降低光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至少部分解决现有背光源存在hot spot现象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消除hot spot现象的灯条、胶框、背光源、液晶显示装置。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灯条,包括:

用于设在导光板的入光面外的第一线路板,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用于向入光面发光的第一点光源;当设于所述入光面外时,第一线路板的长度方向与入光面的长度方向平行;

所述第一线路板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连接第二线路板,所述第二线路板用于设在胶框的导光部的入光侧外,并设有用于向入光侧发光的第二点光源。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线路板和第二线路板均为柔性线路板。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点光源和第二点光源均为LED。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胶框,其包括用于设在导光板背离出光面一侧且靠近入光面的位置的导光部;其中,

所述导光部由透明材料构成,并具有入光侧、出光侧,以及与出光侧相对的背侧;

所述入光侧为导光部沿长度方向的端面,所述背侧上沿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散射结构;

当所述导光部靠近入光面设置时,其长度方向与入光面的长度方向平行,出光侧朝向导光板,且散射结构位于导光板上各对应第一点光源的位置的间隔处。

优选的是,构成所述导光部的材料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45。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导光部由聚碳酸酯材料构成。

优选的是,所述散射结构为散射网点。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散射网点通过注塑或印刷工艺形成。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光源,包括:

导光板;

上述的灯条;

上述的胶框。

解决本实用新型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上述的光源;

液晶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中,采用具有第二线路板和第二点光源的灯条,以及具有散射结构的胶框,通过二者的对应配合,可利用散射结构将由第二点光源发出的光从第一点光源间隙处射出,以增大背光源暗区的亮度,从而消除hot spot现象,改善显示质量。而且,以上方式仅对胶框和灯条的结构进行改变即可实现,而不用改变导光板的结构,故成本低、工艺难度小,且也不会造成光利用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背光源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背光源从左侧的局部侧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非导光部的胶框);

图4为图2的背光源沿AA’位置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设置散射结构对光路的影响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灯条;11、第一线路板;111、第一点光源;12、第二线路板;121、第二点光源;2、胶框;21、导光部;211、入光侧;212、出光侧;213、背侧;219、散射结构;5、导光板;51、入光面;52、出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灯条1,其用于与以下胶框2在背光源中配合使用。该灯条1包括:

用于设在导光板5的入光面51外的第一线路板11,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用于向入光面51发光的第一点光源111;当设于入光面51外时,第一线路板11的长度方向与入光面51的长度方向平行;

第一线路板11沿长度方向的至少一端连接第二线路板12,第二线路板12用于设在胶框2的导光部21的入光侧211外,并设有用于向入光侧211发光的第二点光源121。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胶框2,其用于与以上灯条1在背光源中配合使用。该胶框2包括用于设在导光板5背离出光面52一侧且靠近入光面51的位置的导光部21;其中,

导光部21由透明材料构成,并具有入光侧211、出光侧212,以及与出光侧212相对的背侧213;

入光侧211为导光部21沿长度方向的端面,背侧213上沿长度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散射结构219;

当导光部21靠近入光面51设置时,其长度方向与入光面51的长度方向平行,出光侧212朝向导光板5,且散射结构219位于导光板5上各对应第一点光源111的位置的间隔处。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源,其包括:

导光板5;

上述的灯条1;

上述的胶框2。

下面对背光源及其中灯条1、胶框2、导光板5的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如图5所示,导光板5为由透明材料(如PC)构成的板状结构,其一个主表面为出光面52,而一个或多个侧面为入光面51,从入光面51射入的光经一些列反射后可从出光面52射出,从而进入液晶显示面板,用于实现显示。

进入导光板5入光面51的光由灯条1提供。如图2所示,灯条1包括第一线路板11,该第一线路板11设于导光板5的入光面51外,且其朝向入光面51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点光源111(如LED),第一点光源111可在第一线路板11中电路的驱动下发光,发出的光可从入光面51进入导光板5。

各第一点光源111是沿入光面51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且每个第一点光源111的出光角度有限,故若只靠第一点光源111发出的光,则导光板5靠近入光面51的边缘处,正对第一点光源111的位置入光量较多,出光量较高,为亮区;而对应第一点光源111之间的位置入光量较少,出光量较低,为暗区。可见,这会导致导光板边缘处亮度不均,引起hot spot现象(或称萤火虫现象)。

胶框2则用于与背板等一起限定灯条1、导光板5等背光源中器件的位置。如图2至图4所示,胶框2包括设于导光板5背离出光面52一侧,且位于出光面52边缘的部分,这部分胶框2通常仅其支撑、限位等作用,并不用导光。本实施例的胶框2中,要求以上部分的胶框2为透明的导光部21,该导光部21朝向导光板5的面为出光侧212,与出光侧212相对的为背侧213,而沿导光板5长度方向上的端面(可为一个端面或两个相对端面)为入光侧211。显然,入光侧211也位于入光面51长度方向端部处的。

本实施例中的灯条1还包括第二线路板12,其连接在第一线路板11端部,从而其与胶框2导光部21的入光侧211临近,可设于入光侧211外。且该第二线路板12上还设有第二点光源121(如LED),该第二点光源121发出的光可进入以上入光侧211,并沿入光侧211的长度方向(其平行于入光面52的长度方向)传播。

本实施例的胶框2导光部21的背侧213(即远离导光板5的一侧)上还设有散射结构219(如散射网点),从而射到散射结构219上的光会发生散射。由于构成导光部21的材料的折射率比空气高,故如图5所示,在通常情况下,从入光侧211入射入的光大部分都会规则的一直发生全发射而无法射出;但在设有散射结构219的位置,光会发生散射而角度改变,而角度改变的光中有很多可以射出。

也就是说,在设有散射结构219的位置,会有较多的光能从导光部21出光侧212射出,并进入导光板5边缘位置。同时,以上散射结构219的位置是根据灯条1上各第一点光源111的位置特别选定的,由此可保证在用各部件组成背光源时,其正好处于各第一点光源111之间的位置。因此,从导光部21射出的光(来自第二点光源121)主要集中在各第一点光源111之间的位置,即集中在导光板5本身出光较少的暗区。这样,通过胶框2导光部21的出光,可对导光板5的出光进行补偿,提高其暗区的出光亮度,从而使导光板5边缘处的亮度均匀,消除hot spot现象,改善显示质量。且方式仅对胶框2和灯条1的结构进行改变即可实现,而不用改变导光板5的结构,故成本低、工艺难度小,且也不会造成光利用率的降低。

当然,以上仅描述了胶框2的导光部21,而实际上,胶框2中还可包括其它结构,例如设于导光板5其它各侧的结构(包括设于导光板5侧面外的结构)、设于导光板5远离入光侧211的一侧的中部的结构等。而这些结构可采用与导光部21相同的材料,也可采用不透明的材料;它们可以是分体结构(即导光板5的不同侧设置相互分离的不同胶框,此时只有入光面51的胶框1设置以上导光部21即可),也可以是一体结构。由于这些结构均可采用已知形式,故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其中,为更好的实现全反射,胶框2导光部21应具有较大的折射率;故优选的,其折射率应大于1.45,更优选其可采用聚碳酸酯材料(PC)构成,因为聚碳酸酯材料一般具有1.5左右的折射率,且是胶框2的常用材料。

散射结构219则优选采用散射网点的形式,且更优选通过注塑或印刷工艺形成;因为散射网点也是导光板5中最常用的散射结构,工艺最成熟稳定。

以上第一点光源111和第二点光源121优选均为LED(发光二极管),因为LED是背光源中最常用的点光源。

显然,导光部21的入光侧211和导光板5的入光面51相互垂直且位于不同位置,故以上第二线路板12也应与第一线路板11相互垂直且位于不同位置(或者说第二线路板12要相对于第一线路板11弯折并延伸至入光侧211),故它们优选均为柔性线路板(FPC)。由此,第一线路板11、第二线路板12可随意弯折,能很方便的组装到背光源中。当然,如果第一线路板11、第二线路板12采用刚性的印刷线路板(PCB)并预先形成所需形状,也是可行的。

其中,根据胶框2形式的不同,第二线路板12与胶框2的具体位置关系也可不同,例如,第二线路板12可如图2、图4所示插入胶框2导光部21与胶框2的其它结构的缝隙中,或者,第二线路板12也可插入不同胶框2之间的缝隙汇总,只要其具有第二点光源121的一侧能临近导光部21入光侧211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

上述的背光源;

液晶显示面板。

具体的,该液晶显示装置可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