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接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3357发布日期:2019-04-20 02:57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熔接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熔接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光纤熔接来连接的熔接连接机。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记载了对熔接连接点覆盖加强套筒(热缩管),利用熔接连接机的加热器(加热部)加热加强套筒,来加强熔接连接点的内容。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141891号公报

在利用加热器加热加强套筒时,(1)需要使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的中心一致、以及(2)需要使加强套筒的中心与加热器的中心一致。以下对这两点进行说明。

图12A是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如图示那样,作业者在对熔接连接点覆盖加强套筒5时,需要使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一致。由此,若以引出线长L1比加强套筒5的长度L2的一半短的方式除去一对光纤3的覆盖层,则能够使加强套筒5的端部与光纤3的覆盖层重叠。假设若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偏离,则存在无法使加强套筒5与光纤3的覆盖层重叠的担心,被除去覆盖层的部位在加强套筒5的外侧露出,无法确保光纤3的强度。

图12B是加强套筒5的中心与加热器21的中心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加热器21(为了加热加强套筒5而成为高温的部位)以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中心的温度最高、并随着从中心朝向端部而温度逐渐降低的方式形成温度梯度。这是为了在加强套筒5的加热收缩时使加强套筒5内部的空气向外排出,而抑制在加强套筒5的内部形成气泡。假设若加强套筒5的中心与加热器21的中心的位置关系偏离,则存在在加强套筒5的单侧残留未收缩的部分的担忧。

如图13A~图13C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作业者使已熔接连接的光纤3倾斜,利用自重使已插通在光纤3的加强套筒5滑动,并通过手动作业或者目视观察,实施加强套筒5相对于熔接连接点的对位的内容。然而,在这样的基于目视观察的对位方法中,存在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偏离的担忧。为此,在专利文献1中采用了下面的对位方法。

图14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熔接连接装置的构成说明图。该熔接连接装置被设计为,加热装置20′的全长2B与熔接连接部10的全长2A相等。另外,该熔接连接装置被设计为,熔接连接点与熔接连接部10侧的引导件91的距离A、等于加热器21的中心与加热装置20′侧的引导件93的距离B。在加强套筒台设置有用于使加强套筒5的端面接触的引导部92。以加热器21的中心与引导部92的端面的距离(L/2)成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L的一半的方式调整引导部92的位置。作业者在将一对光纤3熔接连接后,如图所示,使手指接触引导件91而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从熔接连接部10取出光纤3。

图15A~图15C是使用了图14的熔接连接机的对位方法的说明图。作业者从熔接连接部10取出光纤3后,如图15A所示,使加强套筒5的端面与加强套筒台的引导部92接触。接下来,如图15B所示,作业者在把持光纤3的手指与加热装置20′侧的引导件93接触为止,使光纤3相对于加强套筒5滑动。由此,进行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的对位。接下来,如图15C所示,作业者一边使把持光纤3的手指与加热装置20′侧的引导件93接触,一边将加强套筒5设置于加热器21。由此,进行加强套筒5的中心与加热器21的中心的对位。

然而,图15A~图15C所示的对位方法,相当于在既与熔接连接部10不同又与加热装置20′不同的第三位置(这里是加强套筒台)进行加强套筒5的对位。因此,在该对位方法中,作业者需要从熔接连接部10使已熔接连接的光纤3向第三位置(加强套筒台)暂时移动,并在第三位置进行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对位,然后,使光纤3以及加强套筒5从第三位置再次向加热装置20′移动,因此熔接连接后的作业并不高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主要实用新型是一种熔接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连接部,其对一对光纤实施熔接连接;玻璃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被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覆盖层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玻璃夹持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上述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防风罩,其覆盖上述连接部、上述玻璃夹持部以及上述覆盖层夹持部;加热器,其加热对通过上述连接部实施了熔接连接的上述光纤的熔接连接点进行覆盖的加强套筒;以及对位部,其设置于上述防风罩内的装置上表面的上述覆盖层夹持部的内部或者外侧,能够对捏住上述光纤的指尖进行对位,上述对位部与上述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在上述加热器的长度的一半以下。

优选为,上述对位部与上述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在34mm以下。

优选为,上述覆盖层夹持部具有:载置上述光纤的基座部、以及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开闭的按压部,上述对位部以覆盖上述按压部的外侧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优选为,上述对位部具有:从上述基座部向上侧延伸出的一对板部、以及形成于一对上述板部之间的凹状的光纤插通部。

优选为,在上述对位部的外侧形成有凹部。

优选为,上述凹部的深度在2mm以上。

优选为,上述覆盖层夹持部具有:载置上述光纤的基座部、以及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开闭的按压部,在上述基座部的与上述按压部对置的上表面形成有上述对位部。

优选为,上述对位部具有凹状的弯曲面,上述弯曲面形成于从上述覆盖层夹持部延伸出的上述光纤的下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熔接连接装置,具备:连接部,其对一对光纤实施熔接连接;玻璃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被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覆盖层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玻璃夹持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上述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防风罩,其覆盖上述连接部、上述玻璃夹持部以及上述覆盖层夹持部;以及对位部,其设置于上述防风罩内的装置上表面的上述覆盖层夹持部的内部或者外侧,能够对捏住上述光纤的指尖进行对位,上述对位部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在对上述熔接连接点进行覆盖的最长的加强套筒的长度的一半以下。

优选为,上述对位部与上述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在31mm以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熔接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连接部,其对一对光纤实施熔接连接;玻璃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被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覆盖层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玻璃夹持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上述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防风罩,其覆盖上述连接部、上述玻璃夹持部以及上述覆盖层夹持部;以及对位部,其设置于上述防风罩内的装置上表面的上述覆盖层夹持部的内部或者外侧,能够对捏住上述光纤的指尖进行对位,上述对位部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为对上述熔接连接点进行覆盖的加强套筒的标准长度的一半。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变得清楚。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

附图说明

图1A~图1D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对位方法的说明图。

图2A以及图2B是熔接连接装置1的俯视图。

图3是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的熔接连接部10的立体图。

图4是熔接连接部10以及加热部20的简要说明图。

图5是加强套筒5的构成简图。

图6A是左侧的覆盖层夹持部15与对位部51的立体图。图6B是用左手的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7A是从正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对位部51周边的简要说明图。图7B是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图7C是没有对位部51的参考例的简要说明图。

图8A是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图8B是第三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9A是第四变形例的说明图。图9B是第五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0A以及图10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2A是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2B是加强套筒5的中心与加热器21的中心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3A~图13C是现有的对位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现有的熔接连接装置的构成说明图。

图15A~图15C是使用了图14的熔接连接机的对位方法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熔接连接装置,3…光纤,5…加强套筒,5A…外管,5B…抗张力体,5C…热熔型粘合剂,10…熔接连接部,11…电极(连接部),13…玻璃夹持部,13A…基座部,13B…按压部,15…覆盖层夹持部,15A…基座部,15B…按压部,17…防风罩,20…加热部,21…加热器,22…加热器罩,31…操作部,32…显示部,51…对位部,51A…板部,51B…光纤插通部,52…凹部,54…光纤支承部,61…引导部,91…引导件,92…引导部,93…引导件。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后述的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以下的事项将变得明确。

下面的熔接连接装置将变得明确,该熔接连接装置具备:连接部,其对一对光纤实施熔接连接;玻璃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被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覆盖层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玻璃夹持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上述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防风罩,其覆盖上述连接部、上述玻璃夹持部以及上述覆盖层夹持部;加热器,其加热对通过上述连接部实施了熔接连接的上述光纤的熔接连接点进行覆盖的加强套筒;以及对位部,其设置于上述防风罩内的装置上表面的上述覆盖层夹持部的内部或者外侧,能够对捏住上述光纤的指尖进行对位,上述对位部与上述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在上述加热器的长度的一半以下。根据这样的熔接连接装置,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

优选为,上述对位部与上述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在34mm以下。这是因为加热器的长度最长为68mm。

下面的熔接连接装置将变得明确,该熔接连接装置具备:连接部,其对一对光纤实施熔接连接;玻璃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被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覆盖层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玻璃夹持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上述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防风罩,其覆盖上述连接部、上述玻璃夹持部以及上述覆盖层夹持部;以及对位部,其设置于上述防风罩内的装置上表面的上述覆盖层夹持部的内部或者外侧,能够对捏住上述光纤的指尖进行对位,上述对位部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在对上述熔接连接点进行覆盖的最长的加强套筒的长度的一半以下。根据这样的熔接连接装置,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

优选为,上述对位部与上述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在31mm以下。这是因为最长的加强套筒的长度为62mm。

下面的熔接连接装置将变得明确,该熔接连接装置具备:连接部,其对一对光纤实施熔接连接;玻璃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连接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被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覆盖层夹持部,其设置于上述玻璃夹持部的外侧,夹持上述光纤的上述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防风罩,其覆盖上述连接部、上述玻璃夹持部以及上述覆盖层夹持部;以及对位部,其设置于上述防风罩内的装置上表面的上述覆盖层夹持部的内部或者外侧,能够对捏住上述光纤的指尖进行对位,上述对位部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为对上述熔接连接点进行覆盖的加强套筒的标准长度的一半。根据这样的熔接连接装置,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

优选为,上述覆盖层夹持部具有:载置上述光纤的基座部、以及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开闭的按压部,上述对位部以覆盖上述按压部的外侧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容易打开按压部。

优选为,上述对位部具有:从上述基座部向上侧延伸出的一对板部、以及形成于一对上述板部之间的凹状的光纤插通部。由此,一边对指尖进行对位一边把持光纤变得容易。

优选为,在上述对位部的外侧形成有凹部。由此,一边对指尖进行对位一边把持光纤的作业变得容易。

优选为,上述凹部的深度在2mm以上。由此,容易使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靠下侧的位置,从而容易把持光纤。

优选为,上述覆盖层夹持部具有:载置上述光纤的基座部、以及能够相对于上述基座部开闭的按压部,在上述基座部的与上述按压部对置的上表面形成有上述对位部。由此,能够较宽地设定覆盖层夹持部的宽度。

优选为,上述对位部具有凹状的弯曲面,上述弯曲面形成于从上述覆盖层夹持部延伸出的上述光纤的下侧。由此,容易利用对位部进行指尖的对位。

下面的光纤加强方法将变得明确,该光纤加强方法进行以下步骤:在熔接连接前,预先将第一光纤插入加强套筒;利用第一覆盖层夹持部夹持上述第一光纤的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利用第一玻璃夹持部夹持上述第一光纤的被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并且利用第二覆盖层夹持部夹持第二光纤的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利用第二玻璃夹持部夹持上述第二光纤的被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对被夹持的上述第一光纤与上述第二光纤实施熔接连接;在熔接连接后,利用与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成为上述加强套筒的一半的位置对位的指尖来捏住上述第二光纤的状态下,取下被夹持的上述第一光纤以及上述第二光纤,上述位置是防风罩内的装置上表面的位置;以及使插入有上述第一光纤的上述加强套筒滑动到与捏住上述第二光纤的上述指尖相接触,由此使上述加强套筒覆盖上述熔接连接点。根据这样的光纤加强方法,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

===第一实施方式===

<概要>

在说明熔接连接装置1的基本构成之前,首先,对加强套筒5的对位方法进行说明。

图1A~图1D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对位方法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L/2)被设定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L(标准长度)的一半。此外,由于加热器21的长度Lh比加强套筒5的长度L长,所以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L/2)成为加热器21的长度Lh的一半以下(其中,加热器21的长度Lh不是加热部20的全长,而是加热部20中的为了加热加强套筒5而成为高温的部位的长度)。

作业者在将光纤3设置在熔接连接装置1之前,向一对光纤3中的一方的光纤3(这里是图中右侧的光纤3:第一光纤)预先插入加强套筒5。然后,作业者对光纤3实施预处理。在光纤3的预处理中,进行除去光纤3端部的覆盖层、或者以除去了覆盖层的玻璃部成为规定长度的方式切断光纤3等处理。

接下来,作业者将实施了预处理的一对光纤3分别设置在熔接连接装置1。具体而言,利用右侧的覆盖层夹持部15(第一覆盖层夹持部)夹持图中右侧的光纤3(第一光纤)的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利用右侧的玻璃夹持部13(第一玻璃夹持部)夹持除去了覆盖层的玻璃部。另外,利用左侧的覆盖层夹持部15(第二覆盖层夹持部)夹持图中左侧的光纤3(第二光纤)的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利用左侧的玻璃夹持部13(第二玻璃夹持部)夹持除去了覆盖层的玻璃部。然后,作业者操作熔接连接装置1,对被夹持的一对光纤3进行熔接连接。图1A所示的状态示出了刚将一对光纤3熔接连接之后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1A所示,作业者一边通过使左手手指与对位部51接触来进行指尖的对位,一边利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第二光纤)。此时,与对位部51接触的指尖对位在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另外,此时,利用对位于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的指尖,把持光纤3(第二光纤)。然后,作业者在由左手的两根手指把持了光纤3的状态下,取下被夹持的熔接连接后的光纤3(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从熔接连接部10取出光纤3。

接下来,如图1B所示,作业者以左侧朝向下的方式倾斜光纤3,利用自重使插入到右侧的光纤3(第一光纤)的加强套筒5向左侧滑动。然后,作业者直至加强套筒5的左端与把持光纤3的指尖接触为止,使加强套筒5向左侧滑动。若加强套筒5向左侧滑动,则加强套筒5覆盖光纤3的熔接连接点。然后,在加强套筒5的左端与把持光纤3的指尖接触,而变得加强套筒5无法再向左侧滑动时,熔接连接点位于加强套筒5的中心。即直到与在对位部51进行了对位的指尖(把持第二光纤的指尖)接触为止使加强套筒5滑动,能够将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对位并且将加强套筒5覆盖在熔接连接点。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简易的方法就能够将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对位,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

接下来,如图1C所示,作业者将处于倾斜的光纤3恢复为水平,使与加强套筒5接触的左手指尖沿着光纤3向左侧滑动。由此,在加强套筒5与左手指尖之间出现间隙,所以容易将加强套筒5设置在加热器21。此外,此时由于加强套筒5相对于光纤3的位置不变化,所以熔接连接点位于加强套筒5的中心。

接下来,如图1D所示,作业者将加强套筒5设置于加热器21。此时,作业者以加强套筒5的端部与加热器21的端部的间隙在左右变得均衡的方式,将加强套筒5设置于加热器21。由此,进行加强套筒5的中心与加热器21的中心的对位。此外,由于加热器21具有比加强套筒5稍长程度(数mm左右)的长度,所以假设加强套筒5的中心偏离加热器21的中心,加强套筒5的端部与加热器21的端部的左右的间隙也只是不均匀成能够通过目视观察识别的程度。因此,作业者即使通过目视观察将加强套筒5设置于加热器21,加强套筒5的中心与加热器21的中心的对位也大致正确地进行。但是,也可在加热器21设置表示加强套筒5端部的设置位置的标记,并一边将加强套筒5的端部对位于该标记,一边将加强套筒5设置于加热器21。

<基本构成>

接下来,对应用于上述对位方法的熔接连接装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2A以及图2B是熔接连接装置1的俯视图。图2A是关闭了熔接连接装置1的盖(防风罩17以及加热器罩22)的状态的图。图2B是打开了熔接连接装置1的盖的状态的图。图3是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的熔接连接部10的立体图。图4是熔接连接部10以及加热部20的简要说明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各方向定义如下。将熔接连接时的光纤3的长条方向作为“左右方向”,从操作熔接连接装置1的作业者观察时,将作业者的右手侧作为“右”,将相反侧作为“左”。另外,将一对电极11所对置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从电极11观察时,将作业者侧作为“前”,将相反侧(加热部20侧)作为“后”。此外,有时也将前后方向称为“进深方向”,将作业者侧称为“近前”,将加热部20侧称为“里面”。另外,将与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垂直的方向(或者与玻璃夹持部13中的光纤3的载置面垂直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铅垂方向的上侧作为“上”,将相反侧作为“下”。

熔接连接装置1是熔接连接一对光纤3的装置。熔接连接装置1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熔接连接一对单心的光纤3,但也可熔接连接一对多心的光纤(例如一对光纤带)。熔接连接装置1具备熔接连接部10、加热部20、操作部31以及显示部32。

熔接连接部10是用于熔接连接光纤3的机构。熔接连接部10具备一对电极11、一对玻璃夹持部13、一对覆盖层夹持部15以及防风罩17。

一对电极11是熔接连接一对光纤3的连接部。换言之,电极11是放电电极棒。一对电极11(连接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熔接连接一对单心的光纤3,但也可熔接连接一对多心的光纤(例如一对光纤带)。由一对电极11产生电弧放电而加热光纤3的末端部,被加热的光纤3的末端部熔融,由此一对光纤3被熔接连接。在从上方观察时,光纤3的熔接连接点位于连结一对电极11的线上(但是,在光纤3与电极11在上下方向偏离的情况下,有时光纤3的熔接连接点向上下方向偏离一对电极11的中间位置)。即光纤3的熔接连接点的左右方向的位置与电极11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大致相同。一对电极11被设置于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

玻璃夹持部13是夹持光纤3的玻璃部(除去了光纤3的覆盖层的部位)的部位。玻璃夹持部13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夹持单心的光纤3,但也可夹持多根光纤(例如光纤带)。一对玻璃夹持部13(第一玻璃夹持部以及第二玻璃夹持部)被设置于一对电极11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玻璃夹持部13具有:具有V槽的基座部13A、以及按压部13B。玻璃夹持部13的基座部13A(V槽)被设置于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按压部13B被设置于防风罩17的内表面。若关闭防风罩17,则光纤3的玻璃部被夹持在基座部13A(V槽)与按压部13B之间。

覆盖层夹持部15是夹持光纤3的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位。覆盖层夹持部15在本实施方式中虽夹持单心的光纤3,但也可夹持多根光纤(例如光纤带)。一对覆盖层夹持部15(第一覆盖层夹持部以及第二覆盖层夹持部)被设置于一对玻璃夹持部1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换言之,在图中右侧的玻璃夹持部13的更右侧配置有一方的覆盖层夹持部15,在图中左侧的玻璃夹持部13的更左侧配置有另一方的覆盖层夹持部15。覆盖层夹持部15具有:具有V槽的基座部15A、以及按压部15B。覆盖层夹持部15的按压部15B被设置为相对于基座部15A能够开闭,若关闭按压部15B,则光纤3的覆盖层被夹持在基座部15A(V槽)与按压部15B之间。对于被覆盖层夹持部15夹持的光纤3而言,其既可以是全部为覆盖层,也可以是一部分为玻璃部(也可在剥离覆盖层时被夹持)。覆盖层夹持部15的基座部15A以及按压部15B两方均被设置于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层夹持部15被组装在装置上表面。但是,覆盖层夹持部15也可构成于能够在装置上表面装卸的支架。在该情况下,在将光纤3设置于熔接连接部10时,作业者将光纤3夹持于支架的覆盖层夹持部15,并在实施光纤3的预处理后,将夹持了光纤3的支架设置在装置上表面。

防风罩17是覆盖熔接连接部10(电极11、玻璃夹持部13以及覆盖层夹持部15)的部件(罩)。防风罩17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开闭。若关闭防风罩17,则熔接连接部10被封闭。由此,能够实现稳定的放电,从而能够正常地进行光纤3的熔接连接。在防风罩17的内表面设置有玻璃夹持部13的按压部13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设置有对位部51。对位部51是使捏住光纤3的指尖对位于规定位置的部位。此外,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使滑动的加强套筒5与在对位部51进行了对位的指尖接触,从而进行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对位。因此,对位部51是用于使接触加强套筒5的指尖相对于熔接连接点对位于规定位置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的侧面设置有对位部51。对于该对位部51,在后文中说明。

加热部20是用于加热加强套筒5的机构。加热部20具有加热器21、加热器罩22。加热器21是为了加热加强套筒5而成为高温的部位。加热器21具有用于载置加强套筒5的载置面,在加热时该载置面变为高温。加热器21以左右方向的中心的温度最高而从中心朝向端部温度逐渐地降低的方式形成温度梯度。

图5是加强套筒5的构成简图。

加强套筒5是保护熔接连接点以及玻璃部的加强部件。加强套筒5由热缩管构成。具体而言,加强套筒5具有外管5A、抗张力体5B以及热熔型粘合剂5C。外管5A由热缩管构成,是将热熔型粘合剂5C成型的部件。在外管5A的内侧收纳有抗张力体5B以及热熔型粘合剂5C。抗张力体5B是针对拽拉以及弯曲进行加强的部件。抗张力体5B例如由不锈钢那样的金属、或玻璃陶瓷等构成。此外,抗张力体5B的长度也可不与加强套筒5的长度L相同,可以比长度L短。热熔型粘合剂5C是进行熔接连接点的保护、以及抗张力体5B的粘合的部件。热熔型粘合剂5C由加热时熔融的树脂构成。热熔型粘合剂5C有时也被称为内管。在热熔型粘合剂5C形成有供光纤3插通的插通孔。在光纤3插通在该插通孔的状态下加热加强套筒5,由此保护熔接连接点以及光纤3的玻璃部。此外,加强套筒5的构成并不限于此。

加强套筒5通常使用将长度设为60mm的部件(虽也存在将长度设为40mm的加强套筒,但在市场中流通的加强套筒中的90%是将长度设为60mm的加强套筒)。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假定使用了将长度设为60mm的标准的加强套筒。而且,将长度设为60mm的标准的加强套筒的实际长度处于60mm以上并且62mm以下的范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最长的加强套筒的长度”是指“62mm”。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套筒的标准长度”是指“60mm以上并且62mm以下”的范围。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器21形成为左右方向比加强套筒5长。具体而言,加热器2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h被设定为64mm以上并且68mm以下的范围。其中,只要加热器2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Lh在64mm以上,则能够使左右具有1mm以上的余量地将长度62mm的最长的加强套筒5设置在加热器21。此外,若加热器21的长度Lh小于64mm,则在将长度62mm的最长的加强套筒5设置在加热器21时,由于左右的余量小于1mm,所以很难将加强套筒5设置在加热器21。另一方面,若加热器21的长度Lh超过68mm,则在长度60mm的加强套筒5的中心偏离了加热器21的中心时,很难通过目视观察识别加强套筒5的端部与加热器21的端部的左右间隙之差。另外,若加热器21的长度Lh过长,则加热器21的热容量变大,加热器21达到规定温度花费时间,所以不优选。因此,优选加热器2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处于64mm以上并且68mm以下的范围。

操作部31是作业者进行熔接连接装置1的操作的部位。这里操作部31具有各种按钮。但是,操作部31并不限于按钮,例如也可是刻度盘等。显示部32是显示各种信息的部位(显示器)。作业者一边观察显示部32所显示的信息一边操作操作部31。此外,也可通过触摸面一体地构成显示部32和操作部31。

<关于对位部51>

如图4所示,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为加强套筒5的标准长度(60mm以上并且62mm以下)的一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为最长的加强套筒5的长度(62mm)的一半以下。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被设定为30mm。由此,如图6B所示,在作业者使左手手指与对位部51接触时,该指尖对位在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热器21的长度被设定为64mm以上并且68mm以下的范围,所以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为加热器21的长度的一半以下。

图6A是左侧的覆盖层夹持部15与对位部51的立体图。图6B是用左手的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的情形的说明图。图7A是从正面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对位部51的周边的简要说明图。此外,图7C是没有对位部51的参考例的简要说明图。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的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的侧面,设置有对位部5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者一边通过使左手手指与对位部51接触来进行指尖的对位,一边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

对位部51作为在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的侧面形成的板状的部位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具有与左右方向垂直的面(与被覆盖层夹持部15夹持的光纤3垂直的面)。通过使指尖与板状的对位部51的板面接触,指进行尖的对位。即,对位部51的外侧的侧面成为用于进行指尖的对位的基准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被形成于一对覆盖层夹持部15各自的外侧的侧面。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熔接连接装置1设置有一对对位部51。由此,作业者不仅能够使用左侧的对位部51来使左手的指尖对位,还能够使用右侧的对位部51来使右手的指尖对位,所以用左右哪个手把持光纤3(第二光纤)均可,因此方便。但是,也可以不是在左右双方都具有对位部51,只要在左右的至少一方具有对位部51即可。

对位部51以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基座部15A向上侧(按压部15B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为板状。因此,板状的对位部51以从外侧覆盖按压部15B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被配置。由此,在使指尖与对位部51接触时,能够使指尖很难与按压部15B接触。其结果,作业者在用左手的两根手指把持了光纤3的状态下,从覆盖层夹持部15取下光纤3时,容易打开按压部15B。

另外,板状的对位部51被形成为U字形状。换言之,对位部51具有以从外侧覆盖按压部15B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向上侧延伸的一对板部51A、以及形成于一对板部51A之间的凹状的光纤插通部51B。一对板部51A隔着光纤插通部51B而在前后方向(进深方向)并列地被配置。由此,一边使大拇指的指尖与前侧(近前侧)的板部51A接触并且使食指的指尖与后侧(里侧)的板部51A接触,一边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把持被插通于光纤插通部51B的光纤3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位部51的外侧形成有凹部52。凹部52是向比从覆盖层夹持部15(或者对位部51)向外侧延伸出的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凹陷的部位。通过将凹部52形成于对位部51的外侧,由此能够使把持光纤3的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在与对位部51接触的指尖部位的附近把持光纤3。换言之,通过形成凹部52,能够使与对位部51接触的指尖的部位、与把持光纤3的指尖的部位接近。由此,一边对指尖进行对位一边把持光纤3的作业变得容易。

如上所述,凹部52是使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来容易把持光纤3的部位。因此,优选凹部52的深度是2mm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2相比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基座部15A的上表面(形成V槽的面)凹陷2mm以上。换言之,通过形成凹部52,在覆盖层夹持部15的基座部15A的上表面、与凹部52的底面之间形成了2mm以上的台阶部。此外,在凹部52的深度小于2mm的情况下,很难使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但是,即使凹部52的深度小于2mm,与没有凹部52的构造相比,也成为容易把持光纤3的状态)。

另外,优选凹部52沿着前后方向被形成。由此,一边使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一边从前后方向用两根手指尖把持光纤3变得容易。具体而言,优选凹部52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是15mm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凹部52的外侧形成有光纤支承部54。光纤支承部54为从凹部52(或者对位部51)观察时在覆盖层夹持部15的相反侧支承光纤3的部位。光纤支承部54支承光纤3的部位位于比凹部52的底面靠上侧的位置,这里是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基座部15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因此,若光纤3被光纤支承部54和覆盖层夹持部15支承,则光纤3成为从凹部52的底面浮起的状态。由此,作业者容易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

<变形例>

图7B是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一变形例中,对位部51不是从外侧覆盖按压部15B的侧面的一部分,而是由基座部15A的侧面和按压部15B的侧面构成。在第一变形例中,在使指尖与对位部51接触时,指尖与按压部15B接触。其结果,在第一变形例中,作业者在用左手的两根手指把持了光纤3的状态下从覆盖层夹持部15取下光纤3时,很难打开按压部15B。但是,即使如第一变形例那样构成了对位部51的情况下,也能够一边通过使左手手指与对位部51接触来进行指尖的对位,一边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另外,即使在第一变形例中,在对位部51的外侧也形成有凹部52,所以能够使把持光纤3的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从而一边使指尖进行对位一边把持光纤3的作业变得容易。

图8A是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二变形例中,对位部51以从配置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的凹部52的底面向上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取代形成为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基座部15A向上侧延伸出的情况。

图8B是第三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三变形例中,对位部51被设置于于覆盖层夹持部15独立的引导部61。引导部61具有对位部51和凹部52(以及光纤支承部54)。

即使在第二变形例以及第三变形例中,也能够一边通过使左手手指与对位部51接触来进行指尖的对位,一边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另外,即使在第二变形例以及第三变形例中,也由于在对位部51的外侧形成有凹部52,所以能够使把持光纤3的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从而一边对指尖进行对位一边把持光纤3的作业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将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设定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例如30mm)这样的限制,所以在这样的第二变形例以及第三变形例中,需要缩短覆盖层夹持部1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但是,即使缩短覆盖层夹持部1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只要能够充分确保夹持光纤3的力,则也可如第二变形例以及第三变形例那样,将对位部51在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远离覆盖层夹持部15配置。

图9A是第四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四变形例中,对位部51具有凹状的弯曲面。凹状的弯曲面被形成于从覆盖层夹持部15(或者对位部51)延伸出的光纤3的下侧。凹状的弯曲面由曲率适合于指尖形状的程度的曲面构成。在第四变形例中,作业者由于能够使指尖与凹状的弯曲面对位,所以利用对位部51容易进行指尖的对位。此外,在第四变形例中,凹状的弯曲面中的与光纤3最接近的部位(最接近覆盖层夹持部15的部位)成为基准位置,在该基准位置,设定为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成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例如30mm)。由此,能够以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成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的方式,对与对位部51接触的指尖进行对位。另外,由此,在直至与指尖接触为止使加强套筒5滑动时(参照图1B),能够一边使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对位,一边将加强套筒5覆盖在熔接连接点。

图9B是第五变形例的说明图。在第五变形例中,与第三变形例相同,对位部51被设置于与覆盖层夹持部15独立的引导部61。而且,在第五变形例中,具有凹状的弯曲面的对位部51被设置于引导部61。另外,在第五变形例中,在凹部52的底面也形成有弯曲面。此外,在第五变形例中,凹状的弯曲面中的最接近光纤3的部位(最接近覆盖层夹持部15的部位)成为基准位置,在该基准位置中,设定为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成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例如30mm)。由此,能够以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成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的方式,对与对位部51接触的指尖进行对位。

在上述第四变形例以及第五变形例中,也能够一边通过使左手手指与对位部51接触来进行指尖的对位,一边利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另外,在第四变形例以及第五变形例中,由于在对位部51的外侧也形成有凹部52,所以能够使把持光纤3的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从而一边对指尖进行对位一边把持光纤3的作业变得容易。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A以及图10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图10A是由覆盖层夹持部15与玻璃夹持部13夹持光纤3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B是由指尖捏住光纤3的状态(取下被夹持的光纤3时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被设置于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的覆盖层夹持部15的内侧。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覆盖层夹持部15的按压部15B对置的基座部15A的上表面设置有对位部51。这样,对位部51并不限于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被设置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也能够被设置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内侧(基座部15A的上表面)。另外,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覆盖层夹持部15的内侧设置对位部51的情况下,优选对位部51的外侧的凹部52也设置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内侧(基座部15A的上表面)。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业者对被夹持的一对光纤3熔接连接后,以如下的顺序取下光纤3。

在熔接连接后,作业者首先打开防风罩17。由此,设置于防风罩17的玻璃夹持部13的按压部13B脱离,光纤3的玻璃部被释放。

接下来,作业者在不打开右侧的覆盖层夹持部15(未图示)而是保持光纤3(第一光纤)夹持在右侧的覆盖层夹持部(未图示)的状态下,打开左侧的覆盖层夹持部15的按压部15B。接下来,作业者如图10B所示,一边通过使左手手指与对位部51接触来进行指尖的对位,一边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第二光纤)。此时,与对位部51接触的指尖被对位于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成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另外,此时,利用对位在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成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的指尖,来把持光纤3(第二光纤)。

然后,作业者在用左手的两根手指把持了光纤3的状态下,打开右侧的覆盖层夹持部15(未图示)的按压部15B。由此,取下被夹持的熔接连接后的光纤3(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从而能够从熔接连接部10取出光纤3。此外,取出光纤3之后的作业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参照图1B~图1D)。

然而,存在将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设定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例如30mm)这样的限制。因此,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将对位部51设置在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的情况下,需要使覆盖层夹持部1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较短。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对位部51设置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内侧,具有能够较宽地设定覆盖层夹持部1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这样的优点。其结果,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以能够充分确保夹持光纤3的力的方式设计覆盖层夹持部15变得容易。

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覆盖层夹持部15也可构成于能够在装置上表面装卸的支架。在该情况下,在支架的覆盖层夹持部15的内侧(基座部15A的上表面)形成对位部51、凹部52。

===第三实施方式===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在对位部51的外侧未形成有凹部52。但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在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的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设置有对位部51。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一边通过使左手手指与对位部51接触来进行指尖的对位,一边利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光纤支承部54支承光纤3的部位处于比覆盖层夹持部15的基座部15A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因此,若光纤3被光纤支承部54和覆盖层夹持部15支承,则在对位部51的位置,光纤3成为从底面浮起的状态,从而能够在光纤3的下侧形成空间。由此,作业者容易利用两根手指把持光纤3。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构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改变光纤支承部54的高度。由此,能够调整由两根手指对光纤3的把持容易度。

===小结===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熔接连接装置1具备:将一对光纤3熔接连接的电极11(连接部)、设置于电极11的外侧的玻璃夹持部13、设置于玻璃夹持部13的外侧的覆盖层夹持部、防风罩17、加热加强套筒的加热器21、以及能够对捏住光纤3的指尖进行对位的对位部51。其中,对位部51在任一个实施方式中都设置于防风罩17内的装置上表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外侧,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覆盖层夹持部15的内侧。而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是加热器21的长度Lh的一半以下。由于加热器21的长度Lh比加强套筒5的长度L长,所以通过将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设为加热器21的长度Lh的一半以下,在如图1A~图1D那样进行对位时,能够使熔接连接点以及加强套筒的中心与加热器21的中心一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参照图1A~图1D)。

此外,假设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比加热器21的长度的一半大,则如图1B那样进行了加强套筒5的对位时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离,并且如图1D那样在将加强套筒5设置在加热器21时加强套筒5的中心与加热器21的中心的位置关系产生偏离。因此,优选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是加热器21的长度Lh的一半以下。具体而言,由于加热器21的长度Lh最长是68mm,所以优选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是34mm以下。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是覆盖熔接连接点的最长的加强套筒的长度的一半以下。具体而言,由于最长的加强套筒的长度是62mm,所以优选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是31mm以下。由此,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进行了加强套筒5的对位时,能够使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一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此外,由于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的位置关系的偏离只要处于加强套筒5的标准长度(60mm以上并且62mm以下)与最长的加强套筒5的长度(62mm)的误差(2mm)的范围是能够允许的,所以优选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的下限值是从标准长度(60mm)减去误差(2mm)而得的值(58mm)。即优选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是58mm以上(从作为标准长度的60mm减去误差2mm而得的值以上)、62mm以下(最长的加强套筒5的长度以下)。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优选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是覆盖熔接连接点的加强套筒的标准长度(60mm以上并且62mm以下)的一半。具体而言,优选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处于30mm以上并且31mm以下的范围。由此,如图1A以及图1B所示在进行了加强套筒5的对位时,能够使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一致,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

在图6A以及图7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位部以覆盖覆盖层夹持部15的按压部15B的侧面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由此,在使指尖与对位部51接触时,指尖很难与按压部15B接触,所以在把持了光纤3的状态下从覆盖层夹持部15取下光纤3时,能够容易打开按压部15B。

另外,在图6A以及图7A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位部51具有从基座部15A向上侧延伸出的一对板部51A、以及形成于一对板部51A之间的凹状的光纤插通部51B。由此,一边使大拇指的指尖与一方的板部51A接触并且使食指的指尖与另一方的板部51A接触,一边在大拇指与食指之间把持被插通在光纤插通部51B的光纤3变得容易。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对位部51的外侧形成有凹部52。由此,一边对指尖进行对位一边把持光纤3的作业变得容易。另外,上述凹部52的深度是2mm以上。由此,容易使手指的一部分进入比光纤3靠下侧的位置,从而容易把持光纤3。

在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覆盖层夹持部15的按压部15B对置的基座部15A的上表面设置有对位部51。由于存在将对位部51与熔接连接点的距离设定为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这样的限制,所以通过在覆盖层夹持部15的内侧设置对位部51,能够较宽地设定覆盖层夹持部1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

在上述第四变形例以及第五变形例(参照图9A以及图9B)中,对位部51具有凹状的弯曲面,凹状的弯曲面形成于从覆盖层夹持部15延伸出的光纤3的下侧。由此,由于能够使指尖与凹状的弯曲面对位,所以通过对位部51容易进行指尖的对位。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光纤3的加强方法中,作业者在将光纤3设置在熔接连接装置1之前,将加强套筒5预先插入一对光纤3中的一方的光纤3(第一光纤)。接下来,作业者将一对光纤3分别设置在熔接连接装置1。具体而言,由一方的覆盖层夹持部15(第一覆盖层夹持部)夹持插入了加强套筒5的一方的光纤3(第一光纤)的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由一方的玻璃夹持部13(第一玻璃夹持部)夹持已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并且由另一方的覆盖层夹持部15(第二覆盖层夹持部)夹持另一方的光纤3(第二光纤)的覆盖层的至少一部分并且由另一方的玻璃夹持部13(第二玻璃夹持部)夹持已除去覆盖层的玻璃部。然后,作业者对已夹持的一对光纤3实施熔接连接。然后,如图1A所示,作业者在熔接连接后,在利用对位在距熔接连接点的距离是加强套筒5的长度的一半的位置的指尖捏住了另一方的光纤3(第二光纤)的状态下,取下被夹持的光纤3(第一光纤以及第二光纤)。接下来,如图1B所示,作业者使插入有一方的光纤3(第一光纤)的加强套筒滑动到与捏住另一方的光纤3(第二光纤)的指尖相接触,由此在熔接连接点覆盖加强套筒。根据这样的光纤3的加强方法,能够高效地进行加强套筒的对位作业(使熔接连接点与加强套筒5的中心一致的作业)。

===其它===

上述实施方式用于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而不是用于限定地解释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其宗旨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改变/改进,并且本实用新型包括其等同物,这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