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2337发布日期:2020-02-21 20:00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科技的不断发展,市场对显示器洁净无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而目前进灰尘的问题仍然是液晶模组的一个大问题。传统的背光源中,由于密封性并不十分卓越,空气环境中的灰尘会通过背板与框架的缝隙进入到背光源膜材内部,造成模组画面显示缺陷,影响用户的观看效果。现今,逐渐流行起来的超窄边框显示模组还存在一个弊端,无框背光源框架边框较窄,背板与框架卡合较松,存在框架易脱落和边缘漏光亮线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背板和框架,其中

所述背板包括矩形底板以及由所述底板的边缘向上弯折形成的侧板,所述底板和侧板形成容置空间,所述侧板弯折形成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的端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一竖板,所述第一横板和第一竖板形成所述侧板的折弯部;

所述框架包括围合包裹的四个边框,每个所述边框包括与所述侧板平行的第一边框板、弯折所述第一边框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形成第二边框板,所述第一边框板设置有与所述折弯部对应的折回部;

所述背板和框架通过所述折回部和折弯部卡合固定结合。

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朝向所述底板中心的方向,所述第一边框板靠近所述第二边框板的一侧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二边框板的一侧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折弯部朝向远离所述底板中心的方向,所述第一边框板靠近所述第二边框板的一侧的厚度小于远离所述第二边框板的一侧的厚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竖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卡勾结构,所述第一边框板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卡勾结构对应的卡槽结构,所述卡勾结构和卡槽结构卡合。

进一步的,所述卡勾结构和卡槽结构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竖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凹部和/或凸部,所述第二边框板包括多个与所述凹部和/或凸部对应设置的凸部和/或凹部;

或者

所述第一竖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凸部,所述第二边框板包括多个与所述凸部对应设置的卡口。

进一步的,

所述第一竖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凹部和/或凸部,所述第二边框板包括多个与所述凹部和/或凸部对应设置的凸部和/或凹部;

或者

所述第一竖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凸部,所述第二边框板包括多个与所述凸部对应设置的卡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边框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还设置有胶带。

进一步的,所述胶带为硅质垫片或泡棉胶带。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通过设置在背板的侧板上的折弯部和设置在框架的第一边框板上的折回部卡合实现所述背板和框架的固定结合,能够避免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背光源,提高背光源的防尘性能,并降低漏光风险,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并能够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a-4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5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a-6b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背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窄边框的背光源中,背板1和框架2通过遮光胶带(图中未视出)卡合固定,所述背板1和框架2的卡合较松、密封性较差导致空气环境中的灰尘通过背板1和框架2的缝隙进入到背光源中导致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存在缺陷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之一,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包括背板和框架,其中所述背板包括矩形底板10以及由所述底板10的边缘向上弯折形成的侧板11,所述底板10和侧板11形成容置空间,所述侧板11弯折形成第一横板12、所述第一横板12的端部向上弯折形成第一竖板13,所述第一横板12和第一竖板13形成所述侧板11的折弯部;所述框架包括围合包裹的四个边框,每个所述边框包括与所述侧板平行的第一边框板20、弯折所述第一边框板20远离所述底板10的一侧形成第二边框板21,所述第一边框板20设置有与所述折弯部对应的折回部;所述背板和框架通过所述折回部和折弯部卡合固定结合。

具体的,如图3a所示为所述背板的一角,如图3b所示为图3a的aa’的截面图,所述侧板包括第一横板12和第一竖板13形成的折弯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弯部朝向所述底板中心的方向,即所述第一横板12由所述侧板向所述底板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相对应的,如图4a为所述框架的一角,如图4b所示为图4a的bb’的截面图,所述第一边框板20包括与所述折弯部对应设置的折回部。在本实施例中,与所述折弯部相对应,所述折回部的第一边框板20靠近所述第二边框板21的一侧的厚度大于远离所述第二边框板21的一侧的厚度,所述背板和所述框架通过所述折弯部和折回部卡合固定形成背光源。其中,所述背板用于支撑承载背光源中各结构部材,所述框架用于固定背光源中的膜材。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制所述折弯部的方向,以实现所述背板和所述框架通过所述折弯部和折回部卡合固定以阻挡灰尘进入背光源为设计准则。例如所述折弯部朝向远离所述底板中心的方向,所述第一边框板靠近所述第二边框板的一侧的厚度小于远离所述第二边框板的一侧的厚度。即所述第一横板12由所述侧板向远离所述底板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相对应的,所述折回部的第一边框板20靠近所述第二边框板21的一侧的厚度小于远离所述第二边框板21的一侧的厚度,所述背板和所述框架通过所述折弯部和折回部卡合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板通过第一横板和第一竖板形成折弯部,与所述第一边框板形成的折回部卡合,实现背板与框架的凹凸卡合,该卡合方式卡合严密,能够阻挡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背光源的问题;并且能够解决因遮光胶带易脱落导致的漏光问题,同时,由于该卡合方式不需要遮光胶带从而能够有效节约制作时间、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并提高组装效率。

为进一步加强背板和框架的连接,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板上还设置有多个卡勾结构,所述第一边框板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卡勾结构对应的卡槽结构,所述卡勾结构和卡槽结构卡合。

具体的,如图5a所示为所述背板的一角,如图5b所示为图5a的cc’的截面图,所述侧板设置有多个卡勾结构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勾14向外侧凸起。如图6a为所述框架的一角,如图6b所示为图6a的dd’的截面图,所述第一边框板20上包括多个与所述卡勾结构14相对设置的卡槽结构22,当所述框架扣接在所述背板上时,所述卡勾结构14与卡槽结构22卡合,进一步提高所述背板与框架之间的无缝连接,有效阻挡灰尘进入背光源,改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勾结构和卡槽结构过盈配合。当所述框架扣接在所述背板上时,所述卡勾结构和卡槽结构还能够实现背光源结构的密封拼接。当所述背光源用于背光模组时,该结构不仅能够确保所述背板与框架之间的无缝连接,还能够有效解决所述背光模组的漏光问题,进一步改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a和5b所示,所述第一竖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凹部或凸部、或者间隔设置的凹部和凸部15;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边框板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竖板上相对设置的多个凸部或凹部、或者间隔设置的凸部和凹部。当所述框架扣接在所述背板上时,所述凹部和凸部卡合能够进一步增强所述背板和框架的固定连接。

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板远离所述底板方向的一侧间隔设置有多个凸部;所述第二边框板包括多个与所述凸部对应设置的卡口。即当所述框架扣接在所述背板上时,所述背板上的凸部与所述第二边框板的卡口卡合连接能够增强所述背板和框架的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凸部和卡口过盈配合以进一步增强所述背板和框架的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背板和框架上同时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勾结构和卡槽结构,凸部、凹部或间隔设置的凸部和凹部结构,或者凸部与卡口的结构,从而进一步加强所述背板和框架的固定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边框板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还设置有胶带23。所述胶带23一方面用于承接液晶屏,另一方面能够阻挡所述背板与框架卡合连接时漏出的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胶带为硅质垫片,或者为泡棉胶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适合的胶带以实现上述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背光源,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源。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液晶手写板等。

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装置,通过设置在背板的侧板上的折弯部和设置在框架的第一边框板上的折回部卡合实现所述背板和框架的固定连接,能够避免空气中的灰尘进入背光源,提高背光源的防尘性能,并降低漏光风险,有效弥补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并能够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和用户体验。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