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30811发布日期:2020-06-02 19:02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尤其涉及一种处理盒的力接收组件,该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利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例如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处理盒包括作为图像承载构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和能够作用在鼓上的处理装置(显影剂承载构件(显影辊))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电子照相感光鼓和所述处理装置一体化构造为可拆卸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盒。盒可以包括一体的鼓和显影辊,或者可以包括鼓,或者可以包括显影辊。包括鼓的盒是鼓盒,包括显影辊的盒是显影盒。

如图1至图3所示,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处理盒50k,包括鼓单元31与显影单元41的力接收组件,处理盒可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托盘中并随托盘沿d1方向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第一力施加部件61k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k,其中第一力施加部件61k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可开合的门盖12联动作可旋转运动,第二力施加构件60k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d1方向上可移动,处理盒上设置有用于接收第一力施加部61k的力的第一力接收部75和用于接收第二力施加部60k的力的第二力接收部70,当处理盒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门盖12的关闭动作联动第一力施加部61k做旋转移动并推动第一力接收部70移动,第一力接收部75移动带动第二力接收部70从处理盒壳体上翘起或抬升与第二力施加部60k配合,当第二力接收部70接收到第二力施加部件60k的力后,可以迫使所述显影单元41相对于所述鼓单元31旋转使得设置在显影单元41中的显影辊42和设置在感光单元31中的感光鼓30分离。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发展了上述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分离构件在推动显影盒旋转时容易出现卡死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处理盒,可拆卸的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力施加部件和可移动的托盘,所述托盘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所述托盘推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方向为前,所述托盘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拉出的方向为后;所述处理盒可沿重力方向从上往下安装入所述托盘中,所述处理盒包括:

处理盒框架;

感光单元,其内包含可旋转的感光鼓;

显影单元,可相对于所述感光单元旋转,其内包含可旋转的显影辊;

所述处理盒框架具有在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在驱动侧和导电侧,所述驱动侧设置有驱动所述感光鼓旋转的第一驱动力接收部和驱动所述显影辊旋转的第二驱动力接收部;

力接收部,用于接收所述力施加部件的力而使得所述显影单元相对于所述感光单元旋转;

所述力接收部具有分隔力接收部,用于接收所述力施加部件的力使得所述显影单元相对于所述所述感光单元旋转;

在所述处理盒随所述托盘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推入的过程中,所述力接收部可接收所述力施加部件的力而至少在左右方向和/或上下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力接收部具有安装导向部和拆卸导向部,所述安装导向部和所述拆卸导向部都可与所述力施加部件配合使得所述力接收部至少在所述处理盒框架的纵向方向和/或重力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导向部构造为安装导向斜面,所述拆卸导向部构造为拆卸导向斜面,所述安装导向斜面和所述拆卸导向斜面的延伸方向不同。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导向部和所述拆卸导向部通过与所述力施加部件接触并被所述力施加部件迫推,所述力接收部件向靠近所述处理盒左侧和/或所述处理盒下侧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力接收部安装于所述处理盒框架上,其可相对于所述处理盒框架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力接收部固定在所述处理盒框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力接收部设置有侧面抵接部,当所述力接收部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从左向右移动时,所述侧面抵接部构造为与所述力施加部件配合以临时限制所述力接收部向右侧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力接收部上设置有接收所述力施加部件分隔所述感光鼓与所述显影辊的间隔力的间隔力接收部,所述间隔力接收部临近所述侧面抵接部设置并设置在所述侧面抵接部的左侧。

进一步的,所述力接收部上设置有接收所述力施加部件分隔所述感光鼓与所述显影辊的间隔力的间隔力接收部,所述间隔力接收部设置在至少一部分安装导向部的上侧。

进一步的,所述间隔力接收部设置在所述拆卸导向部的前侧。

进一步的,所述力接收部件与所述处理盒框架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力接收部件与所述处理盒框架之间设置有磁性构件

进一步的,所述处理盒框架上设置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滑动导轨,所述力接收部件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导轨配合的滑动导向槽。

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之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处理盒,通过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力接收部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力施加部件之间的配合使得力接收部移动以避开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力接收部与力施加部件之间的干涉问题,力接收部件的移动平稳,在处理盒的显影单元受力相对感光鼓旋转的时,力接收部件可以稳定的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力施加部件配合以接收鼓辊分离的力。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处理盒向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的示意图;

图2和图3是现有技术中处理盒与图像形成中的力施加机构配合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显影单元驱动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力接收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力接收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至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与图像形成中的力施加机构配合的过程示意图;

图11至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处理盒与图像形成中的力施加机构配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力接收组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处理盒的驱动侧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第一力接收部和中间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力接收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力接收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力接收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力接收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和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力接收组件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力接收组件处的局部接收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壳体偏移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第一力接收部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第二力接收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处理盒导电侧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处理盒安装入托盘中导电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0和图3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处理盒随托盘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不同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2和图3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第二力接收部与成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二力施加部件配合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4和图3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第二力接收部与成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二力施加部件配合的第二状态并接收间隔力的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拆卸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第二力接收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第二力接收部处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中第二力接收部处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处理盒安装向图像形成装置安装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第二力接收部的放大结构示意部;

图42至图4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第二力接收部向处理盒安装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力接收部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力接收部件处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力接收部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中力接收部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力接收部件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6中力接收部件处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托盘13,第一力施加部61,第二力施加部60,门盖12。

如图4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处理盒包括鼓单元31和显影单元41,鼓单元31包括第一驱动力接收部10,用于驱动设置在鼓单元31的中感光鼓30,显影单元41中设置有第二驱动力接收部11用于驱动设置在显影单元31中的显影辊42。

显影单元41包括力接收组件80,力接收组件80包括第一力接收部81、第二力接收部85。显影框架包括边盖54、驱动支架53、支撑支架52和主体框架51。其中,边盖54设置在显影单元的驱动侧的最外侧,在边盖54靠近显影单元纵向内侧的一侧设有驱动支架53,在驱动支架53靠近显影单元纵向内侧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支架52,支撑支架52直接安装在显影单元41的主体框架5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力接收部81和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在支撑支架52上,具体的在支撑支架52上形成有第一安装槽52a和第二安装槽52b,第一安装槽52a和第二安装槽52b的延伸方向不同,优选的,第二安装槽52b的延伸方向与显影辊42的轴线平行,第一安装槽52a与第二安装槽52b的延伸方向呈90度。第二力接收部85安装在一个滑动底座88上,在滑动底座88的顶面上设置有滑行槽88a,第二力接收部85安装在该滑行槽88a中,为了防止第二力接收部85从滑行槽88a中脱离,优选的,将第二力接收部85做成t型结构,在滑行槽88a设置有与该t型结构匹配的t型槽。第一弹性构件87被设置在滑动底座88和第二力接收部85之间,其一端抵接滑行槽88a的内壁另一端抵接第二力接收部85。驱动支架53上设置有第三安装槽53a,第二安装槽52b和第三安装槽53a共同组成了滑动底座88的滑动空间,在滑动底座88和驱动支架53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构件86,第二弹性构件86一端抵接设置在第三安装槽53a的内壁上,另一端抵接在滑动底座88的外表面。滑动底座88可相对于显影单元41的显影框架移动,第二力接收部85可相对于滑动底座88移动,优选的,滑动底座88和第二力接收部85的移动方向的延伸方向设置为平行。

第一力接收部81上设置有迫推部81a,滑动底座88上设置有被迫推部88c,优选的迫推部81a和被迫推部88c都设置为斜面,通过迫推部81a和被迫推部88c的配合可转变各个部件的滑动方向,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一力接收部81在大致垂直于显影辊42的轴线方向上滑动,滑动底座88在与第一力接收部81的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滑动。

下面,结合图6至图13描述本实用新型处理盒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过程以及鼓辊分离的过程。

显影单元41的纵向方向为显影辊42的轴线方向,首先,处理盒随托盘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并安装至预设位置,随着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盖12的关闭,第一力施加部61旋转后按压第一力接收部81,第一力接收部81移动后通过迫推部81a按压被迫推部88c,滑动底座88克服第二弹性构件86的弹性力从一个远离边盖54的位置移动向靠近边盖54的位置移动,第二力接收部85随滑动底座88一起滑动直到第二力接收部85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二力施加部60接触,具体的是第二力施加部件60与第二力接收部85在显影单元的纵向方向上接触并且在纵向方向上呈前后重叠排布,此时,第一力施加部61继续推动第一力接收部81移动,滑动底座88继续沿显影单元的纵向方向滑动,第二力接收部85被第二力施加部60阻挡而停止滑动,第一弹性构件87被压缩,第二力接收部85被第一弹性构件87的弹性力作用相对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具有向靠近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的趋势。随后,机器预运转,第二力施加部件60会沿着图9中e方向移动,沿显影单元的纵向方向观察,第二力施加部件60取消对第二力接收部85的阻挡,第二力接收部85在第一弹性构件87的弹性力作用下沿显影单元41的纵向方向移动,此时第二力接收部85在显影单元41的纵向方向上进入一个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重叠的空间,当图像形成装置驱动第二力施加部件60沿图10中的b方向移动后,第二力施加部件60给第二力接收部85施加一个使得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的力。当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盖12打开后,第一力施加部件61向上旋转取消对第一力接收部81的按压力,第一力接收部81取消对滑动底座88的按压,第二力接收部85随着滑动底座88被第二弹性构件86的弹性力迫推重新回到一个更加远离边盖54的位置,此时,在显影单元的纵向方向上,第二力接收部85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处于一个不重叠的位置,显影盒可以顺畅取出。

<实施例2>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处理盒的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力接收组件的内部结构不同。

如图14所示,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中力接收组件中的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一体的结构,第二力接收部85包括被迫推部85c和力接收部分85a,第一力接收部81上设置有弹性部分81b,当力接收部分85a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接触而被阻挡时,通过第一力接收部81的弹性部分81b的变形提供弹性力使得力接收部分85a具有相对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向靠近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的趋势,优选的,为了加强上述弹性部分81b的弹性力和稳定性,增加了第三弹性构件82在弹性部分81b上,可选择的,也可以直接用第三弹性构件82取代弹性部分81b来提供弹性力。

<实施例3>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中第一力接收部不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中与门盖联动的第一力施加部件的力。

具体的,如图15至图17所示,由于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12闭合的过程中,托盘13会带动盒子沿着图16中的h方向下降,因此,利用此动作,设置有第一力接收部8101和中间件8102。第一力接收部8101大致沿着显影单元的下降方向延伸,中间件8102可绕着一个设置在感光单元支架55上的突出柱55a旋转,具体的在中间件8102上设置有设置有孔8102a,其与突出柱55a配合使得中间件8102可绕着突出柱55a旋转。当显影单元沿着h方向下降时,第一力接收部8101会与图像形成装置中位于底部的力施加部件(图中未示出)配合,第一力接收部8101会被抬升,第一力接收部8101迫推中间件8102旋转,设置在中间件8102上的迫推部8102b与设置在滑动底座88上的被迫推部88c1接触并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向靠近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其后第二力施加部件60与第二力接收部85配合并施加力使得的显影单元中的显影辊与感光单元中的感光鼓分离的过程与实施例1中类似。当打开门盖12后,托盘13带动显影单元13上抬移动,图像形成装置取消对第一力接收部8101的按压,第二力接收部85在第二弹性构件86的弹性力下回位,显影单元可以顺畅取出。

<实施例4>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可旋转的形式,具体的,在显影单元41的显影框架上设置有可供第二力接收部85旋转的旋转支点,第二力接收部85安装在上述旋转支点上,当处理盒未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二力接收部85处于一个突出于显影框架之外的位置,当将处理盒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后,随着门盖12的闭合,第一力接收部81会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一力施加部61的力而移动,第二力接收部85接收来自第一力接收部81的力而从初始位置做旋转移动,具体的,该旋转移动是力接收部85的力接收部分向靠近边盖54的方向旋转,第二力接收部85旋转之后的位置只要在处理盒高度方向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有重叠即可,上述高度方向是处理盒在图像形成装置中随托盘13上升或下降的方向,换句话说是重力方向,第二力接收部85接收一个力后,并且在重力方向上,第二力接收部85接收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力的力接收部分在移动后的位置的高度低于移动前的位置的高度,上述移动后的位置是指第一力接收部81在接收到第一力施加部件61的力移动迫使第二力接收部85移动后所述第二力接收部85的力接收部分的在重力方向上所处的位置,上述移动前的位置是指自由状态下即第一力接收部81不接受外力时第二力接收85的力接收部分在重力方向上所处的位置。优选的,可以将第二力接收部85的突出于显影框架外侧的部分其外形轮廓做成圆弧形状,具体的将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扇形形状,当第二力接收部85旋转时,由于其外形轮廓设置成了圆弧状,可以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与第二力施加部81的配合更加稳定,而且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的机械强度也得到加强。

如图19和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力接收部85上形成有一个侧向突出的被迫推部85c,优选的,被迫推部85c的突出方向是靠近边盖54的方向。当第一力接收部81接收到第一力施加部61的力后,向靠近第二力接收部85移动,第一力接收部81上的迫推面81a按压被迫推部85c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的力接收部分沿r方向旋转,当第一力接收部81上的外力被撤销后,第二力接收部85在第二弹性构件87的弹性力作用下回复至自由状态。

<实施例5>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取消第一力接收部81,将第二力接收部85做成可以在重力方向上移动或者在处理盒纵向方向上移动的形式,当第二力接收部85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移动时,如图21所示,第二力接收部85的靠近边盖5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倾斜面85e和第二倾斜面85f,在第二力接收部85远离框架54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弹性构件89,利用第二倾斜面85f与第一力施加部件61的抵接,可以将第二力接收部85迫推克服第四弹性构件89的弹性力向远离边盖54的一侧移动以越过第一力施加部61,随后第二力接收部85在第四弹性构件89的弹性力下向靠近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以接收用于使得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分离的力,利用第一倾斜面85e可以使得处理盒在取出时越过第一力接收部件81。考虑到第二力施加部件60在对第二倾斜面85f施加压力的情况下,第二倾斜面85f可能会相对于第二力施加部60滑动而不能分离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本实施例中,将第四弹性构件89的弹性力设置成当第二力施加部件60迫压第二力接收部85时可以提供一个弹性力阻挡第二力接收部85的运动以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接收一个分离显影辊和感光鼓的力。

当第二力接收部85在重力方向上移动时,如图22所示,其与将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在纵向方向移动的方式类似,不同之处仅在于,设在第二力接收部85的倾斜面85e、85f在重力方向上设置在第二力接收部85的顶端,第二力接收部85的移动方向也设置成了沿重力方向,当安装和取出处理盒时,第二力接收部85的倾斜面在重力方向上与第一力施加部61接触并且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越过第一力施加部。

<实施例6>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本实施例中直接将第二力接收部85固定安装在显影框架上,将第二力接收部85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当处理盒随托盘13沿托盘推进方向d1方向移动时,由弹性材质制作而成的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被图像形成装置中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压迫而发生弹性变形,直至最后抵接在第二力施加部件60上,此时第二力接收部85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弹性抵接,当第二力施加部件60在b方向(参照图9)移动时,只要将第二力施加部60的弹性变形力设置的大于迫推显影辊42接触感光鼓30的迫推力,当第二力接收部85接收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力时就可以使得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隔开,即使期间第二力接收部85已经发生了弹性变形,但是仍然可以使得显影辊42和感光鼓30分开一个较小的距离,从而避免了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的接触。可选择性的,第二力接收部85也可以不完全固定安装在显影框架上,也可以允许其相对于显影框架有一个小的活动量来改善处理盒的安装和取出的顺畅度,设置的范围只需要参考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接收第二力施加部60的力而迫使显影辊42与感光鼓30分离即可。

<实施例7>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如图23至图2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本实施例中,第二力接收部85与显影框架一体成型或者固定安装在显影框架上。

如图23至图25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具有壳体偏置机构,包括偏置弹性构件92和偏置抵接块91,在边盖54上设置有可供偏置抵接块91穿过的孔54a,偏置弹性构件92一端抵接显影框架,另一端抵接偏置抵接块91,偏置抵接块91的下侧设置有导斜面91a,当处理盒安装入托盘13中,导斜面91a可与托盘13的内侧壁接触并通过偏置弹性构件92将处理盒向远离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所在的一侧迫推,处理盒被迫推后,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第二力接收部85处于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一侧,第二力接收部85在托盘13的推入方向d1上避免了与第二力施加部60的干涉,处理盒可以顺畅的跟随托盘13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处理盒跟随托盘13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预定位置后,随着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盖12的关闭,第一力施加部件61将会向下旋转移动,在处理盒上第一力接收部81上设置有一个受力面81a1,受力面81a1接收第一力施加部件61向下旋转移动施加的力,在第一力接收部81上还设置有旋转安装孔81a2和回位弹性构件抵接部81a3,一个回位弹性构件93设置在第一力接收部81和处理盒框架之间,在边盖54上设置有旋转安装柱54b,旋转安装孔81a2安装入旋转安装柱54b中,回位弹性构件93一端抵接第一力接收部81的回位弹性构件抵接部81a3上,另一端抵接处理盒框架,将回位弹性构件93的弹性力设置成大于偏置弹性构件92的弹性力,当第一力施加部件60向第一力接收部81施加力时,第一力接收部81通过回位弹性构件93向处理盒框架施加一个力使得处理盒框架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靠近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与以上实施例中相同,当图像形成装置未预运转时,随着处理盒框架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靠近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第二力接收部85在移动过程中会被第二力施加部件60阻挡,并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抵接,此时,第一力接收部81已经接收了第一力施加部件61的力而绕着旋转安装柱54b旋转至一个预设的位置,回位弹性构件93被压缩而积蓄了弹性势能,当图像形成装置开始预运转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在托盘13的推入方向上缩进移动,第二力施加部件60对第二力接收部85的阻挡被解除,通过回位弹性构件93积蓄的弹性势能将会迫使处理盒框架向靠近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由于回位弹性构件93的弹性力设置成比偏置弹性构件92的弹性力要大,因此处理盒框架向靠近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是克服了偏置弹性构件92的弹性力在移动,第二力接收部85跟随处理盒框架一起移动至一个在托盘13的推入方向d1方向上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有交叠的位置,随后图像形成装置继续预运转,第二力施加部件60沿着托盘13的拉长方向d2方向移动并推动第二力接收部85移动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分隔开。当需要取出处理盒时,打开门盖12,第一力施加部件61解除对第一力接收部80的力,第一力接收部80对回位弹性构件93的按压也随即被解除,处理盒在偏置弹性构件92的弹性力作用下向远离第二力施加部件60移动,第二力接收部85在托盘13的拉处方向d2方向上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交叠被解除,处理盒可以顺畅跟随托盘13拉出。

实施例8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本实施例中采用处理盒可以整体平移的方案。本实施例中仅仅需要设置第二力接收部而不需要设置第一力接收部。

如图26至图35所示,为了方便描述,将本实施中以及前面实施1至实施例7,以及后文描述的其他实施例中处理盒中的各个方向位置进行如下定义,将处理盒的纵向方向即感光鼓的轴向方形称为左右方向,处理盒的驱动侧的一侧称为右,处理盒驱动对侧称为左,处理盒随托盘推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方向称为前,托盘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的方向称为后,处理盒安装入托盘后,竖直向上的方向称为上,竖直向下的方向称为下。第二力接收部85设在处理盒上靠近驱动侧的右侧。第二力接收部85上设置有安装导向部8501、拆卸导向部8502、侧面抵接部8503以及分隔力接收部8504。优选的,安装导向部8501设置成一个安装导向斜面,拆卸导向部8502设置成一个拆卸导向斜面,在处理盒随托盘沿向前的方向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时,安装导向部8501可以与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抵接,并迫使处理盒向左移动以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顺利越过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当处理盒随托盘沿向后的方向拆卸时,拆卸导向部8502可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和第一力施加部件61抵接,并迫使处理盒向左移动,其中安装导向部8501和拆卸导向部8502的倾斜方向是不同的,沿着一个从后向前的方向,安装导向部8501自身在靠前的前端位置相对于靠后的后端位置距离驱动对侧更近即更靠左,拆卸导向部8502自身在靠前部的前端位置相比靠后的后端位置距离驱动对侧更远即更靠右。

如图28和图29所示,在处理盒的驱动对侧,设置有多个电接触部件,多个电接触部件包含第一电接触部件111和第二电接触部件113分别给处理盒中的不同部件传递电能,这里将处理盒的驱动对侧称为导电侧,多个电接触部件与托盘中的电传递部件接触并且设置成可弹性活动的结构,具体的,第一电接触部件111包含了两个弹性的连接臂111a和111b,第二电接触部件113也包含了两个弹性的连接臂113a和113b,当第一电接触部件111和第二电接触部件113安装至处理盒中,连接臂111a、111b、113a和113b都是呈悬空状态不会与处理盒的侧壁接触,因此当第一电接触部件111和第二电接触部件113接收到一个向左的力即处理盒相对于托盘13向左移动后,连接臂111a、111b、113a和113b会产生弹性变形积蓄弹性势能并对处理盒施加一力使得处理盒具有向右移动的趋势。为了增加电接触部件的弹性力,例如还可以在第一电接触部件111和壳体之间增加一个弹性部件112,该弹性部件112可以是弹簧或者弹性橡胶等。在导电侧设置有一个导电侧边盖114,在导电侧边盖114的下端,具体的相对于托盘13,设置在托盘13的最下侧面之下形成有一个防护凸起114a,防护凸起114a从导电侧边盖114向左突出,其为了防止同样向左突出的电接触部件111和113在处理盒从上向下安装至托盘中时被挂在托盘的上侧端面上。防护凸起114a向左突出的高度可以略小于电接触部件向左突出的高度,或者直接大过于电接触部向左突出的高度。同时,将防护凸起114设置成在托盘13的最下侧突出,可以保证处理盒在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具有足够的行程而不会因触碰托盘的左侧内壁而限制了处理盒向左的移动的行程。可选择性的,为了当处理盒在相对于托盘左移后具有向右移动的力,不局限于将电接触部件设置成弹性的,也可以直在导电侧边盖114与处理盒其它主体部之间设置弹性构件来形成弹性力迫使处理盒向右移动,或者利用托盘中或者图像形成装置中本身自带的弹性电接触部直接提供弹性力迫使处理盒向右移动。

下面结合图30至图36详细描述下本实施例中处理盒的安装、拆卸以及鼓辊分离的过程。首先,如图30和图31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12打开后,处理盒落入托盘13中并随托盘由后向前推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安装于托盘13上的最靠前的一个处理盒,其安装导向部8501先后触碰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使得处理盒向左移动并最终安装至预定位置,其他几个处理盒类似上述安装在最前的处理盒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方式安装,此处需要说明,由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转印带是设置在托盘13的下侧的,因此,为了避免处理盒在前后移动的过程中摩擦转印带的可能,当门盖12打开时,托盘13会抬升处理盒在一个靠上的位置,当托盘13完全推入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中,合上门盖12,处理盒会随着托盘13一起下降一定距离,随后处理盒被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支撑定位部件(图中未示出)支撑定位。因此,如图32和图33所示,当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盖12合上后,托盘13带动处理盒一起向下移动,此时,侧面抵接部8503也会下降一定高度,此高度设置成使得第二力施加部件60在处理盒下降后仍然会与侧面抵接部8503抵接接触,此时,侧面抵接部8503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之间具有压迫力,此压迫力来自处理盒左移后导电侧与托盘13之间的弹性力,当图像形成装置预启动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向前移动一端距离,处理盒在弹性力下向右移动,侧面抵接部8503将会移动到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左侧面的右侧,如图34和图35所示,当处理盒右移后,间隔力接收部8504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在前后方向抵接,当第二力施加部件60向后移动后,通过迫推间隔力接收部8504使得显影单元相对于感光单元移动并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分隔开。当需要拆卸处理盒时,如图36所示,利用拆卸导向面8502与第一力施加部件61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抵接可以导向处理盒向左移动,并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顺利越过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处理盒得以顺畅拆卸。

优选的,为了间隔力接收部8504可以更好的接收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分隔力,将间隔力接收部8504设置成接近一个竖直面,更进一步的可以设置成一个可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具有互锁作用的斜勾面,该斜勾面沿着从下往上的方向朝向前侧延伸,换句话说,该斜勾面在下侧的位置具有一个向后侧凹进的凹进部,利用此向后凹进的凹进部可以很好的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接触并且在接收力使得显影单元旋转的过程中不易松脱,但是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当处理盒安装时,此间隔力接收部8504可能会由于与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接触而阻挡处理盒的安装,因此,在上下方向上,将间隔力接收部8504设置在安装导向部8501的上侧,这样,当门盖12打开并且托盘13处于上侧位置时,安装导向部8501可以先接触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使得处理盒可以顺利向左移动,同时在门盖12闭合后,托盘13处于下降的下侧位置时,间隔力接收部8504又可以很好的接收间隔力。

实施例9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本实施例中第二力接收部85与图像形成装置配合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移动的结构与实施例8中相同,不同的地方在于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可以相对于处理盒框架移动,由此,处理盒不需要左右移动也可以顺畅完成安装和拆卸。

如图37和图38所示,处理盒框架上形成有一个滑动导轨118,第二力接收部85上形成有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滑动导向槽8509,滑动导向槽8509可以在滑动导轨118中左右滑动,在第二力接收部85和处理盒框架之间设置有弹性构件116。可选择性的,第二力接收部85与处理盒框架之间移动的迫推力也可以采用磁性迫推的方式。

本实施例中,处理盒的安装拆卸过程和感光鼓与显影辊的分离过程与实施例8中类似,只是实施例8中是处理盒可以整体左右移动,本实施例中是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单独左右移动,这里对处理盒的安装拆卸过程和感光鼓与显影辊的分离过程不再描述。

实施例10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如图40所示,本实施例中,利用磁性迫推的方式将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可上下移动的结构。

第二力接收部85上设置有间隔力接收部8511、安装导向部8512以及拆卸导向部8513,安装导向部8512以及拆卸导向部8513之间的倾斜角度不同,在第二力接收部85上还设置有第一磁性件安装部8514,第一磁性件119安装入上述第一磁性件安装部8514中,在支撑支架52上设置有第二磁性件安装部5201,第二磁性件118安装入上述第二磁性件安装部5201中,第一磁性件118和第二磁性件119成相对设置并且相对面的磁性相反,第二力接收部85安装入支撑支架52中并可上下移动。处理盒在安装和拆卸时利用具有倾斜角度的安装导向部8512以及拆卸导向部8513越过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间隔力接收部8511设置成相对于竖直方向具有倾斜角,为了增加间隔力接收部8501接收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间隔力,同时又为了使得处理盒可以更好的安装和拆卸,将间隔力接收部8511设置成相对于安装导向部8512更趋于向竖直面靠近,也即间隔力接收部8511相比安装导向部8512更加陡峭。优选的,为了进一步促进间隔力接收部8511接收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间隔力,可以在第二力接收部85表面覆盖表面摩擦系数更大的材料,或者直接将第二力接收部85采用橡胶等较大摩擦系数的材质制作。

实施例11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本实施例中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在上下方向上和左右方向上都可移动的结构。

如图40至图44所示,为了更好的保护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在部分图像形成装置中增加了挡板构件63,该挡板构件63设置在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前侧端,当处理盒随托盘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时,设置在显影单元框架上侧端的第二力接收部85可能会被该挡板构件63阻挡,因此,需要将第二力接收部件85设置成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避开以挡板构件63的干涉阻挡,当第二力接收部85越过挡板构件63后,其又可以与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抵接而向左移动。

具体的,如图41所示,第二力接收部85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导向部85121、第二安装导向部85011、第一拆卸导向部85131、第二拆卸导向部85021、分隔力接收部85041以及侧面抵接部85031,第一安装导向部85121和第一拆卸导向部85131可与挡板构件63抵接而导向第二力接收部8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第二安装导向部85011和第二拆卸导向部85021可与第一力施加部件61和第二力施加部件60抵接而导向第二力接收部85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侧面抵接部85031用于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临时抵接,分隔力接收部85041用于接收第二力施加部件60输出的用于分隔显影辊和感光鼓的分隔力。第一安装导向部85121和第二安装导向部85011设置在侧面抵接部85031的前端,第一拆卸导向部85131和第二拆卸导向部85021设置在侧面抵接部85031的后端,分隔力接收部85041设置在至少一部分第一安装导向部85121的右侧和至少一部分第二安装导向部85011的上侧,优选的,在分隔力接收部85041的附近形成有一个从第一安装导向部85121向下凹进同时从第二安装导向部85011向左凹进的凹陷部,分隔力接收部85041设置在此凹陷部上,分隔力接收部85041的形状构造为与实施例8中类似,可以具体构造为一个近似竖直面或者斜勾面,第一安装导向部85121和第一拆卸导向部85131构造为与实施例10中类似的结构,第二安装导向部85011和第二拆卸导向部85021构造为与实施例8中类似的结构。

如图42至图44所示,支撑支架52上形成有容纳腔5202,止脱孔5203,第二力接收部85上形成有可卡入止脱孔5203中的卡扣8515和可安装于容纳腔5202并在可在容纳腔5202中滑动的延伸柱8516,容纳腔5202的内侧壁5202a与延伸柱8516的侧壁接触用于限制第二力接收部85相对于显影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支撑支架52上还设置有第一磁铁安装部5201和第三磁铁安装部5204,第一磁性件1181安装入第一磁铁安装部5201中,优选的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三磁性件120安装在第二磁铁安装部5204中,优选的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一磁性件1181和第三磁性件120之间呈角度设置,优选的,第一磁性件1181和第三磁性件120之间呈90度设置。第二磁性件1191安装入第二力接收部85中,优选的,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一磁性件1181和第二磁性件1191之间构造为磁性相斥,第二磁性件1191和第三磁性件120之间构造为磁性相吸,第二力接收部85构造为浮动的支撑在容纳腔5202中,其可灵活的左右移动和上下移动,并且可以实现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的组合移动,例如可以斜左下移动,斜右下移动等。侧面抵接部85031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抵接过程与实施例8和实施例9中类似,都是在图像形成中的门盖闭合后用于临时抵接在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左侧,当图像形成装置中预运转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向前移动,第二力接收部85进一步向右移动,分隔力接收部85041开始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重叠区域并接收分隔力。

实施例12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0中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间隔力接收部与安装导向部做成一个整体面。具体的如图45和图46所示,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了安装导向部85122和拆卸导向部85132,安装导向部85122和拆卸导向部85132的设置与实施例10中相同,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可以上下移动,利用安装导向部85122和拆卸导向部85132导向第二力接收部85的移动以使得处理盒可以正常安装。本实施中处理盒上设置有第一力接收部81,第一力接收部81可以接收第一力施加部件61的力而移动,当处理盒随托盘13向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时,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12还未闭合,第一力接收部81与处理盒框架之间设置有回位弹性件84,优选的回位弹性件84构造为设置在处理盒框架和第一力接收部81之间的弹簧,第一力接收部81在回位弹性件84的弹性力作用下处于一个靠后的位置其不与第二力接收部85接触,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自由上下移动以完成处理盒的安装,当托盘13安装到位后,合上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12,第一力施加部件61随着门盖12的闭合而向下旋转并推动第一力接收部81向前移动,第一力接收部81上设置有定位部8120,第二力接收部85上设置有可与定位部8120配合的被定位部8520,优选的,被定位部8520构造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凹槽或者孔,定位部8120构造为可卡入上述凹槽或者孔中的突出部,优选的,第一力接收部81上还设置有弹性部分8119,弹性部分8119用于将定位部8120预先接触第二力接收部85但是不卡入被定位部8520中。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合上时,图像形成装置还没驱动第二力施加部件60向前移动,此时,第二力接收部85向上的移动会被第二力施加部件60阻挡,第一力接收部81接收了第一力施加部件61的力后克服回位弹性件84的弹性力向前靠近第二力接收部85移动,但是第二力接收部85上的被定位部8520还未上移到可与定位部8120配合的位置,此时利用弹性部件8119的弹性力使得定位部8120与第二力接收部85接触,当图像形成装置预运转并使得第二力施加部件60向前移动后,第二力接收部85不再被第二力施加部60阻挡而可以继续上移,当第二力接收部85上的被定位部8520移动到与定位部8120可以正常匹配的位置时,定位部8120插入被定位部8520中,此时,第二力接收部85被定位而不能上下移动,为了方便描述,将第二力接收部85可以接收第二力施加部件的用于间隔显影辊和感光鼓的力的位置称为间隔力接收位置,本实施例中当定位部8120与被定位部8520配合时第二力接收部85即处于间隔力接收部位置,当第二力施加部件60从前往后做返回移动时会接触安装导入斜面85122,但是由于第二力接收部85被定位而不能上下移动,因此第二力接收部85通过安装导入斜面85122与第二力施加部件60的抵接即可带动显影单元移动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分隔。当拆卸处理盒时,打开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盖12,第一力施加部件61随门盖的打开向上旋转,第一力施加部件61取消对第一力接收部81的按压,第一力接收部81在回位弹性件84的弹性力下向后移动使得定位部8120从被定位部8520中退出,第二力接收部85恢复至可自由上下移动的状态,处理盒可以随托盘顺畅取出。本实施例中,第二力接收部85上下移动的力可以采用弹簧等弹性构件,也可以采用磁铁等磁性迫推件来实现,同样的,回位弹性件84也可以选择采用磁性迫推的形式,只要能实现第二力接收部部85和第一力接收部81的迫推移动即可。可选择的,第二力接收部85的移动方式可以不局限于上下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左右移动的方式,或者第二力接收部85绕着一个支点前后旋转,都可以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部与被定位部之间的配合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定位在间隔力接收位置。

实施例13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本实施例中,如图47所示,将处理盒未安装入成像设备中的状态设置成显影辊和感光鼓的间隔状态,可以利用弹簧等弹性构件来迫推显影单元和感光单元使得显影辊和感光鼓间隔开。当处理盒随托盘安装入图形形成装置中并到达了预定的安装位置后,第二力接收部85的力接收部分设置在第二力施加部件的前侧,此时显影辊和感光鼓处于间隔状态,当图像形成装置运转后,第二力接收部件60开始向前移动然后向后移动回到使得鼓辊分离的初始位置,当图像形成装置需要执行成像动作时,需要将显影辊和感光鼓接触,此时,第二力接收部件60会向前移动一定距离,在第二力接收部件60向前移动的过程中会迫推第二力接收部85带动显影单元41相对于鼓单元3旋转并使得显影辊与感光鼓完成接触。为了保持显影辊和感光鼓之间的接触压力是弹性的,可以在第二力接收部85和显影单元41的框架之间增设一个弹性构件。

实施例14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本实施例中,如图48所示,显影单元41上设置一个电磁铁301,在感光单元31上设置一个永磁铁302,在显影单元303上还设有电磁铁控制器303,电磁铁控制器303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力,由于图像形成装置在图像形成状态和非图像形成状态时电力会发生变化,例如电力正负极的转变等,利用此特征,可以通过一个电连接至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电磁铁控制器303来控制电磁铁301与永磁铁302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来达到鼓辊分离的作用。

实施例15

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如图49和图50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设置有一个摩擦构件305,摩擦构件305上设置有一个凸轮3051,第二力接收部85上设置有可与凸轮3051配合的凸轮抵接部8521,第二力接收部85设置成可绕着处理盒上的一个旋转支点49旋转,摩擦构件305也构造为绕着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一个旋转支点(图中未示出)旋转,利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盖12关闭时处理盒会向下移动的动作,将摩擦构件305设置成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内壁抵接,利用摩擦阻力使得摩擦构件305旋转,摩擦构件305旋转后通过凸轮3051迫推凸轮抵接部8521后使得第二力接收部85向上旋转,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运作,第二力接收部85可接收第二力施加部60的分隔力将显影辊和感光鼓间隔开。

可选择性的,以上各实施例中,作为迫推第二力接收部85移动的作用机构,该作用机构可以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磁性件利用磁性件提供迫推力,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弹簧、扭簧等弹性构件来提供迫推力,利用迫推力来实现第二力接收部的移动。作用机构作用第二力接收部的移动的形式不局限于迫推力,也可以选择用拉簧、弹性皮筋或者磁性吸力等结构,利用拉力或者吸力来作用第二力接收部85的移动,总之,可以作用第二力接收部85移动的作用机构都适用于本实用新型中。

以上各实施例中,第二力接收部85的力接收部分与边盖54的距离定义为:第二力接收部85的力接收部分与边盖54的最右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虽然以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具体的定义了第二力接收部85的移动方向或旋转摆动方向是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很显然,第二力接收部85的移动方向可以不是按照处理盒的纵向反向移动,也可以是与纵向方向呈夹角的移动,也可以是曲线的移动方式,总结以上结构,第二力接收部85会处于两个位置,在第一位置是第二力接收部85距离处理盒上与第二力接收部85同侧设置的边盖54在处理盒纵向方向上的最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在第二位置第二力接收部85距离处理盒上与第二力接收部85同侧设置的边盖54在处理盒纵向方向上的最外侧表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该第一距离大于第二距离,并且在第二位置时,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第二力接收部85的力接收部分会与第二力施加部60干涉。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该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该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