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922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把在感光体鼓上形成的显像剂像,复制到由滚动接触到感光体鼓上移动的转印带所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来输出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近些年来,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数字化不断进展,数字复印机已开始普及。数字复印机具有保持由显像剂形成的像的感光体鼓,在滚动接触到感光体鼓上的状态下移动的转印带,和把感光体鼓上边的显像剂像转印到作为在转印带上被搬运的被转印媒体的记录纸上的转印构件。
在这种数字复印机中,由于主流是反转显像方式,故在转印工序中,感光体鼓的极性与转印构件的极性相反。其结果是,记录纸与感光体鼓的极性也相反,两者因静电吸引而互相吸附,所以需要想些办法使记录纸与感光体鼓分离。
在现有的激光打印机等中,由于处理速度慢的机器多,且感光体直径小,故用记录纸的“硬挺性”使记录纸与感光体鼓分离,作为辅助装置设有电晕带电器等的剥离装置。但是,在处理速度快的数字复印机等中,由于采用灵敏度比较低的有机感光体,故鼓的直径将变大,难于用纸的“硬挺性”进行分离。于是,不用感光体鼓而代之以用带状的感光体,仅仅加大转印区域的该感光体的曲率来进行分离的方法,和在转印构件中使用带状的构件,使记录纸静电吸附到带一侧的方法等已实用化。
但是,在现有的装置中,要在维持用于输出品质良好的图像的足够的转印效率的同时,实现记录纸对感光体鼓的良好的剥离是困难的。
本发明就是有鉴于以上各点而发明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足够的转印效率,又可以输出品质良好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是具备在像保持体上形成可视像的像形成装置;搬运构件,它对上述像保持体,介以规定宽度的搬运夹持部作滚动接触,用于在与上述像保持体之间通过上述搬运夹持部搬运被转印媒体,并在保持住被转印媒体的状态下,将其向规定的方向移动;和转印构件,它设置在对于上述搬运构件和上述像保持体相反的一侧,并在介以规定宽度的转印夹持部与上述搬运构件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比上述搬运夹持部靠上述搬运构件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一侧,并把形成于上述像保持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上述转印构件接触到上述搬运构件上的转印夹持部以上述搬运构件离开上述像保持体的位置为基准,位于沿着上述搬运构件的移动方向前后1mm以内。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搬运构件是具有109Ω·cm以上,1012Ω·cm以下的体积电阻的转印带,上述转印构件是具有20°~60°的硬度的转印辊子,上述像保持体与转印带之间的搬运夹持部的宽度大于1mm,上述转印辊子接触到上述转印带上的转印夹持部的宽度大于2mm。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支持上述搬运构件的辅助构件,使得把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保持有可视像被转印媒体向像保持体的切线方向搬运。
本发明的第4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具备在像保持体上形成可视像的像形成装置;搬运构件,它对上述像保持体,介以规定宽度的搬运夹持部作滚动接触,用于在与上述像保持体之间通过上述搬运夹持部搬运被转印媒体,并在保持住被转印媒体的状态下,将其向规定的方向移动;和转印构件,它设置在对于上述搬运构件和上述像保持体相反的一侧,并在介以规定宽度的转印夹持部与上述搬运构件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比上述搬运夹持部靠上述搬运构件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一侧,并把形成于上述像保持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在上述搬运构件脱离开上述像保持体的位置上,上述搬运构件也从上述转印构件脱离开来。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搬运构件是具有109Ω·cm以上,1012Ω·cm以下的体积电阻的转印带,上述转印构件是具有20°~60°的硬度的转印辊子,上述像保持体与转印带之间的搬运夹持部的宽度大于1mm,上述转印辊子接触到上述转印带上的转印夹持部的宽度大于2mm。
此外,本发明的第6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具备在像保持体上形成可视像的像形成装置;搬运构件,它被配置得滚动接触到上述像保持体上,用于在与上述像保持体之间通过上述搬运夹持部搬运被转印媒体,并在保持住被转印媒体的状态下,将其向规定的方向移动;和转印构件,它设置在对于上述搬运构件和上述像保持体相反的一侧,且触接到上述搬运构件上,并把形成于上述像保持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把在由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的搬运方向两个端部所通过的位置上的上述转印构件的触接压力设置得低于在被转印媒体的搬运方向中央部分所通过的位置上的上述转印构件的触接压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两个端部附近的触接压力为10~40g/cm,在上述中央部分附近的触接压力为40~100g/cm。
本发明的第8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有在像保持体上形成可视像的像形成装置;搬运构件,它被配置得滚动接触到上述像保持体上,用于在与上述像保持体之间通过上述搬运夹持部搬运被转印媒体,并在保持住被转印媒体的状态下,将其向规定的方向移动;支持上述搬运构件的支持构件;转印构件,它设置在对于上述搬运构件和上述像保持体相反的一侧,且触接到上述搬运构件上,并把形成于上述像保持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和移动装置,它采用使上述支持构件移动的办法,使上述搬运构件在横切其移动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移动装置,每当通过规定张数的被转印媒体时,就使上述支持构件以规定的移动量进行移动。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和作用,故可以得到足够的转印效率,可以输出品质良好的图像。


图1是复印机的关键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图1的复印机中的转印辊子的配置位置的说明图。
图3是与图2的各图相对应地示出了相对转印电流的转印效率的曲线图。
图4的示意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复印机的关键部分的构成。
图5的曲线示出了相对图4的复印机中的转印电流的转印效率。
图6示出了在图4的复印机中使辅助辊子移动后的状态。
图7示出了在图4的复印机中不配置辊子而代之以配置转印刷后的状态。
图8比较并示出了作为转印构件使用了转印辊子和转印刷时的转印特性。
图9的示意图示出了在图4的复印机中把转印辊子配置到感光体鼓与转印带脱离开来的位置上时的状态。
图10示出了在改变了感光体鼓和转印带相接触的搬运夹持部宽度及感光体鼓和转印辊子相接触的转印夹持部宽度时的转印特性。
图11的示意图示出了在图4的复印机中不设置辅助辊子而代之以加大驱动辊子的直径的实施例。
图12的曲线示出了转印辊子的触接压力与转印带的寿命之间的关系。
图13示出了用于按转印辊子的中央部分和端部改变触接压力的构成例。
图14的曲线示出了转印辊子的中央部分和端部中的触接压力和转印寿命之间的关系。
图15示出了把转印辊子的端部附近加工成尖锥状时的状态。
图16的曲线示出了转印辊子的端部的直径与转印带的寿命之间的关系。
图17示出了用来按转印刷的中央部分和端部处改变触接压力的构成例。
图18的曲线示出了转印刷的毛的长度与转印带的寿命之间的关系。
图19示出了提高了转印刷的中央部分的毛的密度时的状态。
图20是示出了使支持转印带的带单元移动后的状态的动作图。
图21示出了改变条件移动了带单元时的转印带的状态。
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复印机1的关键部分。复印机1,在其大体上中央位置上具有作为像保持体的感光体鼓2。在感光体鼓2的周围,沿着感光体鼓2的旋转方向配设有使感光体鼓2的表面(以下,仅称之为鼓表面)带上规定的电位的带电器3;使带电后的鼓表面曝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4;把作为显像剂的带电调色剂供给静电潜像上使之可视像化的显像装置5;作为把显像后的调色剂像(显像剂像)转印到作为被转印媒体的记录纸P上边的转印构件的转印辊子6;清扫未转印到记录纸P上边而残留在鼓表面上边的调色剂的清扫装置7和除去鼓表面的电荷的消电灯8。
在感光体鼓2的下方,设有作为用来搬运记录纸P的搬运构件的转印带11。转印带11在绕到了驱动辊子12和从动辊子13上的状态下滚动接触到鼓表面上,并用与感光体鼓2的圆周速度相同的速度在同一方向上移动。此外,转印辊子6被设于转印带11的内侧,并被配设于把转印带11夹持在与感光体鼓之间的位置,即,配设于转印位置上,以在与感光体鼓之间形成有转印夹持部。此外,转印辊子6连接到高压电源9上。
再有,在从绕有转印带11的驱动辊子12往下游一侧,介以引导构件14设有定影装置15。
这样一来,鼓表面借助于带电器3而均匀地带电(于-500~-800V的表面电位),并借助于曝光装置4形成静电潜像,再用显像装置5供给带上负电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可视像化。这样形成的调色剂像借助于感光体鼓2的旋转被搬运往转印位置。这时,转印辊子6把转印带11推压到鼓表面上,通过在转印带11与感光体鼓2之间的转印夹持部搬运记录纸P。再用由高压电源9加到转印带11上的偏压(+300~5kV)把鼓表面上边的调色剂像转印到记录纸上。
转印带11由具有108~1012Ω·cm的体积电阻的弹性带形成,转印辊子6由具有102~108Ω·cm的体积电阻的导电性的弹性辊子形成。转印辊子6在鼓表面和转印带11所接触的转印夹持部位置上,从转印带11的内侧供电。
通常的印制中,在转印带11和感光体鼓2脱离开的状态下,分别进行驱动,在两者变成为大体相同的速度后进行触接,把转印偏置电压加到转印辊子6上,同时,搬运记录纸P使之通过转印夹持部。通过转印夹持部的记录纸P虽然在静电吸附到转印带11上边的状态下进行搬运,但是由于卷绕上转印带11的驱动辊子12的曲率大(通常为Φ12mm~Φ40mm),故在转印带11的下游一侧,记录纸P的顶端将脱离开转印带11,通过引导构件14向定影装置15搬运。然后,用定影装置15熔融并定影记录纸P上边的调色剂像,向记录纸P上边输出图像。
另一方面,通过了转印位置的鼓表面,在被清扫装置7进行了清扫之后,用消电灯8消电,为下一个的图像形成过程作准备。
然而,被配置为滚动接触到感光体鼓2上的转印辊子6,一般说,如图2(a)所示的例1那样,被配置在感光体鼓2的正下方。除此之外,还有的如图2(b)的例2所示,把转印辊子6配置到在感光体鼓2的正下方向转印带11的搬运方向下游一侧偏离开来的位置上,也有的如图2(c)的例3那样,与感光体鼓2和转印带11之间的转印夹持部相连续地把转印辊子6配置到从感光体鼓2的正下方往下游少许偏开来的位置上。
如果如例2所示在从感光体鼓2脱离开来的状态下配置转印辊子6,由于转印辊子6和感光体鼓2不作滚动接触,所以可以把转印辊子6做成为金属辊子,使构成简化。
在这3种构成中,变更加到转印辊子6上的转印电流和转印带11的带电阻,并对各自的转印容限的广度,记录纸P的剥离性能等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分别示于图3(a)~(c)。其中,在处理速度为400mm/sec的反转显像中,用的是鼓表面白地电位为-600V,显像偏压为-400V的复印机。图3(a)~(c)的各条曲线是在恒定电流控制下改变转印电流时的、测定测试图刚一转印后的鼓表面上边的残留调色剂的反射浓度的曲线,可以说,该浓度越低转印效率就越好。
在例1中,记录纸P对转印带11的吸附性良好,虽然即便是使带电阻变化到109~1011Ω·cm(图中示出了109、1010、1011Ω·cm这3种数据)性能上也不会变化,但是在转印电流过强时,在图像上将发生放电斑痕,特别是在半灰度图像中这种图像不均很显眼。另一方面,在例2中,虽然转印电流的容限广,记录纸P向转印带11的吸附也是良好的,但是要是用电阻值大于1010Ω·cm的转印带11的话,则不能得到良好的转印。此外,在例3中,带电阻一直到109~1011Ω·cm也没什么大的差别,此外转印电流的容限也和例2一样地广,但记录纸P有吸附到感光体鼓2上的倾向,记录纸P的剥离性是不充分的。
在例1的复印机中,虽然发生了放电斑痕,但是人们认为这是由于在转印夹持部入口附近,在感光体鼓2的电位高的情况下,与转印带11之间的电位差变大,发生放电的缘故。另一方面,在转印带11的表面电位于转印夹持部入口附近低的例2和例3的复印机中,就不易发生这样的转印斑痕。
此外,在例2的复印机中,由于转印辊子6从转印夹持部脱离了开来,故转印带11的电阻的容限将变窄。这是因为在电阻高的转印带11中偏压没能送到转印夹持部部分,而在电阻低的转印带11中,由于该构成使转印夹持部入口附近的转印带11的电位下降,从而使转印部分上游一侧的辊子变成为GND或者比转印部分还低的电位,故使电流顺着转印带11向那里流,实际上所使用的电流值因转印带11的电阻而大幅度地变动的缘故。
在例3中,记录纸P的吸附性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在记录纸P从转印夹持部出来时的转印带11一侧的角度因转印辊子6的曲率而变陡的缘故,如例1和例2所示,如果在感光体鼓2的切线方向上使记录纸P脱离,就不会发生了。
于是,在本发明中,如图4所示,把转印辊子6和辅助辊子16配置到转印带11的内侧。就是说,为了抑制转印夹持部的入口一侧的放电,首先,设置感光体鼓2仅仅与转印带11触接的搬运夹持部,与该搬运夹持部连续地于搬运夹持部的下游一侧介以转印夹持部设置转印辊子6。这一构成虽然和图2(c)的例3相同,但是在转印夹持部的下游,还设置有用于使转印带11从感光体鼓2脱离开来的角度为感光体鼓2的切线方向的辅助辊子16。
用这样的构成,进行了与上述例1到例3的时候相同的容限的比较。其结果示于图5。根据这一结果,在转印辊子6的硬度为20°和60°时,转印残余物的浓度,在转印带11的带电阻为109~1012Ω·cm时,与上述例3没什么不同,记录纸P的剥离性也和例2一样的良好。这样一来,若从感光体鼓2的切线方向上使记录纸P脱离,就可以提高记录纸P的剥离性。
但是,当如图6所示,使辅助辊子16位于使转印带11进而卷绕到感光体鼓2上那样的位置时,就将发生转印漏掉和转印模糊。就是说,要想全部兼顾不发生转印漏掉或模糊的良好的转印,与记录纸P的剥离性能和宽的容限的话,在转印辊子6从转印带11脱离开来之后,在下游一侧,在感光体鼓2和记录至P和转印带11之间不能有超过需要的夹持部。
在图8中,示出了实验结果。在该表中,比较示出了把转印辊子6和固定型的转印刷17用作转印构件的各自的情况,如图6所示,用正的数值表示在从转印构件往下游一侧感光体鼓2和转印带11相接触的宽度18,如图7所示,用负的数值表示在感光体鼓2从转印带11脱离开来的区域上转印构件接触到转印带11上的宽度19。接着,比较了各自的情况下的转印漏掉或模糊及放电斑痕。
其结果是,转印辊子6和转印刷17同样,在转印辊子6脱离开转印带11之后,当感光体鼓2和转印带11在1mm以上相接触时转印模糊就开始变得显眼起来,此外,用转印刷17,在感光体鼓2与转印带11脱离开之后,转印刷17触接到转印带11上的状态下,当仍然是1mm以上触接到转印刷17上时,就发生若干放电斑痕。就是说,采用把转印构件配置到感光体鼓2和转印带11脱离开的位置的前后1mm以内的办法,就可以抑制转印漏掉或模糊及放电斑痕等的发生。
如图9所示,在把转印构件定位为使得转印构件(转印辊子6或转印刷17)在记录纸P脱离感光体鼓2的位置上从转印带11的背面脱离开的地方(图8的0mm的地方),可以得到非常好的图像。因记录纸P的厚度的差异等,这样的条件在通常的装置上不一定能经常得以实现,但这样的状态是理想的。
此外,在图10中,示出了在本发明中,在从转印位置往上游一侧,使感光体鼓2和转印带11进行接触的搬运夹持部的宽度,转印辊子6和感光体鼓2介以转印带11进行接触的转印夹持部的宽度变化时的实验结果。由此结果可知,在从转印位置往上游一侧的搬运夹持部的宽度为1mm以上,转印辊子6和感光体鼓2之间的转印夹持部宽度为2mm以上时,半灰度的放电也难于发生,从而可以得到良好的转印图像。
如上所述,若采用本实施例的复印机,则采用设置用来使转印带11从感光体鼓2脱离的角度为感光体鼓2的切线方向的辅助辊子16,把转印构件配置在转印带11从感光体鼓2脱离的位置的前后1mm以内,把感光体鼓2和转印带11所接触的搬运夹持部宽度设定为1mm以上,把介以转印带11感光体鼓1和转印构件所接触的转印夹持部宽度设定为2mm以上的办法,就可以实现足够的转印效率,同时,还可以实现记录纸P的良好的剥离性,可以输品质优良的图像。
另外,作为取代上边说过的实施例的复印机的别的构成,可以考虑图11所示的那样的构成。若采用这样的构成,则采用不设置辅助辊子16而代之以某种程度地加大驱动辊子12的直径的办法,使记录纸P在感光体鼓2的切线方向上脱离。
对上述那样构成的复印机1送入400K张的记录纸P进行了运行实验。在这里,应用上边说过的复印机1,转印构件使用了硬度为45°(Asker--c)的转印辊子。转印偏置为以50μA进行恒流控制,在A4尺寸的纸上印制5%的图。
这样一来,在大约200张后,与记录纸P的端部对应的转印带11的表面层剥落,发生了带清扫剥离现象。
在转印带11的表面上,因记录纸P通过搬运夹持部和转印夹持部时的感光体鼓2与记录纸P的接触,特别是在记录纸P的端部,发生大量的纸粉。纸粉在这些夹持部或清扫装置7中切削带表面,如果同一尺寸的记录纸P连续通过,则与记录纸P的端部对应的带的表面层将很快地被削掉而剥露出橡胶层,清扫装置7中发生叶片剥离。
转印带11的寿命与由记录纸P发生的纸粉量和叶片与转印带11之间的适合性,以及把记录纸P夹在中间的感光体鼓2和转印带11之间的搬运夹持部的宽度或压力有关。因此,要想延长转印带11的寿命的话,人们认为例如应减少转印带11的压力。这样的夹持部部分的压力,虽然由带自身向感光体鼓2施加的压力和转印构件向转印带11施加的压力来决定,但是改变带自身向感光体鼓2施加的压力,由于对转印带11的蛇行限制有影响,故难于进行大的变更。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想了一些办法来改变转印构件对转印带11的触接压力,延长转印带11的寿命。
在图12中,示出的是在改变转印构件施加到转印带11上的触接压力进行运行实验时的结果。在上述运行实验中,转印辊子6对转印带11的触接压力在转印构件的长度方向上的每1cm约为40 g/cm。根据图12,触接压力越低则运行寿命越长,但是当压力过低时,则用超过130 g/m2的厚纸在对记录纸P的搬运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将发生转印不合格或搬运不合格。这是因为记录纸P硬,在通过转印夹持部部分时记录纸P跳动部分地偏离了夹持部的缘故,如果用能克服记录纸P的“硬挺性”的压力把记录纸P夹住就没问题了。
于是,例如,如图13(a)所示,转印辊子的中央部分保持通常的硬度不变,降低记录纸P的端部经常通过的转印辊子的两端部的硬度。这样一来,由于厚纸被保持在转印辊子6的中央部分附近,故不会发生转印不合格,此外,由于在记录纸P的端部压力低,故工作寿命延长。
此外,如图13(b)所示,通过把转印辊子6的中央部分的轴的直径作得比端部的直径还大,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轴直径大的辊子中央部分附近辊子的视在硬度变高的缘故。
如图14的曲线所示,仅仅在转印辊子6的中央部分附近大体上约100mm的区域提高辊子的硬度,在与记录纸的端部位置之间设有触接压力差的情况下,在中央部分压力为40~100g/cm,端部压力为10~40 g/cm之间可以得到大体上浓度差不显眼的品质优良的图像,此外还可以延长转印带11的工作寿命。
此外,采用沿着转印辊子6的轴方向使其直径具有分布的办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转印辊子6的硬度在轴方向上是恒定的,但在记录纸P的端部通过的区域上把辊子的直径减小Φ1~4左右。在实验中,把转印辊子的中央部分在长度方向上10cm的部分设定为通常的直径,从该处开始向两端部以尖锥形状来减小辊子的直径(参照图15)。
在图16的曲线中,示出了与A4的记录纸P相当的端部的直径。由该曲线可知,当使辊子的直径过小时虽然易于发生转印不合格,但是如果小于Φ3mm的话,可以充分地兼顾两者,故用该方法也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在作为转印构件使用了转印刷的情况下,如图17(a)、(b)所示,也可以改变刷的毛的长度来改变触接压力。在实验中,与改变辊子直径时相同,把转印刷中央部分在其长度方向上在10cm的范围内使毛长固定为6mm,从该处开始向着两端部使毛长变短。用这种办法,可以得到与转印辊子的情况下相同的效果(参照图18)。
此外,在转印刷的情况下,不仅改变刷的毛长,如图19所示,用改变刷的密度的办法也可得到同样的效果。即,使得转印刷的中央部分的毛的密度比端部的密度高。
如上所述,采用使转印构件的中央部分和两端部处的触接压力变化的办法,可以在实现足够的转印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延长转印带11的工作寿命,可以在长期内形成品质优良的图像。
然而,因与记录纸P的端部对应的转印带11的表面层被削掉而露出的筋,其原因之一是记录纸P的端部反复地碰撞带表面的同一地方的缘故。于是,即便是连续地使用同一尺寸的记录纸P,采用使转印带11在感光体鼓2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并使得记录纸P的端部不连续碰撞同一场所的办法,也可以延长转印带11的寿命。
在图20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用来使转印带11在感光体鼓2的轴方向上移动的构成。转印带11被卷绕在从动辊子13和驱动辊子12上而被拉紧设置,各个辊子·12、13用图中未画上的支持构件安装,形成为带单元。在这里,安装了使该支持构件在转印带11移动的同时慢慢地在感光体鼓2的轴方向上移动这样的机构。即,该移动机构具有固定于支持构件上的齿条21和用图中未画出的马达使之旋转的小齿轮22,并借助于马达的驱动使带单元在图中的箭头方向上移动。
带单元被设定为每通过大约100K张纸就移动约10mm,100K张后再次加上100K张纸返回原来的地方使之不断地反复。
在图21中示出了实验结果。由此结果可知,转印带11的寿命因上述构成而被延长。此外,在该方式中,虽然在印制动作中也可使转印带11向箭头a的方向移动,但其移动量100K张约为10mm,故每一张的移动量约为1μm,所以不会产生因转印带11的移动而招致图像不合格或记录纸P的搬运不合格。
此外,如果在印制动作中带单元不动,在印制完一定张数的时刻,在非印制动作时才使带单元移动,则更为有效。在实验中,每印制100K张,就使带单元向规定的方向移动3mm,在600张共计5次,移动了15mm的时候,如图21所示,不发生转印带11的端部的筋,可以把转印带11的寿命延长到600张。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使转印带11以带单元整体进行移动,但不言而喻,即便是仅仅使绕有转印带11的驱动辊子12或从动辊子13移动也具有相同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带单元固定而使记录纸P的搬运路径错开,显然,这样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并不受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可以有种种的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具备在像保持体上形成可视像的像形成装置;搬运构件,它对上述像保持体,介以规定宽度的搬运夹持部作滚动接触,用于在与上述像保持体之间通过上述搬运夹持部搬运被转印媒体,并在保持住被转印媒体的状态下,将其向规定的方向移动;和转印构件,它设置在对于上述搬运构件和上述像保持体相反的一侧,并在介以规定宽度的转印夹持部与上述搬运构件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比上述搬运夹持部靠上述搬运构件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一侧,并把形成于上述像保持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上述转印构件接触到上述搬运构件上的转印夹持部以上述搬运构件离开上述像保持体的位置为基准,位于沿着上述搬运构件的移动方向前后1mm以内。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搬运构件是具有109Ω·cm以上,1012Ω·cm以下的体积电阻的转印带,上述转印构件是具有20°~60°的硬度的转印辊子,上述像保持体与转印带之间的搬运夹持部的宽度大于1mm,上述转印辊子接触到上述转印带上的转印夹持部的宽度大于2mm。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具有支持上述搬运构件的辅助构件,使得在像保持体的切线方向上搬运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保持有可视像的被转印媒体。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具备在像保持体上形成可视像的像形成装置;搬运构件,它对上述像保持体,介以规定宽度的搬运夹持部作滚动接触,用于在与上述像保持体之间通过上述搬运夹持部搬运被转印媒体,并在保持住被转印媒体的状态下,将其向规定的方向移动;和转印构件,它设置在对于上述搬运构件和上述像保持体相反的一侧,并在介以规定宽度的转印夹持部与上述搬运构件接触的状态下,设置在比上述搬运夹持部靠上述搬运构件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一侧,并把形成于上述像保持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在上述搬运构件脱离开上述像保持体的位置上,上述搬运构件也从上述转印构件脱离开来。
5.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搬运构件是具有109Ω·cm以上,1012Ω·cm以下的体积电阻的转印带,上述转印构件是具有20°~60°的硬度的转印辊子,上述像保持体与转印带之间的搬运夹持部的宽度大于1mm,上述转印辊子接触到上述转印带上的转印夹持部的宽度大于2mm。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具备在像保持体上形成可视像的像形成装置;搬运构件,它被配置得滚动接触到上述像保持体上,用于在与上述像保持体之间通过上述搬运夹持部搬运被转印媒体,并在保持住被转印媒体的状态下,将其向规定的方向移动;和转印构件,它设置在对于上述搬运构件和上述像保持体相反的一侧,且触接到上述搬运构件上,并把形成于上述像保持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把在由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的搬运方向两个端部所通过的位置上的上述转印构件的触接压力,设置得低于在被转印媒体的搬运方向中央部分所通过的位置上的上述转印构件的触接压力。
7.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在上述两个端部附近的触接压力为10~40g/cm,在上述中央部分附近的触接压力为40~100g/cm。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具备有在像保持体上形成可视像的像形成装置;搬运构件,它被配置得滚动接触到上述像保持体上,用于在与上述像保持体之间通过上述搬运夹持部搬运被转印媒体,并在保持住被转印媒体的状态下,将其向规定的方向移动;支持上述搬运构件的支持构件;转印构件,它设置在对于上述搬运构件和上述像保持体相反的一侧,且触接到上述搬运构件上,并把形成于上述像保持体上的可视像转印到用上述搬运构件搬运的被转印媒体上;和移动装置,它采用使上述支持构件移动的办法,使上述搬运构件在横切其移动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9.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是上述移动装置,每当通过规定张数的被转印媒体时,就使上述支持构件以规定的移动量进行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以实现足够的转印效率,且可以输出品质优良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解决方案是:复印机1具有在滚动接触到感光体鼓2上的状态下无接头环状移动的转印带11。在转印带11的内侧,配设有转印辊子6和辅助辊子16。转印辊子6在感光体2和转印带11相接触的搬运夹持部内且在从感光体鼓2的正下方往下游一侧,被配置为触接到转印带11上,辅助辊子16被设置于从感光体鼓2和转印辊子6相接触的转印夹持部往下游一侧。辅助辊子16被定位得使转印带11从感光体鼓2脱离开来的角度成为感光体鼓2的切线方向,转印辊子6配置到转印带11从感光体鼓2脱离开的位置的前后1mm以内。
文档编号G03G15/16GK1206130SQ9811605
公开日1999年1月27日 申请日期1998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1997年7月15日
发明者渡边猛, 泉贵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