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60765阅读:497来源:国知局
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可携 装置的摄影光学镜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 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禪合元件(化argeCoupled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 金属半导体兀件(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Sensor,CMOSSensor)两种, 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W广 视角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广视角W及小型化摄影镜头 伊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0003]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摄影镜头,虽有使用五片式透镜结构,但其光学 系统中的第二透镜像侧表面设计W凹面为主,且其透镜间的距离配置不佳,其中该第二透 镜像侧面为凹面的设计,使影像周边光线的入射角度过大,因此容易造成影像周边聚光不 佳W及相对照度剧烈下降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W及可携装置,其第二透镜物侧表面于 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间隔距离的比值设计较佳,可改善大视 角下周边区域的成像效果。
[0005]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影光学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H 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 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H透 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 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 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 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摄影光学镜组具屈折力 的透镜为五片。其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H 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H透镜与第四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摄 影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巧,其满足下列条件:
[0006] T23/T12<1. 2 ;
[0007] 0. 75<T34/T12<5. 0;W及
[0008]0. 50<(f/f5)-(f/f4)〇
[0009]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摄影光学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 H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 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H 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 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 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 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摄影光学镜组具屈折 力的透镜为五片。其中,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 H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H透镜与第四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二透镜的色散 系数为V2,第H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
[0010] T23/T12<1. 2 ;
[0011]0. 75<T34/T12<5. 0 ;
[0012] 巧3+R4) / 巧3-R4) <-l. 25 ;W及
[0013] 1. 0<V3/(V2+V4)<2. 0。
[0014]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摄影光学镜组W及电子感光元件。
[0015]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可携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
[0016] 当T23/T1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使摄影光学镜组间隔距离配置较为合适,可避免 距离过短而造成组装上的困难,或距离过长而影响镜头的小型化。
[0017] 当T34/T1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利于透镜的组装,并可缩短影像拾取光学镜组 的总长度。
[001引当(f7巧)-(f/f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降低系统像差W提升成像品质。
[0019]当巧3+R4)/巧3-R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利于修正系统像散W维持成像品质。
[0020] 当¥3八¥2+¥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效修正系统色差并维持优良成像品质。
[0021] W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22]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23]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
[0024]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巧]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
[0026]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H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27]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H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
[0028]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29]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
[0030]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31]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
[0032]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33]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
[0034]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走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巧]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走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
[0036]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0037]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
[0038]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可携装置的示意图;
[0039] 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可携装置的示意图;
[0040]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可携装置的示意图。
[00川其中,附图标记
[004引取像装置;10
[0043]光圈;100、200、300、400、500、600、600、700、800
[0044]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
[0045]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
[0046]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
[0047]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0048]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
[0049]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
[0050]第H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
[0051]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
[0052]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
[0053]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
[0054]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 [00 巧]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
[0056]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
[0057]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
[0058]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
[0059]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60、260、360、460、560、660、760、860
[0060]成像面;170、270、370、470、570、670、770、870
[0061] 电子感光元件;180、280、380、480、580、680、780、880
[0062]f;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
[0063]f2 ;第二透镜的焦距
[0064]f4 ;第四透镜的焦距
[0065] 巧;第五透镜的焦距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