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60765阅读:来源:国知局
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131及像侧表面 132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0111]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12]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152于离轴处具有 至少一凸面。
[0113]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6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50及成像面170之间, 并不影响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
[0114]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011 引
宜 中:
[011引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 离;
[0117]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0118] R;曲率半径;
[011引 k;锥面系数;W及
[0120]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0121] 第一实施例的摄影光学镜组中,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摄影光学镜组的光圈值 (F-number)为化0,摄影光学镜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数值如下;f= 3. 53mm;化0 =2. 15 及HF0V= 39. 5 度。
[0122] 第一实施例的摄影光学镜组中,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H透镜的色散系数 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V3/(V2+V4) = 1. 19。
[0123]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H 透镜130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T23/T12 = 0. 55。
[0124]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H透镜130与第四 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34/T12 = 2. 69。
[0125] 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H 透镜130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H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 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34/ (T12+T23+T45) = 1. 11。
[0126]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 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巧3-R4) = -1. 46。
[0127]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的曲率半径为R1,第H透镜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 贴,其满足下列条件;贴/R1 = 1. 16。
[012引第H透镜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 件;R5/f= 0. 51。
[0129] 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7f2 =-0. 70。
[0130] 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巧,其满足下列条件;|f4|/巧 =0. 45。
[0131] 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巧, 其满足下列条件;(f/巧)-(f7f4) = 0. 82。
[0132] 摄影光学镜组中最大视角为F0V,其满足下列条件;F0V= 79. 0度。
[0133]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W及表二。
[0134]
[0135]
[0136]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 且表面0到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 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16阶非球面系数。此 夕F,W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 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W费述。
[0137] <第二实施例〉
[013引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 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 光学镜组与电子感光元件280。摄影光学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光圈 200、第二透镜220、第H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60与成 像面27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80设置于成像面270上。摄影光学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 为五片。
[0139]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40]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41] 第H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231及像侧表面 232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0142]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43]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252于离轴处具有 至少一凸面。
[0144] 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6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及成像面270之间, 并不影响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
[0145]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及表四。
[0146]
[0147]
[0149]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w费述。
[0150]
[0151] <第H实施例〉
[0152]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H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 由左至右依序为第H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 光学镜组与电子感光元件380。摄影光学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 310、第二透镜320、第H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60与成 像面37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80设置于成像面370上。摄影光学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 为五片。
[0153]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54]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55] 第H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表面331及像侧表面 332于离轴处皆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0156]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57]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表面352于离轴处具有 至少一凸面。
[015引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6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五透镜350及成像面370之间, 并不影响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
[0159]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W及表六。
[0160]
[0162]
[0163] 第H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 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W费述。
[0164]
[0165] <第四实施例〉
[0166]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 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 光学镜组与电子感光元件480。摄影光学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镜 410、第二透镜420、第H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60与成 像面47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80设置于成像面470上。摄影光学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 为五片。
[0167]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412于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