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260765阅读:来源:国知局
[0066]F0V ;摄影光学镜组的最大视角
[0067] 化0 ;摄影光学镜组的光圈值
[0068]HF0V :摄影光学镜组的最大视角一半
[0069]R1;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70]R3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71]R4 ;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72]R5;第H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0073]T12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74]T23 ;第二透镜与第H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7引T34 :第立透镜与第四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7引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0077]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0078]V3;第H透镜的色散系数
[0079]V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具体实施方式】
[0080]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0081] 摄影光学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H透镜、第四透镜与 第五透镜。其中,摄影光学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
[0082]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藉此,可提供所需正屈折 力与缩短摄影光学镜组的总长度。
[0083]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 为凸面。藉此,可补正第一透镜产生的像差与修正像散,并有效提升影像周边的相对照度。
[0084] 第H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藉此,可分配第一透镜之 屈折力,有助于降低摄影光学镜组的敏感度,并减少求差的产生W提升成像品质。此外,第 H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反曲点。藉此,可压制离轴 视场的光线入射于影像感测元件上的角度,W有效提升影像感测元件的响应效率。
[0085]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 为凸面。藉此,可有效修正系统的佩兹伐和数(Petzval'Ssum),使成像面更平坦,并有助于 减少像散。
[0086] 第五透镜可具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 为凹面,且其像侧表面于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藉此,可有效使摄影光学镜组的主点 (Principal化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光学总长度W促进镜头的小型化,更可有效地 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0087]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H透镜间于光 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其满足下列条件;T23/T12<1. 2。藉此,可有利于透镜的组装,并可 缩短影像拾取光学镜组的总长度。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T23/T12<0. 75。
[0088]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H透镜与第四透镜间于光 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 75<T34/T12<5. 0。藉此,可有利于透镜的组装, 并可缩短影像拾取光学镜组的总长度。
[0089] 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巧,其满足下 列条件;0.50<(f7巧)-(f/f4)。藉此,可降低系统像差W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可满足下 列条件;〇. 60<(f7巧)-(f/f4)<1.60。
[0090]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 下列条件;(R3+R4)/巧3-R4K-1. 25。藉此,可有利于修正系统像散W维持成像品质。
[0091]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H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 V4,其满足下列条件;1. 0<¥3八¥2+¥4)<2. 0。藉此,可有效修正系统色差并维持优良成像品 质。
[0092] 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第H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其满足下列条件: 0.3<贴/?2. 5。藉此,可有效减少球差与像散产生W提升成像品质。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 件;0. 3<贴/?1. 0。
[0093] 摄影光学镜组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 f2<-0. 40。藉此,可有效修正摄影光学镜组的像差W维持成像品质。
[0094] 摄影光学镜组的最大视角为F0V,其满足下列条件;80度(degrees)<F0V<100度。 藉此,可使摄影光学镜组具有较大视场角W获得宽广之取像范围。
[0095] 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该第H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其 满足下列条件;〇. 5<R5/R1<2. 0。藉此,可有效加强球差的修正W优化摄影光学镜组的成像 品质。
[0096] 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巧,其满足下列条件;0.55<|f4|/ 巧<1. 20。藉此,可强化摄影光学镜组的像差修正W提高成像品质。
[0097]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H透镜间于光 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H透镜与第四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 五透镜间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0. 9<T34/(T12+T23+T45)<2. 0。藉 此,适当调整透镜间的间距,有助于缩小摄影光学镜组系统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
[0098] 本发明摄影光学镜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W 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另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W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透 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非球面可W容易制作成球面W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W 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W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
[0099] 本发明摄影光学镜组中,就W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而言,若透镜表面系为凸面且未 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系为凹面且未界定 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0100] 本发明摄影光学镜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阔,其位置可设置于第一透镜之前、 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均可,该光阔的种类如耀光光阔(Glarestop)或视场光阔 (FieldStop)等,用W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0101] 本发明摄影光学镜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或中置,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 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前置光圈可使摄影 光学镜组的出射瞳巧xit化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之具有远也(Telecentric) 效果,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如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中置光圈则有助于扩大系统的 视场角,使其具有广角镜头之优势。
[0102]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摄影光学镜组W及电子感光元件,其 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影光学镜组的成像面。较佳地,该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 炬arrelMember)、支持装置(HolderMember)或其组合。
[0103]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可携装置,其包含前述取像装置。请参照图17、图18与图19,取 像装置10可多方面应用于智慧型手机(如图17所示)、平板电脑(如图18所示)与穿戴 式装置(如图19所示)等。较佳地,该可携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化its)、 显示单元值isplay化its)、储存单元(Storage化its)、暂储存单元(RAM)或其组合。
[0104] 本发明的摄影光学镜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 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可多方面应用于H维(3D)影像揃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 数字平板与穿戴式装置等可携装置中。前掲可携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 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0105]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W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W详细说明。
[0106]〈第一实施例〉
[0107]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 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W及崎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影 光学镜组与电子感光元件180。摄影光学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 110、第二透镜120、第H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化t Filter) 160与成像面17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80设置于成像面170上。摄影光学镜组 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
[010引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09]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0110] 第H透镜130具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