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87715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背光模组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背板,位于背板的容置空间内并顺序放置的反射片、一组导光条、扩散板和光学膜片,以及位于光学膜片的上方并与背板连接的胶框,其中:导光条的至少一个短边端面设置有发光二极管,且导光条朝向反射片的一侧表面具有光线网点。相比现有技术将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扩散板的正下方,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案可以明显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此外,相比现有技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也可以减少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从而降低了背光模组的成本。
【专利说明】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消费者对平板显示器、平板电视等显示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显示设备的结构、外观、性能等各个方面的更新也日益频繁。
[0003]在液晶显示技术中,由于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因此,背光模组对于透射式液晶显示设备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模组普遍采用LED( I ight-emitting d1de,发光二极管,简称LED)作为光源。根据光源的分布位置,背光模组可分为直下入光式和侧入光式两种,其中,直下入光式背光模组的光源分布于扩散板的下方,该类背光模组主要应用于显示器、电视等大尺寸液晶显示设备。
[0004]为使直下入光式背光模组的画面满足均一度要求,现有技术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扩散板的下方设置数量较多的LED,通过增大LED的密度来提升画面的均一度;另一种方式是为LED的芯片设计专用的散光透镜,把芯片发出的小面积高强度光分散成向四周发射的光,从而提升画面的均一度。
[0005]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无论是设置数量较多的LED,或是为LED的芯片设计专用的散光透镜都会增加背光模组的制造成本。并且,上述两种设计都需要一定的空间距离来进行光的扩散和混合,从而导致背光模组的厚度较大,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显示设备的超薄化需求。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以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降低背光模组的成本。
[000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背板,位于背板的容置空间内并顺序放置的反射片、一组导光条、扩散板和光学膜片,以及位于光学膜片的上方并与背板连接的胶框,其中:所述导光条的至少一个短边端面设置有发光二极管,且所述导光条朝向反射片的一侧表面具有光线网点。
[0008]可选的,所述导光条的两个短边端面分别设置有发光二极管。
[0009]可选的,所述一组导光条与反射片粘贴固定。
[0010]可选的,所述背板的内壁对应每个导光条的两个短边端面分别设置有定位卡槽。
[0011]优选的,所述导光条的两个长边端面分别贴附有反射胶带。
[0012]优选的,所述一组导光条沿背板的长度方向设置。
[0013]优选的,所述一组导光条在背板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
[0014]可选的,所述导光条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导光条,或者,所述导光条为聚碳酸酯材质的导光条。
[0015]可选的,所述导光条上的光学网点为印刷成型光学网点或注塑成型光学网点。
[0016]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中,导光条设置发光二极管的短边端面为入光面,导光条朝向扩散板的一侧表面为出光面,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条后经光学网点破坏全反射并均匀打散,之后从出光面射出。相比现有技术将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扩散板的正下方,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案可以明显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此外,相比现有技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也可以减少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从而降低了背光模组的成本。
[0017]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根据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背光模组。该显示设备可以实现超薄化设计,并且成本较低,能耗较低。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19]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背光模组的部分部件俯视图;
[0020]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0021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背光模组的部分部件俯视图;
[0022]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导光条不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背板
[0025]2-反射片
[0026]3-导光条
[0027]4-扩散板
[0028]5-光学膜片
[0029]6-胶框
[0030]7-发光二极管
[0031]8-反射胶带
[0032]11-定位卡槽
[0033]31-光学网点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35]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背板I,位于背板I的容置空间内并顺序放置的反射片2、一组导光条3、扩散板4和光学膜片5,以及位于光学膜片5的上方并与背板I连接的胶框6,其中:导光条3的至少一个短边端面设置有发光二极管7,且导光条3朝向反射片2的一侧表面具有光线网点31。
[0036]可以只在导光条3的其中一个短边端面设置发光二极管7,也可以在导光条3的两个短边端面分别设置发光二极管7,具体可以根据背光模组的结构、光学设计要求来确定。
[0037]如图1所示,在该优选实施例中,一组导光条3与反射片2粘贴固定,该实施例方案,方便组装人员操作,并且不会增加背板的设计成本。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背板I的内壁对应每个导光条3的两个短边端面分别设置有定位卡槽11,这种方式也可以实现对导光条3的定位。
[0038]如图4所示,导光条3的两个长边端面分别贴附有反射胶带8。反射胶带8可以将光线反射,从而防止光线从导光条3的长边端面射出,有利于提高光利用率。
[0039]如图1和图3所示,在该优选实施例中,一组导光条3沿背板I的长度方向设置,并且该一组导光条3在背板I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该设置方式可以使背光模组的画面亮度和均一度较佳。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一组导光条也可以沿背板的宽度方向设置,并且该一组导光条在背板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
[0040]导光条3的具体材质类型不限,例如,导光条3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导光条,或者,导光条3为聚碳酸酯材质的导光条。导光条3上的光学网点31可以为印刷成型光学网点,也可以为注塑成型光学网点。
[0041]在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中,导光条3设置发光二极管7的短边端面为入光面,导光条3朝向扩散板4的一侧表面为出光面,发光二极管7发出的光进入导光条3后经光学网点31破坏全反射并均匀打散,之后从出光面射出。从导光条3出光面射出的光经扩散板4进行均匀分散,之后经光学膜片5进行增亮或进一步分散,从而使背光模组发出亮度和均一度均较佳的面光。
[0042]相比现有技术将发光二极管设置在扩散板的正下方,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案可以明显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此外,相比现有技术,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方案也可以减少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从而降低了背光模组的成本。
[004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该显示设备可以实现超薄化设计,并且成本较低,能耗较低。显示设备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液晶电视机、液晶显示器、液晶广告屏等等。
[00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容置空间的背板,位于背板的容置空间内并顺序放置的反射片、一组导光条、扩散板和光学膜片,以及位于光学膜片的上方并与背板连接的胶框,其中:所述导光条的至少一个短边端面设置有发光二极管,且所述导光条朝向反射片的一侧表面具有光线网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的两个短边端面分别设置有发光二极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导光条与反射片粘贴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的内壁对应每个导光条的两个短边端面分别设置有定位卡槽。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的两个长边端面分别贴附有反射胶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导光条沿背板的长度方向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组导光条在背板的宽度方向上均匀分布。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导光条,或者,所述导光条为聚碳酸酯材质的导光条。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条上的光学网点为印刷成型光学网点或注塑成型光学网点。10.—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5842918SQ201610262857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5日
【发明人】李磊
【申请人】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乐视致新电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