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33772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具备定影部件和感应加热部。定影部件使图像在片材上定影。感应加热部对定影部件进行感应加热。感应加热部含有:环状的线圈、盖子。线圈沿着与片材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盖子具有第一开口列、第二开口列和第三开口列。线圈含有第一直线状部和第二直线状部。第一开口列和第二开口列都配置在线圈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的第一直线状部一侧。第二开口列配置在比第一开口列更靠近第二直线状部的位置。第三开口列配置在中心线的第二直线状部一侧。
【专利说明】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有些定影装置具备:定影辊、对定影辊进行感应加热的环形线圈、覆盖线圈的若干个磁芯、对若干个磁芯进行支托的支托部、覆盖支托部的防护部件。支托部含有若干个芯容纳部、若干个第一开口部和若干个第二开口部。在若干个芯容纳部的每一个中,配置有一个磁芯。一个第一开口部和一个第二开口部构成一组,各组形成在相邻的芯容纳部之间。
[0003]在防护部件中,形成有若干个进气口和若干个出气口。进气口形成在与第一开口部相对的位置,出气口形成在与第二开口部相对的位置。从进气口导入的空气经过第一开口部和第二开口部,从出气口排出。利用从进气口导入的空气,使线圈冷却。
[0004]不过,对于上述的定影装置,线圈中接近进气口的部分容易冷却,线圈中远离进气口的部分难以冷却。因此,在接近进气口的部分与远离进气口的部分之间,产生温度差。其结果,远离进气口的部分的温度与接近进气口的部分的温度相比,存在较快地超过线圈耐热温度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在线圈中产生温度差,同时还能够冷却线圈。
[0006]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观点,定影装置具备定影部件和感应加热部。定影部件使图像在片材上定影。感应加热部对所述定影部件进行感应加热。所述感应加热部含有:环状的线圈、拱形芯部和盖子。线圈沿着与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拱形芯部含有若干个拱状芯。若干个拱状芯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配置成跨过所述线圈。盖子覆盖所述拱形芯部。所述盖子具有:第一开口列、第二开口列和第三开口列。第一开口列含有若干个第一开口部。若干个第一开口部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而配置。第二开口列含有若干个第二开口部。若干个第二开口部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而配置。第三开口列含有若干个第三开口部。若干个第三开口部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而配置。所述线圈含有:第一直线状部和第二直线状部。第一直线状部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延伸。第二直线状部与所述第一直线状部相对。所述第一开口列和所述第二开口列都配置在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的所述第一直线状部一侧。所述第二开口列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开口列更靠近所述第二直线状部的位置。所述第三开口列配置在所述中心线的所述第二直线状部一侧。
[0007]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观点,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第一观点的定影装置、在所述片材上形成所述图像的图像形成部。
[0008]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线圈中产生温度差,同时还能够冷却线圈。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剖面图。
[0010]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部的剖面图。
[0011]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线圈部的俯视图。
[0012]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拱形芯部和盖子的分解立体图。
[0013]图5是表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的气体的流动的剖面图。
[0014]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开口部?第三开口部的布局的俯视图。
[0015]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拱形芯部、第二引导件和盖子的分解立体图。
[0016]图8是表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的气体的流动的剖面图。
[0017]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开口部?第三开口部的布局的俯视图。
[0018]图10是表示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线圈进行冷却的气体的流动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使用同样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说明。实施方式中,X轴、Y轴和Z轴互相垂直,X轴和Y轴平行于水平面,Z轴平行于铅垂线。
[0020](实施方式一)
[0021]参照图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剖面图。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进给部
1、输送部2、图像形成部3、作为定影装置的定影部4、排出部5。
[0022]进给部I对若干枚片材P进行收纳,将片材送向输送部2。例如,片材P是纸制或者合成树脂制的片材。输送部2含有若干对输送辊对,将片材P送到图像形成部3。图像形成部3利用电子照相方式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输送部2将图像已形成的片材P送到定影部4。定影部4对片材P上已形成的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图像在片材P上定影。输送部2将图像已定影的片材P送到排出部5。排出部5将片材P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
[0023]参照图2,对定影部4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定影部4的剖面图。定影部4具备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10、定影辊20、加压辊30、感应加热部40、若干个螺丝钉BI。感应加热部40含有线圈部50、拱形芯部70、盖子80。
[0024]感应加热部40对定影带10进行感应加热。其结果,定影带10发热,使图像在片材P上定影。定影带10是环状,圆柱状的定影棍20插入其中。例如,定影带10的内径是40mm。例如,在电铸镍基材上形成硅橡胶层,再在硅橡胶层上形成脱模层,从而构成定影带10。例如,电铸镍基材的厚度是30μπι以上50μπι以下。例如,硅橡胶层的厚度是200μπι以上500μπι以下。例如,利用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之类的氟树脂来形成脱模层。另外,利用热敏电阻器之类的温度检测仪来测量并调整定影带10的温度。
[0025]定影辊20是圆柱状。例如,定影辊20的直径是39.8mm。定影辊20含有圆柱状的芯棒22和圆筒状的弹性层24。弹性层24形成在芯棒22上。例如,芯棒22由不锈钢或者铝形成。弹性层24具有弹性,例如由硅橡胶制的海绵形成。例如,弹性层24的厚度是5mm以上1mm以下。
[0026]加压辊30是圆柱状。例如,加压辊30的直径是35mm。加压辊30具有:圆柱状的芯棒32、圆筒状的弹性层34、脱模层36。弹性层34形成在芯棒32上,以覆盖弹性层34的表面的方式形成脱模层36。例如,芯棒32由不锈钢或者铝形成。弹性层34具有弹性,例如由硅橡胶形成。例如,弹性层34的厚度是2_以上5_以下。例如,脱模层36由PFA之类的氟树脂形成。另夕卜,利用热敏电阻器之类的温度检测仪来测量并调整加压辊30的温度。
[0027]加压辊30隔着定影带10按压在定影辊20上,抵接于定影带10。在加压辊30与定影带10抵接的部位,形成夹持部N。加压辊30被驱动而进行旋转时,定影带10和定影辊20从动于加压辊30而进行旋转。片材P沿着片材输送方向Dl被送来,通过夹持部N,从而被加热和加压。其结果,图像被定影在片材P上。
[0028]参照图2和图3,对感应加热部40的线圈部50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线圈部50的俯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线圈部50含有:线圈52、中央芯列54、一对侧芯列56、基部58。
[0029]线圈52是环状,由导线(例如,绞合线)卷绕若干圈而形成,沿着与片材输送方向Dl垂直的方向D2延伸。线圈52的长边方向与方向D2大致相同。以下,将方向D2记为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 ο线圈52含有第一直线状部52A和第二直线状部52B,第一直线状部52A和第二直线状部52B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延伸,第二直线状部52B与第一直线状部52A相对。
[0030]线圈52配置成与定影带10隔着规定间隔。线圈52与电源电路连接,利用电源电路供给的高频交流电流,产生交变磁通。由于该交变磁通,在定影带10中产生涡电流。涡电流一产生,就产生焦耳热,从而定影带10发热。
[0031]由于线圈52发热,因此,使气体(例如,空气)流入到感应加热部40内,对线圈52进行冷却。然后,对线圈52进行了冷却的气体流出到感应加热部40外。关于这样的线圈52的冷却,在后面进行叙述。以下,存在使用词语“上游”和“下游”的情况,“上游”和“下游”表示冷却线圈52的气体的流动(气流)的上游和下游。
[0032]在俯视图中观察,中央芯列54配置在线圈52所围着的区域。中央芯列54含有若干个中央芯55。若干个中央芯55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配置成直线状。例如,中央芯55由铁氧体之类的磁性材料形成。
[0033]一对侧芯列56配置成夹着线圈52。侧芯列56的每一列含有若干个侧芯57。侧芯列56的每一列中,若干个侧芯57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配置成直线状。例如,侧芯57由铁氧体之类的磁性材料形成。
[0034]基部58含有:线轴58a、中央芯支托件58b、一对侧芯支托件58c和一对平坦部58d。例如,线轴58a、中央芯支托件58b、一对侧芯支托件58c和一对平坦部58d是一体成型的。
[0035]例如,基部58由绝缘性合成树脂形成。线轴58a的剖面大致呈C形。线圈52被固定在线轴58a上。中央芯支托件58b的剖面大致呈U形,中央芯支托件58b配置在线轴58a的顶部。中央芯支托件58b对若干个中央芯55进行支托。一对侧芯支托件58c配置成夹着线轴58a。每一个侧芯支托件58c都对若干个侧芯57进行支托。一对平坦部58d大致是板状,配置成夹着一对侧芯支托件58c。在每一个平坦部58d上,都形成有若干个贯通孔Hl。
[0036]参照图2?图4,对感应加热部40的拱形芯部70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拱形芯部70和盖子8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图4所示,拱形芯部70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延伸,并覆盖线圈52。拱形芯部70含有:若干个拱状芯72、拱形芯支托件74。
[0037]若干个拱状芯72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配置成跨过线圈52。拱状芯72大致呈C形,例如由铁氧体之类的磁性材料形成。另外,线圈52产生的磁通被拱状芯72、中央芯55和侧芯57引导,沿着定影带10流动。其结果,能够在定影带10上有效地产生涡电流。
[0038]例如,拱形芯支托件74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拱形芯支托件74对若干个拱状芯72进行支托。具体来说,拱形芯支托件74含有:沿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配置的若干个支托部74a、一对平坦部74b。例如,若干个支托部74a和一对平坦部74b是一体成型的。若干个支托部74a配置成彼此隔着间隔。每个支托部74a的剖面都大致呈C形,每个支托部74a分别对一个拱状芯72进行支托。一对平坦部74b大致是板状,配置成夹着若干个支托部74a。在每一个平坦部74b上,都形成有若干个贯通孔H2。
[0039]拱形芯支托件74具有若干个第四开口部74c。第四开口部74c形成在相邻的支托部74a之间。每个第四开口部74c都含有上游侧开口部77A和下游侧开口部77B。上游侧开口部77A与线圈52的第一直线状部52A相对,下游侧开口部77B与线圈52的第二直线状部52B相对。另外,关于第一开口部81、第二开口部82和第三开口部83,在后面进行叙述。
[0040]接着,参照图2?图4,对感应加热部40的盖子80进行说明。如图2?图4所示,盖子80对拱形芯部70进行覆盖。盖子80的剖面大致呈C形,例如,盖子80由铝之类的金属形成。盖子80切断线圈52产生的磁通,抑制磁通泄漏到感应加热部40的外部。还有,盖子80使感应加热部40的强度得到提高。而且,盖子80的内表面形成冷却线圈52的气体流路的一部分。
[0041 ] 盖子80具有:顶壁部80a、侧壁部80b、侧壁部80c和一对平坦部80d。例如,顶壁部80a、侧壁部80b、侧壁部80c和一对平坦部80d是一体成型的。
[0042]一对平坦部SOd形成盖子80的一对侧端部,大致呈板状。在每一个平坦部SOd上,形成有若干个贯通孔H3。螺丝钉BI(图2)穿通贯通孔H3、拱形芯支托件74的贯通孔H2和基部58的贯通孔Hl,盖子80、拱形芯部70和线圈部50被拧紧在一起。其结果,感应加热部40构成为一个单元。感应加热部40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内部。
[0043]盖子80具有:第一开口列91、第二开口列92和第三开口列93。第一开口列91和第二开口列92形成在顶壁部80a上。第三开口列93形成在侧壁部80b上。第一开口列91和第二开口列92都配置在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的中心线C(图3)的线圈52的第一直线状部52A—侧。第二开口列92配置在比第一开口列91更接近线圈52的第二直线状部52B的位置。第三开口列93配置在线圈52的中心线C的第二直线状部52B—侧。因此,第二开口列92配置在第一开口列91与第三开口列93之间。
[0044]第一开口列91含有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配置的若干个第一开口部81。第二开口列92含有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配置的若干个第二开口部82。第三开口列93形成在侧壁部80b上。第三开口列93含有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配置的若干个第三开口部83。
[0045]冷却线圈52的气体(例如,空气)送到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82。然后,送到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流入感应加热部40内,通过上游侧开口部77A和下游侧开口部77B,从第三开口部83流出。利用从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82流入并从第三开口部83流出的气体,线圈52被冷却。
[0046]具体来说,通过第一开口部81将气体送到线圈52的第一直线状部52A,据此对第一直线状部52A进行冷却。还有,通过第二开口部82将气体送到线圈52的第二直线状部52B,据此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冷却。其结果,抑制第一直线状部52A与第二直线状部52B之间产生温度差,并能够对线圈52进行冷却。
[0047]参照图5,对冷却线圈52的气体的流动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冷却线圈52的气体的流动的剖面图。定影部4还具备:作为送风部的吸气部101、管道103、密封件105。例如,吸气部101含有风扇,将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气体(例如,空气)吸入,将气体Al送到管道103。管道103以覆盖第一开口列91和第二开口列92的方式,通过密封件105与盖子80连接。管道103将来自吸气部101的气体Al送到构成第一开口列91的各第一开口部81和构成第二开口列92的各第二开口部82。另外,例如,密封件105由海绵形成。还有,例如,密封件105是包围第一开口列91和第二开口列92的方环形部件。
[0048]送到第一开口部81的气体Al主要以线圈52的第一直线状部52A为冷却对象。也就是说,送到第一开口部81的气体Al作为气体A2吹到第一直线状部52A。然后,气体A2对第一直线状部52A进行冷却,再作为气体A3流向第三开口部83。这种情况下,气体A3从线圈52开始,越过中央芯55,朝向第三开口部83。
[0049]在对送到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Al进行说明之前,先对第一引导件SOe进行说明。如图4和图5所示,盖子80含有若干个第一引导件80e。第一引导件SOe是板状,配置在第二开口部82。具体来说,第一引导件SOe从第二开口部82的开口边缘中离第三开口部83最远的部分开始延伸。然后,第一引导件SOe朝向盖子80的内部,相对于第二开口部82倾斜成锐角。例如,第一引导件80e是通过将盖子80的一部分折弯而形成的。
[0050]送到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Al主要以线圈52的第二直线状部52B为冷却对象。也就是说,送到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Al利用第一引导件80e,作为气体A4通过第四开口部74c(图
4)而被引导到线圈52的第二直线状部52B。然后,气体A4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冷却,流向第三开口部83。还有,送到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Al利用第一引导件80e,被引导到盖子80的侧壁部80b的内表面S,撞到内表面S上,再作为气体A5通过下游侧开口部77B(图4)吹到第二直线状部52B。然后,气体A5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冷却,流向第三开口部83。
[0051]对第一直线状部52A进行了冷却的气体A3、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了冷却的气体A4、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了冷却的气体A5进行汇合,并作为气体A6从第三开口部83流出。
[0052]参照图6,对第一开口部81?第三开口部83的布局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第一开口部81?第三开口部83的布局的俯视图。图6中,表示从线圈52(图2)—侧观察到的拱形芯部70,还表不盖子80的外表面。
[0053]第一开口部81配置成与支托部74a相对。也就是说,第一开口部81配置成隔着支托部74a与拱状芯72相对。第二开口部82配置成与第四开口部74c相对。具体来说,第二开口部82配置成与上游侧开口部77A相对。第三开口部83配置成与支托部74a相对。也就是说,第三开口部83配置成隔着支托部74a与拱状芯72相对。
[0054]第一开口部81的长度L1、第二开口部82的长度L2和第三开口部83的长度L3根据拱状芯72的宽度Wa与相邻拱状芯72的间隔Wb而设定。长度L1、长度L2和长度L3分别表示第一开口部81、第二开口部82和第三开口部83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的长度。宽度Wa表示拱状芯72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的宽度。
[0055]第一开口部81的宽度Wl、第二开口部82的宽度W2和第三开口部83的宽度W3基于盖子80的形状进行设定。宽度Wl优选为设定成小于宽度W2。宽度W1、宽度W2和宽度W3分别表示沿着片材输送方向Dl的第一开口部81、第二开口部82和第三开口部83的宽度。
[0056]例如,在设定了宽度Wa为10mm、间隔Wb为20mm的情况下,设定长度LI为1mm以上20mm以下、宽度Wl为5mm以上1mm以下、长度L2为1mm以上20mm以下、宽度W2为1mm以上15mm以下、长度L3为I Omm以上20mm以下、宽度W3为I Omm以上20mm以下。
[0057]上述,如参照图2?图4进行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一,利用来自第一开口部81的气体对第一直线状部52A进行冷却,并利用来自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冷却。其结果,抑制第一直线状部52A与第二直线状部52B之间产生温度差,并能够对线圈52进行冷却。也就是说,能够抑制在线圈52中产生温度差,同时还能够冷却线圈52。
[0058]还有,如参照图3和图4进行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一,第二开口部82配置在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的中心线C的线圈52的第一直线状部52A—侧。因此,与以跨过中心线C的方式配置第二开口部的情况作比较,能够减小第二开口部82的面积。其结果,能够抑制盖子80的强度下降,也能够抑制磁通的泄漏。还有,与以跨过中心线C的方式配置第二开口部的情况作比较,第一引导件80e远离中央芯55和线圈52。因此,能够防止第一引导件80e与中央芯55和线圈52进行接触,能够确保绝缘距离。
[0059]还有,如参照图5进行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一,第一引导件SOe将送到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引导至线圈52的第二直线状部52B所配置的空间。因此,能够有效地冷却第二直线状部52B,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第一直线状部52A与第二直线状部52B之间产生温度差。
[0060]还有,根据实施方式一,吸气部101将气体送到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82。因此,能够有效地使气体从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82流向线圈52。
[0061]而且,如参照图6进行的说明,第一开口部81配置成与支托部74a相对。因此,来自第一开口部81的气体通过支托部74a而吹到线圈52的第一直线状部52A。其结果,能够抑制第一直线状部52A被过度冷却,能够抑制从第一直线状部52A中吸收了热量的气体变得不易冷却第二直线状部52B。还有,使第一开口部81的面积小于第二开口部82的面积。因此,从第一开口部81送到第一直线状部52A的气体的量少。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一直线状部52A被过度冷却,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第一直线状部52A中吸收了热量的气体变得不易冷却第二直线状部52B。
[0062]还有,第二开口部82配置成与第四开口部74c相对。因此,能够将来自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通过第四开口部74c有效地送到第二直线状部52B。
[0063]而且,根据实施方式一,将第二开口部82配置成与第四开口部74c相对,并将第三开口部83配置成与支托部74a相对。因此,从第二开口部82送出的气体通过第四开口部74c,撞到盖子80的内表面S(图5)上,被引导到第二直线状部52B。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冷却第二直线状部52B,能够进一步抑制在第一直线状部52A与第二直线状部52B之间产生温度差。
[0064](实施方式二)
[0065]参照图1?图3、图5和图7?图9,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和定影部4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结构相同,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定影部4的结构与图2、图3和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定影部4的结构相同。但是,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定影部4在具备第二引导件110A这点上,与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定影部4不同。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二不同于实施方式一的点进行说明。
[0066]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定影部4的拱形芯部70、第二引导件IlOA和盖子80的分解立体图。定影部4还具备第二引导件110A。第二引导件IlOA配置在拱形芯部70与盖子80之间,沿着线圈52(图3)的长边方向D2延伸。
[0067]第二引导件IlOA具有:第一壁部110a、第二壁部110b、上段部Illa和下段部111b。第一壁部IlOa和第二壁部IlOb都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延伸。在第二壁部IlOb上,形成有若干个第五开口部115,若干个第五开口部115对应于在盖子80上形成的若干个第三开口部83。盖子80以第三开口部83与第五开口部115重叠的方式,对第二引导件IlOA和拱形芯部70进彳丁覆盖。
[0068]上段部Illa形成为从第一壁部IlOa的上端边缘开始弯曲。上段部Illa的顶面是平坦面。下段部Illb将第一壁部IlOa的下端边缘与第二壁部IlOb的上端边缘连接起来。下段部Illb的底面是平坦面。
[0069]参照图8,对第二引导件IlOA的功能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冷却线圈52的气体的流动和第二引导件IlOA的剖面图。关于线圈52的第一直线状部52A的冷却,与参照图5说明了的第一直线状部52A的冷却相同。为了简化附图,在图8中省略了图5所示的气体A3和气体A4o
[0070]送到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Al利用第一引导件80e而作为气体A7被引导到第二引导件110A,与第二引导件IlOA的第一壁部IlOa碰撞,经过下游侧开口部77B(图7),再被引导到线圈52的第二直线状部52B。接着,气体A7吹到第二直线状部52B,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冷却,流向第三开口部83。
[0071 ]对第一直线状部52A进行了冷却的气体A3 (图5)、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了冷却的气体A4(图5)、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了冷却的气体A7进行汇合,并作为气体A8从第三开口部83流出。
[0072]接着,参照图8,对第二引导件IlOA的安装进行说明。第二引导件IlOA被盖子80和拱形芯支托件74夹着,利用螺丝钉BI将盖子80、拱形芯支托件74和基部58—起拧紧,从而固定第二引导件110A。这种情况下,第二引导件IlOA的上段部Illa的顶面由盖子80的顶壁部80a的底面进行限制,第二引导件IlOA的下段部Illb的底面由拱形芯支托件74的支托部74a的顶面进行限制。还有,第二引导件IlOA的长边方向的端部由拱形芯支托件74上形成的肋部和/或盖子80的长边方向的端部上形成的抵接部进行限制。
[0073]参照图9,对第一开口部81?第三开口部83的布局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第一开口部81?第三开口部83的布局的俯视图。图9中,表示从线圈52(图8)—侧观察到的拱形芯部70,表不第二引导件I1A的外表面,表不盖子80的外表面。
[0074]第一开口部81的布局和第二开口部82的布局分别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第一开口部81的布局和第二开口部82的布局相同。第三开口部83和第五开口部115都配置成与第四开口部74c相对。具体来说,第三开口部83和第五开口部115都配置成与下游侧开口部77B相对。例如,第五开口部115的面积与第三开口部83的面积大致相同,或者大于第三开口部83的面积。
[0075]第一开口部81的长度LI和宽度Wl、第二开口部82的长度L2和宽度W2、第三开口部83的长度L3和宽度W3、拱状芯72的宽度Wa以及相邻的拱状芯72之间隔Wb分别设定成与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长度LI和宽度W1、长度L2和宽度W2、长度L3和宽度W3、宽度Wa以及间隔Wb相同。
[0076]上述,如参照图8进行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二,第二引导件IlOA将经过第二开口部82送来的气体引导到第二直线状部52B。因此,能够将从第二开口部82送出的气体高效地吹到第二直线状部52B。其结果,能够提高第二直线状部52B的冷却效果。还有,根据实施方式二,设置了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82,因此,与实施方式一同样的,能够抑制在线圈52中产生温度差,同时还能够冷却线圈52。另外,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定影部4具有与实施方式一的定影部4 一样的效果。
[0077](实施方式三)
[0078]参照图10,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和定影部4进行说明。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和定影部4的结构分别与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和定影部4的结构相同。但是,实施方式三中,替换实施方式二所涉及的第二引导件IlOA而设置第二引导件110B。以下,主要对实施方式三不同于实施方式二的点进行说明。
[0079]参照图10,对第二引导件I1B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冷却线圈52的气体的流动和第二引导件IlOB的剖面图。为了简化附图,在图10中省略了图5所示的气体A3和气体A4。定影部4具备替换第二引导件IlOA的第二引导件110B,还具备若干个螺丝钉B2。第二引导件IlOB的剖面大致呈L形,第二引导件IlOB具有壁部119a和平坦部119b。通过拧紧螺丝钉B2将平坦部119b固定在盖子80上,从而将第二引导件IlOB固定在盖子80上。第二引导件IlOB沿着线圈52的长边方向D2(图3)延伸。
[0080]接着,参照图10,对第二引导件I1B的功能进行说明。送到第二开口部82的气体Al利用第一引导件SOe而作为气体A7被引导到第二引导件110B,与第二引导件IlOB的壁部119a碰撞,经过下游侧开口部77B(图7),再被引导到线圈52的第二直线状部52B。接着,气体A7吹到第二直线状部52B,对第二直线状部52B进行冷却,流向第三开口部83。
[0081]上述,如参照图10进行的说明,根据实施方式三,第二引导件IlOB将经过第二开口部82送来的气体引导到第二直线状部52B。因此,能够将从第二开口部82送出的气体高效地吹到第二直线状部52B。其结果,能够提高第二直线状部52B的冷却效果。还有,根据实施方式三,设置了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82,因此,与实施方式一同样的,能够抑制在线圈52中产生温度差,同时还能够冷却线圈52。另外,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定影部4具有与实施方式一的定影部4 一样的效果。
[0082]上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例如,下列(I)?(6))。还有,通过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若干个结构要素进行适当组合,能够形成各种发明。例如,也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的全部结构要素中删除某些结构要素。而且,也可以对不同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进行适当地组合。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主要对各结构要素进行了示意性地表示,为了方便作图,图示各结构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可能与实际有出入。还有,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要素的材质、形状、尺寸等只是一个例子,不是特别限定,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0083](I)实施方式二和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定影部4中,第三开口部83和第五开口部115也都可以配置成与支托部74a相对。也就是说,第三开口部83和第五开口部115也都可以配置成隔着支托部74a与拱状芯72相对。这样的定影部4和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定影部4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引导件80e。还有,第一开口部81也可以配置成与第四开口部74c相对。具体来说,第一开口部81也可以配置成与上游侧开口部77A相对。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第一引导件80e,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引导件80e。另外,实施方式一中,第三开口部83也可以配置成与第四开口部74c相对。具体来说,第三开口部83也可以配置成与下游侧开口部77B相对。
[0084](2)实施方式三所涉及的定影部4的第二引导件IlOB是独立于盖子80的部件。不过,通过将盖子80的一部分向拱形芯支托件74—侧弯曲,能够形成功能与第二引导件IlOB相同的第二引导件。这种情况下,第二引导件是与盖子80—体的,与提供作为另外部件的第二引导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还有,也可以设计成功能与第二引导件IlOB相同的第二引导件与拱形芯支托件74—体成型。
[0085](3)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中,第一开口部81?第三开口部83、第四开口部74c和第五开口部115各自的个数能够设定为任意个数。第四开口部74c含有上游侧开口部77A和下游侧开口部77B,不过也可以含有I个或者3个以上的开口部。第一开口部81?第三开口部83、第四开口部74c和第五开口部115都是配置成等间隔的,不过也可以配置成任意间隔。例如,也可以以相邻第一开口部81的间隔从第一开口列91的中心向外侧变狭窄的方式,配置第一开口部81。第二开口部82、第三开口部83、第四开口部74c和第五开口部115也是一样的。
[0086](4)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中,定影部4也可以具备风扇之类的排气部。排气部将冷却了线圈52并经过第三开口部83的气体(气体A6、气体A8)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能够有效地将吸收了线圈52的热而变热的气体排出,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52的冷却效果。还有,定影部4也可以具备用于将冷却了线圈52并经过第三开口部83的气体(气体A6、气体AS)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外部的管道。而且,例如,也可以不设置这样的管道,而利用从第三开口部83开始跨过片材P的输送路那样的排气路径来将气体排出。
[0087](5)实施方式一?实施方式三中,定影部4的定影带10也可以架设在若干个棍(例如,两个辊)上。还有,片材输送方向Dl是沿着铅垂线(Z轴)的,不过沿着水平面(XY平面)也可以。
[0088](6)图像形成装置100也可以是单色打印机。还有,图像形成装置100不限于打印机,例如是复印机、传真机或者多功能一体机。
[0089]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产业可利用性。
【主权项】
1.一种定影装置,具备: 定影部件,使图像在片材上定影;和 感应加热部,对所述定影部件进行感应加热, 所述感应加热部含有:环状的线圈,所述线圈沿着与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拱形芯部,所述拱形芯部含有若干个拱状芯,所述若干个拱状芯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配置成跨过所述线圈;以及盖子,所述盖子覆盖所述拱形芯部, 所述盖子具有:第一开口列,所述第一开口列含有若干个第一开口部,所述若干个第一开口部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而配置;第二开口列,所述第二开口列含有若干个第二开口部,所述若干个第二开口部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而配置;以及第三开口列,所述第三开口列含有若干个第三开口部,所述若干个第三开口部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而配置,所述线圈含有:沿着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状部、与所述第一直线状部相对的第二直线状部, 所述第一开口列和所述第二开口列都配置在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的所述第一直线状部一侧, 所述第二开口列配置在比所述第一开口列更靠近所述第二直线状部的位置, 所述第三开口列配置在所述中心线的所述第二直线状部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子包含分别配置在所述第二开口部的若干个第一引导件, 所述第一引导件将送到所述第二开口部的气体引导到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二直线状部所配置的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引导件,所述第二引导件配置在所述拱形芯部与所述盖子之间,并沿所述线圈的长边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引导件将经过所述第二开口部送来的气体引导到所述线圈的所述第二直线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送风部,所述送风部把气体送到所述第一开口部和所述第二开口部。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拱形芯部还具有拱形芯支托件,所述拱形芯支托件对所述若干个拱状芯进行支托, 所述拱形芯支托件含有分别对所述拱状芯进行支托的若干个支托部, 所述拱形芯支托件具有若干个第四开口部,所述第四开口部形成在相邻的所述支托部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配置成与所述支托部相对。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开口部配置成与所述第四开口部相对。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开口部配置成与所述支托部相对。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开口部的面积。10.—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部,在所述片材上形成所述图像。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5892254SQ201610064015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发明人】权钟浩
【申请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