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及具备摄像镜头的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753888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像侧的面形状相对于像侧从凸形状 转换为凹形状(或从凹形状转换为凸形状)的点。而且,在本说明书中,"在从像侧的面与 最大视角的主光线的交点朝向光轴靠半径方向内侧"是指,与像侧的面和最大视角的主光 线的交点相同的位置或比该交点朝向该光轴靠半径方向内侧。而且,设于第六透镜L6的像 侧的面的拐点能够配置在与第六透镜L6的像侧的面和最大视角的主光线的交点相同的位 置或比该交点朝向光轴靠半径方向内侧的任意的位置。
[0081] 另外,在将构成上述摄像镜头L的第一透镜Ll至第六透镜L6设为单透镜的情况 下,与将第一透镜Ll至第六透镜L6中的任一透镜设为接合透镜的情况相比,透镜面数较 多,因此各透镜的设计自由度变高,能够适当地实现全长的缩短化。
[0082] 根据上述摄像镜头L,在作为整体为6片这样的镜头结构中,使第一至第六透镜的 各镜头要素的结构最佳化,因此能够实现如下的镜头系统:实现较小的F值和广角化,能够 应对高像素化,从中心视角到周边视角具有高成像性能。
[0083] 为了高性能化,该摄像镜头L将第一透镜Ll至第六透镜L6的各个透镜的至少一 面设为非球面形状为优选。
[0084] 接着,更详细地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摄像镜头L的与条件式相关的作用及效 果。需要说明的是,摄像镜头L优选为对于下述各条件式满足各条件式中的任一条件式或 任意的组合。所满足的条件式优选为根据摄像镜头L所要求的事项而适当选择。
[0085] 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L5f和第五透镜L5的像侧的面的近轴 曲率半径L5r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086] 0. 06< (L5r - L5f) / (L5r+L5f) <0.1 (I)
[0087] 条件式(1)规定与第五透镜L5的物体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L5f和第五透镜L5 的像侧的面的近轴曲率半径L5r相关的优选数值范围。通过以避免成为条件式(1)的下限 以下的方式构成,能够抑制像散变得不足(校正不足),有利于实现广角化并使镜头全长缩 短化。通过以避免成为条件式(1)的上限以上的方式构成,能够维持成避免像散变得过度 (校正过度),并抑制畸变为正(枕型)的情况,有利于实现较小的F值和广角化。为了进 一步提高该效果,优选满足条件式(1-1),更优选满足条件式(1-2)。
[0088] 0. 062< (L5r - L5f) / (L5r+L5f) <0. 098 (1-1)
[0089] 0. 065< (L5r - L5f) / (L5r+L5f) <0. 095 (1-2)
[0090] 另外,第六透镜L6的光轴上的厚度D12及整个系统的焦距f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 式⑵。
[0091] 0. 13<D12/f<0. 22 (2)
[0092] 条件式(2)规定第六透镜L6的光轴上的厚度D12相对于整个系统的焦距f之比 的优选数值范围。以避免成为条件式(2)的下限以下的方式维持第六透镜L6的光轴上的 厚度D12,由此能够在光轴附近使第六透镜L6的像侧的凹面形状的设计自由度提高,容易 使配置于摄像镜头L的最靠像侧的透镜即第六透镜L6的负光焦度充分增强,有利于使镜头 全长缩短化。以避免成为条件式(2)的上限以上的方式抑制第六透镜L6的光轴上的厚度 D12,由此能够防止第六透镜L6的负光焦度变得过强,因此能够抑制像散和畸变的产生,有 利于实现较小的F值和广角化。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效果,优选满足条件式(2-1),更优选满 足条件式(2-2)。
[0093] 0. 14<D12/f<0. 21 (2-1)
[0094] 0. 14<D12/f<0. 2 (2-2)
[0095] 另外,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及整个系统的焦距f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096] - 0. 69<f/f2<0 (3)
[0097] 条件式(3)规定整个系统的焦距f相对于第二透镜L2的焦距f2之比的优选数值 范围。以避免成为条件式(3)的下限以下的方式抑制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由此第二透 镜L2的负光焦度相对于整个系统的光焦度不会变得过强,能够适当地实现镜头全长的缩 短化。以避免成为条件式(3)的上限以上的方式确保第二透镜L2的光焦度,由此第二透镜 L2的负光焦度相对于整个系统的光焦度不会变得过弱,能够适当地校正球面像差、色差和 像散。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效果,更优选满足条件式(3-1),进一步优选满足条件式(3-2)。
[0098] - 0. 685<f/f2< - 0. 1 (3-1)
[0099] - 0. 685<f/f2< - 0. 3 (3-2)
[0100] 另外,第一透镜LI的光轴上的厚度D2及第一透镜LI与第二透镜L2的光轴上的 距离D3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4)。
[0101] 0〈D3/D2〈0. 15 (4)
[0102] 条件式(4)规定第一透镜LI与第二透镜L2的光轴上的距离D3相对于第一透镜 Ll的光轴上的厚度D2之比的优选数值范围。以避免成为条件式(4)的下限以下的方式确 保相对于第一透镜Ll的光轴上的厚度D2的、第一透镜Ll与第二透镜L2的光轴上的距离 D3,由此第一透镜Ll与第二透镜L2的光轴上的距离D3相对于第一透镜Ll的光轴上的厚 度D2不会变得过小,能够良好地校正倍率色差。以避免成为条件式(4)的上限以上的方式 抑制相对于第一透镜Ll的光轴上的厚度D2的、第一透镜Ll与第二透镜L2的光轴上的距 离D3,由此第一透镜Ll与第二透镜L2的光轴上的距离D3相对于第一透镜Ll的光轴上的 厚度D2不会变得过大,能够良好地校正球面像差。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效果,优选满足条件 式(4-1)。
[0103] 0.02<D3/D2<0. 11 (4-1)
[0104] 另外,第一透镜LI的光轴上的厚度D2及整个系统的焦距f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 式(5)。
[0105] 0. 145<D2/f<0. 18 (5)
[0106] 条件式(5)规定第一透镜LI的光轴上的厚度D2相对于整个系统的焦距f之比的 优选数值范围。以避免成为条件式(5)的下限以下的方式确保第一透镜Ll的光轴上的厚 度D2,由此容易将第一透镜LI构成为能够确保充分的正光焦度的形状,能够适当地使镜头 全长缩短化。以避免成为条件式(5)的上限以上的方式抑制第一透镜Ll的光轴上的厚度 D2,由此第一透镜Ll的光轴上的厚度D2相对于整个系统的焦距f不会变得过大,能够适当 地使镜头全长缩短化。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效果,优选满足条件式(5-1),更优选满足条件式 (5-2)〇
[0107] 0. 146<D2/f<0. 16 (5-1)
[0108] 0. 146<D2/f<0. 149 (5-2)
[0109] 在此,在摄像镜头L中,说明两个优选的结构例及其效果。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 优选的结构例都能够适当采用上述的摄像镜头L的优选结构。
[0110] 首先,第一结构例在摄像镜头L中实质上由6个透镜构成,且满足条件式(1),上述 6个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是:双凸形状的第一透镜Ll、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 光焦度且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具 有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光焦度且将凹面朝向像侧的第六透镜L6。根据该第一 结构例,尤其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能够实现镜头全长的缩短化,并适当地实现较 小的F值和广角化。
[0111] 第二结构例在摄像镜头L中实质上由6个透镜构成,且满足条件式(2),上述6个 透镜从物体侧起依次是:双凸形状的第一透镜L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L2、具有正光 焦度且为将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状的第三透镜L3、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L4、具有 负光焦度的第五透镜L5及具有负光焦度且将凹面朝向像侧的第六透镜L6。根据该第二结 构例,尤其是能够良好地校正像散和畸变,能够实现镜头全长的缩短化,并适当地实现较小 的F值和广角化。
[011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L,在作为整体为6片 这样的镜头结构中,使各镜头要素的结构最佳化,因此能够实现如下的镜头系统:实现较小 的F值和广角化,并且也能够对应高像素化,从中心视角到周边视角具有高成像性能。
[0113] 另外,通过满足适当优选的条件,能够实现更高的成像性能。而且,根据本实施方 式的摄像装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